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具足弟子相_学诚法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具足弟子相_学诚法师
●1月25日龙泉日记
怎样具足弟子相
——2012年1月25日华严法会带动研讨笔记
在明确发心的意义和方法,以及清晰地认识善知识在改变我们生命轨迹方面的作用之后,我们应当很庆幸自己遇到了宿生有缘的善知识,并踏上了开启生命智慧的学佛和成佛之路。从无限生命来看,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再能激动人心的了,为此我们应当很好地随喜自己,并且感恩从小到大陪自己一路走来的人,是这些人共同成就了自己与善知识的缘分。
X
若是回首往事,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少有事情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得了主的。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们或许会觉得,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但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再看,就会意识到,很多事情都是诸多因缘的和合,而绝不是自己一个人说了就算的。过去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未来自己可以完全主宰自己的人生,这个就是“命”。人在年轻力盛的时候,很不容易服输,也不会相信什么命运,但人到中年之后,慢慢就会意识到,人是有命这一回事的,并开始“认命”了。可是那个时候的“认命”大都是一种无奈的承认。
即便如此,也比一直还不认,还要继续和命抗争的人,要更多一分生活的智慧。
孔子在《论语》的最后说了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命,就没办法成为君子。为什么孔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当然这里的感慨,并不是无奈的呻吟,而是朝向积极的作为。这里的“命”所指的,其实就是业果。若是从无限生命来看,今生的主要遭遇通常都是前生所确定的。比如,这一生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这个对我们一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可是,就是这样非常重要的因缘,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做得了主?根本做不了主。人们在投胎的时候,主要的就是宿生的业力在推动,乃至于出生之后一些大的因缘,比如寿命、家庭、仕途等等,也大都是确定的。对这一点,大家不妨看一下《了凡四训》,或许有更多的体认。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说,人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了?如果生命大的轨迹都是确定
了话,这人生过的还有什么意思呢?
知命或认命的目的,并不是甘愿做命的奴隶,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自己的命。在《周书·康诰》中说:“惟命不于常。”前面还好像在说,人的命都是有定数的,但这里却告诉我们:这个命啊,是无常的。为什么呢?《大学》里对这句话做了注解:“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行为都处于没有极强的善,也没有极强的恶之
间,因此命运的轨迹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如果善心善念不断增强,乃至于为了行善,为了做对大众有利益的事情,而遭遇到一些大的考验,人们还能不变初衷的话,那么人们命运的轨迹,也就开始发生变化。或者反过来,人们为了一些个人的利益,而做铤而走险的事情,做了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那么命运的轨迹也同样会发生变化。当然变化的方向,一个是朝向好的方向,一个就是朝向不好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遇到一些艰难困苦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它意味着人要超越自己,改变命运轨迹的时刻到了。
在知命之后,孔子的第二句话紧接着就说:“不知礼,无以立。”这个“立”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中说:“侸也,从大,在一之上。”这个“立”是一个会意字,意味着一个人站在大地上。大家想想看,如果不能立的话,那是什么样子?那就是倒在地上,乃至于颠倒的状态,这个就是被“命”所束缚的状态。当人们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在“立命”了。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不被命所转,而开始转命了。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这个“礼”。什么是礼呢?《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周易·序卦传》中说:“履,足所依也。”清朝段玉裁注解说:“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那么这里的“礼”,就是君子日常言行所依的规范和准则。有了这样的规范和准则,人的言行便不再
随顺自己过去的习惯,或者说是习气。言行发生了变化,内在心里状态也在发生变化,如此以来,人的命也就逐渐发生了变化。
单单这样是不是就够了呢?还不够,孔子最后还有一句话:“不知言,无以知人。”这句话,看似很突兀,与前面好像没有什么关联,其实不然。人能知宿命,方能立新命。人能立新命,方能逐渐通达外在的境界,并不为外在境界所迷惑,这个就是知言。这里的知言、知人,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这言来自有教量有证量的善知识;二是,这言来自具有种种颠倒邪执的凡夫有情。若能知前者之言,则能开启我们内在光明的本性,并增强对善知识功德的体认;若能知后者之言,则能警惕我们不要为邪妄分别所迷惑,并增强我们对众生轮回生死之苦的悲悯。反过来,若不能知前者之言,则徒增很多的名言文句,而且这些名言文句还可以用来装饰、保护自己的烦恼。若不能知后者之言,那就全被颠倒邪执所蒙蔽,更增加我们内在的无明。总体来看,人生不过三事:一、接受现实,以知命。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业果生深信。比如,今天有人上门来让你还债,你不能说:啊,不对啊,我没有欠你帐啊!可是事实上,明明去年你才借过别人一笔款。过了一年,你就忘了,反而说没有借别人的。今生我们所遭遇的一些困苦的境界,往往是在偿还以前的债务,对此,我们不能太过埋怨给我们带来困苦的人,
而应该对自己的过往深切地忏悔,并感谢给自己带来困苦的人,是他们让自己的债务得以偿还,偿还之后,就可以轻装上阵了。二、革新自我,以立命。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对自己约法N章。当年孔子对颜回就约法四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总的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遵守礼。这个礼,对我们来说,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戒。居士有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等等。所以我们要改变命运,那就要从皈依三宝、修学佛法、受持戒律开始。可是大家也会抱怨:为什么师父只传授皈依,而不给大家传戒啊?平时传的话,也只是传授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事实上,通过大家诵读研讨经典,通过经常来寺做义工,通过持续不断的佛法学习,传戒的条件才能逐渐具足。若是受了戒,却没有办法持守,那也就失去了传戒的意义。尽管目前尚未传授五戒,但寺院的生活还是有寺院的规矩,善知识也会对我们做一些要求,只要能够从这些开始做起,我们就能慢慢改变自己的身语造作,那么命运便能得到逐步的革新。如果单单是观念上的变化,而这些观念又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的话,那么说明这些观念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效果,生命的轨迹也就很难得到实际的改变。三是成就夙愿,以使命。“命”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使”。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命一般是被命所使的状态,也就是被宿业所驱使的状态。现在要彻底改变过来,不是被业驱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