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童话与传统童话对立
论王尔德童话的矛盾性
论王尔德童话的矛盾性唯美主义自产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因为根植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唯美主义思想对人们来说太过激进,同时它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矛盾。
就其矛盾性来说,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本文以王尔德的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石榴屋》为案例,对王尔德童话的矛盾性进行深入分析。
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章。
绪论主要论述了王尔德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概况、唯美主义产生的原因,并对王尔德的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重点对王尔德的两部童话集进行阐述。
此外,对近年来国内外王尔德童话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同时提出本论文的创新点和意义。
第一章从四个方面分析王尔德童话自身所存在的矛盾。
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对待宗教的矛盾态度、对待爱情的矛盾态度、对待美的矛盾态度以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矛盾。
在这两部童话集中,王尔德在宗教问题上表现出复杂的矛盾性。
他既为宗教所吸引、赞美上帝,又无情地揭露宗教人士,如神父、牧师的浅薄无知。
在对爱情的态度方面,王尔德在赞美爱情的同时,又表现出对爱情的不屑,甚至是贬斥。
在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我们还能隐隐地感觉到一种潜在的矛盾,那就是儿童世界的单纯美好与成人世界的复杂、丑恶之间的矛盾。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王尔德对美的追求近乎狂热,从文学创作至日常生活,无不唯“美”是从。
但从王尔德的童话来看,他内心对自己所追寻的美并不完全持乐观态度,他在童话中塑造出一系列美的事物,但这些事物又都被王尔德亲手摧毁。
第二章就王尔德童话作品与其唯美主义理论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
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艺术与道德和艺术与生活两对关系上。
王尔德反对文学创作涉及道德和生活的内容,但我们看到,他的童话中充满了道德说教以及对生活的无情揭露。
第三章对王尔德童话中诸多矛盾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环境、王尔德自身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以及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矛盾性正是这种种矛盾存在的原因。
论王尔德童话的特点
论王尔德童话的特点
杨霓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40)001
【摘要】王尔德打破传统童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正反人物性格鲜明的、扬善惩恶为主题的创作模式,他多以善无善报的悲剧结局为主题,折射人世间的冷酷和丑恶.人物多重性和可变性性格的塑造;花和心等传统意象的反义运用,童话篇名的反义设置;非童话生僻词、复杂句式和刻意修辞的使用,都是王尔德童话的特点.他以童话为"面具",对现实社会的冷酷与丑恶进行揭露和抨击是其童话的主要特点,也是其童话的重要价值.
【总页数】5页(P130-134)
【作者】杨霓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8
【相关文献】
1.王尔德悲观思想形成的根源之探究——以王尔德童话作品为例 [J], 刘紫萱
2.王尔德童话中的悲剧真实与理想王国——王尔德社会认知的路径分析 [J], 卢懿
3.童话译者主体性的艺术解析\r——以《王尔德童话集》巴金译本为例 [J], 唐军;徐敏
4.写给成人的童话——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 [J], 王小浩
5.童话故事整本书阅读策略——以《王尔德童话》导读课为例 [J], 吴小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王尔德童话》有感 (细选3篇)
读《王尔德童话》有感(细选3篇)读《王尔德童话》有感1友人送我了一本《王尔德童话》,我至少问了三遍,为什么送我一本童话书?读后我才认识到,有些童话适合且更适合成年人,王尔德9篇童话就跻身世界最优秀童话家之列,因为他独树一帜的视角与风格,他简直就是浪漫王者、反套路王、暗黑童话界的扛把子。
王尔德的童话是反套路的。
从前总认为童话属于小朋友,因为传统童话总有一套固定的路数,矛盾冰释前嫌、苦难云开雾散、主人公终得圆满、光耀人间,正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的必然结局,教化人们向善而行。
但王尔德恰恰相反,他的童话基本都是悲剧,正义的主人公总是走向悲楚与,爱情、勇敢、忠贞总是被碾碎丢弃,王尔德毫不掩饰残酷现实的,把它赤裸裸地甩在我们脸上。
比如说爱情的《夜莺与玫瑰》。
夜莺为了帮助男孩求得与心仪的女孩跳舞的机会,将胸口尖刺,用整夜的歌声和滚烫的鲜血孕育出一朵红玫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传统的套路是,用鲜血浇灌的爱之花感动了女孩,男孩女孩幸福地在一起。
然而,王尔德的结局却是,女孩对玫瑰和男孩嗤之以鼻,只道:“人人都知道珠宝比花草更要珍贵”,红玫瑰被丢弃,被滚滚车轮碾碎。
比如说奉献的《快乐王子》。
王子在死后被建成一座雕像,为了救济城中苦难的百姓,他拜托一只飞往埃及过冬的燕子将自己身上的宝石、金叶子送给穷苦的人。
然而,悲悯博爱的王子和燕子却没有得到温暖的结局。
最后燕子冻死在王子脚下,王子变成了一尊丑陋不堪的雕像而被推到熔化,他那颗心怀子民的.心和燕子一起被丢弃在了垃圾堆。
还有说友谊的《忠实的朋友》。
自私狡猾的磨坊主拿着友谊的说辞和一辆废弃的小推车,利用善良淳厚,甘愿为朋友无条件奉献的汉斯为他做苦工。
最后汉斯为了在狂风暴雨的夜晚给磨坊主的小儿子请医生而淹死在沼泽里,因为磨坊主连一盏灯都不肯借给他。
忠实的朋友因为“友谊”失去生命,狡猾的自私鬼却安然无恙,毫无动容,甚至自夸“慷慨无私”。
看到这些结局我脑海里无数次地发出咆哮:“王尔德你没有心!”,然而当我去了解王尔德,才慢慢回味出来,将真心、真情、真爱用唯美、华丽的语言描绘出来,再毫不手软地碾碎,其实正是王尔德对于的一种无声呼唤。
对王尔德童话研究的理论综述
对王尔德童话研究的理论综述“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技巧美、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
唯美主义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颠倒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一味追求艺术的技巧和形式美,反对艺术上的功利主义。
唯美主义者认为现实是丑陋的,但是却采取了消极避世的态度,只是讨论人类的情感、生死、命运,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他们认为只有美才具有永恒的价值,主张把人引向纯艺术的世界里去寻求安息。
奥斯卡·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这些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而在其童话故事中唯美主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
因此,在对王尔德的童话进行研究的文本中都逃不出借其童话来分析其美学思想以及他的童话故事中各种事物所代表的意象的圈圈,而且综观现阶段对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多数以整体上的王尔德童话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美”和“爱”。
王尔德的童话是区别于其他传统童话的,相较于安徒生等人的童话王尔德的童话主题具有反传统性,童话人物性格具有多重性和可变性,传统意象的反义运用,非童话语言的使用等都使王尔德的童话不再是童话,可以说是他们分别代表了童话的两个相反面,如美好式与悲剧式的结局。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或知识教育。
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适应儿童的情趣、爱好和接受能力。
在现代西方文学的写作方法中,「童话故事的结局」(fairy tale ending)通常指的也是快乐的结局,就像大多童话故事中公主和王子一般。
而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追求以及当时被逼无奈的时局使他带上了“童话”的面具。
因此,很少有人单纯从童话的特点(语言、人物性格、世界观等)方面对王尔德的童话进行的研究。
王尔德的童话是唯美主义童话,是唯美主义和童话体裁的完美结合,他的童话的词汇句法特征、修辞特征、语境特征和其产生的特殊文体效果,这为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提供了客观依据,使我们能更好的鉴赏文本,探讨它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研究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研究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童话往往被视为充满奇幻与美好的梦幻之境,给予孩子们温暖与希望。
然而,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独树一帜,其中“死亡”这一主题的频繁出现,引人深思。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并非单纯的生命终结,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在《快乐王子》中,小燕子因帮助快乐王子将宝石和金片送给穷人,最终在寒冬中死去。
小燕子的死亡并非悲剧的终结,而是爱的升华。
它以生命为代价,传递了善良与同情,让人们看到了无私奉献的力量。
这种死亡并非是绝望的,而是充满了希望和光明,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为他人带来了温暖和幸福。
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红玫瑰,不惜用自己的心血染红了白玫瑰,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夜莺的死亡是对真爱的执着追求,它象征着为了理想和美好事物不惜牺牲的精神。
王尔德通过夜莺的死亡,批判了现实世界中人们对真爱的漠视和对功利的追求。
夜莺的死,让我们反思自己在追求物质和表面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忽略了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自私的巨人》中,巨人因自私而将孩子们赶出花园,花园从此陷入寒冬。
直到巨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接纳孩子们,花园才恢复生机,但巨人却在幸福中死去。
巨人的死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自私和冷漠的惩罚,同时也是对善良和宽容的奖赏。
它暗示了社会中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最终会受到命运的审判,而只有拥有爱心和善良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死亡常常成为王尔德塑造丰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小矮人在看到自己丑陋的面容后心碎而死。
小矮人的死亡凸显了他内心的脆弱和对美的过度追求。
他的死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虚荣和表象所迷惑的灵魂,也让我们对人性中的弱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王尔德通过对死亡主题的描绘,挑战了传统童话中对死亡的回避和美化。
王尔德童话故事中悲剧色彩
王尔德童话故事中悲剧色彩不少人认为童话这个词是唯美的、浪漫的、梦幻的,让人触不可及的,但是王尔德笔下的童话,打破了我对童话的幻想和固有的认知,让我知道了原来童话或许有着比现实更加残酷的东西存在。
王尔德童话所用的语言、词汇、意象、环境的塑造等等都与格林童话中的语言环境很相似,甚至有时会感觉王尔德的童话所描绘的环境比格林童话更加唯美、细致,让人心生向往,可是读完王尔德的童话总会让人心中发寒、头皮发麻。
这就是王尔德的童话——给成人的童话,在美的享受中给你的心灵刺上一刀。
王尔德的童话能给读者心灵上的颤动,是因为他的童话中有悲剧的色彩。
悲剧是什么呢?悲剧是首先要“悲”,它必须表现苦难、不幸、毁灭、厄运等等,这是其基础;其次,悲剧不是为了表现“悲”而表现“悲”,它的最终目的是“肯定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个“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人的尊严、真情、理想、种种美德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应当被肯定的;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品是通过“对立”和“斗争”,即人的尊严、求生愿望、奉献精神、灵魂追求,人的高贵性,与意欲阻碍、破坏、毁灭前者的力量之间所形成的对立和斗争,并且斗争的结局是后者取得了胜利一ー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表面上、形体上被假恶丑势力或者命运的力量毁灭了,但却在更高的层次上、更深的实际里被建立和彰扬了,在人们内心的深处、在历史的广阔背景中获得了重生和肯定。
关于悲剧的本质,古往今来的文艺理论家可谓众说纷纭,但大多有相似意思不同语言表达。
一、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死亡悲剧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有不少作品是以死亡为结局的,如《夜莺与玫瑰》中的夜莺和玫瑰、《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的小矮人,都是以死亡而结束的。
自然不是因为死亡本身是悲剧,而是因为什么而死,他们死亡最终的价值是什么。
就如鲁迅所说的“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就是把美好撕碎了给人看”。
《夜莺与玫瑰》中夜莺为了让年轻的学生能有一朵红玫瑰,付出自己鲜艳的生命,夜莺用鲜血染出来的红玫瑰,被那位年轻的学生随手扔在地上,任由人和车践踏。
论王尔德童话对我国童话发展的影响
“ 转移性情 ,改造社 会” 。但 是,在最 初的译介中 ,由于定
位不准 ,鲁迅 兄弟二人 将童 话翻 译成了文言文 , 造成了王尔 德童话 的读者数量较少 。因此 , 在进入中 国的第一篇王尔德
所谓童话 , 一般面 向的读者 就是 儿童 。作家在创作童话 的时候 ,一般也将儿童作为读者暗含到作 品中。但是 ,在前
作者简介: 石红梅 ( 1 9 7 0 -), 女, 苗族 , 湖南吉首 人 ,
副教 授 ,硕士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46
童话中 , 通过将美与丑 、 善 与恶进 行鲜明的对比塑造来进行
突出的强调 ,这也正好符合 了儿童单纯 的世界观 。
( 二 )接 纳 成 人 的童 话
间。 而 内心柔软 的孩子也势必会 为之动容 不已。从中孩子也
基金项 目: 湖南省哲 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 文学、 美 学、
哲学三维视 角下的王尔德童话苦难主题解读及现代 启示 之
研究” ( 项 目编号 1 1 WL H4 4 )。
能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王尔德就这样通过奇幻的想象世界 引导孩子 以其单纯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同时 , 在王尔德的
文体 ,诗 意的作 品语言能够与这种超现实 的内容相互融合 ,
构成和谐的奇妙 阅读体验 。 王尔德 的童话 同传 统的童话一样 充满了超越 时空的想象成分 , 对于儿童来说 , 没有什 么是他 们想象不到的。 王尔德童话所表 现出来的广阔幻想空间对于
译进我 国, 对于我 国也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王尔德童话的人
论 的童话作者 ,但其一生童话作品数量稀 少。童话作品数量相对较少的反 面是质 量之 高,王 尔德仅有的九篇童话 多被选入 了 初 中语 文教 材。 中外文坛 中对王 尔德的评论 褒贬不一, 这些评价也从另外一方面说 明 了王 尔德对 于中外文坛有着 巨大的影响 。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2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3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4 言语幽默的功能对等翻译5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6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7 绽放在“金字塔”上的玫瑰---《纯真年代》主要女性角色分析8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9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10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11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12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13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4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15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16 性格决定命运----浅谈《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性格特点17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18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19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与融合20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21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22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23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24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25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urs in The Great Gatsby26 A Contrast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27 Quest for Identity: An Analysis of Women Characters in The Bluest Eye28 中国英语初探29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30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31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32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33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Little Women34 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35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36 “A Rose for Emily”中“Rose”寓意的新解37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38 《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分析39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40 浅谈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汉译41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42 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43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44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45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46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47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48 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49 浅析英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50 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51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52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53 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54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55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56 影响中国高中英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实践的因素57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58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59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政治观60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61 从摩尔•弗兰德斯看世纪英国女性地位62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63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64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6566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67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68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69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70 目的论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71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72 美国英语新词汇特点7374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75 初中生英语口语常见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76 对《喧哗与骚动》中象征主义的分析77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78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79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80 “本我,自我,超我”—《飘》中玫兰妮性格分析81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82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83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84 论翻译的艺术85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86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87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8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89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90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91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92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93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Western Boxing94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审视:基于通识教育的视角95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96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97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98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99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100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101 中美穿越剧中文化构架差异研究——以《步步惊心》和《回到未来》为例102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形象的成因分析103 论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欣赏104 语言行为性别差异研究105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106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107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108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109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110 旅游标语英语翻译标准研究111 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对比与分析112113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14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115 口译者心理环境的适应研究116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117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118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19 The Real Sinner in The Scarlet Letter120 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121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122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please”为例123 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124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125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126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127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128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129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30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131 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132 论证北美独立战争的合法性—重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133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词汇差异134 浅谈中西方服饰礼仪之色彩差异13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翻译——以《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为例136 论《教父》主人公迈克尔•考里昂的悲剧性137 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138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139 从语用学角度看现代汉语对英语外来词的吸收和使用140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14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142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43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144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145 跨文化交际中旅游英语菜式的翻译146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47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148 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施149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150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151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152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53 聊天室中网络英语缩略词浅析154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155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56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157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158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159 交互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60 商务电子邮件中礼貌用语的运用161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162 《长恨歌》英译本意境的对比研究163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164 浅析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65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166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167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168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69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贵妇画像》中的文化冲突170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17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72 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173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174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75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176 O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ype of J. M. Coetzee’s Disgrace177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78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179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人物名字为例180 论《围城》的幽默语翻译181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象征色彩182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183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184 A Reflection upon American Heroism Based on Reviews of Hollywood Movies 185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186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影视字幕翻译——结合美剧“绯闻少女”进行个案分析187 《白鲸》主人公埃哈伯人物形象分析188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189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190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191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192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93 On Application of Humor in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194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195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196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197 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198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199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200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王尔德童话》中的现实与幻想的碰撞
王尔德童话中的现实与幻想的碰撞在文学作品中,现实与幻想常常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
《王尔德童话》是一部融合了现实与幻想元素的经典作品,作者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既光明又黑暗的童话世界。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尔德童话》中现实与幻想的碰撞,分析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与幻想的对立与统一《王尔德童话》中的故事时而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时而展现出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奇幻色彩。
在这些童话中,现实世界往往被浸润在幻想之中,两者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角。
通过对现实与幻想的对比和碰撞,王尔德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弊端。
现实的残酷与幻想的美好在《王尔德童话》中,现实世界往往被描绘得残酷无情,充斥着欺诈、贪婪、偏见等负面情绪。
然而,幻想世界却是一个纯净美好的理想乡,充满着令人心驰神往的奇幻景象和情感体验。
王尔德通过将现实和幻想相互对照,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反映出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现实与幻想的统一与和谐尽管现实与幻想在《王尔德童话》中存在着明显的对立,但作者也在作品中展现出了二者的统一与和谐之处。
通过奇幻的想象和幽默的叙事手法,王尔德在童话中创造了一个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奇妙的探险之旅。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逃离现实的压力和困扰,感受到心灵的解放和自由。
王尔德童话的现实启示《王尔德童话》不仅是一部融合了现实与幻想的文学作品,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和启示。
通过对现实与幻想的碰撞和对比,王尔德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呼吁人们要珍惜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并向往幻想世界中的理想境界。
在这种启示下,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学之美,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引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结语《王尔德童话》中现实与幻想的碰撞,展现了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通过对现实与幻想的对比和统一,王尔德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引领人们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梦幻色彩的童话乐园。
王尔德童话:从感官解放到纵欲的嬗变
第2 3卷第 4期
20 0 9年 8月
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 学版)
J UR O NAL 0F HE E F I UNI ER I V S TY COF TE O S c i c s aSe
VO. 3No 4 12 .
o o s mp in s cey u gn r m h g so h r ce s e ci t n o eal n ig it fac n u to o it .J d ig fo t ei e fc a a t r ,d s rp i fd ti a d l usi ma o s n c
受, 在审美 中只强调理智性和心灵导 向性 。近代 以来 , 康德开始正视审美快感 , 为美是不凭借概念而 认
收稿 日期 :0 80 —8 2 0 —92 作者简介 : 董莉莉 (9 2 , , 1 8 一)女 山东 日照人 , 讲师 , 硕士生 。
16 1
合肥 工业 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童话故事本是道德写作的主要阵地 , 其内容往往满是苦难 , 缺乏乐趣 , 是致力于将孩子们变成理智 、 虔诚 、 节俭的小大人的速成教材 。因此 , 写给孩子的童话往往不是娱乐性的 , 而是说教性的。但是 自 从 康 德提 出美 的无 目的性 概念后 , 审美 越来 越渴 望挣 脱 功利 性 的钳 制 , 一要 求 也逐 渐影 响 到童 话 创作 。 这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现实与幻想的艺术呈现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现实与幻想的艺术呈现王尔德是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和诗人,他的童话作品《王尔德童话》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在阅读这些童话故事时,读者常常被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所吸引,深入探讨其中融合的现实与幻想元素,以及这种艺术呈现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和思考。
《王尔德童话》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想象力和独特的品味,故事情节虽然奇幻离奇,却又不失现实生活的影子。
作者通过对现实与幻想元素的巧妙融合,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中。
在《王尔德童话》中,现实与幻想的对立与融合体现在每一个故事中。
例如,在《快乐王子》这个故事中,王子的雕像化身为一个美丽的燕子,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困境。
这种现实与幻想的交织,使得故事充满了讽刺和幽默,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友情和人性的思考。
另外一个例子是《自私巨人》这个故事,巨人因为自私而失去了幸福,直到懂得分享才找回了心中的美好。
这个故事通过幻想元素展现了一种道德观念,让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通过对《王尔德童话》的阅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作品中现实与幻想元素的独特融合,以及作者对生活、人性和美好的追求。
这种艺术呈现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启发了读者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忙碌的生活所困扰,而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感受到了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之美。
综上所述,《王尔德童话》读后感现实与幻想的艺术呈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向往。
现实与幻想在艺术作品中的巧妙融合,不仅让作品更具有吸引力,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多重面向。
希望通过阅读和思考,《王尔德童话》带给我们的这种独特体验能够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从《王尔德童话》看童话的深刻内涵
从《王尔德童话》看童话的深刻内涵童话,又称神话、童话故事,是指古代或现代流传于民间的故事。
在童话中,主要传达着善恶对立、美与丑的斗争、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王尔德童话》中,童话的内涵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一种品质或者道德观念。
在王尔德的《忠诚的朋友》中,主人公狗和雇主之间的友情,表达了忠诚和真诚的品质。
狗对主人忠诚至死,展现了一种忠实友爱的精神。
这种友情超越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表明了真正的友情是无私无畏的。
另外,在《幸福的王子》中,王子通过与燕子的亲密接触,体会到了人间的苦难与快乐。
王子的心灵在燕子的陪伴下慢慢得到了净化,最终感悟到快乐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善良。
这种虚荣与真实、奉献与爱心之间的对比,让人深思。
童话故事中往往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教育目的。
在《勇敢的自立儿童》中,故事讲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小男孩如何在逆境中保护自己并解决问题的故事。
这种自立自主的品质在童话中被赋予了高度的道德价值。
通过这个故事,王尔德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自立自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童话故事还常常暗含一些哲理性的探讨。
在《自私巨人》中,巨人因为自私而丧失了幸福,而当他学会分享与他人合作时,幸福感得以回归。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自私与无私之间的对比,告诉我们只有真心善良、乐于助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总的来说,《王尔德童话》体现了童话故事的深刻内涵,其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都富含哲理和道德观念。
通过这些故事,王尔德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童话中的美好,也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童话故事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的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在阅读《王尔德童话》时,让我们一同体味童话的深刻内涵,感悟人生的真谛。
论王尔德童话的矛盾性
论王尔德童话的矛盾性作者:刘珮璇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7期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文学的扛鼎作家。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王尔德的童话有别于传统童话,在充满新意的同时也蕴藏着种种矛盾,本文以王尔德的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石榴之家》为例子,意在分析王尔德童话中的各类矛盾,分别从王尔德对待爱情的矛盾态度、王尔德童话中唯美主义和道德教化的矛盾、以及王尔德童话的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矛盾,来分析王尔德童话中复杂的矛盾性,也正是这些矛盾性显示出王尔德在创作风格上独一无二的特点。
关键词:王尔德童话矛盾性爱情儿童视角成人视角唯美主义一、王尔德童话爱情的矛盾性爱情是各类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王尔德在他的童话故事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爱情主题,他的童话作品中体现出他对待爱情的矛盾心理。
他对爱情既是充满赞美的,又是轻慢不屑的。
王尔德对爱情的态度十分矛盾,一面追求美好爱情,另一面却又有所畏缩退却。
[1]1.爱情与金钱的矛盾在金钱至上的物质世界里,王尔德对爱情的态度也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对爱情是赞美歌颂的态度,另一面又是轻慢不屑的。
王尔德发现了人类的共性问题,大家都在追逐一些心灵上缺失的东西,太多人已经缺失了纯粹的爱情,因此他将夜莺塑造为一个追求纯粹爱情的形象,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灵上的缺失,但夜莺最后的结局也寓意着在这个一切事情都与金钱利益掺杂在一起的物质社会里,纯粹的爱情是无法存活的,这是王尔德对利益至上的世界的讽刺和批判。
充满物欲的愚昧社会和人类面对的精神危机是体现在王尔德童话里的一大矛盾,他极力想塑造一个爱情的纯粹代表,却不让这个象征物有好的结局,旨在揭露社会的残酷不会让纯粹的爱情存活,是对物欲世界的批判和谴责。
[2]2.爱情与自由的矛盾爱情美好,但也会束缚住人,选择了爱情意味着和自由也走向了对立面。
王尔德笔下的小人鱼是一个拥有纯粹而不带有任何世俗意味与功利成份情感的形象。
王尔德童话与安徒生童话的对比研究
外, 统计 软件 根据 nt nbsw rs的三个级别 的词 汇把文本词汇 ai ae od o
分类 , 并分别 统计 了每 一级别 的形 符数 、 类符数 和组符 数及 其相
应 的 百 分 比。 统 计 得 出 的 结 果 显 示 一 级 词 汇 的形 符 、 符 和 组 符 类
作品都是脍 炙人 口, 受到广泛好评并 能代表王 尔德的童话 。对于
表 1
的方法及软 件来 进行 检索 和分析 。语料 库 的检 索分 析通过 量 化
的方法给予 了人文科学一个新 的通 往客观 、 理性研究 的桥梁 。特
别 在文学评论和文学文体学方面 , 许多研究人 员开始使用语 料库
相关软件来得到 相关 的研究 成果 。本文 旨在探讨 语料 库索 引软 件在分析文学文本 中的应用 。
安徒生的作 品 , 本文选取 的是他各个不 同时期童话作 品 当中的五
所 占比例分别为 :4 3 % 、0 9 %及 3 . 5 8 . 4 4 .4 0 3 %。可 以看 出, 文 该 本使用的基本词汇 中的一级词汇 占的篇幅较多。 在对安徒生的五部作 品检索后 , 得出以下数据 :
表2
的数量 ) 。从 中可 以得 出, 文本 的类符 形 符 比 ( p/tknr— 该 y t e oe a
tn 为 : 14 %。可 以据此推断 , i ) o 1 .4 此文本 的词汇变化量较少 。另
作家 , 也是享誉世界 的经典 童话作 家。安 徒生 一生共创 作 了 18 6
篇童话 , 被称 为现代 童话 之父 。 本文选取 了王尔德 的五部童话作 品《自私的 巨人》、 忠 诚 的 《 朋友》 《 、 渔夫与他 的灵魂》 《 、 快乐王子》 《 莺与玫瑰》 、夜 。这 几部
王尔德童话与传统童话的对比—以《巨人的花园》为例
与 宽恕对 待 自己的生活 。例如《 拇 指姑 娘》 中 的拇 指 姑 娘 和 《 野 天鹅》 中的艾丽 莎 , 她们虽然 柔弱渺 小 , 但 是 身 上 都 蕴 含 强 大 的 爱 的 力 量 与对 上 帝 的信 念 , 用 爱 与 宽 恕 面 对 坎 坷 的 生 活, 以虔 诚 的 态 度 度 过 上 帝 给 予 的考 验 。 王 尔 德 童 话 的 主 题 常 常体现 为“ 爱与 救赎 ” , 作品 中既表现 对弱 者的爱 , 又 体 现 人 物的心灵救赎 。在《 巨人 的 花 园》 中, 巨 人 最 喜 欢 的 小 男 孩 显 然 是 基 督 耶 稣 的 化 身 。在 巨 人 第 二 次 看 到 男 孩 时 , 男 孩 手 上带 着爱的圣痕 : “ 小 孩 的 两 只 掌 心 上 现 出 两个 钉 痕 , 在 他 两 只小 脚 的脚 背 上 也 有 两 个 钉 痕 。” 在基督教 中, 耶稣 为 世人 赎 罪 而被钉死在 十字架上 。 这 个 意 象 与 小 男 孩 的 形 象 重 叠 。 故
会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 形成热 爱祖 国、 热爱学 生 、 教 书育人 的观念 , 并 带 入 到 日常 的 教 学 实 践 中 , 引导 、 示 范 并 带 动学生 . 培养 出符 合 社 会 要 求 的 人 才 。优 秀 学 生 的培 养 , 会 让 青 年 教 师 对 自己 的 工 作 产 生 自豪 感 , 获得极大的职业成就感 , 自然 会 激 励 他 们 更 加 热 情 地 投 入 到 教 育 事 业 中 ,形 成 良性 循
野天鹅中的主人公艾丽莎是个柔弱的女孩但想要救哥哥们的决心让她承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取得群众的理解击败有权有势的人对她的诽谤用爱与勇敢拯救了被恶毒的王后变成天鹅的十一个哥哥最后获得了幸福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情节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情节作者:杜欣润陈冬蕾穆瑞新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27期摘要: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除了遵循一般童话中的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劫富济贫及褒美贬丑等主题外,还以唯美主义观点探讨“幸福”、“真爱”、“心灵之美”、“灵魂”等重大命题。
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颠覆了以往传统故事的模式,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往往都是以喜剧结尾的,但是在王尔德的故事中死亡却很常见。
本文分析了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情节,阐述了其对读者产生的心灵震撼,从而发现其童话的崇高目标。
关键词:王尔德童话故事死亡王尔德先后共出版了两本童话故事集,《快乐王子集》及《石榴之家》是唯美主义童话的代表作,童话写作形式和内容表达两方面都取得突破,堪称“世上最美的童话”。
巴金先生曾经说过,他曾经起过翻译英国诗人王尔德童话的念头,却始终不敢动笔,因为王尔德那美丽完整的文体,尤其是那富于音乐性的调子,他无法忠实地传达出来;王尔德有着丰丽的辞藻,而他自己用的词汇却是那么贫弱。
巴金先生说,他喜欢王尔德的故事不仅是因为语言韵律美,更是因为故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灵魂。
但是,和传统童话不同的是,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有很多死亡意象,很多善良的事物却最终死去,我们可以把他故事中的死亡分为两种。
一种死亡是复活。
在王尔德的童话中,上帝的身影随处可见。
例如在《快乐王子》的结尾处,上帝要求他的天使从城市中找出两件最宝贵的东西,天使找到了一颗铅心和死去的小鸟。
上帝说:“你选得不错,我可以让这只小鸟永远在我天堂的园子里歌唱,让快乐王子住在我的金城里赞美我。
”耶稣在王尔德故事的结尾处出现的另一个例子就是《自私的巨人》。
出现的那个孩子是因为他的双掌上面和小脚上面都有钉子的印记,称之为爱的印记。
这些都暗示着他就是耶稣。
孩子笑着对巨人说:“你让我在你的花园里玩耍过一次,今天我带你到我的花园里去,那就是天堂。
”那天下午当其他孩子跑来的时候,他们发现巨人已经死了,他躺在树下,身上覆盖着白色的花瓣,死得安静、唯美,巨人升到了天堂获得了重生。
王尔德童话中负面女性形象塑造
王尔德童话中负面女性形象塑造摘要:王尔德的童话中的女性角色大多冷酷而物质,做不了男性的理想伴侣。
这种倾向对传统童话极具颠覆性,深刻反映了他作为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
关键词:王尔德童话颠覆尽管近年来对于王尔德的学术研究趋热,他的童话作品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学者们所忽略。
事实上,无论是王尔德本人还是他的同时代作家都对童话这一体裁都抱有极为认真的态度。
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为王尔德童话写的序言《寄言小读者》中提到:“在王尔德的时代,作家们为小读者写作的态度是极为认真的……用尽所有的技巧和智慧,仿佛这是性命攸关之事。
”[1]iii-iv王尔德的童话深刻反映了他作为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尤其反映在颠覆了传统童话“王子和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结局。
王尔德的童话一贯缺少正面女性形象。
《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的公主,冷酷无情,嘲弄小矮人,即便面对他的死亡也无动于衷;《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的小美人鱼诱使渔夫离开他的灵魂;《快乐王子》中的皇后侍女只想着自己的裙子,忽略了爱人;而《夜莺与玫瑰》中教授的女儿则出尔反尔,给大学生造成痛苦,让那朵浸透鲜血的玫瑰零落沟渠,任人践踏。
唯一用女性代词塑造的正面形象是夜莺,一只禽鸟。
如此塑造在唯美主义文学中十分普遍,其中女性俗套形象大多是恶意冷酷地对待自己的情人,给他们造成痛苦。
史文朋1866年的诗集《诗与歌谣》中有一首诗名为《告别》,便是其中一例。
诗中的叙述者爱着一个倾慕者众多的女子,面对众人的求爱,女子丝毫不予回应。
“我们爱她,但她既不爱你也不爱我/ 我们在她耳边如天使般歌唱/ 她充耳不闻”;“爱是贫瘠的大海,深而苦涩...她不愿跳入”、“她不会在意”。
[2]276 王尔德自己的诗作也常以男子得不到回应的爱为题。
如《爱之无声》中王尔德写道:“你倾心于吟唱更甜蜜旋律的嘴唇/我守着荒凉的回忆中/ 不被接受的吻/ 没能唱出的歌”[2]849另一首《新的悔恨》则有如下哀歌:“你的新老爷将会亲吻/ 你的嘴唇,那纯洁无暇的玫瑰/ 而我将哭泣并礼拜你,一如往常”[3]872。
试论王尔德散文叙事作品中的童话模式
试论王尔德散文叙事作品中的童话模式作者:田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1期摘要:王尔德的散文叙事作品以童话为起点,而且数量众多,在他的童话作品中形成的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童话模式被运用到他的散文叙事作品中,从而形成了他散文叙事作品中的童话模式。
这种手法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也更耐人寻味。
本文重点来探讨王尔德散文叙事作品中的童话模式的定义及其运用。
关键词:王尔德;散文叙事作品;童话模式[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1王尔德的散文叙事作品是从童话开始的,童话集中体现了王尔德散文叙事的特点。
王尔德的散文叙事作品中由于经常使用固定的主要在童话作品中运用的模式,继而形成了其散文叙事作品中的童话模式,本文就进行重点探讨。
一、王尔德散文叙事作品中童话模式的定义童话是一个虚幻的、想象的世界,也许比现实世界更好,也许更糟,但都带有作者的主观价值观念,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王尔德的作品以童话开始,也写了很多优秀的童话作品。
在童话中,二元对立原则逐渐成了王尔德创作的主导原则,形成了一种文学创作的固定模式。
王尔德把自己对现实的否定,对美的追求是通过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实现的,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作品中鲜明的矛盾对立两极,即:作品中的二元对立。
这种对立包括“灵与肉”的美丑对立,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的对立。
这也成为他散文叙事作品中重要的童话模式。
这种模式后来在王尔德的散文叙事作品中经常运用,呈现出统一性,我们称之为“童话模式”。
二、王尔德散文叙事作品中童话模式的运用(一)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童话模式的运用王尔德比较著名的童话作品《夜莺与蔷薇》、《快乐王子》、《星孩》、《少年国王》等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原则。
《夜莺与蔷薇》中,虚幻世界是前景,现实世界是背景,虚幻世界中的夜莺体现的是上帝的仁慈和无私的献身精神,而现实世界中穷人的饥饿疾苦、政客的厚颜无耻,以及年轻的少年少女的浅薄的爱情,展现的都是一个丑陋的世界。
论王尔德童话中浪荡子精神与审美现代性
论王尔德童话中浪荡子精神与审美现代性
江雨斯
【期刊名称】《外文研究》
【年(卷),期】2024(12)2
【摘要】王尔德的童话是他文学职业生涯的正式起点,同时也反映了浪荡子精神在其文学作品中的早期形式。
本文反驳了传统文学评论将王尔德的童话意义主要归结于道德性的说法,认为在童话故事里,王尔德已经开始构建与浪荡主义相关的基本原则。
以文本细读为依据,以审美现代性相关理论为指导,本文细致分析了王尔德童话
中的浪荡子精神,并论证,童话故事本质上构建了一个作者想象中的审美乌托邦,充分体现了艺术自律和审美救赎的特性,但同时读者需要认识到这种审美性人生观因其
自身的矛盾性,在处理个人主义和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上具有局限性,需要批判地接受。
【总页数】8页(P55-61)
【作者】江雨斯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浅析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夜莺和玫瑰》中的形式美与精神美
2.陈瑞红:《奥斯卡·王尔德:现代性语境中的审美追求》
3.浪荡子的狂欢——简论《认真的重要》中
奥斯卡·王尔德对传统的颠覆与重构4.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浪荡子的颓废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尔德童话与传统童话的对立摘要: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唯美主义风格在其作品中得以体现,童话也不例外。
与传统童话相比,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童话几乎站在了传统童话的对立面。
本文将着重从叙事模式、人物形象描述及人物结局分析三方面来分析这种对立。
关键词:王尔德童话对立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作为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英国文坛的奇葩,奥斯卡·王尔德杰出的才华让世人为之仰慕,他惊世骇俗的举动亦为世人所震惊。
长期以来,王尔德的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集》和《石榴之家》一直被视为展现其唯美主义形式美的典范,而其创作对于童话艺术的贡献,以及能否为儿童所接受则受到了颇多的争议与质疑。
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尔德凭借自己仅有的9篇童话赢得了与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齐名的文坛地位。
仔细阅读,不难看出王尔德童话与传统童话是完全不同的,也可以说是站在了传统童话的对立面。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种对立。
一童话叙事模式的对立在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中,叙述人使用的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叙述人有着非常强的控制力,他操纵着作品中所有事件的来龙去脉,对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细节、人物的情绪波动都了如指掌。
在故事的发展趋势完全被叙述人掌控的同时,叙述人也时常跳出故事本身的叙述,去传达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并对故事中的人物加以评价。
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童话力图打破这种控制叙述的模式。
在他的童话中人物众多,似乎难以找到一个真正的叙述主体。
在故事的进行过程,叙述者往往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故事进行客观的描述。
而且在故事掌控力方面,王尔德童话的叙事者完全不是“集大权于一身”的类型,他们时常很随意地将故事的叙述权力交给故事中的其他人物。
《忠实的朋友》这篇童话的讲述背景是一个池塘,故事是从梅花雀给小鸟、河鼠、小鸭和母鸭讲故事开始的,他们一边谈话、一边发表评论。
故事的叙述者看上去是梅花雀,因为这是它给大家讲的一个故事。
但结尾却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我完全同意她的话。
”这显然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至此,叙述主体变得模糊。
看上去,像是作者一直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或者说作者是梅花雀听众中的一个,他把自己听到的故事以及听众们发表的评论转述给别人,并最后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在《快乐王子》这篇童话中,也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叙述主体。
整个故事由“城里人”、“王子”、“燕子”,还有作者本人来进行叙述。
在叙述的过程中,“城里人”有自己的想法,“王子”有自己的思想,“燕子”有自己的经历,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
简单的故事由于有了如此之多的叙述者而变得复杂起来,在他们各自的叙述中,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不同见解的交替出现。
“城里人”在王子塑像的模样还是金碧辉煌的时候,认为这塑像就是“美”的象征,对其不乏赞美之词;当王子的塑像变得灰暗之后,“城里人”的态度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仅大肆诋毁,而且将王子的塑像拆除,并且为了重新竖立谁的塑像而争论不休。
由此可见,“城里人”眼中的“美”只是“实用”而已,他们的追求都是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
而“王子”的故事是从他的塑像开始的。
王子向燕子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生前的他是多么的快乐,因为所有现实社会中的残酷被挡在了高墙之外。
可是当自己的塑像被竖立在广场中央之后,他看到了生前不曾看到的景象——人间疾苦。
在王子还拥有一颗能跳动的人心时,他感受不到心痛的感觉;但是当他只有一颗铅心的时候,他完全彻底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痛彻心扉。
所以他不停地流泪,并请求燕子帮助他去实现救助穷人的心愿。
“燕子”本来是一只整天嬉戏玩耍的乐天派,它简单的生活就是“爱上了芦苇”,不过同时又在“追一只黄色的飞蛾”。
燕子有点儿泛爱,它的生活似乎就是“追求美”。
因为要飞到埃及过冬,燕子路过了王子所在的城市,并在王子塑像的脚下歇脚休息。
由于遇到了王子,燕子的生活被改变了,它从追求美的泛爱变成了帮助穷人的爱心传递者。
最后燕子被冻死在了王子塑像的脚下,而王子的塑像也被推倒了。
“城里人”完全看不到王子与燕子的牺牲,更不可能去体会他们这种自我牺牲的价值。
不仅如此,王子的铅心与燕子被扔在一个垃圾堆里,“城里人”还要“禁止鸟死在这个地方”,甚至要用自己的塑像来取代王子,并为此争吵不休,完全显示出了“人”的冷酷与无聊。
直到最后,隐含的作者插了一句,“我后来听见人谈起他们,据说他们还在争吵”,更是将“城里人”自私冷酷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王尔德的童话里,故事在不同叙述者的叙述中转换着,这更像是在讲故事,也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
作者本人一直在场,但始终处于隐含状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存在着,他也很想发表自己对于故事的一些见解,但往往只是很少的篇幅,有的甚至是只有一句话,而且放在最后用来结尾。
这一点很像小孩子读完故事后发表的感慨,而且也颇有一些“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味。
二童话人物形象描述的对立《灰姑娘》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本文就以此为例来看看传统童话对人物描述的抽象性。
当灰姑娘第一次参加舞会时,“鸟儿给她抛下了一件金银制成的衣服和一双用丝线和银线织成的舞鞋……她穿着金衣服非常美丽”;当灰姑娘第二次参加舞会时,“鸟儿又抛了一件比昨天还要美丽得多的衣服,她穿着这件衣服去参加舞会,每个人看见她这样漂亮都很惊奇”;当灰姑娘第三次参加舞会时,“鸟儿又抛下一件衣服和一双舞鞋给她,那件衣服比上件更加美丽,更加灿烂,那双舞鞋是纯金的。
她穿了这件衣服去参加舞会,人们都很惊奇,不知道说什么话才好”。
自始至终,故事也没有明确、详细地描述灰姑娘是如何的美丽,甚至到后来也只是在描述中加上两个“更”字来说明她的“美丽”而已。
显然,在这里,灰姑娘的美是超越描述的,她的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格林童话把美留在讲述者以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方式为最高的赞美境界。
相比之下,王尔德童话中对人物的描述则是完全具体且富有诗意的。
在《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展现在打鱼人与读者眼前的小人鱼是这样的:“她的头发像是一簇簇打湿了的金羊毛,而每一根细发都像放在玻璃杯中的细金钱,她的身体像白的象牙,她的尾巴是银和珍珠的颜色,碧绿的海草缠在它上面,她的耳朵像贝壳,她的嘴唇像珊瑚。
”王尔德不仅着意主人公相貌的描述,而且对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描述也颇具可看性。
在《少年国王》中,少年国王的房间“四周墙上挂着象征‘美的喜悦’的挂毯。
一个嵌着玛瑙和琉璃的大衣橱,填满了屋子的一个角落。
面对着窗户的是一个异常精致的柜子,柜子的隔板是油漆的,上面镀着金粉嵌着金片,搁板上摆放着一些精美的威尼斯玻璃高脚酒杯,还有一只黑玛瑙的杯子。
绸缎的床罩上绣着淡淡的罂粟花,这些花儿好像是从熟睡的天使手中撒落下来的。
”《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的小公主玩耍的花园有“紫色的蝴蝶到处飞着,挥动着撒着金粉的翅膀,轮流拜访着每一朵鲜花。
小蜥蜴们从墙角的裂缝中爬了出来,舒适地躺在炫目的阳光下取暖。
”在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中,每当一个角色出现时,他的外表、服饰是模糊的,只有“美”与“不美”作其陈述。
即使是王子或公主出现,描述他们的也只有一个字:“美”。
传统童话中的“美是抽象的”,难以描述的。
而在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美是逼真的、栩栩如生的,美在他的童话故事中具体起来。
三童话人物结局的对立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其结局通常都是快乐和圆满的,其主人公会在魔法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胜利与成功。
或因主人公本身是美丽的、善良的,而最终获得了美好的结局。
如平凡无奇、穷困潦倒的男孩或女孩只要他或她是善良的,便有可能最终成为王子或公主,并且“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总之,传统童话给人们留下的固有印象就是善恶如同泾渭一般分明,美就是善、丑就是恶,绚丽的魔法能帮助善良的人,也可以惩罚邪恶的人,故事情节按照善良战胜邪恶的主旨展开,而伴随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也总是能让“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无论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都逃不出这个模式。
相比之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童话却打破了传统童话刻板模式的快乐结局,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个震惊寓意式的结局。
与传统童话中的主角都幸福美满不同,王尔德童话中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以死亡为结局的。
在《忠实的朋友》中,善良天真的小汉斯被自私的大休所欺骗着,他认为大休是自己“最忠实的朋友”,并无怨无悔地为大休付出,结果却落得在暴风雨的夜里淹死在沼泽里的悲惨结局。
《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的打鱼人曾经和小人鱼过着像传统童话那样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王尔德并没有就此搁笔,他使打鱼人经不起诱惑,离开小人鱼,当认识到爱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之后,他回到小人鱼的身边,但却无法再次和小人鱼“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童话最终以打鱼人和小人鱼双双死去为结局。
更悲惨的莫过于《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的小矮人,当他心碎而死时,小公主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同情,而是甩出了一句,“以后凡是来陪我玩的人都要没有心的才成”。
《星孩》中的星孩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他历经一番磨难,最终当上了国王,“然而他治理的期间并不长久,因为他要忍受太深重的磨难,要遭受太严峻的考验,三年过后,他就去世了。
而那个继位的统治者是个非常邪恶的君王”。
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浇铸了一朵红玫瑰,但她并没有得到年轻人的尊重与感激,相反的,当青年学生在大臣的女儿那里受到挫折之后,他“一下把玫瑰丢到了大街上,玫瑰落入阴沟里,一辆马车从它上面辗了过去”。
夜莺以为青年学生是真正懂得爱情的人,而实际上,那学生一边走一边说:“爱情是多无聊的东西,它的用处比不上逻辑的一半。
”夜莺为了一朵蔷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青年学生则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回到他的屋子里,拿出一本满是灰尘的大书读了起来”。
传统童话中有绚丽的魔法可以使主人公改变困苦的境遇,只要是善良美丽的人,都将得到与其相应的美好结局。
相反,邪恶的反面人物命运必将是悲惨的,甚至有的是血淋淋的惨不忍睹的恐怖结局。
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美好通过童话得以实现,童话只是一味地渲染着“惩恶扬善”和“真善美”的故事,而逃避了现实的残酷。
而相比较而言,王尔德对给予故事快乐的结局,则过于吝啬也过于现实,他并没有利用童话这一体裁的许可便逃避问题,而是直面问题,给读者留下许多遐思。
王尔德的童话篇幅短小精悍,而内藏的深意却如一座矿山般丰富。
对于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而言,王尔德的童话在叙事模式、人物描述以及故事结局等方面,无疑是对其的彻底颠覆。
或许是因为童话的结局总是离不开死亡,而且总是美好善良的人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王尔德的童话被一些批判者评价为晦涩难懂,是极其不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作品。
但是对其不吝赞美之辞的人也大有人在,如r·h·谢拉尔德,他在《王尔德传》(the life of oscar wilde)中谈及其童话时,便丝毫没有掩饰对其的喜爱,称“在英文中找不出能够跟它们相比的童话,它们写得奇妙无比,故事依着一种罕有的丰富想象发展,读起来(或讲起来)叫小孩和成人都感到兴趣,而同时它们中间又贯穿着一种微妙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