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专用--犯罪心理学

合集下载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特别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推荐30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

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

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

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梅传强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本书是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

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

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

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

犯罪心理学考研题库

犯罪心理学考研题库

犯罪心理学考研题库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的学科,它对于预防和解决犯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犯罪心理学考研中出现的题目和答案要点:1.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行为、犯罪者及其心理过程的科学。

- 研究范畴:包括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犯罪预防、犯罪者的心理评估和治疗等。

2.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经典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贝克尔的标签理论等。

- 当代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道德发展理论等。

3.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认知特征:如冲动性、攻击性、缺乏同理心等。

- 情感特征:如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

- 人格特征: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

4. 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 动机分析:探讨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动机。

- 行为模式:分析犯罪行为的模式和规律。

5. 犯罪预防的心理策略- 教育干预:通过教育提高个体的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 环境干预:改善社会环境,减少犯罪诱因。

6. 犯罪者的心理评估方法- 心理测试: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工具评估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 行为观察:通过观察犯罪者的行为模式来评估其心理状态。

7. 犯罪者的心理治疗和矫正- 认知行为疗法:改变犯罪者的不合理认知和行为模式。

- 社会技能训练:提高犯罪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8.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具体犯罪案例,探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以及如何应用犯罪心理学理论进行预防和治疗。

9. 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查、审判和矫正过程中的运用。

10. 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探讨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结尾:犯罪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它需要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深入研究犯罪心理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为犯罪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犯罪心理学的书

犯罪心理学的书

犯罪心理学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经典书籍:
1. 《犯罪心理学》- 罗伯特•R•希尔
这本书是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一位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

书中涵盖了各种犯罪案例,并分析了罪犯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2. 《致命心理:犯罪心理学案例研究》- 爱丽丝•米•克劳利
这本书通过深入研究多个犯罪案例,探讨了犯罪者的心理和动机,从而揭示了犯罪背后的心理学原因。

3. 《犯罪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看犯罪》- 莱卡•路芬伯格
这本书介绍了犯罪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犯罪者的个性特征、心理发展以及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4. 《犯罪心理学导论》- 赖恩•顿拉德
这本书探讨了犯罪与心理学的关系,从神经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影响因素。

5. 《心理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发展与应用》- 朱莉娅•伊恩丝
这本书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犯罪侦查和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这些书籍可以为您提供关于犯罪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请注意,犯罪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因此还有其他许多相关书籍可供选择。

犯罪心理学(整合)

犯罪心理学(整合)

材料仅做参考之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水平(4)有助于提高犯罪矫正的质量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的成因(2)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3)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描述、相关(变量关联)、因果联系(不同变量实验)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实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5、个案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xx书籍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特别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推荐30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xx)xx等著,xx,xx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

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

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

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xx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

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

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

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

犯罪心理学相关书籍

犯罪心理学相关书籍

犯罪心理学相关书籍在探索犯罪行为的背后,犯罪心理学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揭示了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心理动因和模式。

对于那些对犯罪心理充满好奇,或者致力于犯罪研究与预防的人来说,阅读相关的书籍是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途径。

以下,为您介绍几本备受推崇的犯罪心理学书籍。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作者:汉斯·格罗斯(Hans Gross)。

这本书被视为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格罗斯以其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探讨了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的形成以及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

书中不仅涵盖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案例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犯罪心理的复杂性。

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能够帮助建立起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认知框架。

《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Criminal Profiling: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vidence Analysis),作者:布伦特·E·特维(Brent E Turvey)。

此书着重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勘查、受害者的情况以及犯罪人的行为模式等多方面的分析,来描绘犯罪人的特征和心理状态。

特维以其专业的视角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展示了如何从细微的线索中推断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犯罪调查和心理分析方法的读者具有很大的启发。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虽然这本书不是专门针对犯罪心理学,但它对于理解犯罪心理中的异常心理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心理障碍和变态心理的表现、成因及治疗方法。

许多犯罪行为往往与犯罪人的心理异常有关,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异常心理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进而导致犯罪的发生。

《犯罪人论》(Criminal Man),作者:切萨雷·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

犯罪心理学的书

犯罪心理学的书

犯罪心理学的书摘要:1.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及重要性2.犯罪心理学的书籍推荐3.著名犯罪心理学家及其贡献4.犯罪心理学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5.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行为动机和社会背景等,从而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随着犯罪手段的不断升级和犯罪形式的多样化,犯罪心理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推荐一些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书籍,并介绍一些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及其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看犯罪心理学的书籍推荐。

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阅读《犯罪心理学案例选编》、《最新重大刑事案件立案侦破证据调查规范和典型案例分析手册》等书籍,这些书从犯罪学的角度来探讨犯罪心理分析,有助于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可以阅读《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犯罪学:社会学的理解》等专业书籍,以提高自己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专业素养。

此外,还有《沉默的羔羊》、《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等书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些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及其贡献。

约翰·道格拉斯是美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他曾担任联邦调查局探员,通过心理和行为科学追踪连环杀手,功勋卓著。

他的代表作有《我是谁我就是谁》(与斯蒂芬·辛古拉合著)等。

另一位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是李玫瑾,她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致力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代表作有《犯罪心理学》等。

这些犯罪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和实践,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犯罪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实际案例中,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在侦破网络连环杀手约翰·罗宾逊的案件中,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分析其网络行为和心理特征,为警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在侦破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中,犯罪心理学家们的心理画像技术和行为证据分析方法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犯罪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学的名词解释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和罪犯心理的学科,通过分析罪犯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来帮助理解和预防犯罪。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犯罪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威胁评估(Threat Assessment)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它指的是对个体或组织的威胁潜力进行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威胁评估通常用于评估潜在的暴力威胁,例如恶意跟踪、骚扰行为以及可能的暴力行为。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相关信息,犯罪心理学家可以发现潜在的警示信号和风险因素,从而采取措施来预防潜在的危害。

心理病理学(Psychopathology)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注于研究与心理疾病相关的异常心理过程。

犯罪心理学家使用心理病理学来解释和评估罪犯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病理特征。

这些心理病理特征可能包括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为犯罪治理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建议。

职业犯罪学(Criminal Careers)是犯罪心理学中探讨罪犯犯罪生涯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职业犯罪学主要关注犯罪为生计的罪犯,通过研究他们的犯罪历史、行为模式、社会环境等因素,以揭示罪犯犯罪生涯的发展规律和特征。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职业犯罪的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罪犯的动机和心理过程,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犯罪防控措施。

复发率(Recidivism Rate)是一个用来衡量罪犯再次犯罪的指标。

复发率是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前一次犯罪被逮捕或判刑过的罪犯再次犯罪的频率。

复发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用于评估犯罪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罪犯的复发率,可以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再犯潜力,探索有效的犯罪预防和再犯干预策略。

触发因素(Trigger Factors)是指导致个体采取犯罪行为的内部或外部因素。

这些触发因素可以是情绪上的,例如愤怒、嫉妒、失望等,也可以是环境上的,例如贫困、社会压力等。

犯罪心理学的书

犯罪心理学的书

犯罪心理学的书
《犯罪心理学》是一本探讨犯罪行为及其心理学原因的书籍。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者、受害者以及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心理过程。

该书首先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研究员使用科学方法,采集和分析数据,以理解和预测不同类型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该书接着讨论了犯罪心理学中犯罪者的特征和行为。

犯罪者通常具有一系列的特征,如社会背景、个人经历、人格特质等。

这些特征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对了解和识别潜在的犯罪者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还探讨了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心理过程。

犯罪者可能被内在或外在的因素激励,如追求权力、金钱或掩饰心理问题。

同时,犯罪行为也受到认知过程和决策制定的影响。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受害者心理和应对机制。

犯罪行为对受害者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和支持。

最后,该书还探讨了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和犯罪侦破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研究为制定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和揭示犯罪行为的线索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之,《犯罪心理学》是一本系统介绍犯罪行为和心理学原因的书籍,对了解犯罪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犯罪心理学书

犯罪心理学书

犯罪心理学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的原因、心理、行为和预防策略的学科。

近年来,犯罪心理学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犯罪心理学。

今天,本文就为大家推荐一本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犯罪心理学》。

这本书是由贾森·S·莫默(Jason S. Momoa)写的,他是一位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和犯罪学家。

本书共分为10个章节,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可以为读者提供详尽的知识和理解。

第一章,本书先介绍了犯罪的概念和犯罪心理学的定义,让读者了解了犯罪心理学涉及的范围和意义。

第二章,本书介绍了犯罪者的类型和犯罪的分类,给读者带来了更加详细的认识。

第三章,本书重点讲解了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包括自我形象、情感状态、冲动、依赖等等,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世界。

第四章,本书讲述了预防犯罪的策略,引导读者掌握和运用预防犯罪的方法。

第五章,本书探讨了警方和司法系统的角色和责任,帮助读者理解警方和司法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第六章,本书讨论了某些犯罪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动荡、社会不公等等。

第七章,本书介绍了犯罪的心理动机,探讨了为什么犯罪者会犯罪。

第八章,本书讨论了刑罚的相关问题,包括刑罚的种类、刑罚的长度等等。

第九章,本书探讨了死刑的相关问题,包括死刑的合法性、死刑的效果等等。

最后一章,本书总结了全书内容,并提出了一些有关犯罪和犯罪心理学的建议和见解。

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些犯罪心理学的案例,让读者更加具体地理解和分析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总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如果你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本书肯定是值得一读的。

犯罪心理学(第11版)

犯罪心理学(第11版)

犯罪心理学(第11版)本书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近期的新案例,全面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犯罪心理学(第11版):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 (), 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译者:李玫瑾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9平装:16开576页ISBN:定价:98.00丛书:万千心理内容简介由柯特·R.巴托尔、安妮·M.巴托尔著的《犯罪心理学(第11版)》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业;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本书的两位对本书不断进行着修订与完善。

和第七版相比,第十一版在章节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增并扩展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格异常与犯罪、校园暴力与职场暴力、现代恐怖主义、对儿童的性侵害等大量的内容;反映了近期新的犯罪学及与犯罪有关专题的心理学理论与模型等成果;根据DSM-5进行了更新。

本书既可作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专业入门教材,供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又可为需要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公检法司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为对犯罪心理现象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本“正经”版的犯罪心理学教材,甚至可为从事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学、司法精神医学等专业研究的学者提供美国近期新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犯罪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学的名词解释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联。

犯罪心理学的意思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犯罪心理学的名词解释,供大家阅读!犯罪心理学的意思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又称司法心理学,它不仅研究犯罪者,而且研究对犯罪案件的侦破、审判、处罚等环节。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

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

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

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笼统地说,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

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至今仍莫衷一是。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结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 (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研究1.建立假设。

犯罪心理学知识

犯罪心理学知识

犯罪心理学知识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为了更好地理解犯罪、预防犯罪以及对犯罪者进行有效的改造和治疗,犯罪心理学应运而生。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者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它试图揭示犯罪者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心理过程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是驱使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

它可能源于多种因素,比如经济需求、报复心理、寻求刺激、精神疾病等。

例如,一个人因为经济拮据,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可能会产生盗窃的动机;而另一个人因为长期遭受他人的欺凌和侮辱,产生了强烈的报复欲望,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对于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如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他们可能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和道德约束,更容易产生犯罪动机。

犯罪人格也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犯罪人格是指那些具有犯罪倾向的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

这些特征可能包括冲动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低自尊、冷漠无情等。

具有犯罪人格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并且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更倾向于采取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都会犯罪,环境和个人的选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在犯罪行为的产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的忽视、虐待、家庭冲突等,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增加犯罪的风险。

社会环境中的贫困、歧视、不良社交圈子等也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促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一个生活在贫困社区的青少年,周围的朋友大多有违法犯罪的经历,他很可能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犯罪是一种获得财富和地位的途径。

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他们可能会经历紧张、恐惧、兴奋等情绪。

一些犯罪者会在犯罪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紧张和焦虑,导致他们的行为出现失误;而另一些犯罪者则可能因为过度兴奋而失去理智,做出更加残忍和恶劣的行为。

犯罪心理学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学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学名词解释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关注犯罪行为背后心理过程的学科,旨在理解和解释为什么人会选择和参与犯罪行为,并提供预防和治疗方法。

下面是一些犯罪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及其解释:1.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研究犯罪行为及其心理原因和动机的学科领域。

2. 犯罪(Crime):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涉及到对他人人身安全、财产权益等的侵犯或威胁。

3. 犯罪者(Offender):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个体,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4. 罪犯(Criminal):指经法庭判决犯有罪行为的犯罪者。

5. 犯罪心理学家(Criminal psychologist):专门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学者或专家,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为执法机构提供建议。

6. 犯罪学说(Criminal theories):一组解释犯罪行为的理论或观点,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7. 社会学犯罪理论(Sociological crime theories):强调社会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如贫困、社会不平等等。

8. 个人犯罪理论(Individual crime theories):强调个体特点、心理因素和认知过程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如心理缺陷、心理创伤等。

9. 心理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研究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学科,与犯罪心理学相结合,分析犯罪者的心理问题。

10. 犯罪犯效应(Criminal offender effect):指个体受到已知犯罪者行为的影响,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模仿的倾向。

11. 犯罪心理测试(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ing):使用心理学方法和工具对犯罪者进行评估和测试,了解其个性特点、心理问题和犯罪动机。

12. 刑罚心理学(Penal psychology):研究刑罚对罪犯心理状态和改造效果的学科,为制定刑罚和矫治方案提供依据。

13. 犯罪心理治疗(Criminal psychological therapy):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对罪犯进行干预和矫治,帮助其改变错误思维和行为模式,防止再次犯罪。

犯罪心理学资料

犯罪心理学资料

一、简介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笼统地说;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为研究..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至今仍莫衷一是..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和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根据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心理、、侦查心理、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范围颇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确定:⑴什么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来;有以下5种人的心理和行为①犯罪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②一般违法人;指实施了违反刑法;但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③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人员④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办案质量⑤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罪犯犯罪心理矫治的成效..⑵研究哪些..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⑶①犯罪心理结构;②犯罪心理结构成因;③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④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⑤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⑥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如个体犯罪的心理预防;犯罪侦查心理和审讯、审判心理以及罪犯矫治等问题以及其它有关课题..1.建立假设..通过观察如果对未知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发生了疑问;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原理进行尝试性或假设性的推测;也就是提出问题..2.搜集资料..建立假设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据事实资料验证假设..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个案追踪法等..3.分析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搜集到的原始加以整理、分类;是指系统化和简约化..4.做出结论..即验证假设的过程;确定假设的正确与否..1.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又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2.犯罪心理学也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犯罪心理学是一门自然性学科目的:1.为发展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做出贡献 2.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的实践服务..3、为发展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做出贡献4.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的实践服务..犯罪心理学常用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心理测验法5.案例分析法6.经验总结法7.数量统计分析法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犯罪者犯罪行为形成的心理“内化”机制..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怎样影响并反映到犯罪人的头脑;又怎样通过“内化过程”镶入人的意识之中;形成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又是怎样支配犯罪行为..②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点、结构和类型..③研究犯罪者犯罪以后直至受到惩处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④研究犯罪者的“转化”即矫正问题;科学地阐明对犯罪者的、、挽救工作所产生的心理效果..此外;还要研究犯罪者中的心理学问题..⑤研究犯罪者犯罪行为的预测和预防问题..六、犯罪心理学 - 历史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1940年代时;当时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学神病家威廉·兰格侧写阿道夫·希特勒的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利昂内尔·哈瓦特在英国皇家空军中工作;侧写了一串纳粹的高阶战犯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以期能由一群被俘的士兵和飞行员中找出他们..19世纪后期的欧洲;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心理学、生理学等..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着作..这本着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这两本专着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1950年代时;美国精神病学家布鲁赛尔精确地侧写了恐怖份子攻击纽约的不寻常心理状态..最快速的发展出现在联邦调查局在匡堤科开了联邦调查局学院之后;此一学院导致了全国研究暴力罪行中心和暴力犯罪执导系统的建立..其原初的想法是想建立一个可以找出许多无解的重大犯罪之间关连性的系统..在英国;大卫·康特博士是于1980年代中期指导警方侦探侦办已犯下一连串重大攻击行为的罪犯的一位先驱;但康特博士看到了“罪犯侧写”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做为一个心理学家的主观、个人看法之下..他和一位同事创立了“调查心理学”这一词;并且开始尝试以他们认为较科学的观点来逼进此一主题..一、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战;其实就是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初期;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可见;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见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尽管中国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犯罪思想的探讨;其历史比欧洲早得多;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上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着作;也有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着作..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缓慢地发展着..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中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学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译出版和撰写出版了几十种犯罪心理学教材和专着;以及不计其数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从1979年的几所政法院校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几百所院校..犯罪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各门支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二、犯罪心理学 - 发展本世纪以来;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学者逐渐增多;许多心理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犯罪心理的行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S.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的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人的意识由本我、超我、自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代表与生俱来的欲望冲动;按“快乐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活动;自我则对本我和超我进行协调;按“现实原则”活动..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依从力减弱;而趋向于本我的结果..他还认为;成人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幼儿时期原始的、非道德的性冲动复活了起来..美国精神病学家W.希利和他的妻子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于1936年提出了“情绪障碍理论”..他们认为;违法犯罪行为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欲求的表现”..当年轻人的愿望和欲求长期得不满足;就会产生深刻的情绪问题..长期存在不满情绪就会导致年轻人采用违法犯罪的方式求得代偿性的满足..美国犯罪学家1939年在他所出版的一书中提出了“不同接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1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过程而学得的..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习得到的..4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态度、理由等..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6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强度的不同而异..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子接触机会多;因此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德国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在1940年出版的精神病质的人格一书中;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他发现易于导致犯罪的异常人格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意志薄弱型;这种人对外界的诱惑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诱而去犯罪..2情感缺乏型;这种人缺乏羞耻、怜悯、同情、名誉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具有冷酷、无耻的人格特征..3爆发型;这种人稍受外界刺激;便会暴怒;用暴力手段攻击他人..4激奋型;这种人很容易激动兴奋;做事不谨慎、无耐心;很容易与人发生纠纷..5自我显示型;这种人有强烈的虚荣心;处处想表现自己;不顾场合和方法..6偏执型;这种人顽固地坚持违背社会规范的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之于行动..7情绪易变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8软弱型;这种人缺乏人格的尊严;经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常违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该做的事情..9自卑型;这种人极度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来谋生..10忧郁型;这种人整日情绪低沉消极;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于自己的事;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七、犯罪心理学 - 研究一、对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包括研究体型-性格与犯罪的关系;染色体变异-性格异常与犯罪的关系;内分泌失调-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脑电图紊乱-意识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血型-人格类型与犯罪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大量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犯罪心理学家说:“我们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只有依靠生物学家、、内分泌学家、脑电学家等的共同努力才能面目一新..”这位犯罪心理学家还指出:“社会应当承认;如果我们希望树立这样一种对待犯罪心理的态度;这种态度既有社会科学的根据;又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当代最新的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的成就相结合;那么我们的犯罪心理学就能以崭新的姿态;在20世纪末之前出现”..二、对犯罪者人格和人格变化的研究许多犯罪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犯罪者特定的人格特征和这种人格特征的由来..他们将犯罪者人格的各个方面与未犯罪者进行系统比较;从而试图确定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他们所指的人格内容很广泛;如雷蒙认为:“人格即是个人的全部;包括智慧、性格、本能内驱力、情绪稳定性、态度、兴趣、气质、社会性和个人的仪表;以及他的一般社会效能”..“它是一个对环境起调节作用的心理体系”..研究犯罪者人格问题的犯罪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犯罪心理发展到人格的改变;表明这个人的犯罪心理已经定型..要矫正这种心理定型了的人格;需要做极其精细、复杂、长期的工作..所以;对的人格变化的研究;是犯罪心理学上一个十分细微与深入的课题..日本犯罪心理学家出根淳还指出:“过去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只限于探讨人的犯罪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即是基于生理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所以;过去都集中于对犯罪心理的个人因素一社会因素的探索与讲座在犯罪人格论建立以后;犯罪心理学就出现了新的面貌..这样;就在犯罪者的人格问题的讨论中开阔了犯罪心理的具体研究途径..”三、对犯罪行为社会学习机制的研究有些犯罪心理学家在50年代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犯罪行为同其他一切社会行为一样;也是由学习而获得的..他们致力于提示或阐明个体产生犯罪行煌社会学习机制;提出了多种犯罪行为的学习理论;如埃森克的条件性回避反应理论;萨瑟兰的不同接触理论亦称为分化性联结理论;等人所提出的犯罪行为操作性学习理论;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完整学习理论等..四、对产生犯罪心理的社会性缺陷的研究有些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罪心理的产生要源主要在于犯罪者的社会性缺陷..社会性缺陷不是个人所造成的;而是环境的产物..他们致力于研究造成社会性缺陷的环境因素;提出了种种形成犯罪者社会性缺陷的理论;例如美国的希利及其妻子提出了情绪障碍理论;雷克利斯提出遏制理论;米德等人提出社会标定理论;米勒等人提出亚文化理论;塔克和昆尼等人提出冲突理论;科恩提出对抗理论;克洛瓦德和奥林提出不同机会理论等..八、犯罪心理学 - 各种学派和理论在犯罪心理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人类学家的犯罪者论..犯罪心理学发展初期的明显特征是犯罪的实证研究..此后;出现了各种学派和理论..一、犯罪生物学理论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他最早将犯罪原因归为人的体征和心理素质;认为犯罪者有与普通人生来就不同的因素..这一理论后来虽把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但重点仍在人的生物学因素上..二、精神分析理论这一理论立足于两点:一是从“里比多”性力这一假说出发;研究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等心理发展阶段;从里比多的巩固阶段的整体性行为倾向来研究犯罪者犯罪的原因;二是研究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精神结构;认为作为违法行为因素最重要的;是由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发展不健全所形成的;并且以此为基础对犯罪行为分类.. 三、情绪障碍理论代表人物是W·希利;他认为违法行为是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人之所以产生违法行为;是由于:①幼儿、少年期中有亲子关系的情绪障碍;由于爱的抑制而产生的消极情感;②自我表现的欲望及自我满足受到抑制的情感;③幼儿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异常的欲望;青春期的不稳定冲动及其欲望;④中的自卑感和不适应感;⑤基于幼儿期体验的罪恶感;从而产生的无意识受惩罚的欲望等等..四、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自我的形成;是在人生各个时期中;借助每个发展阶段的完成而逐渐进行的;违法行为是由于青年期中角色混乱;使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不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五、犯罪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他认为;犯罪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和神经症相同;都是学习得来的;犯罪行为的获得、维持、变化及其消失的基本作用原理;都是以经验为媒介;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九、犯罪心理学 - 相关影视犯罪心理学电视剧:沉默的证人是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介绍犯罪心理学的电视剧..犯罪心理学电影:片名:沉默的羔羊导演: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 me1·开放社会科学美华勒斯坦等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97年版..2·德国刑法教科书;德汉斯·海·耶赛克等着;徐久生译。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罪犯的心理矫正------以罪犯心理危险性分类为视角摘要:心理危险是指罪犯客观存在的潜在的继续实施危害社会、他人或本人行为的现实可能性。

基于安全和矫正的需要,将心理危险性作为罪犯分类的标准或依据,是重要的分类技术之一。

只有把握罪犯的心理危险性,才能维护监狱的安全,实施矫正措施。

关键词:罪犯心理危险性分类、罪犯心理危险性分类技术、心理矫正一、罪犯分类“分类这一用语,在欧洲语言中,意味着首先按年龄、性别、前科、精神状态等因素的不同将犯罪人分别集中关押在特殊的监狱内,然后再在各监狱内将犯人细分成各种小组。

”〔1〕美国矫正协会对分类定义为:是一种给予罪犯不同的矫正活动分配,以提供最有效的、适应罪犯需要的矫正活动的方式。

据此,我们可将罪犯分类定义为:监狱和其他矫正机关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目的,对罪犯进行划分归类,分别集中关押在特定的监狱内,给予相应的处遇(国家和社会如何对待和处理罪犯)和矫正的活动。

罪犯分类本身隐含着矫正的内在价值,它既是罪犯处遇的前提和基础,又有助于达到维护监狱监管安全和秩序的目的。

实践证明,科学的罪犯分类,可以合理配置监狱矫正资源,节约行刑和矫正成本,提高行刑和矫正质量,最大限度地维护监狱监管的安全、秩序及稳定。

二、罪犯心理危险性分类心理危险是指罪犯客观存在的潜在的继续实施危害社会、他人或本人行为的现实可能性。

英国有句法律格言:无犯意则无犯人。

人的任何故意实施的行为,都是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去追求一定的目的的。

所以,消除罪犯产生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罪犯的心理危险,是罪犯矫正的关键性问题。

基于安全和矫正的需要,将心理危险性作为罪犯分类的标准或依据,是重要的分类技术之一。

只有把握罪犯的心理危险性,才能维护监狱的安全,实施矫正措施。

罪犯心理危险性分类包括初始分类和服刑过程中的再次分类两个方面。

(一)初始分类初始分类主要是指对罪犯刚进入监狱时的分类。

初始分类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分类,将不同危险等级的罪犯关押在不同警戒等级的监狱,维护监狱的安全。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这本书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心理学著作,通过对犯罪行为背后的
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犯罪者内心的复杂和扭曲。

作者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心理动机,让读者对犯罪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的种种心理因素,
以及犯罪者内心的扭曲和矛盾。

作者通过对各种类型犯罪案例的分析,揭示了犯罪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如创伤经历、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等。

这些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犯罪者的行为和决策,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除了对犯罪者心理状态的分析,作者还探讨了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会环境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往往会导致一些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这些人往往是受过伤害或受到排斥的群体。

作者通过对社会环境和犯罪行为的关系进行剖析,呼吁社会应该重视犯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犯罪现象的根源。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犯罪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犯罪行为不是
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问题。

只有深入了解犯罪者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努力创造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

总的来说,《犯罪心理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心理学著作,通过对犯罪行为的
深入分析,揭示了犯罪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影响。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犯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也让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犯罪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对犯罪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我就没办法总结那么精辟啦!所听所感。)三、小时候,原来麻麻没有骗我,她说的都是真的。四、很有缘分, 前几天才在S·J·沃森的《别相信任何人》中评论这本书中一个关于“爱”而施暴的事例,哈哈哈,这本书就举 出那本书的事例《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过她说的可能不是看的同一本,内容有点雷同。
这本书以实际案例作支持,但对案例中跟深层次的心理分析却不是很详尽,我们学习犯罪心理学除好奇心外, 更大的目的是预测以及防患于未然。
文中别字很多,人物指代不清,不知所云,还有评论说文中的一些法律知识不正确或不准确。
精彩摘录
《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
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恶的部分,人就不会 去犯罪,否则人就会犯罪。 ——柏拉图
别忘了我看不到我自己,我的角色仅限于看向镜子里的那个人。 ——JacquesRigaut
人们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口,我可不这么认为。伤口是一直存在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出于保护,伤 口被覆盖上疤痕,疼痛随之减轻,但这一切永远也不会消失。
目录分析
01
第1章前言
02
第2章推开 迷失世界微 敞的门—— 犯罪心理学 导读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管仲
犯罪是一种行为,然而也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结合的产物。每一个犯罪行为人都 有其特定的人生轨迹,有其独特的心理素质。
将邪恶的产生归结于超自然的因素是没有必要的,人类自身就足以实施每一种恶行。 拉德
——约瑟夫·康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读书笔记
犯罪是一种行为,人心才是一切的本源,后面的测试还是挺有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本书的体系构思:1、导论2、犯罪人心理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犯罪行了结构的发展变化。

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3、犯罪对策心理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B.犯罪心理矫治C.犯罪心理预防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德行为。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有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通过研究犯罪人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发展以及改造发展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第四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心理测验法5、归因法5、案例分析法6、经营总结法7、数量统计法第五节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二)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关于犯罪心理学形成原因的论述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三)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大陆学中的研究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和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概述1、概述(1)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2)犯罪心理结构由来:结构论与非结构论(3)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1、犯罪心理结构的总体模式(相互作用模式、偏常认识主导模式、多层次多纬度模式)2、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1)动力结构(、畸形的观念系统、强烈、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不良的兴趣) (2)调节结构(偏倾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3)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3、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1)犯罪人的心理状态(2)犯罪人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1、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过失犯罪心理结构(2)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3)需要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情绪型的犯罪心理结构2、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1)潜在的形态(2)恶变的形态(3)衰落的形态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原因,犯罪行为发生机制及发展变化,了解犯罪人在不容犯罪阶段的心理状态及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的原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成因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因素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因素:1、主体因素:1、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常生物学。

2、心理因素:个性倾向性、性格结构缺陷、控制系统缺陷、个性异常。

3、行为因素: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2、主体外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a)大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精神环境、法制环境。

b)小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条件。

2、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自然灾害。

3、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因素犯罪行为发生因素:1、犯罪行为人因素:犯罪心理结构已形成、身体条件具备、具有作案知识和技能、作案方式和时机已定、作案工具。

2、、犯罪行为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的存在、有害的现场条件和气氛、不存在第三者的威胁。

三、犯罪综合动因论1、含义犯罪综合动因论犯罪之所以发生、,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作用的结果2、要点犯罪综合动因要点: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一)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的概念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的概念:是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动因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

(二)内外化机制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1)认识的选择和加工机制(2)模范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自我强化机制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1)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2)犯罪动机的形式(3)犯罪目的的确定(4)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5)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影响(四)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1、特殊模式(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2)突变型(3)基于型2、特殊模式(1)习惯性(2)朦胧型(3)变态型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一)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1犯罪前:自我辩解、犯罪决意形成形态、等待发展时机的焦虑状态2、犯罪中:心理失衡3、犯罪后:情绪表现、异常行为表现(二)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主体因素、客观因素、动机冲突2、犯罪动机变化的方向:犯罪动机的强化、犯罪动机的弱化(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1、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强化的条件、、强化的特征、、强化的阶段2、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弱化的条件、弱化的类型、第四章犯罪类型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及我们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和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类型论概述一、犯罪类型的概念1、按一定原则或标准、将犯罪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特点所作的不同分类就是犯罪类型。

2、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1.提高包括犯罪心理学在内的犯罪学科理论水平的需要2.可为刑事立法提供依据3.有助于刑事司法实践4.有利于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二、犯罪类型化的困难1.法律标准的局限性2.心理学本身的困难3.类型间的重叠交叉三、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1.明确划分犯罪类型的目的2.注意犯罪行为分类和犯罪人分类的区别和联系3.采用多元统一标准划分犯罪类型第二节各种各样的犯罪类型理论一、犯罪行为的分类1.社会危害性标准2.反社会性标准3.犯罪行为性质标准4.犯罪行为模式标准二、犯罪人分类1.人类学、生理学标准2.社会学标准3.伦理学标准4.精神病学标准5.精神分析学标准6.心理学标准7.多元标准第三节多元统一类型理论1.性别标准2.年龄标准3.犯罪动机标准4.犯罪经历标准5.犯罪主体数量标准6.心理状态标准7.犯罪行为实体形态标准8.犯罪行为方式标准9.精神状态标准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的犯罪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权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及集合型动机犯罪的概念及心理特征、行为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节物欲型动机犯罪一、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物欲型动机犯罪,又成利欲型动机犯罪货贪利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一)心理特征1、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2、畸形的向乐观3、膨胀的物质占有欲4、强烈的虚荣心5、意志薄弱6、不良行为习惯二、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一)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2、作案手段的技能性3、作案习惯的顽固性三、几种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一)盗窃犯罪人的心里特征1、错误、消极的认识特征2、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3、相对简单的动机构成4、熟练的盗窃技能5、不良的性格与习惯6、侥幸心理严重(二)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野蛮的英雄观2、暴躁、兴奋的性质3、复杂的动机特征(三)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2、虚伪性与狡猾性的个性倾向3、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4、稳定的情绪特征5、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四)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错误的社会心理2、复杂的动机冲突3、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4、职务优越感(五)毒品违法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吸毒者的心理特征⑴动机简单⑵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定⑶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⑷自我控制力差⑸依赖性强2、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⑴追逐金钱的动机⑵淡薄的法律意识⑶侥幸心理强烈⑷情绪不稳定⑸意志具有两级性⑹明显的内倾向性格第二节性欲型动机犯罪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性欲型动机犯罪:又称淫乱型动机犯罪,是指以淫乐型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犯罪行为。

二、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1、诱发性犯罪的信息泛滥2、性道德规范教育的薄弱3、恋爱、婚姻、性生活方面的障碍三、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歪曲的性意识、性观念2、腐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3、犯罪动机特征⑴满足性欲⑵侵犯的欲望⑶报复⑷好奇、追求刺激4、情绪情感特征:⑴情绪不稳定⑵情感方面缺乏修养5、消极的意志品质6、利用被害人的心理(二)行为特征1、作案方式的差异性2、作案手段的复杂性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第三节情绪型动机犯罪一、情绪型动机的概念1、情绪型动机的概念是指心里的或心理社会的动机,是以非生理变化为特征而以社会交往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二、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异常的自尊心水平2、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⑴不稳定性⑵高强度性⑶缺乏原则的情感倾向性⑷情感的肤浅性3、挫折耐受力差(二)行为特征1、盲目性2、冲动性3、戏虐性4、情绪性5、残暴性三、几种主要的情绪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一)几种主要的情绪动机犯罪1、反社会情感的犯罪2、挫折情绪状态的犯罪3、激情犯罪4、应激状态的犯罪5、消极心境的犯罪第四节信仰型动机犯罪一、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信仰型动机犯罪:是对某种主义、思想、宗教、或学说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作为新年来支配其犯罪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