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简介

合集下载

明十三陵景点

明十三陵景点

明十三陵景点
明十三陵景区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地处北京市区西北,距北京市区120公里。

十三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允炆的陵寝。

明十三陵于明永乐
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历时达45年之久,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明成祖朱棣将其规模扩大到14个帝王陵寝,
共30座陵园,故称“十三陵”。

明成祖朱棣为了确保自己死后“万世一系”,营建陵墓时,
在选址、规划、营建等方面都严格按封建礼制行事,并要求后妃、王公大臣等也要按封建礼制礼法行事,从而使明十三陵成为一个
完整的封建统治集团的专政机构。

十三陵陵园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整个陵区的建筑布局按“前朝后寝”的制度建造,前朝为“长陵”、“昭陵”,后寝为
“定陵”、“神宫”;前有明楼,后有宝城。

陵前有东西朝房各一所;陵园内建有神路、神道、石像路、石坊门等。

十三陵共有陵墓15座(长陵一座、昭陵三座),其中以长陵
的规模最为宏大。

—— 1 —1 —。

十三陵 定陵高陵康陵永陵

十三陵 定陵高陵康陵永陵

十三陵定陵高陵康陵永陵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十三陵简介
2.定陵、高陵、康陵、永陵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正文
十三陵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是明朝皇帝陵墓群,共有十三个皇帝陵墓,故名十三陵。

这些陵墓分别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定陵、昭陵、庆陵、德陵和思陵。

其中,定陵、高陵、康陵和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具代表性的陵墓。

定陵是明朝成祖朱棣的陵墓,建于 1406 年至 1427 年。

定陵的地面建筑保存完好,包括石像生、棂星门、石五供等。

此外,定陵还是十三陵中唯一一个被打开的陵墓,于 1956 年进行了考古发掘。

高陵是明朝宣宗朱瞻基的陵墓,建于 1427 年至 1435 年。

高陵的特点在于其地面建筑的精美雕刻,尤其是陵墓前的石像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康陵是明朝武宗朱厚照的陵墓,建于 1521 年至 1524 年。

康陵的地面建筑布局严谨,石像生动物造型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康陵的墓室结构独特,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设有石棺,后室则为皇帝的骨灰盒。

永陵是明朝世宗朱厚瑔的陵墓,建于 1539 年至 1541 年。

永陵的特点在于其陵园规模宏大,地面建筑精美。

永陵的石像生数量为十三陵之最,且保存完好。

此外,永陵的墓室顶部采用穹窿顶结构,这在明朝陵墓中是独一无二的。

第1页共1页。

十三陵 定陵高陵康陵永陵

十三陵 定陵高陵康陵永陵

十三陵定陵高陵康陵永陵摘要:1.十三陵概述2.定陵简介3.高陵简介4.康陵简介5.永陵简介正文:1.十三陵概述十三陵位于我国北京市昌平区,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

自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选址建陵,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共有13位皇帝葬于此地。

十三陵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陵区占地面积约80平方公里,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陵墓群之一。

2.定陵简介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其两位皇后的陵墓。

神宗在位期间,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国家内忧外患。

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耗时6年建成。

陵墓建筑规模宏大,地面建筑有宝城、宝顶、明楼、石像生等,地下建筑有玄宫。

定陵地宫中神宗与两位皇后的棺椁均保存完好,是研究明朝陵墓建筑和丧葬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3.高陵简介高陵是明朝第11位皇帝世宗朱厚熜的陵墓。

朱厚熜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使明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

高陵始建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陵墓建筑有宝城、宝顶、明楼、石像生等。

高陵地宫中朱厚熜的棺椁保存完好,为研究明朝陵墓建筑和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4.康陵简介康陵是明朝第9位皇帝宪宗朱见深的陵墓。

朱见深在位期间,实施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政权。

康陵始建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陵墓建筑有宝城、宝顶、明楼、石像生等。

康陵地宫中朱见深的棺椁保存完好,是研究明朝陵墓建筑和丧葬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5.永陵简介永陵是明朝第8位皇帝英宗朱祁镇的陵墓。

朱祁镇在位期间,发生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永陵始建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陵墓建筑有宝城、宝顶、明楼、石像生等。

永陵地宫中朱祁镇的棺椁保存完好,为研究明朝陵墓建筑和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以上就是关于十三陵中定陵、高陵、康陵和永陵的简要介绍。

明十三陵 讲解

明十三陵 讲解

明十三陵讲解
明十三陵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寝所在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麓。

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出于政治和战略两方面考虑,开始在北京卜选陵址。

这项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对巩固政权和彻底消除蒙元的残余势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长陵(成祖),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30多年间依次建造了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
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和思宗思陵。

这些陵墓中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贵妃。

明十三陵的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除了皇帝陵外,陵区内还有明朝妃子园寝七座,太监墓一座,以及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

陵区依山势筑有围墙,总长达12千米,是陵区重
要的保护设施。

此外,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

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都十分讲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明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后人瞻仰和传承。

明十三陵景点介绍

明十三陵景点介绍

明十三陵景点介绍摘要:一、明十三陵的概述二、明十三陵的主要景点1.长陵2.献陵3.景陵4.裕陵5.茂陵6.泰陵7.康陵8.永陵9.昭陵10.定陵11.庆陵12.德陵13.思陵三、明十三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四、参观明十三陵的注意事项正文: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总称。

这里地势优越,景色优美,被誉为“风水宝地”,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的杰出代表。

明十三陵的主要景点包括: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思陵。

每个陵墓都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建筑风格,其中以长陵、定陵和昭陵的规模最为宏大,保存也较为完整。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的合葬墓,规模宏大,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的陵墓。

昭陵是明穆宗朱载垕和皇后的合葬墓,陵墓前的石雕造型生动,气势雄伟。

明十三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深厚,明朝的皇家陵寝制度在此达到了巅峰。

明朝时期,陵寝制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明十三陵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这里不仅埋葬着明朝的皇帝和皇后,还有众多的皇子、公主、嫔妃等皇室成员,他们共同构成了明朝的历史画卷。

参观明十三陵时,游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要尊重陵寝的历史和文化,保护文物古迹;其次,要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在陵区内吸烟、燃放烟花爆竹等危险行为;最后,要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游览。

总之,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的瑰宝,它见证了明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明十三陵

中国古代建筑:明十三陵

皇帝陵寝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 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 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 游景点之一。
明长陵
皇帝陵寝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该 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 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 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郑贵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郑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顺妃、周端妃、刘昭妃 (即宣懿太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心腹太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
明十三陵神道
中国古代建筑
明十三陵
课件提纲
一、明十三陵简介 二、皇帝陵寝 三、陪葬墓 四、神路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建于1409~1645年,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 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十三陵
皇帝陵寝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 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 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世宗)、昭陵 (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 (明毅宗)。
明定陵
皇帝陵寝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 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 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昭陵

十三陵 定陵高陵康陵永陵

十三陵 定陵高陵康陵永陵

十三陵定陵高陵康陵永陵(原创版)目录1.十三陵简介2.定陵、高陵、康陵、永陵的概述3.各陵墓的历史背景和特点4.各陵墓的现状和保护措施正文【十三陵简介】十三陵,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是明朝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所在地。

自永乐七年(1409 年)开始修建,至崇祯八年(1635 年)止,历时约 220 年。

十三陵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建筑群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定陵、高陵、康陵、永陵的概述】1.定陵:位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宣德皇帝朱祁镇和皇后的合葬陵墓。

定陵始建于宣德元年(1426 年),至宣德八年(1433 年)完工。

2.高陵:位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景泰皇帝朱祁钰和皇后的合葬陵墓。

高陵始建于景泰元年(1450 年),至景泰八年(1457 年)完工。

3.康陵:位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和皇后的合葬陵墓。

康陵始建于崇祯元年(1628 年),至崇祯八年(1635 年)完工。

4.永陵:位于十三陵陵区内,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皇帝朱允炆和皇后的合葬陵墓。

永陵始建于建文元年(1399 年),至建文四年(1402 年)完工。

【各陵墓的历史背景和特点】1.定陵:宣德皇帝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定陵建筑精美,墓室高大,壁画华丽。

2.高陵:景泰皇帝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夺门之变”,政局动荡。

高陵规模略小于定陵,但墓室和壁画同样精美。

3.康陵: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国家内忧外患,战乱频仍。

康陵修建时,明朝已走向衰败,但墓室和壁画仍有一定水平。

4.永陵:建文皇帝在位期间,推行“建文改制”,试图改革明朝政治经济制度。

永陵墓室结构独特,壁画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各陵墓的现状和保护措施】如今,十三陵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各陵墓的现状不一,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陵墓维护、提高游客素质、限制游客数量等。

十三陵简介介绍

十三陵简介介绍
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明长陵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金器、银器、玉器、陶瓷等 ,这些文物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揭示明朝皇室葬礼习俗
通过明长陵的发掘,考古学家得以了解明朝皇室的葬礼习俗和礼仪 程序。
明昭陵的考古发现
发现女性皇室成员墓
明昭陵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朱见济的陵墓,考古学家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女性皇室成员的墓葬,这对于研究明朝皇室家 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揭示明朝宫廷生活
通过出土的文物和遗迹,考古学家得以了解明朝宫廷生活 的方方面面,包括皇帝的起居、办公、祭祀等活动。
发现完整的建筑结构
明定陵的建筑结构保存较为完整,考古学家在发掘过程中 能够清晰地了解明朝皇陵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明长陵的考古发现
发现大型陵墓建筑
明长陵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考古学家在发掘过程中发 现了大型的陵墓建筑,包括神道、石桥、石门等。
十三陵的历史文化旅游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历史文化价值上,还体现在其自然风光和 环境上,是一个值得保护和开发的旅游资源。
THANKS。
2
十三陵的保护工作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包括文物 本体保护、环境治理、安全防范、陈列展示等。
3
十三陵的保护工作不仅关注文物的保护,还注重 文物的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十三 陵的历史和文化。
十三陵的开发利用
01
十三陵作为中国明朝时期的皇家陵寝,具有极高的历
史文化价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的历史背景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个朝代,建立于1368 年,灭亡于1644年。
01
02
中期以后,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经济衰退, 明朝逐渐走向衰落。
03
04

北京明十三陵景区介绍

北京明十三陵景区介绍

北京明十三陵景区介绍一、概述北京明十三陵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是明朝皇帝及其配偶和后妃的陵墓群,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陵园之一。

景区占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包括13座陵墓和相关文物建筑。

这些陵墓建于明朝(1368年至1644年),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分。

二、历史背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统治时间长达276年。

明十三陵是为了安葬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即永乐皇帝)而修建的。

从永乐皇帝开始,共有13位明朝的皇帝在此安葬,因此得名“明十三陵”。

三、景点介绍1. 十三座陵墓北京明十三陵共有13座陵墓,分别为:•永乐陵•成化陵•宣德陵•正定县东辛庄•万安县大营村•景山后山•养心殿•永康陵•大定陵•定陵•苏州园林•乾清宫•神路街每座陵墓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

2. 纪念碑廊纪念碑廊是明十三陵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位于神道两侧。

这里有许多石刻碑文,记载了明朝历代皇帝的事迹和功绩。

纪念碑廊呈现出古朴典雅的气息,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3. 神道神道是连接各个陵墓的主要通道,也是明十三陵景区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神道呈直线形状,两侧有石像、石马和石羊等装饰物,构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观。

4. 面壁成峰面壁成峰是明十三陵景区内一处自然景观,位于神道北端。

这里有一个巨大的岩壁,形似屏风,被称为“面壁成峰”。

岩壁上有一些刻有文字的石碑,记录了明朝历代皇帝的名言和箴言。

5. 景山后山景山后山是明十三陵景区内的一处自然景观,位于神道南端。

这里有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溪流,是游客休闲散步、观赏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四、参观须知•开放时间:每天9:00-17:00。

•门票价格:成人票50元/人,学生票25元/人(凭有效证件)。

•游览路线:游客可按照指定路线游览陵墓和景点。

•注意事项:请遵守景区规定,爱护文物建筑和环境,不乱丢垃圾。

同时要注意安全,在陡峭或湿滑的地方小心行走。

十三陵简介和历史故事

十三陵简介和历史故事

十三陵简介和历史故事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距北京市区约50公里,是明代皇帝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的陵寝群。

它东起北平州,西至居庸关,南达北长城,总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明代的十
三陵是明祖陵,包括长陵、昭陵、定陵、景陵和裕陵五座皇帝陵墓及一批妃嫔、公主的陵墓。

十三陵因在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而得名。

明朝皇帝陵寝的规制是前朝后寝,在这里埋葬了5位皇帝和16位皇后,这在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是绝无仅有的。

明代十三
陵现已开放的只有长陵和昭、定两陵区。

长陵区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其规模最大,也最完整。

整个陵寝建筑群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
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长陵、昭陵和定陵三个陵区。

整个陵园气势雄伟,布局严谨。

整个陵寝建筑群坐北朝南,前为神路,中为祭殿,后为寝殿。

明长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建成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三年(1428年)的15年间。

—— 1 —1 —。

明十三陵的意思

明十三陵的意思

明十三陵的意思
明十三陵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的一组帝王陵墓群,是明朝十三位皇帝及其配偶的陵墓,也是明朝最后的皇帝崇陵。

明十三陵包括定陵、显陵、景陵、昌陵、懿陵、昭陵、穆陵、泰陵、顺陵、神陵、庆陵、恭陵和思陵。

明十三陵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时期,修建工程历时几十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这些陵墓按照传统的皇家陵墓规模和布局设计,建造了宏伟的神道、碑亭、宫殿、墓道和陵墓等建筑物。

每座陵墓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点,体现了明朝时期的宫廷建筑风格和文化艺术。

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园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之一。

这些陵墓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游客可以参观陵墓的建筑群、石刻、雕塑、壁画等文化遗产,了解明朝皇帝的陵墓制度和葬礼仪式,感受古代帝王陵墓的庄严和神秘氛围。

明十三陵也是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明朝历史、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明十三陵也是北京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明十三陵历史介绍

明十三陵历史介绍

明十三陵历史简介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

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

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

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

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

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

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

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1. 概述北京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长陵、石景山区八宝山一带,是中国明朝时期的皇帝和皇后的陵园,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规模最宏大的一批,享有“万里长陵”之誉。

明十三陵群的建设始于明成祖朱棣,延续了明代五百年的陵墓建设传统,直至明思宗朱由检的崇陵。

明十三陵群由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神宗朱翊钧、明穆宗朱载垕及其皇后、贵妃、公主和宗室等人的陵寝组成。

2. 建筑风格明十三陵的建筑风格融汇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独特魅力。

陵园内的建筑群依山就势,布局严密而有序,充分展现了明代建筑的特点。

每座陵墓都有石牌坊作为入口,代表着皇帝权力的象征。

进入陵园后,可以看到大量的石刻、神道、宫殿、亭台楼阁等建筑,构成了庄严肃穆的陵园环境。

明十三陵采用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现出中国古代人文景观的魅力。

3. 陵墓特点明十三陵的陵墓均建在北京西山区域,地势险要,环境幽静。

陵墓选址考虑了地理风水和皇陵规制,每座陵墓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建筑设计。

陵墓内的建筑布局精密,象征着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念。

大量的石刻、壁画以及陵园内的园林景观展示了明代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底蕴。

每座陵墓都配有石象、石羊等石雕,寓意着皇帝的权威和威严。

明十三陵体现了明代帝王陵园的特点,不仅是皇帝的陵墓,更是皇族的家族陵园。

陵墓内不仅有帝后的陵寝,还有其它的公主、贵妃、宗室的陵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陵园群。

这种规模和格局在中国古代陵墓中是独一无二的。

4. 文化遗产保护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对明十三陵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明十三陵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旅游景点。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强了对明十三陵的管理和维护,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推广明代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文明。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简介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边缘,是明朝皇室世袭陵墓,历元十四至明朝晚期,一共有四十二个墓葬,它们被称为“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皇室行为习俗、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刻体现。

明十三陵有着灿烂的历史,从明朝的十四世到晚期的六十四世,从明朝中叶到清末,历时百余年,深受数代皇帝的喜爱,将无数珍贵的艺术至宝埋葬其中。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是满清铜质墓室。

由于明十三陵的任何一个墓葬都拥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意义,明十三陵也被誉为中国宗教习俗与社会发展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

明朝时,皇室墓葬建筑层出不穷,每一个墓葬都极具艺术价值,凝聚着明朝时期历史文化智慧。

明十三陵作为一座大型皇室墓葬群,其建筑群体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统一而又有异,彰显着明朝宏大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念。

明十三陵的建筑风格呈现出古今、中西、北京风格的多样性,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明朝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明十三陵可以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刻体现。

明十三陵除了有着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建筑外,还聚集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宝藏,其中有巨大的铜质墓宝,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座高贵的墓室,尤其保存较为完整,是明十三陵文物的精品杰作。

明十三陵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成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国家的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与研究明十三陵,中国政府特设立明十三陵研究会,专门负责研究与保护明十三陵,也为社会开放,让更多游客进入明十三陵,感受其历史文化与艺术之美。

总之,明十三陵历久弥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瑰宝,它不仅珍藏着历代皇帝极具艺术价值的文物宝藏,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习俗、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刻体现。

十三陵的介绍

十三陵的介绍

十三陵的介绍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面积约62平方公里,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是明十三陵的统称。

十三陵地处北京西北的昌平西南山麓,包括长陵、昭陵、景陵、定陵和神路五个主墓及其陪葬墓,共计14座陵墓。

其中长陵为明代第一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

长陵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是明代第一座帝陵,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朱棣为了营建这座陵墓,先后动用民夫二十余万人,建起一座规模宏伟的陵寝。

由于工程浩大,劳民伤财,明成祖死后不久,就爆发了著名的“靖难之役”。

这场战争以明军胜利告终。

为了纪念这次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朱棣下令在长陵附近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长陵地宫。

地宫修建在海拔150米的高地上,建筑规模和地面上的宫殿并无两样。

明十三陵的建筑布局严谨、规制完备、装饰华丽、气势恢宏,体现了明初最高统治者的丧葬礼俗和建筑艺术水平。

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是绝无仅有的。

—— 1 —1 —。

明十三陵的简介

明十三陵的简介

明十三陵的简介一、明十三陵的历史背景明十三陵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是明朝时期的皇家陵墓群,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一组。

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朝历代帝王都选择在这里修建陵墓,共有13座陵墓,故称为明十三陵。

二、明十三陵的规划与布局明十三陵占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整个陵墓群按照风水理论精心规划和布局,分为两条主轴线:一条是”神路”,作为祭祀活动的主要通道;另一条是”石道”,用于保护陵墓和统一视觉效果。

2.1 “神路”“神路”是指从外城牌楼进入陵墓区域的主要大门,又称为”神道”或”神陵大道”。

“神路”长约7.5公里,两旁种植着大规模的松树,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在”神路”的尽头,是供奉皇帝牌位的大殿,也是祭祀的主要场所。

2.2 “石道”“石道”是从”神路”分岔出来,通向具体的陵墓地点。

“石道”的两旁种植着成片的柏树,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石道”上有石狮、石马等石雕作为装饰,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三、明十三陵的建筑风格明十三陵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汉族文化和中国古代宗教思想。

陵墓的建筑主要分为三部分:门楼、宫殿和神道。

3.1 门楼明十三陵的每座陵墓入口都有一座门楼,作为通往陵墓区域的第一道门。

门楼通常是由石头建造而成,形状庄严肃穆。

门楼通常有两层,上层有牌坊和碑刻,下层是门洞,用于进入陵墓区域。

3.2 宫殿宫殿是陵墓区域的核心部分,是供奉皇帝灵柩和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宫殿建筑宏伟壮观,通常有几进几殿的格局。

3.3 神道神道是连接门楼和宫殿的通道,用于进行祭祀活动。

神道两旁有石雕、铜像等装饰物,形象生动,富有艺术价值。

四、明十三陵的修复与保护明十三陵自修建以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侵蚀和战争的摧残,陵墓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4.1 保护区划分明十三陵被划分为保护区和观光区两个区域。

保护区只对学者和专业人士开放,严格控制参观人数,以减少人为破坏。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完整且保 存最完好旳皇家陵墓群,占地面积2500平方
公里,规模为清朝三大陵区(关外三陵、东 陵、西陵)之冠。始建于清顺治23年(1661 年),营建时间达247年。整个陵区以昌瑞山 为界,以北称"后龙",是龙脉起源;以南称" 前圈",在青山环护下,建造了5座皇帝陵、4 座皇后陵、5座妃园寝,1座公主园寝,共葬
福陵
永陵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万多 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于公元 1598年,是满清皇族旳祖陵,坐落于辽宁新 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处旳永陵镇。陵内 葬着努尔哈赤旳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 满、祖父觉昌安、爸爸塔克世及伯父礼敦、 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旳福晋。陵宫由下马 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窑、 果楼等部分构成。启运山如屏风耸立背后, 苏子河如玉带飘过陵前,河对岸旳烟囱山与 启运山遥相呼应,使地处群山围绕中旳永陵 显得十分壮阔。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 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 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9次亲来永陵祭 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旳国家典制。
昭陵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旳陵墓,在盛京 三陵中规模最大,构造最完整。因坐落在沈 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昭陵始建于清崇德 八年(公元1643年),与福陵同年竣工,经 康熙、嘉庆增建,陵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 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昭陵建在平地 上,四面护以缭墙,极似一座小城。主体建 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 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 楼、宝顶。
明清皇陵分布
以南京为中心旳明初皇陵 建筑群、以沈阳为中心 旳清初皇陵建筑群和以 北京为中心旳明清皇陵 建筑群。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简介
十三陵,又称明清皇陵,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家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拥有距今5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陵墓群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十三陵共有13座皇陵,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陵、明太宗朱
棣陵、明世宗朱瞻基陵、明穆宗朱厚照陵、明孝宗朱祁钰陵、明熹宗朱翊钧陵、明宣宗朱祐樘陵、明康熙帝朱由检陵、清高宗爱新觉罗·玄烨陵、清仁宗爱新觉罗·旻宁陵、清宣宗爱新觉罗·载淳陵、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沣陵和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陵。

十三陵的建筑均为古典建筑,以汉、唐、宋、明、清五代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十三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华夏古代建筑的瑰宝”,其中朱元璋陵、朱棣陵、朱瞻基陵、朱厚照陵、朱祁钰陵、朱翊钧陵、朱祐樘陵、朱由检陵等8座陵寝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明十三陵介绍

明十三陵介绍

明十三陵介绍
明十三陵是位于北京山西西郊的明代皇家陵寝,其中的十三座陵墓,代表着明朝的雄厚威力,是中国古代墓葬文明的精华。

十三陵位于山西西郊的十三陛府、金堤河镇,是明朝大都到山海关经过十字路口后,前往神社和皇帝祭祀之地的必经之路。

由于明朝末期社会动荡,明十三陵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摧毁,但是至今仍然保存下来了许多古建筑,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座墓葬群。

十三陵由明高宗朱元璋下令建立,共包含十三个陵墓,它们分别是景泰宫、弘仁宫、思恩宫、德定宫、康熙宫、乾隆宫、爱新觉罗熙宫、爱新觉罗奕宁宫、爱新觉罗燕京宫、嘉庆宫、宣统宫、爱新觉罗山阴宫和忠仁宫。

前九个陵墓均为明爱新觉罗皇帝的家族陵墓,后四个为明末后裔的陵墓,加起来共拥有国都帝王陵墓50余处,十三陵的规模比较宏大,是历朝典雅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的结构风格各异,陵墓外观极为壮观,中心正殿呈现高大气派,三殿两廊的特色更加凸显出帝王的宏伟气质,内建筑精巧精致,全部以红砖包青石为主,历史感十足,设计别致、装饰华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建筑风格集中表现出明、清两朝建筑风格的特点。

比如景泰宫布局精巧,由苍翠古树环绕现今仍然屹立不倒,明代故宫院落由五扇门和十四道垛构成,兼具明清古典建筑的特点,而康熙宫和乾隆宫则以一三和四字街的形状极具特色,更显得宏伟庄严。

明十三陵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墓葬之一,它不仅为我们了解明朝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明十三陵的景观令人赞叹,它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如何把历史、文化、建筑和自然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完美的效果。

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变迁,明十三陵现今保存完好,成为一座历史名胜,值得我们探索和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

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城定在今日的南京,死后葬在南京钟山南,称明孝陵。

(我们知道南京别称是“金陵”,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建此城。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建议联东吴抗曹,来到金陵,见此处“虎距龙蟠”,建议孙权建都于此,历史上“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等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期。

朱元璋就是因为喜欢南京的风水所以建都的,死后自然葬在都城附近的钟山旁)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在其叔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下落不明,有人说葬身火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定论。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被其兄朱祁镇以亲王的身份礼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口。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部队在河北怀来城西20里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围歼,英宗也成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这时明朝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的天子,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

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

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

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

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弄权和王振其人)明十三陵建造还要从明永乐皇帝登基说起,燕王朱棣夺取了王位后,在南京称帝,为政权的巩固一心想迁都北京。

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为了表示其迁都北京的决心,下令在北京郊区选址建陵(帝陵通常选在京城附近)。

最终选定昌平的天寿山作为“寿宫吉壤”,永乐七年(1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三月才全部建成,此后,明代有十二位皇帝在此建陵。

自1409年至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建造历时二百多年。

其实明十三陵的选址颇费周折,皇后徐氏死后,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和风水师廖均卿等人去选“吉壤”。

据说,他们首先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都姓朱,与“猪”同音,猪进屠家犯地讳不能用。

另一个选在羊山脚下,但因后面有“狼口峪”,猪旁有狼更危险,也不能用。

后来又选定京西“燕家台”,可“燕家”与“宴驾”谐音,也不吉利。

最后才选定现在这片天寿山陵区。

天寿山陵区是依风水原理选址的,我国选阳宅、阴宅都遵循这几句话“觅龙,龙要真;察砂,砂要秀;观水,水要抱;点穴,穴要的;取向,向要吉”。

这里的龙指的是山,天寿山是太行山的支脉,蜿蜒曲折,脉相分明,且山上树木葱郁,砂要秀指的就是这个。

水指的是从西北过来的温榆河,俗话说“山主富贵,水主财”、“有山无水休寻地”。

山好,自然气场好,但气遇风则散,遇水则止,所有要有水,且水抱,不然就犯了弓背散,有多少财也会散尽。

这里天寿山为镇山,东有蟒山,西有虎峪,正合风水的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南面有龙、虎二山做为案山,温榆河二水从正北流向东南,斜贯“明堂”(群山中的盆地),合乎抱水之说,所以这里确实是风水宝地。

十三陵陵区占地40平方公里,陵区内苍松翠柏,建筑红墙黄瓦,既庄严肃穆,又金碧辉煌。

但后来地面上的建筑曾几次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军入关。

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有人说清兵的强盛和他们的祖坟风水有关,他们祖坟在房山,如果捣毁,清兵则灭。

所以明天启年间就派人毁了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

所以清兵入关后就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

到了乾隆年间,为了笼络汉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下令修缮了明陵。

民国时期,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又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开发和保护。

十三陵的陵号按所葬皇帝在位的历史顺序分别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陵。

这13座陵墓,现仅有长陵、定陵向游客开放,其中定陵地宫已发掘。

长陵是十三陵的第一陵,所以长陵的中轴线也成为整个陵区的中轴线。

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在大宫门南二里许,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陵区开始的标志。

该石牌坊5间6柱11楼,高14米,宽28.26米,是现今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坊。

大宫门是陵区的正门,俗称“大红门”。

门有3洞,门口两侧有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当时奉旨官员到此都要步行进入陵区,否则以大不敬论罪。

碑楼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内立长陵神功圣德碑,高约3丈,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

碑的正面是神功圣德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为明成祖朱棣撰写,碑文有3000多字,碑背面是乾隆题写的《哀明陵三十韵》,记载长、永、定、思几座陵墓的残破情况。

大宫门后的大道叫神道,它纵贯陵区南北,全长7公里,直达长陵陵门。

神路两侧有众多石雕群,统称为石像生。

有24兽12人,兽有狮子、骆驼、獬豸、麒麟、马、象,两卧两立;人有文臣、武臣、勋臣各4人。

这些体现了帝王生前的威仪和死后的尊严。

石像生北端有一座门叫棂星门,俗称龙凤门,三门六扉,门额是端各饰有火焰宝珠,俗称“火焰牌坊”。

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一陵,占地10公顷,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

朱元璋死后,他以“靖难”之名,大军南下进入南京,于建文四年(1402年)夺得皇位,当年六月在南京奉天殿登基,年号为“永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亲征漠北,病逝在榆木川。

同年十二月葬入长陵,谥号“文”,庙号“成祖”。

朱棣在明代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

在作燕王时,多次亲帅出征,为平定北方立下战功。

称帝后,仍征战南北,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并作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策。

他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在经济方面,他继续奖励农桑,多次移民北上,开垦荒地,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经济,出现了国库充实的局面。

在文化方面,他先后委派大学士解缙和姚广孝等修编《永乐大典》,该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

在发展外交和贸易方面,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展贸易活动,发展了同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成为当时航海史上的壮举。

皇后徐氏,是开国元勋徐达的长女,她自幼聪颖、好读书,曾编有《内训》20篇和《劝善》书,以教化人心。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1413年),首先葬入长陵,成为葬入十三陵陵区的第一人。

进入长陵陵门,内有神厨、神库和碑亭。

进入陵恩门,就是祾恩殿,祾恩殿建成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陵中惟一完好保存至今的享殿,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珍贵遗物。

大殿仿明代皇宫金銮殿而建,宽9间,深5间,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

殿顶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上面是黄色琉璃瓦。

此殿的大小构件,用材均为名贵金丝楠木。

殿内有60根楠木支撑,中间最粗的4根直径在1米以上。

祾恩门和祾恩殿是我国最好的楠木殿。

殿后是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楼顶为重檐歇山顶,明楼两侧是宝城,宝城圆丘为宝顶,下面即是地宫,长陵地宫没有挖掘。

现在我们前往定陵进行参观。

定陵是明代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及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陵。

朱翊钧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8年,但其贪婪怠惰、视酒如命。

他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当年9岁。

即位初,在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辅佐下,各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1582年,张居正病故,亲政不久的万历帝便利用祭陵的机会为自己选定陵位。

他花费白银800万两,历时6年,修建了工程质量极佳的定陵。

竣工后,他还亲往查验,觉得十分满意,居然在地宫中大宴群臣,这在历史上当然闻所未闻。

朱翊钧是个昏君的典型。

他“每餐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稍有不甚,即遭其毒打”。

纵观其一生,在位48年,有28年不理朝政,国家机构处于瘫痪状态。

万历中叶,国运日衰,所以后人有“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的说法。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辞世,天启年间葬入定陵,谥号“显”,庙号“神宗”。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人,是万历皇帝的正统皇后,但与神宗未生儿育女。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病逝。

孝靖皇后王氏,原地位卑微,因与万历皇帝生有一子,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光宗朱常洛,故被封为皇贵妃。

死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比神宗早死九年,被按贵妃礼制葬于天寿山一平岗地。

熹宗朱由校即位后,追封她为太皇太后,后迁入定陵与万历皇帝、孝端皇后一起下葬。

定陵前的神功圣德碑是无字碑。

碑顶雕有云龙,碑下端雕有海水图纹,碑座为赑屃,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好负重,故用其驮石碑。

定陵出土文物陈列室内详细提供了墓主及其陵墓发掘过程的介绍,南北两个展室内陈列了出土的随葬品。

明楼是陵墓的标志。

此明楼为石结构建筑,彩漆雕饰。

明楼是定陵地面上保存最完好的建筑。

在明楼的黄色琉璃瓦顶上,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陵号“定陵”二字。

明楼内碑额上有“大明”二字,碑身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神宗”是庙号,“显”是皇帝的谥号。

定陵是十三陵中惟一挖掘了地宫的陵墓。

1956年5月正式开始动工,1958年结束。

工作人员最先发现定陵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条券门,于是在正对券门的位置开了第一条探沟,大家看这里就是第一条探沟所在处,在探沟底部发现用城砖砌成的隧道。

3个月后,沿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第二条探沟,大家看就是这个方向。

在此挖掘中,碰到了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文字的石碑,从而为打开地宫指明了方向。

沿着石碑指明的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就在明楼后正对着墓门的方向,找到了石隧道,最终找到了地宫的金刚墙。

打开金刚墙,内有一个方形石券室,石券室中央有两扇汉白玉石门。

工作人员用铁丝和木板将顶门的“自来石”移开,地宫的门就这样打开了。

大家看这就是定陵的宝城,宝城是一道用砖砌的圆形大墙,墙高7.5米,下厚上薄,周长800多米,中间有一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就是宝顶了,宝顶下就是定陵的地宫,明楼与宝城相连。

现在我们就前往定陵地宫进行参观。

定陵整个地宫采用石料发券,称作地下“无梁殿”,由前、中、后、左、右5座殿室组成,各殿之间都有石门相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