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译本对比赏析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
深秋骤然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
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
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得了!赏析: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一生中,能够传神地表达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非她的《声声慢》莫属。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它在描写女性内心情愫的'深刻,曲折,细腻等方面无人能及。
它是一首不同凡响之作,词史上的一朵奇葩。
《声声慢》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
这种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
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
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
尽管这词没有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态的描写,而是以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历史的悲剧,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所以表现的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了社会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
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全文翻译及鉴赏
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全文翻译及鉴赏《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之作,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
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难能可贵之作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地、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注释①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乍暖还(xuan旋)寒:指秋天的天气。
乍暖乍寒,忽冷忽热。
④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
⑤怎敌地:对付,抵挡。
⑥晚来风急:“晚”一本作“晓”。
⑦损:表示程度极高。
⑧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⑨堪摘:可,可摘⑩次第:光景、情境。
⑾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声声慢·寻寻觅觅》翻译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李清照的诗词《声声慢》注释及赏析
【导语】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产⽣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绪,具有浓厚的时代⾊彩。
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李清照的诗词《声声慢》,欢迎阅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怎⽣得⿊?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守着窗⼉⼀作:守著窗⼉) 译⽂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伤⼼,因为都是旧⽇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独⾃⼀个⼈怎么熬到天⿊?梧桐叶上细⾬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个“愁”字了结! 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切都找回来,表现⾮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忽然变暖,⼜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本作“晓”。
⑹损:表⽰程度极⾼。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怎样的。
⽣: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暗⽤⽩居易《长恨歌》“秋⾬梧桐叶落时”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个愁字了得:⼀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浅斟低唱,⽽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
这⾸词起句便不寻常,⼀连⽤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即使在赋曲也。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乐美。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起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意境再现与意象解读——李清照《声声慢》英译的对比分析
在 中 国古 代 诗 词 中 ,不 是 所 有 的 数 词 都 是 具 体 的数 字与 次数 , 应 结 合 具 体 的诗 词 辨 析 。 因此 , 在诗歌的英译 中, 正 确 理 解数词是非常有必要 的。如 : 刘 禹锡 《 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 首联 : 巴 山蜀 水 凄 凉 地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其 中“ 二十三” 则 为 实指 , 数字愈 确切 , 愈 见 其 弃 置 之 久 。 …译 为 : t w e n t y — t h r e e v e a r s . 柳宗元《 江雪》 首联 : 千 山鸟飞绝 , 万 径 人 踪 灭 。其 中 “ 千 山” 与“ 万径 ” 则为虚指 , 是一 种夸张 的说法 , 意 在 表 明 目力 所 及 的范围内 , 看不 到飞鸟 , 看 不 见 人 迹 。 因此 , O v e r a t h o u s a n d
mo u n t a i n s t h e w i n g i n g b i r d s h a v e d i s a p p e a r e d . T h r o u g h t e n t h o u .
s a n d p a t h s . n o t r a c e o f h u ma n k i n d . 与0 v e r n o h i l l t h e r e i s a b i r d i n s i g h t . Al o n g n o p a t h t h e r e i s a f o o t p i r n t o n p u r e wh i t e . …相 比 。 后 者
意
境
再
现
与 意 象
杨 雪姣
声声慢评析及译文赏析
声声慢评析及译文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声声慢评析及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评析及译文赏析一、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化的程度体现着诗词审美程度的高低。
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的深秋景物来书写愁情,意象联翩而情致充盈。
但意象化的程度,主要不是看诗词中描述了多少景物、而是看这些景物中究竟包含了多少东西,或者说看它们究竟能生发出多少东西。
说得更明确一些,就是要看这些景物中究竟有多少象外之象,有多少言外之意。
这是诗词审美特征的集中体现。
古人特别崇尚”象外多象”,”言外无穷”,”在有限中见出无限”,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方面,《声声慢》是相当出色的。
先以“过雁”这个意象为例。
“雁过也,正伤心”,为什么?首先是由于大雁是候鸟,北雁南飞,宣告了秋天的到来,于是一派万木凋零的残秋景象和一缕悲凉的秋愁袭上心头。
但这不是伤心的主要原因。
大雁从哪里来?北方。
这“北方”二字一跳出来,词人的心思就飞向了北方的故国、家园。
这是心之所向,情之所至。
然而故国已沦陷,家园已败毁,于是她的脑海里就会映现出一片故国家园的伤残景象,乃至举家南逃的惨状。
同时,那往昔家园的亭台楼阁、赏心乐事也会在脑屏幕上不断闪现,使她陷入一阵阵美好的回忆之中。
然而当她的思绪再回到眼前来时,那孤身漂泊、晚境悲凉的现实,却使她更加感到凄凄惨惨了。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大雁的“信使“身份又引发了词人一连串更痛切的思念。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笃,往昔常两地诗词赠答,传情寄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是当时李清照词中的名句。
所谓“旧时相识”,当然只是心神恍惚中的错觉闪念,但这一闪念却恰恰刺中了词人当时最痛楚的神经:勾起了她对丈夫丧情景的记忆,同时也引发了她对往昔夫妻恩爱生活的追怀;而最对比眼下空房冷寂、孤苦无依的情景,那就难免苦上加霜、痛上加痛了。
《声声慢》译文及鉴赏
《声声慢》译文及鉴赏《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息:休养,调理。
⑤敌:对付,抵挡。
⑥极。
表示程度极高。
⑦堪:可。
⑧怎生:怎么,怎样。
⑨次第:情形,光景。
⑩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译文]我苦苦地寻觅着,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满心悲戚这将要转暖的寒冷天气,最令人难以休息。
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这寒风?看到雁飞过,更让我伤心,这大雁是以前的相识呀。
曾经那么繁盛地开在枝头的菊花,如今已憔悴不堪,谁还有兴致把它摘来戴在头上?守着窗户,独自一个人如何熬到天黑?梧桐树上飘下一片片走完生命历程的黄叶,细雨一点一滴打在梧桐叶上,如同苦泪滴在心头。
此情此影,哪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呀![鉴赏]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章丘明水(今山东济南)人。
她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学识广博,以文章着名,受到苏轼的赏识,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轼“后四学士”.李清照的母亲也出身于名门望族,善文能诗,是有名的才女。
在这样的家庭中,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六七岁时,便熟读诸子百家的文章,十岁左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已精通娴熟。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就一鸣惊人,写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充分显示了她的才华,轰动整个京城。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闲适富足,父母开明宽容,她经常与朋友饮酒野游。
在她这一时期的词中,没有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只有沉醉忘归,荡舟争渡的郊游趣事。
李清照词名远扬,引起了太学生赵明诚的注意。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声声慢》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以琵琶伴奏,叙述了一对相思情侣分离的故事。
该词经过多位文人墨客的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非常经典的爱情传说之一,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三美原则”视角来分析《声声慢》英译本对比所体现的不同之处。
首先,从“形美”角度来看,《声声慢》原文的韵律和音律非常优美,采用了平仄协调的技巧,使得整首词既优美动人,又富有节奏感。
然而,在英译本中,这种韵律和音律协调的美感很难得到完美的体现。
尽管译者们对于文字的选择和组合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但由于英语语言的特点以及翻译难度的限制,很难做到完美的平仄配合,因此“形美”在英译本中有所欠缺。
其次,从“意美”角度来看,原文《声声慢》通过流畅的文字运用,巧妙地表达了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在情感上给予读者非常深刻的触动。
与此相比,在英译本中,翻译者们在语言方面做了很多的改动和删减,以使得诗歌的语言更符合英文习惯,但同时也破坏了原文情感的连贯性和深刻性。
因此,“意美”在英译本中也显得有些不足。
最后,我们来看“神美”方面。
原文《声声慢》蕴含了深层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中国古代男女之间相思相怨的情愫,通过古典乐器琵琶的伴奏,使得情感更为饱满丰富。
然而,在英译本中,由于英文语境的限制,这种文化传承并没有得到完美的展现,因此“神美”也被削减了一部分。
总之,《声声慢》英译本与原文相比,在“形美”、“意美”和“神美”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
这也说明了诗歌跨文化翻译的难度之大,需要译者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综合考虑美学和文化因素,才能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髓。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声声慢》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词人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下面是关于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声声慢——[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声声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
有平韵仄韵二体,本篇是仄韵体。
寻寻觅觅:若有所失,想把它寻找回来而不可得的心理状态。
形容内心空虚,心神无主的样子。
寻,寻思。
觅,搜索。
冷冷清清:既是指环境的冷清,也指心情的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描绘内心孤独痛苦的感觉。
凄凄,凄苦寒冷悲伤的样子。
惨惨,悲惨,内心忧郁的状态。
语出《诗经·小雅·正月》:“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虚。
”戚戚,忧愁,心有所动的样子。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于我心有戚戚焉。
”形容心情极度忧伤。
乍暖还寒时候:指深秋天气变化无常,由暖而变寒,忽暖忽寒。
语出张先《青门引》“乍暖还清冷。
”乍,刚,初。
还,旋即。
最难将息:很难调养自己。
将息,休养,调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无限伤心的时候,偏偏又认出它们是我旧时相识。
此句是见景生情,回忆早年寄给丈夫的《一剪梅》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来时,月门西楼。
”因此这里称雁为旧时相识。
憔悴损:枯萎凋零。
如今有谁堪摘:如今有谁还会有兴致采摘呢独自怎生得黑:独自一人,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呢怎生,怎么。
黑,天黑。
梧桐更兼细雨:再加上细雨打到梧桐树叶上。
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次第:这种情况,或这般光景(宋时的口语)。
次地,有一系列、一连串的意思。
怎一个愁字了得:怎能是一个愁字概括的了得呢!【翻译】一个人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可是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呈现在眼前的和滞留于心的只有孤寂和冷清;这怎能不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上心头,令人难以忍受。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1.李清照与《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与之志趣相投的丈夫李明诚也病死在任上。
此时,年仅50 的李清照孤单一人,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尽尝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悲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以其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的开头用七组叠词,虽只字未言愁,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声声是愁,而其后的“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用暖后的寒冷和满地的黄花表达作者凄苦的哀愁,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虽未言愁苦但却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哀愁。
结尾仅用一个“愁”字概括,欲说还休,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2.翻译美学1750年德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鲍姆加登在著作Aesthetica 中首次提出创建“美学”。
美学的原义是研究人的感性的学科。
感性,也称感觉,指人的感觉、情感、想象、幻想和直觉等活动。
而审美与艺术同这些感性活动紧密相连。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
而中国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
“模糊、朦胧及总体”表明逻辑消失,意境却显豁,理性隐形,文采却斐然。
翻译家们在翻译中都在追求着这种翻译美学,如: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求真是低要求,求美才是高要求”“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等。
中国的诗歌用简短的语言表达着深刻的含义,在翻译中也更需要美的阐释,这正与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相符合。
3.从美学角度对比《声声慢》的两种译本美学在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意美”再现出原文的意境之美,“音美”指译文符合原文的节凑音韵感,“形美”主要指的是翻译成的译文的行数、分节及押韵是否与原文的行数一致或相协调。
声声慢全文注释及赏析
声声慢全文注释及赏析声声慢全文注释及赏析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声声慢全文注释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赏析李清照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丈夫已经去世了,本来丈夫的去世对她就构成了致命的打击,因为她夫妻两感情至深,在事业和追求上又是难得的同志。
可现在不只是她丈夫的去世,动荡的时局使她连孤独悲凉但是总还安稳的生活都过不上。
她一个弱女人家独身一人无依无靠却又四处奔逃,这对她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巨大的摧残。
可以说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李清照活着就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了,她没有了快乐和希望,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等待着日子的流逝。
在这种情况下日子是多么难过啊,俗话说不怕钱少就怕没事做。
没钱可以少吃点吃苦点还能活下来,可是没事情做就会把人给无聊死了,所以在现实中很多无所事事的富家子弟都有酗酒吸毒等对身体不负责任的爱好。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李清照为了能活下去她现在能做的事就是思念自己的丈夫和打发无聊。
于是又恰恰在一个乍暖还寒满地黄花堆积细雨飘洒的黄昏里,《声声慢》这首词诞生了,是在多种外界因素偶然集中到一起而造就的。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首词,它是一首以作者打发无聊寄托思念为功利的作品。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自己两种感情——思念和无聊——交替抒发的',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开篇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就把全诗的感情基调奠定下来了。
“寻寻觅觅”一句让我们感到作者似乎在寻觅什么但又什么也寻觅不到我空虚心境。
为什么会给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呢,因为她在这用了叠字的手法。
“寻觅”本身就是一个动词,这个动词的宾语应该是主语动作的目的。
寻觅什么,它必须得有一个表目的的宾语紧跟其后。
但现在成了叠词变为“寻寻觅觅”,这本身已经是一个新的词组了,像一个成语一样,可以没有主谓宾等句子成分而单独代表某种意义。
声声慢翻译及赏析
声声慢翻译及赏析声声慢翻译及赏析声声慢,词牌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
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声声慢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
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3【已】美眼看译诗——《声声慢》两译本赏析
文化与艺术‘.美,碾看。
译{寺’,“美’’眼看“译诗”——《声声慢》两译本赏析主明明(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要:古诗词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笔者拟以林语堂的“美”的标准和许渊冲的“三美”论为指导,从“音”、“形”、“意”三个方面来赏析4也41"1的翻译名篇《声声慢》,探讨二人是如何将原文的“美”用英语的形式再现出来的。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1.原文简介个字,前两字重复,形美一目了然。
“Slow”的重复使用还为读者营造李清照是南宋前期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出一种忧郁感伤的意境。
一个“Song”,令读者仿佛听见女词人的低声女词人。
她用El语写词,但“比柳咏高洁,比秦观素雅,比周邦言清吟唱。
意美,音美,形美三者齐聚。
浅,词淡于水,味浓于酒”(许渊冲。
她的词婉约清雅,落笔无声,词的开端落笔见奇,连出十四叠字。
余味悠长,用一个女性敏感而细腻的笔触描景怀,平中见奇,使得她原词:冷冷清清,的词干百年来至今仍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声声慢》一词一题‘‘秋寻寻觅觅,情”,为李清照晚年所作名篇之一。
时值外敌入侵,家破人亡,伤国,凄凄惨惨戚戚。
悲夫,愁己之情抑郁于胸,诗人借词抒怀,将晚年孤苦无依的愁怀尽林译:释笔端,这首词无论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均见笔力超群,自然率Sodim,SOdark,Sodamp,SOdank,真,毫无斧凿之痕。
虽写个人哀愁,但笔力凌厉,把那种排山倒海的Sodense,sodull,Sodead!··愁”,表现的铿锵有力,“婉”中“劲”来。
词为双调(片,阕),八许译:句,上下片各五仄韵。
其音乐性强,善用叠字,形象生动,读起来朗llookto。
wh耻Iml88;It。
lsad,80drear,朗上口,极富美感。
l蚰ownotwh8t18·soIonely,wlthou‘。
h。
er2.理论综述原词将诗人在“寻”、“觅”中心神不定,若有所失的神态;“冷”、t-三美,,论最早由鲁迅提出,他在<汉文学史纲>第一篇<自文字“清”中只身飘零的寂寞;“凄”、“惨”、“戚”中愁苦不堪的心境表达的至文章>中说:t一口诵耳听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并用,一切肤之深。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比较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比较词同所有古诗不同之处在它的长,短句。
最早的词因为当时的人喜唱代说再同音乐拍节配合弄出了一些长短句参差的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 - 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而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o段,称三叠或四叠。
《声声慢》自然是长调称双调。
《声声慢》的第一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因为"词"是从民歌演变过来的,它的音调自然发出高与低,粗与细之音。
这同唐诗的音律有丝接近,唐诗在它的韵,词在它的调。
前者滑,后者气,2者必须发出音调。
第一段49个字,李清照虽是直接进入主题,吐诉心思,但音调是平稳的,"寻寻觅觅与冷冷清清和凄凄惨惨戚戚"是同一个调调。
收尾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个"却"李清照把本来的悲叹压了下去,换句来说声调在淡酒与不确定的风向中忧郁的荡乎。
又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忍受失去的爱中脆弱地借用了一堆柔软的形容词来显现出自己诗才的亮度。
这里有四个英译本:海外逸士译本:Seek, seek; lonely, quiet; doleful, rueful, woeful.When it just turns warm, but still cold, it's hardest to have full rest. Two or three cups of light wine, how to fend the evening wind so strong? The wild geese pass-I feel heart-broken-since they are my old acquaintance.许渊冲译本: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How hard is itTo keep me fitIn this lingering cold!By cup on cupOf wine so dryOh, how could IEndure at dusk the driftOf wind so swift?It breaks my heart, alas,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虽然译本与原诗的形式不太接近,但作者对"声声慢"的吃透,what是代词,这在中,英中是一样的,当你看到了一个怪物,你脑袋中马上闪出的一定会是"what is that? "那是什么吧!what 可以是爱,恨,what可以是猫或猪。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与鉴赏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与鉴赏导读: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乍暖还(xuan旋)寒:指秋天的天气。
乍暖乍寒,忽冷忽热。
④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
⑤怎敌地:对付,抵挡。
⑥晚来风急:“晚”一本作“晓”。
⑦损:表示程度极高。
⑧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⑨堪摘:可,可摘⑩次第:光景、情境。
⑾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翻译: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调养休息。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译文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译文|赏析《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及注释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可。
著:亦写作“着”。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赏析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全词翻译及赏析答案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全词翻译及赏析答案《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词吧,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首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qī)。
乍暖还寒⑴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注释】(1)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2)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3)乍暖还(x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
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4)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
(5)怎敌地:对付,抵挡。
(6)晚来风急:“晚”一本作“晓”。
(7)损:表示程度极高。
(8)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9)堪摘:可,可摘。
(10)次第:光景、情境。
(11)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12)晚:一作“晓”。
《声声慢·寻寻觅觅》【翻译】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与鉴赏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与鉴赏导读:这首词一直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怀小赋之神髓;又以靠近口语的朴实清爽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暮年的凄凉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怀名作。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悲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悲伤,倒是旧时认识。
满地黄花聚积。
憔倅损,现在有谁堪摘守著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小雨,到傍晚、点点滴滴。
此次序,怎一个、愁字了得 !【说明】①寻寻找觅:意谓想把失掉的全部都找回来,表现特别空虚迷惘、迷惑失意的心态。
②凄悲惨惨戚戚:忧虑愁闷的样子。
③乍暖还 (xuan 旋)寒:指秋季的天气。
乍暖乍寒,乍寒乍热。
④将息:调治歇息,养护平和。
⑤怎敌地:应付,抵抗。
⑥晚来风急:“晚”一本作“晓”。
⑦损:表示程度极高。
⑧怎生:如何的。
生,语助词。
⑨堪摘:可,可摘⑩次序:光景、情境。
⑾得:一个“愁”字怎么能归纳得尽呢翻译: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全部都在混乱中失掉了,永久都寻不见、觅不回了 ;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 (空屋内一无长物,室外是万木冷清的秋景 );这类环境又惹起心里的感慨,于是悲凉、凄惨、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耐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养护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可以抵抗夜晚的凉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忆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假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现在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经是老认识了,更感觉悲伤。
地上各处是零散的黄花,憔倅枯损,现在有谁能与我共摘 (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 )啊! 成天守着窗子边,孤孤独单的,怎么简单挨到天黑啊 ! 到傍晚时,又下起了绵绵小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各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译文】苦苦地寻寻找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悲惨悲戚。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赏析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词⼈,婉约派代表⼈物,《声声慢》是其代表作。
历来也备受翻译⼤家的青睐,其中英译⽂以林语堂,杨宪益夫妇、徐忠杰和许渊冲的译⽂尤具代表性。
普特英语将这四种译⽂进⾏⽐较,希望通过对⽐研究,拓展⼤家的翻译思路。
例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林译: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杨译: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徐译: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bl eak. /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许译: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解析:1)林译全部选⽤单⾳节词,押头韵,且词语的选⽤层层递进,可谓独具匠⼼。
“dim”和“dark”表明天⾊已晚,“dense”和“dull”展现了浓重不化,寻觅不得的忧愁和失落,继⽽“damp”和“dank”渲染阴冷凄苦的氛围,最后“dead”推向⾼潮,体现了词⼈绝望⽆助,凄凉痛苦的内⼼。
译⽂⾔语简练,内涵丰富。
2)杨译⽤七个形容词对应七对叠字,⽣动形象地展现了词⼈情感的变化,由表及⾥,层层深⼊。
3)徐译,相较⽽⾔,不免显得不够简短。
译者另辟蹊径,将词诗歌化,但由于句⼦偏长,翻译得过于明⽩,失去了原词的意境。
4)许译增加了主语,点明了寻觅之物是“what I miss”,似乎过于直⽩,少了原词的委婉朦胧之感。
高中语文文言文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鉴赏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
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声声慢》译本对比赏析
《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在翻译界亦是难译之至,但因其无与伦比的挑战性,吸引了众多译者不懈的尝试。
目前已有20余种译文,本文选取宇文所安、许渊冲、林语堂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分析三位译者在语言表达上面的不同之处。
一、引言
《声声慢》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晚年的名作,词作通过对秋景的描绘,以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
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
“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凄楚的情感世界。
十四字字写愁,却不露一“愁”字。
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
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疑。
二、译本对比研究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宇文所安译:Searching and searching,seeking and seeking,/ so chill,so clear,/ dreary,/ and dismal,/ and forlorn.
许渊冲译: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
林语堂译:So dim,so dark,/ So dense,so dull,/ So damp,so dank,/ So dead!
开头连下十四个双声叠韵字,叠音错落,气机流动,以细腻而又奇横的笔墨,来写她心中真挚深刻的感情。
这种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尽管是一种凄凉愁苦的意境)如何在译文中得以再现,是颇费思量的。
宇文所安译本中用七组叠字由长而短,意图保留原词的形式,在意境呈现以及意思表达上逐层递进。
许渊冲的译文中,十四个叠字的译文并没有用重复字或重复音来表达,但韵押得非常和谐;虽没有形的相属,却有意的相连。
林语堂的翻译则重复使用了七个“so”,用七个单音节的双声词来译十四个叠字,不仅译出了原词的荒凉之感,而且极富音乐性,与原词很是匹配。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宇文所安译:That time of year/ When it’s suddenly warm,/ then cold again,/ now it’s hardest of all to take care.
许渊冲译: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林语堂译:The weather,now warm,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这两句说明当时正处于天气突然转暖,却又寒意未消、变化无常的时节,诗人身心俱感疲惫,本应得到很好的休养,但生活的颠沛、天气的恶劣、心境的愁苦,使她根本不能如愿。
宇文所安未能很好的理解“乍暖还寒”的意思,此处完全直译。
许渊冲的译文运用感叹句式,很好地描绘了作者的国家身世之感,但用“lingering cold”来描述原文中的天气,只点明了“还寒”,并没有“乍暖”之意。
林语堂的译文中则把“最难将息”译成“最难忘记”,与原文的意思出入较大。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译:The wild geese pass by—/That’s what hurts the most—/and yet they’re old acquaintances.
许渊冲译:It breaks my heart,alas!/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林语堂译: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My old friends,/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
“雁”是古诗中常出现的意象,三人均译为“geese”和“wild geese”,都未能将“雁”的文化意蕴传递出来。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和许渊冲译文中选词“acquaintance”让译文读者很明了,是旧相识。
林语堂译文中的“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是译者理解的错误。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宇文所安译:In piles chrysanthemums fill the ground,/ looking all wasted,damaged—/ who cloud pick them,as they are now?
许渊冲译: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林语堂译: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hom should 1 decorate?
词中的“黄花”指黄色菊花。
宇文所安译本把“黄花”译为“chrysanthemums”很不合适,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菊花都是黄色的。
而林语堂先生的“fallen flowers”又太笼统,人们不知其所指何花。
相对而言,许渊冲先生译为“yellow flowers”较为恰当。
三、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本身就很难,而要用合适的形式很好地传达原作的韵律、语言、风格和情感更是不易,以上三种译文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三位译者,中西兼顾,在用词上都有其独特的自身特点,许渊冲先生在形式、音韵以及语意表达方面煞费苦心,值得称道;林语堂先生用韵自然,不拘泥于原文,时有精炼妙笔;宇文所安的翻译虽对中国诗词的理解上稍有偏颇,但仍较好地体现了原作的音韵。
三个译文各有所长,均值得我们更多的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