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下进士的社会功能
宋代科举制度对士人社会地位的影响

宋代科举制度对士人社会地位的影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高峰期。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对于士人社会地位的影响十分深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宋代科举制度对士人社会地位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士人能够通过考试晋升官职,从而提升社会地位。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取进士后,可以进入官僚体系中任职。
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举考试,无论出身贫寒或家境富裕,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离开农村乡野,进入权贵的行列,并且获得高官厚禄。
因此,科举制度对士人来说,提供了一条通过努力和才能改变社会地位的途径。
其次,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地位产生了一种尊重与崇拜。
在宋代,士人被视为社会的精英,普通百姓对于士人的尊敬和崇拜是无法言喻的。
这是因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身份的士人,不仅仅是读书人,他们还具备了治理国家的能力和责任感。
这种尊重与崇拜的态度,使得士人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
士人们在社会中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些税收和劳役,得到更好的待遇和机会。
这种地位的尊崇也让士人更加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以清廉官员的形象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能。
此外,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流动性。
尽管凭借科举考试可以改变社会地位,但科举制度对于社会流动却存在一定的限制。
首先,科举考试所需的资金和机会对于穷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使得社会底层的人无法进入士人的行列。
其次,科举考试更注重文学才能,而不是其他技能或实际能力。
这导致了许多有实际才能但没有文学天赋的人无法通过科举考试,从而限制了社会流动性。
最后,科举制度对士人的社会地位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非易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应试准备。
这对于士人来说,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
此外,科举制度也使得士人陷入了功利主义的困境,即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了个人兴趣和追求。
这对于士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科举制度的社会功能

3、通过选拔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5)科举构建民族价值观的功能 科举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使广大文人有一致的追求,在全社会形 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指明方向,在全社会 产生良好导向作用。科举制度在全社会形成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维护 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科举制度在民族价值观构建的消极作用也是显 而易见的。 1、科举制度使读书目的狭义化,将读书目的功利化,人生目的功利化。 2、奠定中国官本位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其消极影响极为深远。
1、从社会流动的总人数上看 以科举制度繁荣的唐代及两宋为例,“唐代科举及第总人数近30000 人,平 均每年取士100 人左右”,“两宋科举共取士115427 人,平均每年361人”,而 同期唐朝的总人口全国大约有6000 万到7000 万人,宋神宗时全国在籍人口约一 亿一千余万。 2、从代际流动和地域差别来看(见表1表2表3)
科举制度最大特点就是层层选拔,科举考试制度有着一整套繁琐的程 序,我国的封建专制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的等级社会,科举考 试层层选拔正好与中国的封建等级制相符合,通过科举制度的层层选拔, 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2)科举的社会流动功能
社会流动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
(五)把刚性的统一考试和灵活的综合评价有机结合,形成张弛有度的人才选 拔任用制度体系,有利于人才科学选拔和培养
由于历史条件局限,科举制度的刚性硬性选拔与“察举制”的灵活选拔 机制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也说明, 对人才选拔必须公正公平。科举考试把硬性选拔作为唯一手段,公平性提高 了,但是最后却陷入僵化境地,这个教训应当在今后招生考试改革中认真汲 取。从某种意义上说,“察举制”实际就相当于综合素质评价,但是由于当 时历史条件的局限缺乏必要的法律监督,使“察举制”很快被科举制度所代 替,然而科举制度产生后没有办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事实说明,综合 评价和刚性选拔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结合科举考试制度发展的历史得出结 论:在今后高考改革中,既要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同时也要加强考 试立法,用法律法规规范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使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 善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科举制的世界影响和现世意义

试论科举制的世界影响与现世意义08历史刘雅婧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制度。
其以考试为表现形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其的对外传播,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从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到1905年下诏废除科举制度,其持续1300年的历史,在当代中国还有着许多遗存,更有着重要的现世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和现世意义。
关键词:科举;世界影响;现实意义一、何谓科举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1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个广义科举和狭义科举的问题。
(一)、广义的科举广义上的科举可以始于汉代。
在往上追溯,则可以推至先秦时期的乡举里选。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用史料来说明事实。
1、周代的乡举里选认为周代的乡举里选是科举制度的源头的说法取自《大明会典》卷78《学校》:“科举,本古者乡举里选之法。
”2确实,从《周礼》、《礼记》所记载的一些史料来看,西周时似乎已有一套相当完整的选举人才办法。
其中对此记载最为详细的是《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司马辩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
论定然后观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西周除了在天子的王城和各诸侯的国都设立国学之外,还在地方上设立了乡学,《礼记·王制》这段话说的正是从乡学经过考试选拔俊秀之士如国学深造,毕业后任与官职的做法。
而说乡举里选是中国科举制的最早的源头,则更是因为这段话的记载正是隋代设立进士科的古本依据。
2、汉代察举所谓察举,即考察人才之后予以荐举任官的意思,因此又称荐举。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初始形态。
3汉代察举制之中有着许多的名目。
(1)贤良方正:真正具有考试性质的举贤良方正始于汉文帝时期,汉文帝于前元二年(前178年)十一月,发生日食,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科举制感悟——精选推荐

第一,综观中国古代的历史,主要实行过三种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科举制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显然是中国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科举制的实行,在制度上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使相当多的士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其二,科举出身的官员,一般具有比较多的文化知识,同恩荫补官、进纳买官等出身的官员相比,在素质上显然要好得多。
事实上,通过科举也的确选拔出了一批经世致用的杰出人材,这在唐、宋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北宋名臣王禹偁、寇准、范仲淹、包拯、韩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章敦、宗泽、李纲,都是进士出身。
其中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等出身寒微,完全是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
第二,科举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举考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读书人数急剧上升,对经、史、子、集各类书籍的需求量大为增加,造纸业、印刷术也都大大发展了。
中央官学、州县学、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空前发展。
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中国的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对於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在中国当代,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如在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中,还保留试卷密封制度,按号入座制度,禁止怀挟、传义、代笔制度,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高下制度等。
我们在高度评价科举的进步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看到,它也有很多弊病,这一点在清代後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是,考试内容的陈腐和考试方式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唐及北宋前期,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诗赋,讲究格律、对偶,不利於造就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
王安石变法时废除了诗赋,但清代却又恢复了考试五言八韵诗一首。
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科举最早来源于汉朝的“策试”,萌发于南北朝时的九流常选,到隋朝时基本定型为进士科。
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为重,明经次之,属于朝廷选拔人才的核心科目。
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唐朝社会、文化、教育的繁荣与发展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科举制度从表面上来说体现出了一个较为公平的选拔原则:任何人仅仅需要在考试中获胜,就能够一步登天,获得政治地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颇丰的经济收益。
所以科举制度的推行也造成了全民向学的局面,很多中小地主和农民阶层也逐渐踏足于官场,这让唐朝政治清明,逐渐成为封建历史中的鼎盛王朝。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首先是广泛性。
广泛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考生来源以及录取的广泛性。
唐朝科举考试的考生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学馆学生徒业成者由国子监实施考核并择优选送到尚书省参与考试,此称之“生徒”,主动向州县提出考试申请,通过州县考核之后报送到尚书省参与乡试,此称作“乡贡”,两类考生统称为“贡生”。
相对于前代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等人才选拔制度,唐朝科举制度的考生来源十分广泛。
其次是公正性。
唐朝科举制度中包含了一条硬性的准则来确保其公正性,即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简言之即是科举考试成绩当作为考试最终是否录取的核心标准。
要认识到的是,唐朝科举制度的公正性也正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容易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科举考试中“请托”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但统治阶级依旧能够在大部分时候恪守公平正义,特别是“试卷复查制”的推行后,唐朝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最后是公开性。
这一特点通常来说体现在对考生人数、考试资格、考试时间以及科目和最终录取人员的公开。
由前文所知,科举考试中的部分考生是从各个州县考试通过后推举产生的,而各州县推举的名额也有明确的记载是有限制的,但这一名额也是对社会所公开。
同时《通典》中规定每岁得第之人不侠辰而周闻天下。
即是录取人数的多少也是公开的。
另外还有很多相关的规定在此就不全部列举了,唐朝科举制度这样的公开性与公正性相辅相成,促进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让其逐渐成为未来各个朝代科举取士的典范和摹本。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积极作用 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开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开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兴旺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阔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开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
而雕版印刷术的开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创造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奉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科举那么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开展都是有益的。
3、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
科举标准了广阔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
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兴旺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东亚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举生员等级

科举生员等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科举生员等级是指在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会试、殿试的考生所分为不同等级的制度。
科举生员等级不仅代表了考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和成绩,更体现了明清社会的阶级和地位。
以下将从科举生员等级的来源、特点、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科举生员等级的来源可追溯到明代,明朝在实行科举制度的设立了科举生员等级制度。
在明代,科举生员等级主要分为七等,分别是进士、举人、贡士、丁忧、生员、庶吉士、贰府。
进士是最高等级,代表最高荣誉和地位,贰府是最低等级,代表着最低的阶层。
明代科举生员等级制度的设立,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提供了重要保障。
明代科举生员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科举考试的评定和录取过程中。
参加会试的考生第一次得分称为“解元”,第二次得分称为“解中”,第三次得分称为“解贡”,以此类推,最终被录取的考生则被称为“状元”。
不同等级的考生在殿试中表现出色者可升为进士,表现普通者则被分配为举人或贡士。
根据不同等级的考生表现,可以确定其在科举生员等级中的地位和称号,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阶级和等级分明。
科举生员等级制度在明清两代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影响。
科举生员等级制度为明清社会的等级分明和社会地位的正式确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和评定,不同等级的考生可以在社会中得到相应的地位和荣誉,从而体现出社会的等级和阶层差别。
科举生员等级制度为明清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坚实基础。
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和录取,社会精英得以登上政治舞台,从而促进了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科举生员等级制度作为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体现了明清社会的阶级和地位。
科举生员等级制度的设立和实施,为明清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典型代表之一。
第二篇示例:科举生员等级,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对参加考试者的不同评级分类。
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第31卷第4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1, No.4 2011年4月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April. 2011, 077~078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卢朝阳(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内容提要]科举制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人们的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的2005年再一次引起国人的热议,而当今考试制度出现的问题使人们再一次想起了科举制度。
[关键词] 科举制度;作用;影响;考试制度[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1)04-0077-02早在西周前,中国已经出现了“选贤任能”的观念和根据考绩黜陟官员的做法。
《诗经·大雅》中说:“济济多士,文王以守。
”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人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隋唐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科举时代,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直至清代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被废止。
1.科举制度开创了世界的考试制度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效法中国实行科举制度,越南科举开始于1075年,废除于1919年,是全世界科举制度废除最晚的国家。
科举制度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的表现。
也有学者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的影响是广泛的,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都对科举所体现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则惊叹和折服。
美国汉学家卜德认为科举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
18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积极作用 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
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科举则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
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东亚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 毕业论文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摘要]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出对公平、公开与公正精神的追求,堪称用人制度的伟大革命,它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甚至对于我国现阶段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中国;社会;影响一、科举制度概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由于科举考试采取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既是一种极具创意的文官考试制度,同是也是一种颇具特色的社会整合机制。
以至于有西方学着将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不仅使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使中国文官政治日益成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
对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有及其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含义关于科举制度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三要素”说。
如1934年,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中说:“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
共同竞争,试后有人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
”[1]第二种是“按科取士、考试进用”说。
如1989年,黄留珠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中说“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2]第三种是“广义狭义”说。
刘海峰在《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等文中说:“科举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
”[3]第四种是“分科举人说”。
该说法是较为传统的说法。
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科举制,盖取分科目而举士之义。
”[4]上面的四种定义是四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
笔者认为,首先,科举制度首先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人可以自由报取考,不分门户高低贵贱。
所以,科举的定义应该是:“科举制度是由朝廷开设考试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是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摘要:中国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基础,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借鉴意义.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他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的选拔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一方面来说,科举制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得寒门子弟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的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秦朝以前,是采用“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奴隶主贵族家庭选拔国家官吏,世代承袭。
可是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所以到了汉朝,就需要提拔民间人才。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征辟,即征诏和辟除。
征诏是由皇帝下诏推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辅助自己治事。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出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到了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实意义研究摘要: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官员选任制度的典范,隋唐时期产生并发展,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近、现代各国的官员选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遴选机制,科举制度具有恒久的价值和意义。
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定型发展时期,本身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
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全面分析,探讨其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健全完善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度历史功用现实意义公务员制度一、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作为隋唐以后历朝历代沿用的一种官员选任制度,是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的。
它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抵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
[1]科举制度之前我国封建时期的官员选任制度各有千秋。
春秋时期大都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官员完全由世族垄断。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其目的之一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朝廷要职仍由宗室贵族等担任,但是官员改成了领取实物俸禄,与此同时,随着“士”的壮大和活跃,荐举制度也逐渐成为普遍的官员选任制度。
西汉时期正式建立察举制度,另外也建立了太学,也因此,一般的平民子弟可通过察举和学校获得官职,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封建时期官员选任制度的一个新的突破。
魏晋时期产生了九品中正制,虽然还是沿用了汉代的察举、征辟等入仕途径,但是将门第作为做官的首要条件。
南北朝以来,察举制度仍作为官员选任的基本制度,但是通过考试按照才能选官的制度被提了出来,学校的开放和自举制度的兴起,都为朝廷从一般平民中选贤任能开辟了新的道路。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官吏选任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各级官员统一由中央选任。
在保留秀才、明经科的同时还新设立了进士科,并继续察举孝廉。
进士科的设立,使得朝廷形成了通过考试纯粹按照才学选任官员的制度,也正由此,科举制度产生,并逐步成长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任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利弊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的利弊得失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了整整⼀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思想,产⽣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的是为政府从⺠间提拔⼈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疑是⼀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法,改善了⽤⼈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贫富皆可参加。
这样不但⼤为扩宽了政府选拔⼈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
明清两朝的进⼠之中,接近⼀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出⾝。
但只要他们能“⼀登⻰⻔”,便⾃然能“⾝价⼗倍”。
历年来千万莘莘学⼦,俯⾸⽢为孺⼦⽜,⺫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举成名,光宗耀祖。
可以说,科举是⼀种拢络、控制读书⼈的有效⽅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量⼈才。
⼀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的进⼠接近⼗万,举⼈、秀才数以百万。
当然其中并⾮全是有识之⼠,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者,多数都⾮等闲之辈。
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的名⾂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出⾝的占了绝⼤多数。
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进⼠不进翰林,⾮翰林不⼊内阁”,科举成为⾼级官员必经之路。
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负责管治全国的⼠⼤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间的读书⻛⽓,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
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般⼈对功名的追求,⽽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仕成为了⻛尚,中国的⽂⻛普遍得到了提⾼。
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以秀才计,⼤部份时间都不下五⼗万⼈;把童⽣算在内则以百万计。
当中除少数⼈能在仕途上更进⼀步外,多数⼈都成为在各地⽣活的基层知识份⼦,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定作⽤。
⽽且由于这些读书⼈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化及思想的统⼀和向⼼⼒。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人雅士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人雅士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通过此制度选拔出优秀的官员。
这个制度不仅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培养文人雅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与文人雅士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隋朝的“进士科”,但直到唐朝才真正发展起来。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级别的考试,参加的是乡级士子;会试是省级考试,只有乡试中通过的士子才能参加;殿试则是最终的考试,只有会试合格的士子才能进入皇宫参加。
只有通过了殿试的考生才有机会成为朝廷的官员。
科举制度的推行,不仅仅是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更是对儒家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经书、史书、诗词和文化常识等,这与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相吻合。
通过科举制度,士子们被迫学习经典著作,不仅强化了他们的儒家思想,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修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雅士群体。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文人雅士成为了社会的精英阶层。
他们以文学为生,能够写文章、作诗、作画,深受社会的尊重和崇拜。
他们不仅在官场上充当重要角色,还在文学艺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以自己的才华为人们带来了许多艺术上的创新和灵感,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
然而,科举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
由于考试的题目和内容较为固定,很容易培养出一种套路化的应试思维,导致人们在文学创作上缺乏自由度和创新性。
虽然文人雅士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社会地位和声望,但也有一部分人因为不适应这种应试模式而被边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逐渐式微,终于在清末被废黜。
新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人雅士也逐渐从政治舞台上淡出。
然而,古代科举制度与文人雅士的关系却是无法割舍的。
科举制度培养出的文人雅士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社会阶层的存在,更代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他们的文学作品代表了古代文化的巅峰,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教育改革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元朝的教育改革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元朝时期,教育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迁。
其中,科举制度是当时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元朝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变迁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了解元朝教育改革中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和特点。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随后在唐朝进一步完善。
而元朝则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元朝的科举制度原本继承自宋朝,但由于元朝统治者的背景与政策,对整个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调整。
元世祖忽必烈大力推行“乡试”制度,意在选拔杰出人才。
在乡试中,优异的考生将有机会参加县级的考试,以争取进入官僚体系的机会。
这一制度的推行在当时是一项巨大的创新,为后来元朝教育制度的变迁奠定了基础。
随着元朝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在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环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元朝的科举考试共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其中,乡试主要考察文化素质和学识,会试是考察应试者的才情和应变能力,殿试则是最后一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察综合才能和治国理政的能力。
二、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元朝的教育改革带来了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进士科举制度的兴起。
元廷实行了新的制度,即只有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全部合格者才能获得进士资格。
进士成为元朝官场的精英,享有特权和政治地位。
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逐渐变得更加严格,也更具有竞争性。
考生在考试中需要展现出更高的文化素养和卓越的才能,以获得进士称号。
而进士的出现也为元朝的政治和文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精英和政治参与者。
除了进士制度的兴起,元朝还加强了对科举考试的监管和管理。
评卷制度的规范化和成文化,使得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得到提高。
元朝政府进一步强调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优秀学子的奖励力度,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科举考试中。
三、科举制度对元朝教育改革的影响元朝的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科举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流动本文主要是以垂直流动的视角来讨论中国古代的社会流动。
并且证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平民真的可以通过科举制度上升和科举制度的开放性、公平性、深度以及广度。
一、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社会的阶级、阶层体系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社会流动非常稀少。
纵观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尊卑分明。
它主要分为“官”和“民”两个范畴。
“官”即官僚与士绅;“民”则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
即“学以居位曰士,壁土植谷曰农,做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并且个人的社会地位由此先天因素决定,已经固定化,一般无法轻易变动。
常言道:“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
因而各个阶层的人们被紧紧的束缚在本阶层。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改朝换代与战争,想要使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条道路。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从隋代大业三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
在这近一千三百年里,科举制度体现出了“机会均等,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正公开”的原则,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流动与分层,使下层平民向上层社会流动,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公平,使得科举制度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
它主要表现为:某些下层人民,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仕途,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或者虽然没有入仕,却由下层人民的阶层上升为士阶层,为其子弟今后的社会流动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
二、明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从社会流动的垂直视角来看,由于“官”这个阶层位于整个社会的最上层,因此它也是社会流动总的趋向所在。
为了“入仕”,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就明代中社会阶层流动来看,科举制度无疑是最主要的流通渠道。
黄润玉(1389—1477),明学官,人称南山先生的他,在自己的笔记《海涵万象录》中生动形象的反映了明代科举制度的相对开放性以及其对社会各个阶层流动的影响:“古者士农工商各一其业,子孙世守而明志定。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
从唐宋开始,科举制度得到了禁锢社会阶层的士族阶级和吏僚阶层的支持,这个制度为这些阶层提供了一个维系自己地位和社会主导权的机制。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有所改进,而且在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制度概述科举制度是指以经验和能力为考核标准,选拔各种才能的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是以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
其基本流程是经过初试、复试在一定范围内选拔进士(文官),再经过研究、封授、试官等各个环节取得科举录取成绩者可供朝廷送官和地方推荐。
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开选拔,用人由背景转向能力。
二、科举制度的四个层次科举制度基于四个层次的发展:举人、进士、贡士和翰林院。
举人是明代科举制度的基本选拔对象,主要的考试科目是诗文。
举人以县为基本单位,办理的范围是一个州或直隶市或者一个军,经过举人考试之后,有通过者可参加乡试,称为举人,占文官人数的一部分,但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只能从事簿记、考核、信息收集和农民管理等工作。
进士是科举加分考试的最高等次,科目相当丰富,而且需要很高的能力才能通过,称为进士,是社会中地位最高、最有前途的官员。
进士是指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大考试之后合格者,进入翰林院学习,被任用在各级政府机构内做成才后世袭官员。
明代共有31个三元及第,清代则有61个。
进士被认为是社会上的名流,可以享受特权,得到名利双丰的生活。
贡士是指没有参加会试的举人。
由于参加范围广,有一部分人并没有通过乡试,这部分人被考生们称为“贡生”,而通过乡试而没有参加会试的人则被称为“县试贡士”或“博士”。
尽管贡士是在文化层面上有较高成就的,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远远低于进士。
翰林院是最高学府,以招收全国科举的优秀生员而闻名全国。
由两制学士教授四门经,皇帝选定进士中的佼佼者担任翰林院修撰和编纂,负责编制传记史料和纪实的编辑工作,他们的成就贡献享于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