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神路及长陵共29页

合集下载

十三陵

十三陵

明十三陵明朝共有16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异。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明孝陵”;继位的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

后来英宗复辟,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以亲王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

期后近20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和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

崇祯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

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风水布局正门入口后的明十三陵十三陵属于太行山脉,西通居庸关,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成为十三陵及京师之北面屏障。

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指:“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明代视此为风水地,陵区以常绿的松柏树为主。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

陵墓规格相近,各据山头,陵与陵之间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

[转载]明十三陵简介

[转载]明十三陵简介

[转载]明十三陵简介
作者:三僚
十三陵简介
天寿山诸陵建筑,是在明孝陵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主要建筑,与明孝陵差异不大。

每座帝陵都包含三个建筑模块:神道、陵宫与玄宫。

神道是帝陵建筑的前导部分。

天寿山诸陵除思陵外均有神道。

长陵神道建筑规模最大,其他各陵神道均直接或间接地由长陵神道分出, 故长陵神道又称总神道。

长陵神道全长7.3公里, 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下马碑、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等建筑。

石牌坊:阔28.86米,高12米,由巨大的青白石雕刻后样接而成,形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制作精美,雕刻精细。

十三陵石牌坊
大红门:位于龙、虎山之间,为十三陵门户。

其形制为単檐庑顶,红墙黄瓦,下辟券门三道,砖石结构。

建于高岗之上,居高临下,极有气魄。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1、神路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
2、长陵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
3、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
4、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5、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
6、明献陵是中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墓
7、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
8、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
9、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
10、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
11、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
12、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
13、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
14、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朱由检(年号
、西二旗乘坐地铁昌平路线到南邵乘坐
达定陵、昭陵。

世界文化遗产介绍-明清皇家陵寝

世界文化遗产介绍-明清皇家陵寝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 市易县的永宁山下,在北京 的西面。是清代自雍正时起 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 于1730年(雍正八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 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 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等。 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 章制度,陵区内千余间宫殿 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 刻。国家4A级景区
已列入世遗名录的明陵寝有明孝陵 (江苏南京),明十三陵(北京):明 长陵、明献陵、明景陵、明裕陵、明茂 陵、明泰陵、明康陵、明永陵、明昭陵、 明定陵、明庆陵、明德陵、明思陵,明 显陵(湖北钟祥)、景泰陵(北京)、 明皇陵(安徽凤阳)。
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始建于明洪武十 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 建成,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 天下,故名孝陵。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 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占地面积达 170余万平方米,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 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2003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 12月,又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 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显陵由王墓改造而来,是中国 中南六省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占 地面积大,达183.13公顷,是明代帝 陵中单体面积最大的皇陵;其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在明 代帝陵规则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一陵两冢”的 陵寝结构为 历代帝王陵 墓中绝无仅 有。
明显陵
明显陵1988年元月明显陵被国 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8年4月,显陵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

北京的十三陵,都是哪位皇帝的陵寝?

北京的十三陵,都是哪位皇帝的陵寝?

北京的十三陵,都是哪位皇帝的陵寝?长陵(明成祖朱棣)长陵是明十三陵之首,安葬着永乐皇帝和他的皇后徐氏。

明成祖朱棣可是一位著名皇帝,迁都北京就是他的决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

而长陵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

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宫就历时四年。

为何仁厚的皇帝会中年暴毙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明献陵是中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是明十三陵之一。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

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

不过这么一个内敛的人,居然会中年暴毙,死因至今还是一个谜。

文人与艺术家的保护者景陵(明宣宗朱瞻基)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他是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

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朱瞻基在性格上,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

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不过这位皇帝也是38岁就去世了。

容易轻信别人的皇帝陵裕陵(明英宗朱祁镇)明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

历史上记载,这位皇帝是一个非常善良、容易轻信别人的人,甭管是好人坏人,都相信,以至于治国时好时坏没个准儿。

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过去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

这里葬着的皇帝有一副传世名画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明茂陵,位于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北京十三陵长陵简介

北京十三陵长陵简介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北京十三陵长陵简介
一、长陵简介
长陵是北京十三陵中的首陵呢,哇塞,那可是超级有历史底蕴的地方。

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他的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

这长陵啊,从外面看就特别壮观。

它的陵门高大宏伟,进去之后能看到长长的神道,神道两边的石像生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静静地守护着陵墓,有石兽,石人,那些石兽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动起来似的。

长陵的祾恩殿那可是相当有名的。

这祾恩殿的建筑风格独特,它是木质结构,柱子超级粗,给人一种特别雄浑大气的感觉。

走进祾恩殿,就好像能感受到当年的那种皇家威严。

殿里的陈设虽然历经岁月,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时的繁华景象。

长陵所在的十三陵地区呢,风景也很不错。

周围都是青山绿水,空气特别清新。

在长陵游玩的时候,既能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又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里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从长陵的建筑风格、布局,到里面的一草一木,都能让人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说,长陵的选址就有很多讲究,这反映了当时的风水观念还有皇家对于陵墓的重视程度。

长陵里保存的文物也不少呢。

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明朝的文化、艺术和工艺水平。

像一些陶瓷器、金属器等等,都能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且长陵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历史瑰宝的原貌。

第 1 页共 1 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十 三 陵 ( 北 京 )
仁宗(献陵) 穆宗(昭陵) 宣宗(景陵) 神宗(定陵) 英宗(裕陵) 光宗(庆陵) 宪宗(茂陵) 熹宗(德陵)
孝宗(泰陵) 思宗(思陵)
武宗(康陵)
明孝陵
开曲折自然式神道之先河
始建宝顶
明清两代皇陵的“先驱”
石像生:
•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 像生,又称“翁仲”。 • 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 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 • 石像生在十三陵大碑楼至龙凤门(棂星门)的 路两侧。有石兽24座(狮、獬豸(xiè zhì )、骆驼、象、麒麟、马各4,均2卧2 立),石人12座(武臣、文臣、勋臣各4)。 均用整块巨石雕成,体态高大,造型生动,雕 刻精细,为国内少见的大型石雕群。
十三陵的风水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 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 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后来他在 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 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经朱棣亲自 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 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 南面敞开,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 泻而去。 陵前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 西为“虎 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 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 “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 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 远处一直伸展至 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 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 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 设的帝陵吉壤。在中国传统风水 学说的指导下, 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 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 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 一” 的哲学观点。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

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

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

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

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

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

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

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一、明十三陵概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山麓,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

自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总面积124余平方千米,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1961年十三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

(一)历史沿革明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等前往北京一带卜选陵址。

最初他们看中了京西的“燕家台”,此地不但地形地貌符合王霸之业的要求,而且也有历史遗迹和传说,朱棣曾被封为“燕王”,再用“燕家台”座坟墓岂不更好?但这“燕家”和“晏驾”是谐音,皇帝死了叫“晏驾”,不能用专咒皇帝死的地方做陵地,这不吉利。

后经一番对圣意的揣摩,认为巴陵址选在燕京周围,是符合朱棣的心思的,于是便在口外的屠家营看中了一块山清水秀,王气氤氲的地方,这里地形地貌虽好,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杀,因避讳而弃之重选。

第三个地方他们看中了昌平西南羊山脚下的“狼儿峪”,后又因“与狼为邻”,弃之。

第四次选中谭拓寺,这里风景虽好,但是地处山涧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还是不能当选。

足足跑了3年多的时间,至永乐七年(1409),他们来到昌平北20多里的地方,周遭看了几遍,这个地方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小盆地又有无限发展的前途,山水明秀,景色宜人, 廖均卿一下看中了,认为这里是上好的“吉壤”、“风水胜境”,这个地方当时叫黄土山。

二人把选好的地址驰报南京后,朱棣亲自北上察看。

他见这里山间地面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身后。

山势如屏,易守难攻,如若驻军把守,即可守卫陵寝,又便于保京师。

再加上术士们从“风水”的角度对此处倍加推崇,正所谓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是只配帝王享用的形胜宝地,于是朱棣十分满意,便降旨圈地80里作为陵区禁地,开始动工修建长陵,并将原来的黄土山(又名康家庄)改名为天寿山,择吉动工修建。

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

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

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朝有十六帝,这里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为明朝有三个皇帝没有埋在这里,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明朝第二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钰。

明朝第一个在北京修建陵寝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朝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在北京一带选址建陵。

最后选中今天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作为陵址上报给皇上。

朱棣亲自现场考察后,非常满意,封这里的山叫“天寿山”,选择“黄道吉日”开始动工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历时18年之久,陵寝才大功告成。

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

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长陵的后续装修工程并没有结束。

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长陵的神道。

大石牌楼,神道上的碑楼陆续建成。

如此算来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

这条长陵的神道,也随着明朝后续几位皇帝的陵寝依次完工,成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朱棣为什么要在北京修建陵寝呢?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政治原因。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朱允炆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终。

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

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

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战略原因。

明朝初年,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

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

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神路及长陵

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神路及长陵

明朝一共十六个皇帝,为什么是十三 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 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 (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 文帝不知所终。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 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 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 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 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 郊玉泉山。
祾恩殿
明长陵是十三陵中的首陵,规模最大,保 存最完整。特别是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 祾恩殿,在十三陵中仅存此一座。
长陵祾恩殿建于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仿明代皇宫金銮殿所建,下面台基由三层汉白玉石
雕成,高3.13米,占地面积达4400多平方米。台基周围绕以三层荷叶净瓶纹饰的栏板和雕有云龙
翔凤的望柱。台基前后设踏垛三道,古称"三出陛",即古代宫殿前的石阶。中间御路石雕,下层 是海水江崖,云腾浪涌,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龙在云海中上下翻腾,追逐火 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上得丹陛,前面是一块平坦的月台,衬得大殿更加雄伟。
明清皇家陵寝
明十三陵
整个十三陵区域极大
是哪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 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 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 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 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 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 陵。 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十三陵的风水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 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 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后来他在 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 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经朱棣亲自 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 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十三陵介绍

十三陵介绍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

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该陵园建于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

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

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

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

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

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大清十三陵墓

大清十三陵墓

大清十三陵墓1、永陵,原皇帝、直皇帝、翼皇帝、宣皇帝辽宁抚顺市新宾县赫图阿拉城2、福陵,努尔哈赤辽宁沈阳市天柱山3、昭陵,皇太极辽宁沈阳市北陵公园、昭西陵,庄妃河北遵化市4、孝陵,顺治河北遵化市、孝东陵,顺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河北遵化市5、景陵,康熙河北遵化市6、泰陵,雍正河北易县、泰东陵,雍正皇后钮沽禄氏河北易县7、裕陵,乾隆河北遵化市8、昌陵,嘉庆河北易县、昌西陵,嘉庆皇后喜塔腊氏河北易县9、慕陵,道光河北易县、慕东陵,道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河北易县10、定陵,咸丰河北遵化市11、惠陵,同治河北遵化市12、崇陵,光绪河北易县13、菩陀峪定东陵,慈禧河北遵化市或东京陵,舒尔哈齐、穆尔哈齐、巴雅喇、雅尔哈齐、褚英、大尔差辽宁辽阳市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

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

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

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

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1、王尔烈家族墓----清代该墓位于蓝家乡风水沟村王家林子山北麓。

墓地依南面北,设在一道南高北低的山梁上,略呈台阶状。

占地约1.4万平方米,其中坟丘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

此墓建于明末清初,为王尔烈祖先祖墓地,王尔烈故后安葬于此,墓地共有129个坟包,先后立有20多块石碑。

民国初,墓地四周树木成荫,松、槐、杨、柳郁郁葱葱,至东北沦陷时期,尚有根部直径二尺多的大松树。

墓地东面有座石门,石门一侧立有高太余的石碑,外面建有碑楼。

2、按官厅石棺墓群----在辽阳灯塔市张台子镇接官厅村东,1965年3月修灌渠工程取土发现,省市考古工作人员联合清理了这处石棺墓群。

墓地不仅是墓葬区,同时,也是古文化遗址分布区。

石棺墓群在遗址的北部边缘断层中。

仅在长约100米、宽30米的范围内,就露出石棺墓26座,只清理了14座。

图游十三陵!史上最全十三陵照片揭秘明朝皇帝不为人知的生前身后事

图游十三陵!史上最全十三陵照片揭秘明朝皇帝不为人知的生前身后事

图游十三陵!史上最全十三陵照片,揭秘明朝皇帝不为人知的生前身后事京北昌平天寿山麓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十三座明皇陵静静的卧在这里,帝、后们在深深的封土层下享受着昔日的辉煌。

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其间230多年,这里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及皇后、太子、妃嫔、太监。

通览十三皇陵,那就是一卷大明的史册呀。

十三陵中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和神路,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

其他的十处宝城宝顶建筑大门紧闭,不对外开放,很是神秘,今天,小爱就来“揭秘”!小爱找到了最全十三陵图片,这就跟大家分享!转自携程网。

一、长陵(明成祖)长陵是明朝第3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

朱棣于1402年-1424年在位。

靠叛乱起家夺了侄子的皇位,迁都北京。

一生建立了无数功业,北拒蒙古,南下西洋,还编撰了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长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拍摄的时候正值深秋,天空湛蓝无比,心中格外兴奋,好人品带来好天气。

长陵的第一进院落就是陵门,第二进院落名为祾恩门,过陵思门后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明成祖朱棣铜像坐落其中。

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

第三进院落为内红门,院内依次设有牌楼门、石五供;五供后是高耸入云的明楼。

明楼后面的土丘下面即是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

二、献陵(明仁宗)献陵是中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墓,位于长陵的右侧。

仁宗临终曾遗诏:“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尽管比较俭朴,但仍然动用了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统领的万名军士,南京海船厂附近江北府卫旗军工匠118000人,以及各府州征调的民夫5万人。

洪熙元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献陵不对外开放,只能从外部看看了。

陵前汉白玉的桥栏已不复存在,桥下的溪流早已枯竭。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入关后 建造的两大皇家陵墓群之 一,占地8300公顷,共建 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 3座妃园寝、2座王爷园寝、 1座公主园寝、1座阿哥园 寝,共计14座陵寝,埋葬 了清朝帝、后、妃等共80 人。1995年12月26日, 末代皇帝宣统的骨灰也迁 至西陵境内的华龙皇家陵 园。
明清皇陵分布
明朝一共十六个皇帝,为什么是十三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 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 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 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 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 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 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 西郊玉泉山。
以南京为中心的明初皇陵 建筑群、以沈阳为中心 的清初皇陵建筑群和以 北京为中心的明清皇陵 建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沈阳、 南京为两翼的明清皇陵 三角形分布格局。
明清皇陵入选世界遗产时间表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明清皇家陵寝(明显 陵、清东陵、清西陵)等4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3年7月3日,经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 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投票决定,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昌 平的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4年,经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7月 1日决定,沈阳故宫、盛京三陵分别作为明清皇宫、皇 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陵寝ppt课件

明清皇家陵寝ppt课件
誉。
明显陵
显陵位于中国湖北省钟祥市,是嘉靖皇 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 太后的合葬墓。
显陵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皇帝陵墓,因 其修建时间长,用工巨大,从而形成了高 水平的建筑。显陵在规划布局上,利用中 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将陵区四周所有的山 体、水系、林木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 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显陵的建造是明中 叶重大事件“大礼议”的产物,关联着嘉 靖初年的社会思想、信仰和一些政坛首脑 人物的命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 “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 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 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 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 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 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 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 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 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 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
明朝一共十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 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 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 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 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 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 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 西郊玉泉山。
福陵
永陵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万多 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于公元 1598年,是满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辽宁新 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处的永陵镇。陵内 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 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 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陵宫由下马 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窑、 果楼等部分组成。启运山如屏风矗立背后, 苏子河如玉带飘过陵前,河对岸的烟囱山与 启运山遥相呼应,使地处群山环绕中的永陵 显得十分壮阔。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 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 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9次亲来永陵祭 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明十三陵 中国古代建筑

明十三陵  中国古代建筑
Βιβλιοθήκη 碑亭四周华表之一石望柱
仪仗起头的标志
狮、獬豸、 骆驼、象、 麒麟、马卧 立各一对, 武臣、文臣、 勋臣各四尊
神道

麒麟

文官
武官
棂星门
棂星之相为天门, 因谓之棂星门。
2. 陵区内布局
在十三陵中,建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 以天寿山主峰为背景,平面布局仿“前 朝后寝”,由三进院和其后的圆形宝城 组成
明十三陵陵区总平面
二、十三陵地面建筑的分类
十三陵地面建筑形制,基本上仿照南京孝陵 大体可分为三类:
皇帝生前修的陵。时间长、规模大
长陵—十八年,永陵—十二年,定陵—六年
皇帝死后修的陵。时间短、规模小
献陵—三个月,峪陵—四个月,茂陵—八个月
生前死后都没有建陵 思陵—规模最小
三、长陵布局
1. 陵区神道建置 2. 陵区内布局
龙山、虎山与神道的设置
2. “尚无”思想与“以少总多”的手法 3. 调用建筑和雕塑相结合的手段
1.陵门 2.祾恩门 3.祾恩殿 4.内红门 5.二柱门 6.石五供 7.方城明楼 8.宝顶
长陵鸟瞰
陵门
陵门脊兽
祾恩门
祾恩门全景
祾恩门石阶踏道侧面
祾恩殿
祾恩殿室内
室内构架
二柱门
石五供及方城明楼
方城
宝顶
四、定陵地宫
定陵地宫前殿
后殿
五、对长陵的评析
1. 重视组群与地形结合
1. 陵区神道建置
位于天寿山主峰下,依山顺势修 筑神道,长达七公里,构成整个 陵区的主轴线 始建于永乐年间,后经几代增建 修筑,直到嘉靖朝才基本完成 大石牌坊——大宫门(大红门)— —碑亭——石像生——棂星门 (龙凤门)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

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4月17日。

明洪武三年(1370年)4月7日封燕王,十三年3月11日,就藩北平。

建文四年(1402年)6月17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永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7月征漠北,18日病逝于榆木川,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12月19日葬长陵。

嘉靖十七年(1538年)9月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明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

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

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明朝皇帝建陵选址最讲“风水”,永乐五年(1407年),仁孝徐皇后去世之后,明成祖朱棣并未在南京选择陵址而是去北京选择陵址,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

寥均卿当年在选长陵的时候,给永乐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就说长陵的水流“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谢。

”因为在风水里东南方向是地户口,这个东北方向叫鬼门,西南方向叫人门,西北方向叫天门。

朱棣决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于永乐七年(1409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

明长陵陵园营建时,四周因山势筑围墙,总长达12公里,围墙险要处设十几个关口,并建城关、敌楼,驻军把守。

设口驻军,除保卫陵园之外,还有捍卫京师的重要意义。

明长陵是明朝历代皇帝陵寝中建筑规模最大,原古建筑保护最完整的一座。

历经近600年,仍然金碧辉煌。

工程浩繁,用料严格,动用了全国的人力、财力。

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