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反思(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自相矛盾》听课反思
《自相矛盾》听课反思
老师以《守株待兔》寓言故事导入,以象形文字"矛"和〃盾〃,引出课题。
一、读文正音,读出韵味。
自由朗读、指名读、到师生互读。
先让学生读通句子,再有节奏的朗读、读出韵味。
教师的范读和指导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次次朗读达成识字任务。
二、疏通文意,了解故事。
小组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后汇报成果,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补充。
然后小组来讲故事。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查阅工具书、询问身边的人、组词猜测学生基本能疏通文意,教师进行了适时指导。
小组汇报时都能正确展示,教师在问题难易梯度上把握准确。
三、理清思维,揭示寓意。
根据故事内容重点关注“誉”字,播放音乐身临其境让学生来演一演。
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锋利的矛相遇会怎样?生:其人弗能应也。
借助思维导图理清矛和盾关系。
揭示正是楚人之前的夸大其词、前后矛盾,造成了现在的哑口无言。
师通过指导学生大声叫卖及“弗能应也”让学生感受人物思辨过程,思维导图的完成是教学评一致性的体现。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收集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人和事。
按照河南省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作业要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体现针对性、基础性、层次性、实践性等特点,作业处理稍显粗糙,希望老师课下可以再斟酌一下。
整节课看闫老师能紧扣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学任务。
所设问题梯度从易到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完成各个学习任务。
但是导入环节没有新意,如果能创设情境会更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教师评职称获奖作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教师评职称获奖作品)一、说教材《自相矛盾》一课选自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从教材编排角度来观察,这一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三个:《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同时也是一则寓言故事。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学懂文言文的同时学懂寓言;统编教材将这一课与《田忌赛马》、《跳水》等文一起编入了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的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提出,要在阅读中“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实阅读方法也指向发展思维。
那么如何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去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自相矛盾》一文,出自《韩非子·难一》,作者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这则故事亦富含哲理。
那么如何让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符合儿童认知水平,让学生对思维过程的探索变得有意思起来。
二、说学情2022版新课标围绕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总目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提出了如上要求。
其中第三学段相关内容提到,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方法。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螺旋上升的关键期,他们已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逐步转化为抽象思维,并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这是我班学生在第一单元结束时整理的知识点,他们大多使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并融合了自己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以及学生学情的理解,以高效落实语文要素为导向,科学统筹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课文注音及注释,能读准“吾”“弗”“夫”等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释、查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猜一猜的方式,理解“鬻”“誉”“陷”或“夫”等字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想象补白、改编剧本表演、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了解任务思维过程,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考虑到事物的多方面因素,要学会全面思考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成语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如何从故事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可能还需要引导。
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可能会感到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实事求是,全面思考问题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学生对于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课文注释和翻译。
4.讨论话题和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楚国人为什么最终无法卖出矛和盾,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楚国人说话办事自相矛盾,没有实事求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给出讨论话题:楚国人为什么自相矛盾?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与“自相矛盾”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判断这些句子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几个场景,让学生运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进行描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第1篇】《自相矛盾》说课稿一、说教材:《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大意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理念:新课改、新思路、新理念,这是新课程不同于传统教材的地方。
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
这个新理念既是新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我的难点。
怎样在教学中贯穿这一理念呢?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者本着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
在教的方面,教者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优质课一等奖说课稿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优质课一等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优质课一等奖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楚国卖盾和矛的人自我否定自己的话语,从而引出了“自相矛盾”的道理。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深刻的道理和成语的含义,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和自我反思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运用“自相矛盾”成语进行恰当的表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自相矛盾”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和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5.实践运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运用“自相矛盾”成语进行情景表演,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道理,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5课 自相矛盾 公开课教学反思
15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
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了解字义,走进成语。
这篇小古文中,有几个字比较冷僻,学生不理解。
教学时,我采用了解字义,走进成语的方法,让学生既学习古文字义,又积累成语。
古文中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句子中“鬻”的读音是“yù”,意思是“卖”,相同的意思并且带“鬻”字的成语有“卖官鬻爵”,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字义和成语的意思。
还比如教学“誉”时,可以积累成语“毁誉不一”。
这样通过了解字义,积累成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2.教学收获(思得)(1)读句子,想画面,用成语。
这篇课文中句子“其人弗能应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结果。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句子以后,想一想当时那位商人“弗能应也”窘相、尴尬的画面,然后说说此时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等成语,这些类似成语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了解了成语的魅力。
(2)阅读插图,拓展延伸,说写结合。
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
教学中,我注意到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以后,我要学生把插图与文中对应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中那幅插图是一位老年人正指着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还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会用什么语气,说什么话呢?学生根据情境说话,分组练习,然后把练习的内容写出来。
这样,通过阅读插图,想象说话,说写结合,使阅读有指向性,使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3.不足之处(思失)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要求学生和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学生感到有点儿困难,不知如何表达,课堂有点儿沉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精美教案(统编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自相矛盾”的基本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之间存在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成语揭示了逻辑一致性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楚人卖矛又卖盾,展示了自相矛盾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发现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成语的含义和逻辑思维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自相矛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辩论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来揭示自相矛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活动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相矛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逻辑思维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行一致,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发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自相矛盾》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这个故事,我尝试让学生们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逻辑思维来避免这种情况。
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和逻辑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对成语文化内涵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和道理。
2.在讲授逻辑思维时,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进行解释,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是选自《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内容精彩,语言精炼,道理深刻。
通过本文的学习,为引导学生走进典故,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的文化之深邃,体会祖国的语言之魅力。
对于接触文言文经历尚浅的小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的也是相对简单。
调动积极性是一节课质量的保障。
本节课正式开课前,通过播放常见的广告视频,从而引出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向往。
同时也让同学们处处留心生活,善于观察身边的知识。
楚人与路人的对话,则是本文的重中之重,首先应注意朗读的语气,自身与文中的主人产生共鸣。
由于文中存在生僻字和一些多音字,所以我需要学生先自己通过拼音把文章读通,通过学生的首次自读,发现问题,解决生字问题,纠正读音。
再通过点名抽查,纠正其中隐藏存在的问题。
另外,正确的范读也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断句,语气等。
经过全面的更正之后,全体学生能够全篇朗读。
当学生对文章大致有所了解,朗读也不存在问题,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提出问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提出小组活动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
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之后,我请了几组同学进行分角色对话,还原文中所讲的故事,让全体同学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来了解这篇有趣的古文。
学生基本从今天的学习,朗读,以及翻译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本节课讲课通体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其中存在的瑕疵还需要引以为戒。
尤其是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升不足,虽然我已经意识到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及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是本节课的关键,但是实际授课中,总会缺少让学生们朗读的机会。
另外,对于课堂引导存在一些问题,对学生的鼓励也没能做到更加完美。
通过这节课,我也对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与学生的交流,授予学生学习方法是教育的重点,今后的课堂中,仍需自查自勉,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15.自相矛盾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
”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矛: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
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故事的内容。
3.理解“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点】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找文言文的出处或作者信息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走进第六单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习作要素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相矛盾》,这是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用单元篇章页导入,梳理本单元要素,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则文言文,掌握好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情境诵读播放情境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错误的读音。
(3)随机点名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①“鬻”读“yù”;“吾”读“wú”;“弗”读“fú”;“夫”读“fú”。
②结合注释,想想“鬻盾”中“鬻”的意思,“吾盾”中“吾”的意思,“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或曰”中“或”的意思,“夫不可”中“夫”的意思。
3.集中识字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预设1:“吾”的读音容易和“语”“悟”混淆,是“我”的意思;“弗”的读音容易和“佛”“费”混淆,是“不”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思维火花”这一主题,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
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既夸自己的盾最坚固,又夸自己的矛最锋利,有人问他让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却无法回答的故事。
《田忌赛马》讲述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好友孙膑的帮助下反败为胜的故事。
《跳水》讲述了在一艘帆船上,船长的儿子在一只猴子的挑逗下一步步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水,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15 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参透学寓言的方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成语,引入课文题目1.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刻舟求剑井底之蛙买椟还珠(1)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最新统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
最新统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说、问、演、练等活动,学生在了解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感悟寓意1.谈话导入。
师:今天你们来给我当小老师好不好?我来说一句话,你们听一听,再评一评。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
(这句话前面说阳光明媚,后面又说滂沱大雨,这是自相矛盾)2.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齐读课文)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4.四人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每小组选一个讲得最好的代表上台讲故事)5.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3题而设计。
二、对比阅读,活学活用1.老师在一本寓言故事书上,看到了一篇这样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课件出示故事)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矛盾》,还是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学生畅所欲言)3.教师小结: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代文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4.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5.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6.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不能)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这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版本和现代文版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韩非子,明白一个人的思维的重要性。
三、联系实际,感悟寓意1.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戳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戳破!”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这时那个人是什么反应?(那个人哑口无言)课文是怎么说的?(其人弗能应也)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指名学生说)4.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很多,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实话实说)5.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自相矛盾》,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先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做到熟读成诵)6.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读“鬻、吾、弗、夫”4个会认字,会写“矛、盾、誉”等4个生字。
2.学会运用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借助插图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能从故事中悟出说话、做事、做人都要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的道理。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导读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教学生字“矛”“盾”(引出“矛”“盾”是象形字,强调要注意的关键笔画,把汉字写正确美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交流字音悟方法。
(1)新旧字对比认字法:“弗”与“佛”比较,读音相同。
(2)据义辨音:查字典,结合注释,辨别“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中“夫”读二声。
(3)初读悟读法。
听视频范读,总结读文言文读书方法。
生试读,评价优点与不足,并纠正。
2、借助学法,理解字意。
(1)回忆文言文理解字义方法:借助插图、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推测等。
(2)结合注释理解:鬻、陷、或、夫等(3)联系上下文推测:坚、利、弗、应、立、之等(4)结合插图:理解“其人弗能应也”3、再读悟其意。
配乐朗诵: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把文章变成竖排显示,趣味朗读。
三、细读理解,品味矛盾1、诵读找疑问: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楚人是如何夸耀自己的矛与盾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反馈交流。
让我们来到热闹的集市,展示一下楚人誉矛又誉盾的情景: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鼓励学生说说该怎样夸(声音响亮、眉飞色舞、自吹自擂……)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通用11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通用11篇)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通用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寓言二则自相矛盾二、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同课异构——《自相矛盾》的评课公开课点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自相矛盾》的评课两位唐老师都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学功底,较强的课堂驾驭力,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
虽然她们风格迥异,但是呈现的课却各自精彩。
首先是唐**的课,我觉得做得好的地方有很多,我只说两点。
一、视频导入有吸引力相对于文字来说,图片视频更具冲击力,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本节课唐老师以视频方式导入,可以一下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课堂。
以本课故事视频来导入也为学习小古文作了非常好的铺垫,为学生理解文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文章脉搏,让语文回归生活在讲到“其人弗能应也”这句时,唐老师将其展开来,说开去,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楚人哑口无言的原因,其思维逻辑的错误(如果盾牌坚固,则他的矛不能够刺穿他的盾,说明矛不利;如果矛真的于物无不陷也,则可以刺穿他的盾,说明盾不坚固)这样一个思维训练使学生明白了楚人前后两句话相抵触,进而揭示本文的寓意: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这一教学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教者基于对教材文本深度解剖基础上的生成,是唐老师对本课脉搏的精准把握。
实现了本单元主题——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这样一个训练。
得出寓意之后,唐老师并未止步于前,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
陶行知先生讲:生活即教育。
其实我们的教育从生活实践中来,也要回到生活实践中去。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让课堂语文回归到生活这个大语文中去,使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理解有了进一步提升,质的飞跃,我觉得像这样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语文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语文。
几点建议:1、是不是可以多一些朗读的训练。
现代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小古文更是如此,朗读不仅有助于记忆课文,而且也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也更能让学生品味古文的音韵美,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唐**1、启发教育,传授技能。
第一,课堂上学生试读和老师范读之后,教者抛出了自己和学生读的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发现是因为老师有停顿,有节奏,读起来有韵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第1篇】自相矛盾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
(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相机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一、寓言导入,激发兴趣。
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让学生带着开头的激情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还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三、精读课文,深入学习。
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内容当中去,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设计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
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读、说、问、演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明白寓言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通用12篇)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通用12篇)《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1今天我所教学的是一则十分浅显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苏教版所选用的教材是经现代汉字翻译过来的,故事短小精悍,而且是很多孩子耳熟能详的。
这不,我今天才一出示课题,就有很多同学开始窃窃私语,为什么?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了呗!那么这样的课文还有什么解读的必要,我觉得准确定位本课应该训练的语文能力是让这篇课文发挥自己应有作用的关键一步。
我将本课的训练重点定位在:一、抓空白,借想象,促语言表达。
将文章中的留白处作为孩子们语言训练的契机:1、集市上楚人是如何大声叫卖自己的矛和盾的。
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将楚人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出来,引导其他的孩子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演练习说话;2、围观的人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可以分类让孩子选择其中一类人群:老人、中青年、小孩来说说他们的表现。
3、文中只是提到了楚人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可是具体这个人的神态、动作会是什么样的,如何脱身的?文章中并没有交代,这里也给我们的语言训练留下了契机。
课堂中有些孩子说的还挺有意思的。
学生甲:这个楚人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手一挥一挥的,张大了嘴巴想要说什么,可是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学生乙:这个楚人说:“各位各位,我的家中还有一生病的妻子等着我回去熬药,今天我的矛和盾暂时不卖了,如果各位有需要,下次一定要来光顾的。
”说完,头低着,拨开人群走了。
二、引入文言文,初步感知古代文字的魅力。
我将《自相矛盾》的文言文找了出来,在上课之前,自己的内心也有一定的挣扎,到底要不要在五年级的课堂中引入文言文的内容,后来想想,现在即使不想要让孩子弄透彻文言文,但让孩子去感受一下中国古代文字的'魅力也未尝不可。
于是,我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出示了下列文字: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是指言论或行为中存在矛盾、不一致的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信任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学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改进方法。
一、教师言行不一致
1.1 教师口头承诺与实际行动不符
1.2 教师传授的知识与实际操作不一致
1.3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自身行为不一致
二、教学目标与实际操作矛盾
2.1 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内容不符
2.2 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水平与实际评价标准不一致
2.3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实际表现矛盾
三、教学方法与学生需求矛盾
3.1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匹配
3.2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
3.3 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矛盾
四、教师角色与教学方式矛盾
4.1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学生期望的教师形象不一致
4.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动力矛盾
4.3 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悖
五、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矛盾
5.1 教室布置与学生学习需求不符
5.2 教学资源配置与学生学习需求矛盾
5.3 教学氛围与学生学习动力不一致
在教学中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教师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确保言行一致;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操作相符;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信任和尊重;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1. 引言哎呀,说到“自相矛盾”,我总觉得这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大家都知道,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一套,做一套,像是那种“你说的我都懂,但你到底想干嘛呢?”的感觉。
今天我就来聊聊我在教学中碰到的关于自相矛盾的那些事儿,听着肯定能让你会心一笑。
首先,得说说这个概念的优点,毕竟没有完美的事儿,咱们也得看到亮点。
2. 自相矛盾的优点2.1 增强思维灵活性首先,教自相矛盾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想想看,当你告诉他们“这个苹果既红又不是红”的时候,他们会想:“嘿,这是什么情况?”这时候,孩子们的脑袋就开始转起来了,大家纷纷举手讨论,真是一场“脑力风暴”。
看着他们皱着眉头思考,眼神里闪烁着疑惑,我就忍不住想笑。
这种思维碰撞,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他们对逻辑的兴趣。
2.2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自相矛盾的教学还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咱们常说,看到问题要勇于发声。
这不,教自相矛盾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老师,这不矛盾吗?”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他们开始学会分析和反思。
慢慢地,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就会更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这种能力可是无价之宝,以后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会受益匪浅。
3. 自相矛盾的不足3.1 容易引起混淆不过,当然自相矛盾的教学也不是没有缺点。
首先,教自相矛盾的时候,有时会引起学生的混淆。
想象一下,课堂上我一边说“这个故事的结局明明很开心,但我却觉得很悲伤”,孩子们听得一头雾水。
他们可能会想:“老师,您这是在说笑话吗?”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就分散了,结果原本的知识传递就变得有些曲折。
这可就麻烦了,毕竟老师想传达的东西,不能让他们越听越迷糊啊。
3.2 学生接受度不一再者,学生对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接受度也不尽相同。
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这挺有趣,像在解谜一样,乐此不疲。
但有些孩子就可能觉得无聊,甚至是“这有什么用啊?”的心态,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反思(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
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了解字义,走进成语。
这篇小古文中,有几个字比较冷僻,学生不理解。
教学时,我采用了解字义,走进成语的方法,让学生既学习古文字义,又积累成语。
古文中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句子中“鬻” 的读音是“yù”,意思是“卖”,相同的意思并且带”鬻”字的成语有“卖官鬻爵”,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字义和成语的意思。
还比如教学“誉”时,可以积累成语“毁誉不一”。
这样通过了解字义,积累成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2.教学收获(思得)
(1)读句子,想画面,用成语。
这篇课文中句子“其人弗能应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结果。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句子以后,想一想当时那位商人“弗能应也”窘相、尴尬的画面,然后说说此时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等成语,这些类似成语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了解了成语的魅力。
(2)阅读插图,拓展延伸,说写结合。
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
教学中,我注意到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以后,我要学生把插图与文中对应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中那幅插图是一位老年人正指着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还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会用什么语气,说什么话呢?学生根据情境说话,分组练习,然后把练习的内容写出来。
这样,通过阅读插图,想象说话,说写结合,使阅读有指向性,使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3.不足之处(思失)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要求学生和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学生感到有点儿困难,不知如何表达,课堂有点儿沉闷。
其实“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言行相抵触”,主要有三种:就是前面说的和后面说的不一样;前面做的和后面做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当时也没有去好好琢磨。
4.改进措施(思改)
以后教学中要改进“教学导入”这个环节,采用“游戏导入”——请你猜一猜。
上课开始可以创设情境,出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寓言画面,让学生看画面猜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