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DNA(cpDNA)研究与植物系统学

合集下载

植物细胞核DNA、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的比较

植物细胞核DNA、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的比较

植物细胞核DNA、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的比较近年来,随着基因克隆和DNA序列分析技术的发展,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 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植物一般都有三套遗传信息指导它的整个生命活动,即核染色体DNA(nDNA)、叶绿体DNA(cpDNA)和线粒体DNA(mtDNA),它们在组织结构、遗传方式、表达调控等方面互有差别,又协同作用共同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1 组织结构植物细胞的大部分DNA是在核内,并与组蛋白稳定结合组成染色体,控制着大部分性状,起着主导作用。

高等植物nDNA含量大约在0.5~200pg之间,不同植物相差很大。

植物nDNA中很大比例的胞嘧啶由5-甲基胞嘧啶取代,有40%~90%是由重复的DNA组成。

植物的大多数nDNA的浮力密度在1.69~1.71g/cm3范围内,G+C的含量为30%~51%左右。

在高等植物中,cpDNA一般以共价、闭合、环形双链(cccDNA)的形式存在,是多拷贝的。

cpDNA比nDNA和mtDNA有较强的保守性,其大小在各种植物中相近,一般在120~190kb之间。

它与nDNA不同,分子较小,不含有5-甲基胞嘧啶,而且不与组蛋白结合成复合体,是裸露的,容易复性,存在为数极少的重复顺序,与原核生物的DNA类似。

cpDNA的浮力密度约为1.697g/cm3,G+C的含量为36%~40%。

cpDNA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对22kb的反向重复顺序(inverted repeat sequence),将环形的cpDNA分割成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

植物mtDNA较大,大小范围为200~2500kb,其复杂性远大于其它生物,在同一科植物中(如葫芦科)基因组大小差异可达7~8倍。

植物mtDNA通常呈环状,是双链的。

植物mtDNA的浮力密度约1.706g/cm3,这相当于大约47%的G+C。

大多数植物mtDNA具有多基因组结构,由一个主基因组和通过重组由它衍生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分子组成。

植物生理学(王忠)复习思考题与答案

植物生理学(王忠)复习思考题与答案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复习思考题与答案(一)解释名词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 无典型细胞核的细胞,其核质外面无核膜,细胞质中缺少复杂的内膜系统和细胞器。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prokaryote)。

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属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 具有真正细胞核的细胞,其核质被两层核膜包裹,细胞内有结构与功能不同的细胞器,多种细胞器之间有内膜系统联络。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eukayote)。

高等动物与植物属真核生物。

原生质体(protoplast) 除细胞壁以外的细胞部分。

包括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质基质以及其外围的细胞质膜。

原生质体失去了细胞的固有形态,通常呈球状。

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外围的一层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具有一定弹性和硬度,界定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典型的细胞壁由胞间层、初生壁以及次生壁组成。

生物膜(biomembrane) 构成细胞的所有膜的总称。

它由脂类和蛋白质等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按其所处的位置可分为质膜和内膜。

共质体(symplast) 由胞间连丝把原生质(包含质膜,不含液泡)连成一体的体系。

质外体(apoplast) 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包含导管与管胞)组成的体系。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 是那些处在细胞质中,在结构上连续、功能上相关,由膜组成的细胞器的总称。

主要指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高尔基体小泡和液泡等。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等,它们都由蛋白质组成,没有膜的结构,互相联结成立体的网络,也称为细胞内的微梁系统(microtrabecular system)。

细胞器(cell organelle) 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特定生理功能的细微结构。

依被膜的多少可把细胞器分为:①双层膜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质体等;②单层膜细胞器,如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蛋白体等;③无膜细胞器,如核糖体、微管、微丝等。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植物系统学的发展离不开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其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在研究植物进化、分类及基因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在植物系统学中的应用。

叶绿体基因组是细胞质基因组之一,是一种环形DNA分子,长度约为120-160 kb,在细胞色素源和光合作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叶绿体基因组中包含约100种基因,编码叶绿体内膜体、核糖体、载体蛋白等功能蛋白质,同时还编码产生光合色素和辅助色素的基因。

由于叶绿体基因组中基因序列在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揭示植物不同层次的系统学信息。

在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主要包括PCR扩增、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三个步骤。

其中,PCR扩增是最基本的步骤,常用的引物包括通用引物trnL-F、rbcL和matK等,通过扩增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定片段来获取基因序列。

序列分析主要包括序列编辑、比对和注释等步骤,通过比对来确定物种分类地位以及在物种群体中基因变异的系統演化和保守性位点。

系统发育分析是目前最常用的植物系统学建树方法,主要包括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等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构建物种间的系统树。

一、系统发育重建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可以用来重建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例如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等分类关系。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类群之间rbcL、matK和trnL-F等基因区段序列的变异情况,可以确定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并建立系统进化树。

二、物种鉴定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可以用来快速精准地进行物种鉴定。

通过分析物种的特定鉴定位点序列,可以快速鉴定物种分类地位,例如legume、木兰属、蕨类植物和松科等。

该技术可以非常方便地鉴定不同物种之间的生物形态差异,这对于物种分类、资源保护和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及基因流情况。

基于ndhF序列的植物遗传关系分析毕业论文

基于ndhF序列的植物遗传关系分析毕业论文

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毕业论文基于ndhF序列的植物遗传关系分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I / 42中文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基于各种分子数据的分析已成为植物系统学研究的主要手段, 其中以DNA序列的比较分析应用最为广泛。

植物拥有3套基因组, 按进化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核基因组( nDNA) 、叶绿体基因组( cpDNA) 和线粒体基因组(mtDNA) (Wolfe et al. , 1987) 。

每套基因组不同区域的核苷酸进化速率不同, 为各分类阶元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变异来源。

ndhF是叶绿体功能基因,该基因共含有21个编辑位点, 且这21个位点均为部分编辑。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与其它物种比对结果表明, ndhF C290位编辑可能会影响该蛋白的正确折叠。

进一步使用单克隆酶切方法测定了不同胁迫处理对ndhF C290位编辑效率的影响。

论文基于ndhF序列对几种植物进行了遗传关系分析。

首先从GenBank数据库中筛选植物序列,所得序列利用软件进行相关分析,根据遗传距离与分子系统学分析对ndhF片段长度对比,研究并分析菊属、紫草属、狗尾草属植物的遗传关系。

关键字:ndhF,分子系统学,遗传关系分析,GenBank数据库I / 42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of rapid development, based on a variety of molecular data analysis has become the main means of plant systematics research, of which DNA comparative sequence analysis is most widely used. The plant has 3 sets of genome,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ary rate from fast to slow in the nuclear genome, chloroplast genome ( nDNA ) ( cpDNA ) and mitochondrial genome ( mtDNA ) ( Wolfe et al.,1987). Each genome within different regions of nucleotide evolution rate, for each taxon of the system science research provides a rich source of variation.ndhF is a function of chloroplast gene, the gene contains 21 edit sites, and these 21loci are part of editing.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and other species th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ndhF C290editors may influence the protein is correctly folded. Further use of monoclonal enzyme digestion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ifferent stress treatments on ndhF C290editing efficiencyBased on the ndhF sequence of several plant performed a genetic relationship analysis. First, from the GenBank database screening plant sequences, the sequence using the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genetic distance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ndhF fragment length comparis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orchidsKey words: ndhF genetic, molecular systematics , GenBank database, relationship analysisII / 42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目录III第一章引言- 1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 -1.2 GenBank数据库和NCBI- 1 -1.3 菊属、紫草属、狗尾草植物- 3 -1.3.1 菊属、紫草属、狗尾草属植物的概况- 3 -1.3.2 菊属、紫草属、狗尾草属植物的观赏价值- 4 -1.3.3 菊属、紫草属、狗尾草属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其有效成分- 5 -1.4 DNA 序列分析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和难题- 7 -1.4.1分子系统学- 7 -1.4.2 DNA 序列分析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8 -1.4.3 DNA序列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发展- 8 -1.4.3.1 由DNA单一序列分析向多序列分析发展- 8 -1.4.3.2 由常用DNA片段分析向低拷贝核基因分析发展- 9 -1.4.4 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见的难题- 9 -1.4.4.1系统分析结果存在冲突- 9 -1.4.4.2 系统关系无法得到解决- 10 -1.4.5 DNA条形码- 11 -第二章实验方法- 14 -2.1 材料与方法- 14 -2.1.1主要软件- 14 -2.1.2 数据来源- 14 -2.1.3 材料- 14 -2.1.4 数据分析- 17 -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18 -III / 423.1 结果分析- 18 -3.1.1 ndhF序列长度和C+G百分含量- 18 -3.1.2 遗传距离分析- 18 -3.1.3 聚类分析- 20 -3.2 讨论- 20 -3.2.1 ndhF作为候选DNA条形码的优势- 20 -3.2.2通过GenBank查寻DNA条形码研究植物遗传关系的可行性- 23 -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致- 26 -IV / 42第一章引言1.1 课题背景和意义菊科是菊糖完全代替了淀粉作为多聚糖贮存。

植物生理学重点

植物生理学重点

一、植物的近况和展望1. 谈一下植物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内容有物质代谢、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形态建成。

殷宏章先生指出: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有向两端发展的趋势。

(1)一方面随着现代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分子遗传学的突跃,已将一些生理的机理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或亚分子水平,这是微观方向的发展(2)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的污染,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农林生产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生理对植物生理提出了大量基本的问题,需要向宏观方面发展。

2. 植物生理学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看法?世界面临着人口、食物、能源、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植物生理学占有突出地位。

农业是通过绿色植物“加工”太阳能的产业,植物的生长发育既是生产过程,又是产品本身。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绿色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合理农业的基础。

农作物生产不外乎要抓好两件事,一是改造植物遗传性,二是改善栽培技术,而要做好这两件事必须基于对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

高等绿色植物具有多种特殊生理功能:自养营养、全能性、“四固”能力,即固定碳素、固定氮素、分解水释放出氧气和制造氢气的能力;具有合成橡胶、香料、药物等特殊代谢物质的能力,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等等。

深刻揭露绿色植物这些特殊本领并加以利用,可以开辟植物生产的应用新领域,提高人们驾驭自然、利用植物资源的能力,为振兴农业不断提供新方法、新途径。

应用植物生理学是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一个缩影。

如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呼吸问题、间作套种和合理密植、合理用水和经济用水、合理施肥和经济施肥等都是应用植物生理学研究的课题。

二.细胞生理1.细胞程序性死亡(概念):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这是一种主动的、为了生物的自身发育及抵抗不良环境的需要而按照一定的程序结束细胞生命的过程特点:PCD与通常意义上的衰老死亡不同它是多细胞生物中一些细胞所采取的一种自身基因调控的主动死亡方式。

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是通过对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来探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的一门科学。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成为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将就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1.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成为可能。

传统的Sanger测序技术费时费力,但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变得更加高效。

目前已经有许多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被测序完成,并且数据库中累积了大量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信息,为研究提供了便利。

2.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方法的改进:由于叶绿体基因组中存在较长的重复序列,使得组装叶绿体基因组变得困难。

然而,随着组装方法的不断改进,如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的de novo组装方法、引入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的组装方法等,使得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变得更加准确和可靠。

3.叶绿体基因组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应用:叶绿体基因组广泛应用于生物分类学研究中。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序列差异,可以推断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由于叶绿体基因组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它们在构建物种系统发育树和鉴定物种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4.叶绿体基因组在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叶绿体基因组还可以用于研究进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通过对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和比较,可以了解不同物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

此外,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还可以用于研究自然选择对群体中基因的影响。

5.叶绿体基因组的分析方法的改进: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来研究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随着分析方法的改进,如基于最大似然法的系统发育分析、基于共线性的比较基因组学等,使得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研究变得更加准确和全面。

总的来说,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通过对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来揭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种的演化和进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植物系统学是研究植物物种及其亲缘关系的学科,其研究主要基于物种的形态特征和基因信息。

其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是植物系统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以及应用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叶绿体基因组位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具有相对保守的结构特点。

它主要由叶绿体DNA(cpDNA)组成,大小约为120-160 kb,通常含有四个rRNA基因、30-40个tRNA基因和80-90个编码基因。

叶绿体基因组以环状结构存在,内部没有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基因之间紧密排列。

叶绿体基因组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PCR法、测序法和序列比对法。

PCR法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可以采用特定引物对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扩增,获取目标片段的DNA序列。

测序法是将扩增得到的DNA片段通过测序仪进行测序,从而得到更多的序列信息。

序列比对法则是将测序得到的序列与已知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样品中的基因型。

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在植物系统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植物物种鉴定和分类。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可以确定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也可以用于鉴定物种的真实性。

其次,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植物进化和群体遗传学。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可以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揭示植物的起源和进化历史。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可以了解植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此外,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筛选植物优良基因、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和农艺性状。

总之,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该技术可以了解植物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揭示植物的起源和进化历史、研究植物的群体遗传学以及筛选植物优良基因。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叶绿体DNA(cpDNA)研究与植物系统学

叶绿体DNA(cpDNA)研究与植物系统学

一.叶绿体DNA(cpDNA)研究与植物系统学1. 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标记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植物育种提供了一种基于DNA变异的新型遗传标记——DNA分子标记,或简称分子标记。

与传统应用的常规遗传标记相比,分子标记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因而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各个方面,大量以前无法进行的研究目前利用分子标记手段正蓬勃开展,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尤其是当分子标记技术走出实验室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后,正在为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目前用于植物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以及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分子标记和方法有多种。

总体来看可以分为4类,即:(1)蛋白质标记;(2)DNA序列分析;(3)DNA指纹分析;(4)DNA构象变化与SSCP 分析[1]。

DNA序列可以直接反映物种的基因型,并记录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含有极为丰富的进化信息。

依据DNA序列上的差异来比较植物的亲缘和演化关系,可以为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当前用于研究的DNA序列主要分为两大类:叶绿体基因组(Chloroplast DNA,cpDNA)和核基因组(nuclear DNA,nDNA)本文采用的是叶绿体DNA(cpDNA)序列分析,故在此主要接介绍cpDNA序列分析。

2.cpDNA叶绿体基因组(cpDNA)占植物总基因组DNA的10-20%,为双链闭环结构,一般为120-220kb(多在120-160kb之间),被2个长约22-25kb的反向重复序列(IR)分成大拷贝区(LSc)和小两个单拷贝区(SSC)。

在过去二十年里,.植物系统学家们依据叶绿体DNA序列进行了大量的系统发育分析[2]。

因为cpDNA具有一下优势:第一,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细胞中虽为多拷贝,但其序列都是一样的,便于操作[3];第二,叶绿体基因组是单亲遗传的,不存在核基因中出现的基因重组等问题;第三,由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保守性,扩增叶绿体片段的引物是通用的;第四,非编码区的叶绿体DNA具有更多的信息位点,且测序的工作量不大,更适合于低等级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基因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叶绿体内的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与细胞核内的有很大的不同,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也有一定的特点。

本篇文章将简述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一、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叶绿体基因组又称为质体基因组,其结构在一些方面与细胞核基因组是相似的。

从结构上来看,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在10-20万个碱基对之间,其中大约100个基因编码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然而,与核基因相比,叶绿体基因组在DNA序列的复制和转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

比如,叶绿体基因组的DNA串联重复序列(IR)结构是中央IR(LSC)和边缘IR(SSC)组合而成,形成了一个环形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叶绿体DNA的复制和转录方式与核DNA有所不同,例如DNA复制只在一个DNA末端开始,通过与另一个端呈Y型互相配对来终止;而且DNA转录产生的RNA不仅被翻译成蛋白质,还会组成RNA转移体(rRNA),与核内的情况非常不同。

二、叶绿体基因组功能的研究1.适应性进化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进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有趣的研究揭示了叶绿体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的机制,揭示出哪些区域和基因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受到了正或负选择的影响。

据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叶绿体基因组基因在趋近于荒漠的环境中发生了改变。

一些基因趋于缩小或消失,而其他基因则出现了正选择的改变,以便让植物适应更加恶劣的环境条件。

2.叶绿体基因编辑的研究叶绿体基因编辑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特定的DNA位点进行编辑,从而改变叶绿体内的特定蛋白质和RNA分子的表达和功能。

这个技术被广泛用于植物基因改良和生物学研究。

叶绿体基因编辑最早是靠通过叶绿体转化产生转基因植物实现的。

最近,一些研究者通过利用TAL型或CRISPR/Cas系统来编辑叶绿体基因组来实现属于叶绿体DNA的遗传改良。

这样的基因编辑可以改变叶绿体DNA序列和功能,从而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及对环境的适应性中起重要作用。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植物基因组和系统发育的关系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植物基因组和系统发育的关系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植物基因组和系统发育的关系植物分子系统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基因组与系统发育关系的学科。

它是通过分析和比较植物的基因组以及基因间的异同,来揭示不同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径的科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植物分子系统学在研究植物基因组和系统发育关系方面的重要性和应用。

植物基因组是植物个体的遗传信息的总和,包含了所有的基因和非编码基因序列。

而系统发育则是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植物分子系统学利用直接或间接的分子数据,如核酸序列,蛋白质序列和基因组结构等,来推断物种之间的演化和亲缘关系。

首先,植物分子系统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进化历史。

通过分析植物基因组的差异和共同点,可以揭示不同植物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推测它们进化的路径。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的基因组序列,研究者可以重建植物进化树,从而了解植物界中的不同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

其次,植物分子系统学对植物分类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植物分类学是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方法,但在一些形态上相似的植物中,往往存在基因组差异。

植物分子系统学通过分析植物基因组的特征,能够更准确地确定植物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

这种基于分子数据的分类方法被认为更加客观和准确。

此外,植物分子系统学还对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植物基因组可以帮助我们鉴定和保护濒危物种,通过分析它们的基因组编码,可以了解植物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为植物保护和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测序技术、分子标记和系统发育分析等。

其中,基因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对植物基因组进行全面测序,并研究不同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

分子标记是一种基于植物基因组的遗传标记,通过检测基因组中的可遗传位点,可以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系统发育分析则是根据不同的分子数据,利用计算机算法和模型,推断植物进化树和亲缘关系。

总的来说,植物分子系统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植物基因组和系统发育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植物系统学是研究植物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的学科,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植物分类系统。

叶绿体基因组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基因组,其在植物分类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分析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叶绿体基因组是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基因组之一,它具有相对较小的基因组大小,独立于核基因组,具有自主复制和自主转录的能力。

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分析来研究物种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二是通过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差异的比较来揭示植物进化历程。

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分析来研究植物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是植物系统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可以获取物种间的遗传差异信息,从而进一步确定其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比对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等。

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可以对植物进行分子鉴定和种属界定,从而提高传统分类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差异的比较也是揭示植物进化历程的重要方法。

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也会发生一些结构变化,如基因重排、插入缺失等。

这些结构差异可以反映不同物种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差异,可以揭示物种的进化关系、迁移和分化过程,为植物系统学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进化历程。

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叶绿体基因组虽然在绝大多数植物细胞中都存在,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基因转移和基因丢失,以及植物间叶绿体基因组的交流现象。

这些现象可能会对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和结构差异的解释造成一定的困扰。

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技术平台的依赖性和运算复杂性等。

绣球属(Hydrangea L.)植物分子系统学及系统发育分析

绣球属(Hydrangea L.)植物分子系统学及系统发育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2021,41(2):0242-0253A c t aB o t .B o r e a l .-O c c i d e n t .S i n.d o i :10.7606/j .i s s n .1000-4025.2021.02.0242 h t t p ://x b z w x b .a l l jo u r n a l .n e t 收稿日期:2020-07-03;修改稿收到日期:2020-12-22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2020]1Y 06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177);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生物标本馆经典分类学青年人才项目(Z S B R -004);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 Y 100100);贵州科学院省级科研专项(黔科院科专合字[2019]07)作者简介:张 梅(1989-),女,硕士,研究实习员,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㊂E -m a i l :z h a n gm e i 909@126.c o m *通信作者:杨加文,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植物分类㊁种质资源等研究㊂E -m a i l :190191615@q q.c o m 绣球属(H y d r a n ge a L .)植物分子系统学及系统发育分析张 梅,杨加文*,龙成昌,周 艳,王 永(贵州省植物园,贵阳550004)摘 要:该研究基于对绣球属(H y d r a n ge a L .)的大尺度取样,选取国内外61种绣球属和近缘属植物,分别基于核基因片段(I T S )和叶绿体基因片段(r b c L ,t r n L -F ,a t p B )重建了绣球属及其近缘种属的系统发育关系㊂结果表明:(1)核基因与叶绿体基因树之间在树形上没有明显的冲突,进而基于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联合数据重建了绣球属及其近缘种属的系统发育关系㊂(2)基于联合数据构建的系统树确认了2个大分支,并得到了果实顶端截平与否这一形态学证据的强力支持;每个大分枝又分为4个类群,共确定了8个类群㊂部分类群也得到了广义宏观形态性状的支持,如第1类群得到了叶形㊁花粉以及种子形态的支持㊂因此,该系统发育关系的重建对于全面理解绣球属及其近缘种属的演化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㊂关键词:绣球花科;绣球属;分子系统学;系统发育分析;分类学中图分类号:Q 789;Q 949.751.2文献标志码:AM o l e c u l a r S y s t e m a t i c s a n d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A n a l ys i s o f t h e H y d r a n g e a (H y d r a n ge a c e a e )Z H A N G M e i ,Y A N G J i a w e n *,L O N G C h e n g c h a n g ,Z HO U Y a n ,WA N G Y o n g(G u i z h o u B o t a n i c a l G a r d e n ,G u i y a n g 55000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e x p l o r e a n d r e c o n s t r u c t t h e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e t w e e n H y d r a n ge a a n d i t s r e l a t e d g e n e r a ,w e s e l e c t e d a t o t a l of 61s p e c i e s f r o m t h e m o n ag l o b a l s c a l e f o r th e p h y l o g e n e ti c a n a l ys i s b a s e d o n t h e n u c l e a r r i b o s o m a l i n t e r n a l t r a n s c r i b e d s p a c e r (I T S )a n d t h r e e c h l o r o p l a s t D N A f r a g m e n t s (r b c L ,t r n L -F ,a t p B ).O u r r e s u l t s s u g g e s t t h a t t h e r e i s l i t t l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t r e e s b a s e d o n t h e n u c l e a r g e n e f r a g m e n t a n d t h e c h l o r o p l a s t D N A f r a g m e n t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s a r e s u l t ,b yf u r -t h e r a n a l y z i ng th e p h y l o g e n e ti c t r e e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m b i n e d d a t a s e t f r o m b o t h o f t h e m ,t w o m a jo r c l a d e s i n H y d r a n ge a .W e w e r e i d e n t if i e d ,w h i c h w e r e s t r o ng l y s u p p o r t e d b y th e m o r p h o l o gi c a l e v i d e n c e t h a t i s w h e t h e r t h e e n d o f t h e f r u i t i s t r u n c a t e d o r n o t .M o r e o v e r ,o u r r e s u l t s s u g g e s t t h a t f o u r g r o u p s w e r e s u p-p o r t e d i n e a c h m a j o r c l a d e a n d a t o t a l o f e i g h t g r o u p s w 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i n H y d r a n ge a .S o m e g r o u p s r e c e i v e d s t r o n g s u p p o r tf r o mg e n e r a l i z e d m o r ph o l o g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F o r i n s t a n c e ,t h e f i r s t g r o u p w a s s u p p o r t e d b y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l e a f s h a p e s ,p o l l e n g r a i n s a n d s e e d c o a t s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a n a l y s e s c o n d u c t e d b yt h i s s t u d y s h e d n e w l i g h t s o n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a m o n g H y d r a n g e a a n d i t s r e l a t e d g e n e r a. K e y w o r d s:H y d r a n g e a c e a e;H y d r a n g e a;p h y l o g e n y;p h y l o g e n e t i c a n a l y s i s;t a x o n o m y随着D N A测序技术等各项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与核基因组序列信息构建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已经成为植物系统学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手段,它向我们揭示了许多以往传统方法无法发现和难以解决的问题㊂目前,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来得到更自然的系统演化关系已成为有效且普遍的途径[1-3],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和系统演化算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类群在分子水平上陆续开展了工作,利用核基因和叶绿体D N A片段序列进行植物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能够更加客观地显示其系统发育关系㊂核基因组I T S序列(5.8S r D N A和28S r D N A 基因间隔序列,也称为内部转录间隔区,即I n t e r n a l T r a n s c r i b e d S p a c e r,简称I T S)已成为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D N A片段之一㊂一方面由于I T S在核基因组中的高度重复性,同时这些重复单位已发生了质同进化(c o n c e r t e d e v o l u-t i o n)[4];另一方面由于其引物是通用引物,这些特性为测序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㊂已有资料表明被子植物I T S长度通常为565~700b p变异幅度很窄,并且无一例外地小于700b p[5]㊂I T S序列大小只需用扩增时的1对引物即可进行全序列测定,使该序列在探讨被子植物属下水平的系统分类与进化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6-10]㊂I T S序列表现的变异水平比较适合于属间㊁属下和种间等分类单元的系统学研究,或有时也用于科㊁亚科㊁族内的系统发育研究[6,11-21]㊂叶绿体基因组(c p D N A)为闭环结构,其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进化速率相差较大,适于不同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学研究:编码区的核苷酸代替速率相对较低,如r b c L,m a t K,n d h F和a t p B等,因在大多数被子植物中为母系遗传,且进化速率较慢,被应用在较高分类阶元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㊂而非编码区t r n L-F片段则适用于较低分类阶元种即近缘种的系统关系研究[5,7,22-24]㊂基于分子证据对绣球花科㊁绣球花族㊁绣球属的系统发育研究目前也逐渐展开㊂绣球属隶属于绣球花科,该科共有3个族,分别是黄山梅族(K i r e n g e-s h o m e a e)㊁山梅花族(P h i l a d e l p h e a e)㊁绣球花族(H y d r n a g e e a e);该属主要在绣球花族内,本族除了绣球属外还有其余的8个属,分别是赤壁木属(D e-c u m a r i a)㊁冠盖藤属(P i l e o s t e g i a)㊁B r o u s s a i s i a㊁常山属(D i c h r o a)㊁草绣球属(C a r d i a n d r a)㊁蛛网萼属(P l a t y c r a t e r)㊁钻地风属(S c h i z o p h r a g m a)和叉叶蓝属(D e i n a n t h e)㊂很多研究者的研究表明绣球属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类群,从分子系统树中,外围的几个小属已插入该属中,如葛丽萍[25]对绣球族的系统学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该属非单系类群; S a m a i n等[26]基于叶绿体数据进一步确认了该属为并系类群,绣球花科中的其他属,如常山属㊁冠盖藤属㊁草绣球属㊁钻地风属均镶入该属中㊂但研究中我们也发现有些物种的系统位置与前人的研究[27]存在明显不同,故在该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中物种鉴定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㊂虽然前人在绣球属的起源演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对于种类繁多㊁形态变异复杂的绣球属来说,仍然有很多工作有待开展㊂此外,以上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绣球属的起源与演化关系,但由于取样密度小,代表性不够,地区性工作开展少,属内不少类群的演化关系不清楚,比如绣球属各类群之间的起源演化关系㊂因此,要更好地探讨绣球属的系统演化关系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㊂我们希望通过代表性的取样,采用合适的D N A序列变异来阐明绣球属的系统发育关系㊂1材料和方法1.1材料的选取选取绣球属植物61个种进行分析㊂实验所用的材料主要采自野外和P E的标本㊂凭证除特殊标注外,所有的凭证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 E)㊂所有的鉴定标准都是按照原始文献㊁模式标本及照片和已发表的‘中国植物志“‘F l o r a o f C h i n a“描述来处理[28-30]㊂本研究选取叶绿体基因r b c L㊁a t p B㊁t r n L-F及核糖体核基因I T S区域进行P C R 扩增,对所得序列使用贝叶斯法(B I)和最大简约法(M P)建立系统发育树(简称B I树和M P树)㊂根据文献资料,在确定性状和性状状态是祖征还是衍征时,经常所采用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是外类群比较[31]㊂由于山梅花族和绣球族位置很近,在形态和整个分类系统学以及前人[25]的研究中发现绣球花族为一个单系类群,而山梅花族与绣球花3422期张梅,等:绣球属(H y d r a n g e a L.)植物分子系统学及系统发育分析族是姐妹类群,因此本研究选取山梅花族的物种(P h i l a d e l p h u s和D e u t z i a e)作为外类群(o u t-g r o u p),其外类群的基因片段从G e n b a n k上下载㊂详细的材料信息见表1㊂表1材料来源T a b l e1 S o u r c e o f m a t e r i a l物种名S p e c i e sG e n B a n k上获取的序列编号或标本号以及标本存放地T h e n u m b e r o f t h e s e q u e n c e r e t r i e v e d f r o m G e n B a n k o r s p e c i m e n n u m b e ra n d p l a c e o f s p e c i m e n p r e s e r v a t i o nI T S r b c L t r n L-F a t p BB r o u s s a i s i a a r g u t a Z J375(P E)Z J375(P E)Z J375(P E)Z J375(P E)C a r d i a n d r a a l t e r n i f o l i a8396(P E)8396(P E)8396(P E)8396(P E) C.a l t e r n i f o l i i a s u b s p.a l t e r n i f o l i i a8373(P E)8373(P E)8373(P E)8373(P E) C.a m a m i o h s i m e n s i s8297(P E)8287(P E)8297(P E)8412(P E)台湾草绣球C.f o r m o s a n a8287(P E)8287(P E)8287(P E)8287(P E)草绣球C.m o e l l e n d o r f f i i8145(P E)8153(P E)96490(P E)8145(P E)C.t e r n i f o l i a8319(P E)8464(P E)8319(P E)8413(P E)D e c u m a r i a b a r b a r a8350(P E)8350(P E)8527(P E)Y N-E T875(P E) D e i n a n t h e b i f i d a B D201509025(P E)B D201509025(P E)B D201509025(P E)B D201509025(P E)叉叶蓝D e i n a n t h e c a e r u l e a B D201509007(P E)8173(P E)B D201509007(P E)8173(P E)溲疏属D e u t z i a B D201509053(P E)B D201509053(P E)B D201509053(P E)B D201509053(P E)常山D i c h r o a f e b r i f u g a B D201509035(P E)B D201509035(P E)B D201509035(P E)B D201509035(P E)硬毛常山D i c h r o a h i r s u t a7731(P E)7731(P E)7731(P E)7731(P E)D i c h r o a v e r s i c o l o r88-1995(P E)8566(P E)8566(P E)88-1995(P E)云南常山D i c h r o a y u n n a n e n s i s42755(P E)9997(P E)9997(P E)9997(P E)H y d r a n g e a s e r r a t a f.b u e r g e r i6069(P E)6069(P E)6069(P E)6069(P E)窄瓣绣球H.a n g u s t i p e t a l a04585(P E)-6789(P E)05032(P E)冠盖绣球H.a n o m a l a2432(P E)2299(P E)2432(P E)2432(P E)乔木绣球H.a r b o r e s c e n s A60051(P E)A60051(P E)A60051(P E)A60051(P E)乔木绣球原亚种H.a r b o r e s c e n s s u b s p.a r b o-r e s c e n s2565(P E)902(P E)902(P E)902(P E)马桑绣球H.a s p e r a2792(P E)2792(P E)2792(P E)2792(P E)莼兰马桑绣球H.a s p e r a v a r.l o n g i p e s10635(P E)10635(P E)10635(P E)10635(P E)东陵绣球H.b r e t s c h n e i d e r i8591(P E)8299(P E)8299(P E)8299(P E)中国绣球H.c h i n e n s i s8561(P E)8561(P E)8561(P E)8561(P E)福建绣球H.c h u n g i i X L M008(P E)X L M008(P E)X L M008(P E)X L M008(P E)西南绣球H.d a v i d i i8498(P E)8498(P E)8498(P E)8498(P E)光柄绣球H.g l a b r i p e s8386(P E)8386(P E)8386(P E)8386(P E) H.g r o s s e s e r r a t a3762(P E)8470(P E)-3762(P E)微绒绣球H.h e t e r o m a l l a01988(P E)-13298(P E)01988(P E)白背绣球H.h y p o g l a u c a921(P E)-3617(P E)-全缘绣球H.i n t e g r i f o l i a2109(P E)Z J F C122(P E)Z J F C122(P E)7334(P E)全缘绣球H.i n t e g r i f o l i a1673(P E)-E X0528(P E)J F298863长叶紫绣球H.i n v o l u c r a t a909(P E)909(P E)909(P E)909(P E) 442西北植物学报41卷续表1 C o n t i n u e d T a b l e1物种名S p e c i e sG e n B a n k上获取的序列编号或标本号以及标本存放地T h e n u m b e r o f t h e s e q u e n c e r e t r i e v e d f r o m G e n B a n k o r s p e c i m e n n u m b e ra n d p l a c e o f s p e c i m e n p r e s e r v a t i o nI T S r b c L t r n L-F a t p BH.i n v o l u c r a t a v a r.i d z u e n s i s2811(P E)2811(P E)2811(P E)2811(P E) H.k a w a g o e a n a L T838929---蝶萼绣球H.k a w a k a m i i L T838924-K X065349-临桂绣球H.l i u k i u e n s i s L T838925---长翅绣球H.l o n g i a l a t a L T838927---长叶绣球H.l o n g i f o l i a J Q978230A F323190J F321195J F298862莼兰绣球H.l o n g i p e s L N830364A F323185J F321194J F298861马桑莼兰绣球H.l o n g i p e s v a r.a s p e r a L N830372K P120272J F321179A J236233圆叶莼兰绣球H.l o n g i p e s v a r.r o t u n d i f o l i a L T838907---灰绒绣球H.m a n d a r i n o r u m L N830403---圆锥绣球H.p a n i c u l a t a A B377206---藤绣球H.p e t i o l a r i s A B377202---栎叶绣球H.q u e r c i f o l i a A B377205---粗枝绣球H.r o b u s t a A B377194---乐思绣球H.r o s t h o r n i i L N830357---紫彩绣球H.s a r g e n t i a n a L N830400A F323187-J F298851 H.s e e m a n n i i L N830374---泽八绣球H.s e r r a t a f.a c u m i n a t e L N830375---H.s i k o k i a n a L N830391A F323188J F321172J F298845柳叶绣球H.s t e n o p h y l l a A B377212A B236031--蜡莲绣球H.s t r i g o s a-A F323191-J F298846松潘绣球H.s u n g p a n e n s i s L N830394A B236033J F321204-伞绣球H.u m b e l l a t a L N830389---柔毛绣球H.v i l l o s a L N830371A F323192-J F298850挂苦绣球H.x a n t h o n e u r a L N830406---H.y a n c h o n e u i a MH027420M F349523K Y286928J F298847 H.y a y e y a m e n s i s M G218021M G222678K Y286927J F298856大花山梅花P h i l a d e l p h u s i n o d o r u s-G Q248623--冠盖藤P i l e o s t e g i a v i b u r n o i d e s--K X065343-蛛网萼P l a t y c r a t e r a r g u t a-A F323203--钻地风S c h i z o p h r a g m a i n t e g r i f o l i u m-A F323191--圆叶钻地风S.f a u r i e i-A B236032--柔毛钻地风S.m o l l e-A B236035--注:P E表示该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表示无序列N o t e:P E m e a n s t h a t t h e s p e c i m e n i s s t o r e d i n t h e H e r b a r i u m o f t h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B o t a n y,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m e a n s n o s e q u e n c e1.2D N A的提取方法硅胶干燥的新鲜叶片提取方法使用天根(T i a n-g e n)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D P305-02试剂盒提取㊂标本材料D N A的提取使用C T A B法[32]㊂1.3序列扩增和测序D N A序列扩增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P C R(P o l-y 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在A p p l i e d B i o s y s t e m99025422期张梅,等:绣球属(H y d r a n g e a L.)植物分子系统学及系统发育分析表2 扩增和测序所用引物T a b l e 2 P r i m e r s f o r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s e q u e n c i n gi n t h i s s t u d y基因G e n e 引物P r i m e r 序列S e qu e n c e I T S5a C C T T A T C A T T T A G A G G A A G G A G[25]4T C C T C C G C T A T T G A T A T G C[9]a t p B2F T A T G A G A A T C A A T C C T A C T A C T T C T [10]1494R T C A G T A C A C A A A G A T T T A A G G T C A T [10]r b c L1F A T G T C A C C A C A A A C A G A A A C[33]1460R T C C T T T T A G T A A A A G A T T G G G C C G A G[33]T r n L -Fc C G A A A T C G G T A G A C G C T A C G[25]fA T T T G A A C T G G T G A C A C G A G[25]P C R 仪上完成㊂扩增引物见表2(T a b l e 2)㊂1.3.1 P C R 反应体系 25μL 体系,其中总D N A2μL ,2ˑT a q PC R M a s t e r M i x (北京博迈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2.5μL ,正反向引物各2μL ,d d H 2O 6.5μL ㊂1.3.2 扩增程序 (1)I T S 扩增程序:94ħ预变性5m i n ,94ħ变性1m i n ,53ħ退火45s ,72ħ延伸2.5m i n ,35个循环,72ħ延伸10m i n㊂(2)a t p B 扩增程序:92ħ预变性3m i n ,92ħ变性1m i n ,57.5ħ退火1m i n ,72ħ延伸2.5m i n ,31个循环,72ħ延伸10m i n ㊂(3)t r n L -F 扩增程序:94ħ预变性3m i n ,94ħ变性1m i n ,49ħ退火1m i n ,72ħ延伸2m i n ,32个循环,72ħ延伸10m i n㊂(4)r b c L 扩增程序:95ħ预变性5m i n ,95ħ变性1m i n ,52ħ退火30s ,72ħ延伸2m i n ,35个循环,72ħ延伸10m i n㊂1.3.3 测序 将P C R 产物在1%琼脂糖上电泳检测,条带清晰且没有拖尾现象的送至华大基因和美吉生物进行测序,测序引物和P C R 扩增引物一致㊂1.4 序列分析及系统树的构建测序结果用C o n t i g E x pr e s s 软件进行拼接,序列排列用C l u s t a l X v .1.83软件完成,再用B i o E d i tv .7.0软件手工校对(或者直接用B i o E d i t 自动比对,再手工校对),删除矩阵两端缺失部分和内部无法准确比对的区域(p o l y 结构)㊂用M o d e l t e s t v e r .3.06软件确定序列进化最适模型,系统发育关系采用最大简约法(M a x i m u m P a r s i m o n y ,M P )和贝叶斯分析法(B a ye s i a n I nf e r e n c e ,B I )进行重建㊂M P 分析利用P A U P v .4.0b 10软件完成,B I 分析用M r B a ye s 3b 4软件完成㊂2 结果与分析2.1 核基因(I T S)的数据用于建立核基因的矩阵共61个种(包括变种和亚种),一些种类有少数的插入或缺失的位点,矩阵序列长度为739b p ,则保守位点(M a r k C o n s e r v e d s i t e s )为113个,变异位点(M a r k V a r i a b l e s i t e s)为596个,信息位点(M a r k P a r s i m -i n f o m a t i v e s i t e s)为266个㊂运用贝叶斯法算得的B I 树见图1,从贝叶斯树来看,大体可以分为5个进化支:C l a d e 1㊁C l a d e 2㊁C l a d e 3㊁C l a d e 4和C l a d e 5,从每个支的最大简约法的自展支持率(B o o t s t r a p,B P 值)和贝叶斯分析法的先验概率(P o s t e r i o r p r o b a b i l i t i e s ,P P 值)值来看,支持率都很低,但每个支内的小分支支持率基本都达到95%以上(图1)㊂2.2 叶绿体(r b c L ,t r n L -F ,a t p B )的数据用于建立叶绿体基因r b c L 的样品共51个种(包括变种和亚种),一些种类有少数的插入或缺失的位点,矩阵序列长度为1528b p,则保守位点为1040个,变异位点为227个,信息位点为103个㊂用于建立叶绿体基因t r n L -F 的样品共55个种(包括变种和亚种),一些种类有少数的插入或缺失的位点,矩阵序列长度为1178b p ,则保守位点为592个,变异位点为412个,信息位点为187个㊂用于建立叶绿体基因a t p B 的样品共43个种(包括变种和亚种),一些种类有少数的插入或缺失的位点,矩阵序列长度为1439b p,则保守位点为1098个,变异位点为289个,信息位点为104个㊂叶绿体基因r b c L ㊁t r n L -F ㊁a t p B 三个片段连合基因长度为3800b p,其保守位点为3269个,变异位点为321个,信息位点为121个㊂运用贝叶斯和最大简约法算得的B I 和M P 树见图2,从树上看分辨率很低,不能很好地把这个类群分开㊂从整个系统树上来看,基部草绣球没有聚在一起,形成一把梳子的结构,除基部的草绣球以外,其余的物种分为5个进化支㊂C l a d e 1主要的类群为绣球属绣球组㊁蛛网萼属和B r o u s s a i s i a (P P=0.65);C l a d e 2主要为绣球属挂苦子组的物种,但是有离瓣组的西南绣球和临桂绣球插入其中(P P =1.00,B P =98);C l a d e 3主要类群为绣球属的部分物种和常山(P P =1.0,B P =78);C l a d e 4主要是赤壁木和冠盖藤,其支持率较低(P P =0.68);C l a d e 5主要为草绣球(图2)㊂642西 北 植 物 学 报 41卷图1基于核基因的贝叶斯树F i g.1 B a y e s i a n c o n s e n s u s p h y l o g r a m b a s e d o n t h e b r a n c h l e n g t h o f t h e c o m p l e t e I T S d a t a s e t 7422期张梅,等:绣球属(H y d r a n g e a L.)植物分子系统学及系统发育分析图2基于叶绿体联合矩阵的贝叶斯树F i g.2 B a y e s i a n c o n s e n s u s p h y l o g r a m b a s e d o n t h e b r a n c h l e n g t h o f t h e c o m p l e t e c h l o r o p l a s t d a t a s e t2.3核基因(I T S)与叶绿体基因(r b c L㊁t r n L-F和a t p B)联合建树I T S㊁r b c L㊁t r n L-F和a t p B四个片段联合矩阵长度为4539b p,包括3224个保守位点,1068个变异位点,293个信息位点㊂贝叶斯分析所得联合数据的系统树的拓扑结构与两套分子数据独立分析的结果大体上一致,但有些分支的分辨率和支持率有所提高(图3)㊂从整个系统发育树来看,分为两个大的进化支, 8个G r o u p;C l a d e1具有较低的支持率(P P=0.66),该支主要有绣球属中的绣球组㊁星毛组和冠盖组以及蛛网萼属㊁钻地风属㊁冠盖藤属和赤壁木属的类群,该大进化支内具有3个小的进化支,第1个小进化支支持率最高(P P=0.98),除珠网萼属以外主要是绣球组的类群;第2个小组进化支支持率较低(P P=0.84),主要类群是钻地风属㊁绣球属星毛组㊁赤壁森木属以及冠盖藤属;第3个小进化支只有绣球属冠盖组的冠盖绣球;C l a d e2的支持率也不高(P P=0.56,B P=96),该支主要有绣球属离瓣组和挂苦子组㊁常山属㊁草绣球属以及叉叶蓝属的类群,842西北植物学报41卷图3基于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的贝叶斯树F i g.3 B a y e s i a n c o n s e n s u s p h y l o g r a m b a s e d o n t h e b r a n c h l e n g t h o f t h e c o m p l e t eI T S+r b c L+t r n L_F+a t p B d a t a s e t 9422期张梅,等:绣球属(H y d r a n g e a L.)植物分子系统学及系统发育分析该大支具有4个小支,第1个小的进化支在整个C l a d e2中支持率最低(P P=0.98,B P=73),该小支的类群有绣球属离瓣组㊁常山属的类群;第2个小的进化支支持率相对较高(P P=1.00,B P=96),该支主要有绣球属挂苦子组的类群,但有离瓣组的西南绣球插进该支内;第3个小的进化支支持率最高(P P=1.00,B P=100),主要类群是草绣球属和叉叶蓝属,这两个属互为姐妹类群,且支持率达100%;最后一个小支主要为乔木绣球(H.a r b o r e s c e n s),该类群主要分布在北美,且支持率很高(P P=1.00, B P=96)㊂3讨论3.1绣球属的系统发育关系从核基因I T S序列,叶绿体基因r b c L㊁t r n L-F㊁a t p B序列以及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联合建成的树来看,绣球属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类群,与前人[3,17,33-35]的研究成果相一致㊂在整个系统树上可以看出,乔木绣球(H.a r b o r e s c e n s)先分化出来,再到草绣球属和叉叶蓝属,这个结果与葛丽萍[25]和S a m a i n等[26]的结果有冲突,他们的结果显示,草绣球属和叉叶蓝属最先分出㊂从整个分支系统来看,可分为两大支,叉叶蓝㊁草绣球㊁绣球属中的挂苦子组㊁B r o u s s a i s i a㊁常山属以及绣球属中的离瓣组为基部类群;而绣球属中冠盖组㊁赤壁木属㊁冠盖藤属㊁钻地风属㊁蛛网萼属㊁绣球属以及绣球属中绣球组为进化的类群㊂总体来看可分为8个G r o u p,G r o u p1主要为绣球属中绣球组的类群,这个结果与J a c o b s[27]的结果一致,该G r o u p的关键特征是子房完全下位,蒴果顶端截平;G r o u p2为蛛网萼属和北美的H.i n v o l u c r a t a㊁H. s i k o k i a n a;G r o u p3主要是钻地风属㊁冠盖藤属和赤壁木属,该G r o u p与H u f f o r d等[33]的S c h i z o-p h r a g m a c l a d e一致;而绣球属中的冠盖组单独成一支为G r o u p4;G r o u p5为绣球属中的离瓣组㊁常山属和B r o u s s a i s i a,该支与S a m a i n等[26]的研究结果一致,该G r o u p的性状为子房上位,蒴果顶端突出的部分非圆锥形;G r o u p6主要为挂苦子组的类群,其中离瓣组的西南绣球与挂苦子组的东陵绣球形成了姐妹群,且支持率达到100%,但无论在宏观形态上或是种子微形态㊁孢粉形态上这两个种都有很大的出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在序列数据处理时,我们发现绣球属广泛出现套峰结构,我们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是将其标记为简并碱基,因此导致大量的信息位点消失,从而导致以上的这种情况;G r o u p7主要为草绣球属和叉叶蓝属,支持率都为100%,他们互为姐妹类群与t r n L-F序列[25]㊁m a t K序列[33]和r b c L序列[3]建立的系统树一致支持这个结果,说明这两个属在系统上形成两个姐妹群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最大特征是均为草本,多数的雌蕊㊁雄蕊发生时形成对萼三联体㊁覆瓦状的花冠卷叠式等㊂G r o u p8为北美的种乔木绣球,该种为林奈于1753年最早提出的㊂3.2绣球属内物种间的关系马桑绣球(H.a s p e r a)和柔毛绣球(H.v i l l o-s a)在形态上极为相似,其叶㊁叶柄㊁小枝及花序毛被为单毛,叶下面密被颗粒状腺体,而马桑绣球叶下面密被灰白色㊁直或稍弯曲㊁彼此略交结的短柔毛,脉上的毛稍长,花柱多数3,少有2;柔毛绣球伞房状聚伞花序分枝密集,紧靠,彼此间隔短,一般长5~20 mm,有时也有个别较长的,叶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脉上的毛较长,常带黄褐色,小枝和总花梗较粗,常具钝棱,密被灰白色或黄褐色短柔毛和粗长毛;从形态性状上来看这两个种没有太大区别;分布上,两者均分布在云南㊁四川㊁贵州以及广西,而柔毛绣球还分布在甘肃㊁陕西㊁江苏㊁湖北㊁湖南等地,相对马桑绣球来说,分布较广且在马桑绣球分布区的外围,因此柔毛绣球应为马桑绣球的辐射类群㊂根据核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柔毛绣球㊁马桑绣球㊁紫彩绣球聚为一支,且P P值和B P值都达到最高值,但在形态上,紫彩绣球与其两个种的差异甚远;根据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其2个种聚在一起,与紫彩绣球互为姐妹类群,且支持率达最高值;在野外对其二者的识别度极低,最大的区别是柔毛绣球的叶是披针形和卵披针形,而马桑绣球为长卵形㊁卵披针形或长椭圆形;但从生物地理学以及居群的水平可以发现两者叶形只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且种子㊁花粉形状及表面纹饰均属于同一种类型[35-36],因此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均支持此二者应为一个类群,则支持最新版F O C中将柔毛绣球作为马桑绣球的异名并入该种的处理结果㊂3.3形态性状的演化趋势绣球属的分类性状主要为子房㊁蒴果㊁花序㊁可育花与不育花㊁种子微形态㊁叶表皮㊁孢粉等,因此探讨这些性状对绣球属的分类修订和系统演化关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㊂关于蒴果的类型,从整个系统发育树上来看(图4㊁图5),我们发现挂苦子组在树的基部,其蒴果为顶052西北植物学报41卷图4 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的B I 树与叶片形态相关性F i g .4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f B I t r e e o f I T S a n d c h l o r o p l a s t g e n e s w i t h l e a f m o r p h o l o gy图5 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的B I 树与种子形态和孢粉学的相关性F i g .5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f B I t r e e o f I T S a n d c h l o r o p l a s t g e n e s w i t h s e e d 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 p a l y n o l o g y1522期 张 梅,等:绣球属(H y d r a n ge a L .)植物分子系统学及系统发育分析端突出,而到中部的常山属和离瓣组,蒴果顶端突出的部分只有1/3~1/2,再到最顶端的绣球组,蒴果顶端截平;则说明蒴果顶端截平和子房完全下位是较为进化的类群㊂花序㊁花在整个系统树上看不出任何的变化规律以及演化趋势,而花粉自身的演化趋势在本次研究中体现得并不明显,在系统树的基部㊁中部和顶端均未发现具有同一类型花粉的物种集中出现的现象(图5)㊂但在部分小属中体现出了相应的规律性,如赤壁木㊁冠盖藤的花粉为长球体形,而钻地风㊁常山㊁蛛网萼的花粉形状为近球体形,从系统树上看,赤壁木㊁冠盖藤较钻地风㊁常山㊁蛛网萼进化,则花粉长球体形比近球体形进化,这个结论与前人[37-39]的理论一致:花粉的进化趋势是花粉粒相对体积的缩小过程,即由大到小的进化㊂种子演化趋势在系统树上可以看出部分规律(图5),如基部为挂苦子组的类群,其种子的形状为长柱形,其种子表面具平直状的脊,脊间较光滑,种子翅的类型为两端具翅;而中部为离瓣组的类群,其种子形状为椭圆体形㊁网脊为波状或深波状㊁脊间有不规则或规则或孔穴的次级纹饰,多数为不规则纹饰,少部分为规则或孔穴纹饰,种子的翅为一端或两端具翅;中上部的冠盖组种子为长柱形或椭球形,表面具网状多边形纹饰,网眼内具洼点,具周翅;最顶端的绣球组种子均为椭球形㊁网脊近平直,脊间较光滑,两端具翅;从整个演化过程来看种子的椭球形较长柱形进化,网脊平直较网脊弯曲进化㊂叶表皮微形态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相应的变化规律,可能的原因是叶表皮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性状较不稳定(图4);但在某些小支上也表现出相应的一致性,比如C l a d e1的最顶支,其叶的形态为椭圆披针形,表皮毛被较多,且毛被表面不光滑㊂参考文献:[1] MO O R E M J,S O L T I S P S,B E L L C D,e t a l.P h y l o g e n e t i ca n a l y s i s o f83p l a s t i d g e n e s f u r t h e r r e s o l v e s t h e e a r l y d i v e r s i f i-c a t i o n o f e ud i c o t s[J].P r o ce e d i n g s of t h e N 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o f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o f Am e r i c a,2010,107(10): 4623-4628.[2] S O L T I S D E,S O L T I S P S.P h y l o g e n e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i n S a x-i f r a g a c e a e s e n s u l a t o:a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 o p o l o g i e s b a s e d o n18Sr D N A a n d r b c L s e q u e n c e s[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B o t a n y, 1997,84(4):504-522.[3] S O L T I S D E,X I A N G Q Y,HU F F O R D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a n de v o l u t i o n of H y d r a ng e a c e a e b a s e d o n r b c L s e q u e n c e d a t a[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B o t a n y,1995,82(4):504-514.[4] E L D E R J F J r,T U R N E R B J.C o n c e r t e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r e p e t i-t i v e D N A s e q u e n c e s i n e u k a r y o t e s[J].T h e Q u a r t e r l y R e v i e w o f B i o l o g y,1995,70(3):297-320.[5] C H A S E M W,S O L T I S D E,O L M S T E A D R G,e t a l.P h y-l o g e n e t i c s o f s e e d p l a n t s:a n a n a l y s i s o f n u c l e o t i d e s e q u e n c e sf r o m t h e p l a s t i dg e n e r b c L[J].A n n a l s o f th e Mi s s o u r i B o t a n-i c a l G a r d e n,1993,80(3):528.[6] C H E N Z D,L I J H.P h y l o g e n e t i c s a n d b i o g e o g r a p h y o f A l n u s(B e t u l a c e a e)i n f e r r e d f r o m s e q u e n c e s o f n u c l e a r r i b o s o m a lD N A I T S r e g i o n[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P l a n t S c i-e n c e s,2004,165(2):325-335.[7] S A V O L A I N E N V,C H A S E M W,H O O T S B,e t a l.P h y l o-g e n e t i c s o f f l o w e r i n g p l a n t s b a s e d o n c o m b i n e d a n a l y s i s o fp l a s t i d a t p B a n d r b c L g e n e s e q u e n c e s[J].S y s t e m a t i c B i o l o-g y,2000,49(2):306-362.[8] X I A N G Q Y,T H OMA S D T,X I A N G Q P.R e s o l v i n g a n dd a t i n g t he p h y l o g e n y of C o r n a l e s-E f f e c t s o f t a x o n s a m p l i n g,d a t a p a r t i t i o n s,a n d f o s s i l c a l i b r a t i o n s[J].M o le c u l a r P h y l o-g e n e t i c s a n d E v o l u t i o n,2011,59(1):123-138.[9] WH I T E T J,B R U N S T,L E E S,e t a l.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d i-r e c t s e q u e n c i n g o f f u n g a l r i b o s o m a l R N A g e n e s f o r p h y l o g e-n e t i c s[M]//P C R P r o t o c o l s.E l s e v i e r,1990:315-322.[10] HO O T S B,C U L HAM A,C R A N E P R.T h e u t i l i t y o f a t p Bg e n e s e q u e n c e s i n r e s o l v i n g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c o m-p a r i s o n w i t h r b c L a n d18S r i b o s o m a l D N A s e q u e n c e s i n t h eL a r d i z a b a l a c e a e[J].A n n a l s o f t h e M i s s o u r i B o t a n i c a l G a r-d e n,1995,82(2):194.[11] B A L D W I N B G,S A N D E R S O N M J,P O R T E R J M,e t a l.T h e i t s r e g i o n o f n u c l e a r r i b o s o m a l D N A:a v a l u a b l e s o u r c eo f e v i d e n c e o n a n g i o s p e r m p h y l o g e n y[J].A n n a l s o f t h e M i s-s o u r i B o t a n i c a l G a r d e n,1995,82(2):247.[12] B A L DW I N B G.M o l e c u l a r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s o f C a l y c a d e n i a(C o m p o s i t a e)b a s e d o n i t s s e q u e n c e s o f n u c l e a r r i b o s o m a lD N A:c h r o m o s o m a l a n d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 r e e x a m i n e d[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B o t a n y,1993,80:222-238.[13] D E N D U A N G B O R I P A N T J,C R O N K Q C B.E v o l u t i o n a n da l i g n m e n t o f t h e h y p e r v a r i ab l e a r m1o f A e sc h y n a n t h u s(G e s n e r i a c e a e)I T S2n u c l e a r r i b o s o m a l D N A[J].M o l e c u l a rP h y l o g e n e t i c s a n d E v o l u t i o n,2001,20(2):163-172. [14] K I M C,D E N G T,W E N J,e t a l.S y s t e m a t i c s,b i o g e o g r a-p h y,a n d c h a r a c t e r e v o l u t i o n o f D e u t z i a(H y d r a n g e a c e a e)i n-f e r r e d f r o m n u c l e a r a n d c h l o r o p l a s t D N A s e q u e n c e s[J].M o-l e c u l a r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s a n d E v o l u t i o n,2015,87:91-104.[15] K I M H S,P A R K K T,P A R K S J.M o l e c u l a r p h y l o g e n e t i cs t u d y o f K o r e a n H y d r a n g e a L[J].K o r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P l a n tR e s o u r c e s,2016,29(4):407-418.[16] K I M Y D,J A N S E N R K.P h y l o g e n e t i c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r b c L252西北植物学报41卷a n d I T S s e q u e n c e v a r i a t i o n i n t h e B e rb e r i d ac e a e[J].S y s t e m-a t i c B o t a n y,1996,21(3):381.[17]S A N G T,C R AW F O R D D J,K I M S C,e t a l.R a d i a t i o n o ft h e e n d e m i c g e n u s D e n d r o s e r i s(A s t e r a c e a e)o n t h e J u a nF e r n a n d e z I s l a n d s:e v i d e n c e f r o m s e q u e n c e s o f t h e i t s r e g i o n so f n u c l e a r r i b o s o m a l D N A[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B o t a n y, 1994,81(11):1494-1501.[18] S A N G T,C R AW F O R D D J,S T U E S S Y T F.D o c u m e n t a-t i o n o f r e t i c u l a t e e v o l u t i o n i n p e o n i e s(P a e o n i a)u s i n g i n t e r-n a l t r a n s c r i b e d s p a c e r s e q u e n c e s o f n u c l e a r r i b o s o m a l D N A: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b i o g e o g r a p h y a n d c o n c e r t e d e v o l u t i o n[J].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o f t h eU n i t e d S t a t e s o f Am e r i c a,1995,92(15):6813-6817.[19]S E N T E R S A E,S O L T I S D E.P h y l o g e n e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i nR i b e s(G r o s s u l a r i a c e a e)i n f e r r e d f r o m I T S s e q u e n c e d a t a[J].T a x o n,2003,52(1):51-66.[20]S UH Y,T H I E N L B,R E E V E H E,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e v o l u-t i o n a n d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i n t e r n a l t r a n s c r i b e ds p a c e r s e q u e n c e s o f R i b o s o m a l D N A i n W i n t e r a c e a e[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B o t a n y,1993,80(9):1042-1055.[21]S U S A N N A A,J A C A S N G,S O L T I S D E,e t a l.P h y l o g e-n e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i n t r i b e C a r d u e a e(A s t e r a c e a e)b a s e d o nI T S s e q u e n c e s[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B o t a n y,1995,82(8):1056-1068.[22] MO R G A N D R,S O L T I S D E,R O B E R T S O N K R.S y s t e m-a t i c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rbc L s e q u e n c e v a r i a t i o ni n R o s a c e a e[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B o t a n y,1994,81(7):890-903.[23] Q I U Y L,C H A S E M W,H O O T S B,e t a l.P h y l o g e n e t i c so f t h e H a m a m e l i d a e a n d t h e i r a l l i e s:p a r s i m o n y a n a l y s e s o fn u c l e o t i d e s e q u e n c e s o f t h e p l a s t i d g e n e r b c L[J].I n t e r n a-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P l a n t S c i e n c e s,1998,159(6):891-905.[24] X I A N G Q Y,S O L T I S D E,MO R G A N D R,e t a l.P h y l o g e-n e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o f C o r n u s L.s e n s u l a t o a n d p u t a t i v e r e l a-t i v e s i n f e r r e d f r o m r b c L s e q u e n c e d a t a[J].A n n a l s o f t h eM i s s o u r i B o t a n i c a l G a r d e n,1993,80(3):723. [25]葛丽萍.绣球族的系统学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3.[26] S AMA I N M S,WA N K E S,G O E T G H E B E U R P.U n r a v e-l i n g e x t e n s i v e p a r a p h y l y i n t h e g e n u s H y d r a n g e a s.l.w i t h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t h e s y s t e m a t i c s o f t r i b e h y d r a n g e e a e[J].S y s t e m a t i c B o t a n y,2010,35(3):593-600.[27] J A C O B S S J.F l a g f l o w e r 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 p h y l o g e n y o fH y d r a n g e a c e a e t r i b e H y d r a n g e e a e[D].W a s h i n g t o n:W a s h-i n g t o n 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S c h o o l o f B i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2010.[28]卫兆芬,黄淑美.绣球花亚科H y d r a n g e o i d e a e.[M]//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5(1):201-258.[29]卫兆芬.中国绣球属植物的修订[J].广西植物,1994,14(2):101-121.W E I C F.A r e v i s i o n o f t h e g e n u s H y d r a n g e a i n C h i n a[J].G u i h a i a,1994,14(2):101-121.[30]WU Z Y,P E T E R H R.F l o r a o f C h i n a[M]//W E I Z F,B A R T HO L OM E W B.H y d r a n g e a L i n n a e u s,B e i j i n g:S c i-e n c e P r e s s,2013,8:411-422.[31]路安民.被子植物系统学的方法论[J].植物学通报,1985,3(3):21-28.L U A M.T h e m e t h o d s o f a n g i o s p e r m s y s t e m a t i c[J].C h i-n e s e B u l l e t i n o f B o t a n y,1985,3(3):21-28. [32]于胜祥.广西凤仙花属植物分类学修订[D].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8.[33] HU F F O R D L,MO O D Y M L,S O L T I S D E.A p h y l o g e n e t i ca n a l y s i s o f H y d r a n g e a c e a eb a s e d o n s e q u e nc e s o f t h e p l a s t i dg e n e m a t K a n d t h e i r c o m b i n a t i o n w i t h r b c L a n d m o r p h o l o g i-c a ld a t a[J].I n t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f P l a n t S c i e n c e s,2001,162(4):835-846.[34]HU F F O R D L.A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H y d r a n g e a c e a eb a s e d o n m o r p h o l o g ic a ld a t a[J].I n te r n a t i o n a l4J o u r n a l o fP l a n t S c i e n c e s,1997,158(5):652-672.[35]张梅,夏常英,傅连中,等.绣球属(H y d r a n g e a L.)及近缘属花粉形态的研究[J].广西植物,2019,39(3):297-311.Z H A N G M,X I A C Y,F U L Z,e t a l.P o l l e n m o r p h o l o g y o fH y d r a n g e a L.(H y d r a n g e a c e a e)a n d i t s r e l a t e d g e n e r a[J].G u i h a i a,2019,39(3):297-311.[36]张梅,刘旭,周惠龙,等.绣球属(H y d r a n g e a L.)29种植物的种子微形态[J].园艺学报,2018,45(6):1147-1159.Z H A N G M,L I U X,Z H O U H L,e t a l.S t u d i e s o f t h e s e e dm i c r o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t w e n t y-n i n e s p e c i e s o f H y d r a n g e a[J].A c t a H o r t i c u l t u r a e S i n i c a,2018,45(6):1147-1159.[37]过国南,王力荣,阎振立,等.利用花粉粒形态分析法研究桃种质资源的进化关系[J].果树学报,2006,23(5): 664-669.G U O G N,WA N G L R,Y A N Z L,e t a l.S t u d y o n t h e v a r i-a t i o n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p e a c h a n d i t s r e l a t e d w i l d s p e c i e sb yp o l l e n m o r p h o l o g y[J].J o u r n a l o f F r u i t S c i e n c e,2006,23(5):664-669.[38]韦仲新.山茶科花粉超微结构及其系统学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1997,(2):143-153.W E I Z X.P o l l e n u l t r a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 a c e a e a n d i t s s y s t e m a t-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J].A c t a B o t a n i c a Y u n n a n i c a,1997,(2):143-153.[39]杨向晖,吴颖欣,林顺权.6种枇杷属植物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J].果树学报,2009,26(4):572-576.Y A N G X H,WU Y X,L I N S Q.S E M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n t h ep o l l e n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s i x E r i o b o t r y a p l a n t s[J].J o u r n a l o fF r u i t S c i e n c e,2009,26(4):572-576.(编辑:宋亚珍)3522期张梅,等:绣球属(H y d r a n g e a L.)植物分子系统学及系统发育分析。

叶绿体遗传转化系统及其应用进展

叶绿体遗传转化系统及其应用进展

叶绿体遗传转化系统及其应用进展叶绿体(Chloroplast)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器,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负责光合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以供细胞使用。

叶绿体细胞具有自己的叶绿体DNA(cpDNA),其中包含了一部分用于编码光合作用和表达相关基因的基因组。

叶绿体遗传转化系统是一种将外源基因导入叶绿体中并使其表达的技术,可以用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植物抗性等。

叶绿体遗传转化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载体转入叶绿体中的目标基因和相关表达元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导入叶绿体DNA中,并与叶绿体染色体发生重组,使外源基因整合到叶绿体基因组中。

目前常用的叶绿体遗传转化方法包括冈崎片段联接法、双链DNA导入法、肌动蛋白靶向传递法等。

冈崎片段联接法是最早应用的叶绿体遗传转化方法之一,它通过将目标基因和相关表达元件克隆到质粒中,并通过DNA片段的重组将目标基因从质粒转入叶绿体中;双链DNA导入法则是将经体外扩增的目标基因和相关表达元件直接导入叶绿体中,通过选择筛选和再复制等手段使其整合到叶绿体基因组中;肌动蛋白靶向传递法则是利用肌动蛋白特异性结合蛋白导入叶绿体中的目标基因,在肌动蛋白与叶绿体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外源基因的表达。

叶绿体遗传转化系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叶绿体遗传转化系统可以用于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引入抗旱、抗寒、抗病等相关基因,可以提高植物的逆境耐受性,从而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叶绿体遗传转化系统可以用于提高植物对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抗性。

通过导入相关基因,可以使植物对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吸收和积累能力降低,从而减少农作物的污染风险。

叶绿体遗传转化系统还可以用于植物基因组的功能研究和基因工程的研究。

通过对叶绿体基因组的改造和调控,可以深入探究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改良农作物和开发新的品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目前,叶绿体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由于叶绿体基因组的复杂结构和复制机制,外源基因的稳定整合和高效表达仍然较为困难。

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课后题答案

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课后题答案

绪论一、教学大纲基本要求通过绪论学习,了解什么是植物生理学以及它主要研究的内容、了解绿色植物代谢活动的主要特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了解植物生理学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和发展趋势;为认识和学好植物生理学打下基础。

二、本章知识要点三、单元自测题1.与其他生物相比较,绿色植物代谢活动有哪些显著的特点?答:植物的基本组成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和核酸以及它们的代谢都与其他生物(动物、微生物)大同小异。

但是,植物本身的代谢活动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如:①绿色植物代谢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自养性”,绿色植物不需要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作为食物来源,而能以太阳光能作动力,用来自空气中的C02和主要来自土壤中的水及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因而是现代地球上几乎一切有机物的原初生产者;②植物扎根在土中营固定式生活,趋利避害的余地很小,必须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演化出对不良环境的耐性与抗性;③植物的生长没有定限,虽然部分组织或细胞死亡,仍可以再生或更新,不断地生长;④植物的体细胞具全能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体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就可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

因此作为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理学在实践上、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大有可为的。

2.请简述植物生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答:在科学的植物生理学诞生之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已积累并记载下了丰富的有关植物生命活动方面的知识,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在民间应用。

比较系统的实验性植物生理学是20世纪初开始从国外引进的。

20世纪20~30年代钱崇澍、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等先后留学回国,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开设了植物生理学课程、建立植物生理实验室,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以后,植物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设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各大地区的植物研究所及各高等院校中,设有植物生理学研究室(组)或教研室(组);农林等部门设立了作物生理研究室(组)。

柔毛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柔毛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秦斗文,徐庭亮,闫京艳,等.柔毛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2):41-47.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22.006柔毛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秦斗文,徐庭亮,闫京艳,巨秀婷(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省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6) 摘要:阐明柔毛郁金香(Tulipabuhseana)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丰富野生郁金香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信息。

以柔毛郁金香的53条蛋白编码序列(CDS)为研究对象,结合CodonW、EMBOSS在线软件及R语言,计算密码子数量、有效密码子数、GC含量,并通过中性绘图分析、PR2-plot分析、ENC-plot分析的多元统计,对密码子使用偏好模式进行预测并筛选最优密码子。

柔毛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53条CDS的平均GC含量为37.21%,不同位置的GC含量为GC1(45.5%)>GC2(37.85%)>GC3(28.27%),表明柔毛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第3位碱基组成多为A和T。

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柔毛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并筛选到17个最优密码子同时满足高频率密码子和高表达优越密码子的条件。

柔毛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偏性较弱,均以A或U结尾,自然选择是影响密码子偏性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开展郁金香叶绿体基因工程、野生郁金香种群演化及系统分类以及发育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柔毛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最优密码子 中图分类号:S682.2+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22-0041-06收稿日期:2023-02-21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编号:中科人字(2022)4号];青海省“昆仑英才”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项目[编号:青人才字(2022)1号]。

植物生理学(名词+符号)

植物生理学(名词+符号)

植物生理学资料一、名词解释1、共质体:由胞间连丝把原生质(包含质膜,不含液泡)连成一体的体系。

2、质外体: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包含导管与管胞)组成的体系。

3、伸展蛋白:为细胞壁中一类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

4、束缚水: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的水。

5、自由水:与细胞组分之间吸附力较弱,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6、水势ψw:每偏摩尔体积的水的化学势差称为水势。

7、溶质势ψs: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

8、衬质势ψm:由于衬质(表面能吸附水分的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淀粉等)9、9、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

10、压力势ψp:由于压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的数值。

11、渗透作用: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12、主动吸水:指由于根系代谢活动而英气的根系吸水。

13、被动吸水:指植物根系由于蒸腾拉力而引起的溪水过程。

14、根压:由于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沿木质部导管上升的压力。

15、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散失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16、蒸腾速率:又称蒸腾强度或蒸腾率,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

17、蒸腾效率:植物每蒸腾1kg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的g数。

18、蒸腾系数:植物每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g数,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又称需水量。

19、气孔器:保卫细胞、副卫细胞以及由保卫细胞围绕形成的小孔。

20、必需元素:植物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国际植物营养学会规定的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是:①由于缺乏该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受阻,不能完成其生活史;②除去该元素,表现为专一的病症,这种缺素病症可用加入该元素的方法预防或恢复正常;③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直接的效果,不是由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善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21、主动吸收:细胞利用呼吸释放的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矿质的过程。

22、被动吸收:细胞不需要由代谢提供能量的顺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矿质的过程。

高一叶绿体知识点总结

高一叶绿体知识点总结

高一叶绿体知识点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其中,叶绿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器,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一叶绿体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一种绿色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

叶绿体的结构分为外膜、内膜和叶绿体内膜系统,其中叶绿体内膜系统包括类囊体和色素分子。

叶绿体内膜系统中的类囊体是光合作用的关键部位,它含有叶绿素分子,能够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二、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过程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分为光能捕获、光化学反应和碳合成三个阶段。

1. 光能捕获阶段:叶绿体内膜系统中的类囊体中,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将其转化为电子的激发能。

这些激发电子将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到反应中心复合物,进一步参与化学反应。

2. 光化学反应阶段:叶绿体内膜系统中的反应中心复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将激发能转化为化学能,生成ATP和还原型辅酶NADPH。

这些化学能将用于下一阶段的碳合成过程。

3. 碳合成阶段:利用前面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叶绿体中的鲜苹果酸循环开始,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质,最终生成葡萄糖。

三、叶绿体的遗传物质叶绿体具有自己的遗传物质,即叶绿体DNA(cpDNA),它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可以通过遗传方式进行传递。

与核DNA不同的是,叶绿体DNA一般具有环状结构,且在细胞分裂时会独立复制和分离。

四、叶绿体的遗传变异叶绿体的遗传变异是指在进化过程中,叶绿体DNA发生的一系列变异。

这些变异可以分为突变和重组两种方式。

突变是指DNA序列的突发性改变,而重组则是指不同叶绿体DNA之间的基因交换。

叶绿体的遗传变异不仅可以用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研究,还可以用于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

五、叶绿体的应用除了在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之外,叶绿体还有一些其他的应用。

1. 叶绿体工程: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可以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导入叶绿体中,以实现某种功能,例如增加光合作用效率、抵御病虫害等。

栀子叶绿体DNA条形码的研究

栀子叶绿体DNA条形码的研究

栀子叶绿体DNA条形码的研究目的评价3个叶绿体DNA(cp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茜草科植物栀子属的鉴别能力,探索栀子属植物鉴定的新方法。

方法使用matK、rbcL和psbA候选序列的通用引物对栀子属植物cp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的扩增成功率、长度、种内和种间变异、barcoding gap,并采用BLAST和DNA MAN 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matK、rbcL、psbA序列对栀子属3个物种、5个样本的扩增成功率均为100%,其中通用引物matK扩增的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差异、barcoding gap较psbA、rbcL序列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其鉴定成功率相对较高。

结论matK是适合栀子属植物鉴别的较好cpDNA条形码。

Abstract:Objective To test and eva1uate the abi1ity of three potential chloroplast DNA (cpDNA)barcoding sequences;To find new methods to identify the species of gardenia. Methods Three cpDNA sequences were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by universal primers of matK,rbcL and psbA. By comparing PCR amplification efficiency,length,intra- and inter-specific divergence,and barcoding gap,BLAST and DNA MAN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se loci. Results The amplification efficiency of 5 samples from 3 gardenia species was 100%. Analysis of the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divergence of matK among the sequences showed that barcoding gap was superior to psbA and rbcL,with higher identification efficiency. Conclusion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can be better identified by matK sequence.Key words:cpDNA barcoding;gardenia;matK;rbcL;psbA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四川、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江苏、河南和台湾亦有分布,收载于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系湖南产道地药材之一。

植物细胞质遗传的机制与调控

植物细胞质遗传的机制与调控

植物细胞质遗传的机制与调控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在生物体的细胞中,核糖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负责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但在植物细胞中,还存在着一种独特的遗传机制,即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指的是DNA以外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对后代的遗传性状产生影响的现象。

本文将阐述植物细胞质遗传的机制以及相关的调控过程。

一、细胞质遗传的机制植物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主要机制是基因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传递。

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产生的重要器官,而叶绿体则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这两个细胞器拥有自己的遗传系统,与核糖体细胞内的DNA 有所不同。

1. 线粒体细胞质遗传线粒体DNA(mtDNA)是由母本细胞遗传给子代的,父本细胞的mtDNA在受精过程中被大多数植物细胞所排除。

这是由于精子中的细胞质被卵细胞质覆盖,使得父本细胞的mtDNA无法进入新的受精卵细胞。

因此,线粒体在遗传上主要依赖于母本细胞。

2. 叶绿体细胞质遗传叶绿体DNA(cpDNA)的传递也主要依赖于母本细胞,但与线粒体DNA的传递方式略有不同。

在植物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可以达到上千个,而其DNA也相应地存在于大量的复制体中。

在受精过程中,大部分的父本细胞叶绿体DNA会被排除,只有极少量的父本细胞叶绿体DNA能够成功传递给子代。

这种现象被称为叶绿体父本效应。

二、植物细胞质遗传的调控植物细胞质遗传的调控过程涉及到多个因子的相互作用,其中核糖体细胞和线粒体、叶绿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关键的作用。

1. 核糖体细胞的调控核糖体细胞是植物细胞内的主要遗传物质,其功能是储存和传递核糖体DNA。

核糖体细胞通过编码的方式调控细胞质遗传的过程。

研究表明,核糖体细胞编码的蛋白质可以影响细胞质DNA的复制和传递,从而对细胞质遗传形成影响。

2.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互作用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个重要细胞器,它们与核糖体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植物细胞质遗传的调控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叶绿体DNA(cpDNA)研究与植物系统学
1. 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标记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植物育种提供了一种基于DNA变异的新型遗传标记——DNA分子标记,或简称分子标记。

与传统应用的常规遗传标记相比,分子标记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因而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各个方面,大量以前无法进行的研究目前利用分子标记手段正蓬勃开展,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尤其是当分子标记技术走出实验室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后,正在为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目前用于植物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以及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分子标记和方法有多种。

总体来看可以分为4类,即:(1)蛋白质标记;(2)DNA序列分析;(3)DNA指纹分析;(4)DNA构象变化与SSCP 分析[1]。

DNA序列可以直接反映物种的基因型,并记录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含有极为丰富的进化信息。

依据DNA序列上的差异来比较植物的亲缘和演化关系,可以为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当前用于研究的DNA序列主要分为两大类:叶绿体基因组(Chloroplast DNA,cpDNA)和核基因组(nuclear DNA,nDNA)本文采用的是叶绿体DNA(cpDNA)序列分析,故在此主要接介绍cpDNA序列分析。

2.cpDNA
叶绿体基因组(cpDNA)占植物总基因组DNA的10-20%,为
双链闭环结构,一般为120-220kb(多在120-160kb之间),被2个长约22-25kb的反向重复序列(IR)分成大拷贝区(LSc)和小两个单拷贝区(SSC)。

在过去二十年里,.植物系统学家们依据叶绿体DNA序列进行了大量的系统发育分析[2]。

因为cpDNA具有一下优势:第一,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细胞中虽为多拷贝,但其序列都是一样的,便于操作[3];第二,叶绿体基因组是单亲遗传的,不存在核基因中出现的基因重组等问题;第三,由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保守性,扩增叶绿体片段的引物是通用的;第四,非编码区的叶绿体DNA具有更多的信息位点,且测序的工作量不大,更适合于低等级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尽管叶绿体基因在系统发育研究中有众多优点,但仍然存在不少缺点限制其使用[4]首先,相对缓慢的进化速率使得叶绿体基因序列在系统发育研究应用中局限于较高等级的类群;其次,由于是单亲遗传(在被子植物中是母系遗传),叶绿体DNA序列只能够推断杂交物种形成中的母系来源,比较适合于低等级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如Araujol 等(2003)利用2个叶绿体片段研究柑橘亚科12个属的系统进化关系[5]。

Makarevitch等〔2003)使用cpDNA(trnL和trnL-trnF基因间隔区)和RAPDs对22种俄罗斯莺尾进行研究,认为其中16个种来自亚属Subgen.Limniris下亚组sect.Limniri[6]。

目前常用的片段有两种类型,即叶绿体基因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由于进化速率不同,两种片段分别用于解决不同的系统学问题。

2.1.cpDNA编码区基因
1)rbcL
rbeL基因编码1,5—二磷酸核酮羧化酶/氧化酶大亚基,该酶催化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由于该酶的重要性使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

rbcL基因在不同植物类群中的进化速率有着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是比较保守的,主要用于远缘属间及科或科以上水平的系统重建。

由于rbcL基因的结构、功能、进化速率特点,使其已经成为植物分子系统学较高等级间的关系研究中应用最普遍的基因之一。

Chase(l993)利用rbcL基因构建了种子植物的系统关系[7];APG (1998,2003)也主要是基于rbcL基因构建的[8]。

Anderson(2005)利用rbcL基因对真双子叶(eudicots)的基本类群进行了分歧年代的估计,显示了该片段在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9]。

姬生国等(2008)利用叶绿体rbcL基因和psbA-trnH基因间区序列探讨石杉科植物的系统位置及石杉科内部的分类关系[10]。

2)matK
matK基因位于叶绿体trnK基因的内含子中,长约1550bp,是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基因中进化较快的基因之一,大量用于科内、属间、甚至种间的研究(Matsumoto et al., 1998; Conti et al., 1999; Xiang et al. 2002; Steane et al., 2003)[11] [12] [13] [14]。

matK基因的进化速率约是rbcL基因的2~3倍。

由于matK与rbcL基因不一样,其序列的变异比较均一[15](Jolmson&Soltis,1999),构树时不必加权就可得到可信的系统发育树。

Hilu(1997)对matK基因的进化速率、模式、碱基替代的类型
进行了研究,阐明了matK在科以上水平的应用[16];他的研究还发现其3'端的序列对系统发育研究更有用;且当信息位点达到100个时,系统树拥有稳定的拓扑结构。

利用matK基因,Steaneetal.(2003)研究了Casu耐anaceae科内4属间、76种间的关系[17];Meng(2002)探讨了Saururaceae科内属、种间的关系,表明了该片段的重要意义[18]。

Wilson(2004)利用matK基因和trnK内含子分析了46种莺尾属植物,其包含了所有的亚属和组,除了组Regelia、Brevituba和Manolepis[19]。

除rbcL、matK基因外,atpB、nahF、rpll6等多个叶绿体基因或片段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cpDNA非编码区序列
叶绿体基因的非编码区受到的选择压力小,其进化速率要比编码区快,常可用于较低分类阶元的系统学分析[20](Shaw et al.,2005)。

1)trnL-F
trnL-F非编码区由靠的比较近的两个非编码区,即trnL内含子和trnL与trnF的基因间隔区构成[21](Taberietetal,1991),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把两个非编码区与其中间的trnL基因编码区作为一个整体片段)称为trnL-F非编码区来分析[22][23](Yi et al.,2004;苏应娟等,2004)trnL-F非编码区可用于探讨属间或亚属间[24](Wang&Liu, 2004)及种间[25](Stappen, 1999)的关系。

赵卫国等人(2002)对21种植物的cpDNA trnL-F间隔区序列的同源性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桑树的起源和进化[26]。

张文蘅等人(2001)
利用该序列讨论了双参属的归属问题[27]。

沈洁等人(2004)成功地利用该序列将花椒与胡椒属、山胡椒属、吴茱萸属等花椒的混淆品成功地进行了分子甄别[28]。

2)atpB-rbcL
atpB-rbcL基因间隔区长约800~900pb[29](Chiang et al. 1998),其进化速率较trnL-F非编码区慢,己用于科间、族间或属间关系的研究[30][31](Wissemann & Ritz, 2005 田欣和李德铢, 2002);也可用于居群遗传学中[29][32](Chiangetal., 1998; Su et al., 2005)。

3)psbA-trnH
psbA-trnH片段是位于叶绿体DNA基因组上psbA基因和trnH 基因之间的一段非编码序列,长约300 bp,其进化速率在大大快于matK基因,但稍慢于ITS,可用于植物组间及种间的系统发育研究[30](田欣和李德铢, 2002)。

孙华钦等人(2006),利用psbA-trnH片段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区分了不同薯蓣的混淆品,为3种国产中药薯蓣的分子标记鉴别提供了依据[33];韩建萍等人(2010)将该序列作为条形码来鉴定肉苁蓉及其混淆品[34]。

4)其他非编码区序列
常用到的非编码区还有rpL16,trnT-trnF等,其中rpL16被认为是叶绿体基因组中进化最快的内含子,常用于较低阶元的系统研究;而trnT-trnF可以很好解决高分类阶元,如被子植物基本类群之间系统关系的分析[35](Borschetal.,2003),也可用于属间[36](Levin et al.,2005)、
种间[37](Hamzeh,2004)关系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