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唑菌酰羟胺构型

合集下载

新型高效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

新型高效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

43
第4月 上半月刊新型高效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吡唑羧酰胺类杀菌剂,作用机理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第7族杀菌剂,商品制剂为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90267。

防治对象
该产品在我国登记防治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推荐商品制剂用量均为每次50~65毫升/亩。

产品特点
该产品不仅对小麦赤霉病具有优异防效,而且可以显著降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含量,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对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显著,后期茎秆干净,籽荚保绿时间长,增产效果明显。

使用技术要求
1.氟唑菌酰羟胺为中-高等抗性风险药剂,使用时必须遵从抗性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标签推荐的施药时期、施药剂量和次数施药;严格控制同类药剂的施药次数,在整个生长季同类药剂施药次数不超过2次。

为取得较好防治效果,应于发病前或初见零星病斑时开始用药。

2.使用前需充分摇匀,按推荐剂量,兑水叶面均匀喷雾。

需根据植株大小适当调整用水量,用水量一般为30升/亩。

3.防治油菜菌核病,建议在油菜开花初期、茎秆发病初期喷雾,重点喷施茎秆部。

一季作物最多使用1次,安全间隔期为21天。

4.防治小麦赤霉病,建议在小麦扬花初期喷雾,可视病情间隔7天左右再施药1次,重点喷施穗部。

一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为14天。

5.大风天或预计施药后1小时内降雨,或极端温湿度条件下不要使用。

6.建议与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等轮换使用。

文/ 山东省宁阳县农业农村局 刘刚。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防治赤霉病,农业科学家研发出了多种杀菌剂,其中氟唑菌酰羟胺被证实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效果显著。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属于二氟菌酰类化合物。

它通过抑制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和糖原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研究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和稳定性。

在田间试验中,使用氟唑菌酰羟胺处理小麦种子或喷施小麦叶面,可以显著降低赤霉病的发生率和病害程度。

氟唑菌酰羟胺的防治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杀菌活性高:氟唑菌酰羟胺能迅速渗透到小麦组织内部,与真菌细胞膜结合并抑制膜脂质的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的完整性,导致真菌死亡。

研究发现,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50%杀菌浓度)为0.2-1μg/mL,杀菌活性较高。

2.稳定性好: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植株上的停留时间较长,稳定性较高。

它能有效地吸附在小麦种子和叶面上,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释放杀菌物质,从而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赤霉病菌的侵入和繁殖。

3.广谱防治:氟唑菌酰羟胺对多种小麦赤霉病菌具有杀菌活性。

研究表明,它不仅可以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生长和发育,还能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形成,从而有效地防止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4.环境友好:氟唑菌酰羟胺具有低毒性、低残留和生态友好等优点,对人体和环境无毒副作用。

它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不会对小麦植株和土壤产生负面影响,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新型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和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合理选择药剂浓度和施药时间,以充分发挥其防治作用。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常用的防治方法是化学杀菌剂喷施,但存在杀菌剂残留的问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研究新型绿色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上的防治效果。

实验选取富硒中心试验站的小麦进行病害接种和药剂喷施。

实验分为四个组别:正常生长组(对照组)、接种对照组(只接种小麦赤霉病菌)、低剂量组(喷施氟唑菌酰羟胺100μg/mL)和高剂量组(喷施氟唑菌酰羟胺200μg/mL)。

每组处理的小麦幼苗均为5个,喷药处理前后每隔3天测量一次小麦的生长状态和病情。

实验持续30天。

实验结果表明,接种对照组的小麦幼苗出现了赤霉病,叶片出现典型的赤霉样病斑,病情逐渐加重。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喷施氟唑菌酰羟胺后,小麦幼苗的生长状态和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且病情逐渐减轻。

经过30天观察,高剂量组小麦幼苗的干重、鲜重和株高均高于低剂量组和接种对照组,且生长势比对照组小麦更加旺盛。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赤霉病,科研人员提出了多种防治方案,其中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应用前景。

一、氟唑菌酰羟胺的基本特性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的杀菌剂,属于菌酰胺类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等特点。

它通过抑制真菌细胞酶系统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氟唑菌酰羟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其对小麦的危害。

科研人员开始将氟唑菌酰羟胺引入小麦生产中,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1.杀菌效果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

在田间试验中,使用氟唑菌酰羟胺处理小麦种子或喷洒在小麦上,可以有效地降低赤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严重程度。

与传统的杀菌剂相比,氟唑菌酰羟胺的防治效果更为明显,可以有效地控制赤霉病的发生。

2.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小与一些传统杀菌剂相比,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的生长影响相对较小。

在田间试验中发现,使用氟唑菌酰羟胺处理小麦后,小麦的生长状态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药害现象。

这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的安全性较高,不会对小麦产生不良影响。

3.持久性较好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持久性较好,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杀菌活性。

在持续降雨的情况下,氟唑菌酰羟胺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防治效果,有效地延长了小麦的防治期,减少了防治频次,降低了防治成本。

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效果、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较小以及持久性较好的特点。

科研人员普遍认为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理想的小麦赤霉病防治杀菌剂。

目前,氟唑菌酰羟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麦生产中,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随着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生产中的成功应用,人们对其应用前景充满信心。

氟唑菌酰羟胺的研发和应用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小麦病害防治的手段。

美甜 氟唑菌酰羟胺的AI特性总结

美甜 氟唑菌酰羟胺的AI特性总结
拉丁美洲: 谷物,玉米, 大豆,花生, 向日葵, 棉花, 马铃薯, 果树和 蔬菜,花卉
欧洲、非洲、中东: 谷物, 玉米, 大豆 , 马铃薯,蔬菜, 玉米, 油菜, 花卉
中国: 谷物,油菜,马铃 薯,花生,果树和蔬菜
亚太: 谷物,油菜,大 豆, 果树和蔬菜, 草 坪,花卉
氟唑菌酰羟胺于2018年 获得中国化工科技进步奖
制作用,
氟唑菌酰羟胺抑
制活性最高。
氟唑菌酰羟胺,高效抑制苹果黑星病病原菌的芽管生长
氟唑菌酰羟胺
吡唑萘菌胺
吡噻菌胺
氟吡菌酰胺
啶酰菌胺 氟唑菌酰胺
在0.01ppm 的浓度 下,不同 SDHIs 杀 菌剂对芽管伸长的抑
制作用,
氟唑菌酰羟胺抑
制活性最高。
氟唑菌酰羟胺
ADEPIDYN® Technology
氟唑菌酰胺 2012
氟唑菌苯胺 2012
氟唑菌酰羟胺,万里挑一,开启病害防治新篇章
2008
化合物首次合成
2013
田间登记试验
2019
30多个国家获 得登记
2011
制剂研发
2016
阿根廷首次获得 登记
2020
在中国获得登记
氟唑菌酰羟胺
ADEPIDYN® Technology
全球登记情况
北美洲: 谷物, 油菜,玉米,大豆 ,花生,马铃薯, 果树,蔬菜,草坪
✓ 对多种叶斑病,白粉病等有特效。对一些难防治的病害 如灰霉病,菌核病,靶斑病等也有较好的防效。并且对 多种镰刀菌(Fusarium)引起的病害也有优异的防治效 果。用量低,对作物、施药者、环境低风险。
SDHIs: 全新作用机理
➢ 线粒体(mitochondrion) 是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结构,是细 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其种植过程中常常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主要的病害之一,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人们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药剂。

在众多的杀菌剂中,氟唑菌酰羟胺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杀菌剂,其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效果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抽穗期和穗期。

赤霉病感染后,小麦的叶片、茎秆、穗部和颖壳等部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病变严重的话会引起小麦的减产甚至歉收。

赤霉病还会分泌一些毒素,如蓝曲霉素等,对人畜的健康也构成威胁。

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对于农作物的生产和人畜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二、氟唑菌酰羟胺的特点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的杀菌剂,其化学结构独特,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

氟唑菌酰羟胺属于咯鲁甘醚类杀菌剂,具有很强的内吸性,能够迅速被作物吸收转运到各个部位,并在植物体内形成抗性物质以发挥杀菌作用。

与传统杀菌剂相比,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杀灭效果更加全面和持久,且对环境和人畜无毒副作用。

三、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1. 杀菌作用氟唑菌酰羟胺作为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广谱杀菌活性,对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在低浓度下就能有效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且不易产生抗性,具有持久的杀菌效果。

2. 抗性激发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体内能够诱导植物产生一系列抗菌物质,增强植物自身的抵抗能力。

这些抗菌物质能够有效地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和扩散,从而起到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作用。

3. 毒素清除小麦赤霉病菌在侵染小麦时会产生一些有毒的代谢产物,如蓝曲霉素等,对小麦和人畜的健康带来威胁。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其严重危害了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科研人员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新的防治方法。

在近年来,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一、小麦赤霉病病原菌赤霉菌简介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真菌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常见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

该病在小麦生长期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易于发生,尤其是在开花后雨水过多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病害的暴发,给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损害。

赤霉菌在大气中随风飘播,主要以小麦叶片和鞘片为害,对小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减产和降质。

而赤霉病叶斑病斑以及小麦测瘦等病害症状则会引起小麦叶片和鞘片的褐变,在最终导致减产和降质的情况下则会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在我国,小麦赤霉病已经成为了小麦生产中的一大隐患。

二、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简介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真菌剂,具有优异的杀菌活性和防效。

它属于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强大的内吸作用和可逆特性,并能在病菌体内抑制三唑类杀菌剂靶点—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氟唑菌酰羟胺在杀菌范围和抗性上都优于传统的三唑类杀菌剂,且对环境和人体无毒无害,是一种理想的杀菌剂。

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氟唑菌酰羟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其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和实验,可以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1.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实验选择了小麦生长期间受到赤霉病侵染的病株作为实验材料,使用氟唑菌酰羟胺进行防治。

实验方法包括喷雾和浸种两种,分别通过喷洒和种子处理的方式进行防治。

2. 实验结果经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发现经过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后,小麦叶片和鞘片的褐变症状明显减轻,病斑面积显著减小,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赤霉病,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并通过实验评估其防治效果。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能够抑制多种病原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它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病原真菌的细胞壁合成和酶活性,从而阻断其生长和传播。

氟唑菌酰羟胺具有快速起效、持效时间长和广谱杀菌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我们选择了一片小麦田进行试验,该田地已经发生了赤霉病。

我们将小麦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另一组为处理组,使用氟唑菌酰羟胺进行喷雾处理。

在喷雾处理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定期观察和记录两组小麦的病情。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氟唑菌酰羟胺处理的小麦明显减轻了赤霉病的病情。

对照组小麦的赤霉病程度较重,叶片出现明显的斑点和褐变,植株生长受到抑制。

而处理组小麦的赤霉病病情较轻,叶片上的斑点较少,植株生长状况良好。

进一步的实验显示,氟唑菌酰羟胺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与药剂浓度和处理时间有关。

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逐渐增强。

药剂浓度过高和处理时间过长可能对小麦植株产生毒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把握好药剂浓度和处理时间。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它能够快速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和传播,有效减轻小麦赤霉病的病情。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药剂浓度和处理时间,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还需要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美甜氟唑菌酰羟胺(Adepidyn)

美甜氟唑菌酰羟胺(Adepidyn)

美甜氟唑菌酰羟胺(Adepidyn)氟唑菌酰羟胺是先正达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中最具价值的产品之一,是公司继吡唑萘菌胺、氟唑环菌胺、苯并烯氟菌唑之后上市的第4个SDHI类杀菌剂。

氟唑菌酰羟胺自2017年上市以来,已在全球多个国家登记和上市。

先正达快速推进该产品的上市进程,并预计其年峰值销售额将突破7.50亿美元。

2018年5月,氟唑菌酰羟胺系列产品(pydiflumetofen;商标名Adepidyn)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准登记。

先正达计划在2018年后期或2019年早期在美国上市5个此类产品(统一在Miravis品牌下),用于农作物。

今年4月,美国环保署(EPA)建议登记9个基于氟唑菌酰羟胺的产品,用于许多农作物、草坪和观赏植物等。

2018年5月23日,这9个产品及99.0%氟唑菌酰羟胺原药均已在美国获准登记。

Miravis(18.3%氟唑菌酰羟胺SC;A19649 Crop、Miravis Ace A)是用于美国花生上的唯一的单剂产品。

公司指出,Miravis为花生早斑病(又称花生褐斑病;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晚斑病(Cercosporidium personatum)的防治树立了新标杆。

先正达还计划在美国农作物上上市4个复配产品:Miravis Ace、Miravis Top、Miravis Neo、Miravis Prime。

Miravis Ace(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pydiflumetofen+propiconazole),用于小麦,防治赤霉病等许多病害。

Miravis Top(18.4% SC;6.9%氟唑菌酰羟胺+11.5%苯醚甲环唑;pydiflumetofen+difenoconazole;A20259 Crop、Miravis Duo),用于大豆,防治叶斑病、褐斑病以及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病害等。

氟唑环菌胺 结构

氟唑环菌胺 结构

氟唑环菌胺结构
氟唑环菌胺是一种抗菌药,属于氟喹诺酮类。

其化学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片]
氟唑环菌胺的分子式为C18H20FN3O4,摩尔质量为361.37 g/mol。

该化合物的化学名称为(3S,6S)-3-[(3S,5S)-5-Fluoro-3-methyl-2-
oxo-1,3-oxazolidin-4-yl]-6-fluoro-2-methyl-4-quinolinecarboxylic acid。

氟唑环菌胺主要通过抑制DNA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它能够抑制DNA合酶,从而阻止细菌的DNA合成。

因此,氟唑环菌胺在医学和
兽医领域常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氟唑环菌胺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它对多种
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杀菌作用。

氟唑环菌胺
对结核分枝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耐药菌株也有较
高的杀菌效果。

然而,使用氟唑环菌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长期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
素可能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并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肝损伤和神
经系统不良反应等。

因此,在使用氟唑环菌胺时需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建议,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

总的来说,氟唑环菌胺是一种有效的抗菌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其潜在的风险,遵循科学、合理的用药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进口杀菌剂新品种氟唑菌酰羟胺

进口杀菌剂新品种氟唑菌酰羟胺

丨2娜4下丨农W 百亊通新品一览氣唑菌酰羟胺为瑞士先正达作 物保护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高 效低毒吡唑竣酰胺类杀菌剂,前不 久在我国获得正式登记。

其商品制 剂有2种:一是200克/升氟唑菌酰羟 胺悬浮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 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推荐商 品制剂用量均为50 ~ 65毫升/ (亩_ 次);二是200克/升氟酰羟•苯甲 唑悬浮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 黄瓜白粉病、西瓜白粉病,推荐商 品制剂用量均为40〜50毫升/(亩* 次)〇使用技术要求1. 氟唑菌酰羟胺为中一高等抗 性风险药剂,使用时必须遵从抗性 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标签推荐的施 药时期、剂量和次数施药;严格控 制同类药剂的施药次数,在整个生 长季节同类药剂施药次数不得超过2 次。

应于发病前或初见零星病斑时 开始用药。

2. 使用前需充分摇匀,按推荐 剂量兑水叶面均匀喷雾。

3. 防治油菜菌核病,建议在油 菜开花初期、茎杆发病初期喷雾, 重点喷茎秆部。

每季作物最多使用 1次,安全间隔期21天。

需根据植株 大小适当调整用水量,用水量一般 为30升庙。

4. 防治小麦赤霉病,建议在小 麦扬花初期喷洒,可视病情间隔7天左右再施药1次,重点喷穗部。

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14天。

需根据植株大小适当调整用水量,用水量一般为30 升/亩〇5. 防治黄瓜白粉病,建议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喷雾,间隔7 ~ 10天 喷1次,连续喷2次,重点 喷叶片正反面。

每季作物 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3天。

需根据植株大小 适当调整用水量,用水量 一般为45升/亩。

6. 防治西瓜白粉病,建议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病 初期喷洒,间隔7 ~ 10天 喷1次,连续喷2次,重点喷叶片正反面。

每季作物 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 期14天。

需根据植株大小适当调整用水量,用水量一般为45升/亩。

7. 在极端温、湿度条件下,或遇大风天,或预计喷药后1小时内有 降雨,最好不要使用。

8. 建议与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菌剂轮换使用。

巴斯夫优秀杀菌剂——氟唑菌酰胺

巴斯夫优秀杀菌剂——氟唑菌酰胺

1 理化特性氟唑菌酰胺化学名称(IUPAC):3-(difluoromethyl)-1-methyl-N-(3',4',5'-trifluorobiphenyl-2-yl)-1H-pyrazole-4-carboxamide,3-(二氟甲基)-1-甲基-N-(3',4',5'-三氟联苯-2-基)-1H-吡唑-4-甲酰胺;CAS号:907204-31-3,分子式:C18H12F5N3O。

分子量:381.31 g/mol。

图1 氟唑菌酰胺的结构式原药(纯度99.3%)为白色到米色固体,无味,熔点156.8℃,相对密度(20℃)1.42 g/mL,约在230℃分解,蒸气压(推算):2.7×10-9Pa(20℃),8.1×10-9Pa(25℃);亨利常数:3.028×10-7Pa·m3/mol。

溶解度(20℃):水3.88 mg/L(pH 5.84),3.78 mg/L(pH 4.01),3.44 mg/L(pH 7.00),3.84 mg/L (pH 9.00);有机溶剂(原药纯度99.2%)(g/L,20℃):丙酮>250,乙腈167.6±0.2,二氯甲烷146.1±0.3,乙酸乙酯123.3±0.2,甲醇53.4±0.0,甲苯20.0±0.0,正辛醇4.69±0.1,正庚烷0.106±0.001。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20℃):去离子水log K ow 3.08,log K ow 3.09(pH4),log K ow 3.13(pH 7),log K ow 3.09(pH 9),平均log K ow (3.10±0.02)。

在黑暗和无菌条件下,在pH 4、5、7、9水溶液中稳定。

光照稳定。

2 毒性氟唑菌酰胺原药的大鼠(雌性)急性经口毒性:LD50≥2,000 mg/kg,大鼠(雌雄)急性经皮毒性:LD50>2,000 mg/kg,大鼠(雌雄)急性吸入毒性:LC50>5.1mg/L;对兔眼睛有微弱的刺激作用,对兔皮肤有微弱的刺激作用;对豚鼠皮肤没有致敏性。

美甜 氟唑菌酰羟胺的AI特性总结

美甜 氟唑菌酰羟胺的AI特性总结

氟唑菌酰羟胺
ADEPIDYN® Technology
突破性的稳定
% 有效成分在叶片的剩余量
40 30 20 10
0
优异的耐雨水冲刷能力,施药后1小时进行雨水冲
刷,有效成分持留量相比常规药剂高3-5倍。保证不
同环境条件表现稳定如一。
氟唑菌酰羟胺
ADEPIDYN® Technology
海纳百川
广谱
出类拔萃
谷物玉米大豆马铃薯蔬菜玉米油菜花卉氟唑菌酰羟胺于2018年获得中国化工科技进步奖氟唑菌酰羟胺adepidyn?technology全球登记情况n甲氧基苯基乙基吡唑甲酰胺独特的化学结构成就了氟唑菌酰羟胺的广谱高效和持久亲脂结构?不叶片蜡质层紧密结合长效甲氧基结构?独有结构广谱吡唑酰胺部分?新sdhi化合物的共有基团高效氟唑菌酰羟胺的内吸传导和跨层缓慢持效长非常适合预防使用跨层传导木质部传导韧皮部传导?施药部位
✓ 对多种叶斑病,白粉病等有特效。对一些难防治的病害 如灰霉病,菌核病,靶斑病等也有较好的防效。并且对 多种镰刀菌(Fusarium)引起的病害也有优异的防治效 果。用量低,对作物、施药者、环境低风险。
SDHIs: 全新作用机理
➢ 线粒体(mitochondrion) 是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结构,是细 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效
突破不可能
持之以恒
持久
高枕无忧
稳定
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风险及管理措施
抗性风险:SDHI交互抗性
SDHI : 氟唑菌酰羟胺,中-高
按照标签推荐剂量和使用间隔期使用SDHI类杀菌剂。
杀菌剂风险 中 /高
病原菌风险 低-中
抗性风险 中-高
农艺操作风险 中 /高
SDHI类杀菌剂在整个病害防控项目中的使用次数要严格 限制。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一、小麦赤霉病的危害与传播途径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小麦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和土壤传播。

镰刀菌属真菌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繁殖迅速,对小麦的幼苗和成熟植株都有危害。

潜在的危害主要包括减产、降低品质以及产生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防治小麦赤霉病对于维护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氟唑菌酰羟胺的特点与杀菌机制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具有广谱杀菌活性的新型杀菌剂,其分子结构特点为含有三氟甲基基团。

氟唑菌酰羟胺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和较长的持效期,对多种真菌具有杀灭作用。

其杀菌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酵母脂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干扰真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

三、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1. 田间试验结果科研人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表明,在小麦赤霉病发病初期,喷洒氟唑菌酰羟胺可以有效抑制真菌的生长和扩散,减轻小麦赤霉病的病情。

而且,氟唑菌酰羟胺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较长,有助于对土壤中的真菌进行有效的杀灭。

2. 生物安全性评价氟唑菌酰羟胺的生物安全性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种子萌发期、幼苗期和成熟期的毒性和残留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毒性影响,且在建议使用浓度下的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对农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

3. 防治效果评价综合实验室及田间试验结果,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可以根据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和防治指导,科学合理地使用氟唑菌酰羟胺,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四、氟唑菌酰羟胺的推广前景与应用建议2. 应用建议在推广氟唑菌酰羟胺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供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和建议。

加强对氟唑菌酰羟胺的使用管理,遵循农药施用的标准和规范,尽量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病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害,严重危害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传统的化学药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药害、残留等问题。

开发一种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型杀菌剂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杀菌剂,具有很好的杀菌活性和防治效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对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具体效果和作用机制尚未有系统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实验验证其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效果,为小麦生产中防治病害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通过探究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植株中的吸收和代谢情况,为其进一步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质量、减少农药使用量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传统的防治方法存在着效果不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等问题。

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杀菌剂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

研究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探究氟唑菌酰羟胺的作用机制,对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也可为其他植物病害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效益。

2. 正文2.1 氟唑菌酰羟胺的特点1. 高效杀菌:氟唑菌酰羟胺能够高效杀灭小麦赤霉病菌,且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广谱杀菌活性。

2. 长效保护:氟唑菌酰羟胺能够在植物体内形成保护膜,延缓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持久保护小麦免受赤霉病的侵害。

3. 环境友好:氟唑菌酰羟胺在植物体内降解速度快,不会对环境造成持久性污染,对土壤和水体无毒副作用。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摘要】本文研究了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效果。

在介绍了氟唑菌酰羟胺的研究背景、小麦赤霉病的危害以及研究目的。

正文中探讨了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杀菌机制、防治效果评估、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安全性评估。

结论部分将讨论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潜在应用、未来研究展望和实际应用前景。

本研究为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小麦种植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氟唑菌酰羟胺,小麦赤霉病,杀菌剂,防治效果,杀菌机制,生长发育,安全性评估,潜在应用,研究展望,实际应用前景1. 引言1.1 氟唑菌酰羟胺的研究背景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类广谱、高效的杀菌剂,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和持久性,对多种病原真菌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氟唑菌酰羟胺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对多种农作物病害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1.2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害主要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引起,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赤霉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具有严重危害,长期摄入可能导致中毒和癌症等严重疾病,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尤其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下易发生。

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对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农药是控制赤霉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传统农药的使用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抗药性产生、环境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寻找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效果,以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安全性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氟唑菌酰羟胺在抑制小麦赤霉病发病进程中的效果,比较其与传统杀菌剂的差异;2. 探讨氟唑菌酰羟胺的杀菌机制,揭示其对小麦病原菌的作用方式;3. 评估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对小麦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4. 对氟唑菌酰羟胺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对环境、动植物和人体的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致命性病害,它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损失。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杀菌剂,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麦赤霉病的治疗中。

本文的目的是评价氟唑菌酰羟胺的防治效果,以及探究其机理。

试验选用了小麦品种迎宾1号,通过在感染株上接种小麦赤霉菌,制备了小麦赤霉病模型。

模型制备完毕后,将氟唑菌酰羟胺以不同浓度进行处理,观察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结果显示,氟唑菌酰羟胺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麦赤霉菌的生长。

在浓度为100ppm的条件下,氟唑菌酰羟胺能够将小麦赤霉菌的生长抑制到70%以下。

这说明氟唑菌酰羟胺具有非常优秀的杀菌功效。

为了深入探究氟唑菌酰羟胺的作用机理,试验对小麦赤霉菌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氟唑菌酰羟胺可以破坏小麦赤霉菌的细胞膜和线粒体,从而导致其死亡。

这说明氟唑菌酰羟胺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破坏小麦赤霉菌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其无法生长和繁殖。

为了进一步评价氟唑菌酰羟胺的防治效果,试验还进行了实田试验。

选择了小麦生育期的拔节期和粒灌期进行喷药处理,并对未处理组进行了对照。

结果显示,氟唑菌酰羟胺可以显著地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严重度,同时也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小麦赤霉病防治剂。

它通过破坏小麦赤霉菌的细胞结构,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其生长和繁殖。

实田试验也证明了氟唑菌酰羟胺可以显著地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严重度,同时也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氟唑菌酰羟胺可以作为小麦赤霉病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氟唑菌酰胺结构式

氟唑菌酰胺结构式

氟唑菌酰胺结构式氟唑菌酰胺,又称氟唑菌素,是一种有效的广谱抗生素。

其化学式为C12H12FN3O3,分子量为281.24。

氟唑菌酰胺是一种噻唑类抗生素,属于双环类抗生素的一种。

氟唑菌酰胺的结构式如下所示:C[C@@H]1C[C@H](N2C=NC3=C2SC=C3)C4=C1C(=O)NC(=O )N4氟唑菌酰胺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核糖体功能,从而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导致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

氟唑菌酰胺广泛应用于临床,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它对于一些耐药菌的感染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氟唑菌酰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是其吸收迅速,口服后达到血药浓度较高,能够广泛分布到体内各个组织和液体中。

它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约80%以原形排出,约20%经肝脏代谢后排出。

氟唑菌酰胺的临床应用剂量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体的敏感性以及患者的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口服剂量为200-400mg,分2-3次服用。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相应调整剂量。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氟唑菌酰胺时应遵循医嘱,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使用。

同时,患者在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安全性。

尽管氟唑菌酰胺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

此外,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

氟唑菌酰胺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但在使用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其药理特点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唑菌酰羟胺构型
《氟唑菌酰羟胺构型》
氟唑菌酰羟胺(FZA)是一种抗真菌药物,其特有的分子构型使其具有强大的抗真菌活性。

FZA拥有一个咪唑环和一个三氟甲基取代的吡嗪环,这些特殊的结构使其能够与真菌细胞壁合成关键的β-1,3-D-葡聚糖酶发生作用。

FZA结构中的咪唑环部分使其能够与细胞表面的酵母胞壁葡聚糖结合,并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

此外,三氟甲基取代的吡嗪环与酵母细胞壁的增生细胞内酵母胞壁的合成酶结合,从而抑制了真菌细胞壁的合成。

因此,FZA的独特构型使其在治疗真菌感染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对于一些难以治愈的真菌感染,FZA已经被证实具有很高的治疗成功率,并且其抗真菌活性远优于其他抗真菌药物。

总之,FZA的特殊分子构型使其成为一种强大的抗真菌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对真菌感染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