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害防治技术PPT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ppt课件
诊断要点
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 严重皱缩, 病种子产生云纹状或放射的斑驳。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病原
大豆花叶病毒简称SMV。 病毒粒体线状,在寄主体外稳定性较差,
钝化温度55~65℃, 体外保毒期1~4天, 稀释限点10-2~10-3。
精品课件
发病规律
(1)种子带毒 营养期感染越早,种子带毒 率越高,抗病品种种子带毒率显著低于感病品 种,因此,带毒种子是田间毒源的基础。
合理轮作,病残体上的卵孢子虽不是主要的初 侵染来源,但轮作或清除病残体也可减轻发病;
铲除病苗,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可结合田 间管理清除病苗。
精品课件
药剂拌种
防治技术
选用3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 种子重量的0.3%拌种,
或用80%的克霉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 的0.3%拌种,
防治病苗(初次发病中心)的平均效果 可达90%以上。也可选用福美双拌种;
光滑或有突起物
精品课件
大豆霜霉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精品课件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和病残体中越冬。带菌种 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
播种带病的种子,卵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 从寄主的胚轴侵入生长点,形成系统侵染,成 为田间的中心病株。
发病后在病部形成大量孢子囊,借风雨传播侵 染叶片,成为田间再侵染来源。
潮湿时在叶片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层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病斑 合并使叶片干枯死亡,提早脱落。
精品课件
茎、荚、种子
症状
茎部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初呈深褐 色,以后变成浅灰色。
荚上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颜 色与叶部病斑相似,因豆荚表面多毛, 肉眼不易见到霉层。
《大豆病虫害防治》课件
01
02
03
04
大豆锈病
叶片出现黄色或锈色的斑点, 后期斑点扩大,叶片枯黄。
大豆蚜虫
叶片出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叶 片卷曲,植株矮小。
大豆食心虫
豆荚内出现虫洞,豆粒被蛀食 。
大豆根腐病
根部变褐腐烂,植株矮小,叶 片变黄。
大豆病虫害发生规律和诊断方法
发生规律
每种病虫害的发生都与气候、土壤和 种植管理等因素有关,如大豆锈病在 湿度大、温度适宜时容易发生。
某地大豆根腐病防治案例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和生物防治等手段,成功遏制 了根腐病的蔓延,降低了发病率,提高了大豆的生长状况。
防治效果评估与改进建议
防治效果评估
对防治措施进行定期评估,通过对比防治前后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产量和品质 等指标,客观评价防治效果。
改进建议
根据防治效果评估结果,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如优化轮作制度、引进 更有效的天敌或生物农药等,以提高防治效果和可持续性。
这些病虫害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 布,但具体的分布区域和发生频 率可能因气候、土壤和种植方式 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大豆病虫害的危害与影响
01
02
03
产量损失
病虫害会导致大豆的产量 和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农 民的收益。
品质下降
部分病虫害会影响大豆的 品质,使其营养价值降低 或口感变差。
传播疾病
一些病虫害不仅影响大豆 ,还会传播其他疾病,对 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威胁 。
大豆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食品安全
防治病虫害是保障大豆食 品安全的重要措施,能够 防止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
生态平衡
病虫害防治有助于维护生 态平衡,减少对环境的污 染和破坏。
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教学课件(含英文):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
I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ybean Borer
一 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
I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ybean Borer
(一) 发生与危害情况 (I) Occurrence and hazard
大豆病虫害防控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ybean Diseases and Pests
一 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 I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ybean Borer (一)发生与危害情况
(I) Occurrence and Hazard
(IV) Control Technique 1. Select insect-resistant cultivars, and try to select soybean cultivars without pod hair and curved
pod hair, with good structure of wood isolation layer and high mortality rate of pod entry. 2. Carry out large-area crop rotation. Plowing bean stubble in autumn and harrowing in autumn
大豆病虫害防控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ybean Diseases and Pests
一 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 I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ybean Borer
大豆病虫害防治PPT
常见大豆病虫害的诊断与鉴别
大豆花叶病毒病
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或花叶,叶脉透明 ,叶片皱缩。
大豆霜霉病
叶片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叶片正面出现黄 斑。
大豆蚜虫
叶片卷曲、植株矮小,蚜虫吸取汁液时会产 生蜜露。
大豆红蜘蛛
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或失绿,严重时叶片脱 落。
03
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生。
及时排水
对于水分过多引起的大豆病害,要合 理安排排水系统,防止水分过多导致
病害加重。
科学合理施肥
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 大豆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在病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 药剂进行防治,但需要注意药剂的选 择和用量。
大豆虫害的防治实践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进行 防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大豆病虫害主要分为四类:大豆病害、大豆虫害、大豆草害 和气候灾害。其中,大豆病害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 病害和病毒病等;大豆虫害又可分为食叶性害虫、刺吸性害 虫和地下害虫等。
大豆病虫害的症状与危害
大豆病虫害的症状多种多样,但通常表现为叶片失绿、斑点、卷曲、萎缩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导致大豆整株死亡。
引入天敌
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控制大豆病虫害的数量和繁殖。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苏云杆菌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 小。
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
通过施用微生物菌剂、堆肥等,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 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方法
使用高效低毒农药
01
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吡虫啉、氟虫腈等,注
大豆病虫害不仅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还可能影响大豆品质,给农民带来 经济损失。
大豆锈病的识别及防治.pptx
《大豆种子生产技术》
教学目标
1.掌握大豆锈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 2.学会大豆锈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锈病分布于广东、湖北、江西、重病区 在北纬27°以南,轻病区主要在北纬27~35°,有从南 向北蔓延的趋势。
发病后一般损失10%~30%,部分田块达50%, 早期发病甚至造成绝收。
二、病原物
1.形态 病原为豆薯层锈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ow.,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 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稍隆起,浅红褐色。夏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单细胞,黄褐色 ,表面密生细刺,具4~5个不明显的萌芽孔,大小22.4~35.2×14.4~25.6(μm) 。冬孢子堆埋生在组织里,由2~4层冬孢子组成。冬孢子黑褐色,长椭圆形,膜 厚平滑,大小13~25×8~12(μm)。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担子和担孢 子,一个担子形成1~3个担子梗,顶生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2.特征 该菌夏孢子萌发温限8~28℃,适温15~26℃,夏孢子在13~24℃能存活 61天,在田间8.7~29.8℃能存活27天,pH5~6萌发率最高,阳光直射时夏孢子 不萌发。我国已初步明确该菌有A、B、C、D 4个生理小种。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一、为害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侵染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杆。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黄褐色, 红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病部渐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单个病 斑约1mm左右,病斑密集时,形成被叶脉限制的坏死斑,病斑表皮破 裂,散出很多锈色夏孢子。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 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孢子堆在叶片的背面或正面,表皮不破裂。 植株一般先从下部叶片感病,向上蔓延,叶片迅速发黄,并提早脱落 。密布孢子堆的叶片变黄干枯,引起早期落叶。发病早的植株矮小, 豆荚数显著减少,籽粒不饱满。叶柄和茎发病,症状与叶片症状相似 。
大豆病虫害PPT课件
根据病虫害种类和程 度,选择合适的农药 品种和浓度,做到科 学用药。
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
对大豆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进 行定期监测和调查。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防治 措施,防止病虫害的扩散和蔓 延。
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获取 更多的病虫害防治信息和技术 支持。
THANKS。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控制 田间湿度、药剂防治等。
大豆霜霉病
症状识别
大豆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的斑点,后期扩大成褐色或黄褐色的不规则形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会产生灰白色的霉层。严重时 ,叶片枯死。
发生规律
大豆霜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通过气流传播。低温、高湿、多雨和氮肥过量等条件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
02
大豆病害及其防治
大豆锈病
01 02
症状识别
大豆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侵染茎和豆荚。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 黄色或褐色的斑点,后期病斑扩大并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 裂后散发出锈粉。
发生规律
大豆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通过气流传播。高温、高湿、干旱和氮肥过 量等条件有利于锈病的发生。
03
防治方法
症状
大豆螟虫会导致大豆植株倒伏、枯萎,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
防治方法
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三唑磷、毒死蜱等,同时也可以通 过生物防治的方法,如放养赤眼蜂等来进行防治。
大豆造桥虫
害虫类型
01
大豆造桥虫是一种夜蛾科的害虫,它们会在大豆叶片上产卵,
孵化出幼虫后会导致叶片破损、枯萎。
症状
02
大豆造桥虫会导致大豆叶片出现穿孔、破损,严重时会导致叶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控制田间湿度、药剂防治等。
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保剂拌种。
编辑版ppt
21
大豆猝倒病和立枯病
编辑版ppt
22
大豆立枯病
大豆立枯病俗称“死棵”、“猝倒”、 “黑根病”,为真菌病害。病害严重 年份,轻病田死株率在5%~10%,重 病田死株率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 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
发病时期: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 发病症状: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
3、播种愈早,幼苗田间生长时 期长发病愈重。
4、用病残株沤肥未经腐熟,能 传播病害发病重。地下害虫 多、土质瘠薄、缺肥和大豆 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 编辑版ppt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或药剂拌种。 用50%的多菌灵拌种
2、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 行3年轮作。
3、合理密植,选用排水良好干 燥地块种植大豆,防止地表 湿度过大,雨后及时排水。
编辑版ppt
20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防止重迎茬。
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叶面喷肥 对增强植株抗病 也有明显效果。
选种抗病品种是孢囊线虫重发生区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方法。
田间防治:苗期喷硼钼微肥或大豆黄萎叶喷剂。
药剂防治措施:一是用大豆种衣剂包衣处理。二是用35%的乙基硫酸磷
或35%的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种子量的2%的大豆根
发生规律
是由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等多种病菌侵染而引起的。不同 病菌引起的病害症状不同,但共同点是根部腐烂。这些病菌 均能在土壤中越冬并存活5年以上,近表面密度最大。 在大 豆子叶期病菌可以侵入幼根,病菌靠土壤、种子和流水传播。
大豆根腐病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菌源数量、土壤环境条件和耕
作栽编培辑版措p施pt。
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进行叶面喷肥,适时进行中耕培土以利于侧生 根形成。
【精编】大豆病虫害防治ZS模板PPT课件
或722g/L霜霉威800- 品种间抗
1000倍液,或65%代 病性有差
森锌WP500倍液喷雾 异。
防治。
推荐产品:霜品、阿
米安
防治 时期
防治 对象
叶 斑 病
苗期、 茎花 期或 结荚 鼓粒 期
炭 疽 病
图片 示例
症状 描述
防治方法 (可使用化合物)
注意 事项
1、叶上病斑谈褐色至 灰白色,不规则形,边 缘深褐色; 2、后期病斑上生出许 多小黑点,最后叶片枯 死脱落。
初孵幼虫;
在华北、
推荐产品:格达Z1
东北、西
2、幼虫入荚盛期之前, 北、华东
每667平方米用44%氯 等地均有
氰·丙溴磷1000倍喷雾, 发生。
能杀死大部分幼虫。
推荐产品:泰能
1、幼虫食叶成缺刻,
严重时将豆株吃成光秆; 在幼虫l-3龄期,50%
2、 1年发生l-2代,
敌敌畏、48%毒死蜱
3、成虫白天栖息在生 1000倍液喷雾防治;
大豆病虫害防治ZS模板
本手册集中了市场部的全体智慧,由经验丰富的市场部老师认真编写,部 长仔细校对,总监亲自审核后定稿,具备很好的学习参考价值!
手册的编写人:_______________
手册的校对人: _______________
手册的定稿人: ________________
大豆病虫害防治历
防治 时期
防治 对象
大 豆 食 心 虫
结荚 鼓粒
期
豆 天 蛾
图片 示例
症状 描述
防治方法 (可使用化合物)
注意 事项
1、主要危害豆荚,也 可寄生在野大豆和苦参 上; 2、初孵幼虫当天便蛀 人豆荚内取食豆荚和豆 粒。一般一只幼虫可咬 食2粒豆粒。
大豆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总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大豆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一)大豆根腐病症状主要发生在大豆根部,幼苗或成株均染病。
初期茎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
发病条件1 连作地,土质黏重、偏酸,土壤中积存的枯萎病菌多的田块,2 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线虫等地下害虫,病菌从害虫危害的伤口侵入根部危害,3 育苗用的营养土带菌;或有机肥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粪蛆危害根部,病菌从伤口侵入而危害。
4 氮肥施用过多,磷、钾不足的田块,5 连阴雨后或大雨过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或时晴时雨、高温闷热天气。
最易感病温度:24——28℃左右。
感病生育期:幼苗至成株期。
感病盛期因病原菌而异。
防治方法1. 种子处理。
防治大豆根腐病选用2%的菌克毒克水剂(宁南霉素)拌种,药种比例为1:100,阴干后播种。
2 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3 深沟高畦栽培,雨停不积水,4 提倡轮作,最好水旱轮作;5 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不得混有上茬本作物残体及腐烂物;6选用抗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7合理密植,及时去除病枝、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8 适当增施磷钾肥。
9防治用药(浇灌):4%农抗120水剂150——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二)大豆菌核病是大豆在种植到七月下旬之后易发作的真菌病害。
危害的真菌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
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
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一样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31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32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33
病原
• 为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尾孢属。 • 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寄主气孔伸出,不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17
诊断要点
• 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 • 严重皱缩, • 病种子产生云纹状或放射的斑驳。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18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19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20
病原
• 大豆花叶病毒简称SMV。 • 病毒粒体线状,在寄主体外稳定性较差,钝化温度55~65℃, • 体外保毒期1~4天, • 稀释限点10-2~10-3。
• 线虫病害20种,
• 高等寄生植物2种,
• 植原体病害3种。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13
大豆病害
• 我国已报道的大豆病害有52种。其中,为害严重、发生普遍的有: • 大豆胞囊线虫病、 • 大豆花叶病、 • 大豆霜霉病、 • 大豆疫霉根腐病和一些叶斑类病害, • 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在10%左右,严重的可达30%以上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23
防治措施策略
• 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和药剂防治蚜虫等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24
农业防治
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用不带毒种子,建立无病留种
田,提倡在无病田留种,播种前要严格筛选种 子,清除褐斑粒;
• 彻底拔除病株:在大豆生长期间要彻底拔除病 株;
• 种子田应与大豆生产田及其他作物田隔离l00 m 以上,防止病毒传播;
• 皱缩花叶型:叶脉庖状突起,叶片歪扭、皱缩、 植株矮化,结荚少。
• 黄斑型:皱缩花叶和轻花叶混合发生。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16
症状
• 芽枯型:病株顶芽萎缩卷曲,发脆易断,呈黑褐色枯死,植株矮 化,开花期花芽萎缩不结荚,或豆荚畸形,其上产生不规则或圆 形褐色的斑块。
• 褐斑粒:是花叶病在种子上的表现,病种子上常产生斑驳,斑纹 为云纹状或放射状,病株种子受气候或品种的影响,有的无斑驳 或很少有斑驳。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21
发病规律
• (1)种子带毒 营养期感染越早,种子带毒率 越高,抗病品种种子带毒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 因此,带毒种子是田间毒源的基础。
• (2)传毒蚜虫介体的消长 多数有翅蚜着落于 大豆冠层叶为害,黄绿色植株率多于深绿色。 蚜虫传播距离在100 m以内,大豆上繁殖的蚜虫, 迁飞着落消长情况是传毒的主要介体,附近作 物蚜虫经过大豆田,着落率、传毒率低。
• 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病斑半圆形、稍 凹陷,深褐色。
• 多雨年份生长点受侵染,使幼苗枯死。
• 天气干旱,仅在叶片上发病,初为褪绿色小圆 斑,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
或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有时病斑也可扩展至 椭圆形。
• 潮湿时在叶片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层(分 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病斑合并 使叶片干枯死亡,提早脱落。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29
茎、荚、种子
症状
• 茎部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初呈深褐色,以后变成浅灰色。 • 荚上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颜色与叶部病斑相似,因豆
荚表面多毛,肉眼不易见到霉层。 • 种子上病斑明显,多为蛙眼状灰褐色圆斑,边缘深褐色。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30
诊断要点:
•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 • 潮湿时在叶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层。
27
大豆灰斑病
• 大豆灰斑病在全世界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一般 情况下,危害不重。但在个别地区、个别年份 也有造成减产或严重减产的,病害发生不仅影 响产量,
• 还因籽粒带病斑影响品质、
• 使病粒发芽率降低、
• 脂肪含量降低约2.9%、
• 蛋白质含量降低约1.2%。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28
叶片
症状
• 主要侵染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10
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病害防治技术源自11大豆根结线虫病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12
大豆病害
•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东北地区是大豆 的主要产地,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由于各种病 害的为害,减产严重。
• 全世界已报道的病害有120种,
• 其中真菌病害60多种,
• 细菌病害10种,
• 病毒病害28种,
• 避免晚播,大豆易感病期要避开蚜虫高峰期; 采用大豆与高秆作物间作可减轻蚜虫危害从而 减轻发病。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25
加强种子检疫
防治技术
在调运种子或进行品种资源交换时,会引进非本
地病毒或株系,从而扩大病害流行的范围和流
行的程度。因此,在引种时,对引进的种子要
先隔离种植,从无病株上留取无病毒的种子繁 殖。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26
治蚜防病
防治技术
• 大豆花叶病发生流行与蚜虫数量、蚜虫为害高峰期出现早晚关系 密切,在蚜虫发生期:
• 可选用1.5%乐果粉剂22.5-30.0 kg/hm²喷粉;
• 或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 • 此外,用银灰薄膜放置田间驱蚜,防病效果达80%。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14
大豆病毒病
• 大豆病毒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导致形成种皮斑驳,呈 褐斑粒,引起减产,质量下降,含油量降低。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15
症状
• 轻花叶型:用肉眼能观察到叶片上有轻微淡黄 色斑驳,此症状在后期感病植株或抗病品种上 常见。
• 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叶肉呈突 起状,严重皱缩,暗绿色,叶缘向后卷曲,叶 脉坏死,感病或发病早的植株矮化。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22
发病规律
• (3)品种抗性 主要影响田间初侵染源及病害发生严重程度。 品种抗斑驳,即不产生斑驳或斑驳率低;抗种传,即不种传或种 传率低;抗蚜虫,即蚜虫不取食或着落率低。
• (4)其他因素 影响潜育期长短的是气温。但温度高于30℃时 病株可出现隐症现象。高温隐症品种产量损失比显症品种少。长 期种植同一抗病品种,会引起病毒株系变化,造成品种抗性降低 或丧失抗病性。SMV还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播。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1
大豆锈病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2
大豆花叶病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3
大豆霜霉病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4
大豆霜霉病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5
大豆褐斑病(斑枯病)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6
大豆灰斑病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7
大豆菌核病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8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9
大豆胞囊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