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存在及存在方式——有感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合集下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哲学小说,原名《不能承受的轻》,讲述了主人公托马斯和萨宾娜的生活故事,以及他们如何在人生的选择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

读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对人生的意义、自由的选择和存在的重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轻与重,托马斯和萨宾娜的选择让我对人生的自由和责任有了深的认识。

他们都在追求自己认为的“轻盈”生活,但最终却发现,这种轻盈带来了深深的空虚和痛苦。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他们的选择和挣扎让我对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深的体会。

尤其是托马斯和萨宾娜,他们的生活哲学和对待爱情的态度,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重量有了深的思考。

小说还探讨了历史和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昆德拉通过角色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历史面前的无奈和挣扎。

这种对历史的反思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自由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_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_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
生命的永恒轮回与生命的一去不返,形成了生命的轻重两极。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轻也好,重也好,生活本来就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掺杂着苦涩。

一个人活着,无论外界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都不是生命的绝境地。

昆德拉在小说中提出了一些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在哲学上可以说是无法解决的,但至少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缓和矛盾,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害。

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昆德拉本人也非常困惑。

这种困惑时时在小说中体现出来,他与那些人物符号一起,
跌入了自己设定的圈套。

他把生命中选择的意义全盘否定,只是为了证明生命之轻。

所以,这本小说也只是提出了一系列哲学问题而已。

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书中根本没有提供任何的答案。

想起昆德拉对生命的宣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无限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轮
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唏嘘感叹,说不上为哪般?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

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中国读书界对昆德拉的了解得益于翻译界的工作。

就我所知,国内对昆德拉的翻译,比较早的是韩少功,他与他姐姐合作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现中译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198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十五年来,昆德拉的作品,除了早年用捷克文写的诗歌和剧本,以及-年三月才推出的法文版小说《无知》,几乎都被介绍到中国来了,有的还有几个译本。

我不知道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引进昆德拉的十三部作品之前,哪些出版社购买过昆德拉的中文简体字版权,但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都没有以合法的手续购买版权。

我特别赞同艾晓明在1996年香港《明报周刊》上讲的那段话:“为了避免作品‘橘逾淮而成枳’的宿命,我想,我们是否需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上,有没有可能按照《伯尔尼公约》和既有的著作权法,礼待昆(德拉)先生,然而再考虑,有没有可能原原本本地介绍他的文字?”这两种可能,上海译文出版社现在都给我们提供了。

我想,有了这两种可能,我们便有了进一步理解昆德拉的可能性。

说起昆德拉,有人会说他在他的祖国捷克影响力不大,怎么在中国会有这么大的反响,是不是有点反常?实际上,昆德拉早在移居法国之前,已经是捷克第四届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只是因为带头说了真话,才被开除出党。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掩卷长思,我们的生命到底不能承受其轻还是其重?米兰—昆德拉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

这个前景是可怕的。

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

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正是提出了这一问题。

他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

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

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区分实在幼稚简单,至少有一点难以确定:哪一方是积极?沉重呢?还是轻松?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他对吗?这是个疑问。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是的,轻与重是个问题,选择轻还是重更是个问题!不过我认为我们似乎更能承受生命之重却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因为人类似乎更有一种承受困难的本能,人类历史前行的每一步哪一步不是伴随着剧痛?个人的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从蹒跚学步艰难行走,最终走向坟墓?可是,人类的历史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生命的传承也没有停止过。

因为我们有一种与生剧来的承受力。

这种承受力让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压在我们身上的重量。

相反,我们却难以生命之轻,比如孤独,虚空,当然,这些是在没有笼罩宗教信仰的前提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一)上帝死后,尼采告诉人们,万物都处在循环中。

宇宙也罢,人类史也罢,其运行轨道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

以往发生过的事情会重复发生。

被法国人誉为英雄罗伯斯庇尔,会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将法国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这个罗伯斯庇尔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英雄罗伯斯庇尔。

后者在历史上仅有一次,前者则反复出现。

所以此处的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独裁、白色恐怖的概念。

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不管他以往杀过多少人,因为历史终将过去,他的恶行会被遗忘。

可如果我们只能看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复归的罗伯斯庇尔,那么他永远会在残杀无数民众之后被原谅。

就像拿破仑、--、斯大林都仅有一个。

历史是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奇怪的统一。

人类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线性轨道向前的,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件,无论其好坏,都仅有一次,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

历史和人生都轻如鸿毛。

一次就是没有,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

于是很多人就在这条不能回头的轨道上选择轻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军。

还有人却总是要在其中找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思考、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担负起自我的职责,即使为此他们要选择重,选择一次次痛苦的轮回,选择永劫复归。

那么永劫复归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复归的选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对于“永劫复归”这一命题的思考。

集中营中的亲人死了,它带给生者的伤痛还在;罗伯斯庇尔、--死了,新的独裁者、杀人狂还在诞生。

战争和独裁,是永劫复归的人类史上无法抹平的伤疤。

若你对它视而不见,任凭历史原谅并淡忘希特--大林,战争和独裁会一次次重复下去。

人生同样如此。

一生中只出现过一次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

若你纠结于周围环境的好坏和别人的评价,若你害怕承担职责和重复的生活而不停的挣脱最终越飞越高,那你就会远离大地而无法体会生命的真实。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精选合集(最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精选合集(最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一看完了这本小说,喜欢小说的结尾,生命最终回归了轻的状态,没有负担,只有经历了无数沉重的瞬间后,才能找到的状态,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游走在存在与忘却之间,而当真正学会忘却,一切又是否还如当初,此时的忘却也多少会带有几分无奈的成分在其中吧。

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小说对人性的剖析,爱情中的与战争后的。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章节,竟然觉得能把捷克人看透,曾经勇敢但却在近现代显得有些软弱,在高压的环境下一些人勇于直面死亡,大部分人被击垮,并把复杂的自卑,不满,妥协,孤独等特质融入民族个性,如果用季节来形容,宛如寒冬。

关于爱情与人性的剖析,不时击中我的心灵,爱情剥去层层伪装,赤裸的核心无非是自己心中轻与重的较量,从前一直喜欢将爱情辨成是非黑白,或者热情到燃尽所有的欲望,或者克制到说服自己爱情不曾存在,但这一切都太自我,重到使人无法负担,如果可以坦然对待各种爱,将所有的欲望,感性,责任之剑磨钝再磨钝,也许幸福就会轻到浮出水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二这本书我读了大概半个多月,他有着一种淡淡的吸引力,读了就放不下了。

一开始想要读这本书,不是谁的推荐,只是看见了书的名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觉很柔很棉,还有一种清新的无力。

书里的内容和我想象的有一定的出入,但同样的是我感觉那种无力的轻,无法承受。

我不是很能理解这本书,毕竟我看的书不多,我领略到我所感受到的。

书里有一个词“媚俗”,感触很深,一个有一些可笑,有一些可悲,还有一些无奈的词。

萨宾娜嘲笑着“媚俗”,可是她愈加嘲笑愈加讨厌,自己却变成了另一种”媚俗“。

这有时候就像宿命一样逃不开。

托马斯似乎是最能理解这种轻与重的,结尾,特丽莎觉得托马斯承受了太多,因为自己的自私,他本是一个自由的人。

而托马斯却发现这是所能承受的重,他是明白的。

以前所有的“非如此不可”没有反而是自在的。

弗兰茨似乎有些悲哀,直至死亡都没有摆脱他的轻。

有时候死亡的来临我们才能明白一切,或者还没来得及明白只能带进坟墓。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出:“轻”与“重”。

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

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

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

他变的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无意义。

那么轻为积极,还是重为积极呢?这是个疑问。

唯一可以确定是:轻与重对立最为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人生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爱情,友谊,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

他们喜欢自由,追求友谊,爱情和童真。

他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

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

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本书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托马斯确实获得了自由。

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

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

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君不见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富人经受着难以言表的烦恼,君不见杰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爱情中的“沉重的轻”而自杀身外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三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三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三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一看完了这本小说,喜欢小说的结尾,生命最终回归了轻的状态,没有负担,只有经历了无数沉重的瞬间后,才能找到的状态,绝大部分时候人们都游走在存有与忘却之间,而当真正学会忘却,一切又是否还如当初,此时的忘却也多少会带有几分无奈的成分在其中吧。

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小说对人性的剖析,爱情中的与战争后的。

虽然仅仅短短的几个章节,竟然觉得能把捷克人看透,以前勇敢但却在近现代显得有些软弱,在高压的环境下一些人勇于直面死亡,绝大部分人被击垮,并把复杂的自卑,不满,妥协,孤独等特质融入民族个性,如果用季节来形容,宛如寒冬。

关于爱情与人性的剖析,不时击中我的心灵,爱情剥去层层伪装,赤裸的核心无非是自己心中轻与重的较量,从前一直喜欢将爱情辨成是非黑白,或者热情到燃尽所有的欲望,或者克制到说服自己爱情不曾存有,但这个切都太自我,重到使人无法负担,如果能够坦然对待各种爱,将所有的欲望,感性,责任之剑磨钝再磨钝,也许幸福就会轻到浮出水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二这本书我读了大概半个多月,他有着一种淡淡的吸引力,读了就放不下了。

一开始想要读这本书,不是谁的推荐,仅仅看见了书的名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觉很柔很棉,还有一种清新的无力。

书里的内容和我想象的有一定的出入,但同样的是我感觉那种无力的轻,无法承受。

我不是很能理解这本书,毕竟我看的书不多,我领略到我所感受到的。

书里有一个词“媚俗”,感触很深,一个有一些可笑,有一些可悲,还有一些无奈的词。

萨宾娜嘲笑着“媚俗”,不过她愈加嘲笑愈加讨厌,自己却变成了另一种”媚俗“。

这有时候就像宿命一样逃不开。

托马斯似乎是最能理解这种轻与重的,结尾,特丽莎觉得托马斯承受了太多,因为自己的自私,他本是一个自由的人。

而托马斯却发现这是所能承受的重,他是明白的。

以前所有的“非如此不可”没有反而是自在的。

弗兰茨似乎有些悲哀,直至死亡都没有摆脱他的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存在及存在方式——有感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李彩霞
作者单位: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刊名: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8(3)
1.米兰·昆德拉;韩少功;韩刚尘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987
2.米兰·昆德拉;许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004
3.陈丽存在,向死而生中自主实现人的可能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生哲学意义阐释[期刊论文]-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5(04)
1.廖丽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不能承受之重--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解读[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6)
2.吴卫华.陈艳丽.WU Wei-hua.CHEN Yan-li走向本真的生命——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看昆德拉对人生存方式的探讨[期刊论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3)
3.陈丽.CHEN Li存在,向死而生中自主实现人的可能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生哲学意义阐释[期刊论文]-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6(4)
4.刘育雁游走于幸福之中——浅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3)
5.李奕奇对生存的注视——浅谈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8(20)
6.李卫华生命:往返于两种失落之间--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期刊论文]-嘉兴学院学报2004,16(5)
7.杨霞从存在主义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期刊论文]-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3)
8.谭玮.Tan Wei生命与历史的迷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轻与重"的思考[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6)
9.刘媛生命轻重再思考——重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期刊论文]-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5)
10.邓与评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永劫回归"概念[期刊论文]-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18(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yw-czb20080303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