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二)2024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二)2024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二)引言概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传播、预防与控制的学科,对于保护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本文总结了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的认识与应对能力。

一、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或病原体传播。

例如,流感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2. 飞沫传播: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播病原体。

例如,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3.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个体或物体传播。

例如,腹泻通过接触污染的手传播。

4.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中的病原体传播。

例如,乙型肝炎通过血液传播。

5. 垂直传播: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病原体从孕妇传给胎儿或婴幼儿。

例如,艾滋病通过垂直传播。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 疫苗接种: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

例如,麻疹疫苗可以预防麻疹的传播。

2. 卫生措施: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近距离接触病患等。

3.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4. 隔离措施:对患有传染病的个体进行隔离,阻断传播链。

例如,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5. 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并推广预防措施。

三、传染病的防控策略1. 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并发出预警。

2. 检测与诊断:发展快速、准确的传染病检测与诊断技术,提高传染病的检出率和诊断水平。

3. 疫情调查:对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与分析,确定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4. 药物研发:加强传染病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能力。

5.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共同应对跨国传染病的挑战。

四、常见传染病1.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等。

2.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等。

3.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传染病,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13级传染病学期末重点

13级传染病学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1.复发: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2.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3.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4.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处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散发:散发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处于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可能是由于人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或某病的隐性感染率较高,或某病不容易传播等。

6.感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简答题1.如何控制传染病流行?传染病流行过程三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这个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

一、管理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感染动物。

二、切断传播途径(一)隔离:隔离是指将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

隔离有以下几种: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接触隔离、昆虫隔离、保护性隔离。

(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非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改善营养、锻炼身体和提高生活水平等,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如预防接种2.传染病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一)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可被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所清除(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等),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细胞因子)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重点(二)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传播、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进一步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特征、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控制措施。

正文内容:一、病原体特征1.病原体种类:a)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b)细菌:如大肠杆菌、结核杆菌;c)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念珠菌属;d)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

2.病原体传播能力:a)病原体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等;b)病原体易感性:对不同人群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a)飞沫传播的特征:通过患者呼吸、说话、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病原体;b)飞沫传播的疾病:流感、麻疹等。

2.接触传播:a)直接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体液传播的病原体;b)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传播的病原体;c)接触传播的疾病: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等。

3.虫媒传播:a)虫媒传播的特征:通过蚊虫等昆虫媒介传播的病原体;b)虫媒传播的疾病:疟疾、登革热等。

三、预防控制措施1.病原体的控制:a)疫苗接种:利用疫苗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抗病原体的抗体;b)药物治疗: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药物来控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2.传播途径的控制:a)隔离措施:将患者隔离,避免病原体传播给他人;b)卫生教育:加强公众对个人卫生习惯、疫情知识的宣传,促进个人防护意识的增强。

四、常见传染病1.呼吸道传染病:a)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等;b)结核病: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主要侵犯肺部。

2.肠道传染病:a)腹泻病: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症状包括腹痛、腹泻等;b)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严重肠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剧烈腹泻和脱水。

3.血液传染病:a)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b)乙肝: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可导致急性和慢性肝炎。

传染病学考试复习重点

传染病学考试复习重点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真菌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照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有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除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

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体液免疫(B细胞):(1)IgM最先出现,近期感染标志;(2)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3)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传染性病的发生机制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②代谢变化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散发性发病→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时。

流行→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

大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

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④感染后免疫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一)2024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一)2024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一)引言概述:传染病学考试是医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考核科目之一。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便于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准备。

重点内容可分为以下五个大点,每个大点包含5-9个小点。

正文: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传染病的定义和特征2. 传染病的分类与传播途径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性4. 传染病的报告与监测制度5.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二、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诊断方法1. 肺结核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2. 痢疾的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特点3.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4. 甲型流感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5. 麻疹的病原体及诊断方法三、传染病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1.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感染链的切断3. 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病学调控4. 传染病的预防与个人保健5. 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和免疫策略四、特殊传染病的研究与控制1. 艾滋病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2. 登革热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3.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原体及预防控制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5. 抗菌药物耐药与传染病的控制五、传染病防治政策与法律法规1. 传染病的国家防治政策2. 传染病的国际防治合作3.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干预4.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政策评估5. 传染病的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总结:传染病学考试重点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诊断方法、传染病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特殊传染病的研究与控制、传染病防治政策与法律法规。

考生应重点关注每个大点所列举的小点,理解其定义、特征、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内容,并掌握相关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通过系统复习,考生将能够全面掌握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重点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重点

传染病学1.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4.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损害,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性损伤使寄生虫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打破平衡引起宿主损伤的情况。

5.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病原体感染。

6.混合感染:两种及以上病原体感染;首发感染:初次感染7.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在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8.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9.社区获得性感染: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0.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1.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和临床表现。

12.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表现出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3.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便可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传染病学重点(精心整理)(一)2024

传染病学重点(精心整理)(一)2024

传染病学重点(精心整理)(一)引言概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掌握传染病学的重点知识对于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染病学的关键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传染病。

正文: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1. 传染病的定义及其特征2. 传染病的分类方法及常见的传染病类别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4.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5. 传染病控制与预防的重要性和方法二、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1. 病毒的特点及其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2. 细菌的特点及其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3. 真菌和寄生虫的特点及其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4. 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感染途径5. 传染病病原体的诊断和鉴定方法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 个人卫生与传染病的防控2. 社区卫生与传染病的防控3. 公共卫生与传染病的防控4. 传染病的疫苗接种与预防5. 传染病的国际合作与应对策略四、流行病学与传染病疫情监测1.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报告体系3. 传染病的警报级别和应急响应机制4. 传染病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5. 传染病的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五、新兴传染病与公共卫生风险1. 新兴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2. 新兴传染病的病原体及其感染机制3. 新兴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传播4. 新兴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与挑战5. 公共卫生风险管理与传染病预警的重要性总结:本文介绍了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包括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常见病原体、预防与控制、流行病学与疫情监测以及新兴传染病与公共卫生风险。

对于掌握和应对传染病的重要知识非常有帮助。

通过加强对传染病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保障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

为了更好地学习《传染病学》,以下是一些学习复习资料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1.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2.传染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3.传染病流行的环节:传染病流行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配合。

4.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二、了解常见的传染病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2.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3.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4.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5.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多见于儿童。

6.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三、学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1.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于已经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应当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以防止病原体继续传播。

2.实施消毒措施:对于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当进行消毒处理,以消灭病原体。

3.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应当及时接种疫苗。

4.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5.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完整版)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完整版)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完整版)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Chapter One1.XXX。

viruses。

chlamydiae。

rickettsiae。

mycoplasmas。

bacteria。

spirochetes。

and parasites such as protozoa。

helminths。

and medical insects that can cause XXX.2.XXX ns。

including both us and us us diseases.3.n is the process of XXX and the human body.4.n process:a。

Pathogens are cleared: XXX the human body。

pathogens can be cleared by non-specific immune barriers that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body's defense。

or they can be XXX.b。

XXX the human body and only induces the body to produce a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without causing or only causing slight tissue damage。

so there are no clinical symptoms。

signs。

XXX: Most people acquire specific immunity。

and thepathogens are cleared。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e asymptomatic carriers。

and the XXX.c。

Overt n: also known as clinical XXX the human body and not only induces the body to produce an immune response but also causes tissue damage。

传染病的期末期末重点总结

传染病的期末期末重点总结

传染病的期末期末重点总结一、引言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传染源而导致疾病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播快、范围广和流行易于控制等特点,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愈发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传染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二、定义与分类1. 定义:传染病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动物、植物等传染源引起的疾病。

2. 分类:根据传染源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人传人的传染病和非人传人的传染病。

人传人的传染病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非人传人的传染病又可分为动物传染病和环境传染病。

三、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2. 飞沫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肺结核、流感等。

3.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接触传播,如传统上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等。

4. 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5. 病媒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如蚊虫)传播,如疟疾、登革热等。

四、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措施1. 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个人防护、早期诊断和及时就医等。

2. 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早期筛查、合理用药、隔离治疗等。

3.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

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卫生教育、血液安全等。

4. 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

防控措施包括宣传教育、安全性行为、疫苗研发等。

5. 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灭蚊、个人保护、环境整治等。

五、防控策略与措施1. 预防为主:加强疫苗接种、卫生教育、健康管理等,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2. 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 提高卫生水平: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预防控制和治疗方法等的学科。

以下是传染病学的重点知识点:1.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或动物所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可以分为空气传播、经食物或水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等不同的传播途径。

2.病原体的特性:了解病原体的特性对于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控制至关重要。

例如,细菌可以产生毒素,病毒可以感染宿主细胞并复制,真菌可以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寄生虫可以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

3.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了解传播途径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4.免疫学原理: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控制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主要部分,其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两个重要的免疫反应。

5.传染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监测是对病例的发生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以便及时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收集病例资料、调查疫点、分析数据等方法来研究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

6.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包括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隔离措施、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传染病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

7.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治疗包括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传染病的早期干预和治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和经济的措施之一、了解各类传染病的疫苗接种规划和程序对于有效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9.新兴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新兴传染病是指近年来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威胁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等。

重大传染病是指已知疫苗和治疗方法但仍广泛传播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如肺结核、流感等。

了解这些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一、感染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寄生、繁殖、扩散、播散、排出体外或形成免疫反应的过程。

2、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点: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2、传染性:传染病病原体能够从感染者传播给健康人群。

3、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如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

4、感染后免疫:部分传染病病原体感染后人体可产生免疫反应,但不同传染病产生的免疫反应差异较大。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传染源:指病原体能够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

四、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包括计划免疫和自愿接种。

2、预防性措施:包括改善卫生习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人群免疫力等。

3、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4、监测与预警:对传染病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五、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1、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等。

2、结核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卡介苗、加强通风等。

3、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等。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活禽及其分泌物等。

5、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等。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一、感染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寄生、繁殖、扩散、播散、排出体外或形成免疫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二)2024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二)2024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二)引言概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和控制的学科。

掌握传染病学的重点知识点对于了解和应对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介绍传染病学的相关知识。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或者病原体颗粒传播,如结核病、流感等。

2.飞沫传播: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喷出,传播给他人,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等。

3.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患者和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传播,如肠道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等。

4.物品传播:通过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传播给他人,如食物、水源等。

5.垂直传播:通过孕产妇将病原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如艾滋病、梅毒等。

二、传染病的防控措施1.个人防护:包括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等。

2.环境卫生措施:确保食品安全,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消毒物品和场所等。

3.集体防控:进行疫苗接种,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开展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4.传染病的筛查与监测:开展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和监测,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

5.传染病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流感:加强流感疫苗接种,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注意手卫生等。

2.艾滋病:采取安全性行为,勤使用避孕套,避免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针头等。

3.结核病: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和X光胸片检查,早期发现和隔离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等。

4.肠道传染病:饮食卫生,烹饪熟食,饮用清洁卫生的水源等。

5.病媒传播的疾病:及时清除病媒的繁殖地,使用防蚊虫的措施,如灭蚊剂、驱蚊剂等。

四、传染病的全球流行趋势1.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如流感大流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

2.跨国流行病的威胁:如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等。

3.气候变化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如疟疾、登革热等病例增多。

4.传染病的国际合作与控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各国传染病防控能力。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人间——传染病学(一)——四月——
《传染病学》重点复习集
第一章 总 论 一 、 ★ 传染病的基本 概念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
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 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感染过程的 5 种表现 (一)清除病原体:人体清除病原体的方法:1、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 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 (二)隐 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 染,病 原体侵 入人体 后,仅 诱导机 体产生 特异性 免疫应 答而不 引起 或引 起轻 微的 组织 损伤 ,因 而在 临床 上不 显出 任何 症状 、体 征甚 至生 化改 变, 只能 通过 免疫 学检查发现。是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 的最常 见的表 现。 (三)显 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 病原体 侵入人 体后 ,不但 诱发机 体发生 免疫 应答 ,而且 通过 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 ,导致 组织损 伤引起 病理 改变和 临床表 现。 (四)病 原携带状态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 体后 ,可以 停留在 入侵部 位或侵 入较远 的脏器 继续生 长、 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 (排出体外),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 (五 )潜伏 性感染 :免疫功能足 以将 病原 体局 限化 而不 引起 显性感 染, 在机 体免 疫力 低下 时, 引起显性感染。 三 、 ★ 传染病的流行 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 3 个基本条件
①活 动 性 肝 硬 化 :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常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 。 ②静 止 性 肝 硬 化 :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 ★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两 型: ①代偿性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属 Child-Pugh A 级。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可有门脉高 压症,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 道出血 。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中晚期肝硬化,属 Child-Pugh B、C 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 象,如血清白蛋白<35g/ L,A/ G<1.0,胆红素>35mol/ L,PTA<60%。有腹水、肝性脑病及上 消化道出血。 四 、 ★ 实验室检查 ( 一 ) 肝功能检查 血 清 酶 测 定 :A 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

期末复习提纲·传染病学

期末复习提纲·传染病学

期末复习提纲《传染病学》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一、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1、传染病: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等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但范围更广泛,不一定有传染性3、感染的分类:原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 (一)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感染谱1、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1、保护性免疫①非特异性:与生俱来的,包括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等 ②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二次加强,不能遗传※免疫球蛋白——IgM岀现最早,持续时间短,近期感染的标志,可用于早期诊断IgG 则出现晚,持续时间长,既往感染的标志,故多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2、变态反应:分四型,I 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如药物、植物花粉的过敏反应 (五)感染病的发病机制: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三、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主要特点);流行病学特征(流行、季节、地方性、外来性);感染后免疫1、病程发展分四个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①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②前驱期——起病至症状明显前,临床表现通常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乏力、肌肉及关节痛等③症状明显期——患者表现出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④恢复期——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一些患者还有传染性⑤复发与再燃:①复发——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病原体再度繁殖,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②再燃——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⑥后遗症——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不能恢复正常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3、临床分类:①时间分急、亚急性、慢性②轻重分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③临床特征分典型和非典型四、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病原体的检出可直接确定诊断——金标准五、传染病治疗(一)治疗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结合(二)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病原治疗、血清免疫制剂治疗、康复疗法、中医药治疗六、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①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②切断传播途径——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接触隔离、昆虫隔离、保护性隔离;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③保护易感人群——主要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第二单元病毒感染一、病毒性肝炎—————————————————————————————————————————概念: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控制和预防的学科。

它涉及病原体的特征、传播途径、宿主因素、免疫防御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传染病学的重点总结:1.病原体的特征: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

了解病原体的特征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

病原体的特征包括病原性、毒力、耐受能力等。

2.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等。

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3.宿主因素:宿主是传染病传播的关键环节。

宿主的免疫系统状态、易感性、免疫力等因素都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起着重要影响。

了解宿主因素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4.免疫防御:免疫系统对于抵抗传染病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应答的过程以及疫苗的设计和免疫接种的原理,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免疫防御策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5.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的重要手段。

通过收集和分析病例资料、进行调查问卷、追踪病例等方式,可以确定传染病的暴发源、传播途径和主要宿主,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6.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是传染病学的核心任务。

具体措施包括隔离病例、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宿主免疫力、加强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等。

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和疫情扩散风险。

7.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是了解疫情动态、掌握传播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手段。

监测和报告工作应该及时准确,包括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等。

总之,传染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病原体、传播途径、宿主、免疫防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和机制,制定科学、针对性的控制和预防策略,可以有效遏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健康。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完整版)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一、确定主题本次期末考试的重点将聚焦于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传染病疫情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考生不仅能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能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当前疫情的应对策略。

二、编写提纲1、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控制措施2、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主要症状预防措施消化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主要症状预防措施性传播疾病流行特征主要症状预防措施3、近年来常见的传染病疫情COVID-19起源及传播主要症状及治疗预防措施 *埃博拉病毒病 +起源及传播 +主要症状及治疗 +预防措施 *寨卡病毒感染 +起源及传播 +主要症状及治疗 +预防措施4、结论传染病对公共卫生的影响预防传染病的意义及措施三、撰写引言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传染病疫情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应对当前疫情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四、详述主题1、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是一种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等特点。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传播途径的阻断和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2、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是通过飞沫、尘埃等途径传播的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消化道传染病是通过饮食、饮水等途径传播的疾病,如腹泻、肝炎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等。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传染病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通过病原体传播的疾病的科学。

以下是传染病学的重点知识点:1.病原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

了解病原体的类型、结构和生命周期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非常重要。

2.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经口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了解不同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3.感染过程:感染过程包括暴露、易感期、潜伏期、发病和康复等阶段。

理解感染过程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4.免疫学:免疫系统是抵抗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理解疫苗和免疫治疗的原理。

5.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方法。

掌握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

6.预防和控制策略: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包括隔离、消毒、疫苗接种、健康宣教、环境改善等。

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方式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7.全球传染病:了解全球传染病的情况对于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流感、麻疹、登革热等,掌握其传播途径和防治策略可以帮助应对全球传染病的挑战。

8.公共卫生:传染病学是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公共卫生的原理和实践有助于推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9.新兴传染病:新兴传染病是指近年来出现或重新出现的传染病,如SARS、新型冠状病毒等。

了解新兴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有助于及时应对新的公共卫生威胁。

以上是传染病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的发展是响应公共卫生挑战的重要一环,了解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感染过程a、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也可以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b、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重要传染源。

c、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d、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e、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5、病原体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6、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7、非特异性免疫:A、天然屏障:外部:皮肤、粘膜、分泌物内部:各屏障B:吞噬作用C:体液因子8、传染病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9、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10、散发: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一般发病水平11、爆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患者,大多数是同一传染源或传播途径12、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13、大流行: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14、发展阶段(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留言观察时间由潜伏期决定(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15、管理甲类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1艾滋病、2病毒性肝炎、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4.麻疹、5流行性出血热、6狂犬病、7流行性乙型脑炎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9伤寒和副伤寒、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1钩端螺旋体病、12血吸虫病、13.疟疾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1流行性感冒、2.流行性腮腺炎3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病毒性肝炎16、带包膜的DNA病毒电镜下HBV有三种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型颗粒、丝状或核状颗粒、后两种颗粒由HBsAg组成,为空心包膜,无感染性。

17、Danek颗粒+形态:球形,42nm核心:环状双股不完全闭合的DNA和DNA聚合酶内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直径28nm,表面为HBcAg;HBeAg也产生于内衣壳外衣壳:相当于病毒包膜,包膜蛋白包括HBsAg,前S1,前S2是完整的HBV颗粒,具有感染性18、四个开放读码区S区:又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编码pre-s1、pre-s2、HBsAg,均为抗原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编码HBeAg和HBcAgP区:最长,编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参与HBV复制X区:编码HBxAg,具有反式激活作用,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有关。

19、乙肝两对半的意义:.HBsAg与抗HBs:HBsA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HBeAg与抗HBe: HBeAg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具有较强传染性。

抗HBe转阳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HBcAg与抗HBc:HBcAg不容易检出,阳性表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高滴度抗HBcIgM对诊断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有意义,高滴度HBcAgIgG表示现症感染。

20、丙型肝炎可以通过血制品传播21、出血原因:凝血因子合成少;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DIC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少数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再障。

22、重型肝炎(肝衰竭):主要有肝衰竭症候群表现。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恶化,2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者,为急性肝衰竭;15天-26周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为慢性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感言或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重型肝炎为慢性肝衰竭。

23、胆酶分离: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24、重型肝炎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

25、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A 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B 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及妊娠及性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26:有疫苗的病毒:甲乙戊三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27、流感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可见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症状轻微。

可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等局部症状,少数有恶心、呕吐等局部症状。

2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人的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 H9N2 H7N7,其中感染H5N1亚型的患者病情严重。

2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在禽流感流行时,发病前一周曾到过疫点,有明确的病、死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接触史,或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者,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抗体检测易于诊断。

应注意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恢复期较发病初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是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四麻疹29、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

30、临床表现:典型麻疹(约10天)“3-3-3”:(1)前驱期(初期):发热至出疹,约3天。

a主要为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发炎的卡他现象。

b特殊体征为斑,位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具诊断价值。

c麻疹前驱疹:一过性。

(2)出疹期(极期):约3天。

a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达高峰,毒血症状加重。

b发疹顺序(从上到下):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胸腹背、四肢---掌足底。

c皮疹特点: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3)恢复期:约3天。

迅速好转,按出疹顺序(上-下)消失,色素沉着,细小脱屑。

30、最重要的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

31、麻疹并发症:喉炎肺炎心肌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五流行性腮腺炎31、腮腺炎: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32、临床特征: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

33、并发症: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六流行性出血热34、病原体:汉坦病毒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35、主要病理生理变化:A 休克:原发性主要是由于病毒及免疫反应广泛损伤全身小血管与毛细血管,加上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血浆外渗使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促进DIC的发生,,导致血液循环瘀滞,血流受阻,因而是有效血容量进一步降低。

继发性主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36、发病机制:一方面病毒能直接破坏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另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组织损伤。

37临床分期:A 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和肾损害。

多起病急,胃寒,发热常在39-40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呃逆)、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皮肤充血潮红(三红:颜面。

颈。

胸部),重者呈酒醉貌,粘膜充血(三红:眼结膜,软腭,咽部)。

水肿(球结膜,面部,眼睑)。

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

可出现腹水。

肾损害主要表现在蛋白尿和镜检发现管型。

B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日,,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在退热后出现,轻型患者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

一般持续1-3天,其持续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一般血压开始下降时四肢尚温暖,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

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可出现烦躁谵妄神智恍惚,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可出现发绀,并促使dic,脑水肿等发生C 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其直接进入本期。

主要表现是尿毒症、酸中毒、水和电解质紊乱、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本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

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主要表现:1、少尿或无尿2、尿毒症3、酸中毒4、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临床表现: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和抽搐、出血现象加重(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吐、咯血、血尿等)等症状。

(酸中毒-呼吸增快或Kussmaul深大呼吸。

钠水储留→腹水和高血容量综合征-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升高;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血纳和低血钙)D 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