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

合集下载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总结老子,也被称为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主要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总结:一、道的观念: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而且,“道”是超越一切的,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界定。

他强调人们应该与道合一,追求心灵的纯洁,放下欲望与功利心,接纳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二、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社会应该放弃强制和权力,而以无为的态度去引导人们,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主张领导者不要过多干预或控制,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干扰和干涉,使社会保持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三、自然和谐:老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控制和破坏。

他认为自然万物本来就具备完美和平衡,只有人类的欲望和行为才会破坏这种和谐。

他建议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追求简朴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四、无名之名:老子批判了名利社会的盲目追求,主张超越功利的界限,追求无名之名的境界。

他认为真正的德行是不需要张扬和显示的,只有在无所为的境界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品德和智慧。

他呼吁人们舍弃虚荣心和功利心,追求实实在在的内心境界。

五、尊重个体:老子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尊重,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应该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他提倡人们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他认为真正的领袖应该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追求权力和统治。

六、守约与仁慈:老子主张人们要尽力遵守自己的承诺和义务,保持诚实和守信。

他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与此同时,老子也强调仁慈和善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关爱他人,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他提出了虚无主义的观念,认为真正的存在是无形的和无名的。

他反对人类的功利主义和权力追求,主张个体的独立和尊重。

七年级上册历史老子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老子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老子知识点老子,中国古代哲学家,其主要著作为《道德经》,被誉为道家文化的奠基之作。

以下为趣味史课老师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老子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一、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聃,又称李聃、聃子,出生于春秋时期末期的齐国,是一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据《史记》记载,老子的生卒年代分别为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享年100岁。

二、老子的思想体系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他提出了“无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柔弱胜刚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老子的哲学体系。

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最重要的理论,意思是在治理社会时不要过于干预,而是采取自然的方式。

老子认为,“仁者不用强而能制众,无事也而民自改,无欲也而民自朴”。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包含了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一切的源头,包含了宇宙万物的循环、生成和消失。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弱可以打败坚强,温和可以打败强硬。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个思想也反映了老子对于反抗暴力的立场。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老子认为,对于“善”和“恶”的认识是基于对比和相对的。

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个思想也是老子思想的基本逻辑。

三、老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老子的哲学思想极具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儒家、道家和佛家,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他的著作《道德经》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哲学著作之一。

结语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智慧,对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老子思想,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老子生平老子,名李聃,字聃,又称李聃。

相传他是周朝的史官,为周襄王的老师。

但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伪作品,并不存在真实的历史记载。

老子的生卒年代也没有确定的记载,一般认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

据传,《道德经》是老子晚年隐居黄老之后所著。

二、道的概念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原和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它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捕捉,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将“道”描述为无为、无名、无迹、无物。

他强调“道”是万物之母,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它贯穿于宇宙和人事物之中。

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无为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他认为,简化官僚制度,减少规章制度的干预,让天下自然而然地运行,才能使社会达到最佳状态。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努力,而是“无以为而治”。

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顺其自然,以达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同时,他也提出了“生生之谓若”,强调生活中要顺乎自然法则,自然的流动和生生不息是宇宙的真实状况。

四、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表明不积极干预,反而能达到事事顺利的境界。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适用于生活哲学和修身修心。

老子主张在处事上要坚持“非为”,而在为人处世时也要“无不为”,这主要指的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态度面对所遇到的事物。

五、阴阳哲学老子的思想中融入了阴阳哲学,他认为万物以阴阳的方式运行。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阴阳是宇宙变化的根本。

老子认为阴阳之道贯穿于宇宙之中,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法则。

六、墨家与墨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和墨子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

老子代表了道家思想,墨子则是墨家思想的代表。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节俭、勤劳和和平。

他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

先贤“老子”主张悟道中的道,究竟是指什么呢

先贤“老子”主张悟道中的道,究竟是指什么呢

先贤“老子”主张悟道中的道,究竟是指什么呢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先人的基础上,创立了道教,将道家思想发扬光大,并以太极图为标志,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精辟论述。

这个“道”究竟是指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参考天道轮回的理论,以及那个作为道家标志的太极图,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所谓道,从广义来说,它就是宇宙运行的总纲即宇宙运行的自然总法则或规律;
从狭义来说,它或许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宇宙在诞生之前的那个状态,---- 我们前任宇宙即将停止收缩的那个状态。

太极图或许就是我们前任宇宙即将停止收缩的那一瞬间的抽象画面。

道生一,意思就是在宇宙即将停止收缩和即将膨胀的之间的那一瞬间的状态,
一生二,就是说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在重新膨胀的那一刻之后,即产生了阴阳离子之分,
2生3,意思就是阴阳离子产生之后随即构成了产生万事万物的基本微粒即原子,原子产生之后就慢慢生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由此可知,老子的这个悟道,真是悟得有点太透彻了。

也许,老子就是那个见证了我们这个宇宙的原始高能智慧信息编码的幸临者。

天道轮回启发我们,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或许真的由收缩与膨胀交替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我们在这里先不说有关“道”的抽象的哲学思想,仅就这个“道”的实质做一个分析...........。

老子道家哲学的最高指南

老子道家哲学的最高指南

老子道家哲学的最高指南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道家哲学的最高指南。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无为而治、自然观念、道德主张等方面。

1. 无为而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即主张在宇宙和人类社会运行中,应当尽量少的干预,追求无为而治的状态。

这种理念表明,未加干预的自然和谐是最理想的状态。

人们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和干预,从而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2. 自然观念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即主张人们应当依照自然规律生活。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人类在这个法则之下也应当顺应自然的道。

他将道看作是宇宙的原则和规律,人们应当学会与之合一,顺从它的指引,而不是去违背和修改它。

3. 道德主张在道家哲学中,道德主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老子认为,人如果追求无为而治,则必须具备道德的品质。

他主张“道德经”,即通过顺应自然和道的规律,来达到道德的境界。

他强调谦逊、无私、无欲、无私欲等道德观念,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4. 反思人性老子对人性的反思是道家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人性自私、贪婪,如果人们没有约束和限制,会导致社会乱象。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当反思自己的欲望,意识到人性的弊端,并通过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来达到人性的升华。

5. 实践哲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实践,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到道的存在。

他主张通过修身养性、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追寻道,并将这种追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来体现出来。

总之,老子道家哲学的最高指南原则体现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和道的规律,并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这种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下面将对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1. 道: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越个体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准则。

道是一个抽象而不可言喻的原则,包含着万物的本源和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演化,实现内外的和谐。

2. 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操纵会干扰自然的发展,造成无谓的痛苦和不安。

相反,要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遵循物自有道的原则。

老子认为,在无为中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并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3. 自然: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法则,万物的根源。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地发展。

老子反对过度的人为干涉,主张顺应社会和自然的演化,实现和谐共生。

4. 反人为:老子批判了过度的人为努力和追求。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矛盾的产生。

反人为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需要摒弃人为的欲望和功利心,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而放弃个人的私利。

5. 非行:老子主张追求心灵的清静和虚空。

他认为,心灵的平静和虚空能够使人摆脱欲望和执着,实现超越自我的境界。

非行是一种放弃表象和追求真实的态度,通过反复的省思和沉思,可以突破表象的束缚,找到真实的本质。

6. 道德:老子提出了道德给予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道德不应当是外在的规则和法律的束缚,而是内在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认为,道德应该基于内心的善意和正直,而不是外在的惩罚和威胁。

总之,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

他强调了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发展,反对过度的人为努力和欲望。

他提倡心灵的清静和非行,以及追求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历史老子思想内容总结

历史老子思想内容总结

历史老子思想内容总结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约公元前471年),名聃,字聃敬,战国时期楚国人。

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道德经》中,以下是对老子思想内容的总结:一、道德经的思想基础:老子的思想基础是“道”。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一个无形的道所组成的,道是宇宙的根源,永恒不变的存在。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认为道是初始的一元之始,从而演化出万物。

二、道的特性与主张:1. 道是无形的: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是超越人们感知的。

他将道比作无名之名、无常之常,主张宇宙中的真正存在是超越人类认知的。

2. 道的无为:老子认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人们应该谦虚自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自然发展。

3. 道的一致性:老子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与大道合一,发挥自己的特性和才能,追求自己的内心愿望。

4. 道的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干预只会破坏宇宙的本然秩序。

他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道法自然”等观点,主张尽量放任事物自发的发展和变化。

三、个人修身与治国理政:1. 个人修身:老子主张个体应该修身养性,通过自觉去掉功利心、私欲,并追求内心的平静。

他提出了“柔弱胜刚强”、“最柔弱胜最坚强”等观点,认为自律是达到真正强大的途径。

2. 治国理政:老子认为治国理政需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不做强制干预和过分控制。

他主张国家应该实行“非治之治”,让百姓自主发展,不给予过多的约束和压力。

四、对人际关系的思考:1. 仁爱:老子主张人际间应该相互宽容、关爱、帮助。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假正经、冷漠和冲突。

2. 谦逊: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不要争强好胜,也不要以权力和地位来彰显自己的价值。

3. 禅让:老子主张人们应该学会放弃,接受变化,不要固执己见和争夺权利。

中国文化概论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杨翰卿,河南行政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我国先秦道家哲学学派以老子为创始人,以庄子为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体系庞大,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活水源头之一。

进一步破解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文本内涵、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当代社会价值,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总括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大体上包括关于“道”的哲学,辩证智慧和方法论思想,关于认识的神秘性和相对性,社会历史观和崇尚自然无为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等方面。

1、“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道”的哲学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本根之道,即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构成天地万物最原始的混沌未分的始基或材料。

二是法则之道,也就是把道看做自然界的内在秩序和必然性,具有客观法则和规律的意义。

三是无为之道,表明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的。

道的自然性指道产生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一种状,它以自身为根据,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运动和变化,所以道的存在、运动、变化也就自然而然,不是任何人所能左右。

于是也就蕴涵着道的无为性[规律的客观性、独立性]。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无为无不为,是为无为,是不乱为,是无所为而为。

以往大多认为道家哲学是消极无为,其实我认为这种理解并未把握道家哲学的真谛。

用今天的话说,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正是尊重事物的规律和法则,按规律、法则办事的一种规律观念或法则观念,蕴涵着怎样才是正确科学之为的积极有为的深刻辩证性。

这种思想对于克服各种胡作乱为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2、辩证智慧和方法论思想是先秦道家哲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老子强调事物、现象之间的相反相成,即认为包括道在内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

《道德经》必考知识点梳理

《道德经》必考知识点梳理

《道德经》必考知识点梳理<道德经>必考知识点梳理一、《道德经》的作者及背景-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 老子是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德经》的核心观念- 无为而治:主张通过顺应自然和道德的原则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

- 道德经中的“道”:指代宇宙的基本原则和万物的本源,是一种无处不在且超越形态的力量。

- 尊重自然: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法则,与自然融为一体。

三、《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1. 简朴无欲:认为人应当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摒弃过度欲望和物质追求。

2. 柔弱胜刚强:主张通过温和柔弱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认为温和能够战胜强硬。

3. 无为而治:倡导不干预、不操控自然和社会,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实现最佳治理。

4. 以德为先:重视道德的培养和修养,认为德高者才能有真正的权威和领导力。

5. 少私欲:主张摒弃个人私利和欲望,追求无私无欲的境界。

四、《道德经》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可以借鉴《道德经》中所强调的谦和、淡泊和坦然的态度,以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

五、《道德经》的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 《道德经》被誉为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哲学著作之一,对人类思考、道德体系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启示。

六、总结- 《道德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哲学经典,传承了中国古代智慧,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思想观点。

- 无论是对个人修养,还是对社会治理,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子哲学的现代解说(五)

老子哲学的现代解说(五)

老子哲学的现代解说(五)二.老子哲学的基本原理简约地说,老子哲学有三个基本原理:辅其自然;知止不殆;清静守中。

这就是老子哲学的三维结构,与孔子的治道内外呼应。

由于是来自中华传统思想的同一源流,其互补性自然天成,老子哲学从治理者的行为出发规范治理活动,孔子从组织里的大众行为出发规范治理活动,都是从求真、求善、求美出发,以追求治理的理想境界。

因而形成一内一外的互补格局。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内道外儒”的求索,也就确实具有现实的意义。

1.辅其自然,以“道”求真辅其自然——核心理念就是“为道”。

以“道”求真。

——其外,为“礼”,形成规范。

以“道”求真,讲求“辅万物之自然”。

以自然规律“道”为总规范,自然是最合理的规范。

《老子》五十六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啬。

”郭店老子丙曰:“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换句话说,也就是能够辅佐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而不敢妄自作为。

自然,自己那样,原本如此之谊。

田夫为之啬夫。

见《说文》。

嗇,农事也。

老子说的是:治理治理众人、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事那样。

也就是说只有顺应作物生长的规律,不强制它,服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

因此,治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服从事物和人们自身的规律性,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老子》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说的是:最高明的治理者,治下的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人们亲附于他,赞誉他;再其次的,人们畏惧他;最差劲的,人们辱骂他。

信用不足,于是有不信任。

谨慎啊,自己要慎言!最好是大功告成了,大事办妥了,大家都说:“我自己如此。

”这是老子辅万物之自然思想在组织治理上的具体化。

最佳的治理使人们都觉得是在顺其自然地行事,以致达成了大的功业大家都不觉得有人在强制他们。

老子的名词解释

老子的名词解释

老子的名词解释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

他的真实姓名是李聃,字聃,又称耳聋和老聃,故世人称其为老子。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老子的名词解释1. 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指宇宙、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

道既是无形的、无名的,又是全能的、无所不能的。

它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源,具有无限包容性和无限变化性。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合一,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指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事物,不插手干预人事,顺其自然,随顺事理,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法则,不贪功名利禄,不争斗竞争,从而实现自己的内心安宁,保持社会秩序的和谐。

3. 善为水:老子以水为喻来表达善的无欲无求的境界。

水能润物无声,它的善在于广泛而无私地滋润万物,给予生命以滋养,但从不主张自己。

老子认为,人类应当以水的善为楷模,用无私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自己,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4.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虚无是人们达到道的境界的关键所在。

倡导致虚极,即尽可能地摒弃外界事物对我们的干扰,保持清静的内心状态,从而能够更好地与道合一,融入宇宙的运行。

认为只有致虚极、守静笃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道的存在,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5. 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道具有反向的运动特性。

世事万物都有转化的过程,当事物到达某一极限时,就会出现反向的转变。

反者道之动,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当某种力量、信念,或社会、人类行为到达一个极端时,就会产生反向的转化。

这种反向转化有助于事物的平衡和发展。

6. 相与为谋者,其获者众;相与为骄者,其亡者众:老子认为,在人与人协作的过程中,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人将会获得成功和幸福;而相互傲慢、自私的人则会遭受失败和困苦。

这是因为老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共处,互相尊重,相互扶持,在和平中共同进步,而不是争斗和争权。

道德经基本内容分析

道德经基本内容分析

《道德经》基本内容分析《道德经》内容提要及老子思想概论:《道德经》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三个方面:••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二、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三、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什么是道:•••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

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

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

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

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

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

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

《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怎样才能得道:•••••客观世界不仅有我们的科学所熟知的稳定的、重复的、线性、决定性现象和另外一些随机性现象外,而且还有一种我们天天碰到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混沌现象。

反映事物总体客观规律"惟恍惟惚"的道,就应该用概率到事物的混沌现象中去寻找。

老子就是较准确地指出了宇宙事物混沌状态中看似随机现象所隐含的规律性。

••主客两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主客浑沌或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就总体世界观而言,西方哲学侧重"天人之别",中国哲学侧重"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认识是人智慧的产物,而人又是客观世界的产物,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可以说是主体对客体,又可谓是主体对主体。

老子对道的阐述

老子对道的阐述

老子对道的阐述一、道的定义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道可道,非常道。

”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石。

同时,老子也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支配着宇宙万物发展的总法则。

二、道的性质1.无形无象:老子认为,“道”无形无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它不具有任何具体的形态和形象。

2.自然无为: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即“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的,它不干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而是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3.虚静:老子认为,“道”是虚静的,它没有自己的欲望和意志,不偏不倚,保持中立。

4.恒常不变:老子认为,“道”是恒常不变的,它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始终保持其本性。

三、道的实践1.修身养性:老子提倡修身养性,即通过自我修炼和实践道德规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合一。

他认为,只有了解自己并掌握自己的欲望和意志,才能真正做到与“道”合一。

2.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最小的干预和最大的自然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他认为,只有让万物自然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采取柔和、谦虚的态度,避免冲突和争斗。

他认为,只有通过柔和的手段才能实现刚强的目标。

4.治国平天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即治理国家应该像烹饪美食一样细心、周到。

他认为,只有通过柔和的手段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四、道的境界1.天人合一:老子认为,“道”的境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了解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无我境界:老子提倡无我境界,即将个人的欲望和意志放下,以超越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

他认为只有通过放下自我、了解世界的本质才能达到无我境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五、道的价值1.道的智慧:老子认为,“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他主张人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学习这些智慧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人生境界。

老子道法自然名词解释

老子道法自然名词解释

老子道法自然名词解释
【原创版】
目录
1.老子与道家思想简介
2.道法自然的含义
3.道法自然的现代启示
正文
1.老子与道家思想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号太虚真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

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该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强调道教的宇宙观和道德观,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以达到心灵和谐、社会安宁的目的。

2.道法自然的含义
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源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应该遵循地的规律,地应遵循天的规律,天应遵循道的规律,而道则应遵循自然的规律。

在这里,“道”指的是宇宙的规律,而“自然”是指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

道法自然强调人们应顺应宇宙的规律,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3.道法自然的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道法自然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道法自然的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应遵循客观规律,避免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最后,道法自然的理念还提醒我们,在个人修养方面,应顺应自然、顺应本性,保持心灵的平和与宁静,追求
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主张和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主张和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主张和主要思想是什么是朴素的辨证法。

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虽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许多时代的局限。

但是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的确是跨时代的作品。

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

有人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

圣经是传教士主动翻译的,这部作品则是被许多民族欣赏而自行翻译的。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叫做《老子》。

思想大要《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价值观无、道、德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的五大哲学思想,体悟道家智慧(上)

老子的五大哲学思想,体悟道家智慧(上)

老子的五大哲学思想,体悟道家智慧(上)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古往今来历代学者难以穷尽的思想宝藏。

《道德经》一书对“道”的阐释,老子的“无为”思想、运动与转化思想、老子的社会政治观念、老子的人生哲学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纷杂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这套思想体系不仅对道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也深深影响到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处世原则、行为方式、思维角度、乃至价值取向。

第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明确地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以自然为法则。

显然,在老子眼中,“自然”是最高层级的法则和效仿对象。

但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白老子所说的“道”和“自然”在这里的真实含义。

因为作为道家著作使用最频繁的“道”字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而这里的“自然”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自然界、大自然的意思。

在这句话里,“道”的含义是道家思想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义项,即万事万物的根本和运行法则。

而“自然”则是指万事万物本来的状态,自然而然的样子。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起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法则,是哲学中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概念了。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它仍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仍然要遵循规律法则。

它要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本和运行法则,尚且还要保持本来的样子,自然而然地存在和运行,那么,万事万物不就更应该如此吗?从这个立论出发,老子才进一步提出应该保持“自然”、遵循“道”的种种观点,老子认为人的婴儿时代是最接近“道”的,这很好理解,因为人在婴儿时代,还保持着自然的天性,没有受到人为的熏陶和改变。

老子的这种观念表明了他对自然状态的事物的尊敬和向往。

“道”之所以被老子看做是万物的根据和法则,其原因在于,无论是“道”创造万物的过程,还是“道”创造完万物之后与万物的关系,都是完全自然的结果,是遵循自然法则的必然。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流派,它的核心理念源于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学派。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这两个理念贯穿于老子的《道德经》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道被视为宇宙的根本和统一,是超越万物的至高境界。

道非言非常,难以用语言表达。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充分表明了道的超越性和难以捉摸的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静心,达到超越有限的个体意识,进入到超越时空的道境中。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一切事物的来源和根本。

万物皆由道生,而道又是无为的。

只有顺应道的运行和规律,才能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状态。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表明了道的运行过程和万物的生成。

因此,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放弃主动干预和强制改变事物的做法,而是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顺应自然的法则。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家思想的另一个核心理念。

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这反映了无为而治的人际关系和治理原则。

在道家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们应该摆脱功利和欲望的束缚,回归到本真的自我。

通过无为而治,人们可以摆脱烦恼、苦难和动荡,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无为而治的哲学将政治和生活纳入到大道之中,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人为施加的干预。

三、老子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老子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社会关系复杂,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内心也面临很多困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摒弃以人类为中心的狭隘想法,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道德经主要内容

道德经主要内容

道德经主要内容一、老子的哲学思想(一)道生万物老子有一句名言,“天下万物生于有”。

但是“有”是什么?“有生于无”,叫做无中生有,那么这就很科学了,“有”的东西是从“无”里面产生的。

1.“道”有什么特点?道的特点是无状、无形、无名。

2.道是天地之母“道”是母亲,它把天和地生下来了。

3.道生万物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老百姓常常有一句口头语,“事不过三”,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4.有无相生,难以相成宇宙的万物是互相依存的,有无相生。

5.道处在运动变化当中恩格斯曾经讲过,“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

6.道是物质的道看不见、摸不着。

为什么?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有阴阳之变,阴阳合起来就变成物。

为什么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呢?这就讲了事物的两重性。

这个道包含了这些内容,它代表了物质的东西。

7.把“道”比喻为女性生殖器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实际上就是女性的生殖器,象征幽远深妙、看不见、深不见底的生产生命的阴道(“谷神、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二)道法自然他讲的是人与道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三)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老子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水能够把石头滴穿,让铁生锈。

所以柔能胜刚,弱能胜强。

所以,老子提出强者要处下、要谦下。

二、老子的治国理政思想(一)“无为而治”——治国之道无为而治,不是说什么都不干,是要领导者去除极端、奢侈、过度的行为:“去甚、去奢、去泰”。

“治大国,若烹小鲜。

”(二)“以百姓之心为心”——理政之道(三)“圣人不积”——从政之道老子治国理政思想的第三点就是“圣人不积”,当领导的不要积累财富,不要积累金钱,要“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试论老子哲学的三大自然法则

试论老子哲学的三大自然法则

作者: 李言诚
出版物刊名: 理论学刊
页码: 14-17页
主题词: 老子哲学;自然法则;内在逻辑;发展进程;客观认识;必要前提;哲学思维;司马迁;精神世界;庄子
摘要: <正> 司马迁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因此,透过其微妙玄虚的帷幕,揭示其内在思维的逻辑,就成了客观认识老子哲学的必要前提。

纵观《老子》全书,不难看出:老子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全部发展进程的出发点和根本尺度,是三大自然法则。

由此构成了老子哲学思维的内在逻辑。

那末,这三大自然法则是什么呢?一、对立相生法则。

老子认为,无论自然的、历史的还是精神的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相生的。

自然界
的“有无”、“阴阳”、“天地”;历史的“治乱”、“兴衰”;精神的“智伪”、“昏昭”等等,统统都是彼此相生相成,即庄子所谓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并生)之说也”(《庄子·各物论》)。

具体来说,这一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一)道的运动法则───反者道之动•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反者道之动","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现代科学家也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

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

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 老子道的永恒反向运动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

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老子道的这种反向运动法则,类似现代的《立沙特原理》:“任何化学反应的方向,是朝向减少引起反应的因素的方向”。

其实,这是一条普遍原理:《结果消灭原因》。

•• ••(二)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弱者道之用"。

•• "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

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

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一切能够适应环境的东西被选拔出来,并保存下去,同时一切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被淘汰掉。

古人说:"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只不过是人胜天是近而显,天胜人是远而隐。

苏轼就此言道:"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然以远久见闻考之,天胜定可必矣!"。

•• 道是"挫其锐,解其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干涉事物各自发生发展的途径,任其适应环境的殊途同归,以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三)道的追求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

不和谐是绝对的。

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

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

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

"冲气为和",就是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

所以,无论是整个自然界或是细微的具体事物,都是运用着这条自然规律在这种动荡的调节中维系着自身的平衡。

而这种动荡调节的过程,也即是“反者道之动”。

••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意思是说,知晓了和谐的道理,可谓知晓了道的常规;知晓了道的常规可谓明智。

《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论语》中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也就是说圣明君王治国,无论大小事都遵循着达到和谐这样的标准去做。

郑君《中庸》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可见儒道两家都崇尚事物的和谐,从这点来讲,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 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其内涵可界定为: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适应、融洽,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

和谐是我们称之为妥善、美好事物的基本属性。

和谐的范围可分多个层次。

有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

有以国家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老子对和谐这一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 •道的概念,并不是虚构的,而是老子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道作为最基本物质,是宇宙万物之母;作为最一般规律,它贯穿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方方面面。

老子对道三法则的论述,用今天的科学来评判,也不能不叹服其远见卓识。

“道”的这三大法则所反映的就是万事万物的最大共性、普遍本质,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

所以,它对一切具体事物都具有统摄和解释功能。

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老子所有的处事之道、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都是运用这三大基本法则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化。

所以,我们如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三条基本法则,在修身养性、待物处事、齐家治国中“活学活用”,则将无往而不利。

请输入文章内容••【注释】归根曰静:复归本性,复归、顺应其赖以生存的"道",便可以平和虚静。

静曰复命:能够平和虚静,便可以说是依从了天道客观法则的命令,回复了天赋的本然。

复命曰常:顺应客观自然,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常规。

知常曰明:能够认识到这种万变不离其宗是事物演化的常规,可谓是明智。

人们处理事物,应该把握住道的普遍常规,体会到循道保德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抓住这一根本,在实践中则能无往而不胜。

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漫谈】道乃是万物之宗本;万物,乃道之末。

道在万物和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天性”、“本德”,在万事中的体现就是规律、法则。

既然道在人身上表现为天性、本德,那么对人来说,只要复归于本性,就等于体悟到了道的妙义,即所谓“道之大,复性而足”。

人的天性,源于自然,若无污染,本可不假修为,无意而安行,但世人往往见闻浅短,身心纷乱,驰骛于争夺之场,其本性被名利与物欲所蒙蔽。

所以俗人就有一个复性的过程,复性的具体方法就是去妄。

妄是人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它如尘埃一样遮蔽着人的本性,因此,只有去妄,才能使人的本性恢复到原来的澄明状态,以复其天性。

然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逐渐消除本性之外的东西,心性之外物消除一分,本性就复一分,这样不断“消之复之”,才能最后至于“复命”。

【漫谈】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漫谈】“和”也类似古希腊哲学家亚力士多德"黄金中道"的观念:德行就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可谓是一种过错。

这一点可以由考察各种不同的德行而得到证明。

勇敢是懦怯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

走极端,则会将一个好的行为演变成邪恶。

所以,和平倾向蔓延开来时,要防止绥靖主义;斗争兴起时,要注意莫诛连九族;反保守时,莫要冒进;强调传统时,莫要形成闭关自守;要求民主时,莫要趋向了自由的无政府主义;整顿秩序时,莫要演变成牢狱人民的专制;等等。

孔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并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过犹不及。

”“和”也即是儒家所谓的"中"。

子思作《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曾赞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并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正义》一文中说:"君子者,所以用中达于和者也。

""中"有人把它理解是调合,是做事不要彻底,这就完全错了。

"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即是儒家所谓的"中",也即道家所谓的“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注释】谦受益,满招损。

"反者道之动",这是事物的变化规律,事物皆然。

所以王侯当持守谦虚而不自满。

《吕氏春秋》说:"事多是似倒而顺,多是似顺而倒。

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以言化矣。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漫谈】社会中的事物链就象是自然中的生物链,各种事物都相互依存、互有影响。

社会事物的进化也同生物进化一样,会不断有新的优化事物出现,以更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社会。

但这种优化的新事物,并不是才子或某伟大人物主观一厢意愿的主义,不是靠一纸似乎是美妙绝伦的设计蓝图加上高涨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就可实现的东西,它只能是在社会现实中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并在与社会方方面面不断磨合中逐渐改进和完善的产物。

这种优化事物,并没有常人观念意识中所谓的好与坏、先进与落后之分,它的成长历程,就如同基因的被选择,不是因为它在孤立状态下的"好",而是由于其与基因库中的其他基因合作得好。

好的基因应能够和它必须与之长期共同生活于一系列个体内的其他基因和谐共存,相互补充。

这就如同磨嚼植物牙齿的基因在草食物种的基因库中是好基因,但在肉食物种的基因库中就是不好的基因一样。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注释】盈:盈满,过甚。

蔽:同弊;弊端,弊病。

矫枉者,欲其直,矫之过则归于枉。

而正确的作法应该是追求事物的和谐、平衡、适中,是既不要不及,又不要过。

人们的习惯倾向往往是作得太过,而客观规律则是盈满则覆。

有人说,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

故"易传"和《老子》都说太过是大恶。

列宁也说:"真理走过一步,即是谬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