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思考论文(共6篇)【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更加复杂。
造成如此困境的因素有很多,如毕业生自身学业不精、缺乏自信,没有职业规划;学校自身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企业脱节、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国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笔者试图找出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就业观念滞后、不愿意就业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中专对口招生和参加高考经过本科院校多轮筛选剩下的学生,生源质量低下。
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差,导致了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学的不够扎实,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学生毕业时对自己本身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定位不准确,一些学生好高骛远,然而眼高手低,怕吃苦,不肯脚踏实地,只愿选择高薪又舒服的部门和岗位;相反的,一些学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
2、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
学校不顾自身师资和硬件条件,盲目跟风,争先恐后开设社会上需求较好的热门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和响应硬件条件不完善往往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接轨,陈旧老化,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轨。
实习不能专业对口、实训设备落后、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难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
学校就业指导的机构体系设置不健全,缺少经过正规和系统化培训的就业指导教师。
就业知道工作不能深入细致,方式方法简单,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化的就业理念和意识。
3、就业大环境严峻,一些企业唯学历论思想严重以及政府就业政策不完善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加之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崛起,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断倒闭,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使得企业有很多机会挑选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宁可用平庸的本科生,也不愿给优秀的高职生机会,企业唯学历论思想较重。
地方政府相关就业政策不足,相关就业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具体操作程序使其不能落实到基层,没有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
二、解决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学生应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大力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除了学校中学到的基本能力之外,学生自己要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根据社会与职业的发展要求,考取一种或几种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筹码。
面对就业矛盾尖锐,择业难度日益增大的严峻形式,
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合理的手段发泄不良的情绪,树立健康的就业心里,确立良好的择业心态。
正确评价自己和认识社会,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特定岗位对择业者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理性地进行自己与职业岗位的匹配。
2、学校要适应市场与企业需求,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强化技能培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经济不断纵深发展,新的行业、产业以及新的岗位不断产生,对劳动力的从业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职院校要尊重市场与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及课程体系。
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求。
实训与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的重要手段。
开设独立的实训课程,并不断加大实训设备以及场地的投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顶岗实习是一项实践性教学,它不进可以强化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还能提升岗位适应能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企业联合开发基础与专业教材,输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工作的不易,掌握岗位的基本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与规范。
高职院校还要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指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择业观。
3、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大就业政策的保障力度
政府要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提前提前向高职院校延伸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积极主动地提供岗位信息、培训鉴定等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
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大力挖掘适合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及时向学院和学生提供相关岗位信息。
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全方位公益性就业服务。
要发挥高职院校就业网络联盟的作用,实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与本地高校校园网相互链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发布就业信息,切实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
政府要建立健全就业相关制度,增加政策鼓励,改革落后的户籍与人事管理制度,改善和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促进学生技能与竞争力的提升,提高就业率。
三、结束语
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与挑战,政府要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政策保障力度,学校要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条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才能有效保障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作者:苏法翔
第2篇: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1.地区性人才供给问题十分严重
虽然现代经济发展相当迅猛,但依然有很多地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依旧处于经济落后状态。
然而,恰恰如此,跟随着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条件优越的东北沿海地区,他们大部分都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认
为在那里就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与职业,而选择去小地区,经济落后的的地方,比如說县区,乡镇等的就很少。
也就是因为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职位竞争压力较大,还会出现人才多余的现象,于是经济愈来愈发达,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却又缺少人才,于是经济越来越落后,也正是因为地区性人才供需不平衡,从而导致大部分人才流失,就业困难问题逐步出现。
2.专业冷门热门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在大部分高中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他们不知道什么专业适合自己,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没有什么规划,只是沉浸于考试的成绩中。
从而到了大学之后,选择的专业也是依据人们网上所提供的所谓"热门"专业,可能也不适应大学里突然的管理很松的生活模式,这样一来,一些专业人才多余,一些专业人才缺失,于是,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就失业了。
于是,这类大学生因没有兴趣就不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也没有任何的目标,他们就有可能在大学里学也不好,不学也不好,每天都过着无所事事的大学生活,就这样一直虚度光阴,浑浑噩噩的过完整个大学之后就毕业即意味着失业了。
3.学历问题
低学历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不争的事实。
专业趋向成为和学校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准备考研和留学的大学毕业生,这也会从某些方面降低就业率。
4.大学生就业市场和落后的就业观问题
从客观上来讲。
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地区发展失衡与企业间薪酬待遇等差别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而就业市场化,也就是说,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可是人才市场不发达,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偏差,一味追求高薪职业,一味追求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不想想什么职业才适合自己,这样一来,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时而等待工作,有时候还打工,待价而沽,不断不断的跳槽,也没有申报职业,也许,他们是因为形式所迫,抑或是觉得自己暂时更适合自己。
但,更糟糕的是,有人因落后的就业观,不肯面对现实,缺乏积极的就业精神,再加上社会不断营造紧张气氛,大学生求职的心理压力逐步升高,最终,又回到了失业的原点,一批批啃老族出现了。
这种情况下,不仅仅会严重影响就业率,还给社会以及某些家庭加重负担。
以上剖析了就业困难的一些原因,接下来,谈谈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些措施。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的速度快速扩大,扩招虽然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多,延迟一些青年的就业,其实,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从长远来看,扩招将会制造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度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文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何况,从中国人口比例来看,大学毕业生数目并不多,甚至有所缺乏。
国家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措施,因为传统人事管理方式方法,信息数量质量已不适应信息化社会高效,快捷,透明的发展需要,所以国家应完善人才市场的政策规划,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管,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同时,合理引进不同层次的毕
业生,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从而各个层次都会有相应的人才,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的地区工作,并提供优惠的政策,这样,人才才不至于大量的流失,失业率也将会大大降低。
学校应努力改变培养计划,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舍弃那些陈旧的观点。
不要一味的重成绩,应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灌输式教育模式改为启发式教育模式,从只是课堂上讲述,这种纸上谈兵的方式上纠正过来,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
教育水平越高,就业率就越高,着实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有利于降低大学毕业生失业率。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掌握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巧,帮助自己达到成功的彼岸。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每个大学生都想今后的事业有成,实现人生价值,但是成功需要我们选定方向,扎实耕耘,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
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分析和选择毕业去向时走的弯路将会更少,自己的大学光阴也不致于虚度,未来的就业问题也会少很多。
以上是从国家政府,学校,学生本人三方面综合起来研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者:饶晓明等
第3篇: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随着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不断扩招和艺术类大学生人数的逐年攀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困难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作为特殊就业群体,高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题,为艺术类毕业生成功就业提供保障,也是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高校、社会和家庭所形成的客观社会层面和艺术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是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因素。
1.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
首先,由于高校一味的盲目扩招,缺乏對艺术类人才就业市场的理性分析,和对专业市场发展的调查研究,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规划不合理,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相对狭隘,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失衡,从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再者,人才市场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招聘要求相对苛刻,因此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待业期较长,压力不断增大。
其次,来自家庭的无形压力,也是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一大因素。
2.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就业能力、就业心理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观因素,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一,在就业价值取向上,总体来看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但仍有就业观念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向价值取向问题。
当今艺术类大学生作
为一个特殊就业群体,以兴趣导向为主,更加注重自我意愿,而不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所以,艺术类毕业生尊重自我意愿、个体意识,社会意识较为淡薄,当自身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冲突时,个人价值取向高于社会取向。
第二,在思想观念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思想守旧,一味追求“好工作,稳定感”,存在“等、靠、守”的思想。
首先,艺术类毕业生择业时局限于专业对口,不愿跨行就业;过分追求稳定,从而限制其就业选择。
其次,大多毕业生择业时存在较强的地域意识。
再者,大多毕业生不愿主动出击,再择业行为上积极主动性差,一切靠“等”。
种种这些说明艺术类毕业生择业时,创新和创造理念较弱,容易在就业时限制自身发展。
第三,在艺术类毕业的就业能力方面,其就业综合能力不足。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所受的专业教育特点,使他们偏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对自身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缺乏一定的积累,自身内在素质如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水平较低。
艺术类毕业生自我认识知的偏差,专业定位和职业定位模糊,分析判断失误,对自身就业观念、职业道德品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上都略显不足,同样造成了其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做好市场调研,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第一,艺术类院校应加强宏观调控,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教学,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评估。
扎实做好市场需求的跟踪调查和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制定艺术类人才培养计划,合理招生,达到人才的供需平衡,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学校在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调整教育教学计划,制定科学的培养和办学模式。
在加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增加社会实践的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第二,应当消除人才市场和招聘单位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偏见认识,客观评价、公平录用求职的艺术类毕业生。
第三,艺术类毕业生家长应当抛掉旧思想、旧观念,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帮助其制定正确的职业目标,为其创造和谐的择业氛围。
2.加强艺术类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观。
艺术类毕业生自我意识鲜明,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造成对自身就业期望过高,就业价值观偏离。
对此,应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调整就业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有效调节社会需求与自我发展间的平衡。
再者,应打破“等、靠、守”的思想,树立“闯、改、创”的新思想,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面临就业压力,能够积极应对,充分发挥就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选择跨行、跨专业就业;要勇于突破自我,改变传统就业方式,通过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实现顺利就业;并通过创新实践教育,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增强创业意愿,鼓励并支持毕业生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3.增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应对艺术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做以调整,在保证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
加其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开设丰富的人文科学课程,增强人文素质水平。
其次,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性竞赛活动,以及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使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理念,加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再者,加强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就业主体意识,帮助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提早明确就业方向。
三、结语
艺术类毕业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其他专业毕业生一样具有共同的特点,但由于自身艺术和专业特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性特征。
针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校、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形成社会合力,在其价值取向、思想教育、就业能力和就业指导中给予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成长、成才,并成功开启职场生涯。
作者:严海蒙
第4篇: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民生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是我国民生问题之中的核心问题。
用多维的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来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可以清楚看到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更多的是我国在发展和前进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就会找到更多的渠道和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和供求错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实际隋况进行客观分析,并不是供给大于需求的关系,而是我國特有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出现的一种阶段性的特殊社会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陧,使目前产业用工失衡。
不难看出,当前各高校设置的专业与陕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产生明显错位,同时教育结构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失衡也是因素之一。
比如,在国内各大城市的人才市场,具有各种专业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以机械加工型人才为主的技术工人,如车工、钳工、维修工、电焊工等人才短缺,导致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当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重新学习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后拿到技术等级证书,才能找到工作的情况。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产能过剩”有一定的关系,出现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技术实力比较薄弱,技术开发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企业需求的是有技术、有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员参与生产活动,而目前的大学生只有理论而缺乏实际操作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要求。
因此,从这一点上看,这是需要国内各高校要认真思索好妥善解决的问题。
(二)在当前模式下的大学生知识陈旧,转化率低,无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据一些企业反映,一些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按照所学的专业被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得出这样的结果是,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能够应用上的不足40%;同时,大多数大学生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所学到的知识无法正常转化到生产实际中去,优秀的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适应本专业的工作。
我国大学生一般需要适应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在岗位上的适应期仅为2-3个月。
(三)依赖性强,准备不足,盲目择业
我国的大学生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得到知识,而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学习目的是获得工作。
因此,我国大学生为了获得知识拼命的学习,对社会、经济漠不关心,等到了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时才发现所学的知识不能成为择业的优势,因此出现很多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像在赶集一样,虽然有目标,但准备不足,全凭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
同时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赖感,有的大学生甚至不去人才市场,等父母、亲朋好友找关系,因此造成大学生难就业的困局。
(四)我国现有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用人标准低,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大中型企业采用的技术和使用的设备基本都达到了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平,但在企业管理方面仍停留在发达国家20年代企业管理的水平。
如在我国投资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型企业中,9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加缺乏。
管理是体现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准,再先进的技术、再优良的设备,没有现代化的管理,企业就谈不上发展,同时优秀的人才也看不好这类企业。
大学生的优势是理论基础好,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拼劲十足。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后备人才作后盾,企业发展就必然没有后劲。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措施及建议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就业几方面的分析,明确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建议采用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一)规范人才市场的管理,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到实处
大学生是我国今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也是非常稀缺的人力资源,如何安排他们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今后社会的发展。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占从业人数的比例为37%-40%,而在我国只有5%左右,这个差距实际体现了技术水平的差距,体现了产品质量的差距,更体现了创新的差距。
因此,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工作。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1.加快培育和建设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就业服务。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仍是专业知识型素质教育,与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学生在几年的大学学习中,以学习各门专业为主,最缺少是社会适应能力和各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