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分析
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
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
1. 暴力和冲突:暴力和冲突是一种不和谐因素。
他们可以引起身体损害、情感损害和社会系统的破坏。
暴力和冲突通常来源于不同的利益分歧、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不同等原因。
在不同的社会中有很多形式,如家庭暴力、社会暴力、战争等。
2.歧视和偏见:歧视和偏见是种族、性别、年龄、宗教、国籍和个人状况等差异的不公正对待。
这种行为不公正并可能导致社会不和谐,会产生不满、愤怒和反抗心态,同时还会带来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
3.贫富分化:贫富分化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可以导致一部分人的敌视和对另一部分人的不信任,同时也可能导致社会层次问题和社会福利的不平衡等各种问题。
4.信息失真和虚假信息:信息失真和虚假信息可能导致公众对问题的错误了解,甚至可能出现不合理的反应和不和谐的情况。
5.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可能造成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满和反抗。
如果环境质量恶化,可能会导致人类在生存方面面临的各种问题,如健康问题、资源耗尽、生物物种灭绝等情况。
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社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这些问题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和利益,对社会秩序和和谐产生了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社会问题的成因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问题是引发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贫富差距过大、就业机会不足、工资不公平分配等经济问题都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引发犯罪和社会不满情绪。
2.教育问题:教育体制的问题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低下等问题会导致社会中智力资本的浪费和人才短缺,进而引发社会不公和出路困难等种种问题。
3.文化冲突: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是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碰撞,往往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4.政治原因:政治问题也是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腐败现象、权力滥用、监管不力等政治问题会导致社会的不信任和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
二、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1.加强经济发展: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加强经济发展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减少贫富差距。
2.改革教育体制:为了解决教育问题,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改革,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同时,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并推进教育公平,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3.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解决文化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增加相互尊重和理解,减少文化冲突的发生。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问题的解决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可以强化监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确保权力的公正行使,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结语:社会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解决起来也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
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改革教育体制、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建设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社会不和谐与社会凝聚力的建设
社会不和谐与社会凝聚力的建设社会的和谐与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当今社会,社会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建立和谐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社会不和谐的表现、原因分析以及社会凝聚力的建设等角度进行论述。
一、社会不和谐的表现社会不和谐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差距扩大:在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不平等现象引发的社会不和谐,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压力。
2.文化冲突加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也日益加剧。
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偏见、甚至仇恨,导致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出现。
3.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地区矛盾等都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不和谐的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经济差距的扩大,造成财富不均分配,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某些行业或地区的失业率上升,加剧社会的不和谐。
2.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一大原因。
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下,造成了贫困人口的教育机会缺失,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
3.文化差异与冲突: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也是社会不和谐的原因之一。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等之间的差异过大,容易引发社会的冲突与不和谐。
三、社会凝聚力的建设为了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建设途径:1.经济发展与分配公平: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可以有效消除社会不和谐。
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2.教育公平与普及: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社会不与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分析
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分析引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且强调,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这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于处在社会管理核心位置的政府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政府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对自身角色及其行为做出合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重任。
而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及其行为的根本要求又是由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一、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什么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让我们先从和谐社会的内涵来做一分析。
首先,和谐社会以人的发展为根本。
社会是由人群所组成的,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不可能有离开人、外在于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总是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人是发展的根本,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更优的社会形态,它必然首先具有社会的一般规律。
因此,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社会。
其次,和谐社会以“人的和谐”为核心。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
从宏观来看,它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和谐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等等。
在这些和谐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人”,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是围绕人的需求而进行的,在这些目标体系中,“人的和谐”是核心,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的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旨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无论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还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照。
和谐社会的目标状态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改善,让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得到保障,让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提高,让人全面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分析(精)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分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那时候几亿工人、农民都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反右、大跃进和十年文革,社会的不和谐几乎将中国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主要阶层都没有获得什么利益,中国被迫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经济增长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不和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却与日俱增,群体暴力事件频发,大规模上访事件猛涨,这些都反复敲响着社会不稳定的警钟。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十分及时。
当然,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对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找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才能解决不和谐问题,才能顺利通向社会主义和谐之境。
?鸡嫉鼻吧缁岵缓托骋蛩兀?从政治层面来看:首先,表现在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和谐。
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社会组织自由发展、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社会。
中国的社会组织几乎都是执政党或政府的组织,非政府组织得不到发展。
由于社会组织的自由发展长期遭到抑制,社会公共事务也就被执政党或政府包办。
?鸡嫉鼻吧缁岵缓托骋蛩兀?从经济层面来看:首先,表现为经济阶层的不和谐。
社会不和谐在经济层面直接表现为经济阶层的不和谐。
和谐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平等的和谐关系,经济个体的经济利益与经济群体的经济利益是协调一致的关系。
而不和谐的社会则表现为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是冲突和对立的关系。
社会不和谐必然表现为经济阶层的经济分化与对立,不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经济权利等级森严的特权社会。
当今中国,由于政治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导致经济阶层经济利益的分化与对立,由此滋生出了一系列等级森严的经济关系模式。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强势群体的经济利益在最大化,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在最小化甚至乌有化。
改革开放的利益相当一部分流向了两大人群:食利于民的暴富层和与民争利的权势群。
社会学社会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途径分析
社会学社会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途径分析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系列现象。
这些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环境等多个领域,对整个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社会问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社会问题的原因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不平等是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就业机会减少、收入不公等现象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社会治安问题的产生。
此外,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等也是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政治腐败、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民主监督等政治问题也是导致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政治不稳定、政府无能、腐败问题的存在削弱了社会对政府的信任,进而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3.文化因素:文化观念的滞后和落后是导致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例如,封建传统观念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导致性别歧视、民族问题等社会问题的加剧。
4.教育因素:教育不公平、质量低下等问题也是导致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差异大等问题导致了社会阶层固化、就业困难、社会不公等现象的出现。
5.环境因素: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也会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
环境恶化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威胁,进而引发社会问题,如健康问题、居住条件差等。
二、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1.加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缩小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福利供给,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政治改革: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公平公正的政治环境,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3.推进文化进步: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是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推动文化观念的更新,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
4.改善教育环境:加大教育领域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性,改善教育质量,提供受教育机会,减少教育差距,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社会矛盾的原因分析
社会矛盾的原因分析社会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文化、政治、人性等因素。
本文就社会矛盾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深入理解社会矛盾提供一些思路。
一、经济因素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资源分配不公导致了生产资料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形成了特权阶层;而广大劳动者则往往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和查询报酬。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格局,会导致社会中一部分人对社会的不满和不信任,反映在社会矛盾的持续加剧上。
其次,贫富差距是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上存在着种种竞争,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非常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富人和贫民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就不可避免。
二、文化因素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社会的文化多元性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是文化因素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表现形式是各种群体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对抗。
例如,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日益明显,某些国家的文化甚至与传统华夏文化截然相反。
其次,文化与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协调也是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
例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文化的消失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了不同年龄、地区、行业、性别、族群之间的差异,不同人群之间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不一致性逐渐增加,造成了文化与个体之间的脱节,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三、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与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政治制度下,人们会对统治权力采取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多样性也是导致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政治权力集中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政治权力过于集中,民众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渠道受到限制,引发社会中一些阵营对政治权力的争夺。
论社会不和谐现象——碰瓷
和谐中的不和谐摘要:和谐中我们依旧窥探到了不和谐的身影,碰瓷事件、老人摔倒讹人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深思,诚信危机再次被摆推上了高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冷静,并为小朋友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他们依旧相信爱在人间。
关键词:不和谐社会、碰瓷、道德、诚信、榜样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由于人类的素质良莠不齐,还是会出现很多的不和谐现象。
和谐的社会是生态、社会和心灵的统一,社会不和谐表现为矛盾、冲突、斗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社会不和谐的表层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社会贫困和人口膨胀,它的深层根源是人的欲望、畏惧和异化。
存在的人就是有欲望的人,就是心存畏惧的人,欲望和畏惧始终是人的存在状态。
和谐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而具体审视中国社会目前所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则能更加清楚地看出中共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决策的深谋远虑。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社会上的一些不和谐现象。
碰瓷“碰瓷”现象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
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它的花样不断地翻新。
一般用“碰瓷”手法的人,均具有吸引路人驻足、与陌生人攀谈的本领。
这种招术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其中使用的较多的应当算是“拾金平分”,此外还有“你轧我脚了”、“你剐了我的车”、“你把我撞倒了”等等。
现代的“碰瓷”已呈现团伙作案的趋势,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以此谋生的人,叫“职业碰瓷党”。
而作案工具也已经发生了改变,由破瓷碗改成了假手表、手机以及废旧的手提电脑甚至自个儿躺倒车底下。
而且团伙作案性质更加恶劣,如敲诈不成,马上会对事主进行殴打或转化成抢劫、抢夺,严重地侵犯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做了好事反被讹路遇老人扶不扶现在有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路遇老人扶不扶?人们的观点有如下几种:1、以前可能会去,但是现在看了太多的报道,所以不敢去了。
2、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还是要伸个援手的。
3、可能会扶,但是应该是在有其他人的见证下吧。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对策分析2019-10-02摘要:2003年10⽉,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并确⽴了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对当前社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丰富。
从总体上回答了我们应如何科学的⾯对和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
科学发展观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K02 ⽂献标识码:B ⽂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111-022003年10⽉,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并确⽴了科学发展观。
指出要坚持以⼈为本,树⽴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的全⾯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堀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与⾃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和发展。
发展既是⽣产⼒的发展,也是⽣产关系的发展,⼆者的落脚点都是⼈⾃⾝的发展;⽽要实现⼈⾃⾝的良性发展,最根本的基础条件是和谐。
因此,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和终极⽬标,和谐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归宿。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经济⽅⾯,收⼊分配差距导致⽭盾突出从近⼏年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攀升⾄0.45左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且这种差距还在扩⼤之中。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财富的增长与社会分配相协调,这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财富的增长与社会分配公平应该是同步的。
我国⽬前出现的收⼊差距过⼤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多数成员积极性的发挥,也会导致社会⽭盾的激化,进⽽影响社会的和谐。
(⼆)社会⽣活⽅⾯,社保、教育、医疗等问题突出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通过国民收⼊再分配来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个和谐的环境。
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完成。
当下我国的社保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
社会矛盾与和谐发展
社会矛盾与和谐发展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和谐发展则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分析社会矛盾的原因,探讨实现和谐发展的途径。
一、经济领域的社会矛盾在经济领域,资源分配不均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是导致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和人群收入增长迅猛,而另一些地区和人群则无法从经济发展中获得足够的利益。
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社会不公平感的增加,进而引发了社会矛盾。
为了实现和谐发展,政府应该加大重点区域和弱势人群的扶持力度,推动收入分配的公平化,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社会结构的社会矛盾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导致社会矛盾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职业差距等问题,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和融合不够,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为了实现和谐发展,应该逐步改革社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消除行业和职业差距,缩小社会阶层的差距,推动社会各个层面的融合和包容。
三、文化领域的社会矛盾文化的多元性和传统文化的冲突也是导致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文化多样性的扩大,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十分普遍。
这种文化矛盾容易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实现和谐发展,需要在文化领域加强交流和理解,促进文化的多元共存,树立尊重、包容、融合的文化观念。
四、环境领域的社会矛盾近年来,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不良行为则对环境造成损害。
为了实现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必不可少。
政府应加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五、政治领域的社会矛盾政治领域的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也是导致社会矛盾的原因之一。
一些不公正的行政决策和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要实现和谐发展,需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反腐败工作,建立公正透明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政权的公正行使。
构建和谐社会需消除目前所存的不和谐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需消除目前所存的不和谐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和谐社会”的愿景成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期望和追求。
和谐不仅是社会安宁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人们生活幸福的前提。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威胁和挑战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成为了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政治体制不完善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展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能够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稳定。
我们现在的体制中,一些问题需要得到改进和完善。
比如,现在一些基层官员不作为甚至借此牟取私利,这不仅影响人民的实际利益,同时也破坏了基层政治气氛。
另外,现在一些政治宣传也存在各种问题,从而失去了其本来的宣传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增强监督的力度,使政治宣传更加真实、有说服力,这样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资源分配不公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和谐需要公正的资源分配,资源分配不公不仅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同时也会加深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矛盾。
现如今,富人越来越富,穷人却越来越穷,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的构建。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尤其要加强基层社会建设,加大对缺乏资源的地区和人群的投入,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机会下平等地享有社会资源。
三、社会道德素质的下降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的社会,诚信、责任、公义等这些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念在不断受到挑战,一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这种情况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且在一些团体、组织、甚至是政府机关与企业中也存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深入推进诚信建设,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让每个人都能够遵守公共道德,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不同区域的发展不平衡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会不和谐与社会发展
社会不和谐与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不和谐问题逐渐凸显。
社会不和谐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和矛盾,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和社会发展的阻碍。
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探讨社会不和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对策。
首先,教育的不和谐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加大。
一方面,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导致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城乡学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差异也导致教育不公平。
普及高等教育的加快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掩盖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
因此,解决教育不和谐问题,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加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地区和行业的发展机会不均等。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金,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核心”。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人口流失严重。
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提高产业链水平,推动经济空间的重新布局。
此外,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也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多元化,社会关系趋向个人化和复杂化。
利益分配的不公平、社会信任度下降、社会道德观念的淡漠等问题,使得社会关系的脆弱性加大。
为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应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加强社区和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倡诚信和公正的道德观念,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机制,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最后,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企业、公民等各个方面都应承担起责任,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提高社会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分析
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的重要原因分析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的重要原因分析引⾔党的⼗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且强调,要“不断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
这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于处在社会管理核⼼位置的政府来讲,是⼀个严峻的考验,政府必须适应这⼀要求,对⾃⾝⾓⾊及其⾏为做出合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这⼀历史重任。
⽽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及其⾏为的根本要求⼜是由和谐社会的核⼼价值和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和谐社会的核⼼价值和本质特征什么是和谐社会的核⼼价值和本质特征?让我们先从和谐社会的内涵来做⼀分析。
⾸先,和谐社会以⼈的发展为根本。
社会是由⼈群所组成的,是⼈们⽣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社会的主体,不可能有离开⼈、外在于⼈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总是通过⼈的发展来实现,⼈是发展的根本,离开了⼈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和谐社会作为⼀种更优的社会形态,它必然⾸先具有社会的⼀般规律。
因此,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以⼈的发展为根本的社会。
其次,和谐社会以“⼈的和谐”为核⼼。
和谐社会是⼀个系统⼯程,它涉及政治、经济、⽂化、社会、⾃然等各个⽅⾯。
从宏观来看,它⾄少包括这样⼀些和谐关系,即⼈与社会的和谐、⼈与⾃然的和谐、⼈与⼈的和谐、⼈⾃⾝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的和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等等。
在这些和谐关系中,处于核⼼位置的是“⼈”,因为经济政治、⽂化的发展都是围绕⼈的需求⽽进⾏的,在这些⽬标体系中,“⼈的和谐”是核⼼,没有⼈的和谐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的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旨体现了⼀种“⼈⽂关怀”。
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论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还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与⾃然和谐相处”等等,都体现了对⼈的关照。
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及其特点之分析
对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分析[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做出的重大决定。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利因素.科学认识和分析这些因素,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政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不利因素;分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形势,科学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规定》中所指出的: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重要判断,也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
但是也不容否认,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改革也已进入攻坚阶段,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因此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正确认识这些因素并加以科学地分析,有利于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化解诸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这种结构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发展的极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是城市公共设施、服务职能,还是居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农村发展的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建设凌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整体村容村貌落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村陈旧习俗大量存在,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据统计,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
11:1,而2005年则达到了3。
22:1,并呈继续拉大之趋势.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水平差异及政策因素等原因,致使我国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距扩大。
这种差距涵盖了经济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科技水平差距和区域开放差距,是全方位的差距.总体上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分析
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分析引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且强调,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这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于处在社会管理核心位置的政府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政府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对自身角色及其行为做出合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重任。
而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及其行为的根本要求又是由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一、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什么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让我们先从和谐社会的内涵来做一分析。
首先,和谐社会以人的发展为根本。
社会是由人群所组成的,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不可能有离开人、外在于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总是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人是发展的根本,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更优的社会形态,它必然首先具有社会的一般规律。
因此,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社会。
其次,和谐社会以“人的和谐”为核心。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
从宏观来看,它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和谐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等等。
在这些和谐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人”,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是围绕人的需求而进行的,在这些目标体系中,“人的和谐”是核心,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的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旨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无论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还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照。
和谐社会的目标状态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改善,让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得到保障,让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提高,让人全面发展。
地区发展与社会不和谐
地区发展与社会不和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愈发明显,滋生着一些社会不和谐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时是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资源、人口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人们对于发展与不发展的不同期望和价值观的碰撞。
首先,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了社会不和谐。
以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为例,沿海地区往往享有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和资源,而内陆地区却因地理条件等原因受到限制。
这种发展差距使得一些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前往沿海地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这又导致了内陆地区的人口减少和经济的进一步滑坡。
这种地区发展不平衡,构成了中国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资源分配不公导致了社会不和谐。
资源是各地区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分配不公导致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
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和投资,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往往被忽视。
这种不公平现象让人们对于地区发展产生怀疑和不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
另外,人们对于发展的期望和价值观的差异也是导致地区发展与社会不和谐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一些地区追求的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注重GDP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而另一方面,受到环保、生态文明等价值观影响的人们则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使得不同地区的发展越发不协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为了解决地区发展与社会不和谐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内陆地区的发展,减少地区发展差距。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资源的公平分配,避免资源集中于少数地区,形成更加平衡的发展格局。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各地区的发展中,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他们明白发展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应该立足于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分析影响目前社会和谐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影响目前社会和谐的原因及对策目前社会和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在当今社会,和谐是人们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社会和谐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理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实现社会和谐并非易事,可能存在许多因素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状态。
本文将分析目前社会和谐的原因及对策,以期为改善社会和谐提供一些思路和解决方案。
首先,在分析目前社会和谐的原因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目前社会和谐的主要原因。
首先,经济不平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激增,财富被越来越少的人所掌握,而大多数人则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种经济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满情绪的产生,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因此,减少贫富差距和提高收入分配公平性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对策之一。
其次,教育不公平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不平等分布,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这意味着一部分人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因此,提高教育的普及度和质量,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对策。
再次,文化冲突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可能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这些冲突可能是由于宗教、价值观念、习俗等不同而产生的。
因此,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对策。
除了以上提到的原因之外,环境问题、社会治安、政治不稳定等因素也可能对社会和谐产生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也是必要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改善社会和谐。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减少贫富差距,实施有针对性的财富再分配政策,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以增加社会的公平性和和谐性。
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并通过实施公平的教育制度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另外,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以增强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分析影响目前社会和谐的原因及对策Microsoft Word 文档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作业班级:姓名:XXX学号:分析影响目前社会和谐的原因及对策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给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一是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不断增多,给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新课题;二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明显提高,各方面的诉求明显增多,给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出新课题;三是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日益复杂,给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出新课题;四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大,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给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提出新课题;五是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发生新变化,给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提出新课题;六是在社会信息化的条件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利用和针对互联网的违法犯罪活动也不断增多,给互联网的管理提出新课题。
就小的方面来说,存在着下列问题影响社会和谐:一是盗抢案件仍很突出。
这个问题是社会治安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长足发展,治安形势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
尽管近年来,公安机关多次开展了针对性的“打抢反盗”、“多发性案件侦防会战”、“冬季和夏季攻势”等专项行动,打掉了一大批团伙,捕获了一大批刑事作案成员,但案件边打边冒,屡打屡发。
二是不安定因素多,维护稳定压力大。
社会学分析社会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案
社会学分析社会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案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或不公平现象,它们的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和痛苦。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社会学的角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诠释和解决方案。
一、社会问题的根源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不平等是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
在一个社会中,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社会阶层固化,资源分配不公平等问题。
贫困、失业、低收入等现象将使一些人陷入困境,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2.教育因素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不均等也是导致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
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将导致人们的竞争力不同,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感,甚至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此外,教育体制的僵化和学校教育的内容不符合社会需求,也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3.文化因素文化对社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不良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社会中得到传播和强化,使社会问题得以滋生。
例如,对于性别歧视、暴力行为、腐败等现象的容忍和接受,都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1.经济与社会公平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是通过经济与社会公平的手段。
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减少贫富差距,提供更多公平的机会和资源,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问题的存在。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提供社会救助和支持服务,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
2.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改善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和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3.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改变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对于解决社会问题至关重要。
通过积极宣传和教育,改变人们的不良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从而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4.社会参与与合作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应共同努力,形成多方合作的机制,共同制定和推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社会矛盾和和谐发展
社会矛盾和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与日俱增,各种矛盾纷争不断涌现,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威胁。
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要处理好社会矛盾,寻求有益的解决之道。
一、社会矛盾的原因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有限制:人们的需求无限,而资源却是有限的,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会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各种问题和矛盾。
2.文化差异: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会导致沟通的障碍,信息的不足会产生误解和不满等矛盾。
3.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之一,政治权力的介入和不公正分配导致了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4.医疗教育资源分配:医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使得人们尤其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地区的人们医疗和教育资源缺乏。
二、和谐发展的实现途径社会矛盾的处理对实现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和谐发展,必须采取一些中肯的方式来处理矛盾,比如:1.改革体制和政策: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政府来说,制定合理的政策,适度的控制资源的分配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关键之一。
2.互相尊重和交流:在处理矛盾过程中需要加强文化的互相尊重和交流,避免产生误解和偏见,这不仅可以促进沟通,还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3.推进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革新是社会矛盾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可以提高生产率和劳动力的效率,缓解社会矛盾,这是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4.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保障条件。
三、结语社会矛盾和和谐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实现和谐发展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处理矛盾和协调利益关系,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共同推动和谐发展的进程,为人类的繁荣和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分析引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且强调,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这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于处在社会管理核心位置的政府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政府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对自身角色及其行为做出合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重任。
而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及其行为的根本要求又是由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一、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什么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让我们先从和谐社会的内涵来做一分析。
首先,和谐社会以人的发展为根本。
社会是由人群所组成的,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不可能有离开人、外在于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总是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人是发展的根本,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更优的社会形态,它必然首先具有社会的一般规律。
因此,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社会。
其次,和谐社会以“人的和谐”为核心。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
从宏观来看,它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和谐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等等。
在这些和谐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人”,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是围绕人的需求而进行的,在这些目标体系中,“人的和谐”是核心,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的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旨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无论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还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照。
和谐社会的目标状态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改善,让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得到保障,让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提高,让人全面发展。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充分关注人的需求的社会。
第四,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谐社会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
因此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应该是以人为本,这是和谐社会有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所在。
二、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一)社会不和谐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壮大,尤其是经济保持20多年的高速增长有目共睹。
但与此同时,也不可否认,社会的许多领域出现了不和谐。
有些方面甚至已经严重“失衡”。
从宏观来看,至少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社会差别问题突出。
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别在不断拉大,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脑体差别、阶层差别愈加明显。
在这些差别中,“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可能依然是中国不平等的最大一个来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加之生产成本增加,卫生医疗、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不断扩大,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事实上在进一步加大。
差别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社会出现差别本无可非议,没有差别就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但差别过大,不仅产生不了活力,还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心理影响,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尤其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还根深蒂固。
二、贫富差距加大。
一方面,社会出现了一个“富人群体”,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大量贫困人口。
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小康时,尚有3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成为急需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
贫富差距加大,加之部分“食利阶层”获取利益的“非合法化”,使得社会公平问题凸现,社会仇富心理增加。
三、就业压力大。
城镇失业问题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四、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日益多元,人口大量流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劳资纠纷问题、职工权益保障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农民工问题等等,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五、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过大,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
六、人口发展不协调。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七、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尤其是农村,缺乏必要的医疗卫生设施,社会保障还没有真正建立,农民养老得不到保障,应对各种疾病和灾害的能力差,贫困儿童失学问题还比较严重,在部分偏远山区,农民甚至还喝不上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看不上电视。
八、因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破产、司法不公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群众上访呈高发势头。
九、一些地方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居高不下,重特大安全事故接连出现,公共安全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十、政治文明发展相对滞后,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问题比较突出,政府机关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农村、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面临诸多困难。
十一、社会价值观念更加多元,使社会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封建迷信、邪教等还有一定市场,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和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大量存在。
十二、道德沦丧、社会冷漠、信用缺失等新的社会病,与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建设格格不入。
十三、现代生活更加充满诱惑和挑战,网络等现代化传媒快速普及,青少年教育问题更加凸现。
(二)“人本”价值偏离是社会不和谐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历史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有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但从管理学角度来分析,政府及其行为定位的偏差应该说是一个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由于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机械理解,和对“发展”的片面认识,政府“唯GDP论英雄”,公共政策“见物不见人”。
在政府将GDP、财政增长、招商引资等数字增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兴奋点和主攻点,使出浑身解数、调动有限资源,竞相追逐时,也造成了政府在履行自身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方面的“缺位”或“不到位”。
“公共政策见物不见人”,实际上典型地反映了政府在价值追求上的“以物为本”。
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社会问题大量出现,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在“官本位”价值观主导下,政府过于“有为”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
如:为了招来更多的“商”、引来更多的“资”,宁可牺牲农民利益,也要照顾投资商的利益,低偿甚至无偿剥夺农民的土地;在企业改制中,不是首先考虑职工的安置、就业问题,而是首先考虑能否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否引来排名多少强的企业入股合作,一味向投资者“让利”,把职工作为包袱,一甩了之;在城镇拆迁中,不是考虑广大拆迁户的实际利益,而是首先照顾开发商的利益,给群众以很低的补偿,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政府及其行为的定位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出现,引发大量上访告状口这些现象在解放区的行政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存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和谐。
(三)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行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以往政府及其行为在人本价值上的偏离导致了社会不和谐现象的产生,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求政府及其行为必须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根本要求。
为政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管理本位,也是我国一脉相承的治国理念。
从古代《尚书》记载大禹的“民为帮本、本固邦宁”,到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夕;从《管子·牧民》的“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到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近代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
“所谓民本,就是民为史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中心是讲民和君、民和国的关系。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的和谐”。
就是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就是政府的一切行为都要真正体现“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人”的要求。
应该看到,现实中很多情况下,政府还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甚至严重背离了“以人为本”的要求。
如只管经济发展,不问社会民生;只追求“近期效果’,,不考虑长远发展,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造成劳民伤财;只重“访贤问能”,不讲“访贫问苦”;只追求市场效果,不重视社会公平;没有好处不作为,有了好处乱作为;官僚主义严重,衙门作风盛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权力寻租:司法不公等等。
这就要求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彻底抛弃这种“以物为本”、“以官为本”的思想束缚,切实纠正这些行为偏差,真正按照以人为本这一根本要求,对政府角色及政府行为进行合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