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经典问答

【学诚法师】内心的执着就像一块火炭,不放下,必然烧灼痛苦,可是人却不肯放下。【网友】“放下”和“撒手不管”的区别是什么?

【学诚法师】放下的是心头的烦恼和负累,而不是放下责任,心灵没有包袱了,才能更好的承担责任。

【学诚法师】如果说,他人的伤害是第一支箭,那么自己的纠结、追问乃至于沉溺其中,就是第二支、第三支甚至无数支。如果不是这么执着地自己刺下去,伤口远远不会那么深、那么痛。

【学诚法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如同一把钥匙,能够打开紧锁的心门,能够接纳、生长一切善法。

【学诚法师】承担的事情越多,人的价值就越大。自以为小聪明而偷懒推诿的人,其实是在不断削弱自己的价值。当一个人对团体、对社会一点作用都没有时,它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学诚法师】心不乱就不惧怕外在的烦乱。安排事情,当以“总别、轻重、本末、缓急”为原则,学会合理规划。

【学诚法师】急起而争辩甚至反击,是内心懦弱怕受伤的表现;坦然面对,宽柔以待,是内心强大有力的表现。果能如后者而行,种种欺辱、上海自然会渐渐远离。

【学诚法师】忍辱不是忍受侮辱、忍气吞声,而是要切断心中的烦恼,不是便宜别人,而是解脱自己。

【徒弟】怎样控制情绪遇事不生气呢?

【禅师】深信因果,则不生迷惑,一切恩怨皆因果所致。生气,就像自己喝毒药而指望别人痛苦。

【学诚法师】从浮躁中宁静下来,舍弃不必要的忙碌,是一种智慧,

【学诚法师】内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幸福。

【学诚法师】内心对外在的人与事不要产生排斥,在理解、包容的心态下去坚持自己,慢慢也能赢得他人的理解和包容。

【网友】怎么面对好友的背叛乃至诋毁呢?

【学诚法师】记得友谊,忘却仇恨,若能这样,外境即使是荆棘丛,内心也开满了鲜花。【学诚法师】世间虽然万象纷呈,然而一切境遇无不遵从业果法则,时时刻刻把握自己身语意的善业,是应对一切的金钥匙。懂得这一原则,生活就简单而笃定,因笃定而平静。

【学诚法师】磨难是人生礼物。玉不琢不成器,缺乏磨难的人生,只有生命的长度,却少了生命的厚度。要学会在磨难中成长、积淀。

【网友】你对闲人的“闲言碎语”怎么看?

【学诚法师】装聋作哑,风平浪静。

【网友】请问如何保持心静觉得静了可以聪慧。

【学诚法师】要心静有两个方法。一个是依靠外在的环境,一个是培养内心的福智。对初学而言,要寻求清净、良善的环境,慢慢启发内心的清静。

【网友】怎样才能圆融人与事呢?

【学诚法师】要有足够的慈悲和智慧。用智慧来对待事,用慈悲来对待人。

【学诚法师】佛法中没有“偶然”,不谈“运气”,一切境遇都是自己过去作为的结果。“好运”是行善而来;“厄运”是造恶所感。

【学诚法师】慈悲不等于纵容,它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心态,在处理事情的方法上,还应有智慧。譬如父母看到孩子的过失,会想尽办法帮助他改正,心中是为了他好,而不是嗔恨。

【网友】我遇事总爱发火急躁,控制不了,事后又后悔。

【学诚法师】内心就像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那就要用水慢慢去浸润。平常生活中多培养对人知恩、感恩的心,就是在一点一点地用水在滋润内心。

【学诚法师】能够战胜自己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学诚法师】世人不知有因果,因果何曾饶过谁?

【学诚法师】一直向外求成功、求认同,以此来满足自我的成就感,会给心灵套上沉重的枷锁,外表很光鲜,内心却充满空虚和痛苦,要向内求,开发自己内心的宝藏!

【网友】我是大学生,该怎么积累福报比较快?

【学诚法师】心量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能容人、多付出、不计较得失,就是在积累广大福报。

【网友】坚持是成功的路径,而执着是要放弃的,请问两者的区别?

【学诚法师】对于善法的追求是要坚持的,对于烦恼的执着是要放下的。

【学诚法师】人与人交往,谨记“放低自己”、“代人着想”的原则,很多矛盾,自然消弭于无形。【网友】我们说话多好还是话少些好?

【学诚法师】佛法不会以话多话少来衡量对错,而是以发心来决定善恶,以智慧来抉择方法。该多说的时候就多说,该少说的时候就少说,看怎样对他人有利。

【学诚法师】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来。遇不如意境时,心中当安忍,以善待人方能消除恶业,否则冤冤相报,伤害会更大。

【网友】你怎样看待真善和伪善?

【学诚法师】因果无欺。伪善,骗的了别人骗不了自己,骗的了自己骗不了因果。

【学诚法师】对善法的追求要坚持不懈,对五欲的贪着要适可而止;对精神境界要永不知足,对物质受用要知足常乐。

【学诚法师】不要对过去念念不忘,因为过去已经烟消云散,伤害自己的,只是内心的执着和回忆。当再次想到难过的往事时,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已经不存在了,把他幻想成一缕青烟,随风飘逝。

【网友】感觉自己每天都情绪低落,怎么走出来呢。

【学诚法师】找到生命的方向是根本培养感恩的心态是关键,结交快乐的善友是诀窍。【学诚法师】遇事是放下还是懦弱,并不是别人的看法决定的,而是自己内心的强弱。大鹏鸟不屑于林间枝头的游戏,即使被小麻雀嘲笑,又岂会放在心上?

【学诚法师】深陷迷宫如何找到出口?若能站在高处,则能一目了然。心迷失的时候,也是困在了眼前的境界中,这是当“置身事外”,放宽心胸、放远目光,慢慢就能看清方向。【网友】如何才能让心中贪念减少呢?

【学诚法师】把对世俗欲望的贪求转化为对善法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因为内心坚守着高洁之志,才能对肤浅的欲望心如止水。

【学诚法师】嗔恨也是一种执着,我们越是讨厌某个人,其实越是把他放在心中乃至念念不忘。这种执着不仅令自己痛苦,而且还将加深彼此的业缘,往复循环,无有出期。要过得快乐人必须学会快乐,学会忘记,学会放下。

【学诚法师】你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对你微笑。

【学诚法师】一个母亲,孩子要什么都满足,不舍得让吃一点苦,可谓“慈悲”,将来却可能害了他;对孩子的无理行为加以管束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才是“有智慧的慈悲”。慈悲,更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没有宗旨、缺乏智慧的慈悲,终害人害己。

【学诚法师】其实爱发脾气的人自己也很痛苦,他控制不了情绪,很可怜。要帮助一个人改善他的错误,与其在他做错的时候批评他,不如在他做对的时候赞扬他。

【网友】难道人生一定要有所作为,有所追求吗?

【学诚法师】人生的路不是静止不动的,如果不是努力追求内在光明的显发,就会被烦恼的暗流所淹没。

【学诚法师】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要逐渐把对自己的关注转移到对他人的欣赏

和感恩上去,如此便能扩大心量、减轻烦恼。

【学诚法师】人往往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走上了并非自己想走的路,过上了别人的生活。

【网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呢?

【学诚法师】用大愿引导人生,用感恩对待生活,用精进对待事业,用慈悲对待众生。【学诚法师】人的心情是有自己决定的,心中装着毒药,自己品尝苦果;心中装着甘露,自己享用清凉。智者不会让别人的言行决定自己的苦乐。

【学诚法师】学佛的最高境界就是像佛一样悲智圆满,让自己的存在能够给众生带来希望,带来光明,带来温暖,带来力量。

【网友】当命运捉弄人时该怎样看待?

【学诚法师】在果相上计较,永远斗不过“命运”;在因上努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网友】看到别人错了也不能批评吗?

【学诚法师】批评别人要做到:1.内心中没有反感、厌恶等情绪,纯粹是希望对方好;2.对他人充分了解,不带偏见,不因为一时一事而批评;3.找准时机,言语适当!

【学诚法师】自卑与自负都是心量狭窄、目光短浅之故,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是谓心胸狭窄对当下状况盲下结论是谓目光短浅。要做到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关键是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并时时保持学习的心态。

【网友】我放不下,执着于情爱,很痛苦,请指点。

【学诚法师】缘聚缘散都是正常的,旧的因缘灭了,新的因缘生起,人的生命如此,整个世

界也如此。

【网友】做事不顺总是生起怎么办?

【学诚法师】天下哪有不上坡的路、不拐弯的河?心中预期全是顺境,本身就是一种无明烦恼,把“不顺利”当做正常,就不会难以接受了。

【网友】做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冰冻人又如何?

【学诚法师】内心的冰会先冻到自己,同样,内心的光明也先温暖到自己。与人为善,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善待,善良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心安、平和。

【网友】请问如何承受“失去”带来的痛苦。

【学诚法师】花开花谢,生生死死,世上哪有一件不会失去的事物呢?

【网友】什么是烦恼?

【学诚法师】总括言之,心不寂静即是烦恼。分别言之,贪婪、嗔恨、愚痴、怀疑、骄慢、邪见等,都是烦恼。

【学诚法师】勇于承担更大的责任,才能有怯懦慢慢变得有力而坚强。

【学诚法师】人和人比较不一定都是错误的,关键看比的是什么,目的何在。与圣贤比,比福德、智慧、愿力、意志,自期自尊,努力效仿,是善法生起之根本;与他人比,比名利、地位、形貌、享乐,或傲或卑,烦恼丛生,是人生黯淡之缘由。

【学诚法师】多造善业,行利他是“安心丹”;常怀感恩,找好处是“暖心丸”。常服这两味药,内心定能渐渐安详、滋润、温暖、平静。

【学诚法师】钻石要经过打磨才能才能折射出耀眼光芒,善良亦复如是。外在的磨难不是痛苦,而是庄严生命的必经之路。

【网友】我的欲望太多,痛苦也就太多,怎样才能放下,得到真正的快乐?

【学诚法师】静静看一看天空,这个世界无比辽阔,可我们内心却只有一个“我”,这就是痛苦的根源。做一些让别人快乐的事情,把心打开,快乐不求自来。

【网友】面对不断伤害你的人,该远离还是该承受?

【学诚法师】远离外境是治标,调伏烦恼是治本。

【网友】请问:学佛了能做追星族么?

【学诚法师】学佛了要追“佛”,追星是向外求,追佛是向内求。

【网友】想知道人多情与菩萨觉有情的差别是什么?如何引导转化?

【学诚法师】差别就在“觉”。没有觉悟,多情就是枷锁、是执着、是伤害;觉悟后,多情就是动力、是慈悲、是庄严。转化的关键在于放下我执,让心越来越大。

【网友】做事总担心做不好,怎样才能举重若轻呢?

【学诚法师】认真不当真,积极不着急。重视过程的成长,看淡结果的成败。

【学诚法师】执着的原因,就是这个妄想再去生下一个妄想,下一个妄想再去生第三个妄想,所以,就有了无数的妄想。同样,一个智慧再生一个智慧,就越来越有智慧。

【学诚法师】若心怀慈悲,外向可以“冷漠”,亦可“愤怒”;反过来,若心中是讨厌对方、不愿理睬,外表满脸堆笑也不是慈悲。

【学诚法师】人的心力就像力气,不用也无法贮存到明天,越是不用力气越小,反过来,越用越多。

【学诚法师】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讲爱和感恩的地方。先从自己做起,理解家人的立场和心情让自己心中产生真正的感恩。再用这颗柔软的心去温暖、唤醒家人心中的爱和感恩。【网友】如何面对一切回忆呢?

【学诚法师】总是活在昨天的人,也会错过今天

【学诚法师】焦虑、抑郁是人生活在自己所构成的幻想的监牢中,把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负面信息都集中在一起,然后反复播放,不断加深、放大妄想,越来越深陷其中。欲打破这个牢笼,要慢慢培养健康、正面的思维方向,譬如多阅读一些好书,多结交一些善友,多去做一些好事。

【网友】我太执着感情,放不下一个人,内心很煎熬,望开解!

【学诚法师】放不开的不是某个人,是自己心中的感觉。

【学诚法师】要让自己快乐,最好的方法是先令别人快乐。

【网友】有些迷惑:“令他人快乐”和“取悦于他人”这之间如何区分呢?

【学诚法师】“令他人快乐”,心中心中想着的是他人,不求回报;“取悦他人”,是希望他人能喜欢自己,心中想着的是自己。

【网友】怎样为自己祈福?

【学诚法师】最好的祈福就是思善、语善、行善。

【学诚法师】佛像是木石所造,人心却不是木石。把它当做木头,它就是木头;当做佛像ta 就代表着无上的悲智,可以启发我们的内心。譬如一张照片也只是一张纸,但若有自己的亲人,一见到,内心就会生起亲切温暖的感觉。

【网友】“总想让人喜欢”有什么不对?这是人之常情吧?难道不对吗?

【学诚法师】总想让人喜欢,就等于把快乐的钥匙交到别人的手里,人就难以自主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很多人痛苦的原因。

【网友】怎样控制自己的贪念?人的贪念是否无穷尽?

【学诚法师】要“贪”,就贪大的: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

【学诚法师】愿意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吃亏多了,总有厚报;喜爱占便宜的人定是占不了便宜,赢了微利,最后失了大贵。别以为成败无因,今天的苦果,是昨天的伏笔;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花蕾。

【网友】如何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学诚法师】当精神上有了更高的追求,就不会被物所役

【网友】请问何为平常心?又何为不平常?

【学诚法师】平常心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之,总是被外境影响而起起伏伏的心,就不是平常心。

【网友】面对自己的烦恼失去正念,总是惨败乃至绝望,如何是好?

【学诚法师】修行要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和决心。

【网友】如果你辛苦付出反而受人挑剔埋怨,很委屈,如何对治?

【学诚法师】有求皆苦,无我无畏,无私无忧。

【网友】请问该如何看待生死?求解。

【学诚法师】死是一期生命的结束,也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好比睡觉是今天的结束,是明天的开始,现代量子学发现基本粒子,它的特点就是即生即灭,可以用来解释佛教的死生一如、生命无限这样一个命题。

【济群法师】要慈爱,但不要执爱;要慈悲,但不要伤悲,要慈善,但不要伪善。

【网友】在生活中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怎样合理调节?

【济群法师】如果这些事是你可以加以改变的,那就去改变。如果是你无法改变的,那就接纳它,放下它。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因为不愿接纳而造成的。

【学诚法师】仇怨,唯有以爱心和忍耐来化解,才能终结,否则只能用一生时光去重复痛苦。解怨释结,虽然做起来并不容易,但这才是未来获得祥和美满的唯一答案。

【网友】我有时收到带有诅咒的,不转发就怎么怎么不好的短信怎么办?

【学诚法师】不要再把这样的烦恼传递给下一位朋友啦!

【学诚法师】有人的场合就有是非,既需要坚守,又需要包容,“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坚守之志能免染污之虞,包容之心能纠孤傲之偏。

【学诚法师】真正的自在,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摆脱了种种烦恼的束缚。当人们被越来越多的信息包围时,貌似自由了许多,其实自己能选择的空间已越来越小,烦恼越来越重,心灵越来越累。

【学诚法师】苦有五德:1、希求离苦,驱心解脱;2、摧毁贡高,遣除傲慢;3、知苦因而耻于作恶;4、知乐因而欢喜行善;5、将心比心,悲悯有情。

【学诚法师】能容小人之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

【学诚法师】过于自卑和自负都不是平常心,要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成功与失败,不是与别人比较出来的,是看自己的成长。真正的失败是心的放弃。

【学诚法师】“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觉照就像阳光,只要阳光升起,黑暗自然消退。要在正念上下功夫,保护光明之念,不必总是咀嚼妄想。

【学诚法师】孟子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佛法说:佛菩萨也是由凡夫修行而成。愿不分普通人还是圣贤,恰恰相反,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由所发之愿决定的。

【学诚法师】看待人事物,要多看好的一面,而不是把外在的“垃圾”都捡到心中去。

【学诚法师】忍让不是要事事都听别人的,而是斩断自己内心的烦恼,不把心力放在内心的纠结、郁闷、愤怒等情绪上,才能坦然、坚定地做该做的事情。

【学诚法师】想想这个世界,胜过自己的人实在太多了。傲慢只是井底之蛙的狂妄。

【学诚法师】佛法的爱没有“执”的束缚,故可以广至众生,深至永远,至纯无染,是谓大慈大悲;世俗的爱,与“我执”紧紧相连,故顺我则喜,逆我则忧,矛盾不断、烦恼重重。

【学诚法师】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学诚法师】他人犯错,过失在彼,与自己无关。如明镜中有丑陋的容貌,是照镜子的人长得丑,并不是镜子丑。若对暴恶之人气愤难平,则是把他人的过错揽到自己身上,增加了自己心中的烦恼。

【学诚法师】生活的不如意,是过去的因感果,因已经过去,果也已经成熟,不要为了不可改变的事情而焦虑;现在的努力,是在种未来的因,国报会在未来成熟,只要眼前好好种因,就不用担心未来。

【网友】外界逼得我不能做简单的自己,困扰,望解。

【学诚法师】跟随业果法则行事,最简单、最安心。

【学诚法师】试着把自己的经历当做一个超长连续剧的其中一集。上一集还是好好地,下一集突然转折;这一集还在痛苦,下一集或许又柳暗花明。起起伏伏、无常变幻,本就是人生常事。

【学诚法师】要规劝他人,先需观察彼此的关系,如果对方关系很好,对方对自己足够信任,方可开口。归根到底,是要帮助别人,最根本的还是自己的德行。

【学诚法师】自己最在意的东西,也是最折磨自己的。

【学诚法师】当你对讨厌的人生起惬意时,对方尚毫无知觉,自己却已经落入痛苦烦恼之中;仇恨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折磨自己。宝贵的人生,有意义的事还忙不及,何苦总去想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

【学诚法师】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就要种什么样的因。希望健康,就要善待一切生命;希望

路遇贵人相助,就要成为别人的呃贵人,多去帮助他人;希望富有,就要布施财务。诚心诚意在生命的因地里耕耘,时节成熟时,一定会收获丰美的果实。

【学诚法师】当我们对外在的一切贪着不舍时,其实是在纵容内心的黑暗,它会吞噬真正的快乐;学会放下、谦让,这不是损失,而是给心灵腾出更多快乐的空间。

【学诚法师】在意他人说自己的坏话,才会对自己有影响;若不在意,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网友】凡夫如何“放下”呢,从哪里着手,先放下什么?

【学诚法师】平常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好察人之过,议人得失,吹毛索垢,此乃诸恶之根,当慎而改之。

【学诚法师】世俗之乐是不究竟的、有条件的、短暂的、有副作用的,而佛法之乐是究竟的、不依赖于外在的、长久的圆满的。

【济群法师】迷了,会产生疑问,是疑惑;迷了,会被外境所诱,是诱惑;迷了,会被假象蒙蔽,为蛊惑。迷了,就有惑;有惑,就有祸。

【济群法师】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一切都会显得没有意义;找到生命的意义,平常生活也能过得很有意义!

【学诚法师】若能以志诚的敬心、强烈的信心去祈求观世音菩萨,本身就是强大的善业,可以引发宿世山阴提前感果,满族善愿。自己的业是因,菩萨的加持是外缘。

【济群法师】期待的心,只能享受期待中的境界;没有期待的心,却能欣赏和享受任何境界。

【学诚法师】真正的友谊,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要想获得知己,要自己先去了解别人,欲收获真,要先付出真心。

【学诚法师】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

【网友】我被一个人骗了,很无奈又生气!

【学诚法师】被伤害的感觉就如此不美好,所以要发愿:将来自己一定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网友】弟子见到求助乞讨者想要帮助,但又害怕是骗子,该如何做?

【学诚法师】若对方说的是真话,他需要帮助;若对方说的说假话,更需要帮助。

【网友】若是假的,怎么帮?开导他向善,他未必接受、懂得。

【学诚法师】以当下物质布施,给未来法施之善缘。

【网友】为什么爱一个人那么难、那么痛苦?

【学诚法师】因为有期待,有执着。

【学诚法师】嫉妒,就好比两个人一起在向前跑,本来各有各的轨道和目标,但甲看到乙的某些地方比自己强,就会全副心力都用来比较和生气了,此时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目标,离开了自己的轨道。

【网友】法师,如何积累福报呢?

【学诚法师】孝亲尊师、扶危救困、助人为乐、恭敬三宝。

【网友】师父,与人相处如何说话?

【学诚法师】以利他为原则,该多说就多说,该少说就少说,该赞叹就赞叹,该批评就批评。【济群法师】跟着感觉走,当下虽然痛快,结果可能是麻烦的;听从智慧的选择,也许暂时难过,结果却是理想的。

【网友】请问法师对世俗间的荣誉怎么看?

【学诚法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得何足喜,失何足忧?但为利众生故,摄受名利。(注:如医有良药,想治多人病,也需要广而告之,此为借名利生!凡事在发心和动机。)

【网友】轮回到后世的“我”除了前世的习气保留之外,什么也不记得,这样还用畏惧因果报应吗?

【学诚法师】人尽管已经“失忆”,但是仇人却不会因为“失忆”而放过他(业力的作用会一直持续下去。)

【学诚法师】深信因果,则可淡定从容,宠辱不惊。

【网友】请问怎样让自己心量变大啊?

【学诚法师】在生活中,多待人着想,就是一个扩大心量的好方法。

【网友】大师,怎样从心理创伤的阴影中走出来?怎样才能忘记啊?

【学诚法师】努力想去忘记,反而陷得越深,因为一直在想这些问题,实际上已被局限其中。要跳出来,多向前看,不要往后看,去找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来做,吧“忘记”这个念头也忘记。

【网友】请问怎么理解无常和因果的关系?

【学诚法师】无常,是指事物不会永恒不变;而事物改变的规律,就是因果。

【学诚法师】修行绝不是否定前进、不思进取,而是让一切善的增长、净化,一切恶的减轻、断除,有理想而非妄想,有坚强而非执着,有非怨而非恶欲。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经历多劫的修行终于建造了极乐净土,就是极好的例子。

【学诚法师】不观过,并不等于看不到过失,而是不以烦恼心来对待他人的过失。

【学诚法师】执着于结果,就会产生很多烦恼,执着于努力,就永远没有失败。

【学诚法师】布施财务可培养自己的慈悲,布施时可以发愿以此结善缘未来给予法施及究竟利益。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随分随力而行。

【学诚法师】后悔是不断提起,烦恼重重;忏悔是当下截断,清凉自在,二者的区别在于;后悔是活在过去,忏悔是为了未来。做错了事,要忏悔而不是后悔。

【学诚法师】我们已经串习妄念很多年了,惯性的势力一时之间难以扭转;正念的培养,也需要长期的串习,才能有力量。修行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坚持、重复。

【学诚法师】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花园,有鲜花也有杂草,要拔去杂草,浇灌鲜花,做一个辛勤的园丁,才能收获一个美丽的花园。

【网友】师父!对于绝望的人,希望在哪里?

【学诚法师】即使在阴霾的天气中,太阳也从未离开,只是被一时的乌云所遮蔽。

【学诚法师】佛法就是要让我们内心清明,懂得如何选择,该做的善,不管面对多少困难,都要勇猛精进地去做,绝不逃避;不该做的恶,绝不为之。

【网友】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过去比现在要开心快乐?

【学诚法师】欲望少,烦恼轻;欲望多,烦恼重。

【学诚法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人们认为行善造恶没有得到应有的果报,是因为只看到眼前,没看到将来。古语有言:“衰后罪孽,都是盛时做的;老来疾病,都是壮年招的。”譬如身体上疾病的隐状和显现,往往需要若千年的时间,但并不能因一时没有发作而认为它不存在。

【学诚法师】修行是为了令心有力量承载一切境界,而不是躲避外在境界。

【网友】佛家如何解释灾难?

【学诚法师】佛教认为灾难是众生工业所感,所以要减少灾难,还是要回到人心上去努力。【网友】大师,失恋了痛苦万分,无法解脱,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失恋”,其实你并没有失去什么,而是增长了内心的执着;看似无法解脱的牢笼,只是自己的妄想编织而成的。人会因为念头而痛苦,也能通过念头而快乐,不要让心中装满过去的影子,要看到当下的拥有和未来的希望。

【学诚法师】追求虚荣的人,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人,因为他永远活在别人的看法中。【杨振宁】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选自《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网友】顶礼师父i!看见你在所有的场合都是欢喜微笑。请问是什么让您拥有这样持久的

欢喜心呢?

【学诚法师】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烦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

,云何不欢喜?若己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网友】我有时对别人太宽容,感觉很委屈后悔,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感到委屈不是因为宽容,恰恰是因为心不够宽,难以容。什么时候心里的“我”越来越小,才能没有委屈,心才能越来越宽广,才有空间去容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