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初的坐具
中国古代椅子文化的发展探讨

中国古代椅子文化的发展探讨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其渊源及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坐具形式的演变,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内涵之间相互交融,是一个累积并演变的过程,因此椅子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椅子发展史“椅”早也作“倚”,起源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用的椅子,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家具。
(一)椅子的雏形1. 夏商周椅子的风格古代人们最早的坐是“席地而坐”。
这个阶段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
其坐姿也不似现在那样轻松。
所谓“坐”即“跪”也,这种双膝着地,上身重量落在脚踵之上,在精神上是最大的自我约束,形式上也表示出最大的敬意。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发明了席子。
“距今 7000 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芦苇席,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席子实物。
”受原始社会技术水平的限制,房屋都比较简陋、低矮,室内空间狭小、昏暗。
为了避免潮湿与寒冷气候,人们将茅草、树叶、树皮或兽皮之类铺在地上,最古老的坐席由此而产生。
椅子的最初形态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
在此阶段,坐具与卧具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西周是礼仪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根据席的优劣和装饰特点规定了严格的“五席”制度,《周礼·春官·司几筵》记载:“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
”周朝礼制中,司几筵主管五种席垫的名称和品质,辨别用途以及陈设的位置,五席分别为莞席、藻席、次席、蒲席和熊席,在使用中常以席的多寡来体现等级差别。
席子成为日常生活表现礼节规制的象征,一般生活起居、接待宾从都要在室内布席,“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而尝之”等礼制由此而来。
渐渐地,坐具身上所承载的自然功能褪去,更多所赋予的属于文化内涵的东西呈现出来,并成为影响器物的因素。
2. 春秋战国风格春秋战国时期坐具的风格发生重大改变,兼顾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坐具主要以席为主,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坐具——床,而且床的功能逐渐走向多样化,不仅用于睡眠,聚餐会友、办公议事等都在床上进行。
科普!中国椅子的发展史

科普!中国椅子的发展史椅”椅子,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一)椅子的雏形1. 夏商周椅子的风格古代人们最早的坐是“席地而坐”。
这个阶段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
其坐姿也不似现在那样轻松。
所谓“坐”即“跪”也,这种双膝着地,上身重量落在脚踵之上,在精神上是最大的自我约束,形式上也表示出最大的敬意。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发明了席子。
“距今7000 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芦苇席,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席子实物。
”受原始社会技术水平的限制,房屋都比较简陋、低矮,室内空间狭小、昏暗。
为了避免潮湿与寒冷气候,人们将茅草、树叶、树皮或兽皮之类铺在地上,最古老的坐席由此而产生。
椅子的最初形态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
在此阶段,坐具与卧具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西周是礼仪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根据席的优劣和装饰特点规定了严格的“五席”制度,《周礼·春官·司几筵》记载:“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
”周朝礼制中,司几筵主管五种席垫的名称和品质,辨别用途以及陈设的位置,五席分别为莞席、藻席、次席、蒲席和熊席,在使用中常以席的多寡来体现等级差别。
席子成为日常生活表现礼节规制的象征,一般生活起居、接待宾从都要在室内布席,“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而尝之”等礼制由此而来。
渐渐地,坐具身上所承载的自然功能褪去,更多所赋予的属于文化内涵的东西呈现出来,并成为影响器物的因素。
2. 春秋战国风格春秋战国时期坐具的风格发生重大改变,兼顾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坐具主要以席为主,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坐具——床,而且床的功能逐渐走向多样化,不仅用于睡眠,聚餐会友、办公议事等都在床上进行。
并且这一时期商代就已出现的髹漆技术被运用到床、案类家具的装饰上,绚丽无比的色彩加上浪漫神奇的图案,使坐具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感。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开始摆脱神秘主义色彩,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生哲理。
中国椅子演变史

中国椅子的演变史人是一种很会享乐的动物,追求永无止境。
从椅子的发展中就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感受下我国椅子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史前史前,由于生产力不高,生产工具的限制,人们无法人工制作,此时期的坐具主要是:大地,石头等。
第二阶段:古代椅子的起源,一开始椅子是叫马扎,从北方传到中原正襟危坐的来源就是皇帝在椅子上的姿势后来,汉代时在马扎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改名叫胡床胡床又叫,禅床,僧人在上面坐禅。
“椅子”名称的由来:“椅”字还有一种解释,作“车旁”讲,即车的围栏。
(唐)约在晚唐至五代,出现了绣墩,靠背椅,桌,塌,室内陈设布局等。
五代王齐翰的《堪书图》中有三折三屏风附有木座,置于室内后部中央,成为人们起居活动和家具布置的背景后来受到马车的启发,在之前的基础上加上护栏(唐)隋唐朝时又称为“交床”唐代卢楞迦的《六尊者像》中描绘的椅子整体造型庄重华贵两晋时期的椅子唐朝唐代中期唐朝统治阶段积极创业,励精图治,一种奋发向上刚健有力的审美观:华丽的扶手椅,圈椅等都反映出崇尚华丽的盛唐风格元代的椅子明代圈椅,扶手曲线流畅,线条利落,它们都表现出形体稳重,比例适度。
明代家具的经典——官帽椅,其特点简洁,舒畅,线条流畅,秀美,给人一种清秀之感清朝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
在明代时,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
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
这些的特征都是为了显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清朝的椅子第三阶段:近现代近现代的椅子造型材料都打破传统观念,也有了新工艺的应用功能椅子面向未来的椅子。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

雕花木案 · 战国·
1.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具
黑漆朱绘三角纹木俎· 战国·
造型古朴敦厚,绘饰有极精美的三角形几何图案。从这一时期俎的造型 来看,已经具备有桌案的雏形了。
1.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具
凭几(战国) 漆几(战国)
从湖北随县曾乙侯墓出土的彩绘漆几。 由三块木板榫接而成,结构合理,竖立 的两块木板为几足,中间横板为几面。 立板侧面绘饰云纹,精美无比。
1.夏商周时期的家具
漆案(长沙刘城桥 楚墓) 铜禁(陕西宝鸡台周墓)
1.夏商周时期的家具
《三礼图》中的周 几 · 周·
俎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切割或陈列牲畜之用具。 图中的俎为四条腿,前后腿下端加一横木,使俎腿不直接 着地,由横木承接,这是后世家具“托泥”的始祖。
托泥
• 托泥是装在家具足下的一种构件,它的作用相当于管脚枨。 • 托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框形,框形托泥又有方形、长方 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及梅花形、海棠形等。托泥的 形状要根据面的形状而定。一种是垫木形,是用一长条方 木装在家具足下。框形托泥多用在有束腰家具上,有束腰 家具多用抱肩榫,这种结构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而管 束脚足的拉力却很弱,所以单就这种结构来说是不完备的, 为了弥补它的不足,则采取在足下装托泥或安管脚枨的做 法,这样从家具各部位相互配合的角度分析,腿足顶端有 桌面管束,足端有托泥管束,中间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 仍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 • 托泥的作用还在于一件家具因陈设时间过久,接触地面的 部分难免受潮腐烂或因挪动而磨损,从而影响家具的使用 寿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需更换托泥即可得到解决。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
中国家具的起源是世界家具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 其发展随着社会化的进程经历了多层次的变革。几 千年来,我国的家具始终保持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 格,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誉.我国的家具艺术 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劳 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 由于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中国传统家具经历 了自商周到秦汉的席地跪坐的矮形家具,从魏晋到 隋唐席地跪坐与垂足而坐并存的过渡时期家具,至 北宋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的演变过程,以后又经过 五六百年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明清时期达到 了艺术高峰。
中国座椅的发展历程 2

结束语
我国古代椅子由胡床演变而来,经历了由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 从实用到舒适进而发展到繁复华丽的过程。椅子给中国带来的最直观 的改变,就是人们由席地而坐变成了垂足而坐,另外为适应椅子的要 求,我国的家具也呈现出了高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制作业越 来越精美。伴随着椅子的出现与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 的改变。
唐朝时期--座椅
交椅
带靠背的胡床始自唐明皇,还可以从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的记载中得到印 证,文中记有:“绳床十,内四椅子”。从这段记载可知在唐代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称。因此” 椅子“的说法,开始于唐朝。
靠背椅 靠背椅,起源于方凳。更加舒适采用榫卯连接
五代及宋元时期的座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圈椅
五代和宋朝的座椅仍具有唐朝座椅的风格,但是高型的座椅比以 前普及了。宋朝的太师椅、圈椅是很流行的。 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在交椅进入厅堂 时,它的交叉折叠的椅足已失去了原来野外使 用的功能,于是有人将它改成常规椅子的四条 直足,这便成了“圈椅”。
座椅起源
• 商周之前的坐具 • 西汉方凳等的相继出现 • 丝绸之路开辟胡床由北传入中 国
胡床
我们常说“第一把交椅”, 用“第一把交椅”来表示身份 的尊贵,“交椅“这个词其实 说的就是胡床。胡床又叫“绳 床”,和现在的马扎非常相似, 中间是布、皮、绳等软制品。 优点: 可折叠、方便携带。
历 史 上 真 正 的 胡 床
椅子给中国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就是人们由席地而坐变成了垂足而坐另外为适应椅子的要求我国的家具也呈现出了高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制作业越来越精美
中国座椅的发展历程
导读
• • • • • • • • 座椅的起源 汉魏时期 —— 胡床 隋唐时期的座椅 五代及宋元时期的座椅 明清时期的座椅 现代座椅 不同时期的要素分析 改良的创新点
椅子发展史

我倒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不过没有图。
如果你想要,不妨去下一本PDF格式的电子书,找找应该有的。
中国古代文化-古代工艺-中国家具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璀璨繁星。
而当中的一颗明星,更是令人瞩目,叹为观止。
那颗明星便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家具。
中国古代家具史是一部“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其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抑或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妍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恒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的钟爱和追求。
由于受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制作技巧等不同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家具走着与西方家具迥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一种工艺精湛、不轻易装饰、耐人寻味的东方家具体系,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东方艺术风格特点。
中国古代家具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家具及室内装饰的发展。
史前--家具滥觞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家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史前时期,原始的先民们就用劳动的双手创造了家具,创造了家具艺术。
当中,就有最古老的家具--席(供人席地而坐)和各种原始木器--木案、木俎、木几等,为低矮型家具的源头。
当然用我们今天的目光看中华民族幼年时代的家具艺术创作,是有些粗糙和幼稚,但它却是我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的童年。
因为有了它,才会有以后浪漫神奇的低矮型家具,华丽润妍的渐高家具,民族精粹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
它是我国古典家具的源头,将永远显示着不朽的魅力。
彩桧木案于1978年在襄汾陶寺遗址2001号墓出土,用木板斫销成器。
案面和案足外侧涂绘,所用的颜料大多为天然矿物,如红色用朱砂,赭色用赤铁矿。
出土时,案板已稍塌陷,变形,案上正中放折腹陶(温酒器),此器为商周铜禁之祖型。
它是我国迄今出土最古的木质家具。
夏商西周--原始古拙质朴浑厚夏商时期家具乃是我国古代家具的初始时期,其造型纹饰原始古拙,质朴浑厚。
中国古代坐具发展史简介

题目中国古代坐具发展简述姓名成博文学号 ******所在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班级专业建筑学102班完成时间2013年12 月21日中国古代坐具发展简述一、摘要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坐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器具必不可少的一种家居形式。
历史的发展逐渐影响着坐具的造型、材料以及装饰艺术。
二、前言中国古典家具的起源是世界家具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随着社会化的进程经历了多层次的变革。
以明清家具作为中国家具的代表,在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无论从实用、鉴赏或者是收藏上,还是象征主人的生活品位与地位上,仍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坐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成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在长期劳动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是中国古典家具尤其是明清家具的重要代表。
三、正文1中国家具的起源发展史简述。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出现的第一个家具被命名为“榻”;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此阶段诞生了比较低矮的家具;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第六阶段——明:中国家具的鼎盛时期(因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第七阶段——清:家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坐具的产生与发展。
2.坐具在古代中国的出现及发展进程的简述。
2.1夏商周时期。
商朝是我国青铜工艺产生以及发达的时期。
当时将铜锡合金制成兵器、礼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等,创造了青铜文化,其中很多用具已具有木器家具的雏形。
但此时人们刚从茹毛饮血、穴居等生活状态中脱离出来,没有垂足而作的习惯。
因此坐具在此时还未出现。
2.2春秋、战国以及两汉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木工工艺开始提升,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家具结构。
当时人们的生活仍是坐、跪于地上,垂足坐已经出现 但尚未普及,所以家具都比较低。
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史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 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 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 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 型发展.
• 夔纹——形象近似龙纹,一角、一足, 为侧面形象.它也是张口、尾部上卷.夔纹 的变化很多,有时又发展成为几何图形,表 现出一种神力智慧的创造美.
• 蝉纹——多在青铜器上,蝉纹被看成是商 代的图腾.蝉纹经过先民的加工,具有较高 的艺术价值,其头部似如意形,蝉嘴、蝉眼、 蝉身和蝉翅的美丽环道,非常漂亮.蝉纹已
1.宋代家具
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 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 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风格.
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 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 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 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此外,宋代家 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开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
围屏榻、条几、靠背椅、鼓架 (五代)
韩熙载夜宴图的另一个局部,可以看出此时的家具造型与装饰和唐代家具有明显不同, 为宋代家具的简练质朴的风格的前奏.
幔帐围屏床、围屏榻、条案 (五代)
品位中国传统坐具的历史

睑② ④而 B 团口⑨行 l
@睑目 两: 圆
晶 徨 串 德 缓 壁 筋 厮’ 寞
静 鳓 j 萌 静 婶 2 F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矗囊
画 的 腠 圆 形 凳 子 , 便 是 其 一
唐 朝 以 后 R 逐 渐 出 l 使 ^ 们 坐 蒋 更 舒 适 的 枸 蜊 子 。明鹌 著名文 人方 以智曾在 过 . 后 世 通 行 的 桌 子 椅 子 《通 雅 》 一 书 中 考 证 皆 是 唐 朝 来 年 以 后 兴
起 的 。 椅 偕 蒋 膏 . 惫 即 坐 时 有 十 依 靠 。 我 们 从 另 一 幅 名 画 《韩 帮 裁 夜 宴 国 》 中 . 可 以 看 到
五 代 南 唐 一 位薯 名 文 A 、 宰相 韩 巽 臣鼗 坐 在 高 背 椅 上 韵
情 最 . 韩 熙 载 是 盘 腿 坐 在 那 把 椅 子 上 的 , 同 画 中 另 外 两 位 官 员 则 都 已 经 垂 足 而 坐 ” 了
到 了 宋 代 .椅 于 的形 状 日 盐 多 起 米 , 布 靠 背 椅 、 扶 手 椅 、 圄 椅 、 童 椅 等 不 一 而 足 a 后 来 叉 出 现 了 太 师 椅 . 据 说 是 束 朝 位 京 城 长 官 专 为 当 胡 宰 柑
设 计 的 . 以 后 太 师 椅 便 流 传 干 世 M 席 地 到 垂 足而 坐 ,坐 具 从 无 足 到低 是 再 到 高 足 .
是 我 国 家具 史 的一 种 发 展 趋势 ,说 明 人娄 在 生 活上 总是 日益 讲 求 舒服 实用 。 目前 . 盛 行 各 式沙 发 和 绍 台 家具 .
《孔 子 讲 学 圈 》 .
孔 于 便 是 坐 在 一 张 髅 床 上 讲 课 . 周 围 的 72 弟 子 坐 在 几 张 席 子 上 斩 讲 - 1 时 盼 崭 于 . 使 是 人 们 最 早 的坐 具 。 遘 与 席 同 肘 l 稍 蓐 . 出 现 了 称 做 戴 。 的 家 具 。 床
中国家具发展史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
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
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
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
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
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
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
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
)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
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
(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
中国椅子的起源发展史

中国椅子的起源发展史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
敦煌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像;257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
这些图像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
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
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
因此,论及椅、凳的起源,必须从汉魏时的胡床谈起。
宋。
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后汉书。
五行志一》:"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这两段记载可证,我国古代椅子的出现当在汉灵帝时期(168-189年)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有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
胡床在当时家具品类中是等级较高的品种,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客才有资格享用。
在方人雅士中还多有褒词及生动描述。
如南朝梁庾肩吾《咏胡床诗》曰:传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体自平。
临堂对远客,命旅誓出征。
何如淄馆下,淹流奉盛明。
胡床因其形态特点又有"交床"和"绳床"之称。
隋朝称"交床",是因为隋高祖意在忌"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
宋。
陶《清异录》云:"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绷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扈驾,欲息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坐'"。
胡床开始并无靠背,形如今天所见的马扎儿。
唐代始有靠背。
我国古代椅子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课程论文在中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室内家具以床为主,彼时椅凳尚未出现,床即使卧具,亦是坐具。
从商周至秦,古人通常跪坐,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之上,显然这种坐姿是由坐具决定的,当时坐具并未发展起来,主要还是筵和席。
事实上,我国垂足而坐始于宋代,北宋以前,跪坐是正统坐姿,无论君主、贵族、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在正式场合,若想不失礼,就必须跪坐。
在夏商周至汉晋时期,跪坐拥有绝对的正统地位,但是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国的坐具开始开始发展起来,这种姿势也受到了冲击。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与西域各国的交流更加频繁,打破了各国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
东汉末年,伴随着这种交流,胡床由北方的游牧民族传入我国。
《后汉书。
五行志一》:“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中引《风俗通》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这两段记载可证,我国古代椅子的出现应在汉灵帝时期。
胡床可折叠,携带方便,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地区广泛流传。
因其形态特点,胡床又有“绳床”之称。
胡床到了隋代,因隋炀帝猜防胡人便把胡床改名为交床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记载,“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
”唐又继承了隋代的叫法,交床的名称就延续了下来。
到了隋代,虽然坐具有所发展,但是尚没有“椅”的称谓。
且当时诗文中的“床”通常是指“胡床”,是一种坐具,而非我们现在所谓的床。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彼时应该是坐在门外的小马扎上,而非床上。
“椅”的称谓始于唐朝,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记载:“绳床十,内四椅子。
”《新五代史》记载:景延广向皇帝进献时,“器服、鞍马、茶床、椅榻皆裹金银”。
从这可知在唐代已有了椅子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绳床十,内四椅子”是指在十件绳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
我国传统坐具的来历

我国传统坐具的来历我国传统坐具的来历凳子,椅子,都向称中国传统坐具。
但,在最古的时候,我国尚没有这些“垂足而坐”的家具。
这是在经过了一段历史发展后,逐渐才形成的。
在较古的时代,我国古人都是用席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席地而坐”。
比如,我们所常见到的《孔子讲学图》,孔子便是坐在一张矮床上讲课,周围的72弟子坐在几张席子上听讲。
这时席子,便是人们最早的坐具。
与席同时或稍后,出现了称做“床”的家具。
古时候,床并不专指卧具,而大部作为坐具使用。
商朝甲骨文中,已有“床”的象形字。
汉朝人许慎在《说文》中称床为“安身之几坐也”,明确说是坐具。
史书中对床的记载很多,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床。
比如,《战国策》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出游到楚国时,曾向楚王献“象牙床”。
汉朝一部小说书《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有一张“七宝床”。
还有一种称为“匡床”的。
又叫“独坐座”,显而易见是单人的坐具。
据说商鞅曾劝说君王要泰然地“处匡床之上而天下治”,便是指的这种代表着某种权威的坐具。
从席到床,坐具已经逐渐高起来了。
床总得有支架撑起。
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发现的战国时的一张彩漆木床,其形制便有六条小床腿。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上画的单人小床,也有四条小足。
汉朝以后,又兴起一种“胡床”,形状更其高了,可以说是当时的高足坐具。
顾名思义,“胡床”原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宋朝人的记载,这是一种“交足”、“绷带”、“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的坐具,有人考证认为近似今天的“马扎儿”。
正由于轻型方便,常被贵族们带出郊游旅行。
相传,唐明皇出门游历,便带着此具。
登山劳累了,就地支开暂息,美其名为“逍遥座”。
《艺文类聚》记载说,曹操也坐过这种家具。
有一次他和西凉大将马超打仗,被马超突袭,曹操显得很从容,马超军赶来了,他“犹、坐胡床不起”。
从这两处记载看,所谓“胡床”,实非后世的床式卧具,而是一种有腿的简便坐具,是无疑的。
这种坐具自东汉末年传进了中原。
从“胡床”以后,我国坐具趋势越来越向高足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坐具形制的嬗变

主, 家具 的形制属于低矮型。矮型家具期席是最典型的家具 , 同时也 始流行。 杌凳 因不同的形体 、 做工 、 使用方式和地方习惯等而衍生 出 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铺垫用具 , 在卧具发展史上历时最长 、 最古老 , 兼 很 多品种 , 诸如板凳 、 方 凳、 圆凳 、 月牙凳 、 鼓 凳、 高脚 凳 、 梅花凳 、 马 漆木杌 、 裹脚杌等等 。墩 的功能与凳相同 , 它的形状在我国古 已 具坐 、 卧两种功能。席的最初形态 , 应该是 旧石器时代用于坐卧的毛 杌 、 皮、 草垫等。随后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人类手工编织的席 , 如距今 七 有之 , 只不过在相当时期 内并非坐具 , 是随着垂足而坐发展起来的 , 千多年 的山东北辛文化和内蒙古兴隆洼文化遗址中 ,出土过印有席 因其外形似鼓 , 故又称 “ 鼓墩 ” 。 墩 以圆形鼓墩最多见 , 早期的佛教造
榻, 榻是从床发展而来的。榻在汉代 式椅 的汉化步伐加快 ,具有明显汉文化风格的扶手椅已陆续 出现。
以后非常流行 , 人们在床 、 榻和席上的坐姿是一样的 , 只不过坐榻较 有 明确纪年 的最早一例发现于西安唐天宝十五年( 7 5 6 ) 高元口墓壁 4 8窟( 盛唐 ) 、 1 9 6窟( 晚 坐席更为讲究 ,而且榻的形体特点也决定 了其使用功能的专一 I 生, 画中。类似 的木结构 扶手椅还见于敦煌 1
晰, 每一类坐具 的时代特点都具 有典 型性 , 分别代表了我们古代先 所说的扶手椅和“ 绳床” 之外 , 中唐 以后还相继出现了圆搭脑圈椅和
在魏晋以前 只 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起居形式。正因为如此, 坐具便成为家具 无扶手的直搭脑靠背椅 。凳子是后来出现的一个词 , 发展史上历 时最久 、 品种最多 、 最富于变化的一大类 。
纹的陶片 ; 与此 同时 , 在距今约七千年 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中, 出 像和壁画中流行一种秀高的细腰鼓墩 , 为佛教中上等人物的主要坐 土了编织席 的实物—— 苇席。出土的芦席和篾席最早可以追溯到距 具 , 在唐代绘画和雕刻作 品中出现大量坐墩的形象 。在南唐画家顾
中国传统家具发展演变简史

灯挂椅
圈椅
交椅
玫瑰椅
文椅
明黄花梨高靠背南官帽椅 明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 清梳背式官帽椅
明式家具的分类
明式家具按使用途径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椅凳类 (二)桌案类 (三)床榻类 (四)柜架类 (五)其它类
(一)椅凳类
(1)杌 凳
(2)坐 墩
三线绣墩
五开光绣墩
(3)交杌
中国传统家具发展演变简史
从我国起居方式演变的过程来看,我国 家具分为三个时期:
1 前期家具 2 过渡时期家具 3 后期家具
1 前期家具——从商周到秦汉,这个时期是以 跪坐的方式为中心的家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为我国家具萌发期。商、周、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低型家具形成时期。先民自“构木为 巢”开始,就使用茵席之类的家具了,室内以床为中心,地 面铺席,有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后来 又有榻、凳等等。延至商、周、秦、汉,长时期变化不太大。 这一时期是中国椅子产生的前期阶段,也是中国古人“席地 而坐”生活方式诞生的时期。
俗称“马扎”,是古代的胡床, 它自东汉从西域传入中土后,流传 甚广,基本形式为8条直木构成
(4)长凳
即为一种小条凳,是一件民间 日用品,二人并坐而得名
(5)椅 可分为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
除圈椅、交椅外, 有扶手的均为靠背椅。
· 扶手椅
可分为三种,一 种为玫瑰椅;一种为 四出头官帽椅;另一 种为圆椅。
坐席
萌芽发生时期
史前、夏商、西周。 该时期家具的特点:
神秘威严(商周)
商代青铜俎
西周铜禁
成长壮大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
嵌玉漆几
秦汉时期家具的特点: 写实精炼
中国古代家具史

选材:紫檀,红木,花梨木,鸡翅木,楠木,铁梨 木,乌木,黄杨木等。 设计特色: 注重结构美,不用胶和钉,主要用榫卯结构,不同 部位采用不同的榫卯 注重材质美,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泽和纹理,不 加掩饰,色泽深沉雅致,木纹自然优美,质感坚 致细腻。 注重造型美,造型浑厚洗练,稳重大方,比例适度, 线条流利 注重装饰美,装饰简洁,不事繁琐雕琢,装饰线脚 简练细致,朴实无华,制作精工,一线一面,曲 直转折均一丝不苟,严谨准确。
此外,商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髹漆技术,并被运用到床、 案类家具的装饰上。从出土的一些漆器残片上,可以看到丰富 的纹饰,在红地黑花之外,还镶嵌象牙、松石等,其技术达到 了很高水平。 夏商周是家具起源时期,主要出现的家具品种:
席——床榻之始; 俎、几——桌案之始; 禁——箱柜之始; 扆——屏风之始。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 史
中国家具主要经历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 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秦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 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 第五阶段——宋、元:高形家具盛典时期, 第六阶段——明、清:中国古典家具的鼎盛时期, (因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 是中国家具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 圆案(檈)、长杌、橱,并有笥[sì ]、簏[lù](箱)等竹 藤家具。 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qí ]床垂足,并加了床顶、 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摺多牒围屏。 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 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从西晋时起,跪坐的礼节观念渐渐淡薄。至南北 朝,垂足坐渐渐流行。
图3 椭圆圈口
图4 壶门券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初的坐具2012年1月28日,伪专家王敬之通过央视对国宝级文物“汉代黄玉梳妆台凳”发起攻击,其主要理由就是汉代人不坐凳子。
今推荐2011年10月27日博雅网上发表的《中国最初的坐具》一文。
此文发在“玉凳事件”前3个月,显然“中立”。
阅读此文,伪专家的丑恶嘴脸更加暴露无遗。
2010年武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有一篇题为《椅子改变中国文化》的文章,作者是位80后年轻人王巍。
内容如下:“……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这叫跽坐。
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
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变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有扶手、靠背、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
到了宋朝,这种椅子便广泛地流行起来。
椅子的流行不仅仅使人们的坐姿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冲击……”他写及的具体冲击有四点:1、家具数量增加,高足家具如桌子出现;2、椅子使窗户位置升高;3、用餐方式由分餐制变成围坐一张桌子吃饭的合餐制;4、椅子出现前君臣议事大家都跪着,关系像是合作伙伴;椅子出现后,皇帝高坐在椅子上,臣民们跪拜在地上,这巩固了皇权至上的观念。
这位年轻人的说法极具创造性和想象力,说法显然是接受了我国家具研究领域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我们是席地而坐的民族,汉代以后椅凳才传入中原,开始了高足家具与垂足而坐的时代。
[转载]中国最初的坐具四川出土东汉画像砖拓片据查询到的资料,此观点最早是由知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黄现璠先生(1899-1982年)提出。
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相继发表有《我国坐俗古今之变》(一、二、三、四、五)、《古书解读初探》等文章,提出:“纵观吾国古今坐俗,可以大概为二,即自古至隋为跪坐时期,唐宋以后为椅坐时期。
兀子(凳)本可垂足,此坐始于唐,盛于宋。
唐之椅子、绳床垂足而且倚坐,宋代承习,当然无异。
此不独文献上,足为明证,即汉代山东孝堂山石刻及武梁祠之画像石,以及古传名画,今出土文物,亦可见之。
”上述假设和结论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本无可非议,但是近年来这个观点经媒体当做文化普及宣传,有成为社会公认和学术定论的趋势。
我们的祖先究竟是席地而坐还是被席地而坐的呢?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第一,这个观点把因果关系颠倒了。
不是因为有了椅凳,我们的祖先才学会了垂足而坐,或者说,不是家具决定人类的立姿、坐姿和卧姿,而是人类的生体结构、活动规律和生活需要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举止,并由此决定了适合人类的房屋以及各种各样家具的诞生。
我们知道,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是“站立”。
考古学发现,人类从半直立到完全直立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现代人类的身体结构通过进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与其他任何哺乳动物都不同,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立姿、坐姿和卧姿。
比如人类的胸廓形状与绝大多数动物不同,猪、马、羊、狮、鸡、犬、虎、猴等动物都是横径明显小于上下径,而直人的胸廓横径大于前后径。
躯体结构决定了马不能平躺仰卧而人类却适宜平卧,因此我们有了平坦的床。
众所周知,鸟巢都是碗状的,这是因为鸟是俯卧的,而鸟的胸部是弧形的,鸟为自身搭建了适宜身体结构的窝。
相信不会有人说,因为有了平床,所以我们学会了平卧。
人类的下肢骨形态和结构适应其支持和行走的功能,并具有完整牢固的骨盆。
这个拱形骨盆接受从骶骨传来的身体重量,当人坐下时,体重传到左右坐骨结节,耻骨承受张力,下肢的压力获得释放,人类获得休息。
而直坐姿势不止让人休息,人类还可以在直坐姿势下进行手工劳动、进食等活动。
对于在野外生活的远古人类,垂足高位而坐是极其重要和必须的。
这样便于观察环境,在获得休息的同时及时发现天敌或猎物,便于在紧急情况下拔腿而起,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简单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活动中累了,自然会躺下或者席地而坐休息,其中也会有人找一块石头或者一截树木垂足高位而坐,在休息的同时为自己及群体保持警惕状态。
为了便于在行走时维持身体的平衡,同时减轻在走、跑、跳跃时从下面传到脊柱的震动,而减少对头部的冲击,人的脊柱进化呈“S”状弯曲。
这使得人类在垂足而坐时不能得到完全的放松,容易失去平衡。
选择背后有一块大石头的地方垂足倚坐便成为一种最自然的选择,这是靠背椅出现的起因。
后来,人类的这种下意识发展成为有意识设计制作带弯曲后背的明式圈椅,现在被誉为“人体工程学”。
建筑领域有一套名为“建筑设计标准规范”的工具书,内有数百万数据,如住宅的走廊应该多宽,厨房的操作台应该多高,500人学校的操场应该多大等等,所有数据的原始依据就是人体的结构尺寸和活动规律。
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建造木结构的房屋,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遗存了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
干栏式建筑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今天在我国西南地区还可见到。
遗址清理出来的木构件主要有地板、木桩、枋、梁、柱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而且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
家具与建筑同宗同源一起发展,家具功能是建筑功能的延伸,人类正是通过家具来消化和享用建筑室内空间。
如果说建筑的原始功能是御寒暑、避风雨和防止野兽侵袭,那么家具的原始功能就是坐、卧和储存。
高超的榫卯技术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特色,现在很难判断这种技术是从房屋还是从家具上起源的。
现在可以假设的是,我们的祖先在建设房屋的同时,起先是搬移适合垂足而坐的石头或者木块到居住环境内,进而改造或者构筑生活所需的木质家具……这就是凳子、椅子以及后来逐步发展的所有家具的原始起因。
第二,黄现璠先生提出我国古代坐俗的依据是文献记载及汉画像石、古画和出土的文物。
其中最可靠、最形象、最多的无疑是汉代以前的画像砖、画像石及石刻、陶俑等出土实物。
近几十年随着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反映先秦文化的文物和汉代画像砖石大量出土。
其中不乏大量反映高足家具和垂足而坐的场景的文物。
如东汉画像石“西王母”拓片,图中人物垂腿安坐于一张长凳上。
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拓片,表现了当时女子的不同坐姿,其中左边女子一足垂一足抬起,是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自然状态。
图006-08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极其清晰地显示了单人凳与双人凳已经被广泛使用,主要人物跪坐或者盘腿高坐其上。
图009显示的应该是三口之家在高足床上其乐融融的场面,证明高足家具在当时已经出现并被广泛利用。
第三,支持我们祖先2000年前是席地而坐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那时所有的欧洲人都是坐在椅子上的,因为欧洲气候比较阴冷潮湿,亚洲人都是坐在地上的,我们中国人也不例外,因为亚洲气候温暖干燥。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2000年前华夏文明中的礼制、哲学、医药养生学、风水阴阳学、饮食文化等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哲学家历来认为“万物莫不有对”,《易经》以阴阳的变化解释世界,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等。
万物一分为二,阴阳、寒热、水火、干湿等对立而存在。
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通过生活实践,华夏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地属阴性,属阳性的人体要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木结构,但并不是纯木,是以瓦、砖、石等为辅。
历史上很早就有秦砖汉瓦一说,砖墙砖地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北京的紫禁城、苏州园林、山西的大院等都是这样。
而中国传统认为砖地也属阴寒,在砖地上席地坐卧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要与砖地保持一定的空间。
不能一屁股坐在地上的概念已经从生活习惯礼仪制度演变成一种文化,并且发展趋于极致,以至于将双足也列入尽可能与地面保持距离的范畴。
汉画像石上经常出现盘腿坐在凳子上的场景,应该是出于这种文化拘束。
发展到后来出现专门用于搁置双足的家具——“脚榻”,置于椅子和床前以保护双足不受湿寒。
中国古典家具椅子前腿之间安装的管脚枨,为了方便搁置双脚特别削出一斜面,这些在世界其他家具文化中都是很少见的。
我们祖先在定居的环境中,由简至繁制造各种木质家具以保持自己与地面的距离,这也是中国家具发展的原始基础之一。
第四,不可否认,在汉代画像砖、石及各种随葬俑中大量出现跪坐在地的形象。
对此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1896-1979年)在1953年《跪坐蹲踞与箕踞》一文中指出,原始人为缓解劳累,最自然的休息休态以蹲踞(下肢屈折,以膝向上,臀部向下而不着地)及箕踞(以臀部坐地,两腿向前平伸如箕状)为最普遍,不是以跪坐为主要体相。
又说,蹲踞和箕踞不但是东夷人的习惯,可能也是夏人的习惯,而跪坐却是尚鬼的商人统治阶级的坐姿,并演习成了一种供奉祖先、祭祀神天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
可见跪坐只是一种“礼”,屈膝表现的是臣对君、客对主、下对上的尊重、服从与卑躬,因此有“卑躬屈膝”一说。
出土的随葬品中也有这种“礼”教文化的体现,如著名的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金铜长信宫灯,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虽然通体鎏金,但其身份是奴仆,只能跪姿服务。
出土的各种跪姿“俑”很多,均是奴仆阶层,受此文化拘束非跪不可。
这种跪坐也不是隋唐时就消失殆尽,实际一直延续至近百年前。
清末民初百姓叩见官爷依然需要下跪,英皇特使因不向清皇屈膝下跪而酿成外交危机,可见下跪有失尊严是全人类的共识。
而跪坐远不止是“面子”问题,在席子上两膝向前跪地,臀部坐放在小腿上,双手放在膝盖上,稍保持片刻,下肢便会血液循环不畅,麻木疼痛难忍。
除非从小坚持跪坐,经过十年修炼将秀腿坐压成罗圈腿后方能适应。
可见跪坐虽然在汉画像石、砖上大量出现,但并不能说明这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常态,更不能由此断定这是中国人唯一会的坐姿。
就像正步走一样,是当今最正式最高礼仪的步态,但只是在队伍经过主席台前走一分钟,人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随行漫步。
第五,跪坐不是常态,汉画像砖上的“席地”又怎么解释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宾客膝下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席”,而是有一定厚度的一层铺垫。
《礼记·礼器》中说:“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意为不论哪种席子,凡为天子设席必五重,诸侯三重,大夫二重,而且这还不包括下层的筵,并将其列为礼的制度。
五席分别为莞席、藻席、次席、蒲度、熊席。
莞席,以莞草所编,材质粗糙,用来直接铺在地上,以防潮隔虫。
《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篥,乃安斯寝。
”藻席,指花纹精美、色彩艳丽的席子。
次席,又称“桃枝席”,是竹席的一种。
熊席,指以熊、虎、豹、狼皮等所做之席,属冬季使用的暖席一类。
《西京杂记》载:“绿熊席,毛长二尺余,人眠而拥毛自蔽,望之者不能见。
坐则没其中。
”凳子,椅子,都向称中国传统坐具。
但,在最古的时候,我国尚没有这些“垂足而坐”的家具。
这是在经过了一段历史发展后,逐渐才形成的。
前文说过,在较古的时代,我国古人都是用席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