《认识方程》评课稿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2篇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2篇方程的意义评课稿1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方程的意义》一课。
由于长年和李老师在同一个组备课,人又年轻、好学、好钻。
这一节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二课时《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抓住了重点、难点。
三、教具教具准备充分,课件设计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新授环节充分利用教学实物的作用导入新课。
从认识天平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天平的状态与等式(不等式)的关系。
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
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引起学生回忆旧知,用字母(x、a)代替。
得到不等式100+ x>100。
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
从而得到不等式100+ x>200。
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
继续加砝码。
得到100+ x<300。
天平向右侧倾斜。
引起学生的思考。
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
从而得到100+ x=250。
称出了水的质量。
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而非老师的想法进行分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式子可以按有没有等号,有没有未知数进行分类。
接着老师并没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自己写式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员写出的式子再进行分类。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
然后老师用集合的形式列举出这些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式子。
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最后让学生体会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紧接着老师反扣概念,进一步强化方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数,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
教学中XXX老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认识方程》优质说课稿范文
《认识方程》优质说课稿范文《认识方程》优质说课稿范文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是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的第一课时。
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本节知识,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
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1 、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认识方程评课稿(3篇)
认识方程评课稿认识方程评课稿(3篇)认识方程评课稿1今天,有幸听了汤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方程,是新课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2、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汤老师对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略作调整,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整节课的结构:1、创设情境,认识等式的含义。
(用时3分钟)2、结合情境,观察探索、讨论交流认识方程的含义。
(用时16分钟)3、精心设计练习与提问,找到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用时8分钟)4、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练习。
(用时12分钟)5、交流收获,全课小结。
(用时1分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目标定位切合学生实际,灵活组合改编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现实和日常生活的问题,学生的各种学习内驱力被激活,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全课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用时40分钟,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色:一、潜心钻研教材,结合现实情境灵活组合改编教材。
以熟悉的生活为起点,亲历学习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发展。
方程认识评课
听吴正宪老师《认识方程》有感10月19日上午感受了刘德武老师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得训练与提升,下午又目睹了吴正宪老师得“大刀阔斧”得教学风采,两位名师虽然风格不同,却就是异曲同工,都能用犀利得双眼与智慧透过现象瞧本质,追求回归数学本质得课堂。
听后同样让人振奋,受益匪浅。
在《认识方程》一课中,吴老师借助——“纸制天平”这一直观形象得教具引入,让学生体会方程两边相等得含义。
再让学生逐步脱离天平这一媒介,在头脑中建构出平衡这一数学模型。
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得方程。
课堂上,吴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在同伴得对话中学习得指导,在对话中激发学习热情,促进思维。
课后,吴老师结合她得“认识方程”一课进行“从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得过渡”得讲座。
讲座首先提出了以下问题:能顺利辨认方程得样子就就是认识方程了吗?能流利地说出方程得定义就就是理解方程思想了吗?方程就是个建模得过程,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深刻理解方程得意义?那什么就是方程呢?数学教科书说“含有未知数得等式叫做方程”。
作为老师,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应该不就是一件难事。
但记住这句话就就是认识方程了吗?在吴老师得“认识方程”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判断就是不就是方程,之前学生遇到数学书上常见得方程样子能准确快速地判断,但就是遇到“20+□=100”时候,没有学生能很迅速地做出判断,这个时候课堂上就有了一个小小得“辩论会”。
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快做出判断呢?在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深得体会到:学生往往片面认为含有字母得等式才就是方程。
于就是,找字母、找等号成了学生判断方程得标准。
难道未知数等价于字母吗?“核桃质量+20=50”,“20+□=100”……这些就不就是方程吗?所以,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在教学方程时,她给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得过渡做好铺垫与孕伏。
3、方程思想得建立不就是一蹴而就得,需要用心地做好过渡。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点评(曹艳君)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点评稿
本课目标结合课标与学情,简明扼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
作为概念教学和本章的起始课,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与方程发展有关的历史,渗透数学文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教学引入自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富有数学味。
教师充分注意了所学知识与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体现了本课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问题时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
“玩数学就是玩概念”。
本课中老师充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概念学习的基本规律。
在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时,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构建,采用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勾画圈点,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对概念进行深刻理解,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小组讨论前的独立思考,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
对概念的理解深化中的问题设计层次性、思考性、有效性都体现地好。
在教学中,老师以课本问题为基点,并在认真对教材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改造,体现了课改提出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和蔼亲切,师生双边活动活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情感培养寓于教学的始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评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单元,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应用。
本评课稿旨在对该课程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梳理本课的教学内容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展开:1. 引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买了5本书,总共花了25元,每本书的价格是多少?”来引发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2. 概念讲解根据教材的内容,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讲解。
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中常见的变量、系数和常数的含义等。
同时,通过示例方程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3. 解法介绍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等式两边的平衡性、合并同类项、移项和消去不需要的项等。
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熟悉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安排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方程的方式得到正确答案,巩固对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在黑板上给出一些方程式,要求学生依次上来解答,通过多次的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解方程能力。
5. 实际应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运用方程解决购物问题、运动比赛问题等。
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讲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方程应用的理解。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可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检查他们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
并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思考更复杂的方程应用问题,如多元一次方程、含参数的方程等。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解法结合课本内容,采用直观易懂的语言,对概念和解法进行讲解。
讲解时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找规律,并多次强调关键概念和解题步骤的重要性。
认识方程评课稿
认识方程评课稿《认识方程》评课稿本周的学研日数学教研活动,周老师执教了一节移植课《认识方程》,这节课原是刘松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过的。
刘松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多次在“现代与经典”等活动中开设全国公开课,获得众多好评。
周老师尽可能原汁原味原味地将这节课还原给大家,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活动都呈现的完整而精彩。
她感慨于刘松老师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比如面对一个新问题,都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
我对这节课如下评价:《认识方程》是一节概念课,传统概念课有一定的模式,概念的引入不会太快,会让学生在大量客观事物中感知并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但刘松老师不走寻常路,他直接出示了方程的概念。
刘老师之所以这样设计,也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因为他通过目标前测卷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方程并不陌生,大都知道方程中含有“未知数”,但“等式”这一点学生体会不深,所以刘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等式上。
他还在板书上做了技术处理,“方程=等式+未知数”,有意把“等式”放在了“未知数”的前面,这也符合心理学原理,充分利用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而刘老师对于概念本质的探索也不仅仅止于出示了概念就好,他在一次又一次逼问中,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深入地学习概念的内涵。
最欣赏的是课堂上学生生成的算式都列在黑板上,刘松老师让学生分别圈出方程和等式,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历来是本课教学难点,让学生凭空画出两者关系图屡屡出错,而刘老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设计真是巧妙。
刘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成资源,巧妙安排布置,使这些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发挥,不禁让人钦佩其智慧和胆识。
张敏老师带领我们深入理解了三个方程在选材上的巧妙,循序渐进,难度逐渐加深。
各位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解读,说出了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大家一直认为刘老师的课教学设计精妙,令大家慨叹;语言风趣幽默,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生生互动精彩,学生思考深入有效。
评课(方程初步认识)
评课
——评云台小学吴青老师执教《方程的初步认识》2011年11月8日我们我们骨干第六组在云台小学听了吴老师一节《方程的初步认识》,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就是能抓住本质,设计教学。
方程的概念是含有字母的等式,教师围绕其核心“含字母”的“等式”,巧妙地设计。
吴老师巧妙利用天平展开教学。
利用天平引出教学材料,其中,天平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1、通过天平平衡引出等式,并立即通过让学生举例,加深了对等式的认识。
2、通过运用一个不知道重量的砝码,让学生猜想会有怎样的情况。
“如果想让天平平衡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从2种情况中自主得到了方程。
在这里教师搭建的是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一个探索的平台,给学生们一个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方程概念形成的过程。
这样不仅是由学生们自己学会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方程概念形成的过程。
为了体现这一点,在教学中,吴老师不是只通过一个例子就引入方程,而是设置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引入方程。
这样的教学自然而有效。
方琦
2011.11.08。
数学方程评课稿
(集合)数学方程评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方程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方程评课稿1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创造情境引入本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下面就这堂课谈谈我的感受。
1、本堂课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会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整体思想”、“最优化思想”,通过这些数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善于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灵活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采用了多种形式,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复习课,把学生推到前台去,老师做学生的坚强后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也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为教学行为。
4、板书设计,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体现整节课的主要内容。
5、课堂内容环环相扣,教法灵活多样,有个别提问、学生板演、一位学生口述,一位学生实验等,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欧老师的这堂复习课时刻围绕着县“目标教学”的理念,讲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当然,课堂总会有那么点瑕疵,欧老师的这堂课在以下两方面还需要研讨:1、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唯一不足的是学生练习做题的时间较少,思考不够充分。
2、欧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知识点,只强调知识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发散思维,知识迁移不够。
数学方程评课稿2前几天到某校去听课,上课的内容是期末考试总复习,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五下《认识方程》说课稿
《认识方程》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方程》第三节的内容《认识方程》.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基础上展开的,为后面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制订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1.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引入新知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引出“50+50=100”的等式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观察探究——形成概念形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图和教材81页的两幅情境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这六副图的关系.通过展示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察比较】接着,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四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像x+15=20,1.2y=6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知识运用(1)“课堂活动”中第一题议一议,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第二题: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的思想,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 (2)含义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内化方程的概念. 4.引导小结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六、说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方程的认识》评课稿永嘉县金瓯学校瓯北校区徐4月13日,我去温州白鹿外国语学校,有幸听了杜纪东老师执教的《方程的认识》一课。
由于其教学经验丰富,上课幽默。
这一节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方程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抓住了重点、难点。
三、教具教具准备充分,课件设计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新授环节充分利用教学实物的作用导入新课。
从认识天平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天平的状态与等式(不等式)的关系。
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
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引起学生回忆旧知,用字母(x、a)代替。
得到不等式100+ x>100。
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
从而得到不等式100+ x>200。
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 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
继续加砝码。
得到100+ x<300。
天平向右侧倾斜。
引起学生的思考。
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
从而得到100+ x=250。
称出了水的质量。
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而非老师的想法进行分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式子可以按有没有等号,有没有未知数进行分类。
接着老师并没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自己写式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员写出的式子再进行分类。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
然后老师用集合的形式列举出这些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式子。
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最后让学生体会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紧接着老师反扣概念,进一步强化方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数,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
教学中李焕玲老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五年级下册《认识方程》评课稿
理解方程这一课是第一课下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我实际上教的是今年是五年级,在我自己的课之前有这样的混乱,这是什么课的一节?这是一个概念课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只要理解包含未知方程称为方程这句话,然后使用这句话来确定公式不是一个方程,似乎就达到了目标。
但这个目标实现,什么是后续研究的使用?它似乎没有用。
例如,情况是,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将判断,但他仍然找不到关系的数量,而不是方程。
因此,本课不应该是概念类,而是建立类的方程模型,即找到未知数和已知关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列出方程。
有了这些前台思想,我仔细听了海南中心小学老师何晓燕班,有以下想法:一,关注实际生活,刺激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本课的一个更突出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实际生活中接近,现实,有意义,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
他在这堂课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部分的研究内容是真实的,学生在知识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介绍之前,以老师和学生之间轻松和快乐的聊天的形式介绍已知数量和未知的学生。
另一个例子是向学生介绍平衡,虽然三年级科学课的学生理解平衡,但很少有机会操作,如何让老师在学生有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使用的平衡,并介绍了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平衡的知识,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的生活,然后老师使用平衡和不平衡写了很多方程,不等式,最有趣的是使用权重。
不等式试图通过不断调试,思想估计,数学方法等转化为方程。
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以及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方程。
整个链接,清晰,自然,真的做在没有痕迹,让孩子们知道它,而且知道为什么。
二,聪明的设计组,小身体是一个很大的效果他的老师在巩固实践的时候,设计小组练习,让学生体验解决不同的问题但是列出了同样的三个方程3x = 180,正如同学们感觉同样的数据将在同一时间被列出,并且及时补充一个反例,根据方程的含义是x-3 = 180,那么让学生们争论的原因,感知相同数量的关系和相同的数据将列在同一个方程,显示方程的魅力。
串联,是为了突显思想——“认识方程”教学实录及评析
督哉学下半不数学Ilf III.t----■..♦------------------,匕串联想——“认识方程”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陈新华评析/陈金飞Q、创设情境,理解方程意义»>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产生的第一个方程,那什么是方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方程。
2.创设情境,列出等式。
师:(出示天平图,如图1)我们要借助一个物体来理解方程。
认识吗?它和我们玩的什么游戏设施很像?生:跷跷板。
师:是的,下面就一起来研究天平上的数量关系。
现在这个天平的状态说明什么?图1生:两边的质量一样。
师:天平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左边两个25克的三角形物体的质量等于右边50克的五边形物体的质量。
师:根据这个等量关系你能写出一个数学式子吗?(板书:25+25=50)3.在等式的基础上引出未知数和不等式。
师:(出示图2)现在天平还平衡吗?你能用一句话说说此刻天平上物体间的关系吗?■图2生:左边一个正方形物体与一个25克的三角形物体的质量和比右边50克的五边形物体重。
师:“重”这个字我们在数学上可以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生:大于号。
师:现在让你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你会吗?遇到什么问题了吗?生:不知道该怎么表示正方形物体的质量?师:正方形物体的质量该怎么表示呢?生:未知数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字母来表示?生:我想用x来表示。
生:我想用a表示。
师:现在能用式子表示出来了吗?生:25+“>50。
接着,教师利用天平引出不同的不等式、等式:x+25=70,x+25<100,2x=90,x+y=10。
【评析:从修辞代数到缩略代数再到符号代数,人类用了几千年的时间,要在短短4()分钟内让学生认识并接受,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情境,用类似于跷跷板的天平,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让学生根据图像感知平衡与不平衡、已知与未知。
】4.将式子分类,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让学生介绍这个式子
积极汇报思考情况:10+x=20(生 板演)
生1:x用来表示棒棒糖的质量。
学生叵I答:因为棒棒糖的质星不 知道,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它 的质量。
学生介绍式子:用x表示棒棒糖 的质量,小赦码的质量是10大祛码的质量是20克,棒册糖的 质量加上小彼码的质量等于大彼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
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一 .谈话导课
1、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买过水果吗?
2、那买水果时•需要用什么来衡量它的质量呢?
加上那个小破码的质量等于天平
右边大彼码加上小彼码的质量。
指针指在刻度的什么位置?
中间,说明天平处在什么状态?
平衡又说明什么?
两边的物品是什么?能具体的说一说什么和什么的 质量相等吗?
老师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说一遍,老师帮你们记录下 来。
指名回答:中间,
平衡
学生回答:两边所放物品的J相等。
页量
生:小萩码的质量和帮棒糖的质
量等于大用去码的质量
生:小不去码的质量和棒帮糖的质 量等于大缺码的质量
那你们在生活当中都见过哪种称?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全体学生回答:喜欢,买过。
2、学生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提 问。全体学生回答:称。
生1:弹簧秤
生2:盘秤
生3:天平
通过谈话E所学内容, 激发学生E趣。
2018年认识方程评课-推荐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认识方程评课篇一:方程认识评课听吴正宪老师《认识方程》有感10月19日上午感受了刘德武老师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训练与提升,下午又目睹了吴正宪老师的“大刀阔斧”的教学风采,两位名师虽然风格不同,却是异曲同工,都能用犀利的双眼和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求回归数学本质的课堂。
听后同样让人振奋,受益匪浅。
在《认识方程》一课中,吴老师借助——“纸制天平”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具引入,让学生体会方程两边相等的含义。
再让学生逐步脱离天平这一媒介,在头脑中建构出平衡这一数学模型。
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方程。
课堂上,吴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在同伴的对话中学习的指导,在对话中激发学习热情,促进思维。
课后,吴老师结合她的“认识方程”一课进行“从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的讲座。
讲座首先提出了以下问题:能顺利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能流利地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理解方程思想了吗?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那什么是方程呢?数学教科书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作为老师,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但记住这句话就是认识方程了吗?在吴老师的“认识方程”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判断是不是方程,之前学生遇到数学书上常见的方程样子能准确快速地判断,但是遇到“20+□=100”时候,没有学生能很迅速地做出判断,这个时候课堂上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
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快做出判断呢?在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学生往往片面认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
于是,找字母、找等号成了学生判断方程的标准。
难道未知数等价于字母吗?“核桃质量+20=50”,“20+□=100” ??这些就不是方程吗?所以,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在教学方程时,他给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认识方程评课稿(精选14篇)
认识方程评课稿认识方程评课稿(精选14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方程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方程评课稿篇1张老师是我们数学组的优秀教师,他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从算式到方程》,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起始课。
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细腻、流畅。
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方程,张老师先学生举例出一些方程,然后一起归纳出方程的定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方程的定义,张老师让学生找关键词,并配上相关的练习。
寻找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办法。
1、算术方法;2、方程方法。
从而让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兴趣。
紧接着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如何设方程解应用题。
张老师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并上台画示意图。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题目的深入理解。
示意图很直观的反映了行程问题的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题目设出未知数后,张老师引导学生将各个量用表示出来,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这里张老师做得非常完美。
应用题中各个量的关系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张老师的这种分析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解应用题的妙招。
列出方程,张老师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设未知数的方法。
再一次将这个问题理解透彻。
从特殊到一般。
由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总结出列方程的各个步骤:1设2审3找4列。
从一般到特殊,再一次回归到鸡兔同笼问题。
通过一些有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明白如何列方程,然后让学生观察所列方程的特点,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并通过一些方程对定义进行巩固理解。
最后,张老师让学生自我总结,在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
张老师的课堂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本堂课由于张老师对学生不够熟悉,所以课堂上面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
认识方程教学点评
《认识方程》教学点评执教《方程》这一课,王芳老师准备非常充分,她有效利用了网课资源,安排好教学环节,为这节课的成功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整堂课老师和学生相处平等,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教师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比较到位的,关键时刻主导地位引领的也不错。
1、利用资源,层层递进本节课结合教材中丰富的情境,从寻找天平平衡这种直观的的等号,再到寻找题目中隐藏的等号,从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隐藏的等号,再到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寻找题目中隐藏的等号的升华,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有所获。
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可以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更为简便,沟通与前一课的联系。
在寻找几个式子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从而了解方程的含义。
2. 对比分析,辨析关系作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分析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在这部分采用的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选用刚才判断是否方程式中,寻找出等式和方程,结合课件,让学生尝试说一说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的进行总结。
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总结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主体地位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3、回归生活,体会方程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列出方程。
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1、引导语言上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语言过渡不够自然,需要进一步的斟酌用语,让课堂更为合理与顺畅。
2.课堂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虽较以前有了一些进步,但是仍然表现出较为单薄,希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进步。
评课《认识方程》
评课《认识方程》听了刘老师的《认识方程》,让我受益匪浅,我为刘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这班学生的精彩表现所震撼,我深切地感受到俞老师的课于细微之处见其真功夫。
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听课后的感想与体会。
1、从总体上看,刘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都很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刘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引出等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图,模仿写出等式,再把这些学生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从分类中的得出方程的意义,展示了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
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科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也看出了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刘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既亲切又具有艺术性,不仅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听课的教师们。
他们自始至终都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出色表现,让我感到参与课堂学习就是一种享受。
3、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精彩的课堂细节,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刘老师不论是对课题的导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提问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和点拨,都体现了教师善于关注课堂细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
4、在揭示了方程的意义后,刘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方程的理解,“写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并且分析、评判每一个方程的合理性,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
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方程》评课稿今天,有幸听了汤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方程,是新课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2、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汤老师对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略作调整,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整节课的结构:1、创设情境,认识等式的含义。
(用时3分钟)2、结合情境,观察探索、讨论交流认识方程的含义。
(用时16分钟)3、精心设计练习与提问,找到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用时8分钟)4、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练习。
(用时12分钟)5、交流收获,全课小结。
(用时1分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目标定位切合学生实际,灵活组合改编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现实和日常生活的问题,学生的各种学习内驱力被激活,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全课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用时40分钟,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色:一、潜心钻研教材,结合现实情境灵活组合改编教材。
以熟悉的生活为起点,亲历学习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发展。
本课教师首先先很好地解读了教材,再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进行灵活组合适当改编,顺着学生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本课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小明玩天平的情境,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通过”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50+50=100、和50*2=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
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紧接着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思考,小明从左边拿走一个砝码,天平会怎样,还能用等号连接式子吗?得出两个不等式,50小于100和100大于50,通过在现实情境中的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等式的结构、含义,进一步知道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等概念。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的设想与教材中例1的设想相同,只是增加了一个具体的情境。
而这一情境的创设贯穿在整个新授过程中,在例2的教学中继续运用情境,使学生接受得更轻松快捷。
例2进行了结合情境的灵活组合适当改编教材,小明在天平左边放上一个物体,让学生猜想如果放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立刻有学生说到:X+50=100,我想,这也是教师之前精心的预设中所考虑到的,因此,教师反应很快,这个X表示什么?学生答:物体的质量。
教师适当点拨:用字母表示非常简洁,这个物体质量不知道,是数,人类用字母表示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演示:历史中数表示方法。
让学生了解数用X表示,继续思考第2种第3种可能的情况,分别是X+50大于100和X+50小于100。
在充分猜想之后,教师给出了事实情况是X+50大于100。
并提出为了使天平达到平衡,小明进行了调整。
然后,给出学习材料纸,让学生把今天见到的8个式子分一分,比较区别交流后得出方程的概念。
教材中例2的安排是:首先提供了四幅天平图,继续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在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的基础上,接着提出在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四个式子中,哪两个式子是等式,。
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
而这里的两个等式与例1中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数。
由此,指出”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数的等式是方程”。
相比较而言,汤老师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列出X+50=100这样的式子后再给出几个式子,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探索后形成的个体认识作为生动、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自身经验,亲身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主题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理解;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进而促进自身潜能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练习与提问,结合现实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人文气息,了解知识的“用”场。
对小学生来说,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作用,生活即数学,数学本身就是生活。
精心设计练习: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如何变机械重复的练习为灵活多样的活动,如何使练习的素材更加贴进学生、并富有时代气息等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认真的探讨。
本课的练习设计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抽取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根据生活中的“食”:天平测牛奶的重量,称如皋特产萝卜、黄酒倒满1大1小两个杯子、加钙苏打饼干的钙含量;生活中的“行”张大爷散步;生活中的“建筑”、“艺术品”等多种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倒黄酒这一练习更是非常细腻地让学生先找出数量关系: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一瓶的净含量,再给出已知量与量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思想,感受方程的实际价值,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精心设计提问:教学前,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特别是要在学习内容的关键处、知识的重、难点处,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本课教师很多问题都处理的比较好,如:在学生将8个式子进行分类之后,教师及时地提问:它们是方程吗?为什么?分别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其他3组式子不是方程。
并阐述理由,立刻又追问:看来,要成为方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这样的及时追问,将学生的思维,由浮浅引向深入。
又如:练习中将原教材中的问题分成几个不同层次来进行提问,练一练,教师并不急着让学生按原题要求找出等式和方程,而是先问:8个式子中哪些不是等式?先让学生找出不等式,剩余的就是等式,这样精彩的提问教会学生用排除法找到答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且,在找到等式的基础上再找出其中哪些是方程,让学生体会感受到方程是特殊的等式,四两拨千斤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当然教学是永无止境的,下面就本节课说说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说到就能做到吗?个体=全体吗?本课练习设计的内容是从生活中而来,贴近学生,富有时代气息,内容的选取是我刚才评价中的亮点,但是在练习的交流方式上我认为还有待商榷。
从生活中常要用到方程,让学生用方程表示杯、奶、砝码之间的质量关系这一练习开始,称萝卜、倒黄酒、张大爷散步打太极、建筑物的历史、护城河上的桥、盆景的价格到最后的一则广告,这9个练习全部采用单一的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问答来完成,许多需要列出方程再交流的也只由一个学生口答结束。
是不是说到就能做到了呢?回答问题的这一位同学个体就等于全体了吗?其实这节课涉及到的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处理要求比较高,一不留神很容易产生错误。
所以并不是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能听到其他学生的回答马上想到方程与具体情境的关系,听过了就忘了,对于这部分学生,这些练习都没有起到原有的作用。
不妨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先写一写,再利用起板书,在黑板的一边将学生的方程写下来,更有助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如果因为这样时间不够也可去掉几题的练习。
其实这样以个体代表全体的情况在练一练第一题中也出现过,在找出等式之后,教师提问其中哪些是方程?让一位学生到电脑上来找,其余的学生看,是不是让每位同学都经历一下找的过程更恰当些呢?二、细节处值得推敲1、问题的指向性需更强些在将8个式子分一分这一环节,教师的提问有些不明确,学生得出两种分法后,教师说:“老师也借用这个同学的方法,按是否是等式分成了两类,能不能再按照有没有数再来分一分?”这一问题如果能结合手势指着分好的这两块,说得更清楚更强调继续分这一要求,是否就能避免学生出现又回到第一种方法这一错误了呢?2、教师要学会敏锐地听,机智地答在练一练中找出哪些不是等式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出现学生回答:6+X=14不是等式,教师的处理是:先轻声地说:“再说一遍”,有不同意见,再指明,学生说的却不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教师再追问:6+X=14是不是等式,让一位同学再说说理由,再问这位同学现在有没有改变想法?我认为教师应学会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错误的原因,其实这位同学也许只是认为方程就不是等式才会犯这种错误。
这时教师是否在学生说完它不是等式之后将这个式子写在黑板上,与之前板书中的等式进行比较,让学生结合板书边看边思考它是不是等式,这样学生视觉与听觉结合再思考,让学生知道错并知道为什么错,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认为在学生说出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之后再回来看这个式子,让学生知道,它既是方程又是等式,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等式和方程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