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案2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2单元的第1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材料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如硬度、弹性、导电性等。
但学生对材料的弯曲性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可能只是在生活中见过一些材料在受到力时的弯曲现象,但对这一现象的本质还缺乏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实验和观察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让学生亲身感受材料的弯曲性能。
2.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加深对材料弯曲性能的理解。
3.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硬度的材料,如塑料、铁片、木条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钳子等。
3.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材料在受到力时会发生弯曲?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的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以及不同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弹性和塑性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2.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讲解法:教师针对实验结果和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铁丝、塑料尺等。
2.教学课件:实验动画、图片等。
3.教学反思: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动画,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吗?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猜想一下,这些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案2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案2教科版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案2 教科版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通过亲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巩固并学会相关的探究技能: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分别把两张卡纸、三张卡纸、四张卡纸用极少量液体胶水粘在一起,使之形成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分别标上 1 号、2 号、3 号和 4 号,并在纸条上做上记号。
实验记录表,统计图。
相同大小的铁垫圈,放垫圈的盒子、橡皮擦、红笔、直尺、木片。
教师用:小组用的实验材料一份、各种横梁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板书课题:抵抗弯曲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活动一:探究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1.师:如果增加纸条的厚度,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加吗?(会)2.师:这里有两张纸,1号纸比较薄,2号纸是由两张1 号纸粘起来的,也就是说它的厚度是1号纸的……(2 倍)。
3.师:那这两张纸,哪张的抗弯曲能力强一些呢?师:都觉得 2 号纸的抗弯曲能力比 1 号纸强吗?4.师:(稍作停顿)那2 号纸比1 号纸抵抗弯曲的能力强多少呢?预测一下。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沉默)用心爱心专心 1都认为2 号纸厚度增加一倍,抵抗弯曲的能力也跟着增加一倍吗?5.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预测准不准确呢?(实验)如何实验?(放铁垫圈)为了让实验公平、科学,应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呢?(垫圈大小和重量、垫圈放的位置、支撑物的距离和高度、弯曲程度、放垫圈的力量。
教科版《抵抗弯曲》优质教案2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抵抗弯曲》教材分析:本课分两大本分,首先认识横梁和柱子,明确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折断。
第二部分探究纸梁抗弯曲能力和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比较得出增加纸梁的厚度会大大的增加抗弯曲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每天会看到接触到种种建筑物,可是对于建筑物上的结构认识的是不较少的。
对于柱子和横梁认识的不是很清楚,而对于横梁和柱子的抗弯曲能力认识的更模糊,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他们抗弯曲能力的不同。
以及那些因素会影响到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认识柱子和横梁知道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效果好在用实验研究横梁的厚度和宽度对抗弯曲能力时,会控制其他变量。
会用实验的数据来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获得用模型代替实物来实验研究的思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快乐教学重点:认识柱子和横梁知道增加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厚度比增加宽效果更好教学难点:在实验中考虑到多种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学会控制一个变量,其他因素不变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同种材质长度相同宽度分别是2、4、8、16cm的卡纸;长度相同宽度相同的卡纸13张。
教学过程:《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和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
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2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弯曲的概念、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测量和抵抗弯曲。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弹性的概念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弯曲的概念,了解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学会测量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的概念和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2.测量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弯曲的概念和影响。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弯曲测试仪、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PPT、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弯曲吗?弯曲对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弯曲的概念和影响,同时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弯曲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弯曲测试仪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测试,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弯曲程度和形状变化。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解释和说明弯曲的概念和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抵抗弯曲》教科版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知道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显著增加抗弯曲能力。
2.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能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3. 既能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二、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2.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四、教学准备教师:计算机辅助课件、4本相同厚度的书、尺等;每组学生:一号材料(垫圈若干个,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二号材料(长度、宽度相同,由相同的纸粘贴而成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直尺、4本相同厚度的科学书等。
五、教学过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学生先观察教室天花板的横梁和走廊边的柱子。
提问:现代建筑都有柱子和横梁,它们有什么作用?师:同学们,不管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都懂得利用科学原理来建造房屋和桥梁。
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造房子和修桥梁,请同学们欣赏图片,看看这些房子和桥梁,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出示图片)2. 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
抽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得出: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如果横梁超过了承受能力会怎么样?学生回答:会弯曲甚至断裂。
怎样做才能使横梁在承受压力时不变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3. 揭题:抵抗弯曲(板书)4. 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的关系现在我们就用纸来代表横梁,用四本科学书来代表两个桥墩,用铁垫圈来代表横梁承受的压力,做一个探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的实验。
1. 教师演示实验。
(1)首先把纸横梁的两端垫起一定的高度,我们就以四本科学书的高度作为垫起高度,然后把横梁架上去,注意放在中间位置。
(2)再往纸上放垫圈,也是中间位置,一个一个叠上去轻轻地放。
提问:纸桥梁很容易弯曲,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呢?2. 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1抵抗弯曲2-教科版
得出结论
33’51”- 36’00”
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思考得出结论
展示出实验结论
解决问题
36’01”- 39’49”
解决课堂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
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展示答案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在实验中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了解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中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了解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的预测与小心的求证,并通过实验获得科学实证意识,在小组探究过程中,体会同伴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导入
0’00”- 3’”
引出梁、柱的概念
展示图片,引出梁和柱的概念,说明梁更容易弯曲。得出课题,引出讨论的问题:怎样抵抗弯曲?
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的相同点
三、学习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分析能力、归类整理能力相较于低年级同学也有了很大提升,可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难点:让学生理解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夹子、桌子等。
3.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因为受到力而弯曲?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并提问:这些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会一样吗?让学生预测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组实验材料和工具。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的弯曲程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2.1抵抗弯曲》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以及了解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课的内容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一次深入探索,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弯曲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然而,对于弯曲的原理和抵抗弯曲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难点:理解弯曲的原理,学会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铁丝、弯曲器、观察记录表。
2.准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河流、弯曲的公路等,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5分钟)简要介绍弯曲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弯曲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在弯曲器作用下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弯曲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如改变形状、增加强度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加深对弯曲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讨论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弯曲的自行车架、弯曲的桥梁等。
引导学生思考弯曲现象的优点和缺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弯曲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分析其优点和缺点,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说课稿2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弯曲的概念、弯曲的抵抗以及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本章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弯曲现象,掌握弯曲的抵抗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等基础知识,对于生活中的弯曲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弯曲的抵抗原理以及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弯曲的抵抗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例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弯曲的概念、弯曲的抵抗原理。
2.教学难点: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弯曲的抵抗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弯曲的概念和弯曲的抵抗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弯曲现象。
3.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4.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5.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弯曲概念和抵抗原理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弯曲的概念和抵抗原理。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弯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弯曲的概念2.弯曲的抵抗原理3.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弯曲概念和抵抗原理的理解程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梁的弯曲原理,研究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总结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梁的弯曲原理。
2.掌握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梁的弯曲原理。
2.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梁(不同材质、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加载装置、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梁的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梁的弯曲原理,以及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梁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等条件,观察和记录梁的弯曲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承受较大弯曲力的梁,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制作出这种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梁的弯曲现象的观察报告。
梁的弯曲原理;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抵抗弯曲-教科版
2.1.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认识房屋、桥梁的结构中有柱子和横梁,了解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2)增加横梁的宽度或厚度,可以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能识别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2)记录并分析数据,能得出合理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人类在形状与结构应用方面的创造与智慧,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
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特别是贯穿在本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基本能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5min)1、童年的梦想: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在沙滩上玩“堆城堡”的游戏。
我们都有一个童年的梦想,那就是建造一座自己喜爱的城堡。
2、走近古代世界的七大建筑奇迹:千百年来,人类的建筑致力于美的超越、艺术的物化,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人类的智慧与创造。
让我们走近古代世界的七大建筑奇迹,感受其规模、美丽或建造方式的独特与神奇。
(1)埃及金字塔;(2)宙斯神殿;(3)亚历山大港灯塔;(4)古巴比伦空中花园;(5)阿尔特密斯神殿;;(6)摩索拉斯陵墓;(7)罗德斯岛太阳神巨像。
4、了解世界著名的建筑景观:(1)泰姬宫;(2)罗马竞技场;(3)比萨斜塔;(4)巴黎埃菲尔铁塔;(5)悉尼歌剧院;(6)迪拜帆船酒店;(7)万里长城;(8)鸟巢。
5、让我们为成为未来的建筑师而努力吧!活动2【讲授】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0min)(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观察:观察下面的图片,想一想: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小结: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着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抵抗弯曲|教科版 (2)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
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四.教学准备:教师:计算机辅助课件,不同宽度、长度、厚度的木片,柱子(两个试音盒);每组学生:垫圈一盒,长度相同厚度和宽度分别是1倍2倍4倍的纸条,不同宽度、长度、厚度的木片,柱子(两个试音盒)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欣赏家乡的桥梁(课件)师:这些桥梁有什么相似之处?2、欣赏房屋建筑(课件)房屋建筑也很好地运用到横梁和柱子,请找一找。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抵抗弯曲教科版 (2)
板书设计
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因素:
厚度,宽度,形状,材料
增加横梁的宽度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强
增加厚度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课堂教学反思摘要(收获、困惑):
年月日
实验的不变量是:
2.请同学们开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中………………………………做好实验并得出结论,抽1到3组汇报实验记录并得出实验结论。
三、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宽度的实验,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流程,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厚度的抗弯曲能力的实验
变量:
不变量:
在做厚度的实验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梁
导出课题:抵抗弯曲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猜测一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厚度,形状,宽度,材料等,你们想知道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吗?要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进行实验。在做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之间的关系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来代替横梁。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现在请大家准备好做实验………………..
填好实验记录并得出结论
纸梁越厚抗弯曲的能力就越强。
2.我们来对比一下厚度和宽度的实验记录,对比获得结论:
增加纸梁的厚度比增加纸梁的宽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更强。
四、学以致用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是横放容易折断还是竖放容易折断?你能用所学的内容来解释一下吗?
教师、学生
活动安排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意见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教材以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探究科学问题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以及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材料的片状物体,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胶带等。
3.课件:关于材料抵抗弯曲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铁丝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材料可以弯曲,而有些材料不能?让学生提出假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不同材料的质地。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弯曲不同材料的片状物体,观察和记录结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实验结果。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抵抗弯曲|教科版(2)
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教案基本思路:学生在五年级时探究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其实,静止的物体也无不受到力的作用。
本课引领学生探究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发展他们对力的认识,知道力还还有使物体形变甚至破坏的作用,我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主题教学法,通过对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以科学探究过程为教学主线索,同时又设科学知识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这两条教学暗线。
使三条教学线索和学习目标在逻辑化的教学程序、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化的教学体验中整体推进,互为促进。
又借助教师开放式的提问和富有暗示性的语言技巧,促成课堂的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达到一种“静水流深”的教学意境。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
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并能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并得出结论。
2、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亦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宽度、厚度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关键: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教师用:计算机辅助课件(投影片、电子表格);方凳。
学生用(每组):实验记录表;铁钉;刻度纸;塑料盒1个;3*18cm(1倍宽)、2倍宽、3倍宽各一份,三号卡纸:3*18cm(1倍厚)、2倍厚、3倍厚各一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出示图片老师请大家来观察一组照片,你发现了什么?3张照片在结构、形状上有相似的地方吗?2、生答。
教科小学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案(2)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
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
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第二单元《抵抗弯曲》教案2
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一号材料: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2、4、8厘米宽)二号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1、2、4张)实验记录表,直尺。
教学过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房子和桥梁的图片。
看看,那些同学观察的最仔细,能发现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
(播放课件)师:谁先来说?生:都有柱子和横梁。
师:是的。
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它们共同支撑起整个房子和桥梁。
如果在相同的压力下,横梁和柱子比谁最容易弯曲?生:横梁师:看来,横梁的承受能力对房子和桥梁来说就很重要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板书:抵抗弯曲)二、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的研究(一)猜测。
师: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强弱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认为有什么关系?生:和材料有关。
铁的比木头要强。
生:材料、宽度、厚度、跨度(长度)……(板书:材料、宽度、厚度、跨度、……师:看来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很多。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对横梁抗弯曲能力影响。
(板书:宽度厚度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研究的时候,横梁我们用硬纸来替代(出示纸横梁)。
师:要研究这一类问题,我们一般用什么办法去研究?生:实验师: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要做什么?生:设计实验(二)实验设计师:设计实验的第一步要先选择好研究的问题。
现在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小组同学商量一下,我们小组准备研究什么呢?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师:停!都商量好了吗?师:下面请小组同学合作先设计好实验。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2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的概念,以及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于探究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弯曲的概念和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弯曲的概念,知道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意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弯曲的概念,知道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2.难点: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弯曲现象。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如直尺、弯曲器、观察盘等。
2.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弯曲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弯曲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弯曲的概念,并解释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弯曲器对直尺进行弯曲,并观察和记录弯曲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讨论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弯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弯曲对物体强度的影响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通过亲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巩固并学会相关的探究技能: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分别把两张卡纸、三张卡纸、四张卡纸用极少量液体胶水粘在一起,使之形成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分别标上 1 号、2 号、 3 号和 4 号,并在纸条上做上记号。
实验记录表,统计图。
相同大小的铁垫圈,放垫圈的盒子、橡皮擦、红笔、直尺、木片。
教师用:小组用的实验材料一份、各种横梁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
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
板书课题:抵抗弯曲
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活动一:探究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1.师:如果增加纸条的厚度,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加吗?(会)
2.师:这里有两张纸,1号纸比较薄,2号纸是由两张 1 号纸粘起来的,也就是说它的厚度是1号纸的……(2 倍)。
3.师:那这两张纸,哪张的抗弯曲能力强一些呢?
师:都觉得 2 号纸的抗弯曲能力比 1 号纸强吗?
4.师:(稍作停顿)那 2 号纸比 1 号纸抵抗弯曲的能力强多少呢?预测一下。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沉默)
都认为 2 号纸厚度增加一倍,抵抗弯曲的能力也跟着增加一倍吗?
5.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预测准不准确呢?(实验)如何实验?(放铁垫圈)为了让实验公平、科学,应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呢?(垫圈大小和重量、垫圈放的位置、支撑物的距离和高度、弯曲程度、放垫圈的力量。
)
教师说明:放垫圈的位置以中间的圈为准;书的距离以纸上的线为准;弯曲程度以沾到橡皮擦为准;放垫圈时不要用力砸。
6.学生实验,教师参与指导。
7.交流。
8.师:实验都完成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做了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师小结板书:增加纸的厚度,能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
活动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1.如果给你们3号纸,3张纸合起来,它们会承受多少?
(指几个学生说,教师说明:可以确定一个范围)
2.我们还有4号纸,小组内先猜测一下3号纸和4号纸能放多少个,再做实验并记录,老师建议:可以先做3号纸,再做4号纸。
3.学生验证并记录。
4.交流:刚才大家研究的这么投入,肯定有重大发现。
(学生汇报)
5.刚才,我们对3号纸和4号纸的抗弯曲能力都进行了预测和测量,很多同学都感到非常意外,怎么可以承受这么多的垫圈呢。
做了这个实验,你们对纸的厚度与它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什么新发现?(能力不是成倍增加的)
三、绘制折线图并分析
1.在科学上,我们用这样的图表示出来。
(出示统计图)看得懂吗?横向表示什么,纵向表示什么。
你会不会画?请同学们把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用折线的形式画下来。
2. 学生绘图。
3. 展示,交流。
(学生介绍折线图,有什么发现。
)
4. 小结:看着曲线图,你能说说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能不能说,纸的厚度
增加1倍,抵抗弯曲的能力也增加一倍,有没有明显的倍数关系)可不可以这样说,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提高纸的抵抗弯曲能力。
四、联系生活
1.像纸这样的薄形材料抵抗弯曲的性能都较差,增加厚度能明显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所以在建筑中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
(欣赏图片)
2.(指教室里的梁)这些横梁是什么形状的?它的横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是立着放的,还是横着放的,你能不能也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又是为什么呢?(立放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
3.用木片来体验得出的结论。
五、小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明显提高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可是这种办法就需要增加材料的用量。
不增加纸的厚度,你能想出办法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