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重点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知识整理
一、绪论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心理学概念:【狭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定义】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一门学科。
3.研究对象:【狭义】犯罪心理或犯罪行为【广义】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包含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判心理、矫治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作为研究对象。
4.对犯罪和犯罪人概念的不同解读:【共通说】坚持任何相关学科中的犯罪概念必须与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一致。
【差异说】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应被采取矫治措施的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释上应该更灵活,范围更广。
5.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包括:犯罪人(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具有违法性、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出发行为被法院判定为有罪的人)、一般违法人(实施违反刑法,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管理)、虞犯(有可能犯罪的人。
如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经常出入不良场所、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参加不良组织、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凶器、人格有严重缺陷)、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公安、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6.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力。
【分类】①动机内容:物欲型犯罪、性欲型犯罪、情感型犯罪、信仰型犯罪等②复杂程度:单一型和集合型③意识性:无意识和有意识④过程特征:渐变型和突发型⑤道德性:道德型和非道德性7.研究课题:犯罪心理结构what、犯罪心理结构成因why、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how、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应用)8.注意问题: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以心理学为基本依据,并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犯罪人是以犯罪为中轴点前后延伸;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关系,要为预防,矫正犯罪心理提供科学的方法。
01426 犯罪心理学 考点汇总
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第一部分单选题(1分×20)(第一/二部分,加粗为多次考过)1.①孟子-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告子-食色性也;商鞅-预防/治理犯罪靠刑法。
②犯罪原因:德莫克里特-贪得无厌;苏格拉底-面黑;柏拉图-灵魂中的坏成分;孟德斯鸠-精神质变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意识、社会风俗习惯等。
………………………………………..………………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
3.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从现象上看:无本质区别;从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看:有本质区别。
4.犯罪心理学的9种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及后果,以犯罪人的活动产品,探索其心理因素和活动规律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法(如:追踪研究)、比较法、心理测验法、数量统计分析法。
5.青少年犯罪:年龄11、12岁~25岁,特点:突发性/直接性/模仿性/结伙/暴力突出/再犯多/网络毒品多。
男性犯罪集中于青少年时期。
中年犯罪:年龄25岁~55岁。
6.犯罪标记行为:犯罪人为满足某种心理/情感上的需要而实施的特殊行为,是超出犯罪手段所需范围的非必要行为。
如反复折磨被害人、塞“上路费”。
7.①继发型渐变模式:早期无劣迹,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但在某阶段开始私欲膨胀,动摇心理防线,思想、作风蜕变,逐渐堕落走上犯罪道路。
(如:好领导开始接受小恩小惠,不知不觉就犯罪了。
)②原发型渐变模式:少年时人格就不健全,逐渐发展成犯罪。
幼年就有越轨行为,形成犯罪心理时已有顽固的恶习。
(由问题少年逐渐发展成犯罪,如:小时偷针大了偷金)③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缺乏逐渐变化的过程,由于发生对个体至关重要的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突发性地形成犯罪心理。
(如:愤怒失手杀人。
)8.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结果--使犯罪人形成较为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通过深入探索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变化以及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犯罪心理学为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其中的小点内容,并最后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总结。
正文: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犯罪心理学概念与历史渊源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动态4. 个体差异与犯罪心理学研究5. 预防与矫治犯罪的犯罪心理学方法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1. 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2. 青少年犯罪者的发展心理3. 社会心理对犯罪行为的影响4. 犯罪中的动机与冲动行为5.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与决策过程三、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1. 犯罪心理学与犯罪侦破的基本原理2. 犯罪心理学在嫌疑人心理分析中的应用3. 犯罪心理学在证据分析中的作用4. 量刑决策与犯罪心理学分析5. 心理学预测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四、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1. 犯罪预防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 儿童早期干预与预防犯罪3. 社会福利政策与犯罪预防4. 犯罪心理学在学校暴力预防中的应用5. 犯罪心理学在社区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五、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法医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2. 犯罪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3. 犯罪心理学在互联网犯罪中的应用4. 犯罪心理学在恐怖主义研究中的作用5. 犯罪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总结: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犯罪心理学为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未来,犯罪心理学还将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式和需求。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精品文档,安心下载,放心使用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二、选择题(一)1、作为理论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和法学家( B ),他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始祖”。
犯罪心理考试重点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心理活动和相关因素。
它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与刑事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犯罪:刑法学概念,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犯罪心理学就是遵循“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的原则,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产生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规律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心理机制和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心理因素,即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其认识、感情和意志的活动规律,以及其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有关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广义的犯罪心理则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的指导原则客观性原则(任何心理现象都是由客观刺激所引起,并通过个体内部的一系列身心变化而表现在行为上的)、系统性原则(犯罪心理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个性观原则(考虑其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个性与共性相同原则、伦理性原则。
理论流派犯罪生物学派理论:创始人:龙勃罗梭,认为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由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
《犯罪人论》理论基础是犯罪的生理遗传决定论。
主要观点:天上犯罪人论,返祖现象,隔代遗传,犯罪人分类。
后来生物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体型说(谢尔顿,克瑞齐梅尔,瘦长型、矮胖型、斗士型);内分泌说;染色体变异说(杰克布);脑电波说。
意义:生物学派将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片面归结于人的生理原因是及其片面的,因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它采用的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人,创立了刑事人类学派理论,对于犯罪学和心理学是功不可没的。
社会学派理论:模仿论:(塔尔德,犯罪行为的产生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模仿出来的,下层*上层,农村*城市,农民*贵族),不同接触论(萨瑟兰《犯罪学原理》,犯罪是在与人的交往中,通过相互影响而学习到的。
(完整版)《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测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犯罪心理学重点解析2015-12-28
一、名词解释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心理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人格:人在后天早年的社会化缺陷下造成的个人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违法犯罪而长期与监所为伍,在接近犯罪化而非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
武器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
攻击行为的发生除了挫折产生的愤怒等消极情绪状态,还依赖“武器”等情境侵犯线索,例如当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
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犯罪情境:是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意识到的、对发生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具体环境。
犯罪情境主要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
犯罪心理画像:指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风格等分析,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心象描述。
准绳问题测试法:准绳问题又叫控制问题或刺激问题,涉及一般的反社会行为,是每个人都可能曾经做过或者曾经生活中的某个时刻非常想做的;相关问题又称为主题问题,是指那些明确涉及案情的问题,也就是测试所需要甄别的问题,它是测谎中的核心和要害问题。
准绳问题测试法是用准绳问题来激发被测试的一个应激反应,以便和本次测试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的心理测试方法。
准绳问题测试法的基本假设是:无辜者对准绳问题反应强于相关问题;有罪者更关注的是相关问题而非准绳问题,而且有罪者会对相关问题撒谎,并会因担心谎言被揭穿而恐惧,这就导致他/她在相关问题上的心理反应强于准绳问题。
(可以不回答)犯罪决意:是犯罪动机由决定阶段向执行阶段转化和过渡时出现的心理现象。
指行为人已就在实施犯罪行为做出最后的决定,即将付诸实施。
犯罪动机:是指激发、推动并维持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达成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已综合级)
一: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三:珍爱自己和他人四: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五:管理自己的情绪客观题:填空名词解释判断改错简答主观题:论述案例分析(范围:变态心理犯罪心理画像)第一章犯罪心理学概念: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P1犯罪心理概念(广义为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P31犯罪心理分类:p2根据犯罪心理要素:犯罪人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不良的个性倾向,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
根据犯罪心理的层次:有进入意识层面的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决意;模糊或并未清楚进入意识范围的心理活动;自己曾未意识过的心理内容(如早年心理背景、心理障碍、生理心理问题)。
根据犯罪主体: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老年人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心理;初犯、累犯与惯犯;职业犯罪心理;流动人口犯罪心理;腐败官员犯罪心理等。
根据犯罪类型:侵占财产犯罪心理,毒品犯罪心理,暴力犯罪心理,性犯罪心理,恐怖主义犯罪心理,邪教犯罪心理等。
根据犯罪过程:犯罪预备时的心理,犯罪实施过程中的心理,犯罪后的心理,被侦查中的心理,被审判中的心理。
根据犯罪主观方面:故意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
根据作案人数和犯罪组织化程度:个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
根据犯罪人精神状态:常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性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心理分析法P91 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 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 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实在常态心理还是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的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
5 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体貌家庭人际等)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1879年的著作《犯罪心理学》,被当作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P19第三章犯罪心理的成分:P321 偏倾性的心理过程2 不良的个性倾向3偏执变异的个性倾向4消极的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学重点
犯罪心理学重点多项选择题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1)萌发阶段:初始性、模糊性、内隐性(2)过渡阶段:明确动机阶段(3)定型阶段:犯罪决意阶段(4)消失阶段:犯罪心理的内外化机制(二)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2、模仿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自我强化机制(三)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犯罪模式(突变型)2、突变型:人际冲突、回避危险、特定气氛生物学犯罪成因论1、生物学:体型说、遗传说、生物生化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模型1、暂时型;2、假象型;3、渐进型;4、反复型;5、醒悟型;6、停止型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困难犯罪的模仿论模仿论:认为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因模仿而引起,犯罪行为也是模仿而来的。
模仿法则:距离法则、上至下法则、插入法则。
一般犯罪的心理结构类型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结构中最常见的类型,图见p45)是以畸变的需要为核心,以反社会意识为支撑,以不良的习惯作基础,并于自身的职能条件相适应,反映出其消极的性格特征2、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在故意犯罪中,惯犯、累犯的心理结构,属于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3、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是最常见的犯罪心理结构:典型性、普遍性)精神分析,犯罪的行为来源心理本能说: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欲性说填空犯罪犯罪综合动因论班杜拉社会学习论塔尔德模仿法则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犯罪心理结构深化的标志防御机制犯罪学理论产生的标志变态心理类型监狱人格贪污贿赂的分类名词解释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错误社会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犯罪目的犯罪对策犯罪综合动因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简答情绪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谢尔登犯罪成因生物学分类体系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假设促进犯罪心理弱化的内外动因犯罪心理结构要素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之间的关系精神障碍和变态人格的区分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警校犯罪心理学重点
犯罪心理学:研究与犯罪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及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罪责扩散感:是指犯罪人在群体犯罪时产生罪责推诿,自我罪责感减轻的心理感受。
社会适应不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处于不协调状态。
反社会意识:是指因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心理分析法: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动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和规律。
变态心理: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人的范围,又称为病理心态、心理异常(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个性、行为的异常)情绪的交感效应:是指通过情绪的传递和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使犯罪群体成员之间的犯罪心理倾向有着一种相互增强的作用,从而使犯罪人赶去他自己所不能(或不敢干)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画像:是指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进行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地域属性、心理属性以及既往犯罪属性“五大属性”的描述过程。
犯罪动机:指激起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
犯罪心理: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的因果关系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狭义:仅指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守法心理:是指调节和支配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动机功能:是指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反应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无意识犯罪动机:指因某种原因,犯罪人没有清晰的觉察到的、模糊难辨的、对犯罪行为起推动作用的那些内心因素(其特点包括:1、无意识性;2、冲动性;3、不可理喻性。
)犯罪动机冲突:就是内心中反复权衡作案与否的利弊,进行犯罪取舍的过程。
犯罪人动机斗争:是指认罪人在决定是否犯罪及如何实施前要衡量利弊,获得最大限度满足(犯罪收益、犯罪成本)犯罪目的:指犯罪人主观通过实施犯罪行为钱希望达到的结果,也就是犯罪结果预先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1. 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2. 性犯罪的一般特点:(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四)女性性犯罪突出(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①正常型;②性变态者;③心理变态者;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3. 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4. 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①认识方面。
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
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
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
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 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③坚定的犯罪意志④荒谬的动机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6. 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 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①人的物质属性②人的生物属性③人的思想属性④人的社会属性8. 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③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有时对自身危害也很大④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⑤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9. 犯罪心理矫治的目标是什么:①对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外化进行干预,促进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②预防和消除监禁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罪犯适应监狱生活③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咨询和治疗④帮助罪犯改变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⑤引导罪犯消除劣性情绪⑥培养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⑦纠正罪犯的不良习惯⑧帮助罪犯提高人际技能⑨培养罪犯的亲社会态度⑩强化罪犯的法纪意识⑩进行心理危机的法纪意识10. 个体犯罪的原因论包括哪些:(一)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二)生物学的原因论(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四)多元原因论11. 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哪些:①渐变型,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②突变型,有人际冲突型、特定气氛型和回避危险型三种类型③机遇型,包括机会型和境遇型12. 强奸犯的特点有哪些:①认知能力较低②情感扭曲,无同情心③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感④人际关系不良,人际沟通尤其是与异性沟通的社交技能差13. 智能犯罪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一)动机特点:智能犯罪人的动机特点主要表现为犯罪动机的多重性(二)认识特点:①智力水平高;②思维偏执或盲目自信;③法律意识薄弱(三)情绪、情感特点:①情绪复杂;②缺乏罪责感(四)意志特点:智能犯罪人的意志具有两极性特点。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犯罪心理学知识点
犯罪心理学知识点1.犯罪行为的定义和特征:犯罪行为通常定义为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犯罪行为有其特定的心理特征,如冲动性、不理性、攻击性、自私、自大等。
2.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心理学涉及多种理论,如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病理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背景和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人心理因素,而心理病理学理论则研究心理疾病与犯罪之间的关联。
3.犯罪的分类:犯罪可按照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如轻罪、中罪和重罪。
另外,还可以按照犯罪的性质进行分类,如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等。
4.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者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如低自我控制、冲动性、自利性、不良社会化等。
这些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选择犯罪的决策和行为。
5.犯罪者的动机:犯罪者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犯罪的动机有多种,如金钱、权力、报复、满足性欲等。
犯罪者通常在追求其中一种利益或者满足其中一种需求的过程中选择犯罪。
6.犯罪行为的预防:犯罪心理学不仅关注犯罪的原因,还致力于犯罪行为的预防。
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可以开展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如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教育和工作机会、加强安全措施等。
7.犯罪的心理评估: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有时候需要对犯罪者进行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可以帮助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况、动机和危险性,有助于判定其是否需要心理治疗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8.犯罪心理治疗:犯罪心理学还包括对犯罪者进行心理治疗的研究和实践。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犯罪者认识到自身错误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培养其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减少再犯的风险。
9.犯罪心理学与社会公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社会公正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机制,可以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刑罚,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总之,犯罪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学科领域,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动机和行为特征,能够为犯罪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2、观察法3、调查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案例分析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8、数量统计分析法9、经验总结法。
中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产生原因:1、关于社会经济状况对犯罪心理影响2、关于人性对犯罪心理的影响3、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
预防:1、身教重于言教2、重视家庭预防功能、社会交往预防功能以及早期教育的预防功能3、重视刑法和教化的心理预防功能4、修强自身。
现代犯罪心理学是中世纪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把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当做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将他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当做现代犯罪心理学的标志。
国外犯罪心理学的现状:1、科际整合的研究取向2、注重实证研究3、研究的深层次性4、重新重视犯罪人生理因素的研究5、研究与应用相结合守法心理:守法心理是指调节和支配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1、作用不同2、内容不同3、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的特点: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犯罪人的认知特征:1、错误或反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扭曲的道德观、错误的法律意识3、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反社会意识4、认知水平或认知能力逐步提高、犯罪的智能化日益明显5、思维活动以如何使作案成功而又能逃避惩罚为中心6、错误的认知模式7、使用犯罪隐语与同伙结识、交流和进行犯罪活动。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1、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2、爱好、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3、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易情感用事犯罪人的意志特征:1多种意志品质并存2、冒险、侥幸犯罪人的心理倾向性具有社会性和犯罪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精神空虚,一旦失去了刺激新鲜感,就会感到厌倦无聊2、不正当的需要恶性发展,缺乏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3、兴趣低级、庸俗4、寄生观念严重、企图不劳而获,相信金钱万能,追求绝对的自由和性解放5、追求放荡的生活方式,生活动机粗俗,动机轻率6、具有自私自利倾向、暴力倾向和反社会倾向。
(完整版)《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测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犯罪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二)2024
犯罪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二)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与心理过程之间关系的学科。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对于预防和犯罪行为的解释至关重要。
本文将继续总结犯罪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正文:1. 犯罪动机a. 动机的定义和分类b. 犯罪动机的心理学解释c. 狂热罪行动机和缺席动机d. 犯罪动机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e. 犯罪动机与犯罪心理治疗的关系2. 个体差异与犯罪a. 个体特征和犯罪倾向的关系b. 孤独和社会支持对犯罪行为的影响c. 儿童期和青春期的生活事件与犯罪的关联d. 人格特质与犯罪倾向的相关性e. 基因与环境在犯罪形成中的相互作用3. 犯罪者的心理健康问题a. 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的关系b. 犯罪者的人格障碍及其影响c. 暴力行为与焦虑、抑郁的联系d. 滥用药物和酒精对犯罪行为的影响e. 心理治疗在矫正犯罪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应用4. 犯罪取证与心理学方法a. 证人心理学在犯罪取证中的应用b. 行为分析和犯罪调查的技术和原则c. 心理学在刑事审讯中的角色d. 认知偏差和虚假回忆对犯罪取证的影响e. 心理学专家鉴定在法庭上的应用5. 犯罪预防与干预措施a. 社会和教育因素对犯罪预防的影响b. 家庭环境和犯罪行为的关联c.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d. 社区矫正和康复计划的效果评估e. 预防犯罪的心理学措施和社会支持的提供总结:本文总结了犯罪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犯罪动机、个体差异与犯罪、犯罪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犯罪取证与心理学方法以及犯罪预防与干预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的心理机制,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促进社会的安全与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套题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四)女性性犯罪突出(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①正常型;②性变态者;③心理变态者;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①认识方面。
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
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
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
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③坚定的犯罪意志④荒谬的动机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①人的物质属性②人的生物属性③人的思想属性④人的社会属性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③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有时对自身危害也很大④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⑤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9.犯罪心理矫治的目标是什么:①对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外化进行干预,促进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②预防和消除监禁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罪犯适应监狱生活③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咨询和治疗④帮助罪犯改变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⑤引导罪犯消除劣性情绪⑥培养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⑦纠正罪犯的不良习惯⑧帮助罪犯提高人际技能⑨培养罪犯的亲社会态度⑩强化罪犯的法纪意识⑩进行心理危机的法纪意识10.个体犯罪的原因论包括哪些:(一)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二)生物学的原因论(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四)多元原因论11.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哪些:①渐变型,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②突变型,有人际冲突型、特定气氛型和回避危险型三种类型③机遇型,包括机会型和境遇型12.强奸犯的特点有哪些:①认知能力较低②情感扭曲,无同情心③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感④人际关系不良,人际沟通尤其是与异性沟通的社交技能差13.智能犯罪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一)动机特点:智能犯罪人的动机特点主要表现为犯罪动机的多重性(二)认识特点:①智力水平高;②思维偏执或盲目自信;③法律意识薄弱(三)情绪、情感特点:①情绪复杂;②缺乏罪责感(四)意志特点:智能犯罪人的意志具有两极性特点。
一方面,难以抵御经济利益或恶作剧之快感的诱惑;另一方面,在对技术难题的解决或犯罪行为的实施上,表现出有恒性的意志特点(五)性格特点:内向、孤僻14.女性犯罪的行为表现有哪些:①冲动性;②从属性;③欺骗性;④少暴力攻击性;⑤性色彩浓厚15.集群犯罪的行为特征有哪些:①自发性;②狂热性~③非结构性16.犯罪人特征的剖析技术有哪些:(一)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犯罪现场分析(二)侦查心理学(三)行为证据分析第二套题1.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有哪些:①错误的认知②狂热的情绪、情感③坚定的犯罪意志④荒谬的动机⑤异常的人格特征2.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有哪些:①冲动性;②从属性;③欺骗性;④少暴力攻击性;⑤性色彩浓厚3.团伙犯罪的特点有哪些:(一)标签意义:对团伙成员本身而言,追求标签效应、展现群体的与众不同是一种乐趣,可以更好地体现“我们意识”(二)情感互动:①犯罪团伙中的情感互动对犯罪的产生具有影响;②情感互动增强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③情感互动的结果是使犯罪团伙成为心理共同体,对外界刺激产生一致性行为(三)学习与强化:当某一团伙成员出现新的犯罪行为时,其他人也会竞相模仿,从而扩大团伙犯罪的危害性影响(四)权威与压力:这导致团伙成员在兴趣和行为方面的一体化倾向4.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一)数据收集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心理测验法;实验研究;现场研究;档案收集(二)分析数据方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因素分析;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层线性模型5.犯罪心理特征结构包括哪些:①特定的气质②消极的性格特征③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④不良的行为习惯6.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特点有哪些:①畏罪心理;②侥幸心理;③抵触心理;④悲观心理7.盗窃犯的心理行为特征有哪些:(一)偷窃犯的行为特征:①预谋型:先踩点,选准作案目标,摸清被害人活动规律②机会型:没有明确的作案目标,犯罪偶发性强③冲动型:受某种因素的强烈刺激的诱发,或因某种突发的意外局面导致处于窘迫处境而临时产生犯罪决意(二)扒窃犯的行为特征:乱窜;尾随;钻挤;试探8.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①思维方式简单②消极的情绪反应性③性格缺陷明显④满足情绪宣泄的动机强烈9.累犯的心理特征有哪些:⑴认知特点:累犯在认知特征上具有分析问题片面和极端化的特点⑵需要特点:表现为物质需要和情绪宣泄需要占主导地位⑶动机特点:有的累犯在刑满释放后再次从事犯罪活动时,往往产生较为激烈的动机斗争;有些累犯具有较惯犯更为强烈的犯罪合理化观念。
⑷情绪、情感特点:平静,冷静,作案更为谨慎,消极性情绪占主导。
⑸意志特点:两极化。
一方面,累犯具有较强的犯罪冲动,实施犯罪的意志力坚定;另一方面,长期的监狱矫治工作仍不足以使累犯建立起抑制犯罪的自控力,抑制能力较弱。
⑹能力特点:多向性。
一些累犯不仅具有高超的犯罪技能,还具备一些专业技能,可以从事某项生产劳动。
⑺法制观念:法制观念畸形,不具有法律意识,蔑视法律的权威性。
⑻性格特点:顽固、偏执。
10.犯罪的心理预测适用范围:(一)初犯可能性预测:主要适用于青少年,即14-25岁之间的少年和青年。
(二)再犯可能性预测:主要适用于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或假释者。
11.犯罪心理矫治的意义有哪些:(一)矫治犯罪心理结构的需要(二)矫治监狱人格的需要(三)提高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四)新时期犯罪主体的变化需要心理矫治(五)心理矫治能较好地调动罪犯自我改变的积极性12.什么是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对数据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些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不作数量上的比较13.什么是犯罪心理机制:犯罪心理机制是指与犯罪有关的防卫机制,是个体在精神受干扰时潜意识地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14.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是什么:是指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是从初犯到惯犯、职业犯的变化过程。
15.犯罪心理结构是什么: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结合。
16.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和外化机制是什么?内化机制: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17.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①犯罪心理是主观的内部活动,我们无法直接观察。
犯罪行为是客观的外部活动,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观察;②犯罪心理在产生的时间顺序上总是先于犯罪行为,没有犯罪心理也就不可能存在犯罪行为。
联系:①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无法分割的,犯罪行为总是在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②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以犯罪人为载体的主客观活动,二者共同建立在犯罪人的全部心理因素之上;③就法律意义上的犯罪而言,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和犯罪情境共同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④犯罪的成立必须有犯罪行为,而分析犯罪心理也只能依赖于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18.抢劫犯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一)认识特点:①仇视社会,追求暴富;②野蛮的英雄观,思维方式简单;③侥幸心理(二)情绪与意志: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情绪反应速度快、强度高(三)个性心理:①动机复杂,包括物欲动机、报复动机和戏谑动机②从性格类型上看多为兴奋型、外倾型,性情暴躁,争强好胜。
从气质类型上看胆汁质者居多。
19.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一)结构的稳定程度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二)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三)结构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20.犯罪心理预防的方法:①个体未成年阶段的健康个性的塑造②犯罪心理的自我预防意识的培养③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21.影响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一、主体外因素①与犯罪直接相关的因素②环境因素的影响③惩罚效应④教育与综合治理二、主体因素①需要②认识③情绪④意志⑤犯罪经验⑥犯罪习惯⑦犯罪模仿⑧犯罪准备⑨良知与罪责感萌发⑩生理状况22.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①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②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③萌发犯罪意向④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⑤犯罪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