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听课记录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X老师教的问题解决是人类教育版的三年级下的第99页的示例1的内容。
通过与x老师交流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使用两步乘法来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一些乘法经验来解决经验的问题,感觉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X教师本课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面对面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解决问题的多元化策略。
nn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nn1,联系生活现实,创造问题的情境。
在本课中,x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造了一系列学生喜欢的情况,比如在立体小组体操形成问题,联系早晨跑问题,家庭买鸡蛋和购买水果问题,照片问题和词数等等,学习材料充满现实主义和亲密。
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问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寻求知识,品尝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愿望。
这种设计,不仅使学生更积极,而且在数学和生活的现实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一个光滑的桥梁之间,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力量和信心.nn2,教学设计从浅到深,显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这个课程学习,x老师首先提到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游戏方阵排列10人,总共有8行人数;每个方形80,3平方的人数。
学生可以根据经验快速地告诉计算过程和答案。
将这两个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自然导致了两步计算的问题,然后学生计算的想法也很清楚。
在下面的练习中,x 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论文必须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16个字,___________请问学生添加一个条件和问题,使其成为两个步骤来完成应用程序在做这个问题的时候,当学生自然会在大脑中再次解决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而且还加深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nn3,各种解决方案nn在两步乘法计算中求解在过程中的问题,x老师总是让学生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以多种方式找到,加强学生说服学生谈论不同的能力在每个步骤的方法中,分别表达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和连贯地表达思维过程。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方面,把时空有限的课堂融入大家的每一个人的无限空间的思维中.nn4,注意引导学生交流思维过程,使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想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无疑是困难的教学之一,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好证明。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听课记录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听课记录评课稿《解决问题》听课反思这次有幸听了张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反思如下: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
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
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
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
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能力也更强了。
关于解决问题的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评课稿关于解决问题的评课稿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为中心,搭介平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又通过小组全作学习、动手体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实际意义。
我认为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身这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董老师在课的导入部分就创设了学生去雅戈尔动物园的'情景,小记者去动物园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请学生仔细听,并说说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而非常感兴趣的情景搬到课堂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气氛较好。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产生多种资源,教师学会观察、倾听,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兴趣的资源。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董老师非常巧妙而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
例如,在巩固阶段,董老师出示了很多图片,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数学问题,并且请学生解决他们自己提的数学问题。
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分三小组,答对一题一朵小红花。
最后当比赛结果出现时,董老师非常巧妙地问学生第一小组至少得几朵才能和第二小组一样多。
充分利用了各组得小红花这个教材资源。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
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仅仅是导演,学生真正走到前台来表演,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董老师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例如4人小组解决“斑马比老虎多几只”这一问题,董老师明确提出学习目的、合作要求。
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4篇)
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4篇)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通用4篇)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篇1一、教学特点(一)情境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1.课前交流,也是为本课解决问题服务的。
比如:堆雪人的问题。
堆4个雪人,每个雪人需要5个纽扣,2.分析问题时注重了学科的整合。
让学生在反复的读题中比较两个题目的区别。
(1)堆4个雪人,每个雪人需要5个纽扣,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2)堆2个雪人,大雪人需要5个纽扣,小雪人需要4个纽扣,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学生1汇报: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1);学生2:画了两组4个纽扣,两组5个纽扣。
2.问题设计很有意义。
都是求2个人,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但是,(1)两个雪人需要的纽扣是1样多的,而(2)是一大,一小的两个人,虽然也是两个人,但需要的纽扣总数却不一样多。
这样设计的好处,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非常重要。
这样的设计,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无效的分析和无赖的强化。
让学生在读题中,在思考中,在交流中,在比较中形成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教师的教学特点鲜明1.设计有味。
2.评价真诚。
评价语言细腻得体。
“一个用认真的思考帮助了同学,一个通过同学的帮助,改正了错误。
多好的两个孩子呀。
”3.引导科学。
该讲的地方讲,比如,(1)是求4个5是多少?(2)是求5和4的和一共是多少?先读题,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题意,并且解答。
该练的地方就练。
比如,第一组练习做(1)有5串糖葫芦,每串糖葫芦上有6个山楂,一共有多少个山楂?(2)草莓有6串,山楂有5串,这两种糖葫芦一共有多少串?4.注意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
比如,纠正了学生们错用的单位名称。
第三组练习题。
滑雪的有3组,每组有5人,滑冰车的3人。
(1)滑雪的一共有多少人?(2)滑雪的比滑冰车的多几人?二、教学思考1.上课老师要注意倾听。
上课的哨音早已吹响,老师过5分钟后才说上课。
老师也应该注意倾听呀。
2.要注意按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
人教版三年级下《解决问题》课堂实录与评价
人教版三年级下《解决问题》课堂实录执教者:宁波市象山县外国语学校——候珊红记录:陈科盛(课前出示2009年国庆阅兵三军方阵视频片断)让学生了解每个方阵的名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刚才小朋友们已经领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的风采,他们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威武和强大。
想不想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进行训练的吗?生:想师: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和我们一起去看的还有丁丁和冬冬,我们首先来听丁丁在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一共有120人”)你看了之后在想什么问题呢?师:原来是冬冬想问“每个方阵每行有多少人?”(生齐读)师:可是丁丁只告诉他一个信息:一共有120人,那你们说够了吗?生:够了师:那你说说看。
生:一共有120人,有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是40人师:这里没有3啊,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在图片上画有3 个方阵。
师:原来这位同学从图片上大胆的从图片上发现了信息,谁也发现了这个信息请举下手。
(师请其他学生再把刚才获取的信息再说一遍)生:一共有120人,有三个方阵。
师:大家都看到了哦,那请你赶快大声地把这个信息告诉冬冬。
生:这里有120人,有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有40人师:再继续看,还有其他的信息发现了吗?生:每个方阵有4排,40÷4=10(人),每排有10人。
师:那你也把这个信息告诉冬冬吧。
(学生齐说,师一边出示“分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4行”信息。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是善于观察的,在这幅图里,还有两个信息,再来看已经出现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不是有点乱呢?你能不能把这些信息有次序地连在一起,方便冬冬思考?生:一共有120人,分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4行。
师:能不能把问题也连起来说吗?谁来试一试?生:一共有120人,分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4行。
每个方阵每行有多少人?(学生一边回答,师一边板书)生齐读,再次理解题意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师:每个方阵每行有多少人?有没有被这个问题难倒?生:没有师:那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定写在练习纸的空白处,看看谁写得最快。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X老师教的《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的内容。
通过与X老师的交流了解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X老师这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用脸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本节课中,X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在立体中的团体操队形问题、联系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购买鸡蛋和购买水果问题、照片问题以及作文本字数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变的更加主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来一座畅通的桥梁,使学生切实的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2、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例题学习中,X老师首先提了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运动会方阵每行10人,8行共多少人;每个方阵80人,3个方阵多少人。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快能说出计算过程及答案。
将这两个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时很自然引出了两步计算的题,学生这时再进行计算思路也很清楚。
在后面的练习中,X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作文纸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16个字,___________?请学生添上一个条件和问题,使之成为两步才能完成的应用题。
在做这道题时学生很自然会在脑中过一遍解题思路再提问,更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3、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X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服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课稿精选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决问题评课稿1今天上午听了校级研究课卢xx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感触很深。
无论是卢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体备课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卢老师类似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
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给学生的几道例题:如用18跟栅栏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订阅3种书籍的不同订法……都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卢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卢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
一、上课时孩子没有时间去画表格。
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
在教学例2时,订阅3种书籍有几种方法呢?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
结果让人惊喜,大部分孩子解决起来毫无困难,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数字来代替书籍的名字来列举。
这种方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不得不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惊叹。
看来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确实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
《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稿2016年11月14日,听了李xx老师执教《解决问题》一。
本节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中的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内容,《数学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下面我就这堂结合我们学校的阳光堂——“生长”的堂,赏圆指南进行粗浅的点评。
一、复习铺垫,为新做准备。
一开,李老师就问:“怎样计算万以内数的加法?”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自主回答万以内数的加法笔算方法。
第二个问题是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回忆估算:风扇24元,电饭锅187元,妈妈买这两物品大约要花多少钱?这些回顾性的复习既是对知识的回忆,也是为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着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这是落实双基的举措。
建议:此环节先出示一道万以内数的加法笔算,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追问:怎样笔算万以内数的加法。
第二个问题呈现了学生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1)24 + 187≈40(元)(2)24 + 187≈440(元)(3)24 + 187≈440(元)(20)(200)(240)(200)(20)(190)李老师问:第2种同意吗?学生齐回答:不同意。
老师又问:440元能不能买回这两物品,为什么?生答:因为都估大了,就够。
其实学生说的是第(3)种的做法。
老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抓关键,及时有效的引导。
建议追问:你是怎样估算的?《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这便涉及到估算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处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否想怎么估就怎么估?如何评价学生的多种答案?面对着多种估算方法,不强求学生达到所谓的最优化,有道理就是对的。
利用让学生估计整百数和整十数为堂做好铺垫。
二、结合生活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解决策略。
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篇一: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10月29日上午,学校领导分配到四个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社区,第二个教学和研究活动,一个早上学习两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因为它是一本新教科书,二因为我是一个六年级的数学课,对教材的掌握可能不够准确,所以两班老师,更不用说评价,而是向你自己收获报告。
这两个班有自己的优势,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王敏老师专注于学生解决问题,王毅老师专注于培养学生学习形成学习方法。
王敏老师这一类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中探索一些隐性的事物法则,掌握一些在学习的基础上寻找法律的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个对象逐一间隔安排的法则和所得到的量化关系,为未来学习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打下基础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专注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例如:让学生亲自操作(放一个小方块和晶片,一个一个间隔做一个等等),一个圆圈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圈成一个小组等),动手绘画,计算这些活动的数量,都是为了培养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能力,值得我学习,我通常在这方面不够好。
但是我认为这一课教师说的多一点,学生说的太少,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表演,学习一点他们喜欢的知识炫耀,练习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学生表演一个好展示,所以不符合年龄的初中学生的特点,王毅老师是从出发条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内容不是给学生打造空亭,学生不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从知识的条件,而且在八年级单位内10个加减法的第一课,渗透了这方面的知识,例子是图中有两个孩子在浇水,来了三个孩子,问了几个孩子总共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条件出发(但也来了),但后来学生思维仍处于经验阶段,不知道解决隐藏在后面的问题,而且还支持应用问题解决策略。
和王毅老师在处理这个内容时,他把条件的条件一个展示,每个节目一个条件,在下面标记一条红线,标记和写一个条件给学生适当的提示,老师不直接产生问题,但要求学生从这些条件,你得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问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解决策略的问题,这个地方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学生的指导,都值得学习,也许对于一些老师不知道如何解释到学生这是从条件,分析问题来解决的策略,教师的内容是如此不知不觉地抓住这一课的重点,突破困难,多么美妙的学习餐~学习我最大的感觉的两个教训是:如何教师只能教一种形式,如何让学生学习内在吸收的知识是根本。
解决问题评课稿优选[15篇]
解决问题评课稿优选[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决问题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决问题评课稿1本节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学生在探索解决递增递减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轻松地学会了用表格列举法来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运用表格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导入亲切自然。
在上课伊始,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素材引入,接着出示了欢欢等4名同学在为小树立警示牌,保护家园的情境图,能吸引学生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理解问题有困难,而这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递增递减的问题。
康老师出示题目后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关键句,分析问题。
出示问题后,老师: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种一棵树什么意思?生:意思就是8岁种了1棵树,9岁那年种了2棵,10岁那一年种了3棵,11岁种了4棵树。
教师又问:欢欢种树是从几岁到几岁?具体哪几岁?这两个问题很好的帮助了学生理解问题,也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空间。
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在解决问题环节,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梳理,精心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发思考,再总结,引入表格列举法。
既让学生体会了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也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4、练习环节的`设计,教师也费了很多心思,尤其是练习二的设计。
学生很容易混淆“第五天”和“五天”两个概念,教师把这两者在一个问题中同时出现,学生通过对比,印象会深刻。
个人觉得不足之处有:1、针对低年级学生,练习题有些多。
以至于后面没时间进行回顾反思,交流评价。
我觉得练习中一个递增问题,一个递减问题就可以了,这样就能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方法进行梳理,做到融会贯通。
小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评课稿
小学三年级《面积例8》解决问题评课稿(在平时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发现有以下问题:1、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能力,在面临模糊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时,不能准确地感知其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发现其中的问题。
2、从教师到学生惯于套用模式与类型,缺乏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面临新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3、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在解决问题时程序错乱,思路不清。
4、学生对解决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面对问题便会不自觉的出现畏难情绪、急燥情绪等,影响问题的解决。
然而这次活动让我开了眼界,发现了课堂中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学效果很好,更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教学的可操作模式: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使我感慨颇多。
那么下面我谨代表资中团队就隆昌县曾彬老师执教的《面积例8》一课谈谈课后感受:①曾老师应该是这次讲课活动中最年轻的帅哥教师,他展现了我们男教师的时代风貌,精、气、神十足,充满了自信。
他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导向,课堂中出现的三次“你觉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容易吗?”,让我印象深刻,更让学生由刚开始的不自信,通过一节课的知识学习与体验,变得信心满满。
学生有了些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②曾老师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很高,不仅人帅,字也写得好,板书清晰明了。
课堂中,自身角色定位准确,教态自然、亲切、平易近人。
③曾老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始终把尊重学生放在了第一位,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时间很充足。
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④曾老师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符合“解决问题”课的课型要求。
课堂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交流、复习引入、解决问题、巩固练习环节一:课前交流。
《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课稿1《解决问题》一课,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比较不错的,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从整体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老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能明显的看到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朋友,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课堂很轻松、自然。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根据这些特点,吴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获得数学信息,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整节课上,教师评价形式丰富多样。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充满被关怀、被鼓励的愿望,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尤为重要。
课堂上,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言语激励,还通过画星星、奖励小贴画等进行形象化的荣誉激励,这样一来,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张丰宝:本节课,老师能引导孩子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反复练习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新知。
《解决问题》评课稿2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听过王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解决问题》评课稿
(热门)《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课稿1《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学生学习同数连加解决实际问题。
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
这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例题图出示以后,让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列式。
列式后,由学生质疑:“3个同学”这个条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吗?这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动形式多样化。
在例题出示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例题中题目中的意思,张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小棒摆一摆图中的信息。
让学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动的方法去感悟题意,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在练习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注重算法多样化。
如何解决“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这个问题,方法是不一样的,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学生没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如何填写表格。
算完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哪种方法更简便。
4、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拓展思维的环节,张老师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合作用小棒拼几个相同的图形,然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不拘泥于一般题型的练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
《解决问题》评课稿2《解决问题》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加法的含义,另一方面为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杨老师做得比较好的几个方面是:1、首先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为本节课解决实际问题扫清计算障碍。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8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8评课稿刘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估算解决问题》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8这一课时。
我觉得这节课重难点突出,学生学习效果显著,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听课后的几点感想。
在估算中,除法的估算是最难把握的,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因为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到除数考虑到能不能整除,因此对学生而言加大了一定的难度。
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习中进行巩固。
在实际教学中应从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在估算时让学生体验到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让学生掌握并熟练除法估算的方法。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但是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有它的的特殊性。
教学开始,刘老师让学生练习了几道口算除法题,并让学生说他的计算方法。
紧接着出示了一位数除两位的除法估算,让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两位的数除法估算方法。
这样通过复习,抛砖引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深入,教师让学生讨论267÷3~该怎样解决时?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得出把267看作270或者看成300来计算,这样可以很轻易的得到答案,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看成270,而不是260、280呢?通过对比发现,260、280除以3除不尽,得不到一个整数,而且把267看成270用乘法口诀很轻易的就能得到答案。
接着教师又抛出了你认为这两种方法合理吗?很快讨论结果出来了,都合适,只是把267估成270最接近准确值。
没想到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能产生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智慧得以升华,自然而然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省级优质课获奖课例-《解决问题》(估算)点评
《解决问题》点评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情景的创设,解决了数学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一题多算,突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课堂中注重一题多算,突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本课的设计中,王老师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
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辆车大约做多少人?”和“每行大约种多少棵桃树”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能力。
通过练习,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估算除法的一般方法: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的数来计算,从而得出结果。
二、机智处理教学中出现的情况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在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教案预设以外的新情况,若不及时进行调整,会令人遗憾。
我觉得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在于当学生总结除法估算方法时,学生只说出: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
这时王老师灵机一动,提问:能把267看作260吗?280可以吗?为什么?自然地引导学生得出:把被除数看作与它
第 1 页共2 页。
《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课稿引言本评课稿旨在对《解决问题》这门课程进行评估和反馈。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效的决策技巧。
以下是对该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课程内容解决问题》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实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这门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其中包括问题分析、决策制定、解决方案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方法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并且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项目和案例分析,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在团队活动中的指导和评估也非常到位,使得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课程评价课程整体评价较高。
学生们反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开设得非常及时和有意义,并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课程的实践性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具实用性。
建议尽管《解决问题》课程整体表现良好,但也有一些改进的空间。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个人观察,以下是对课程的一些建议:1.加强案例分析的深度和难度,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加实践活动和模拟练习的比重,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真实场景,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在团队项目中发挥个人特长和创新能力。
总之,《解决问题》课程通过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相信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中,该课程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年级下《解决问题》评课稿
三年级下《解决问题》评课稿徐老师教的《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例2的内容。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例1连乘的基础上学习的,例2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徐老师这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具体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1、利用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团体操图片情景,自己寻找数学信息(共有60人;分成2队;每队有5个小圈)。
然后根据数学信息提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同桌或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三种解决方法(实际上是2种,其中一种只是列式格式用的是综合算式,分步与综合属于同一种思考方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自身能力出发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一题多解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注重引导学生交流思维过程,让学生表述解题思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核心。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无疑是教学难点之一,而解决问题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好验证。
因此引导学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数量关系,结合具体情境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
徐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或引导学生说说如果要知道……,先要知道……,让学生说出解答每一步应用题的依据,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的基础。
只有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展示,其他学生或老师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
商讨之处:1、有时老师提问还不够精简。
比如:在做练习书本第105页第14题时,师问:这道题告诉我们是一天的还是怎么样?……或许是老师讲得太多,所以感觉老师分析这道题时显得有点啰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听课记
录评课稿
《解决问题》听课反思
这次有幸听了张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反思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
性。
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
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
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
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能力也更强了。
但是,我在这里也碰到了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
我在预设中先告诉学生:老师是免票的。
但上课时由于紧张,忘记告诉学生,在反馈时,学生想到可以加两个老师,我本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就加两个老师凑足50个人。
但我想着自己的预设,就生硬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是免票的,错过了课堂生成精彩的好机会。
事后我想了一想,可以在学生说加两个老师,赞同学生的做法后,再次提出如果老师免票的话,
怎么办?再让学生思考。
这样整节课可能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