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防护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
一、概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一个大型城市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保障城市交通的高效运行、减缓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轨道交通工程常常受到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了保障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雷电防护技术规程必不可少。
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重要性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雷电等自然灾害对其影响严重,一旦发生雷击事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2.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1.详细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制定背景、目的和意义。
2.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实施及其带来的效果,以及不断完善和提升的方向和措施。
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具体内容1.详细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要求,包括建设规范、设备标准、技术要求等。
2.根据具体的轨道交通工程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制定了相应的雷电防护策略和措施。
3.对于重点雷电防护部位和设备,制定了详细的检测、监控及维护管理要求,确保其正常运行和防护效果。
五、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实施效果和不足1.详细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实施效果,包括事故减少率、设备运行稳定性提高、减少了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影响等。
2.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和措施。
六、结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持续不断地完善和提升。
期望通过雷电防护技术规程的规范制定和有效实施,进一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促进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健康稳定。
飞机通信电子中的雷电防护技术
飞机通信电子中的雷电防护技术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飞机中的通信电子设备越来越复杂,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但是,面对天空中频繁出现的雷电天气,这些设备也面临着严重的雷电攻击风险。
为了保证飞机通信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保护设备免受雷电侵害。
本文将对飞机通信电子中的雷电防护技术进行讲解。
一、雷电防护的需求雷电是一种天气现象,是指在大气中产生的巨大静电场,导致电荷分离和放电现象。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往往会遭遇雷电天气,这不仅会对飞机本身造成较大的损伤,还会影响飞机中的各种通信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尤其是在高空的飞行过程中,雷电攻击的风险更加明显。
飞机上的通信电子设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负责着通信、导航、监测、记录等多个方面的任务,如果这些设备遭受到雷电攻击,将会对飞行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
因此,为了确保飞机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雷电防护技术来保护通信电子设备免受雷电攻击。
二、雷电防护技术的分类雷电防护技术是指对于电子设备进行的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1. 雷电感应防护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电磁屏蔽或接地等方式,来避免飞机设备受到雷电感应。
在飞机的机身和舱壁上面,通常会安装一些电磁隔离板,以防止电磁干扰和感应。
同时,在设备的连接线路中,也要采用屏蔽线路或者电磁滤波器等技术,增加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雷电绝缘防护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从材料和结构上进行考虑,通过增强设备的绝缘性能,来避免设备遭受到雷电攻击导致的电弧放电。
因此,设计和制造飞机通信电子设备时,必须要选择高绝缘性能的材料,并进行专业的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
3. 雷电放电防护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设计和制造机身、舱壁和设备本身等方面,来防止电弧放电引发的故障。
通常采用的方式包括运用导电涂层、接地等方法,来消散雷电电荷,从而避免设备遭受到雷电放电。
通信基站隔离式雷电防护系统技术要求
通信基站隔离式雷电防护系统技术要求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基站的数量越来越多,其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安全问题就是雷电攻击,尤其在夏季雷雨季节更加严重。
为了保障通信基站的正常运行和设备的安全,通信基站隔离式雷电防护系统技术就应运而生。
通信基站隔离式雷电防护系统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要求:耐雷电压等级要求、防雷电针要求和测试要求。
具体来说:一、耐雷电压等级要求在通信基站中,各种设备的供电电压、信号电平等都有所不同,因此隔离式雷电防护系统需要考虑各种电路的不同要求。
根据通信基站的实际情况和技术标准,耐雷电压等级要求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防护前的耐雷电压和防护后设备的耐雷电压等级。
对于前者,主要是指防雷器的耐压等级,一般应大于设备正常工作电压的两倍以上。
对于后者,则需要在隔离式雷电防护系统的设计中,考虑各个设备防护后的工作电压下的耐雷电压等级。
二、防雷电针要求防雷电针是通信基站隔离式雷电防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对雷电信号进行导泄,防止设备被雷电击中。
防雷电针的技术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耐雷电压等级应高于设备的工作电压等级2. 防雷电针和接地设备之间应配备专用的导线,以保证电房内电位不发生差异。
3. 防雷电针应安装在设备旁边的可靠地点。
4. 防雷电针的并联电阻应小于设备的接地电阻。
5. 防雷电针与设备之间应实现全封闭、防潮、防腐、防爆等防护。
三、测试要求通信基站隔离式雷电防护系统的设计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测试,以保证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测试要求包括:1. 防雷器、防雷针的耐电压试验和雷电流传输测试,以测试其电路的完整性和耐电压等级。
2. 射频信号的传输测试,以测试防雷电针和接地等组成部分对于信号传输的影响。
3. 雷电评估测试,以评估雷暴对通信系统的影响,进一步改进隔离式雷电防护系统的设计。
综上所述,通信基站隔离式雷电防护系统技术的要求包括防雷器的耐雷电压等级要求、防雷电针的技术要求以及测试要求。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现代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摘要:一、现代防雷体系的组成现代防雷体系从大地及其外围空间来说可划分为三个防雷区域(更确切地说是三个防雷层次),即高空防雷区、低空防雷区和地下防雷区)。
这三个防雷区域各有一定的独立性,相互又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三个防雷区域是三个子防雷体系,由三个子防雷系统组成一个总防雷区域的雷害情况和防雷。
二、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1)勘测设计1.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工程应按雷电防护分区原则和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参数计算,确定其防雷等级和防护措施。
2.建筑物按综合防雷措施要求设置防雷系统。
3.据规范要求,将设置有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雷电电磁脉冲的严重程度,确定个防雷区交界处等电位连接点的位置,以此作为设计依据。
在同一个保护级别里,还应根据给类电子信息系统的风险等级和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勘测、设计资料的依据(新建工程)勘测、设计资料的主要依据如下:被保护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质状况、气象条件(如雷电日等)和地址条件(如土壤电阻率等);需保护的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体)的长、宽、高及位置分布,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各建筑物内各楼层及楼顶需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分布情况。
配置于各楼层或设备机房的设备名称、功能及性能参数(如工作频率、功率、工作电平、传输速率、特性阻抗、传输介质等):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信息系统电子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关系;供、配电情况及其系统接地形式。
(3)勘测、设计资料的依据(已建工程扩建、改建)对已建(扩建、改建)工程,除(2)所述应收集、勘测的资料外,还应收集、勘测下列相关资料:1.防直击雷接闪装置(避雷针、带、网)的施工状况;2.防雷引下线的施工状况及其信息设备接地系统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规范要求;3.高层建筑物防侧击雷措施及施工情况;4.强电及弱电竖井内线路布置是否合理;5.信息系统的安装要求和系统设备特性相关资料,以及电源、信息号线路进入建筑物的方式;6.总等电位连接和各局部等电位连接施工情况,以及共用接地装置施工情况等图纸及测试资料;7.地下管线分布情况。
雷电防护技术
1.概述雷电(Lightning)是一种壮观而又令人恐怖的大气自然现象。
雷电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常使建筑、电力、电子、通信和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遭受严重破坏。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由雷击引起的灾害事故正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到目前为止,雷电作为一种强大自然力的爆发,尚无法有效地加以制止,人们力所能及的工作是设法限制雷击所造成的破坏作用,将雷击的危害减小到尽可能低的限度。
雷电防护(Lightning Protection)科学技术也在人类认识自然、抵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人类自从认识雷电起,就积极地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其危害。
1749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发明了避雷针(Lightning rod),成功地防止了直接雷击。
在人类社会将近两个半世纪的防雷史上,以避雷针为主体的传统防雷技术,无疑对生命、财产、建筑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暴露了传统防雷技术的局限性。
一方面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雷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雷电发生机理及其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现在,雷电防护技术已进入了综合防护阶段。
八十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发展的支柱技术,其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由于微电子设备对雷电电磁脉冲(LEMP--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特别敏感,雷电这种无时无地都在发生的自然现象对现代社会高度依赖的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系统潜伏着严重的不安全性,雷电造成的灾害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危害。
由于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绝缘强度低、过电压和过电流耐受能力差,对电磁干扰敏感等弱点,一旦建筑物受到直接雷击或其附近区域发生雷击,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和脉冲电磁场会通过供电线、通信线、接收天线、金属管道和空间辐射等途径侵入建筑物内,威胁室内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安全运行。
雷电安全防护技术
雷电安全防护技术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
在电子设备中,雷电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因素,雷电不仅可能使设备损坏,还可能给人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雷电安全防护技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雷电的危害雷电对电子设备的作用是产生共模电压,导致设备故障和损坏。
具体而言,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正常功率下,雷电通过导体与设备的地线之间的电阻会产生高热而引致器件损坏2.超过器件额定电阻带键最大额定值,会出现器件永久性损坏3.可能引起系统逻辑损坏除了对电子设备产生的危害外,雷电还有对人身安全的影响。
当雷电靠近时,爆炸声,火花飞溅和气体释放所产生的噪音和辐射造成的生理应激,其对人体的影响一样不能忽视。
雷电安全防护方法为了避免雷电对电子设备产生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它们。
目前,存在以下几种防护方法:接地防护接地防护是一种最基本和经济的防雷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散电荷,减小电场强度。
接地防护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建立良好的接地网,连接防雷器等电器设备的外壳等。
屏蔽防护屏蔽是一种通过屏蔽电子设备来保护它们不受雷电影响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专业设备和电子仪器等设备。
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金属屏蔽罩和大面积的金属屏蔽接地罩等。
防雷针防雷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防雷设备,通常被安装在高点和暴露物的表面上,具有较强的防雷保护能力。
防雷针是采取接地的方式进行工作,其安装位置应该在高于周围物体的地方,并且与设备之间的距离应该足够远。
防雷综合保护系统防雷综合保护系统是由几种类型的防雷设备组成的综合性防雷系统。
这种系统通常包括:防雷针、避雷线、避雷带和防雷接地设备等。
它们都能有效地降低雷电对电子设备造成的危害。
总结雷电安全防护技术是保护电子设备和人身安全的重要方法。
为了减小雷电对电子设备产生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接地防护、屏蔽防护、防雷针和防雷综合保护系统等措施。
箱对这些方法不能完全消除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但是可以有效地减轻雷电的危害,从而保障我们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
防雷技术考点
防雷技术考点
一、雷电概要
1.雷电种类
2.雷电的危害
3. 防雷分类
【2021年】建筑物防雷分类按其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人身伤亡的危险性、政治经济价值分为三类。
关于建筑物防雷分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是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B.具有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是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C.国际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是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D.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是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建筑物按其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人身伤亡的危险性、政治经济价值分为三类。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A错误;具有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属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B正确;国际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C正确;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省级档案馆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D正确。
隔离式防雷技术
隔离式防雷技术,一种区别与传统泄放式防雷的技术,由电源隔离抑制器、接地 隔离抑制器、泄放单元和接地体组成,主要特点是超低残压,超低残流,有效抑 制雷击引起的地电位反击。
1.1工作原理:隔离式防雷技术,指在电子信息系统中,避免雷电入侵所采用的一种包含电源隔离、接地隔离、泄放单元和接地体的防护系统,其本质是通 过隔离抑制器,降低进入电子电气设备系统的雷电冲击强度,同时通过泄放 单元和接地体将雷电能量对地泄放,实现超低残压、超级残流达到电子电气 设备防雷保护效果。
1.2系统组成:隔离式雷电防护系统主要包含4个部分,分别是:电源隔离抑制器、接地隔离抑制器、泄放单元和接地体,系统原理如图1示。
图1隔离是防雷系统工作原理隔离抑制器 Isolation suppressor device指对雷电产生高阻抗,抑制雷电能量进入基站被保护设备的一种装置,隔离 抑制器主要包括电源隔离抑制器和接地隔离抑制器。
电源隔离抑制器 Isolation suppressor devices for power指一种串联在供电(交流或直流)线路中,对线路上的雷电产生高阻抗,抑 制雷电能量向基站设备传播的一种装置。
接地隔离抑制器 Isolation suppressor devices for earthing指一种串接在基站总接地排之前,分别隔离防雷接地与其他接地(包括工作 接地、保护接地),抑制雷电能量向基站设备传播的一种装置。
泄放单元 Discharge unit指一种并联在供电线路中,提供雷电能量泄放通道的一种装置,至少包含一 种防雷元件。
1.3主要参数1) 冲击残压水平 Discharge residual voltage ,U res外部防雷系统内部防雷系统当最大放电电流(I max)冲击防护装置时,在装置输出端的雷电压峰值。
2)隔离残流水平 Isolated residual flow,Ires当最大放电电流(I max)冲击防护装置时,进入负载的雷电流峰值。
雷电技术与防护常识
▪ 8 室内怎么防雷?
▪ 雷电来临时,躲到室内是比较安全的,但这也 只是相对室外而言。在室内如果不注意采取措 施,除了会遭受球形雷直接袭击外,更可能遭 受间接雷击的侵害。
▪ 因此,遇到雷雨天气时,在室内一定要关闭好门窗。尽量远离金属门窗、金属幕墙或有电源插座 的地方,不要站在阳台上,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最好脚下垫有不导电的物品或坐在 木椅子上。更不要靠近、触摸任何金属管线,包括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等。
▪ 7 室外如何防雷? 在野外,特别是在旅途中,
要注意收听、收看或上网查看 天气预报,判断是否会出现雷 电天气。雷电天气发生时,应 迅速躲入有防雷装置保护的建 筑物内。专家提醒,汽车内也 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一旦 汽车被雷击中,它们的金属本 身会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
▪ 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内时, 应远离树木、电线杆、烟囱等高耸、孤立的物 体,不宜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体 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不宜进入无防雷装置 的野外孤立的棚屋、岗 亭等低矮建筑物。应远 离输配电线、架空电话 线缆等。
若附近没有合适的躲避场所,应找一块地势较低的地方,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 触面积,可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但不能躺在地上。在蹲下避雷时最好将身上 金属物摘下,放在几 米距离之外,尤其要 将戴的金属框眼镜拿 下来。如能披上雨衣, 防雷效果就更好。
农牧区绝大部分房屋没有采取防雷措施,当发生雷雨天气时,室内人员一定要关好门窗,并尽 量远离金属门窗。也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包括电话),最好拔掉所有的电源插头以及计算机 的网线插头和电视机的天线插头。特别要注意发生雷雨天气时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防雷防静电技术措施
防雷防静电技术措施
1.避雷器:安装避雷器是防止雷击的关键步骤。
避雷器可以将雷电流引入地下,从而保护设备免受雷击的破坏。
2.接地系统: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以有效地将静电或雷电引入地下,减少对设备的损害。
接地系统应该采用合适的导体材料,接地电阻应该低于规定的标准。
3.雷电防护设备:在雷电活跃地区,应安装专门的雷电防护设备,如引雷线、避雷针等。
这些设备能够吸引雷电,防止其直接打在设备上。
4.经验规则:在安装电子设备的过程中,应遵循一些经验规则,如设备的进出线应尽量保持至少3米的距离,使用金属壳体等。
除了以上的防雷措施,还需要采取一些防静电技术措施。
静电不仅会对电子设备造成损坏,还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静电技术措施:
1.接地:在工作场所安装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以将静电引入地下,减少对设备和人员的危害。
2.静电保护服和鞋:在一些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人员可以穿着专门的防静电服和鞋,以减少身体上的静电积累。
3.使用导电地板:导电地板可以有效地消散静电,在一些对静电敏感的场所特别适用。
4.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可以将过多的静电荷释放到地下,从而减少静电的积累。
5.静电防护设备:在一些对静电非常敏感的工作场所,可以使用静电防护设备,如静电防护垫、静电防护手套等,来降低静电产生的危害。
综上所述,防雷防静电技术措施对于保护电子设备和人员安全非常重要。
在安装和使用电子设备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采取适当的防雷防静电措施,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雷电防护措施
按照防护范围可将安装弱电设备的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分为两类,外部防护和内部防护?(1) 外部防护外部防护是指对安装弱电设备的建筑物本体的安全防护,可采用避雷针?分流?屏蔽网?均衡电位?接地等措施,这种防护措施人们比较重视?比较常见,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弱电设备的外部防护首先是使用建筑物的避雷针将主要的雷电流引人大地;其次是在将雷电流引人大地的时候尽量将雷电流分流,避免造成过电压危害设备;第三是利用建筑物中的金属部件以及钢筋可以作为不规则的法拉第笼,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如果建筑物中的设备是低压电子逻辑系统?遥控?小功率信号电路的电器,则需要加装专门的屏蔽网,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5m-5m,6m-4m的网格,所有均压环采用避雷带等电位连接;第四是建筑物各点的电位均衡,避免由于电位差危害设备;第五是保障建筑物有良好的接地,降低雷击建筑物时接点电位损坏设备?(2)内部保护内部防护是指在建筑物内部弱电设备对过电压(雷电或电源系统内部过电压)的防护,其措施有:等电位联结?屏蔽?保护隔离?合理布线和设置过电压保护器等措施.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防雷保护由外到内应划分为多级保护区?最外层为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主要是由外部(建筑)防雷系统保护,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保护区的界面划分主要通过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从0级保护区到最内层保护区,必须实行分层多级保护,从而将过电压降到设备能承受的水平?一般而言,雷电流经传统避雷装置后约有50%是直接泄人大地,还有50%将平均流人各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5 电脑通信网络弱电设备的防雷措施随着电脑通信设备的大规模使用,雷电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以往的防护体系已不能满足电脑通信网络安全的要求?应从单纯一维防护转为三维防护,包括:防直击雷,防感应雷电波侵入,防雷电电磁感应,防地电位反击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影响等多方面作系统综合考虑? 多级分级(类)保护原则:即根据电气?微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及不同受保护程序和所属保护层确定保护要点作分类保护;根据雷电和操作瞬间过电压危害的可能通道从电源线到数据通信线路都应做多级层保护?(1)电源部分防护弱电设备的电源雷电侵害主要是通过线路侵入?高压部分有专用高压避雷装置,电力传输线把对地的电压限制到小于6000V(1EEEEC62.41),而线对线则无法控制?所以,对380V低压线路应进行过电压保护,按国家规范应有三部分:建议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间的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避雷器或保护器,作一级保护;在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至二次低压设备的配电箱间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保护器,作二级保护;在所有重要的?精密的设备以及UPS的前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或保护器,作为三级保护? 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术即采用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避雷器)将雷电过电压(脉冲)能量分流泄人大地,达到保护目的,所以,分流(限幅)技术中采用防护器的品质?性能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网络保护的关键,因此,选择合格优良的避雷器或保护器至关重要?(2)信号部分保护对于信息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进行确定?(3)接地处理一定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因所有防雷系统都需要通过接地系统把雷电流泄人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如果机房接地系统做得不好,不但会引起设备故障,烧坏元器件,严重的还将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还有防干扰的屏蔽问题,防静电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接地系统来解决?6 施工机械的防雷措施公路施工作业处在露天环境下进行?施工机械的电气控制系统特别是微电子控制装置受雷电直击或雷电感应过电压损害的几率很大?山区公路在雷雨季节是雷电袭击的高发区,雷电往往会对施工机械进行正面的袭击;而有时即使在天空中没有雨云又不下雨的情况下,感应雷也会时有发生,其产生的浪涌电压入侵并损坏路面摊铺机的微电控制装置?(1)在沥青混合料揽拌场安装避雷针装置由于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及其配套机械集中,比较容易进行集中防雷,在拌和场安装避雷针?避雷针的高度高于搅拌楼的最高点,达到有效的保护半径,防止雷电对任何一台作业机械直击?避雷针接地要可靠,接地网的角钢桩点埋设土坑要求1.0m深左右,角钢在土坑内要露出20cm 左右,在土坑内按比例填满木炭和颗粒生盐作为降阻介质,生盐与木炭的重量比例为1:10,即1kg生盐掺合10kg木炭,然后填土复盖?这样可以确保接地电阻值在4欧以下?此外,还对操作控制室进行屏蔽,将操作室内微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与金属结构的控制室外壳用导体连接在一起,再通过接地引线引入地下接地网,使它们保持相等的地电位,预防静电及雷电?(2)对路面摊铺机械电气控制装置装设过电压保护器由于路面摊铺机械是随时移动作业的,不可能集中避雷,而处在露天环境下的移动机械电气控制装置最容易受感应雷浪涌电压的入侵,例如沥青沥青摊铺机控制路面平整度和控制机械定位的压力传感器等就深受其害?为了保护这些控制灵敏度极高的机械微电子控制装置免遭感应雷浪涌电压入侵损毁,根据每台机械控制装置的不同构造特点,对其装设过电压保护器?7 控制系统及控制室防雷主要措施控制室如果和生产设备在同一建筑物内,其防直击雷设施应根据生产设备的特点综合确定和设计?如果控制室是独立的建筑物,应按该标准规定的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标准设防? 将控制室的墙和层面内钢筋?金属门窗等进行等电位联接,并与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相联,使控制室形成一个法拉第笼,可减少雷电磁脉冲的影响?控制室有许多电缆和外部相联,因此要对从室外进入控制室的各种电缆采取屏蔽措施,对容易被雷电波侵入的地方更应重视,只有堵死一切雷电导入的端口,才能有效保护热工控制系统设备免受雷电的侵害?控制系统及控制室防雷保护的三道防线为: ①外部保护: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引入大地泄散; ③内部保护: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线?信号线侵入的雷电波危害设备; ③过电压保护:限制被保护设备上的雷电过电压幅值?(1)保护接地:控制系统均有一个保护地,该保护地一般在机柜和其它设备设计加工时已在内部接好,有的系统已将该保护地在内部同电源进线的保护地(三芯插头的中间头)连在一起,有的不允许将保护地同该线相连,用户一定要仔细阅读厂家提供的接地安装说明书?不管哪种方式,保护接地必须将一台设备上所有的外设或系统的保护接地连在一起,然后用较粗的绝缘铜导线将各站的保护接地连在一起,再从一点上与大地接地系统相连?(2)屏蔽地(模拟地):是所有接地中要求最高的一种?几乎所有的控制系统都提出屏蔽地一点接地,且接地电阻小于1Ω?在控制系统机柜内部都安置了屏蔽地汇流排,用户在接线时将屏蔽线分别接到屏蔽地汇流排上,在机柜底部,用纸缘的铜辫连到一点,然后将各机柜的汇流点再用绝缘的铜辫或铜条以辐射状连到接地点上?大多数的控制系统不仅要求各机柜屏蔽地对地电阻小于1Ω,且各机柜间的电阻也要小于1Ω?(3)从防雷角度看走线槽及穿线金属管应选择金属材质而不应选用环氧树脂等绝缘材料? 要将控制系统的接地系统和防雷电系统的接地系统进行等地位联接,即使受到雷电反击,由于它们之间不存在电位差,所以不可能通过雷电反击构成对电子元件的威胁?(4)接地电阻值的要求一种观点则认为雷击事故与接地电阻值有关,因此要求接地电阻值尽可能小?从“引雷入地”的观点出发,较小的接地电阻值显然有利于加速雷电能量的对地释放?再则,对控制系统而言,接地也不仅仅是为了防雷?因此不少行业标准对控制系统的接地电阻要求也不同,如电力部门对热工控制系统接地电阻的要求:采用独立接地时接地电阻小于4Ω;采用与电气网共地时接地电阻应小于1Ω;采用防雷地?电气地?热工控制系统地三者共地时应小于0.5Ω? (5)防雷浪涌保护浪涌保护器(SPD)是一种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浪涌电流的器件,可分为强电和弱电SPD?在正常情况下,SPD不对电路产生影响;当浪涌电流侵入时,SPD将所有连接部分与地线短路,使线路中的浪涌电流迅速释放入地,从而使线路所连接的设备不受浪涌的侵害;浪涌终止后,使SPD恢复正常?8 结束语雷电灾害对电气控制装置的侵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为避免雷电对其侵害,应根据机械电气控制设备的不同构造特点而采用不同的防雷方法?只要合理地选用防雷设备,应定期由专业防雷公司检测防雷设施,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设立防范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雷雨后的检查和日常的维护?在防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应根据地质?土壤?气象?环境?被保护物的特点,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施工?就会大大降低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
风电机组雷电防护技术发展综述
风电机组雷电防护技术发展综述摘要:雷电活动,属正常的大自然现象,当前尚没有绝对可靠的防雷技术和措施,现有的防雷技术措施,只能够降低雷害概率。
风电机组因其独特的结构、高度以及区域环境,遭受雷击的风险巨大。
基于此,本文就风电机组雷电防护技术发展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风电机组;雷电防护;技术发展1 风电机组雷电防护概述1.1 常规风力发电机组防雷接地系统目前,一般的风力发电机组防雷接地网设计都是以风机塔筒中心为圆心一圈环形施工水平接地体,再根据现场地形辐射接地网及设置降阻坑,将发生雷击事件产生高频和高强度能量的自然雷电流安全地引导入地,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而对于高海拔、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风电场,为了让风机接地网电阻值达到设计值,往往是采取各台风机接地网与附近机组的接地装置及架空集电线路避雷线接地网相连,形成大接地网,才能满足风机接地网接地电阻值≤10Ω的要求。
但这种大接地网随着运行年限增加,各相连部位会发生断接或连接不可靠等问题及其他各种外界因素影响,造成单台风机接地网电阻值大大增加,达不到风机防雷的要求。
1.2 风力发电机组防雷接地系统优化改造对于高海拔、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风电场,除了按照常规的风力发电机组设备雷电防护系统安装技术操作规范基本要求进行风机接地网施工外,还应结合风场当地的土壤电阻率、环境因素等,对风机的接地网进行接地优化改造。
通过增设深井接地极、传统垂直接地极和外引水平接地极,与风机原有接地网组成复合接地网,尽可能有效降低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保证风电场各台风机接地网符合防雷要求,以便减小其遭受雷击的概率。
2 风电机组雷击的影响风电机组大多裸露在自然环境中,极易受到雷电的影响。
风电机组遭受雷击后,会形成强烈的过电压,进而对风电机组产生影响。
风电机组雷击的类型,主要包括两种,首先是直击雷,直击雷的损害主要是通过雷电直接放电产生的巨大电磁能量对所击中的风机叶片或者机舱等部件产生的损害。
其次是感应雷,指的是雷电击中风电机组或附近以及雷电流泄放过程中传导到电气和控制系统的电磁效应,这些系统和设备耐压能力弱,极易损坏。
雷电防护技术与标准
第条 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 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 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 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 第条 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 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 定。
第3页/共237页
第二章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物的环境。
在爆炸性粉尘环境中粉尘应分为下列四种。 一、爆炸性粉尘:这种粉尘即使在空气中氧气很少的环境中也
能着火,呈悬浮状态时能产生剧烈的爆炸,如镁、铝、铝青 铜等粉尘。 二、可燃性导电粉尘: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应而燃烧的导电 性粉尘,如石墨、炭黑、焦炭、煤、铁、锌、钛等粉尘。 三、可燃性非导电粉尘: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应而燃烧的非 导电性粉尘,如聚乙烯、苯酚树脂、小麦、玉米、砂糖、染 料、可可、木质、米糠、硫磺等粉尘。 四、可燃纤维: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应而燃烧的纤维,如棉 花纤维、麻纤维、丝纤维、毛纤维、木质纤维、人造纤维等。
五、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 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 (图),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得小于3m:
1.地上部分:当hx<5Ri时, Sa1≥0.4(Ri+0.1hx) 当hx≥5Ri时, Sa1≥0.1(Ri+hx)
2.地下部分:
Sel≥0.4Ri 式中:Sa1──空气中距离(m);
注:正常运行是指正常的开车、运转、停车, 易燃物质产品的装卸,密闭容器盖的开闭, 安全阀、排放阀以及所有工厂设备都在其设 计参数范围内工作的状 态。
第7页/共237页
爆炸性粉尘环境应根据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按 下列规定进行分区。
1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环境; 1l区: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
雷电防护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中的应用
雷电防护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中的应用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代表,近年来迅速普及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在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由于雷电的存在,车辆及充电设备的安全性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电动汽车的安全充电,并预防雷电可能带来的危险,雷电防护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雷电危害雷电是一种自然界现象,产生的瞬态高电压及高电流能够对充电设施及电动车辆造成直接的损害。
雷击可能导致充电设施设备的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同时,如果电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遭受雷击,也可能对车辆的电气部分造成严重的损坏,甚至威胁到车辆的驾驶安全。
二、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为了有效防护充电设施及电动汽车免受雷击的影响,雷电防护系统需要满足以下原理:1. 接地保护:充电设施及电动汽车需要具备良好的接地系统。
通过接地系统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将雷击过流引入地面,保护充电设施及车辆。
2. 避雷器的应用:在充电设施及车辆的供电线路上,安装合适的避雷器是重要的防护手段。
避雷器能够在雷电冲击过程中吸收并释放大量能量,保护设备免受雷击侵害。
3. 电磁屏蔽设计:对于辐射噪声及电磁干扰的防护,需要采用电磁屏蔽设计,保证充电设施免受外界电磁波的影响。
这样可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同时减少雷击的风险。
三、充电设施的雷电防护措施1. 外部防护:充电设施需要采用适当的外部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安装避雷带、避雷网等。
这些外部防护措施能够将雷电引入地下,并将雷电能量消散,保护设施及周边区域免受雷击侵害。
2. 内部防护:为了保护充电设备内部的电气元件,需要采取内部防护措施。
这包括合理的线路布置、使用避雷器和过电压保护器等设备。
避雷器能够吸收雷电能量,过电压保护器则可以限制雷电通过电气元件进入设备。
3. 防护系统监测:为了及时发现雷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充电设施需要配备雷电监测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雷电活动,一旦检测到雷电活动,会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雷电防护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雷电防护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雷电放电时,强大的电流会使空气发生()现象。
A. 电离B. 分解C. 燃烧D. 爆炸答案:A解析:雷电放电时,强大的电流会使空气发生电离现象。
2. 雷电的主要危害形式包括()A. 直击雷、感应雷和球形雷B. 直击雷、雷电波侵入和球雷C. 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D. 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反击答案:C解析:雷电的主要危害形式包括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
3. 下列不属于直击雷防护装置的是()A. 避雷针B. 避雷带C. 避雷网D. 避雷器答案:D解析:避雷器主要用于限制过电压,不属于直击雷防护装置。
4.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通常采用()方法确定。
A. 折线法B. 滚球法C. 经验法D. 模拟法答案:B解析: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通常采用滚球法确定。
5. 避雷线主要用于()的保护。
A. 发电厂和变电站B. 架空线路C. 建筑物D. 电子设备答案:B解析:避雷线主要用于架空线路的保护。
6. 感应雷过电压幅值的大小与()有关。
A. 雷云电荷量B. 线路距离雷电通道的远近C. 避雷线的高度D. 接地电阻大小答案:B解析:感应雷过电压幅值的大小与线路距离雷电通道的远近有关。
7. 为防止雷电波侵入,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及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应在进出处与防雷接地装置()。
A. 串联B. 并联C. 混合连接D. 不连接答案:B解析:为防止雷电波侵入,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及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应在进出处与防雷接地装置并联。
8. 雷电活动强烈的地区,应选用()避雷器。
A. 阀型B. 氧化锌C. 管型D. 保护间隙答案:B解析:雷电活动强烈的地区,应选用氧化锌避雷器。
9. 接地电阻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 土壤电阻率B. 接地体的尺寸C. 接地体的形状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接地电阻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电阻率、接地体的尺寸和形状等。
10. 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不包括()A. 增加接地体的长度B. 换土C. 深埋接地体D. 采用降阻剂答案:A解析:增加接地体的长度不一定能有效降低接地电阻。
雷电防护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雷电防护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雷电是自然界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现象,给航空航天领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飞行器和航空器的正常运行,雷电防护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雷电防护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原理和方法进行探讨。
1. 雷电的危害和航空航天领域的特殊要求雷电是一种由于大气中形成的电荷不平衡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其放电过程极为猛烈,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和热能。
这对飞行器和航空器的安全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航空航天领域对雷电防护的要求十分严格。
一方面,飞行器和航空器的结构需要具备对雷电冲击的承受能力,以保证其安全运行。
另一方面,飞行器和航空器上的各种设备和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抗雷电能力,以保证其在雷电环境下的正常工作。
2. 雷电防护的原理和方法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装备,减少雷电对飞行器和航空器的冲击,保障航空器和内部设备的安全运行。
以下是雷电防护的一些常见方法:2.1 金属保护在飞行器和航空器的设计中,金属结构被广泛应用于雷电防护。
金属外壳可以有效地吸收和释放雷电的冲击,保护内部设备免受雷电的侵害。
此外,金属结构还可以作为天线系统的接地,减少雷电对天线的干扰。
2.2 避雷针避雷针是一种常见的雷电防护设备,通常安装在飞行器和航空器的高处。
避雷针通过尖端放电和引导电流,将雷电的能量分散到地面,减少对飞行器和航空器的冲击。
2.3 地线系统地线系统是雷电防护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布置地线,将雷电流引导到地下,减少对内部设备的影响。
地线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和阻抗匹配特性,以确保雷电能够快速、安全地流向地下。
3. 航空航天领域的雷电防护实践航空航天领域的雷电防护实践丰富多样,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进行防护。
3.1 飞机的雷电防护在飞机的设计中,特别是民航客机,雷电防护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飞机结构通常使用导电材料,如铝合金或碳纤维复合材料,具备一定的导电性能,能够通过自身来吸收和释放雷电能量。
防雷电安全技术措施
防雷电安全技术措施雷电是指在大气中形成的电荷不平衡时产生的强烈放电现象,其能量巨大且具有破坏力,对人身安全和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都会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防雷电安全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防雷电安全技术措施。
1.建立防雷标准和规范为了保障雷电安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防雷标准和规范。
在进行建筑、设备安装和维护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建筑物的防雷要求、接地装置的设计与安装、防雷网的构造和电缆的布设等。
通过建立防雷标准和规范,可以确保防雷措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合理设计和安装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防雷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将雷电冲击到地下,以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受损害。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接地系统的布置和安装位置。
通常,建筑物的接地系统应包括主接地网和设备接地网。
主接地网是将整个建筑物与大地连接起来的重要部分,设备接地网则是将电气设备与主接地网连接起来。
3.安装避雷针和防雷装置为了增强建筑物的防雷能力,可以在其顶部安装避雷针或者防雷装置。
避雷针具有导电能力,当雷电靠近建筑物时,避雷针会迅速将其引导到地下。
而防雷装置则是通过分散雷电能量和减少雷电击中建筑物的概率来起到防雷作用。
通过安装避雷针和防雷装置,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减少雷击造成的损害。
4.加强设备和电缆的绝缘防护雷电对设备和电缆的绝缘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因为雷电击中设备和电缆时,会产生非常高的电压。
为了防止雷电对设备和电缆造成损坏,必须加强其绝缘防护。
可以采用符合标准要求的绝缘材料和绝缘设备,并定期进行绝缘检测和维护工作。
通过加强设备和电缆的绝缘防护,可以有效降低雷击造成的风险。
5.定期检测和维护防雷设施为了确保防雷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性,必须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工作。
可以委托专业的防雷检测机构进行定期的防雷检测,对接地系统、防雷装置、绝缘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换。
DB35_T 1249-2020 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技术规范
ICS 07.060A 47DB35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249—2020代替 DB35/T 1249—2012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2020- 08 - 24 发布2020 - 11 - 24 实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防雷分类及雷电防护区划分 (2)5雷电防护等级划分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2)6雷电防护设计及施工 (2)7检测要求 (9)8雷电防护日常管理 (11)附录A(规范性附录)卫星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基站的地网布置 (12)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 (14)参考文献 (15)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5/T 1249—2012《电子系统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与DB35/T 1249—201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范围”的内容(见第 1 章,2012 版第 1 章);——修改了“电子信息系统”的术语和定义(见 3.1,2012 版 3.1);——增加了“卫星通信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术语和定义(见 3.2、3.3);——删除了部分术语和定义(2012 版 3.2~3.15);——修改了“防雷分类及雷电防护区划分”的内容(见第 4 章,2012 版第 4 章);——删除了“检测项目”(2012 版第 5 章);——增加了“雷电防护等级划分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见第 5 章);——增加了“雷电防护设计及施工”的内容(见第 6 章);——修改了“检测要求”的内容(见第 7 章,2012 版第 6 章、第 7 章);——增加了“雷电防护日常管理”的内容(见第 8 章);——删除了“电涌保护器的测试”(2012 版附录 A);——增加了“卫星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基站的地网布置”(见附录 A);——增加了“电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见附录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