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登泰山记》,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泰山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词汇和句式。
2.3 内容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景色描绘、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泰山吗?你们对泰山有什么印象?”3.2 新课呈现:展示课文,让学生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3 讲解与讨论: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组织学生讨论课文内容。
3.4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造句或写小短文。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4.2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做好课后练习。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关于泰山的更多知识,如泰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
5.2 课外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5.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登山,让学生亲身体验登山的乐趣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毅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造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登泰山记》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旅游和探险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登泰山记》,理解课文大意。
2. 词汇讲解:解释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修辞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文学鉴赏:讨论文中的文学价值,如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掌握《登泰山记》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分析并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二、教学难点1. 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二、教学手段1. 课本:使用指定的语文教材,提供课文内容和相关注释。
2. 多媒体:使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一、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登泰山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词汇讲解:解释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4. 修辞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文学鉴赏:讨论文中的文学价值,如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二、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课文朗读:10分钟3. 词汇讲解:15分钟4. 修辞分析:20分钟5. 文学鉴赏:1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五章:作业与评价一、作业1. 熟读《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3)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描绘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运用;3. 泰山历史文化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2. 描绘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色;4.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泰山历史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泰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泰山;(2)简要介绍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3)板书课题《登泰山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生僻字词,并查找课后注释;(3)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课文是如何描绘泰山美景的?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2)选取代表性问题,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景物描写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模仿作者的描绘手法,进行景物描写练习;(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
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学方法:阅读品赏教学时数:一节步骤和内容:课前:分发学案,布置预习.一.导入:(由学生齐读杜甫>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图片泰山远景,显示文字杜甫>. 师: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们谈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发出敬仰之情.巍巍泰山,以其苍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蕴,牵动着我们多少情怀!屏幕上是我们初中时就熟悉的一首咏泰山名作,请大家齐读一遍.生大声齐读.师: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泰山是设想时能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胸激荡,放飞思维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笔下,又是怎么样的情形呢?这一节课里,让我们追随作家的脚踪,领略泰山的独特之美.(屏幕:教学目标.师读出,强调) 三.简单介绍清代桐城派.师:对于桐城派,结合课后小短文及课下注释,有四点我们要重点关注.(屏幕:文字展示)清代桐城派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2学者型散文流派.主张散文写作讲究义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材料真实准确).辞章(结构巧语言精)三者兼长.代表作家作品:姚鼐>师:尤其是第三点,课后短文中涉及的〝义理〞是指文章表达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实准确,〝辞章〞之文章的结构.语言要精巧.1.引导学生分组朗读,梳理文言词句.师:学习文言文,讲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本文我们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朗读这篇文章,检查一下预习情况.(提问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前两段和后四段,纠正读音停顿的问题.易错音:汶w n水.济jǐ水;与知府朱效纯/子颖/从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 .雪与人膝_ī齐) 2.检查关键文言词句的解释和翻译问题屏幕:出示问题 (1)解释以下词语泰山之阳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戊申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明烛天南 (名词活用作动词,照) 少圜 (通〝圆〞)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在) 余始循以入 (而) 或得日,或否 (有的)3石苍黑色,多平方 (平的方的)师:依次提问多个学生,并明确关键词意或补充活用类型. (2)翻译句子(根据时间,机动安排) (屏幕)展示问题: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生解答,师总结:处于那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注意提醒〝当〞字的理解)(屏幕)展示问题: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为之天门云.生解答,师总结: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那些挡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注意提醒〝崖限当道者〞为定语后置)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1)老师引导复习游记的根本知识:游记及其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屏幕展示)游记的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 师引领回忆:从题目就能看出本文是篇游记,这种问题初中和高一时已学习过. 游记是通过表达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的景物状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感悟的记叙文.我们常把作者交待的游览时间.路线成为〝游踪〞,把作者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称为〝观感〞.那么作者如何记述他这次游览呢?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优秀范文二>选自>,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戒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他所选编的>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槐,姚鼐的开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老师占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南面. 其阴阴:山北水南,这里指泰山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巅峰.半山居雾居:停留.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僻不当道者僻:偏僻明烛天南烛,名作动,照.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 3较.中谷中岭西谷日观亭四.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思路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第一段:总写登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顶峰日观峰.第二段:记叙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到达极顶,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3.思路(板书)交代泰山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表达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 4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优秀范文三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根底知识.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到达背诵.4.学习本文衬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自读程序】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3.用原文句子答复以下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③表达作者登山的过程.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根底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稳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自读点拨】1.姚鼐和桐城派姚鼐(_31 __),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 ,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开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 ,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①通假字A.成五采( 采通彩 )B.多平方,少圜( 圜通圆 )C.其级七千有余( 有通又 )②词性活用A.汶水西流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B.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形容词作动词)③积累并掌握当余以及等一词多义现象.④文言名量表示法文言文中名词与量词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优秀范文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精选语文素材素材教案在山的那边范文3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与在山的那边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关于秋天初中语文说课稿教案范文大全秋天到了,天气怎么样了?树叶又怎么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秋天教案,希望你们。
第18课《登泰山记》教案
第18课《登泰山记》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第18课《登泰山记》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第18课《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
《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1. 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 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
2. 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登鹳雀楼》一课,复习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对登高望远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登泰山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描绘的景色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手法、结构布局等,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解析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登泰山记》。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泰山的资料,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
评价内容将侧重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将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八、教学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泰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安排紧凑,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泰山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自然景观表达思想情感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泰山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杨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登泰山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进行词汇和句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或仿写。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
2. 完成相关词汇和句式的练习。
3. 结合课文,进行文学创作或仿写。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句子为例,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想象自己登泰山的场景,增强情感体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3)理解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崇敬之情;(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登泰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学习;3.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与应用;2. 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讨论泰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泰山的感受;(2)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泰山的美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登泰山记》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对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泰山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优质课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件:第18课《登泰山记》 (共115张PPT)
作者简介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
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 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 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 总集。 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 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界限,城墙 到达
在
趁,冒着
这
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做成
石级
山脚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 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顺着,沿着
相当于“而”,就,表承接,连词 顶峰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
少于,形容词作为动词。不到一半
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
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 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 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 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 大成者。
泰山
泰山
泰山顶峰玉皇顶
(天柱峰)
东面的日观峰 上有日观亭
碧 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祠
泰山日出是壮观而 动人心弦的,是泰 山奇观之一,也是 泰山的重要标志,
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
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 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 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 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 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 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 之美,文化之美。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 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登泰山记语文课文教案
登泰山记语文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及其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内容:1. 介绍姚鼐及其文学地位。
2.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如“泰山之高”、“日出之美”等。
3. 探讨课文的人文景观描写,如“登泰山的意义”、“泰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和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第二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2. 培养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巍峨”、“壮观”等。
2. 解释每个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3. 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词汇。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重点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2. 学生跟读例句,理解词汇的运用。
3. 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如填空、造句等。
第三章:句子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意义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如“泰山之高,天下第一天。
”2. 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3.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2. 学生跟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义。
3. 学生进行句子分析练习,如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修辞手法等。
第四章:课文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叙述。
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姚鼐对泰山的赞美和敬仰”。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寓意和对自己生活的启示。
登泰山记语文课文教案
《登泰山记》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泰山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课文。
(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生僻词语和难理解的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问题。
(2)分析课文主题,探讨写作特色。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解析课文主题,分析作者情感。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登泰山记》的读后感。
1. 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对课文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能力。
3. 对课文主题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学习课文中的文化内涵,探讨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登泰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的不同之处。
《登泰山记》精品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分析作者的写作特色,领会文章的语言美。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深入解读文本。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感受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
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难点字词解释。
深入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泰山的美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泰山的雄伟壮观。
2.文本解读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写作特色。
3.难点解析教师针对文章中的难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4.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表演、绘画等形式,表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5.拓展延伸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泰山的游记。
3.搜集关于泰山的诗词,进行鉴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壮观,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难点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课堂氛围有时显得紧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掌握《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登泰山记》的主要内容,看看谁的理解最深刻。
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登泰山记》,使学生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登泰山的艰辛与壮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登泰山记》,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所写的一篇游记,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和登山者的豪情壮志。
本文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是学习古文的优秀篇目。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文章意境,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问题互相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4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学习心得。
3.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运用和巩固情况。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
5.2 辅助材料:有关泰山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资料。
5.3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6.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泰山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登山的艰辛与壮丽。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一等奖1、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一等奖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一、分析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
(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
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
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
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
今常用作判断词。
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
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
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
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
当、挡住,动词。
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
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
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
(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
那台阶有七千多级)及既上(及:等到,介词。
等到登上山顶。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及:和,连词。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
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
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
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景观的壮美,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2)体会作者攀登泰山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3)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登泰山记》全文;(2)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2)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哲理。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泰山的壮美,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2)体会作者攀登泰山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督促学生认真复习;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泰山的风光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泰山景观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比较阅读法,将《登泰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本的艺术特色。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3. 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 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3. 学会如何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兴趣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背诵;2. 辞藻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3. 文化历史背景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文化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播放泰山风景视频,引导学生对泰山的初步认识;2. 简介《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及其生平;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姚鼐会选择登泰山?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 要求学生标注生僻字词,查找字典理解;3.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
3.3 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2. 让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辞藻和修辞手法,互相学习和欣赏;3. 引导学生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课文。
3.4 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 强调课文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3. 布置作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4.2 作业评价1. 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2.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4.3 课文背诵评价1. 对学生课文背诵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2. 鼓励学生进行全文背诵。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适合学生;3.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满意。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系列写作手法,如白描、议论、抒情等;(3)能够领会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欣赏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2)了解泰山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激发民族自豪感;(3)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勇于攀登、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3. 理解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汉语句式的理解;2.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和文本深层含义;3. 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个人经历相结合,进行情感共鸣和价值引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泰山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泰山;(2)简介泰山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3)介绍《登泰山记》的背景和作者姚鼐。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泰山记》,感知文本;(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生僻词语和古汉语句式;(3)让学生圈点批注,梳理文本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文本特色和写作技巧。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泰山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作者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崇敬;(3)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志向。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强调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3)激发学生课后主动了解其他名山,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
《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设备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一、导语激趣(媒体展示“五岳独尊”为背景的课题)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
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
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
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
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
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
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3
教学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登泰山记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
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
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
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
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2【讲授】登泰山记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教师总体分析本文构思。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摹了四幅气韵俱佳的生动形象的画面:
泰山地势图——雪后登山图——泰山日出图——泰山景物图
四、重点欣赏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断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相应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师板书)
时间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艺术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风呼啸
积雪击面
云雾弥漫近/动景侧面烘托为日出蓄势
稍见山白若樗蒱
云一线异色远/静景烘托蓄势
须臾云雾幻成五采远/动景烘托蓄势
日上日正赤刀丹
红光下承之远/动景虚实结合正面描写
回视绛皓驳色
山皆若偻远/静景色彩/情态侧面烘托拓展意境3【活动】登泰山记
2、问题讨论:
(1)本段重点是写日出,可作者没有直接入题,又是怎么写的?(见上表分析)
(2)作者已完成日出描写,为什么还要写“回视”这一句?(见上表分析)
(3)从作者对泰山日出的景物描写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启示或人生感悟?(开放性)
4【练习】登泰山记
3、拓展阅读(教师补充资料,学生比较两文描写日出的异同)
提示: 相同点:二者皆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的动态过程,都注重景物色彩的瞬息变幻,动静结合,都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不同点:课文善于用侧面烘托手法,孔文侧重从正面直接描摹。
课文侧重日出前后的色彩变化,孔文侧重于日出时的形态变化。
孔文对景观成因作了解释,课文没有这一层。
孔文采用了博喻绘形绘色,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课文中的比喻没有孔文丰富。
学习借鉴大家写景手法,进行口头作文表达训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你所观察到的日出景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不少于100字。
(开放性表达) 学生构思3~5分钟,请同学表达,师生共评价。
五、利用刚才的鉴赏方法自己去欣赏“泰山夕照”图,并用诗歌形式改写之。
5【作业】登泰山记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
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泰山奇景奇观,尤其是写泰山日出一节尤为精彩生动。
写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富层次感,又有立体感,真可谓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却给我们无限的美感的遐想,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吧,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你会发现明天有太阳更绚烂!
七、翻译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