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文

合集下载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我曾在我《道法自然》的设计格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切是由生命开头的,最自然的是最美的,不要刻意,经典是不经意问的流露。

不要放弃思索,在痛并欢乐的思想中成长。

”道家讲究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而推之,万物都是自然,全部自然界一切事物却由道所演化的规律,所以我们也是自然界里的一份子。

前些日子读稻盛和夫《活法》一书亦对此有感受,他所说的宇宙意志,使万物王道向好的方向进展,也同此理。

由此可推断,一切向好的方向去进展的就是自然。

顺应自然也就是设计的正确方向,反之便逆其道而行之。

虽然可能有一时的畅快,但是长远看来并无好处。

所以,我更喜爱自然的设计,适当的奢华也是可以的,但要适度。

奢华再刻意一些就是浪费,浪费再刻意一些就是奢侈,奢侈,再去进展就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外历史上也有大量的例子,如中国殷商时期末,商纣王奢侈无度,贪图享乐无度,曾经“酒池肉林”——就是把花园内开了一条水渠,里面放上美酒,以便随时畅饮,把肉干挂在树上,以便随时享受美餐,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亡国。

法国路易十四前期,意大利“巴洛克”传入法国宫廷,经刻意进展有形成了“洛可可”的宫廷浪费风格。

经过路易十四、十五、两代的极力推崇,奢侈之风日益凝重,到路易十六前期已到极致。

路易十六上台不久便政权不稳,他虽然也做了许多政变,推翻了洛可可荒淫、浪费的艺术风格,回来建筑的古典等做了一些改革,但也没能铲除前两代帝王埋下的.奢侈的种子,被法国人民推上了断头台。

一代王朝就这样结束了。

这也是很吻合自然规律的。

有时我也在想,当时在设计这些类似凡尔赛宫的设计者们是否也是把这个王朝推向灭亡的加速机器?奢侈原来就不是什么好的习惯,我们作为设计师是有义务让业主得到高品质、高品位、高雅的生活,并不是追求荒淫和铜臭的机器,所以我认为设计也可以自然,自然之至、天人合一、生生不息。

《老子》其次章曾言,“天下皆知美知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姓名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学号指导老师《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

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

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

”“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

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

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老子论文

老子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题目:《老子的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姓名:学院:学号: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本文主要阐述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观点,并由此剖析老子的哲学思想,从中获得为人处事的大智慧。

一.老子的道老子出生在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奴隶社会从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人民生活也异常艰苦。

同孔子不同,老子反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乐,更切与实际。

同时,他同情平民百姓,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和农民起义结下了宿愿。

历史上众多的名家都受了老子的影响,譬如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从他们的言论中都可以看出受老子影响颇深。

“道”是怎样产生天地万物呢?老子将“道”作为世界的本源,作为世界的客观规律,和物质基础,认为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

这仅仅是老子学说的起点,而不是老子学说的主旨。

那就是在懂得了“道”是宇宙的源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悟“道”,把握“道”,并用“道”的本性指导人的行动,解决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问题。

老子的哲学体系中,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他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诌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规律的范围内,不能越出半步。

生老病死是规律,但不是我们就坐着等死,而是在这个规律的基础上,好好利用有限的时间,让生活过得精彩万分。

因此,我们应该从老子的“道”中,学会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即按“道”办事,才能够把事做好。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其实, “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而“为无为”即顺应自然而为的见解。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一):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道”“德”内在于生命,展示于人生历程。

道德不仅是人生由来的依据,也是人生践履的法则。

“尊道贵德”,一方面需要认清每一生命的性德,做到顺遂本性;另一方面应持守俭约之德,做到“见素抱朴”,回溯生命本源之道,也就是在贵德中尊道,在尊道中贵德。

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世之人生模式选择与人生幸福获取亦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准则;人生模式;当代价值①“地”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8页改定。

②“国”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1页和翟仁义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老子C》第一组改定。

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8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

道家以其论“道”述“德”而见长,故又被称为“道德家”。

道家所谓“道”“德”,蕴含浓郁的生命气息,有其特定的生命内涵。

“尊道贵德”既是《道德经》的重要论题,又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这一价值对于世人践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获取人生幸福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道”“德”与人生老子之学不离现实人生,并以“道”“德”与生命直接关联。

老子论“道”多从生成论言起,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①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②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65-66)“道”是浑然一体的本根存在,虽然无形无名,却先于天地而在存,不妨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此即宇宙万物之源。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

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

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

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

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姓名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学号指导老师《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

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

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

”“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

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

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

老子论文1000字

老子论文1000字

老子论文1000字人们都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思想精髓,其实不然,老子的思想才是根源,是上升到哲学思想层面的理论基础。

而孔圣人的思想只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体制国处事的方法论而已,说白了,老子是出主意的,孔子是具体干事的,两者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老子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学习、查资料的优势得天独厚。

加之他生性豁达淳厚,遇事善于思考分析,所以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透彻感悟天地宇宙万物之真理。

老子生于公元前6世纪,我们中国的纪年是从公元前861年开始的。

虽然关于老子之前的有具可考的文字记载只有只言片语,但一些传说和推理却验证了老子的思想却不是他自己偶然萌发的。

现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试想在5、6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没有手机、互联网、也没有卫星电视,中国和西方各民族之间相隔万里,所以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是百千年“不仅鸡犬不相闻,而且老死亦不相往来”。

那为什么这5、6千年间大家都在传诵同样一个传说呢?其实可以这样解释,在大约5、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晚期,世界各地同时遭受了一次大洪水的天灾,使人类文明遭受了几尽灭亡的打击。

相隔万里之外的不同民族因为都遭受了这次打击,所以才都会流传下来颇为相似的传说。

但唯独华夏民族的大洪水传说和别民族的不一样,别的传说中都流传大洪水几乎灭绝了整个民族,只有少数人得以存活,象西方传说中的诺亚方舟就是少数人得以存活的载体。

而中国当时的城市化进程应该更发达,所以更能组织起实力强大的集体团队来抗拒天灾人祸,加之历史的眷顾,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民族领袖大禹,所以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只有中国的大洪水得以治理。

“大禹治水”的另外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把当时形式迥别与现在,而又经历了万千年实践论证的发达的全世界人类共有的史前文明的精髓得以在中国部分保留下来。

这种文明精髓又经过2500年左右的风风雨雨、大浪掏沙,终于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在老子的思想著作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老子的道论文 (16页)

老子的道论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子的道论文篇一:老子的道论文浅析老子的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老子所说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一切形下之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 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

一,何为老子的道道是老子一切思想的核心,他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道的本意是道路为人所行走。

后来它不仅指人行走的道路而且也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运行的道路。

因此,道常常被理解为万物的本性和规律等,而道作用于人生则体现为生活准则。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 而是形而上的实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 系辞上传》)。

无论是道家之“道” , 还是儒家之“道” , 都是在形而上即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意义上讲的。

认为道是物质性实体的,主要是根据《老子》中有“有物混成”、“道之为物”以及“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等文句。

但是,“物”并不等于物质性的实体, “物”只是表明它的客观性或实有性, 而一切具有客观性实际内容的非物质性实体也是“物”。

《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

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个宇宙是唯一的、绝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但同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道本身是不断地变动着的,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由于道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着自身的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切运动无不遵循道的规律。

因此道是生活准则。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层面就成为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处事的方法,这个作用于人生的道称之为德,从而作为人们的生活准则。

关于老子的研究性论文300字

关于老子的研究性论文300字

关于老子的研究性论文300字“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

譬如盖一栋房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予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都逐次弥补好了。

所以房子盖完了以后,看起来轻而易举,没有什么麻烦和困难,而事实上是先把问题都化解了,没有了,这就叫无为。

”——南怀瑾《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普之;再次,畏之;再次,悔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他把统治者分为四种类型: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人民亲近而赞美他;再次是人民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是人民轻视他。

人们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悠然的,很少发号施令,所有事情是顺理成章地办成的,一切顺乎自然。

辅万物之自然,顺应造化,这就是老思想中的核心无为。

老子为的最高原则是“为无为”。

为无为首先是为。

但是,“为”绝对不是滥为。

而是要通过为达到无为,同时达到想要的目的。

那么,这是怎样一种为呢?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然而然是道的原则。

因此,人做事(即“为)就应该遵循道,顺应自然。

只有根据规律和自然趋势,才能达到为所想要的结果。

而”无为强调的其实就是这种遵循和顺应。

因此,为无为就是这样一种为:在不为的时候不为,该为的时候就要为,恰如其分而恰到好处。

“无为”是老子对理想的领导提出的要求,一种领导风格的形成与领导个人的修为息息相关,因而,笔者以为,从老子中探寻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是研究老了领导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下面,笔者将从领导者个人和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这两个方面这一启示进行阐述。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_老子的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_老子的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_老子的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一):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摘要: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老子人生哲学“道”“无为”“处下”简单说来,凡探讨人生天地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便是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关于人生之道理”。

具体言之,“关于人生之道理”至少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此道理为何,其依据何在;2.此道理如何在人生中得以落实。

本文拟由此两方面入手,对老子的人生哲学做一简单分析。

一、“道”:老子人生哲学之依据“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多重意蕴。

同时,加之解释者持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各家对“道”的理解“见仁见智”。

但其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一)老子认为“道”生万物。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十五章)这是说:有一个存有者(道),它先于整体存在(先天地生),天地皆由之而生(“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

正因其先天地而生,所以“不知其名”;正因其作用之无限广大,是至高、至大的存在,所以只能用“不盈”“渊兮”“湛兮”等词语加以描绘。

此处,虽然由于“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老子尚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界说,但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可以明确肯定:“道”不仅是一种“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类似于“母”的“物”的存在。

它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其创造。

(二)老子认为“道”范畴万有。

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之始源,同时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依据。

对于“道”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老子用“常”来表示。

老子论文

老子论文

论文题目:《老子与道德经》内容摘要:《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

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

本文从“无为而无不为”方面分析了《老子》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无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个人修养老子与《道德经》《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

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

一、老子其人李耳(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鹿邑县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育论文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育论文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

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老子对远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学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首先,《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次,《老子》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老子》的思想指向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始终关注的。

在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主张通过“致虚”、“守静”而反朴归真,“复归于婴儿”,即恢复到无知无欲的纯朴自然的境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生活能提供一些积极的智慧。

这就是说,《老子》思想仍具有现代的价值。

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一、班主任的语言要充满爱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的语言要充满真情实感,这样才容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从而使教师的劝说更有效果。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用真情去温暖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得到振奋,从而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古代用人四步骤《老子》四章译注解评的论文-历史论文

古代用人四步骤《老子》四章译注解评的论文-历史论文

古代用人四步骤——《老子》四章译注解评的论文历史论文论文关键词:《老子》译注解评古代用人用人四步骤用人论文摘要:近些年,有泛滥成灾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书籍,在如何用人方面,主要是在权、术、利这个层面上打转,对于如何营造人才生存的环境,使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触及不多,因而总让人觉得好像缺少了、遗漏了什么似的。

本文所介绍的古代用人四步骤,对于现代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在用人方面——拓展如何用人的视野,把握用人的方向和重点,减少内耗,营造人才生存环境,等等,或许会有些启发和裨益。

原文:道■(il,而用之,或不盈(2)。

渊兮(3),似万物之宗(4)。

挫其锐(5),解其纷(6),和其光(7),同其尘(8)。

湛(9)兮!似或存(10)。

吾不知谁之子(11),象帝之先(12)。

译文:用人的思路不清晰,就去用人的话,或许不能充分发挥所用之人的作用。

这(用人)是很深奥的学问呀!就好像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很难说得清楚。

(起用一个人,)首先,修磨去尖锐的棱角,使他不会伤害周围的人和事物;其次,要理顺他的思路,调解他与其它事物、其他人的矛盾和纠纷;再次,将他融入到群体之中,能够和其他人融洽相处;最后,让群体中的其他人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以提高群体的整体水平。

精湛呀!这种用人方法步骤,好像只是有时、有些地方、有些步骤被运用了。

我不知道它(这种用人的方法步骤)是谁发明创造的,好像在三皇五帝之前就有了。

注释:1、道■:用人思路不清晰。

是状语从句,省略了其中的主语。

道,在这里可作两种解说,一是做事的思路;二是说、描述、表达的意思。

左为三点水旁,右为“中”,现代汉语中没有这个字。

该字从属水旁,主体为“中”,原是泛指水里面所有的东西。

而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对于水中的东西,一般很难看到、看清,尤其是水混浊的时候。

所以,在这里,该字是混浊不清、模糊、不准确的意思。

■,很多人认为是空虚、细微的意思,是用来形容道的。

2、或不盈:或许不能充分发挥所用之人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状况,不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子》第八章的感想与收获
学院:xxxxx
专业:xxxxx
姓名:xx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xxxxx
我以前一直崇尚道教,喜欢他们的清静无为,喜欢他们的逍遥飘渺,于是读道教经典《老子》便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一直没有读懂,没有真正的理解,感觉就像是囫囵吞枣一样,读完没有任何收获,只是记住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语句。

所以就一直想选修《老子》解读这门课程了,想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的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先贤的超凡智慧,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通读整篇《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5000字左右,但是全书意简言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

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以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而我对第八章的内容感触最深。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所有事物讨厌的低洼之地,因此水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这两句话表明了水的特点,老子认为水是接近于道的事物,因为它和道类似。

从前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以知道“道”的表现就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水则是不因外物而改变,至柔至善,水不与万物相争,因此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局。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即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老子借此告诉世人,无论是从政治国,还是养生处世,都要了解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不必固执地去追求某一面,只要像水一样淡然处之,遵循其客观规律就可以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这句话更加明了的表明了老子对人民的期望,他认为上善之人就要像水那样做到:安居卑下之位,思想深邃难识,交往仁慈友爱,言语真实无欺,为政清静安定,做事无所不能,行为择时而动。

正因为他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这句话从分的体现出了贯彻整本书的“无为”思想。

在这里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总之,这句话表明了自然之道,老子觉得为人处世就应该顺其自然,不强求,要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如果人人都可以处于这种状态的话,社会自然就会和谐。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本章不仅提出了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又不与任何事物相争,自然下流处人之所恶,却又清净透彻、洗涤万物,春散冬凝、
应时而动、不失天时的品质,而且从更深的层次上体察到水的这些品质与人生大道之间的关系。

大道无形,大道柔软,不与宇宙万物相违逆;大道生养万物,不与万物争高下,不求万物报答;大道谦逊,不居功自傲。

这些正是水和大道的共同之处。

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会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内心平静如水,摈弃了杂乱与烦躁,生活充实,没有烦恼与忧愁。

因此,我们人类也要效法水的品德,做到如水般的胸怀,宽广无边,清净悠然;学习流水的心态,谦虚卑下、不与人争、择地而居;为人重信诺,如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做到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便能与大道同行,物我两忘,自然会过的逍遥自在。

我觉得大家可以从这章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即大家应该积极学习水的态度:人要如水般善于自处,选择合适的位置;心胸如水般深沉静默而又包容一切;与人相处同水一样细腻真诚;说话如潮水般准而有信;立身处世如水般端正持平;做事精明能干发挥所长,像水般无所不往,无往不利;把握时机,及时而动如水般宜静宜动。

与物不争,与世无争,便可永无过患而安然出顺。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那么此时到底该怎么办呢?是逆流而上?还是置之不理,默然放弃?我们应该学习水一样,顺其自然,在逆境面前不低头,也不冒然拼搏,应该慢慢积蓄力量,静待时机,准备充分后在仰头前进,同时要学习水的坚韧,做事时需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到底,最后方能积小胜为大胜,做出令旁人刮目的成绩来。

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为人处世也当像水一样,应该学习水的宽容博大,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对一切关系都要真诚,不要明里不一、虚伪,要懂得善待一切、不求回报,能奔能涌、能升能降,以积极的思想、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环境,不奢想环境适应自己,而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用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来创造美好的未来。

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拥有一段美好的人生,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宇宙的宽广。

水是伟大的,它是生命之源;水是坚韧的,它连绵不绝;水是宽容的,它海纳百川。

或许大家认为水是柔弱的代表,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它,水滴石穿,或许正是这种柔弱、坚韧的品质造就了不一样的刚强。

水也有波涛汹涌的时候,那是因为它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万物,造就了水的雄浑与厚重。

水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不拘泥自已的形态。

虽然水之性柔弱,但是最坚硬强大的东西,也不能把水怎么样,钢刀切不开,钢钎戳不穿。

水让人钦佩的是以柔克刚,以动制静,随遇而安的心态;水让人叹服的是高山流水的气魄,还有百折不饶,心无旁骛,奔流向前的执着精神。

因此,水阴阳并济、将刚柔融为一体,难道这些品德还不值得人们的学习吗?
流水不腐,川流不息,水的另一种品德便是永不停止。

人要向水学习,平时不能停滞不前,思想不能僵化,要与进俱进,思想的流动可以为我们打开无数个窗户,让我们开阔眼界,触及事物的奥秘,揭开生活的面纱,领略人生的真谛。

面对生活,要敞开胸怀,以开放进取、谦虚谨慎的态度,广交良友、广开视听,不断汲取外界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不断获得身边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总之,人活着,就要像水一样,虽然一路上会有阻碍,会有沟壑,会有曲折,但只要一直向前,无论面对什么,都保持一股向前流动的精神,不自卑,不畏缩,不张扬,奋进不止,汇入大江大海,你就有可能看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在老子的那个时代,人性初步的成长,人们逐渐的学会了使用大脑,诸侯也渐渐的有了野心,不再满足于现状,于是战争的号角被野心家吹响,战火逐渐蔓
延,人性的黑暗在火光与咆哮中觉醒。

老子,这位先贤,在混乱中退隐山林,在自然地熏陶下发觉水的品德,于是提醒世人,只有学习水的品德,才能创建没有战火,没有压迫的社稷。

这章的内容包含了老子对世人的期待,对人性之善的思考。

而如今,这章的思想感悟也应当如水一样永不停歇,不断的适应社会,人们应该在其中汲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正如上文所描述的一样,要学习水的精神,让水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大放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