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合集下载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老子论文

老子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题目:《老子的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姓名:学院:学号: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本文主要阐述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观点,并由此剖析老子的哲学思想,从中获得为人处事的大智慧。

一.老子的道老子出生在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奴隶社会从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人民生活也异常艰苦。

同孔子不同,老子反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乐,更切与实际。

同时,他同情平民百姓,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和农民起义结下了宿愿。

历史上众多的名家都受了老子的影响,譬如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从他们的言论中都可以看出受老子影响颇深。

“道”是怎样产生天地万物呢?老子将“道”作为世界的本源,作为世界的客观规律,和物质基础,认为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

这仅仅是老子学说的起点,而不是老子学说的主旨。

那就是在懂得了“道”是宇宙的源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悟“道”,把握“道”,并用“道”的本性指导人的行动,解决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问题。

老子的哲学体系中,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他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诌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规律的范围内,不能越出半步。

生老病死是规律,但不是我们就坐着等死,而是在这个规律的基础上,好好利用有限的时间,让生活过得精彩万分。

因此,我们应该从老子的“道”中,学会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即按“道”办事,才能够把事做好。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其实, “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而“为无为”即顺应自然而为的见解。

《老子》朴素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之比较学术论文

《老子》朴素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之比较学术论文

《老子》朴素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之比较《老子》朴素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之比较【作者】梁海明内容摘要肯定老子发现世上万物存在作周期性运动的唯物观、以及在认识论上的独特之处。

尤其是发现矛盾对立双方的统一和对立面的互相转化规律。

同时,试就老子朴素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几点差异作比较,指出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老子》辩证法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老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差异,比较如下:一、唯物辩证法哲学观点一分为二,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老子朴素唯物观点合二为一、认为物质与意识两方面合为一体。

物质与意识互相依赖紧密不可分。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围绕着道这一观念而展开的。

老子所说的道,并非人们通常所讲的道路或道理,而是既无名,又有名的一个实体。

他所说的名,也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名称或名字,而是形名之名,即与实际内容相对称的形式和形态。

他所说的无,并不是零,不是一无所有的虚无,而是指混沌未分的状态,是无形、无名的精气,是实在之物;这里的无和有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无和有,而是用以说明宇宙构成本原的哲学上的一对范畴,是用来表明道产生无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无这一概念同老子哲学的唯物的性质并不矛盾。

老子的道正由无名和有名这一对矛盾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

它一方面渊呵、湛呵、寥呵、惚呵寂静无声、清澈无形。

另一方面它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是一实实在在的事物,有具体的形象。

显然,老子所讲的道是一客观存在的实体。

这个浑然一体、不可割裂的东西,先于天地而生;它独立存在,也不会改变。

因此道具有实体及其法象或规律这二方面的意义。

从上看来老子的思想是唯物的,但未明确物质是意识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二、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老子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对矛盾是统一存在着的,但没有看到这种对立统一并不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老子》杰出的贡献是辩证法。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一):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道”“德”内在于生命,展示于人生历程。

道德不仅是人生由来的依据,也是人生践履的法则。

“尊道贵德”,一方面需要认清每一生命的性德,做到顺遂本性;另一方面应持守俭约之德,做到“见素抱朴”,回溯生命本源之道,也就是在贵德中尊道,在尊道中贵德。

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世之人生模式选择与人生幸福获取亦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准则;人生模式;当代价值①“地”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8页改定。

②“国”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1页和翟仁义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老子C》第一组改定。

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8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

道家以其论“道”述“德”而见长,故又被称为“道德家”。

道家所谓“道”“德”,蕴含浓郁的生命气息,有其特定的生命内涵。

“尊道贵德”既是《道德经》的重要论题,又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这一价值对于世人践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获取人生幸福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道”“德”与人生老子之学不离现实人生,并以“道”“德”与生命直接关联。

老子论“道”多从生成论言起,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①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②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65-66)“道”是浑然一体的本根存在,虽然无形无名,却先于天地而在存,不妨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此即宇宙万物之源。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摘要:《老子》中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智慧,本文主要从修身养性和辩证观两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谈老子的哲学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哲学观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唯一的著述《老子》中。

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问题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很多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疑问和迷茫,有的甚至绝望,而走向不归路,很多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再来看老子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

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

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

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

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

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老子.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游走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缝隙。

柔能克刚,滴水穿石,所以水是最接近老子所说的道的东西。

其次,老子认为水也体现了一种宽容大度的特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正有由于水善下之,所以江海才能成为小溪流的归宿。

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哲学理论论文.doc

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哲学理论论文.doc

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_哲学理论论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21]天地万物都是从有形之物开始的,有形之物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并被人所感知的凭借和载体(如人的身体是有形之物,属于“有”的范畴),而有形之物是从无形之物中产生出来的,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所在,是有形之物的本源(如灵魂是无形之物,属于“无”的范畴)。

灵魂要依靠身体,然而身体有了灵魂才变得有意义。

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说,形势与内容(质料)相比,形势更为重要,形式是决定某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的根据。

[22]有形之物即是内容(质料),无形之物即是形式,没有内容(质料)的形式,就如没有身体的灵魂,无所依托;没有形式的内容(质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有”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是作为有形之物而存在的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

因而,在这一阶段,“无”是高于“有”的,“无”成为了老子思想的最高原则。

引用《哲学大辞典》中的说法,老子认为,“无(名)”比“有(名)”更能反映“道”的性质。

[23]“无”作为老子哲学最根本的范畴,其最明显之处则在于老子对“无为”的极大推崇。

在这一阶段中,老子的思想是崇无抑有的(这和西方哲学中的崇有抑无的观念恰好相反),从老子对“无为”与“有为”的态度上即可窥其一斑。

下面,我们转入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讨论中,从侧面来对老子在这一阶段中表现出来的“崇无抑有”的思想进行更为深入的说明。

那什么又是“无为”呢?在谈论“无为”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为”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母猴也,引伸遂为凡有所变化曰为。

[24]就是说,“为”是引起事物变化的行为。

任继愈先生说,“无”具有“有”所不具备的“实际存在”,号称“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有总括万有的特点。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浅析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

浅析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

姓名:让么学号:************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国哲学杨翰卿老师浅析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摘要中国哲学里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集中阐释了无为而治、“道”等思想,其中大部分哲学思想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得以体现,以“道”和“德”为论点,从自然出发,联系客观事物,对世界的本源问题,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等的认识,老子有其自身的独到见解。

本文就以老子著作《道德经》为例,对其中蕴含的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联系当前实际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辩证哲学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来以孔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在当前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德国哲学为世人津津乐道,而中国哲学则更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对世界的本源,辩证的发展观等都有深刻体现出来,代表性人物老子在这方面深有研究,在其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以“道”和“德”展开,全书短短5000多字,却有丰富的蕴意,全书“道”是中心点,对道进行论述,并阐释出世界的本源问题,以及对辩证的发展观进行说明,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对当前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从整体出发,看到事物的本质,以此循序渐进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

一、世界的本质是“道”的本源观哲学的一大问题,世界是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是来?回到哪里去?是一直以来人们讨论的问题,并慢慢在争论研究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继续往下分为其他门派,以此构成了哲学这个大系统。

而早在笛卡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为唯物唯心等哲学问题研究之前,老子就已经明确提出,世界的本质是“道”,“道”就是一切,“道”就是世界的来源。

1.“道”即无老子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而“道”是由有无构成并相生的,“道”可以是看得见,也看不见。

而“道”的最开始就是无,就好比世界是从道来,世界是从无开始的,从无发展看来,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世界。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最为著名的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老子哲学是指从老子写的《老子道德经》中提取出来的哲学道理的总称。

老子哲学顾名思义是老子所创办的哲学,在老子哲学中老子提出知识是没有单一性的。

同时老子还不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考量总结出治理国家建设发展的规律,所以他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获得扩充,比如汉朝时黄老学说就明确提出休养生息,环境治理国家。

在老子哲学中老子主张“道”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它指的并不是一个实在存在的物体,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

但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思辨这一思想他只好将他命名为“道”。

老子辩证法思想内容老子认为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他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客观事实。

老子看待事物一般都从两面出发,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

当然他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话,偏激的认为,如果对立的转化是不需要其他的条件。

他认为福祸都是相依的,对立的相互转换认为是循环的过程,这种片面的是形而上学的。

他指出任何事物都就是相对的,这就是须要一种切换的。

的确,正的相对面就是反,顺利的相对面就是失利,就像是质变引发量变的过程一样,这就是须要累积的。

老子的所有思想都体现了唯物的辩证主义思想。

这种辩证思想在本质上是对的,但是存在着浓厚的时代主义发展特色。

这是有失偏颇的。

就像他所以为的,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他的理想蓝图与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历史是不会倒退的。

至于他所倡导的道法自然,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至少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演变。

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老子的思想。

至少在今天他的思想还是用很大作用,更不用说在两汉期间,无为而治的思想给文景之治的出现起了多大作用。

老子哲学思想论文(2)

老子哲学思想论文(2)

老子哲学思想论文(2)老子哲学思想论文篇二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摘要: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老子人生哲学“道” “无为” “处下”简单说来,凡探讨人生天地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便是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关于人生之道理”。

具体言之,“关于人生之道理”至少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此道理为何,其依据何在;2.此道理如何在人生中得以落实。

本文拟由此两方面入手,对老子的人生哲学做一简单分析。

一、“道”:老子人生哲学之依据“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多重意蕴。

同时,加之解释者持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各家对“道”的理解“见仁见智”。

但其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一)老子认为“道”生万物。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十五章) 这是说:有一个存有者(道),它先于整体存在(先天地生),天地皆由之而生(“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

正因其先天地而生,所以“不知其名”;正因其作用之无限广大,是至高、至大的存在,所以只能用“不盈”“渊兮”“湛兮”等词语加以描绘。

此处,虽然由于“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老子尚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界说,但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可以明确肯定:“道”不仅是一种“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类似于“母”的“物”的存在。

它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其创造。

(二)老子认为“道”范畴万有。

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之始源,同时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依据。

对于“道”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老子用“常”来表示。

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一本极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它由老子所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道德经的影响非常广泛,它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本篇论文将分别从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历史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

道德经的思想内涵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包含了我们今天可谓司空见惯的许多道德准则。

在道德经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道”。

“道”是老子介绍的一个概念,意思是泛指一切自然规律,它是实现本性的本源与崇高的境界,是伦理价值的根本所在。

在老子看来,要想实现人类的终极目标,必须全力追求道这种终极价值。

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很多与道有关的思想,如“无为而治”、“淡泊名利”、“反其道而行之”等等。

这些思想也成为后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很多有追求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

除了道之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传达了很多其他的思想。

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宇宙的创世过程,并暗示了创造的有机形式。

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每个元素都具有独立的实体,“一”代表着天地之间的空气、能量、意识等等。

这“一”是神圣的核心;“二”就是在“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立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太极、男女、正邪等等。

这些对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三”是指三个方面的统一,即太极之中的中和状态。

这一格言阐述了人性的本质、宇宙的规律以及事物的间接相互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历史背景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末期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亦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等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整理出了道德经这一思想体系,提出了道教的基本理念。

这样一种思想不仅有利于人们恢复社会秩序,而且对追求内心平衡、趋向禅境的人们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继而,道德经的思想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常识,直至今天仍在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各个领域。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哲学选修课论文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课程名字: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学号: ********指导老师:***【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道教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道教讲究“无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的是,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

人们通过修炼,修心养性,就可以达到一种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

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伟大的事业要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大事岂不成为空想之事。

从小事做起,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坚强意志,成功的自信心。

因此,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

老子的哲学思想还强调“无为”。

“无为”是指“无为而无不为”。

是一种大作为,大智慧的表现。

正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学的影响.老子的人生哲学,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不也是一种启迪吗?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则也应是人的行为规范,应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

人类应“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

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老子哲学思想之柔弱胜刚强

老子哲学思想之柔弱胜刚强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老子死去两三千年了,但他的魂仍飘散在人间。

这个魂,就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就在他写的(或后学整理)《老子》一书中。

传说老子失意后要去大西北,骑着青牛过函谷关时,关尹喜说,您写点东西留下吧,他便写了五千言。

这些内容,就成了老子的不死之魂。

这五千言有三个名称:《道德经》、《老子》、《老子五千文》,一般多称为《老子》。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书或其他资料书上读到一些出自《老子》的经典名言。

虽然那时对其中一些句子的意思还不是太懂,但总感觉老子思想里有一种清净、不争、柔胜刚的思想。

也是出自这个原因,那时对老子的《道德经》由衷的热爱,对书中提到的‘道’也是非常的感兴趣。

我们都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在《老子》那里是“无为”、“上德”之意。

也就是:任社会、生活、人事、统治自自然然地存在。

“道”处于本体的地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又都表现为弱,即“弱者,道之用也”,“柔弱”就是万事万物的表现形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因为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适应于任何地方,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阻则退,自自然然的毫无“争斗”之意。

水的这一特性正如“柔弱”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就充分地说明“柔弱”也就是“道”的“体现”。

《老子》把柔弱的事物与坚强的生命力联系到一起是他精心安排的,这表明了“柔弱”在《老子》那里的含义,同时也是《老子》刚性和进取性的表现。

人这一生的言语数也数不清,可真正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话就那么几句话或几个字,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几句话或几个字,我们就无法了解和把握一个人或一本书的精髓。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曾想用既凝练而又精辟的话来概括一个人或者一本书的思想,如《吕氏春秋•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育论文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育论文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

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老子对远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学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首先,《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次,《老子》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老子》的思想指向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始终关注的。

在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主张通过“致虚”、“守静”而反朴归真,“复归于婴儿”,即恢复到无知无欲的纯朴自然的境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生活能提供一些积极的智慧。

这就是说,《老子》思想仍具有现代的价值。

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一、班主任的语言要充满爱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的语言要充满真情实感,这样才容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从而使教师的劝说更有效果。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用真情去温暖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得到振奋,从而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道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道

毕业论文题目: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道学 校: 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学 院: 人文学院专 业:历史学教育班 级: 历史032姓 名: 林 云 长日 期: XXXX年XX月XX日指导教师: 陈 志 贵目 录摘要 (Ⅰ)A b s t r a c t (Ⅱ)一、天道无神 (1)二、“有”“无”之辨 (4)三、科学之“道” (8)结论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4)摘 要老子在《道德经》中建构起了一套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

“道”是老子哲学的思想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区“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在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中,建国以来学术界和史学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老子哲学中的“道”是唯物性抑或唯心性的哲学属性划分。

如果抛开这种唯物、唯心的划分方法,改从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构成的作用去考察,便会超越上述价值取向,而窥见另一新天地。

本文将从老子的天道观、有与无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老子之道与现代科技的关系三方面内容去论证老子之道的唯物性。

从而使读者对老子的道这一物质性的存在有一个直观且深刻地了解。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道”的唯物性AbstractIn the "Tao Te Ching" ,lao zi builds up of a series of "Tao" to the highest areas of philosophy. "Tao" is a philosophy core of the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Chinese culture "ideology of the most noble concept,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Right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study, since the founding of academics and historians matter poser. Controversial primarily focus on the philosophy of Lao Tzu's "Tao" the materialistic nature or idealist philosophy of ownership division. If this cast aside materialism, idealism arrangement, changed the culture from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and on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it will be beyond that value orientation, and to get a glimpse of another new world. The article will be the metaphysics, between the haves and have-not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and Lao zi and modern technology of three aspects to the argumentation of Lao zi materialism . So that readers of the Tao of this material is a deep intuitive understanding.Key words : Lao zi 《Tao Te Ching》the materialism of "Tao"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道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论文摘要:老子是中国本土哲学道家学派的鼻祖,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老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中末期,天下几百个诸侯国征伐纷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

为了排除百姓疾苦,老子在经过长时间的隐居修学,最终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治国之道,用兵之道和修身之道,同时还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的经典之作《道德经》。

《道德经》虽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其作为学术著作,具有难以伦比的哲学,政治学,人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自然主义无为思想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习惯称父亲为“老子”,甚至一些人说狠话的时候也喜欢加上“老子”这个词来增加语气的泼辣。

而在诸子百家里面也有一个“老子”,可以称其为诸子的领军人物,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唯一可以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思想家。

老子姓李,名耳。

有传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九九八十一年,并且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发白眉,所以当时的人们认定他非凡人,所言亦非凡语。

从少年时起,老子就立志向学,发奋读书。

老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中末期,天下几百个诸侯国征伐纷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

老子立志找到一种能解除百姓疾苦的学问,遍寻所能读到的各种书籍,苦苦求索。

最终,老子以道为学、以诗为文,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散文以神理为体、以形文为用的文章体制。

老子著有一本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著作,世称《道德经》。

《道德经》也叫作《老子》,有历史记载这本书完成于战国中期,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

书中的主要内容是对“道”、“德”及其规律的论述。

“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宇宙的总源和总法则,这种法则是自然的,任由万物生长的,它的特征就是“自然”。

老子概括了一个最高实体的“道”作为宇宙的本质,从总体上说明了世界的构成情况,这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天道观划清了界限,无疑是哲学认识上一个巨大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

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

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
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

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

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

天地没有意志,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
对万物不偏爱不嫌弃,它滋养了万物却不占为己有,养育了万物却不居功自傲,是万物的主人却不对万物加以干涉。

老子从万事万物的观察中得出结论:天道自然。

二、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老子在《道德经》中把对国家的治理分成几个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是说,最高的境界是人们感受不到的政府的存在;其次是人们知道政府做了很多好事而赞誉它;再其次是人们畏惧政府;最差的是人们痛骂政府。

政府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最好的政府是多么悠闲呀,他们很少发号施令。

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 __的。


1、“无为”指的是无私,老子看到 __个人的私心私欲乃是政治混乱的一大原因,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横征暴敛等行为都是由于他们的私心和私欲所引起的。

只有消除了私心私欲,然后才能达到无为。

2、“无为”也指要顺应自然,不枉为。

此即“无为而无不为”。

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只有遵守这些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违背规律任意妄为。

人们顺应了天时,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再加上人的努力,那么办起事来将是十分容易成功的。

3、在政治上,“无为”主要是指不扰民。

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

这就是说,执政者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政令,尽可能地不去扰民。

人民不受惊扰,自然就会安居乐业,国家因此亦可繁荣富强,就不用费尽心思去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三、小国寡民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产物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正是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的。

老子以他的道论为出发点,引申到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国寡民”的理想,其理论浑然成一整体。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主张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认为要尽量减少扰民,来达到天下安定的目的。

因为老子相信天下万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预。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在老子的理想国家中,社会秩序无需威慑力量来维持,虽然有国家和兵器,但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没有战争灾难,也没有苛捐杂税,没有 __的暴力压榨,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尽管老子的理想国是与现实有距离的,但是它确是老子对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老子所设计的理想社会,其实是对当时在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不公平等现象的抗议,是对伴随着社会进步而来的退步思潮的批判。

老子的治国之略,目的在于反对 __的恣意妄为、与民争利的昏暴政治。

在老子看来,如果为政能够实行无为,让民众自我教化、自然发展、自然完善,社会就归于淳朴和安定了。

当然,老子的政治主张也是不为 __所接受的,尽管老子看到了社会财富越增加,老百姓就越贫困的现象,但是老子不了解劳动异化的本质,企图以“无为而治”的自然无为思想来消除社会的异化现象,其结果非但不能消除社会的异化现象与异化关系,反而以一种非异化的形式遮蔽了人类社会异化现象的本质,成为一种“知足常乐”、“逆来顺受”的消极避世的适应主义思想,也为后来的 __消解人的斗志,抹杀人的个性和情欲,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老子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可知,其理想国的要义在于摒弃阶级社会的粉饰,在于民心的返璞归真,向往人心的淳朴,人际关系的自然。

所以,我们可以说老子的理想社会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价值追求,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超越,更是老子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批判。

因此,老子的小国寡民不是一种倒退,而是小农经济在老子思想中的反映,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老子的社会思想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具有浓厚社会政治思想意蕴的政治哲学,其无为而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对构建现代社会政治思想仍具有哲学启示和指导意义。

__: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3
[2]王弼,老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高亨.老子今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