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感染疾病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6d3c99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6.png)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可能产生的与输血相关的各种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从轻微不适到严重的生命威胁不等。
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及回报制度,我们需要了解不良反应的分类、识别及处理措施,以及对于不良反应的回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内容。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即刻性不良反应、急性不良反应和迟发性不良反应。
1. 即刻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开始后的30分钟内,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呼吸困难等。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寒战、发热等。
发热反应是指体温升高过1℃。
2. 急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30分钟到24小时内,主要包括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难治性心力衰竭(TACO)等。
TRALI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可能伴有肺水肿;TACO 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闷等。
3. 迟发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24小时以上,主要包括细菌感染、非溶血性烂血病等。
细菌感染是指输血期间血制品受到污染或感染源在输血后开始繁殖引发的感染。
非溶血性烂血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等,病情较轻。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措施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是确保受血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处理措施:1. 即刻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过敏反应:停止输血,按照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等。
- 发热反应:停止输血,应保持患者体温稳定,必要时给予抗热药物。
2. 急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TRALI:停止输血,给予较高浓度氧气,必要时行机械通气治疗,并给予支持性治疗,如利尿剂等。
- TACO:停止输血,保持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利尿剂和呼吸支持等。
3. 迟发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细菌感染:停止输血,给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 非溶血性烂血病:停止输血,给予对症处理,提供支持性治疗。
控制输血感染管理制度
![控制输血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ec1616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9.png)
控制输血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血液严重缺乏的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但是,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输血感染。
输血感染是指在输血过程中,输血受者由于受到输血过程中的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输血感染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对受者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
因此,为了有效控制输血感染,减少发生输血感染的风险,需要建立和完善输血感染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制度的制定、实施与监督等方面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输血感染。
二、制度的制定1. 制度的背景与必要性输血感染是输血过程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输血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控制输血感染的发生,既可以提高输血安全性,又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因此建立输血感染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 制度的制定目标(1)降低输血感染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
(2)规范输血过程中的操作行为,减少感染风险。
(3)加强对输血感染的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4)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输血感染的防控意识。
3. 制度的内容(1)输血感染管理的责任人员及职责分工。
(2)输血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工作程序。
(3)输血感染的评估、监测与报告要求。
(4)输血感染的防控措施及培训要求。
(5)输血感染事故的处理与追责程序。
三、制度的实施1. 落实责任,明确职责(1)明确输血感染管理的责任人员,包括主管医生、质控专员、医护人员等。
(2)明确各责任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分工,确保实施到位。
2. 完善工作流程,规范操作(1)规范输血操作流程,包括配血前检查、输血标本采集、血袋配血确认等。
(2)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3. 加强培训,提高意识(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其对输血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加强医疗循证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感染的防控能力。
4. 强化监督,及时反馈(1)建立输血感染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输血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文(二篇)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文(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53ca44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0.png)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文一、引言输血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及时准确地处理输血反应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输血反应处理工作,制定本报告制度范本,以确保输血反应能够及时报告和处理。
二、目的本报告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反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包括准确报告、迅速反应和适当干预。
三、范围本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的输血反应的处理工作。
四、主要内容1. 报告程序接收到输血反应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向上级报告。
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2) 输血反应的表现,包括症状、体征等;(3) 输血前后监测结果,包括血常规、血型、交叉试验等;(4) 输血反应处理情况,包括打了什么药物、使用了什么治疗措施等。
2. 反应处理(1) 必要的检查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血液学、生化学等实验室检查;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行特殊检查,如超声心动图、胸部X 线检查等。
(2) 及时干预对于输血反应造成的生命危险,医务人员应当立即进行适当干预,如停止输血、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进行必要的抢救等。
(3) 注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在报告中应清楚地注明处理措施,包括给予何种药物、使用何种治疗方法等。
(4) 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应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输血反应的能力。
3. 记录与报告(1) 记录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对输血反应的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输血反应的表现和处理过程等。
记录应具体、准确,方便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2) 报告医务人员应将输血反应的处理情况报告给上级,并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给相关部门。
报告的内容应真实、全面,包括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类型、处理方法等,以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4. 质量控制(1) 监测与评估医院应建立输血反应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对输血反应进行定期的统计和分析。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4篇)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b01b6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7.png)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工作,提高输血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受血者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输血操作的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
第三条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感染和输血相关风险等。
第四条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应及时、准确、完整、保密。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报告管理制度,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人员。
第二章监测和报告第六条医疗机构应配备专门的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人员,负责每次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第七条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输血前体征测量、输血过程体征观察、输血后的监测等。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明确的输血不良反应评估指标,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包括严重程度评估、对策评估等。
第九条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受血者基本信息、输血操作过程、监测记录、不良反应描述、处理过程、疗效评估等。
第十条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应及时上报输血管理机构,并按要求填写相应的报告表格。
第三章处置处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机制,确保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理不良反应。
第十二条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停止输血、紧急处理、治疗干预等。
第十三条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证自身的安全。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记录,记录处理过程和效果,并及时上报输血管理机构。
第四章评价与改进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工作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风险管理制度,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的制定。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共同提高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置能力。
第五章审查与监督第十八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工作的审查与监督,确保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5篇)
![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640ca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3.png)
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____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的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按如下要求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受血者,并积极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____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卡后送血库,并及时调查处理。
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四、医院输血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水平。
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二)三查:1、检查血制品的质量2、有效期3、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1、对床号2、对姓名3、对住院号4、对血袋号5、对血型6、对交叉结果7、对血液的剂量8、对血液种类泉州鲤城东方妇科医院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三)三查:1、检查血制品的质量2、有效期3、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1、对床号2、对姓名3、对住院号4、对血袋号5、对血型6、对交叉结果7、对血液的剂量8、对血液种类山川镇中心卫生院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四)三查:1、检查血制品的质量2、有效期3、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1、对床号2、对姓名3、对住院号4、对血袋号5、对血型6、对交叉结果7、对血液的剂量8、对血液种类伊川县平等乡卫生院输血前“三查八对”三查。
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320aa8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6.png)
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L输血过程中,一旦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
2 .通知医生及护士长,按医嘱进行救治处理,并启动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
3 .做好病情观察,记录病情变化和处理经过。
4 .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立即送输血科低温保存。
5 .一般输血反应24小时内填写相关报表上报,严重输血反应应立即上报。
《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输血反应报告及持续改进表》送护理部。
6 .分析输血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常见输血反应临床表现及处理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
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Γ2h内发生,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8~41°C,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l~2h后缓解。
处理: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师。
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大多数患者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输血时。
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尊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脸、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0.1%盐酸肾上腺素0∙5~lmg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3、溶血反应溶血反应: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第一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
第二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
(血库)输血科感染管理制度
![(血库)输血科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ceec5a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6.png)
宣传教育活动与形式
宣传教育活动
定期开展感染防控宣传周、手卫生日等 活动,提高工作人员感染防控意识。
VS
宣传形式
采用海报、宣传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 宣传,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07
感染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医疗救治组
负责感染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制定治疗方案和措施。
消毒隔离组
。
无菌操作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格遵 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输血器具和 环境的清洁无菌。
输血反应监测
密切观察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反 应,如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等输 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 应措施。
输血后感染监测与报告
感染监测
对受血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 观察是否出现与输血相关的感染
症状,如发热、局部红肿等。
预防和控制感染
通过规范输血科工作人员的操作和流 程,减少血液污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有效预防和控制输血相关感染的发 生。
适用范围
输血科工作人员
包括医生、护士、检验师等所有参与输血 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
血液及血液制品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采集、储存、运输和输 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相关设备和环境
感染报告
一旦发现受血者出现与输血相关 的感染症状,医护人员应立即报
告,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原因调查与处理
对发生的输血感染事件进行深入 调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防
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04
消毒与隔离制度
消毒方法与程序
空气消毒
每日定时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并记录消 毒时间和累计时长。
负责实施消毒隔离措施,防止 感染扩散。
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范本(六篇)
![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范本(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77154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1.png)
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范本1. 目的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报告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提高输血过程中的质量。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输血操作的所有相关人员。
3. 定义(1) 输血不良事件:指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或影响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
(2) 输血反应: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小板反应、输血反应等。
(3) 输血相关感染:指输血过程中通过血液传播的感染,包括血液成分感染和病原体感染等。
4. 责任部门(1)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本制度,并监督执行。
(2) 输血科负责具体实施本制度,并负责组织监测报告工作。
(3) 医疗工作人员负责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实施输血操作,并及时报告输血不良事件。
5. 报告内容(1) 输血不良事件的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患者基本信息、输血过程的时间和地点、输血血液成分、输血不良事件的描述、相关检查和治疗的结果等。
(2) 报告应包括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类型统计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3) 报告还应包括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良事件的处理措施,以及预防措施的建议和改进意见等。
6. 报告流程(1) 发现输血不良事件后,医疗工作人员应立即向输血科报告,并填写相应的报告表格。
(2) 输血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不良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程序。
(3) 输血科负责汇总和统计输血不良事件的报告,并定期向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提交监测报告。
7. 保密与责任(1) 所有报告的内容应严格保密,不得随意传播或泄露。
(2) 医疗机构应对报告和调查结果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 医疗机构应建立并完善不良事件的处理和追踪制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8. 使用与修改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改。
以上为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的范本,具体实施应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本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fd84694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6.png)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本一、引言输血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及时准确地处理输血反应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输血反应处理工作,制定本报告制度范本,以确保输血反应能够及时报告和处理。
二、目的本报告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反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包括准确报告、迅速反应和适当干预。
三、范围本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的输血反应的处理工作。
四、主要内容1. 报告程序接收到输血反应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向上级报告。
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2) 输血反应的表现,包括症状、体征等;(3) 输血前后监测结果,包括血常规、血型、交叉试验等;(4) 输血反应处理情况,包括打了什么药物、使用了什么治疗措施等。
2. 反应处理(1) 必要的检查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血液学、生化学等实验室检查;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行特殊检查,如超声心动图、胸部X 线检查等。
(2) 及时干预对于输血反应造成的生命危险,医务人员应当立即进行适当干预,如停止输血、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进行必要的抢救等。
(3) 注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在报告中应清楚地注明处理措施,包括给予何种药物、使用何种治疗方法等。
(4) 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应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输血反应的能力。
3. 记录与报告(1) 记录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对输血反应的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输血反应的表现和处理过程等。
记录应具体、准确,方便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2) 报告医务人员应将输血反应的处理情况报告给上级,并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给相关部门。
报告的内容应真实、全面,包括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类型、处理方法等,以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4. 质量控制(1) 监测与评估医院应建立输血反应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对输血反应进行定期的统计和分析。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b8074d5e2bd960591c67761.png)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1 目的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发生、报告、调查、处理及追踪回访的基本程序,以确认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确保输血不良反应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最大限度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2 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的整个处理过程。
3 职责3.1 实验室工作人员、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执行本程序;3。
2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上报;3.3 科室主任负责输血反应处理的审核与监督工作。
4 工作程序4。
1 输血反应监测4。
1.1 输血前:观察或询问患者有无发热、皮疹、瘙痒等不适;4。
1.2 输血中:前15分钟输注速度要慢,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15分钟后,无输血反应,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
嘱咐患者家属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4。
1.3 输血后:持续观察患者24小时,无异常情况后,24小时内将血袋送回输血科统一处理.24小时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血红蛋白尿等情况,要排除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4。
2 输血反应报告、调查程序4.2。
1 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实验室通报输血反应发生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逐项详细填写输血情况回报单,持续观察24小时后完善输血情况回报单并送至输血科备案保存。
患方提出疑义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4。
2。
2 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输血量、输血速度以及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协助临床医护人员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性质,对临床科室提出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4.2.3 对于严重输血反应,输血科应指派具有相应资质的科室负责人到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置疗效;4.3 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程序: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的24小时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及调查制度
![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及调查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8ab518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0.png)
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及调查制度
一、经治医师给在决定输血治疗前,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同意书》应常规检查受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急诊抢救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血红蛋白和HCT。
同时对受血者输血前检验 HBsAg、Anti-HCV、 Anti-HIVI/2、梅毒等项目检测,如患者不同意检验的,应由医患双方注明并签字。
二、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连同受血者的血样(无菌采集)做细菌学检验,如检出同一病原菌即可确诊为细菌污染。
或者对室内空气及所用同批号输血器材进行培养看是否同型细菌。
三、如果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应抽取患者的血液做
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的检测。
四、对输血感染性疾病,应详细登记病人的发病情况、症状及输血前后的各项指标检查结果,并立即上报医务科、院感科、分管院长,经医务科核准后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必要时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对于输血感染疾病应由医院临床用血委员会组织召开输血评估会,血库负责人和有关临床科室医生参加,并将评估意
见转报采供血机构。
医院和采供血机构应进行内部质量评估,
排除一切可能引发的意外的人为因素。
六、将调查的有关详细资料进行登记,并做好保存。
输血、输液反应处理报告制度
![输血、输液反应处理报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a2140c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0.png)
输血、输液反应处理报告制度
(一)输血反应
1.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静脉输入生理盐水,以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报告值班医生,准确执行医嘱,积极进行处理和治疗抢救。
3.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安抚患者。
4.履行输血科《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上报输血科、护理部备案。
5.妥善保留血液和输血器送回输血科。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时,及时报告输血科、护理部、医务部。
(二)输液反应
当输液患者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值班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
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
3.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4.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动;记下药液、输液
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称、剂量、厂家、批号,把输液瓶(袋)连输液器包好,填写输液反应报告单,与药学部、医院感染管理及疾病预防控制处联系,药品
由药学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由医院感染管理及疾病预防控制处做相关的
细菌学检验。
5.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24 h内上报护理部,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6.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输血反应的应急办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办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66397647cd184254b3535da.png)
输血反应的应急办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三)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ddf40216852458fb770b567c.png)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 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 3)抗过敏:地塞M松 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 0.1-0.3ML静注。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4)异丙嗪 25MG肌注。
(5) 10%葡萄糖酸钙 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 小时后逐渐缓解。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2、据症状轻重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e1fc1f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d.png)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建立起来,用于记录和报告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保障受血者的安全,并提供数据支持进行质量管理和改进。
具体的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报告责任和流程:明确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的报告责任和流程。
一般由输血科主管医师负责接收并处理报告,然后向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
2. 不良反应的分类和定义:确定不良反应的分类标准和定义,使所有人员对于不良反应的判断一致。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和感染等。
3. 报告内容和格式:规定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包括不良反应的详细描述、发生时间、输血品种、输血受血者的信息等。
同时,需要提供填报人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沟通和进一步调查。
4. 登记和统计:对所有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和统计,形成相应的报告和统计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为质量管理提供依据,包括改善输血程序、选用合适的输血品种和进行培训等。
5. 反馈和改进:根据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统计数据,及时进行反馈和改进措施。
医疗机构会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频率,改进
输血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设备和品种选择等,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总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是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为人体提供更安全可靠的输血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当出现输血后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填写输血后感染报告单,上报输血科。
2、输血科在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市中心血站专家会诊评估。
3、因输血发生感染性疾病,经治医生必须认真按照要求填写感染疾病报告卡, 24 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4、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输血科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送检验科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及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及追踪感染原因并做好相应登记,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及时上报市中心血站处理。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6、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7、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8、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丙肝、梅毒等。
除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外,应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