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论文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学扩招造成的毕业大学生过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虽然展示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目前,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数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的严峻问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大学生也必须改变自身的就业观念,增加自信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对于帮助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形势严峻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影响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有越来越难的趋势。
扩招以后,大学生的就业率直线下降,而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
但是大学生的待业人数却在不断攀升。
单纯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扩招确实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压力。
2.用人单位的取向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度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影响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因素包括毕业生的安定因素、服务期限、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取心内在的价值观念等。
目前,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生,认为他们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花相当大的精力来进行培训,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相应增加。
3 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
从整体上看,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培养机制决定着专业人才的批量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
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
根据这些年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变化的速度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调整的2至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市场供求的时间差。
在实践中也许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4.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
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
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
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5.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
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
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
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
样。
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学校要有地放矢促进大学生就业。
调整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面向学生,了解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了解学生理想、热情。
以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工程系为例,依托学校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2. 在深入调查社会多方走访企业的情况下,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直接面向企业发展培养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的实用技能人才,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办学途径。
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要,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推动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3、改变大学生自身意识
观念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它支配着人做出某种选择,而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观念的支配认为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但事实是否如此,就需要检验观念,观念无所谓正确与错误。
我们要寻求一种新的观念不能一蹴而就,观念是时间和经验的充分累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他人与自己共同创造的理论成果。
因此。
要想让我们观念更新得快,就必需做到“易接勤取”。
“易接”就是我们要能很快地接受新的理论。
新的观念。
充分思考,并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为自己服务;“勤取”即常常给自己创造接受新观念的条件。
不能坐享其成。
等待只能是你的观念陈旧,永远落后于别人。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增强和规范就业意识。
帮助大学生做好三种心理准备、强化四个意识。
三种心理准备是:合理的角色定位、正确的职业评价、.科学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有必要了解社会所急需的人才种类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便根据社会需要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强化四种意识:创新意识。
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
强音。
创新既是一个突破传统、立足开拓的理念,又是一种追求卓越、弃旧图新的精神
4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有效途径。
我国是人口众多。
由于人口膨胀,就业负荷加重。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至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人口累积达到800多万。
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提早做好就业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好地就业。
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
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
要时常反思现在
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
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2. 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
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
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
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
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
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而不挑选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
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
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
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时有发生。
这不得不敲响我们的警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
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
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抗挫能力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
同时,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四、总结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尤其是大学生本身就更应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
认识到自己毕业后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节,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
私人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
大学生应该树立基层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在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专业能力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就业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三,资质创业,依据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所以说,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就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之后才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能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探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困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而造成心理压力过大。
就业难,引发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旨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种表现和影响因素,探究应对策略,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充分就业、全面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高等学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急剧增长,促使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
众所周知,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就业问题既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也是关系每个毕业生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
不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引发各种
矛盾,最终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政府、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
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
然而,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未有统一论述。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人生中面临的重大抉择,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提早做各种准备。
因此,就业心理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1.等待心理。
此种心理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估计不足,认知不确切,而造成他们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清晰判断,过分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地区经济发达,地理位优越,待遇优厚,不愿意尝试到经济一般的地区、规模较小的单位工作,结果一直等待合适岗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虽然专业热门、素质优秀,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掉队者。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轻视自我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
某些大学生因为自己不是“身出名门”,专业过冷,学历不高、长相平凡,既无关系可找,也无金钱可用,总是认为自己毫无优势可言,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缺乏信心与勇气,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一旦求职失败更是自惭形秽,一蹶不振,致使自己始终徘徊的就业大门之外。
3.焦虑恐惧心理。
在择业受挫后,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
他们或者因为所毕业的院校名气较差、自己的学历层次较低而不敢大胆求职,或者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烦恼,或因为用人单位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还有的因为对所找的单位期望值太高等。
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屡遭挫折后,
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
他们往往情绪紧张烦躁,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这种焦虑心理,在一些就读冷门专业、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嫉妒心理。
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条件比自己好,或找到的工作比较理想时,认为别人的优势是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各种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
在择业过程中嫉妒心会使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5.依赖脆弱心理。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地依赖他人,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
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他们大多痛恨愤世,极度亢奋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
6.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
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
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独立性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易受别人暗示。
他们对自身主客观条件不能准确分析,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也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盲目跟随大流。
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过多地表现出盲目从众与趋新。
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
这种凭一时激情而人云亦云的求职者,在就业时难免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有时可会因此而延误或丧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就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
即便是暂时顺利谋到了一份职业,在以后的工作中很有可能会遇到本
来可以避免的麻烦。
三、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及合理的建议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迎接这一重大抉择。
为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国家采取有力措施。
需要国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同时需要社会关心、帮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以及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2.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改正、完善自己。
因此,正确认识自己是成功就业的第一步。
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和价值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只有合理定位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做到不卑不亢,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
另外我们还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增强一点抗挫折的能力,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
在心里给自己一些信念,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来无限精彩,只有敢于进取,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3.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该及时更新。
过去那种统一包分配的时代早已远去,今天的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择业、人才流动的更大空间。
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自主择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笔者认为,先就业、后择业。
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择业观,因为人先要温饱和生存而后才能谈发展。
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去基层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一些错误认识,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