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大豆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大豆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Z i x u n t a i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

主要侵染大豆茎部。

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

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

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

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

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2、防治方法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

①喷洒25%咪鲜胺1500mL/hm2;②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50g/hm2对水300kg/hm2,均匀喷雾,隔7d再补喷1次防效更好;③用50%速克灵1500g/hm2对水喷雾。

二、大豆疫病1、症状识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

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枯萎而死。

成株期:往往在茎基部发病,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展,病茎髓部变褐,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叶柄下垂但不脱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变黑褐色,病痕边缘不清晰。

2、防治方法①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72%克露拌种,随拌随播。

②用2%克露1200g/hm2对水450kg/hm2,间隔7d进行2次叶面喷雾。

三、大豆根腐病1、症状识别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初发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病株侧根和须根脱落使主根变成秃根。

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

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

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

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由于重迎茬种植,加之向日葵、油菜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菌核病逐渐成为大豆生产田主要病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一、分布国外大豆菌核病主要分布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匈牙利、日本和印度等国,国内则主要发生于华北、华东、西南、东北等大豆产区。

在我国东北大豆产区的黑龙江省,进入80年代后菌核病日趋严重,发病率由5%左右上升到20%-30%,严重地块高达50%以上,甚至绝产。

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迎茬大豆面积逐年增加,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呈扩大蔓延、加重危害的趋势,对大豆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

菌核病主要是由菌核作为初侵染来源引起危害,田间再侵染的作用不大,控制初始菌量是防治菌核病发生危害的有效方法。

二、为害症状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花期发生受害最为严重。

1、苗期症状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

2、成株期症状成株期染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问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

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灰褐色,四周暗绿色,湿度大时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

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向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

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菌丝后期集结成黑色粒状、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

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

豆荚染病呈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可使荚内种子腐烂、干皱、无光泽,严重时导致荚内不能结粒。

三、病原菌病原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解读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解读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解读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作者:蒋晓慧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9期作为一种主要的农作物种类之一,大豆在种植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生大豆菌核病。

一般来说,大豆菌核病会造成处于花期、苗期的大豆叶片和茎秆被感染,由此致使叶茎出现腐烂的现象,同时茎部会形成棉絮状的菌丝,直至最终枯萎死亡。

鉴于大豆菌核病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极大,导致大豆的产量降低,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为此,系统分析与思考大豆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显得尤为关键,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大豆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分析①自然天气因素的影响对于大豆的花期与结荚期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一般会引发大豆菌核病产生。

当温度、光照及湿度等因素较为合适的时候,此时便会形成菌核,这当中,湿度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菌核病的适合温度在16-25℃的范围内,而土壤的相对湿度则处于71%-82%之间,再加上下雨气候的影响,最终导致菌核病发。

当菌核萌发之后形成了子囊盘,并由此依靠气流和雨形成迅速地蔓延,其中最远的距离达到了32m。

通常情况下,每年的7月—8月份期间,属于大豆的开花期与结荚期,这个阶段经常会阴雨连绵,降雨量非常大,导致田间的湿度很高,而较为合适的温度则处于17-23℃的范围内,为大豆菌核病的形成产生了可乘之机。

而菌核的萌发会由大豆的盛花期始终延续至相应的鼓粒末期阶段,每年的8月份温度很高的情况下,被感染的植株则显现出相应的菌核病病症。

②种植管控失误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播种的形式,还是种植的密度,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大豆种植的密度太大的时候,会导致田间封垄非常早,形成通风性不佳,土壤的湿度提高等不良现象,引发菌核病的病菌产生,加剧了大豆菌核病的病症;针对一样的条件,大豆40cm窄行密植的发病率对比采用垄上双条种植的发病率更高。

同时,整地因素也容忽视。

当土壤的深度不断增大时,大豆菌核的萌发数量会随之缩减,如果土壤为2-3cm的深度区间当中,并能够正常萌发,假如低于3cm时,则无法萌发。

大豆菌核病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

探讨大豆菌核病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摘要]大豆菌核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及时发现、及早防治。

主要分析了该病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菌核病特点原因防治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242-01随着我区大豆面积的逐渐扩大、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肥量的增加,加上不利天气的影响使大豆菌核病在大豆生产区普遍发生。

该病菌侵染茎和叶柄,影响养分输送,严重的使茎叶枯死,造成豆田植株成片死亡而使大豆减产。

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者达50%,植株成片腐烂枯死。

一、症状大豆苗期到成株期均有发生,尤其开花结荚后危害较重,危害地上的部分茎杆,造成茎腐,也可产生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

一般病部先表现深绿色湿腐状,潮湿条件下可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逐渐使病部变白,进而在被害部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幼苗先在幼苗茎基部发病,以后向上扩展蔓延,病部成深绿色湿腐状,其上生白色菌丝体,以后病势加剧,幼苗倒伏、死亡。

成株一般在茎部或茎基部产生暗褐色形成条状病斑,扩大后可绕茎一周成一段段病斑,后呈苍白色以致枯死,可造成茎杆折断。

潮湿条件下病部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其中杂有大小不等的鼠粪状菌核。

病茎内部中髓变空,菌丝充满其中,并有菌核散生。

后期遇干燥条件茎部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呈乱麻状。

病重时全株枯死、绝产,病轻时部分分枝和豆荚提早枯死而减产。

叶片被害,呈湿腐状,也可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菌核。

叶柄分枝均可发病,病部苍白;后期表皮破裂,也呈乱麻状,其上也有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

豆荚病部变褐,以后呈白色,结小粒或不结粒,大多荚内种子腐败干缩。

二、病原鉴定大豆菌核病系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sclerotinia. solerotiorum(lib)de bary(核盘菌)真菌引起。

病菌不形成无性孢子。

菌核白色,后期集结成黑色粒状,鼠粪盘碗状,浅褐色至深褐色,下部有柄,从菌核长出。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3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与措施 由于 菌 核 的 抗 逆 性 很 强 ,4 ℃的 低 温 下 不 一0 会 死 T , 土 中可 存 活 时 间 可 达 2~3年 , 也 L在 = 其 是此病害的唯一初侵染来源。 因此 , 大豆菌核病 的 防治 应 根 据 其 病 的 发 生 特 点 协 调 耕 作 制 度 、栽培管理及 气候条件 等凶素影 响采 取综 合 的治理措施。 31农 业 防 治 311 用 抗 耐 病 品种 。 种 病 害 采 用抗 耐 ..选 此 病 品种是最经济有效 的措施 。 选Ⅲ株 型紧凑 、 尖 叶或 叶片上举 、 x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 。 通J l 目 前黑龙江 省有 垦农 4号 、 合丰 4 0号 、 垦农 5号 、 合 丰 3 东农 3 9、 4号等品种。 3i .. 2轮作。与禾奉科作物实行 3年 以上轮 作 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避免大豆连作或 与 向口葵 、 油菜等寄主作物轮作或邻作 31 . 壤 深 翻 。菌 核 在 土 壤 深 度 3 c 以 3土 、 m 上 能 正 常 萌 发 , n 以下 不 能 萌 发 。 因 此 发 病 3 l 严 重 的地 块 ,秋 季 大 豆 收 获 后 及 时进 行 土 壤 深
的特 性 合 理 密 植 。 垦农 4号 、 农 5号 每 hl保 垦 I l !
苗 3 万 一 5万株 ;合 3 O 3 9号、合= O F4 号每 h m 保菡 2 万 ~ 2万株 :及时排水 , 8 3 降低 田间
湿度 。 31 .. 时 清 洁 … 园 。 发 痫 初 期 , 及 时 拔 5及 要 除 病 株 , 出 田间 深 埋 处 理 大 豆 收 获 后 , 将 带 应
农 林 f科 研
jI 黑 思 = l —信 江 — I技 | — 龙— I = : ・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大豆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菌核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病原与发病机理大豆菌核病的病原为菌核病菌,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和土壤侵染传播。

病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通过种子萌发、侵入幼苗或通过土壤侵染侵入大豆植株,进而引发病害。

菌核病菌在植株体内形成菌丝,通过菌丝内的分生孢子传播病害,形成菌核。

二、田间管理措施1. 良种选择:选择耐病品种进行种植,选用具有较好抗病性的大豆品种,如“抗菌核病”等品种,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采用种子拌药的方式,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能够降低病害的种子传播率。

3. 合理播种密度:控制大豆的密植程度,增加植株间的通风空间,减少病菌在植株间的传播机会。

4.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避免施用过量的氮肥,同时加强土壤的通风排水,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三、农药防治措施1. 预防性喷药:在大豆生长期的关键时期,如幼苗期、花期和果实膨大期等,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药,能够有效地防治大豆菌核病。

2. 轮作防治:合理进行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和传播,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3. 病害监测:定期对大豆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生物防治措施1. 利用拮抗菌:选择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进行防治,如青霉菌、链格孢等,能够有效地抑制菌核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2. 使用有益生物:通过使用对大豆有益的微生物,如根际固氮菌等,增强植株的免疫力,增加植株对病菌的抵抗力。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涉及到田间管理、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个方面。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保障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在实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结合具体的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大豆四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大豆四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大豆四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作者:暂无来源:《乡村科技》 2016年第5期一、大豆根腐病1.症状。

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不同程度扩散,病茎髓部变褐,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

2.药剂防治。

播种前,可用种子质量0.3%~0.4%的58%瑞毒霉锰锌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拌种防病。

对已发病田块,可在病初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灌根,7~10天灌1次,连防2~3次。

二、大豆菌核病1.症状。

大豆菌核病主要危害茎秆,从7月下旬开始发病,病初形成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上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最后变成黑色颗粒(即菌核)。

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样的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

2.药剂防治。

防治此病时,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核菌净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

三、大豆灰斑病1.症状。

该病一般在6月上中旬始发,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7—8月份高温多雨时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都长满病斑,造成叶片过早脱落。

2.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种子质量0.3%的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大豆花荚期,可用50%多菌灵或施可得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每667平方米用5%己唑醇悬浮剂或18%咪鲜胺·松脂酸铜乳油20克兑水30千克喷雾防治。

四、大豆霜霉病1.症状。

该病可危害大豆幼苗、叶片和子粒。

病苗在第1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

成株染病后叶片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期变为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

染病子粒表面黏附灰白色菌丝层,内含大量病菌卵孢子。

该病在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7—8月份为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常发病严重。

2.药剂防治。

播种前,可用种子质量0.5%的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在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的种植。

然而,在大豆的生长期间,由于病虫害的危害,其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要想保证大豆生产的高产稳产,就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接下来,本文将为您介绍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大豆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大豆疫霉病
疫霉病是大豆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其主要症状是叶片出现浅灰色斑点,边缘为红色,叶片逐渐干枯并脱落。

防治方法包括控制病原菌,适时进行药浴、药灌、药剂喷雾等农药防治。

2、大豆菌核病
菌核病是大豆的一种寄生性病害,较难防治。

其主要症状为植株生长缓慢,出现黄化和萎蔫。

在农业生产中,主要采用药浴、药灌、药剂喷雾等防治方法。

大豆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症状为叶片出现橙黄色小斑点,扩散后会使整个叶片变黄、枯萎。

防治方法包括采用防锈优良种子,加强田间管理等。

蚜虫是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虫害,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其主要症状为叶片卷曲、变形、变黄。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喷施农药、放置粘虫板等。

象甲是一种地下害虫,其幼虫常以大豆根为食,会导致大豆生长发育不良。

防治方法包括种植抗病虫害强的大豆品种、施用合适的化学药剂等。

3、大豆刺蛾
大豆刺蛾是大豆生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害虫。

其主要危害是危害大豆的地下部分,导致根系受到破坏。

防治方法包括采用光陷阱、喷施农药等。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大豆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但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
影响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 灰斑病:灰斑病是大豆主要的菌核病害之一,主要在大豆种子上产生小而灰色的
斑点。

防治措施包括:
- 选择抗灰斑病的品种进行种植;
- 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 利用适当的间奏作物进行轮作;
-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2. 黄萎病:黄萎病是由土壤中的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导致植株黄化、凋萎和死亡。

防治措施包括:
- 土壤消毒,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例如翻沙和远离病株;
- 使用抗黄萎病的品种进行种植;
- 注意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病株,保持田间的整洁。

1. 大豆蚜:大豆蚜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会给大豆植株带来严重危害,导致叶片
变黄、萎缩甚至死亡。

防治措施包括:
- 采用有机农药进行喷洒和灌溉;
- 在大豆生长的关键时期增加精细管理;
- 在田间间断地进行灌溉,熏蒸等措施。

大豆菌核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法

大豆菌核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法


菌核病发生逐年加重。据调查,有些农户为了降低
生 产 成本 ,连 年 使用 上一年 收获 的 大豆 作为 种 子 , 且 未经 过 精选 。致 使 种子 携 带菌 核 下地 ,遇 到适 宜 条 件造 化 发病 。 4 栽培 管理 不 当 种 植 密 度 大 的 地块 大豆 菌 、 核 病 发生 重 。其 原因 是过 分 密植 会造 成通 风 不 良 , 湿 度过 大 ,有 利 于发 病 :临 近 向 日葵 和 油菜 的地 块 大豆 菌核 病发 生 重 ;另外 ,重迎 茬 地块 大豆 菌核 病 发 生 重 ,主要 原 因是 重迎 茬 造化 田 间菌 核数 量积 累 过多。 二 、舫治 方法 针 对 大豆 菌 核 病 的 发 生 原 因及 发 生特 点 ,我 们 制 定 了防 治对策 主要 措 施 :精选 种 子、 轮 作、 深 翻 、中 耕培 土 、排 除 田间 积水 、 合理密 植 、氮 磷 钾 肥 配 合 施 用 等 , 这 些 措施 有 利 于控 制 病 害 的 发
维普资讯
04 l 82 26 9 5一 6 24
水稻二化螟防治措施
大 豆 茵核 病 发 生原 因及 防治 法 齐 忠 王飞 唐 国 宝 建
发生 的 原 因 1 田问 茵核 数 量 大 大豆 菌 核 病 病 菌属 于 子 、 囊 菌亚 门 ,核盘 菌属 真 菌 ,在大 豆 茎 上形成 圆柱 形 或 鼠粪 状 菌 核 , 其 形状 不 规 则 ,大 小 1 mx  ̄ ~4 m 3 7m m ,菌 核 在 多 雨 、潮湿 并 有 光 照 条件 下 萌 发 ,病 原真 菌 以散 落在 土壤 里 和混 在种 子间的 菌核 越冬 , 种子 也 可带 菌 ,但其 重要 性 不如 菌核 。 我市 大豆 种 植面 积 这两 年逐 年递 增 ,重 迎茬 面积 有 增无 减 ,这 样 就造 成土 壤里 菌核 数 不断 增 多,在 适 宜的 环境 条 件 下 ,致使 大豆 菌核 病加 重 发生 。 2 ,环 境 因 素 在 大 豆开 花 期 ,土 表温 度 高 , 空气 湿 度大 ,降 雨量 大 ,有 利于 此病 的 发生 。这 两 年 ,7 8 份降 雨量 大 , 田间湿 度 大, 这就 给大 豆 ~ 月 菌核 病 的发 生提供 了有利 的环 境 条件 。 3 、种 子携 带 茵核 由于 大 豆 菌 核 病 的发 生 与 菌核 数 量有 关。 如果 连年 使 用上 一年 收 获大 豆作 为 种子 , 可能 造成 种子 内菌 核残 留量加 大 ,致 使大 豆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也是大豆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它会导致大豆的叶片、茎和豆荚上出现黑色小斑点,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菌核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是防治大豆菌核病的首要措施。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

2. 种植适宜密度: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减少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增加大豆植株之间的湿度,容易造成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因此,在种植大豆时要根据品种选择合理的密度,保证植株之间的通风和阳光的照射。

3. 土壤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是预防大豆菌核病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注意土壤的排水性,避免积水。

其次,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增强大豆植株的抗病能力。

另外,定期进行土壤消毒,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

4. 病株清除:及时清除病株是防治大豆菌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旦发现感染了菌核病的大豆植株,要及时将其清除,并将病株集中销毁,防止病菌的传播和扩散。

5.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在严重感染大豆菌核病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理使用化学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治。

选择低毒性、高效性的药剂,并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进行喷洒,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6. 轮作与间作: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以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通过将大豆与其他作物轮作或间作,可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和传播,降低病害的风险。

7.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例如,利用一些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或真菌来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达到防治的效果。

防治大豆菌核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从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株清除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保证大豆的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为大豆生产提供保障。

简述防治大豆病虫草害的方法

简述防治大豆病虫草害的方法
隆 l1 ~ 5克
② 7 %赛 克 2 0 7克 + 8 4 %广 灭 灵 7 0毫升 + 0 9 %乙草 胺
10毫 升 2 该配方 可有效 防除稗草 、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及鸭跖 草、 灰菜 、 、 、 苋 蓼 苘麻 、 龙葵等 阔叶杂草 。 若 土壤有机 质含量较高 , 质地 为壤 土或 黏质 土 , 可根据 当地应用赛 克的经验 适当加大剂量与乙草胺采用两混配方 施药 , 配方 也可用于秋 施药 。注意 : 壤有机质 含量 2 该 土 % 以下地块 、 低洼易涝及沙 土地 , 不能用赛克 。 ( 者 单 位 :5 20 作 12 0 黑龙 江省 绥 棱 县 农 业技 术 推 广 中心
量。
44注意事项 :施药 时间掌握在 下午 4点钟 以后 或上 . 午 9 点钟之前 ,避免高湿于燥 天气施药 ;不要随意加大药 量; 若施药不匀或药量过大或天气 高湿 干燥 , 施药后大豆可 能 出现 触 杀 性 灼 伤 斑 ,~ 5 7天 长 出 正 常 叶 片 , 不影 响 大 豆 正
41 药 方 法 : .施 4 %- 油 ; 8  ̄ L 苯达 松 4 %水剂 ; 8 氟磺胺 草醚 2 %水剂 ; 施特 5 普 5 %水 剂 。 5防效稳定的大豆苗前除草配方 由于黑龙 江省十年九春旱 ,除草剂播后草前土壤处理 除草效果不佳 。 为保证 防效 , 有关专家及科技人员进行 了大 量有益 的尝试 。 如改 变施 药方 法及 混配技术 , 加大喷液量及 抗旱增效剂 的使 用等 , 现将较适用 的除草剂 配方介绍 如下 , 谨供参考( 亩用量) : ① 7 %赛克 2 0 7克 + 0 9 %乙草 胺 1 3毫 升+ 5 3 7 %噻 吩磺
常生长 。 上 述 配 方 中 除 草 剂 的 剂 型 为 克 阔 乐 2 % ̄ 油 ; 灭 灵 4 L 广

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探讨

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探讨

病害防治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大豆菌核病是由大豆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大豆产区加强菌核病的防治非常的重要。

在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确保大豆绿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在种植的过程中,要把长效治理和应急防治结合在一起,尽量以农业防治为主,还可以使用一些化学或者是生物防治。

尽可能的减少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大豆绿色、高产、优质、高效,优质高效。

1大豆菌核病发病特点大豆在生长的过程中,植株的茎部会感染大豆菌核病。

一旦大豆植株发病,就会注意到叶片上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在植株的茎部,会出现褐色病斑。

一开始会出现一些白色的颗粒物,或者是棉絮状的菌丝,之后会逐渐朝着黑色的菌核方向发展。

一些植株会出现枯死的情况,呈现灰白色,在植株的内部出现了腐烂的状况,外部的黑色菌核也会逐渐的脱落。

豆荚上出现了褐色的病斑,一旦大豆出现了菌核病,就有可能导致大豆出现死亡,豆荚枯死的状况。

这些豆荚出现了,腐烂干瘪或者是苍白的状态。

在植株的茎部出现了圆柱形的一些不规则的形状。

很多菌核可以和大豆的种子混在一起,越过冬天之后在太阳的照射下就会萌发。

如果条件适宜,这些菌核就会形成子囊盘,在田间引发大面积菌核病感染。

总之,菌核发生多处于阴雨天气、地势低、重茬地或向日葵茬地等环境下。

如果大豆栽植过程中操作不当,比如氮肥过多、种植过密、临近向日葵、倒伏地段等,也会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频率高。

2发病原因2.1前茬作物的影响大豆菌核病可能会寄生在很多宿主身上,白菜马铃薯,胡萝卜等多种植物都会受到感染。

近几年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轮作不合理,种植方式不够合理,导致田间出现了很多的菌核。

这些菌核在积累的过程中感染了大豆,导致大豆导致了菌核病。

在种植大豆之前种植过向日葵或者是油菜引发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几率更高。

2.2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大豆菌核随土壤深度增加菌核萌发的数量减少,在土壤1—3cm深度范围内能正常萌发,3cm以下不能萌发,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的地块、整地不平、排水不畅、低洼易涝地都为菌核病病菌萌发创造了机会,相对发病重。

大豆菌核病发生与防治

大豆菌核病发生与防治
主要侵害大豆的茎、叶片和荚。茎部染病,产生褐色病斑,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 丝体。叶片染病,产生褐色水渍状病斑,并伴有白色菌丝。荚染病,产生水渍状 病斑,湿度大时也长出白色菌丝,并逐渐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
病原和传播途径
病原
核盘菌是引起大豆菌核病的病原菌。
传播途径
病原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在种子中越冬。在适宜的条件下,菌 核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到大豆植株 上,引起发病。
06
大豆菌核病的未来研究和发展 方向
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重点
致病机制
深入研究大豆菌核病的致病机制,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 病过程以及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
抗病育种
加强抗病育种研究,培育具有高抗病性、优质、高产的大豆新品种 。
综合防治技术
研发更为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 治等多种措施的集成应用。
种植制度
连作地块由于土壤中病原物积 累较多,容易导致菌核病的发 生。
品种抗性
不同大豆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 有差异,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
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流行和传播
01
02
03
流行区域
大豆菌核病在多雨潮湿的 地区容易流行。
传播途径
病原物通过气流、水滴传 播,也可以通过农事操作 和昆虫传播。
防治措施
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 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进 行综合防治。
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
1 2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大豆菌核病的致 病基因和抗病基因,为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提供 理论依据。
生物技术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发高效、环保的生物农药 和生物肥料,提高大豆的抗病性和产量。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1危 害 症 状 大 豆 苗 期 到 成 株 期 均 有 发 生 .尤 其 开 花 结 荚 后 危 害 较 重 ,危 害地 上 的 部 分 茎 杆 ,造 成 茎 腐 ,也 可 产 生 苗 枯 、 叶 腐 、荚 腐 等 症 状 。幼 苗 先 在 幼苗 茎基 部 发 病 ,以 后 向上 扩 展 蔓 延 ,病 部 成 深 绿 色 湿 腐 状 ,其 上 生 白 色 菌 丝 体 .以后 病 势 加 剧 ,幼 苗 倒 伏 、死 亡 。成 株 期 染 病 主 要 侵 染 大 豆 茎 部 , 田间 植 株 上 部 叶 片 变 褐 枯 死 。 叶 片 染 病 始 于 植 株 下 部 ,病 斑 初 期 呈 暗绿 色 水 浸 状 斑 后 扩 展 为 圆形 或 不 规 则 形 .中心 灰褐 色 .四 周 暗 绿 色 。湿 度 大 时 生 白色 菌丝 .叶片 腐 烂 脱 落 。茎 秆 染 病 多从 主 茎 中下 部 分 权 处 开 始 ,病 部 水 浸 状 ,后 褪 为 浅 褐 色 至 近 白色 .病 斑 形 状 不 规 则 ,常 环 绕 茎 部 向 上 、向 下 扩 展 。致 病 部 以上 枯 死 或 倒 折 。潮 湿 时病 部生 絮状 白色 菌 丝 , 菌 丝后 期 集 结 成 黑 色 粒 状 、 鼠粪 状 菌 核 ,病 茎 髓 部 变 空 ,菌 核 充 塞 其 中 。后
关 键 词 :大 豆 菌 核 病 ;发 生 原 因 ; 防治 技 术
大 豆菌 核 病 是 大 豆 作 物 上 常 见 病 害 .是 由真 菌 侵 染 引起 的 。真 菌 以菌 核 在 土 壤 内 和病 株 残 体 中 或 混 在 种 子 里 越 冬 .第 二 年 在 适 宜 的 环 境 里 产 生 子 囊 盘 和子 囊 抱 子 ,引 发 大 豆 菌 核 病 。该 病 菌 侵 染 茎 和 叶 柄 ,影 响 养 分 输 送 ,茎 杆 内 中空 并 有 黑 色 菌 核 ,易 折 断 ,结 荚 少 或 不 结 荚 .严 重 的使 茎 叶 枯 死 。造 成 豆 田植 株 成 片死 亡 而 使 大 豆 减 产 。

大豆纹枯病与菌核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技术要点

大豆纹枯病与菌核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技术要点

大豆纹枯病与菌核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技术要点作者:张继强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7期大豆纹枯病为害茎部和叶片,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而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1大豆纹枯病1.1发病特征。

大豆纹枯病主要为害茎部和叶片,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茎上病斑呈不规则形云纹状,褐色,边缘不明显,表面缠绕白色菌丝,后渐变褐色,上生褐色米粒大的菌核,叶上初生水渍状不规则形大斑,湿度大时病叶似烫伤状枯死,天晴时病斑呈褐色,逐渐枯死脱落,并蔓延至叶柄和分枝处,严重时全株枯死。

1.2发生原因。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菌源。

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继续为害大豆。

78月田间往往一条垄上一株或几株接连发病,病株常上下大部分叶片均被感染。

1.3防治方法1.3.1选种优良、高产、高抗病品种。

1.3.2合理密植,实行三年以上轮作。

1.3.3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株残体,秋翻土地将散落地表的菌核及病株残体深埋土里,可减少菌源,减轻下年发病。

必要时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2大豆菌核病2.1发病特征。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

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

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

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

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菌核易脱落。

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大豆菌核病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茎上形成的菌核圆柱形或鼠粪状,不规则形。

外部黑色,内部白色,切面呈薄壁组织状。

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形成子囊盘。

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

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

Z i x u n t a i1.发病原因1.1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马铃薯、白菜、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

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

1.2栽培管理对发病的影响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

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1.3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

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2.侵染环境病原真菌以在土壤中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亦可带病。

越冬后的菌核,在大田封垄后,在土壤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源,可以气传,最远能传三十米。

大豆扬花期病原孢子落到花上,利用花的养分萌发,在花开过以后侵染进入植株。

病原菌在茎内部生长向上发展。

3.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

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

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

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

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

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

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症状识别
大豆苗期到成株期均有发生,尤其开花、结荚后为害较重。

为害地上部茎秆,造成茎腐,也可产生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一般病部先表现深绿色湿腐状,潮湿条件下可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逐渐使病部变白,进而在被害部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病原鉴定
大豆菌核病系由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真菌引起。

三、侵染循环
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中越冬的菌核,是主要初次侵染来源。

气候适宜,土壤表层的菌核陆续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可弹射出大量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子囊孢子在田间可存活12天。

本菌不产生无性孢子,但可以菌丝体接触,进行再侵染,所以倒伏可使大豆病株上的菌丝接触健株而加重病情。

四、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

2、深翻。

发病田应在收割后进行深翻,将地表菌核埋入土壤深层,并将病残体拉出田外,减少菌源。

3、中耕培土。

病田应在大豆出苗后及时进行中耕培土,这不但可以促进侧生根形成,减轻根腐病为害,又可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或将菌核萌发的子囊盘切断,减轻病情。

4、选用优良品种。

5、化学药剂防治
(1)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兑水喷雾。

(2)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兑水喷雾。

(3)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750—1000克,兑水喷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