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水盆地第四纪网状河沉积特征
广东省湛江市区第四纪沉积层工程地质特征
广东省湛江市区第四纪沉积层工程地质特征黄文县;陈水安【期刊名称】《城市地质》【年(卷),期】2012(007)002【摘要】湛江市区工程建设持力层选择是第四系土层,为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
近海地段以淤泥、淤泥质土、粘土、粉质粘土与砂层呈互层状分布为主;远离海滨地带以海陆交互相沉积层为主,岩土以粘性土及中粗砂为主。
%Quaternary soil horizon is desirable as bearing course for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Urban Area of Zhanji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Quaternary sediments mainly are composed of marine and paralic facies. The interbeded marine sediments that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ilts, silty clay, clay, siltstonecla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onshore areas. The offshore sediments principally are mainly the marine-land interbeds and composed of clay and medium-coarse sands. The Quaternary soil horizon generally contains the silt-fine-sand viscous layer, and the mid-coarse-sand layer is the good bearing course for commo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for the high buildings.【总页数】3页(P30-31,48)【作者】黄文县;陈水安【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局七0四地质大队,湛江524018;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相关文献】1.南通市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地下水资源评价规划三维数值模型 [J], 骆祖江;张英英;施春华2.黄河三角洲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层序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J], 李国刚;胡邦琦;毕建强;宋卓利;布如源;李建敏3.基于DFOS的苏州第四纪沉积层变形及地面沉降监测分析 [J], 吴静红;姜洪涛;苏晶文;施斌4.上海陆域地区古河道溺谷相沉积层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J], 高大铭;吕全荣;等5.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沉积层序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 [J], 林钟扬;金翔龙;管敏琳;赵旭东;潘少军;龙邹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蓝先洪【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年(卷),期】1991(0)3【摘要】近年来,笔者参加了“珠江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课题的工作,对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珠江三角洲现代表层样和钻孔岩芯样的微量元素分析表明,B、Sr、Ba 含量对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具有指相意义。
并初步确定了本区区分海陆相指标:B>100ppm,Sr>160ppm,Ba>400ppm 为海相;B<50ppm,Sr<60ppm,Ba<300ppm为陆相。
钻孔中微量元素(B、Sr、Ba)含量曲线反映出来的海陆相变化,与有孔虫、海相介形虫、海绿石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总页数】3页(P135-137)【关键词】沉积模式;沉积特征;第四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钻孔岩芯;微咸水环境;烃含量;晚第四纪;三角洲前缘;有机质丰度【作者】蓝先洪【作者单位】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相关文献】1.印度塔尔沙漠迪德瓦纳湖泊的晚第四纪沉积物,矿物及推测的地球化学史 [J], 沃森.,RJ;邓丹云2.柴达木盆地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比较研究 [J], 潘安定;杨木壮;王志英3.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李文胜;窦磊;刘子宁4.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风化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刘春莲;杨婷婷;吴洁;夏斌;黄毅;张素青5.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J], 蓝先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Cd元素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Cd元素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刘子宁;窦磊;张伟【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2(31)1【摘要】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from 44 cor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plain in combination with grain sizes of the sediments,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cadmium content of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in this area, which include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ource of high values,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①cadmium values of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plain are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main enrichment areas are Xijiang River and Beijiang River alluvial plains, and Tanjiang River and Dongjiang River alluvial plains constitute the background area; ② 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cadmium content of sediments in this area seem to be the source material, sediment grain siz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organic matter. Xijiang River and Beijiang River alluvial plain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vonian and Carboniferous cadmium-rich sandstone and shale, while the Tanjiang River and Dongjiang River alluvial plains are constrained by the cadmium-poor Yanshanian granites. A distinct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average particle size (φ) and cadmium content. Beside, warm and moist environment, intense land-sea interaction and rich organic matterare beneficial to the accumulation of cadmium -rich sediments; ③ weathering products of Cd -rich rocks, especially the well developed lead -zinc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in the Xijiang River and Beijiang River basin, constitute the main source of cadmium high-value zone; and ④ the cadmium high-value zone of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plain can be divided into northwestern and southeastern districts, which are constrained by the lead-zinc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land-sea interaction respectively.%根据珠江三角洲平原区44个钻孔揭示的第四系,对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沉积物粒度,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Cd的分布特征、高含量来源及迁移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的Cd含量地区差异较大,西江、北江冲积区为主要富集区,而潭江和东江冲积区为背景区.②物质来源、沉积物粒度、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含量共同影响了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Cd的含量分布,西江、北江冲积区受控于富Cd的泥盆系、石炭系砂页岩,而东江、潭江冲积区主要由贫Cd的燕山期花岗岩等限定;沉积物平均粒径(ψ值)与Cd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另外,温暖湿润、海陆交互作用强烈的沉积环境与富含有机质的地区有利于Cd的聚积富集.③西江、北江流域相对富Cd岩石风化的产物,特别是具高强度Cd含量的铅锌多金属矿区,是西江、北江冲积区Cd高含量的主要来源.④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Cd的高含量区分成西江、北江西北部和东南濒海两大片区,究其原因,前者由区域发育的铅锌多金属矿控制,后者则受海陆交互作用沉积环境的影响.【总页数】9页(P172-180)【作者】刘子宁;窦磊;张伟【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80;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2;X14【相关文献】1.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铅同位素组成及示踪意义 [J], 刘子宁;张馨;罗思亮2.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铅同位素组成及示踪意义 [J], 刘子宁;张馨;罗思亮3.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李文胜;窦磊;刘子宁4.长江河口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韦桃源;陈中原;魏子新;王张峤;王张华;殷鸿福5.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TiO_2/Al_2O_3值及其地质意义 [J], 蓝先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三水盆地白垩—第三纪沉积体系域及其基本特征
广东三水盆地白垩—第三纪沉积体系域及其基本特征摘要: 三水盆地发育于东西向高要—惠来深断裂带与北东向恩平—新丰深断裂带交汇部位,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根据白垩—早第三纪地层特征、沉积体、沉积相、沉积体系类型的特征及展布,划分为超覆、叠覆、退覆3个沉积体系域,湖泛段的分析和鉴定是研究沉积体系域的关键。
关键词:地层白垩—第三纪沉积体系域超覆叠覆退覆三水盆地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ast-west high in sanshui basin to-HuiLai deep fault and north east to grace flat-xinfeng deep fault zone intersection site-in the basin of Cenozoic era. According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to tertiary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sedimentary bodies, the sedimentary facies, sedimentary system type of features and exhibition cloth, divided into very restricted, fold, get out of the three by depositional systems tracts, lake the segment of the analysis and appraisal is the key research depositional systems tracts.Key words: cretaceous to tertiary formation depositional systems tracts very restricted by the back of sanshui basin三水盆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工农业发达的经济区,具东西向和南北向分布双重特征,面积3075 km2。
广东省湛江市区第四纪沉积层工程地质特征
①填 土 ( ) 灰褐一褐 黄色 , Q : 湿, 主要为粉土 和 粉质粘土 。 分布广泛 , 一般 厚度05 ~5 O 层承载 力 .0 . m。 O
5 ~ Q4 ) 以淤 泥及 淤泥 质粉 质粘 土 为主 , 少量 粉 细 砂层 , 工程 地 质分层 划 分 ②、③层 。
粘 土 , 学 强 度 渐 增 大 。 厚 20  ̄ 1 .0 层 承 载 力 力 层 .0 00 m。
般3 6 坡 度 1 。 ~ m, ~5 。
2 第 四系地层简 介
第 四系沉积层以海 陆交互 层为主 , 具多个粗一细 的
沉 积韵 律 结 构 。 江 市 区 第四 系地 层 主要 有: 新 统 海 相 湛 全
( 见表 1 )。
3 场地土层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6 m埋深范围内可划 0
分9 个工程 地 质层 。
层, 明其 特性及变化规律 , 城市建设 规划具 有重要 查 对
的意义。
1 地貌 单元
湛江市区地形平坦 , 地貌单元有海积平原, 冲洪积洼
地 和冲 洪 积平 原 。
冲洪积洼地 : 分布 于赤坎一麻 章区冲沟谷地低洼地
段 , 面高 程 5 5 地 形 坡 度一 般小 于6 。 地  ̄1m。 。
冲洪积平原: 主要由北海组冲洪积物组 成, 分布于湛 江市西边及东南边的东海岛一带, 地面高程1 0 高差  ̄2 m,
一
③淤泥 、 淤泥 质土 ( 4 ) 灰、 Q m : 深灰色 , 含多量粉 细 砂, 局部含腐木 , 略具臭 味 。 分布广泛 , 水平方向层厚越 靠 近海 滨 越大 ; 埋深 从浅 至深 由淤 泥渐 过 渡到 淤泥 质
沉积层 ( m 、 Q4) 中更新统北海组( , Q 下更新统湛江组( Z Q)
第四章 第四纪沉积层的形成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第四章第四纪沉积层的形成及其工程地质特征【教学基本要求】1. 理解风化作用的类型 ;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风化的产物。
2. 理解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坡积、洪积、冲积层。
3. 理解海洋的地质作用及海相沉积层。
4. 了解湖泊的地质作用及湖沼沉积层。
5. 知道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冰渍层。
6. 知道风的地质作用及风积层。
【学习重点】1.风化作用及残积层。
2.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
3. 海洋的地质作用及海相沉积层。
4. 湖泊的地质作用及湖沼沉积层。
【内容提要及学习指导】4.1 风化作用及残积层第四纪是地质年代中新近的一个纪。
第四纪沉积物是由地壳的岩石风化后,经风、地表流水、湖泊、海洋、冰川等地质作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而成的近代沉积物。
其沉积历史不长,是一种松散的沉积物。
在大气、水和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致使岩体崩解、剥落、破碎,变成松散的碎屑性物质,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在地表最为明显。
风化后的岩石改变了原有的物理力学性能,强度大大降低,变形增加,直接影响作为建筑物地基的工程特性。
风化作用使岩石产生裂隙,破坏岩石的整体性,影响地基边坡的稳定性。
根据风化作用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岩石的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昼夜和季节的温度变化是物理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使岩石在块体大小上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使岩石成分发生变化。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生物活动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
注意理解各种风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岩石风化后产生的碎屑物质,在被风和大气降水带走一部分后,残留在原地,这种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土。
残积土主要分布在岩石暴露于地表而受到强烈风化作用的山区、丘陵及剥蚀平原。
残积土从上到下沿地表向深处颗粒由细变粗。
由于残积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一般不具层理,碎块呈棱角状,土质不均,具有较大孔隙,厚度在山坡顶部较薄,低洼处较厚。
西江和北江三角洲区的水沙特点及河道演变特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101003)、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资助收稿日期:收修改稿日期:文章编号:1000-0550(2002)03-0376-06西江和北江三角洲区的水沙特点及河道演变特征!王随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区有关水文泥沙资料的分析,初步揭示了西江和北江在流速与流量、水位、含沙量、断面宽深比之关系方面的差别。
结合河道平面及断面形态和河道冲淤特性,探讨了其河型特点及成因。
认为研究区西江为典型的网状河流,而北江仍处于网状河流的发育初期。
该区网状河流多河道的形成遵循冲裂机制,人工堤围加速了河道沉积、抑制了河漫滩地的淤积,从而使河道及河漫滩地的加积表现为不均一性。
关键词水沙特点网状河型河道成因及演变西江和北江下游作者简介王随继男1966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沉积学、地貌学中图分类号P512.2P931.1文献标识码A西江和北江的下游是珠江三角洲上的重要河流,是珠江网状河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珠江诸多河流中,由于西江和北江流域范围广阔,集水面积大,因此,由其引起的洪水及泥沙灾害的危及区域和致灾程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最受人们关注的,这促使许多研究人员对珠江三角洲区河流的特性及演变进行过广泛的研究〔1"6〕,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
虽然彭苏萍已经指出过珠江复合三角洲平原上网状河流的一些基本特征〔7〕,张周良等认为现在珠江网状河流是三水盆地第四纪网状河流的延续〔8〕,但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网状河型的探讨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待拓宽和深化。
以往有关网状河流的研究侧重于沉积体系方面,而对于控制网状河流沉积体系形成的水动力特性、输沙特点及河道演变特征的讨论很少。
本文期望从河流地貌特征、沉积特征、水动力特点及河道演变的现状和趋势等角度对西江和北江三角洲区的河性进行对比研究,以提高对于网状河流的整体认识水平。
1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研究河段处于珠江三角洲上。
珠江三角洲发育阶段及第四纪地层表
含砾中细砂、风化粘土(厚3-4m,42处)、淤泥
沉积速率2.180mm/年。
海面停滞,海侵面积约占全区的二分之一。平原与溺谷地形。古地面高度-5—-7m。口门从三角洲边缘下移至麻涌、广州、水藤、太平、双水。
老三角洲
Ⅳ
Q42-1
大西洋期
7500
海洋样品
5020±150—5920±300
河流相
冷
海退
砂砾层
珠江三角洲发育阶段特征表
发育阶段
地质时代
本区样品的C14年代(年)
海面高度(米)
海面上升速率(mm/年)
海侵或海退
气候变迁
构造运动
沉积特征
地貌特征
新三角洲
Ⅵ
Q43
亚大西洋期
年(距今)
2500
海洋样品
1260±90—1680±90
陆相样品
2050±100—2350±100
—0.4
(1260±90年)
海侵范围扩大,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由三角洲的下游向上游,依次为海湾、溺谷、平原。口门位置为中堂、松冈、南庄、太平。逐渐发展为现代的三角洲平原。
Ⅴ
Q42-2
亚北方期
5000
海洋样品
2510±90—4940±250
陆相样品
2450±120—4640±280
2.05
局部海退
中亚热带北部
(年均温15°C—18°C)
大规模海侵,面积约占全区的五分之四。珠江漏斗湾形成。海湾与溺谷地形。古地面高度-7—-15m。口门位于三角洲的边缘(园洲、松冈、宝月、黄塘、广利)
Ⅲ
Q41
北方期
10000
陆相样品
粒度分析在沉积特征上的应用——以珠江三角洲第四系沉积物为例
24一择并技2018年•第4期私复分析名沉和游•征上的1用—以珠江三角洲第四系沉积物为例◊广东省地质调查院莫滨本次工作对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典型剖面IV01 (中山横栏)和IV03 (中山三角)沉积物祥品分层进行粒度分析(颗粒分析、机械分析),粒度参数采用福克和沃德公式进行分析计算,利用粒度参数及粒度曲线特征判断珠江三角洲沉积物在纵向上的的粒度变化规律,划分沉积旋回。
分析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沉积物以河流输送的碎屑物质为主,从海洋输入的物质对珠江三角洲的建造不起重大作用,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形成经历了三次海侵海退过程。
珠江三角洲主要由西江、北江、东江、潭江携带泥沙在湾 内堆积复合而成。
三角洲内有五分之一的面积为星罗棋布的丘 陵、台地,使水道分八个口门出海,“四江汇合,八口分流”,构成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特色珠江三角洲除东南面为南海外,周围主要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形成的低山和丘陵环 绕,平原上岛丘众,出露的基岩多为奥陶系的二长花岗岩以及 云开群的变质岩。
粒度分析的目的是研究碎屑物的粒度大小和 粒度分布。
碎肩物的粒度分布及分选性是搬运能力的度量尺度,是判断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水动力条件的良好标志,而且碎屑物所娜的元素丰度与其粒度密切相关'1平均粒径平均粒径是沉积物最主要的粒度特征之一,多用来表示沉 积^^向上的粒度变化酵w〇FO l剖面:据22件样品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范围 为(中值):-0.14-6.89,其中上更新统变化范围为-0.14- 4.67,全新统则集中于4.16 ~ 6.89,可知上更新统粒度偏粗。
图1按照纖分布,以小=5.2为界,划分了粗细酶分沉积物。
可 见]V01剖面自下而上有三组细粒层段,对应虚线右边,即〇.〇〇~ 6.00 m,8,80 ~ 13.80 m,17,10 ~ 25.10 m,三者之间则相应的为 粗粒级层段,这样就反映有三次由粗到细的沉积旋回。
IV03剖面:据2W样品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范围 为(小值):2,04~6.99,其中上更新统大部为2.04~5.47,全 新统多集中于5.07 ~ 6.99,总体而言,上更新统粒度偏粗。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析所反映的沉积特征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析所反映的沉积特征摘要:粒度分析为第四纪地层沉积旋回划分、沉积物物质来源、区分沉积相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珠江三角洲两个第四纪钻探采样,分析了42件第四纪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数据,结果表明:①平均粒径所反映沉积物纵向的粒度变化规律,与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晚更新世,全新世中、晚沉积旋回一致;②通过分选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沉积物以河流输送的碎屑物质为主,海洋输入物质对珠江三角洲的建造不起重大作用;③通过简单偏度和简单分选系数相互对应,为珠江三角洲海侵海退过程、沉积相、沉积旋回的吻合提供了有力证据。
关键词: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析;沉积特征Abstract: analysis of grain size for quaternary strata spinning back division, sediment source material of sedimentary facies, distinguishing basi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pearl river delta two quaternary drilling sampling, analyzes the 42 pieces of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grain size 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reflects the grain size change law of longitudinal sediments, and pearl river delta quaternary late pleistocene, new world middle and late sedimentary cycle back to consistently; (2) through the sorting coefficient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river of clastic particle is given priority to, Marine input material to pearl river delta can’t afford to bui ld great role; (3) through the simple partial degree and simple sorting coefficient cor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for the pearl river delta sea process, appear to back the sedimentary facies, sedimentary spinning back the coincide offer evidence.Key words: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Grain size analysi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引言粒度分析的目的是研究碎屑物的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东经 116°
亚热带温
赣江中支
1、北纬
暖湿润季 右
665
20~ 100
500
28°40′~ 29°
风性气候
1 135 (赣江)
0. 038‰
赣江入鄱 阳湖三角 洲平原
相对稳定 微弱抬升
热带—南
珠江三角 东径 112°30′
亚热带温 22℃ 1
洲西北部 ~ 113°20′、北纬
图 2 赣江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体系 (据 1972 年地形图简化)
F ig. 2 Gan jiang delta p la in ana stom o sing fluvia l system
~ 47°52′之间, 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 型。年平均气温 3℃, 全年平均降水量为 438. 2 mm , 降 水一般集中在 6~ 8 月份, 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 的 69. 2%。 夏季干燥指数大于 1. 5, 属于干旱、半干旱 特征。
嫩江齐齐 哈尔网状 河
东经 123° ~ 124°、北纬 47°~ 47°52′
气候
中温带、半 湿润、大陆 性季风气 候类型
年平均 气温
年降 雨量 mm
年径流量 亿m3
沉积速率 cm 百年
415.
3℃
172
17~ 165
5
年输沙量 万吨
67 (江桥段)
坡降 0. 125‰
区域 位置
松嫩 平原
构造运动
人将网状河与分汊河区分开来。Sm ith & Sm ith 把网 2 网状河发育的一般特征
状河解释为: 低坡降、较深而窄的、顺直或弯曲的交织 河道, 它们具有细粒沉积物 (粉沙或泥) 和植被组成的 稳定河岸, 隔开这些河道的是由植被岛、天然堤和湿地 所构成的泛滥平原, 在湿地部位偶尔出现决口水道和 决口扇沉积物。河道宽深比小, 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垂向 加积。 Sm ith〔6〕强调网状河发育于潮湿环境, R u st〔9〕认 为相同的河型也可以出现在干旱地区。 由于网状河的 砂体也可以作为油气的储集体, 而其空间展布又与曲 流河和辫状河的砂体有着明显的不同, 所以对网状河 沉积特征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石油地质学家的重
广东三水盆地始新统_土_不_心组生油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文章编号:1671-1505(2005)01-0125-12 文献标识码:A广东三水盆地始新统 心组生油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Ξ刘春莲1,2 秦红2 车平1 翟伟1,2 石贵勇1 周永章1 谢叶彩1 董艺辛11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圈构造与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摘 要 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对沉积盆地水体环境以及古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
根据元素Al 、Fe 、Mg 、Ca 、K 、Na 、P 、V 、Ni 、C o 、Cr 、Cu 、Zn 、Sr 、Ba 、Cd 、Li 、Mn 、Pb 、Ti 的含量及其比值Al/Ti 、Fe/Mn 、Sr/Ba 、Mg/Ca 、Sr/Ca 、Na/Ca 、V/Cr 、Ni/C o 、Ni/V 的变化,对三水盆地古近系始新统 心组红岗段生油岩的沉积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
心组红岗段下部(亚段A )表现为较稳定的地球化学特征。
各元素丰度及其比值指示这一时期陆源输入持续较高、且物源组成变化不大。
由于海水入侵的影响,湖盆水体盐度相对较高,底部水体以弱氧化条件为主,O 2-H 2S 界面位于水/沉积物界面附近。
红岗段中上部(亚段B 、C )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较为频繁且幅度很大,反映古气候和湖盆沉积条件的迅速变迁。
在潮湿气候条件下,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以Al 、Ti 为代表的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较高,而Mg 、Ca 等盆内化学沉积元素含量较低。
古氧气指标指示底部水体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因而有机碳含量较高。
在间歇性干旱时期,陆源输入减少,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显著降低。
随着蒸发作用的加强,水体盐度加大,内源元素丰度以及Mg/Ca 、Sr/Ba 、Sr/Ca 和Na/Ca 比值大幅度上升。
底部水体为氧化环境,O 2-H 2S 界面多位于水/沉积物界面或沉积物中。
上述两种气候条件在红岗段中上部沉积时期交替出现。
广东三水盆地沉积体系研究
广东三水盆地沉积体系研究侯明才;陈洪德;黎治忠;万梨;李国新【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06(025)009【摘要】通过大量钻井和露头资料的沉积学研究,确认了白垩纪-古近纪三水盆地存在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五大沉积体系,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根据五大沉积体系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把三水盆地分为①早白垩世底部粗碎屑进积阶段;②晚白垩世初始湖泛阶段;③古新世-早始新世湖泊细碎屑加积阶段:④中始新世-晚始新世顶部粗碎屑填积阶段.最后,根据沉积演化过程中的生储盖匹配关系,指出盆地西部宝月地区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最有利的层位为古近系怖心组,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为发育在怖心组大岗段之上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三角洲.【总页数】9页(P1175-1183)【作者】侯明才;陈洪德;黎治忠;万梨;李国新【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贵州省地勘局104地质大队,贵州,都匀,558000;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广东三水盆地第四纪网状河沉积特征 [J], 张周良;王芳华2.广东三水盆地双峰式火山岩:空间展布、岩石学特征及其盆地动力学意义 [J], 董月霞;肖龙;周海民;曾广策;王方正;王旭东;向华;赵太平;柳小明3.广东三水盆地沉积体系研究 [J], 侯明才;陈洪德;黎治忠;万梨;李国新4.广东三水盆地始新统心组生油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J], 刘春莲;秦红;车平;翟伟;石贵勇;周永章;谢叶彩;董艺辛5.基于地震相研究的三水盆地布心组沉积相再解释 [J], 祝圣贤;侯明才;黄志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三角洲中山横栏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特征
珠江三角洲中山横栏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特征刘子宁【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Henglan area, Zhongshan area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of the Qua-ternary strata in the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The Henglan Formation of Holocene was defined due to its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area.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lithologic feature, grain size and geochemical of the coreⅣ01 in Henglan area,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ea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was stud-ied. It is suggested that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there were three sedimentary cycles in the study area:one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two in the Holocene. Because of the distinctiv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sedimentary cycles of the delta were particular by the positive sequential patterns (the coarser sediments at lower layer and becoming finer upwards) of the Progradational delta.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e analysis of grain size and the trace elements contents of B, Ba and Sr in the sediments, the paper further dis-cussed the processes of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since Late Quaternary in the study area. Three regres-sion-transgressions cycles could be recognized: the earliest transgression happened in middle-late Late Pleis-tocene, while the others followed until the Holocene. The latter two transgression, beganabout 7.5 ka B P, were separated by the regression appeared in middle-late middle Holocene (5~2.5 ka B P).%中山横栏地区在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研究中具有代表性。
珠江三角洲的第四纪地层
珠江三角洲的第四纪地层
李平日;黄镇国;张仲英;李孔宏
【期刊名称】《地理科学》
【年(卷),期】1984(0)2
【摘要】珠江三角洲总面积8601.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932.5平方公里,占80.6%,其余为突起在平原上的岛丘,计160余座。
关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第四纪地层,前人曾分为三段,即:下段为 Q41河流相沉积层和三角洲相沉积层,中段为Q:42风化层;上段为Q43三角洲相沉积层[1]。
或者下段为Q41—Q42的陆相层;中段为Q42—Q43的滨海相层;上段为Q43的河海混合相层[2]。
这些划分,因当时C14年代数据不足,多属推论。
【总页数】10页(P133-142)
【关键词】三角洲;浊流;粘土;粉砂质;河谷地貌;流动(力学);第四纪地层;滨海相沉积;陆相;河流相;冲积相;河相;三角组;沉积相;海相层;风化层
【作者】李平日;黄镇国;张仲英;李孔宏
【作者单位】广州地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
【相关文献】
1.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划分的认识 [J], 陈培虹
2.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各地层生成与存储天然铵能力的探讨与对比 [J], 王亚;焦赳赳;
陈建耀
3.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中自生矿物的初步研究 [J], 朱卫勤
4.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海平面变化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J], 宗永强;黄光庆;熊海仙;李潇云;孙奕映
5.第四纪地层学发展的大趋势——以蓝田第四纪地层的研究为例 [J], 徐钦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
广东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
郑有铭
【期刊名称】《广东地质》
【年(卷),期】1995(010)001
【摘要】广东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广泛,雷州半岛及沿海地区以火山岩较发育为特征,珠江及韩江三角洲地区,下部以黄白至灰白色原砾石,砂砾,中粗砂和粉砂质淤泥层为主夹粉砂层,上部为灰色至灰黑色含腐植质和蚝壳的淤泥,粉砂和细砂层,内陆地区的第四系以云浮的大台组,三水的白坭组及封开金装地区的冰川沉积为代表,自1932年以来,全省使用过46个地层名称,现推荐使用19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名称。
【总页数】7页(P77-83)
【作者】郑有铭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63
【相关文献】
1.广东省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的建议 [J], 邱瑞山
2.广东肇庆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 [J], 张德维;林良桩
3.广东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 [J], 凌秋贤;林建南
4.广东泥盆纪岩石地层划分 [J], 赵汝旋
5.广东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 [J], 符力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蓝先洪
【期刊名称】《热带海洋》
【年(卷),期】1991(010)001
【摘要】本文根据有机地球化学资料,首次研究和探讨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度和可溶有机质的组成特征。
现代沉积物有机质丰度,有机碳为
0.58%,氯仿沥青“A”为210ppm,烃含量为33.8ppm;钻孔中有机碳为0.77%,氯仿沥青“A”为253ppm,烃含量为16.4ppm。
从有机质组成、红外吸收光谱特征、δ^(13)C、干酪根H/C原子比,均表现为陆生植物为主,水生生物为铺,为腐殖型或腐泥—腐殖型的母质类型。
【总页数】8页(P13-20)
【作者】蓝先洪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41
【相关文献】
1.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化的沉积响应 [J], 陈双喜;赵信文;黄长生;孙荣涛;曾敏;刘凤梅;陈雯
2.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李文胜;窦磊;刘子宁
3.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风化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刘春莲;杨婷婷;吴洁;夏
斌;黄毅;张素青
4.新疆巴里坤湖晚第四纪沉积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古地理环境 [J], 黄玉琳;李志中
5.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 [J], 蓝先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第四系沉积特征和古河道变迁
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第四系沉积特征和古河道变迁
杨伟彬;何斌;尼玛央金;叶升明;龙桂
【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
【年(卷),期】2022(44)4
【摘要】以《中山市多要素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及相关资料为基础,对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地区第四纪地层、古生物、古气候及古河道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将研究区第四系划分为上更新统礼乐组和全新统桂洲组,前者为一套河流-三角洲-
海相沉积地层,顶部以风化花斑状粘土为标志;后者平行不整合覆于前者之上,沉积物主要为一套灰色淤泥质粉细砂或粉细砂质淤泥。
距今70~11.7ka,研究区气候经历
了暖湿-干冷-暖湿-干冷-暖湿(偏凉干)的变化,晚更新世古河道集中在南头镇-东凤
镇-阜沙镇-三角镇-民众镇一带,全新世古河道主要集中在南头镇-小榄镇-阜沙镇-三角镇-民众镇一带。
【总页数】7页(P328-334)
【作者】杨伟彬;何斌;尼玛央金;叶升明;龙桂
【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12.2;P534.63
【相关文献】
1.粒度分析在沉积特征上的应用——以珠江三角洲第四系沉积物为例
2.江苏省新
近纪沉积环境演化特征与长江古河道变迁探讨3.江苏省新近纪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与长江古河道变迁探讨4.基于三维GIS的第四系古河道沉积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5.潍河下游地区浅埋古河道沉积与第四系地层划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6-6-12广东三水盆地第四纪网状河沉积特征张周良 王芳华(石油大学,北京 102200)提 要 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的三水盆地范围内发育典型的网状河体系。
它们具有重复分叉合并、坡降低以及河道深且窄的特点,并且发育天然堤、河间湖泊和洼地等地貌单元。
钻井资料显示,网状河的沉积记录以泛滥平原地区沉积的悬浮负载的细粒沉积物为主,由砂砾和砂组成的河道沉积物分布比较局限,呈较窄的带状,被包裹在细粒的泛滥平原积物之中。
主干河道表现出较高侧向稳定性垂向继承性,形成了较厚的砂体。
较小的分叉河道则容易发生决口改道,沉积了较薄的砂体。
河间湖泊沉积主要为含植物碎片的灰黑色粉砂质淤泥,沼泽中植物遗体的堆积形成了泥炭层。
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河流搬运物质的快速加积是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形成网状河体系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网状河沉积 第四纪 三水盆地 珠江三角洲分类号 P 512.2第一作者简介 张周良 男 35岁 博士 副教授 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1 前 言网状河不同于人们比较熟悉的曲流河和辫状河,是由低坡降的、相对深且窄的多个河道重复分叉、合并而行成的交织河网系统。
这种河流平原通常由河道、天然堤、湿地、决口扇、湖泊和沼泽等地貌单元组成,在沉积记录中则表现为以细粒溢岸沉积物为主的特点〔1,2〕。
由于网状河一般来说不如曲流河和辫状河那样常见,人们对它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古代沉积记录中更难以识别,往往会被错误地解释成为湖泊相或曲流河沉积。
三水盆地范围内的近200口石油勘探钻井钻穿了第四纪的河流沉积,为研究网状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将在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网状河的沉积以及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探讨。
1 现代河网系统的地貌特征三水地位于广东省境内,珠江三角洲的西北部,盆地面积约3300km 2,包括广州市、佛山市、三水县、南海县和顺德县等行政区。
盆地所属范围内的现代河网系统十分发育,主要由珠江三角洲五大河流体系(西江、北江、东江、珠江和潭江)之中的北江和珠江及其支流构成(图1),西江主流也流经三水盆地的西部。
盆地范围内各种级别的河道重复地分叉、合并,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状系统,用“密如蛛网”来形容也不为过,可以认为是网状河的典型代表。
彭苏萍(1989)〔3〕和张周良等(1994)〔4〕曾分析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河流体系的地貌特征,认为这些河网系统无论从坡降、宽 深比、弯曲度和分叉系数等方面在都可以与Smith 等(1980)〔1〕在研究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有关河流的基础上总结的网状河类型相比较。
珠江三角洲是由西江、北江、珠江、东江和潭江五个三角洲组成的复合三角洲。
它们的三角洲平原上都发育了网状河体系,其中以流经三水盆地的北江的河网系统最为发育,大小河道近百条。
光是在图1所示范围内的河道分叉和合并交点就达100多个。
根据黄镇国等(1982)〔5〕统计的结果,西、北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平均为0188km km 2,最大达到1110km km 2,河网的密度呈现出向下游方向增大的趋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除了少数残丘和台地以外,以低平原、积水洼地和河道为主。
平原地区的海拔高度一般低于1m 。
河道纵剖面坡降很小。
根据黄镇国等(1982)〔5〕的统计结果,北江的平均坡降为01037‰,西江为01023‰,东江为0126‰。
河道弯曲系数1103~1146,属于低弯河流。
河道总来说属于15卷 4期1997年12月 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V.15N .4Dec.1997图1 珠江三角洲西北部三水盆地及周边地区河网系统Fig .1 Anastomosing channel systems in the Sanshui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northwesternpar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图2 三水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厚度等值线图(井位和盆地边界根据张显球等,1993)〔4〕Fig .2 Isopach map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Quaternary deposit in the Sanshui Basin窄深型的,河道的宽深比值(B -2 H )为118~1115,大多数小于6。
根据张周良等(1994)〔4〕统计的结果,河道宽 深比值为2716。
上述参数表明,珠江三角洲平原上所发育的河网系统与Smith &Smith (1980)〔1〕及Smith (1983)〔2〕所研究的加拿大西部的网状河具有类似的特征。
加拿大西部的这些网状河坡降都很低(一般低于1‰),宽 深比值小(一般小于50,平均值小于20),弯曲度一般较低(小于115)。
这些特征与辫状河和曲流河有着明显的区别。
辫状河虽然也发育多河道系统,坡降一般高于1‰,河道的宽 深比值大于50〔1〕。
曲流河一般为单河道系统,河道弯曲度较高(大于115),宽 深比值和坡降通常也高于网状河。
除上述具有网状河特征的河网系统外,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还以沿河岸形成明显的天然堤以及河漫滩内广泛发育洼地和沼泽为特点。
较为著名的洼地和沼泽有北江下游的大朗涡和大旺草塘,西江下游的星湖、西旺朗和文岌朗等〔6〕。
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主要与汛期的洪水泛滥有关。
洪水带来的泥沙主要淤积在河道内及河道两岸,形成天然堤,使得河漫滩内地势相对较低,排水不畅,从而出现洼地和沼954期 张周良等:广东三水盆地第四纪网状河沉积特征 泽。
珠江三角洲的现今地貌很大程度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改造。
下游地区的许多河道两岸都修了人工堤坝,洼地和沼泽被改造为鱼塘和稻田。
然而,主要的地貌格局仍然是河流作用造成的。
2 网状河的沉积特征三水盆地第四纪沉积发育广泛,几乎覆盖了整个盆地范围。
沉积物厚度介于0到50m 之间,平均为25m 左右,但分布不均,沿三水县城以下的北江主河道一带的第四系厚度较大,盆地北部的三水和乐平之间也有一个第四纪沉积凹陷,最大厚度超过40m (图2)。
第四纪沉积为尚未固结成岩的松散的砂砾、砂、粉砂、粘土和淤泥等,覆盖于主要由固结成岩的第三系和白垩系红色岩层组成的基底之上。
第四系厚度很大程度上受基底风化壳古地貌起伏的控制,沿古侵蚀河谷的第四纪沉积最早,厚度最大。
基底古地形较高的部位在后来的沉积过程中逐步被覆盖,除了西樵山和河口以北的部分基底残丘外,都接受了第四纪的沉积,形成了平坦而广阔的河流沉积平原。
现今的北江和西江的河道中沉积的主要是床沙负荷的粗粒物质,以砂和砂砾为主,粉砂和淤泥粘土含量则很少〔7〕。
而岸后的洼地和湖泊中则以细粒的粘土质和粉砂质沉积物为主。
图3 第四纪河流沉积物岩性和沉积相的典型钻井柱状剖面图(钻井位置见图2)Fig .3 Well 2logs showing lithology and facies of the Quaternaryfluvial deposit(locations of the wells are indicated in Figure 2)第四系底部普遍发育砾石层或砂砾层。
盆地内的许多井中都钻遇了第四系底部的这层砂砾(图3、4),尤其是那些第四系厚度较大的井中,底部砂砾层的厚度也相应较大。
多数第四系厚度较小的井中(如S 27、S 30、SH 41和S 72井等)底部砂砾层则不发育。
这说明底部砂砾层主要沿基底古河谷分布,是第四系中最早的沉积。
砂砾层颜色为灰白、浅灰或灰黄色,由砂和砾石组成。
砂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岩屑次之,有粗砂、中砂和细砂。
砾石以细砾为主,少数粒径可达数厘米到10cm 以上,棱角状或次棱角状,砾石成分为石英、沉积岩和火成岩。
它们或构成砾石层,或与砂混积而形成砂砾层或含砾砂层。
从这些沉积物类型和分布特征来看,它们不是现今网状河的沉积,而是网状河形成之前的冲积环境中堆积的。
与后来的以细粒沉积物为主的网状河沉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底部砂砾层之上的沉积物分布显示出明显的分异性,表现出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如S 71、S 72、S 27井,图3、4)、以粗粒沉积物为主(如S 35和S 59井)或者粗、细相间(SH 18和S 73井)的垂向剖面。
这些不同类型的垂向剖面形成于不同的环境之中。
以细粒沉积物为主的剖面主要由土黄色和深灰色粘土、粉砂质粘土和泥质粉砂构成,程度不同地含有腐烂或未腐烂的植物碎片,它们形成于岸后的泛滥平原地区或河间湖泊地区。
以粗粒沉积物为主的剖面由浅灰色至灰白色砂砾和砂等床沙载荷的物质组成,主要沉积于河道之中。
这种剖面常见于现今主要河道的附近(如S 35井和S 59井),并且通常伴随有天然堤砂泥互层沉积,反映出这些主要河道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粗、细相间的剖面则是由泛滥平原沉积和河道沉积物共同组成的,这些河道的稳定性相对较低,由于发生改道或迁移而只留下相对较薄的沉积记录。
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物在整个第四纪沉积记录中占主要地位(图4)。
从钻井剖面上沉积物厚度统计的结果来看,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物约占70%,河道沉积的砂和砂砾只占约30%。
河道沉积物的横向展布范围较小、连续性较低,只有在紧靠河道的钻井或位于废弃河道中的钻井中,才可以见到较厚的河道沉积物,而在那些离开河道不远的钻井中则见到的是泛滥平原的细粒沉积物。
因此,地下的河道砂体是被包裹在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物之中的。
如S 36井位于离河道不远的地方,底砾层之上均为泛滥平原沉积的砂质粘土和淤泥。
S 71和S 72等井都在离分叉06 沉 积 学 报 15卷河道不远的岸后地区,均表现出以细粒沉积物为主的特点。
河道以垂向加积为主,两侧被细粒的天然堤和泛滥平原物质所限定,具有较高的侧向稳定性。
相比之下,泛滥平原沉积的分布则很广泛。
它们主要是由汛期洪水越过河岸,能量降低后沉积下来的细粒物质组成,其中也较多地含有植物碎片等有机物质。
从钻井资料所揭示的第四纪河道沉积物的分布来看,北江的主干河道一直位于河口—三水—小塘—龙江一带,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继承性。
然而,有些钻井(例如SH 41和S 38井,图4)中虽然也钻遇了河道沉积的砂砾层,但这些井并不是紧邻现今的河道。
盆地北部的三水—乐平之间的洼陷地区的部分井中也钻遇了河道沉积,它们的分布与现今的河道分布也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
这说明河道改道是该网状河体系沉积过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河流平原的现今地貌特征予以解释。
北江的分叉河道两岸发育天然堤,堤内则是低洼地,但这些洼地的高程通常比河面还要低〔7〕。
汛期的洪水有可能冲破河堤而使河道改道。
新河道形成后,由于河道和堤岸的加积速度高于岸后洼地,当河道加积到一定的高度后,又有可能发生决口改道现象。
这样就会造成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物中夹有相对较窄且厚度不大的粗粒河道沉积物的沉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