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赏析高二语文期末试题送魏万之京

赏析高二语文期末试题送魏万之京

赏析高二语文期末试题:《送魏万之京》赏析《送魏万之京》这首诗是去年高二这个时期期末考试卷上的,我们做过了,没想到今年期末试卷上又见到它了,不得不近距离再看一看。

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何景明评价“多少宛转,诵之悠然。

”徐中行评价“词意大雅,爱情更深。

”蒋一葵评价“宛转流亮,愈玩愈工。

”细读慢赏,却是悠然、大雅、流亮。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送别诗专题送魏万之京

送别诗专题送魏万之京

答案举例:七言绝句 孟浩然 前两句诗包含了三重意思:渡头的杨 柳,是行客途中看到的春景;“行客稀”, 点染出旅途中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是行者 的感受,也是送行者临歧念远的离情; “向临圻”,表明由江北到江南的行程。 这样,把离人惆怅的无边春色和黯然销魂 的别情离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布置作业:1、完成品读与探讨第二小题。 2 、背诵这首诗歌
时间意象: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
时间意象: 古人因为交通不便,所以要远行都要 及早出门,所以清晨这个特殊的时段 往往成为人们分别道离的时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
•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最是名 句,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 • ①比喻和象征手法,天空中一抹白云,随 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 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 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 别之情。 • ②对偶的手法,“浮云”、“落日”作比, 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对偶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 “游子意”对“故人情”。
空间意象: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 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 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 的代名词。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王维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
空间意象:
灞陵: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长安 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 故人呼之为销魂桥也。”古人心里,灞桥、灞 桥柳、灞亭,简直成为友朋、亲人、情人离别 之痛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人们情感寄托与抒 发的一种文化心理

《送魏万之京》原文和翻译

《送魏万之京》原文和翻译

《送魏万之京》原文和翻译1、《送魏万之京》原文和翻译《送魏万之京》原文和翻译作品原文送魏万之京①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②。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③。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④。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⑤。

[1]解释译文【解释】①魏万:又名颢。

上元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②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③“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④关城:指潼关。

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⑤“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2]【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树色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3]2、王安石《送孙正之序》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送孙正之序》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①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

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

②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①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

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

时乎杨、墨②,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③,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

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

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

③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④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

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

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

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

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哉?,予未之信也。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过吴江有感吴伟业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1、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③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元丰五年春,苏轼在此开荒植树,将此地命名“东坡”。

③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2.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此词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胧的情态。

B.“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表面看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实则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展现的是词人人生失意时的豁达乐观。

C.这是一首即事抒怀之作。

上片以静衬动,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波动起伏;下片则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D.全词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舒展自如,呈现出清旷、飘逸的风格。

3、全词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叶梦得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道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

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

玉树风清,漫披遥卷。

与空无际。

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

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

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

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北京高中语文:诗歌语言练习(含答案解析)

北京高中语文:诗歌语言练习(含答案解析)

北京高中语文:诗歌语言1.(2019秋•丰台区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①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声:浆洗衣服后为穿着舒适把衣服捣柔软些的声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中“游子”泛指出外远游的人,即作者李颀。

“离歌”即离别之歌。

B.第四句写出了对于游子而言,云山带来的是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之感。

C.第六句写的是秋深了,天凉了,人们在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

D.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2)尾联表达的思想内容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意思接近?A.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B.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C.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D.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3)品析颈联中“催”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3.(2020秋•顺义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秋怀诗十一首(其四)韩愈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1】。

送魏万之京(李颀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魏万之京(李颀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魏万之京唐代: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标签抒情、写景、唐诗三百首、友情、叙事、送别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送魏万之京》(李颀)评析

《送魏万之京》(李颀)评析

《送魏万之京》(李颀)评析原文:《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评析:这是一首送行诗,它抒的是别离之情,致的是勉励之意。

魏万尝隐居王屋山求仙学道,改名魏颢,上元初始登第。

他平生倾慕李白,曾南访吴、越,行程三千余里,终遇李白于广陵,建立了诗谊。

李白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诗,魏万也为李白编辑诗文集并为之序。

魏万是李颀的晚辈,然而,从本诗末句规勉之义来看,二人已不是泛泛之交,显然是忘年的知己了。

这首诗开头就采用倒插笔的手法,烘托气氛,点明题意。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二句,先说“朝闻”,后叙“昨夜”,表明尽管昨夜降霜,然而还是要别我而去,自然流露出爱护、惜别之情。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写秋之萧瑟。

“鸿雁不堪愁里听”,与第二句扣得很紧,意在渲染气氛。

秋雁那种嘹唳的叫声,使人听了更增加了离别时黯然销魂的气氛。

“云山况是客中过”,与第一句相照应。

“云山”而在“客中”,对一个异乡游子,益发感到前路茫茫。

这是诗人以个人的心境来体会对方,所以有真情实感。

“不堪”与“况是”两个进层的虚词,前呼后应,起伏顿宕,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正值鸿雁南归的季节而人却要北去,于是更加触动了乡愁。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二句,是诗人的推想。

一个“催”字,驰骋想象,把很平常的景物写得灵活飞动。

诗人想象行人从树色的变化,感到寒天渐近。

寒气无形不可见而树色可见,便产生了好象树色带来了寒气,故睹树知寒,这“寒”俨然是树色“催”出来的。

这样写使语言有活泼清新之感。

前句为渐近长安时的情景,后句则是到长安之后的观感。

对于长安景物的介绍,不是雄城伟构,御苑清华,而突出地写了“砧声”,颇发人深思。

到晚砧声特多,大概是长安特有的现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等。

诗人特写“砧声”,可能与他个人经验有关,平生感慨涵蕴于不言之中。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2]白话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2]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唐玄宗天宝十文学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古代诗歌赏析李欣《送魏万之京》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李欣《送魏万之京》阅读练习及答案

朝闻游子唱离歌, 鸿雁不堪愁里听, 关城树色催寒近, 莫见长安行乐处, 昨夜(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送魏万之京李欣1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唱离歌”意谓魏万动身离京,“微霜”营造了离别时节深秋萧瑟的气氛。

B.颔联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魏万作为游子在途中听到雁鸣和看到云山的感受。

C.颈联写树色把寒气催来,暗含岁月不待之意,与尾联的“岁月易蹉跄” 相呼应。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友人离别之时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静女》中,女子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 ________________ ”,男子因而“搔徐肉踞 百年多病独登台 只是朱颜改 虽一毫而莫取 (2) 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两句从时空两方 而着笔,高度概括诗人颠沛流离、无限悲愁的一生。

(3) 李煜《虞美人》中,"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 物是人非之感,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家国之恨。

(4 )苏轼《赤壁赋》中先说万物各有其主,接着以“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两句,勉励人一定要修身自好,莫存非 分之想。

(5)秦观《鹊桥仙》中,认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胜过人间 长相廝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o(二)古代诗歌阅读17. A18. (1) “微霜” “鸿雁”等意象蕴含诗人深切的离愁别绪。

(2) “愁里听” “客中过”表达了诗人对去京途中的魏万的担忧。

(3)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魏万殷切的勉励和嘱托。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作者生平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五、诗意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2019·靖江市城南新区中学初二期中】
送魏万①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②关城:指潼关。③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④砧声:捣衣声。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①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②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关城:指潼关。 ②砧(zhēn)声:捣衣声。
27.诗中“____” “____”等词交代了送别的时节,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氛围。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翻译赏析《送魏万之京》原文及翻译赏析1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李颀朝代:唐朝【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2]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早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督促寒气接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珍贵时光消磨。

解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⑴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⑴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需渡河。

⑴“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孤独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⑴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⑴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黄昏愈多。

⑴“莫见〞句:勉励魏万准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终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亲密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晚年在洛阳时。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翻译赏析2鉴赏一:这是一首,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叙事,或在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终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应当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初中语文 送别诗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  送别诗练习题(含答案)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 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 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 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 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 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 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6分)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 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 一段忧国之愁。
练习4
送何遁山人①归蜀(2013福建卷)【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③,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送别诗常用意象
1、送别时:常用“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 傍晚时分的词语。唐人送别多在清晨或傍晚,别离的忧伤情感与暮 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 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2、送别地:长亭、短亭、谢亭、劳劳亭、南浦等
3、常用意象:孤舟(孤帆)、流水、大雁、柳絮(扬花)、孤蓬、浮 萍、春草等带有漂泊、零落、孤苦、凄伤色彩的意象或其他萧索凄凉 的景物(借景抒情)。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1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两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什么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深秋时节送别时的萧瑟气氛。

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哀痛难抑、黯然神伤的心情。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2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心情?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心情。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集锦(1)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集锦(1)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集锦(1)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龙盅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荡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参考答案:(1)一指始皇已死,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

(2)非常妥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①一②题。

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①“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②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②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客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注:霜刃: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

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

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四、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①上,相思愁白频②。

【注】①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②此许后三句均出自梁代柳恽的《江南曲》,诗为:“汀洲采白频.落日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难。

”本诗的颔联虚实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依恋。

请你具体说说其中“没”“空”二字所传达的这份感情。

考点26: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原卷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考点26: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原卷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命题趋势】分析诗歌情感是诗歌必考的内容,一般以答题的方式出现,所占分析较高,一定要作为备考的重点,抓住要领,强化训练。

【真题再现】【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 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 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 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2.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详解】诗歌通常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志向追求。

分析概括情感的依据——标题、作者、小序、注解、意象、情节。

首先回答你理解出来的诗歌内容,合并相同项,其次回答具体的思想感情的类别。

提问方式:1.就诗中某诗句,结合全诗对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加以赏析。

2.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有人认为二者兼具,谈谈你的看法。

3.该诗用了某典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答题思路:第一步:具体分析相关诗句写了什么。

第二步:抒发或者寄托了什么情感。

【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暮春王禹偁①寂寞红芳又一年,老郎空解惜春残。

才闻莺啭夸杨柳,已被蝉声哭牡丹。

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藉两梁冠②。

酒罇何必劳人劝,且折余花更尽欢。

[注]①王禹偁:北宋诗人、散文家,因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调。

②梁冠:有横脊的礼冠,古代帝王大臣所用的冠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目看,本诗描写晚春景物,既有惜春之意,又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B.赏花、磨剑、喝酒等一系列动作,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古诗送魏万之京李颀带拼音版sòng wèi wàn zhī jīng送魏万之京lǐ qí李颀zhāo wén yóu zǐ chàng lí gē ,zuó yè wēi shuāng chū dù hé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hóng yàn bù kān chóu lǐ tīng ,yún shān kuàng shì kè zhōng guò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guān chéng shù sè cuī hán jìn ,yù yuàn zhēn shēng xiàng wǎn duō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mò jiàn cháng ān xíng lè chǔ ,kōng líng suì yuè yì cuō tuó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古诗送魏万之京李颀翻译及赏析翻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

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

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

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训练及答案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魏万①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①魏万:唐肃宗上元元年进士(760年)。

尝居王屋山,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盛唐诗人李颀的晚辈朋友。

②关城:指函谷关和潼关。

③御苑:宫中林苑,代指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交代了时间和事件,深秋时节,天降薄霜,友人晨来夜往,诗人与挚友分别,不舍之意溢于言表。

B.颔联描写客中境况,鸿雁飘零,有似旅人,使人更觉怅惘凄切;旅经云山,莽莽苍苍,使人顿感前路茫茫。

C.颈联对仗工稳,树色催寒,砧声晚响,一静一动,视听结合,将十分平常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D.尾联以长者语气,对友人谆谆告诫: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之所,就白白把宝贵的时光轻易消磨,语重心长。

16.诗贵曲折含蓄,《唐诗广选》评价此诗云:“不知多少宛转。

”请从结构和抒情的角度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15.A(“晨来夜往”错,应为夜来晨去。

)16.①结构曲折,借叙事传情。

“朝闻”和“昨夜”两句叙事颠倒次序,将离别之事写在前,渡河相见之事写在后,将时间线打乱重组,曲折的叙事中流露了对友人来去匆匆的讶然、不舍以及暂聚还别的感伤、惆怅;(2分)②以景衬情。

雁声嘹唳,云山冷寂,树色催寒,通过魏万行经之处凄清萧瑟的景象衬托游子前路茫茫的孤旅之愁,含蓄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

(2分)③借助联想和想象。

沿着友人的行程设想友人跋涉的艰辛以及魏万到达京城后的遭际,砧声晚响,既是客居之情,也暗含岁月不待之意,蕴藏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的瞩望与担忧。

(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诗歌译文:清晨就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分明在昨夜降下薄霜之时才渡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何况是客中路过。

此去洛阳经过的关城寒气逼人,秋意萧瑟,京城深秋的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魏万之京》阅读附答案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阅读练习二:
(1)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最好的是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分)
(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3分)
阅读练习三:
1.写出首联、颔联中表现季节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对表现情感的作用(5分)
2.全诗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6分)
参考答案:
1.(5分)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2分),烘托出诗人
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3分)。

2.(6分)借景抒情(2分),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时伤感依恋之情(2分)和关切勉励之意(2分)。

阅读练习四
(1)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
(2)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4.(1)拟人:树色催寒,把树人格化,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零落,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而来。

视听结合:树色的变化,是从视觉入手;砧声,是从听觉入手。

想象:通过树色、砧声,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

(从炼字、虚实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答出两点,且分析恰当即可)
(2)离别的不舍、伤感;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对朋友殷切的勉励和嘱托。

(答出两点,具体赏析即可)
李颀
(?-753)唐朝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

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其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

擅写各种体裁,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作品今存《李颀集》。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
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

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

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