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亲近社会的情感,增进关心社会的感情。
2、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
能力目标
1、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
2、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3.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社会化,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途径;
2、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
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狼孩故事续开始入手进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狼孩也是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生活呢?”
明确:“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
从狼孩的告诉我们可以看出人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知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新课讲授
第一目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1、合作探究二则材料:回归社会就被骗,拿什么拯救陈满?
你是否有与小东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交流分享你的付出和收获。
点拨:材料一:脱离社会太久
我们要融入社会,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材料二:有。例如参加游学活动、暑期夏令营、志愿者活动等。根据自身感悟据实回答即可。
通过上述同学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感受,大家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也增强了,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参与能力提高了,所以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生活提供了我们成长的舞台。
2、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知识链接: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3、如何理解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点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4、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结合上图,看图讲解。
社会活动有各种分工。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怎样认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1)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第二目养成亲社会行为:
1、从四幅图片入手,展开思考引出亲社会行为含义表现
2、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答:(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意义)
3、看图P8下图探究:PPT
(1)上面这两种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吗?
(2)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吗?
(3)亲社会行为有哪些意义?
点拨:(1)属于亲社会行为,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具体活动。都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行为,都是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为社会和他人服务。
(2)如:公交车上让座、遵守公德、义务植树、打扫街道社区卫生、给灾区捐款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3)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4、我们该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想,急他人之急。
【知识拓展】:研学活动
三、课堂知识小结及本堂课结构
四、课堂练习PPT
五、板书设计:
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