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景观循环水设计标准规范

合集下载

园林工程循环水设计方案

园林工程循环水设计方案

园林工程循环水设计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循环水系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中。

循环水系统通过将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不仅能够降低用水成本,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能够保护环境,提升园林景观品质。

因此,对于园林工程循环水设计方案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原则、工程施工管道材料选取、循环水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园林工程循环水设计提供可行的方案和建议。

二、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原则1. 系统安全性循环水系统设计首先要保障系统的安全性,避免出现水泄漏、水质污染等情况,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 经济性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应该注重经济性,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环保性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园林工程对水资源的消耗。

4. 灵活性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工程施工管道材料选取1. 管道材料的选取应符合国家标准,并符合园林景观的要求,能够承受一定的外部压力,防腐防蚀性能好。

2. 对于园林工程的地下循环水系统,应选择耐腐蚀的材料,例如采用聚乙烯和聚丙烯等材料。

3. 对于园林工程的地上循环水系统,应选择美观大方、易于安装和维护的材料,例如使用不锈钢和铜材料。

四、循环水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1. 定期清洗管道和设备,确保循环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2. 对水质进行监测和处理,保证循环水的水质符合国家标准,避免因水质问题对园林景观造成影响。

3. 定期检查系统的防水和防腐蚀性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对循环水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并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园林工程循环水设计案例以某市某公园为例,设计了一套高效的循环水系统。

该公园的循环水系统包括喷泉、小溪、湖泊等多种景观水体,采用循环水系统将这些景观水体进行联通,并对水进行循环利用,用于喷泉的供水和景观水体的维护。

水景景观设计规范标准

水景景观设计规范标准

水景景观设计规范标准
前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水景景观设计方面的规范标准,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设计原则
- 确保水景景观的可持续性和环境适应性,在设计中应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因素。

- 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和水资源,注重景观美感和艺术价值的体现。

- 设计中应考虑水景景观与周边建筑、道路、人行通道等其他要素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整体协调性。

- 设计应遵循法律法规,保障安全、防止污染和减少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设计要求
水景景观的类型和形式
设计师应根据不同的场地要求和审美观点,灵活选择水景景观
的类型和形式。

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水景景观的类型和形式应符合安全规范和污染排放要求。

- 水景景观的设计不应影响周边交通和环境的正常使用。

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
设计师在设计水景景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 合理利用水资源,尽可能实现水循环利用和节约。

- 选择适当的水处理设备,防止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 对水质、水量和污染物等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

设计中需要避免的问题
设计师在设计中应避免以下问题:
- 设计不合理或不符合安全规范导致安全事故。

- 使用不合格的建材,对环境造成污染。

- 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水景景观设计方面的规范标准,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做到合理利用场地和水资源,注重景观美感和艺术价值的体现,避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4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4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4
一、标准的适用范围
二、标准的主要内容
2.给水系统的一般规定:包括给水系统的基本要求、供水压力和流量、供水质量、供水方式和供水控制等内容。

3.给水管道:规定了给水管道的材料和规格选用、管道的布置和设备、管道的支承和固定、管道的保温和防腐、管道的清洗和压力试验等内容。

4.消防给水系统:详细介绍了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设备和管道的要求、水泵的选型和布置、消防水箱和水池的规范、消防栓和灭火器件的设
置等。

5.配件和设备:包括给水系统中所使用的配件和设备的要求,如水表、阀门、附件等。

6.设计和施工的质量要求:规定了室外给水系统设计和施工的质量控
制要求,包括设计文件的编制、材料的检验和验收、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等。

7.室外给水系统的验收规范:明确了室外给水系统验收时的检查项目
和验收标准,确保系统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三、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1.保证室外给水系统的设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确保系统
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统一了室外给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标准,降低了施工质量的风险,提高了系统的供水效果。

3.规范了室外给水系统验收的程序和标准,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满足用户的需求。

4.促进了室外给水系统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景观水体设计细节规范标准

景观水体设计细节规范标准

1.无护栏的水体在近岸2.0m范围内,水深不应大于0.5m。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8.1.3)2. 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

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0m范围以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5m。

(《公园设计规范》4.3.2)3. 涉水池可分水面下涉水和水面上涉水两种。

水面下涉水主要用于儿童嬉水,其深度不得超过0.3m,池底必须进行防滑处理,不能种植苔藻类植物。

水面上涉水主要用于跨越水面,应设置安全可靠的踏步平台和踏步石(汀步),面积不小于0.4×0.4m,并满足连续跨越的要求。

上述两种涉水方式应设水质过滤装置,保持水的清洁,以防儿童误饮池水。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8.2.5)4.居住区内的人工瀑布落差宜在1m以下。

跌水是呈阶梯式的多级跌落瀑布,其梯级宽高比宜3∶2∼1∶1之间,梯面宽度宜在0.3∼1.0m之间。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8.2.3)5. 溪流的坡度应根据地理条件及排水要求而定。

普通溪流的坡度宜为0.5%,急流处为3%左右,缓流处不超过1%。

溪流宽度宜在1∼2m,水深一般为0.3∼1m左右,超过0.4m时,应在溪流边采取防护措施(如石栏、木栏、矮墙等)。

为了使居住区内环境景观在视觉上更为开阔,可适当增大宽度或使溪流蜿蜒曲折。

溪流水岸宜采用散石和块石,并与水生或湿地植物的配置相结合,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8.2.4)6. 居住区泳池设计必须符合游泳池设计的相关规定。

泳池平面不宜做成正规比赛用池,池边尽可能采用优美的曲线,以加强水的动感。

泳池根据功能需要尽可能分为儿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儿童泳池深度为0.6∼0.9m为宜,成人泳池为1.2∼2m。

儿童池与成人池可统一考虑设计,一般将儿童池放在较高位置,水经阶梯式或斜坡式跌水流入成人泳池,既保证了安全又可丰富泳池的造型。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8.3.2)《公园设计规范》第4.3.2条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

景观干货室外泳池设计标准化规范

景观干货室外泳池设计标准化规范

景观干货室外泳池设计标准化规范总则一、为满足集团快速开发快速销售的战略,保障展示区泳池设计经济合理、品质突出、安全可靠以及便于管理,特制订本规范。

二、本规范是在相应国家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之上结合佳兆业集团以往项目开发经验,对泳池设计中的一般要求和常用做法进行明确、补充和优化后编制而成。

三、本规范适用于集团新建、改造项目展示区泳池设计、建造。

功能设置一、泳池功能布局注:本示意图为功能性示意,泳池造型及景点布置需按项目实际情况考虑二、泳池剖面关系图三、泳池形态控制1.一般性规定①泳池面积: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原因限制,泳池面积宜控制在600-800㎡。

其他地区泳池面积宜控制在1000-1200 ㎡。

②泳池的选址应考虑与会所结合,以便于后期物业管理。

同时在会所中设置更衣室及淋浴间(如有条件,则设备房也可设置于会所中)。

③销售展示时期需设置临时出入口,便于客户进入。

销售流线的制订需考虑泳池景点的穿越、体验。

④中档项目可不设按摩池,高档项目必须设置按摩池。

(北方项目可不设按摩池)⑤救生台为成品可移动,销售展示时不允许摆放。

⑥物业管理泳池的人行流线为:更衣室→淋浴→洗脚池→游泳池⑦室外泳池深度:深水池1.2-1.5米;按摩池0.75-0.8米;儿童泳池及嬉水池0.3-0.6米。

⑧通往泳池走道中间应设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池长不小于2m,宽度应与走道相同,深度200mm)。

消毒水池每四小时更换一次。

⑨休息平台与泳池边界之间,必须设置截水沟,避免雨水、污水进入泳池。

⑩面积比成人池:占泳池总面积70%(如设置按摩池,则按摩池占5%)儿童池:占泳池总面积20%嬉水池(可选):10%⑪泳池区要求与非泳池区隔离,不容易攀越,便于独立管理。

泳池应远离儿童戏沙池、垃圾中转站等易产生异味、灰尘的场所。

⑫设计中应考虑泳池换水的再利用。

有条件时,可增设连通管道至园区内水景,将泳池换水循环至水景中使用。

⑬成人泳池与儿童泳池必须采用分开独立的水循环系统。

环境设计中的水景规范要求与设计原则

环境设计中的水景规范要求与设计原则

环境设计中的水景规范要求与设计原则在环境设计中,水景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不仅能够增加场地的美感和观赏价值,还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营造出舒适和谐的氛围。

然而,水景的设计不仅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还需要遵循一些设计原则,才能实现最佳的效果。

一、水景规范要求1. 涉水安全要求:在设计水景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的安全问题。

确保水景的设置符合相关安全规范,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例如,在公共场所的水景设计中,需要考虑围栏、护栏的设置,以防止儿童意外跌入水中。

2. 水质处理标准:水景中的水质应该清澈透明,无异味,并且符合相关的水质标准。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水源、水质处理设施以及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确保水景的水质符合相关要求。

3. 功能要求:水景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观赏,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功能。

例如,在城市公园的水景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喷泉、人工湖等,以提供降温、净化空气的功能。

4. 照明要求:水景在夜间的照明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照明设计可以使水景更加美丽,同时也能提升场地的整体夜间亮度。

在照明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景观照明、水面照明等方面。

二、水景设计原则1. 美感与协调:水景作为整个环境设计的一部分,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建筑、植被、硬质装饰等相互融合。

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材质、色彩和形态,使水景与周围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风格。

2. 功能与实用:水景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和实际功能。

例如,在商业广场的水景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人流量、座椅设置、遮阳设施等,以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

3. 可持续与节能:水景设计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降低能源消耗。

例如,可以采用循环水系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或者利用太阳能照明和水泵系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4. 生态与环保:水景设计应该尽可能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

例如,在水景中适当布置水生植物,搭建人工湿地等,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合适的生境。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外部,包括园林、广场、道路等场所的给水系统设计所需遵守的规范。

1. 设计原则:室外给水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安全、可靠、经济、环保和实用的要求。

2. 设计流量:根据场地的实际需求,确定室外给水系统的设计流量。

一般应考虑峰值用水流量和持续用水流量。

3. 管径设计:室外给水管道的管径设计应根据设计流量、水压损失和管材的水质、长寿命等因素来确定。

4. 管网设计:室外给水系统的管网设计应遵循合理布局、短、小、直的原则,以减少管材、管件、连接点和水压损失。

5. 防污设计:室外给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防止水质发生污
染的措施,如增加消毒设备、定期清洗污水道等。

6. 防冻设计:室外给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气候条件,采
取防冻措施,以避免给水系统的管道和设备因冻结而损坏。

7. 安全设计:室外给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安全因素,如
设置防爆、防护设施,保障使用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8. 强度设计:室外给水系统的管道和设备的强度设计应符
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和规范要求。

9. 排水设计:室外给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雨水和污水的
排放问题,合理设置排水系统,以防止积水和水质污染。

10. 施工和维护:室外给水系统的施工和维护应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持续运行。

总之,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涉及到给水系统的各个方面,旨在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

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室外给水系统。

室外排水设计规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规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规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规标准是指针对建筑物、道路、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的排水系统设计所需遵守的标准规范。

其目的在于保证排水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有效预防水患。

室外排水设计规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管道的选材和布置:根据设计要求和场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材和管径,合理布置管道系统,保证排水畅通。

2. 排水系统的设计:包括雨水和废水的排放设计,根据地形、降雨量和排水需求,设计管道的坡度、流速和排放口的位置,确保排水系统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3. 排水口的设置: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排水口,保证排水顺畅,避免积水堆积和水患发生。

4. 排水系统的防腐蚀设计:针对不同的管道材质和周边环境,对排水系统进行有效的防腐蚀设计,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

5. 排水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在排水系统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排水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

总之,室外排水设计规标准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规范。

- 1 -。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室外给水排水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建筑物内部的供水和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否。

为了确保室外给水排水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各国都有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首先,室外给水排水设计需要考虑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这包括降雨量、土壤水分含量、地下水位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排水方式和设施。

其次,室外给水排水设计需要符合建筑法规和规范。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规范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要求设计符合安全、健康和环保的原则。

例如,排水设施需要符合防火、防腐蚀和防震要求。

在室外给水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节约用水的原则。

设计师应尽量减少用水量,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此外,水的再利用和回收也是室外给水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室外排水设计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排水能力和流速要求。

根据每个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和使用要求,设计师需要合理选择管道材料、断面尺寸和坡度,确保排水通畅且无积水。

此外,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还需考虑给水水质和水压等因素。

设计师应根据水源的水质情况,选择适合的净水设备和处理工艺,确保供水的安全和卫生。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计算和确定建筑物的水压要求,保证供水能够满足各个用水点的需要。

最后,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还涉及到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

设计师应选择安全可靠的材料和设备,防止水质污染和水力爆破。

同时,设计师还应考虑雨水和废水的处理方式,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总之,室外给水排水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设计师应遵循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验收,确保最终建成的室外给水排水系统的质量和性能达到预期效果。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一、引言室外排水设计标准旨在确保户外环境的排水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减少自然灾害和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室外排水设计的标准要求和规范,以帮助读者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二、设计原则1.合理布局:室外排水系统的排水管线应能满足排水需求,并在总体布局上合理分配各个部分,以确保排水的均匀和有效。

2.适当倾斜:室外排水管道应具有足够的坡度,使水流能够迅速而顺畅地流向排水口,防止积水和泥沙堆积。

3.高质量材料:优质、耐久、防腐蚀的材料应被使用在室外排水系统的建设中,以延长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成本。

4.合理尺寸:管道的直径和截面积应根据排水量来确定,以确保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排水量不会超过管道的承载能力。

三、排水系统设计要求1.雨水排水系统:(1)汇水区划分:根据场地地形和建筑物布局,将整个场地划分为相应的汇水区,每个汇水区都需要有相应的排水设施。

(2)排水管线布置:根据汇水区的位置、大小和地形等因素,合理布置排水管线,使之在整个系统中协调工作。

(3)排水设施设置:在每个汇水区的合适位置设置排水口、检查井和雨水收集装置,以进行雨水的收集和排放。

2.污水排水系统:(1)管道选择:根据污水排放量和排放速度,选择适当的管道材料,如PVC管、铸铁管等,确保排水系统的稳定和可靠。

(2)排水口设置:在污水产生的区域设置相应的排水口,以便及时排放污水,避免积水产生。

(3)处理设备设置:根据场地的需求,合理设置下水道、沉砂池等处理设备,以净化污水,防止污染环境。

3.地面水排水系统:(1)排水网布置:根据地表的坡度和排水需求,合理布置地面水排水网,以确保地表水能够迅速排放。

(2)沟槽宽度和深度:根据地面水的流量和流速,确定沟槽的宽度和深度,以容纳和引导水流。

(3)过滤设备设置:在地面水排水网入口处设置过滤设备,以防止杂物和泥沙进入管道系统,造成堵塞和损坏。

四、排水系统维护要求1.定期检查:对室外排水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包括检查管道的密封性、倾斜程度和漏水情况,以及排水口和检查井的畅通性。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设计是指建筑物或园林绿化等室外空间的供水系统设计。

室外给水系统设计需要考虑供水管网、水源、水质、消防水源等方面的规范。

以下是室外给水设计的一些规范要求。

首先,供水管网设计应满足供水压力、流量和水质要求。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供水管网的管径、布局和设备选择。

同时,应采取合理的防冻措施,以确保供水管网在寒冷季节也能正常供水。

其次,根据供水需求和水源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源。

水源可以是自来水供水系统,也可以是地下水、河水等,需充分考虑水源质量、水量稳定性和管网输送距离等因素。

第三,室外给水设计还要考虑消防水源的规范要求。

根据相关消防设计规范,确定室外消防水池、消防栓等消防设施的位置、数量和规格。

保证消防水源的稳定供水和消防设施的正常工作。

此外,室外给水设计还应考虑防止水质污染的措施。

如在供水管网上设置过滤设备、消毒设备等,以确保给水管网的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另外,室外给水设计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建筑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设计。

如消防规范、建筑设计规范等。

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室外给水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总之,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包括供水管网设计、水源选择、消防
水源设计、水质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进行设计,以确保室外给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供水质量的安全性。

室外景观泳池水循环净化系统设计说明

室外景观泳池水循环净化系统设计说明

室外景观泳池水循环净化系统设计说明一、基本情况根据甲方提供平面图和《游泳池设计规范》(CECS14:2002),游泳池面积约为380m2,分为成人池和儿童池,成人池深1.4-1.8米,戏水池深0.6米,总容积约为865m3。

戏水池水从溢流槽流到成人池。

根据以上情况,为节约成本,本设计方案将成人池和戏水池共用一套水循环过滤系统。

二、水循环系统设计1、循环方式的选择鉴于定期供水方式卫生条件差等缺点及直流供水方式受水源的限制,游泳池一般采用循环过滤方式供水。

设置独立的水净化设备,将使用过的池水抽出一部分经净化和消毒后再送回游泳池里循环使用。

目前国内外游泳池供水的循环方式一般有三种,升流式、顺流式和混合式。

采用升流式供水的做法是池底进水,池顶周边溢水,目的是使漂流物能够较快溢出水面。

此种供水方式要求池水绝对满溢,否则水处理无法进行,因此在施工中对土建要求极为严格,即要求池顶边上表面,都必须在同一高程上,否则就会造成溢流出水的不均匀。

为弥补这一缺陷,常采用的方法是加大循环流量,必然造成能量的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池底进水口的面积与池底的面积比相差悬殊,池水的平均上升速度很小,除进水口处水流是自下而上外,周围的水流都是自上而下的回流,沉淀照样进行,故池底还是易积污;顺流式的做法是浅水端池壁进水、深水端池底回水,泳池中沉淀物能顺利排出池外进入过滤器,避免了新、旧水的过度掺合,增加了过滤器的除污能力,确保了出水质量,但需要人工打捞水面漂流物;混合式则是二上述二种循环方式的综合,池底和池壁都进水,回水从池底回40%,表面溢流回水占60%,这种循环方式配水均匀,池底不积污,水面漂浮物也会及时溢走,但该方式施工难度大,造价高,一般只有需要承接重大比赛项目的游泳场馆才会采用,如奥运会比赛游泳馆。

根据以上分析,本设计中游泳池顺流式循环方式。

2、循环水量的计算循环水量是设计机械循环设备的主要数据,一般根据循环次数按下式计算。

Q=V/(A•T)式中Q——游泳池的循环水量,m3/h;V——游泳池的水容积,m3;a——管道、水处理设备水容积调整系数,取a=1.05;T——循环周期,h。

景观用水标准

景观用水标准

景观用水标准景观用水标准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园林规划中,对于景观水体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所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景观用水标准的制定,旨在保护水资源,提高水体的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美丽宜居的城市景观。

首先,景观用水标准应当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景观设计中,应当合理规划水体的布局和容量,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应当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地形条件的植物和草坪,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在水体的管理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体的污染和浪费,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

其次,景观用水标准应当注重水体的生态功能。

水体不仅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景观设计中,应当注重水体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创造出具有生态功能的景观水体。

在水体的建设和管理中,应当注重水体的生态修复和保护,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提高水体的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景观用水标准还应当考虑水体的安全和美观性。

在水体的设计和建设中,应当注重水体的安全性,设置必要的围栏和警示标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同时,应当注重水体的美观性,选择适合的水质和水色,搭配合适的景观植物和装饰物,打造出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水体。

最后,景观用水标准还应当注重水体的管理和维护。

在景观水体的使用和管理中,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定期对水体进行清洁和养护,确保水体的清洁和透明度。

同时,应当加强对水体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水体存在的问题,保障水体的健康和良好状态。

总之,景观用水标准是城市建设和园林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景观的美化等多个方面。

只有严格遵循景观用水标准,才能够打造出安全、美观、生态的城市景观水体,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各地在制定景观用水标准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和要求,促进城市景观水体的健康发展。

景观水处理技术规格..(1)

景观水处理技术规格..(1)

河道生态水循环净化处理工程技术招标文件一、需符合工程技术规范要求:景观河道水循环及净化系统设计和施工应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200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1.具体工艺技术设计要求:⏹提供并安装景观循环水处理设备及管道系统;⏹提供并安装将外河道作为初次用水预处理和补充水水处理的设备及管道系统;⏹提供并安装景观河道溢流排水系统至室外雨排水总管;⏹提供并安装水景循环系统电器控制系统及设备;⏹提供并安装机房去湿、通风和照明设备系统;⏹经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

2.水处理工艺技术要求:2.1 水体充氧与净化:2.1.1 增氧工艺需考虑在机房内设置集中式水下生物曝气系统,对水体进行全负荷增氧,经增氧后的河水进入后级过滤系统。

2.1.2过滤净化工艺过滤系统采用进口滤料级配的全自动多工位高速过滤器,经过过滤的澄清水管路系统引排至中心河各个区域,经由数个可调式布水器由水下均匀布水,营造了一个全循环的水系统,既有效地消除了局部死水区域可能造成地水体变质,又不会影响整个中心河水面静谧的水色。

河道水系参见景观平面布置图。

2.1.3 生态灭藻工艺水体灭藻工艺非常重要,尤其夏季水体非常容易发生爆发性藻类繁殖,而此楼盘属高档居住区,开发商对环境景观要求非常之严格。

因此要求本工程灭藻需采用生态灭藻,既要控制藻类,又要保护好水体动植物生态系统。

(由于氯对设备的腐蚀及对河道浮游动植物的负面影响较大,不建议采用氯法除藻)2.1.4循环水处理工艺流程:人工河各高端起点布水口出水汇集至设备机房进水口溢流堰格栅增氧工艺过滤净化工艺生态灭藻工艺回水至人工河各高端起点到布水口。

2.2补水工艺景观河道为封闭河道,河道水面的水位会因绿化灌溉及蒸发而降低,需考虑补充水。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分区
特大都市
大都市
中等都市
小都市

436~749
240~711
253~710
200~667

329~612
236~517
208~464
200~633

313
414
152~213
204~529
表6平均日都市综合生活用水调查结果(L/人·d)
分区
特大都市
大都市
中等都市
小都市

435~615
226~659
124~258
90~312

224
244
94~155
136~320
表4平均日综合生活用水调查结果(L/人·d)
分区
特大都市
大都市
中等都市
小都市

184~348
120~388
92~352
67~402

112~247
97~237
63~192
44~267

171
209
70~143
103~216
表5最高日都市综合生活用水调查结果(L/人·d)
据调查,一些项目由于在确定水源前,对选择的水源没有进行详细的调研、勘察和评判,以致造成工程失误,有些工程在建成后,发觉水源水量不足,或与农业用水发生矛盾,不得不另选水源。有的工程采纳兴建水库作为水源,而在设计前没有对水库汇水面积进行详细勘察,造成水库蓄水量不足。一些拟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工程,由于没有进行详细的地下水资源勘察,取得必要水文资料,而盲目兴建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以致取水量不足,甚至完全失败。因此,本条规定在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资源的勘察。
1.0.8关于在给水工程设计中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以及在设计中表达行业技术进步的原那么确定。依照建设部组织中国城镇供水协会正在编制的«都市供水行业2020年技术进步进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以〝保证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质、保证供水、优化运行成本和改善供水服务〞作为技术进步的要紧目标,故本条文作了相应规定。另外,关于工程设计而言,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工程造价也应作为目标之一,故也予以列入。

室外给排水设计标准(全)

室外给排水设计标准(全)

室外给排水设计标准(全)一、设计原则1. 安全性:室外给排水设计应确保供水安全、可靠,防止水质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 合理性:根据地形、地貌、水源及用水需求,合理规划给排水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 经济性: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4. 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节水减排等因素,实现给排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5. 规范性: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确保设计质量。

二、给水设计标准1. 给水水源:选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地下水或再生水作为给水水源。

2. 给水系统:分为生活给水、生产给水、消防给水等系统,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3. 给水方式:采用重力给水、压力给水或混合给水方式,确保供水稳定。

4. 给水管道:管道材质、规格及敷设方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供水安全。

5. 给水设备: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给水设备,降低运行成本。

三、排水设计标准1. 排水体制: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选择排水体制。

2. 排水系统:包括生活污水、生产废水、雨水等排水系统,应合理规划布局。

3. 排水管道:管道材质、规格及敷设方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排水畅通。

4. 雨水收集与利用:充分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5. 污水处理与排放:污水处理设施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确保排放水质达标。

四、配套设施设计标准1. 水表:安装位置应便于查表、检修,水表精度应符合国家规定。

2. 阀门:选用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阀门,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3. 检查井:设置间距合理,便于检修和维护。

4. 泵房:布局合理,设备选型符合实际需求,确保泵房安全、高效运行。

5. 防洪设施:根据地区防洪标准,设置相应的防洪设施,确保排水系统安全。

五、节水与节能设计标准1. 节水措施: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合理设计用水定额,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降低水耗。

2. 节能措施:优化给水系统设计,减少泵站扬程,选用高效节能水泵,降低能耗。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外部进行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关于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
1. 设计原则: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2. 排水布局:室外给排水系统的布局应合理,确保排水管道的倾斜角度适当,避免造成积水和堵塞。

排水管道的连接应牢固,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工艺。

3. 雨水排放:室外给排水系统中的雨水排放应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避免对周边环境和地表水造成污染。

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处理和再利用。

4. 废水处理:室外给排水系统中的废水处理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要求,确保排放的废水达到环保标准。

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方法进行废水处理。

5. 排水设备:室外给排水系统中的排水设备(如下水道井、排水泵站等)应符合相关标准,具有耐久性和可靠性。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应定期进行,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6. 防水措施:室外给排水系统中的防水措施应符合建筑设计防水要求,确保排水管道和设备与建筑物之间的连接处不会发生
渗漏和漏水。

7. 安全性考虑: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排水管道和设备的设置应避开人员活动区域,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8. 监测和维护: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对系统的监测和维护,设置合适的检查口和阀门,以便随时检查和维修系统中的故障。

综上所述,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对于确保室外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设计师应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并密切关注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环保要求,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是建筑物日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更是防止建筑物出现水浸现象、降低环境污染、保障公共卫生及消防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室外给水排水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市政规划、地形地貌、水源、管网设计及施工等因素。

首先,根据城市规划要求,确定建筑物所处地段的供水、排水范围,以及附近的相关设备设施。

其次,针对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确定供水、排水管线的走向和深度,以保证它们不被外部地质因素影响。

在水源方面,应优先考虑自来水,其次为地下水、水井或借用邻近建筑物的自来水管线。

设计人员应合理利用水源,确保管网体积和流速符合规定。

此外,管网设计要满足节能降耗的要求,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管网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管网施工应根据地形地貌、供水水源及设计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管材、制定施工方案、进行地勘、测绘等预备工作。

同时,设计人员还需留出足够的空间以及安置人行道、铺设路面等生活设施,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行走条件。

对于排水系统而言,首先要分清污水与雨水,对于城市生活污水也应特别考虑排放标准和处理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在污水系统的管道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管道的截面形状、流速和流量,以确保管道设计合理,防止污水漏出或污水阻塞。

值得一提的是,消防设施的设计也是室外给水排水设计中重要的一环。

设计人员应考虑整个建筑物特殊的消防需求,以设计出最适合的消防设施系统,以及防火设施,从而更好地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室外给水排水设计的规范性对建筑物的日常运行和生产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可以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和保障公共安全等多方面的好处。

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外给水排水设计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设计效果理想,促进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发展。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用水量、水质和水压第三章水源第四章泵站第五章输配水第六章水厂总体设计第七章水处理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指导我国给水事业的建设,使给水工程设计符合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永久性室外给水工程设计。

第1.0.3条给水工程设计必须正确处理城镇、工业与农业用水之间的关系,妥善选用水源,节约用地和节省劳动力。

第1.0.4条给水工程的设计应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

近期设计年限宜采用5~10年,远期规划年限宜采用10~20年。

对于扩建、改建的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能力。

第1.0.5条给水工程系统中统一、分区、分质或分压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地形、水源情况、城镇和工业企业的规划、水量、水质、水温和水压的要求及原有的给水工程设施等条件,从全局出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

第1.0.6条工业企业生产用水系统(复用、循环或直流)的选择,应从全局出发考虑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体的保护,并应采用复用或循环系统。

第1.0.7条给水工程设计应提高供水水质、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降低能耗、降低漏耗、降低药耗,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给水工程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从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可靠性、降低能耗,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改善劳动条件和增加经济效益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及设备供应情况,妥善确定。

对繁重和频繁的手工操作、有关影响给水安全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设备,应首先考虑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装置。

第1.0.8条设计在地震、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以及其它地质特殊地区给水工程时,尚应按现行的有关规范或规定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外景观循环水设计标准规范
室外景观循环水设计标准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水质要求:循环水系统的水质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如水质应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并应定期进行监测和检测。

2. 水量计算: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应根据景观的面积、植被类型和灌溉需求等因素进行计算,确保水量的合理分配和节约使用。

3. 设备选择:循环水系统的设备应选择性能可靠、耐用且适用的设备,如水泵、过滤器、消毒装置等。

设备应具备自动控制和监测功能,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水质的安全。

4. 循环水回收:循环水系统应设计合理的回收系统,包括收集雨水、污水处理和再利用等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5. 水循环系统设计: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水循环的效率和渗透性,确保水能够迅速被植物吸收并抵达地下水层。

同时,应根据景观特点和地形地貌进行综合布局和设计。

6. 水质处理:循环水系统应配置合适的水质处理设备,如水质净化装置、UV灯等,以保持循环水的清洁和安全。

7. 管道布置:循环水系统的管道布置应合理、牢固,以确保水能够均匀流动,并减少管道的阻力和泄漏。

8. 节能设计: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节能因素,如合理利用水力压力、太阳能供电、定时控制等,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9. 操作和维护:循环水系统应配备操作简便、易于维护的设备和控制系统。

系统管理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能够熟练操作和维护循环水系统。

10. 安全措施:循环水系统应配置合适的安全设备,如防风防
雨措施、防滑措施等,以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综上所述,室外景观循环水设计标准规范应综合考虑景观特点、环境要求和水资源利用的效益,合理设计循环水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水质处理、管道布置和节能设计等措施,以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