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本大纲是针对历史教育本科生所制定的。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
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大纲起自原始社会,止于隋唐以前,分为九章,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社会生活等方面。
(四)教学时数72学时(五)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二、本文第一章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教学要点: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人类的繁衍;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传说中的英雄及其事迹。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二、古人及其社会生活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一、新人和氏族公社的形成二、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址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四、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组织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英雄时代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第二章夏商(公元前2070~公元前1046年)教学要点:夏、商二代世袭王权的确立和巩固过程;国家政权机构由初创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二、夏代的经济和文化三、夏王朝的发展与衰亡第二节商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代国家机构三、商代的经济四、商代的文化五、商代后期社会矛盾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教学要点:文王建国、武王伐商、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暴虐、平王东迁;西周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点;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周的建立及国家政权的强化一、西周的建立二、西周国家统治机器的完备与加强三、西周各项制度的确立第二节西周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一、社会经济二、哲学、科技和文化三、社会生活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灭亡一、西周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二、西周王朝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教学要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五霸”、大国争霸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老子、孔子的学说。
中国古代教育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教育名著导读》教学大纲学时数: 34 学分: 2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教育名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体现了几千年中国教育文化的思想成就。
本课程在大历史观、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通识为特色,以多元为取向,指导阅读和适度介绍中国教育名著。
旨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经典著作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精神要义,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教育文化,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思想,铸就多学科领域的思想基础,为他们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学习中国古代教育经典原著的基础理论课程,精选了包括《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对贤良策》、《朱子语类》等在内的教育经典片段。
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教育名著的品读与评析,引导学生把握著作精髓、判断著作的价值、领悟著作所探讨的经典性理论或实践问题,学习研读教育专业文献的方法,养成钻研教育名著的习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涵养人文和科学的精神。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名著的基本思想,阐明了所选著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发展轨迹、历代研究状况,把教育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研究同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试图揭示教育经典著作的当代意义和学术价值,培养青年学生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理论和知识方面:掌握名著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特点;掌握名著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发展轨迹;能力和技能方面:能够总结名著的教育经验及其特点,获得正确的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能力,把握我国教育历史演进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课程的性质、教育名著的类型;掌握选读中国古代教育名著的方法。
【重点】选读中国古代教育名著的方法。
【重点】选读中国古代教育名著的方法。
第一章《论语》选读【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论语》的整体结构和基本常识;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及主张;挖掘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现代意义。
中国教育史大纲
聊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傅蕴编2011-7-19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中国哲学史》(上、下),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国教育发展史》,喻本伐、熊贤君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古代教育史》,毛礼锐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208(两个学期)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内容丰富,并且有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知识兼融渗透特点的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古代史是全日制历史本科专业第一个学期的主干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课。
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
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为了做好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全面讲授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按时间线索全面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2、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重点:氏族社会的繁荣,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龙山时代的文明;夏朝奴隶国家的确立,商朝的政权和阶级结构;西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大国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战国变法运动;诸子百家思想;秦朝制度,秦始皇,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思想,秦汉农民战争;门阀士族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南方的经济开发,北魏冯太后、孝文章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吉思汗的主要活动及评价,忽必烈推行汉法,元的统治机构与统治政策;明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明初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语文教育史
二、孔子
1、孔子生平 2、教育思想
3、教学原则
第十八页,共91页。
孔子生平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三十而立” ❖ “席不暇暖” 、惶惶如“丧家之狗” ❖ “五十而知天命” ❖ “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十九页,共91页。
孔子生平(续)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第二十五页,共91页。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观察法和谈话法: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第二十六页,共91页。
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3写一手好文章说一口普通话写一笔好字积累比较广阔的知识8485一古代语文教学大纲的端倪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宋朱熹学规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二壬寅癸卯学制19021904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861922195011922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最早具大纲规模的文件2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31948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解放区首个初具规模的教学大纲871950年编辑大意
第十五页,共91页。
第二章:古文教育期
❖ 古文教育期背景及特点 ❖ 孔子 ❖ 《学记》 ❖ 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 作业
第十六页,共91页。
一、古文教育期背景特点
1、以“五经”、“四书”为教材,或以历代 名家名篇为范本,学的都是书面的“文”;
2、内容具有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文、史、 哲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第一编我国古代的教育第一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二、学校的萌芽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二节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及特点复习题: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简述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五、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七、关于教学和教师的思想八、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孟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三、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思想之比较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的教育思想二、道家的教育思想三、法家的教育思想复习题:简释题:1、六经六艺2、有教无类3、学而优则仕4、三纲领八条目5、预时孙摩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考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3、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4、评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5、简述孟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6、简述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讲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我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秦代的文教政策二、汉代的文教政策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四、隋唐的文教政策五、宋元的文教政策六、明清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我国古代的官学制度一、汉代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二)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二、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制度1、西晋的国子学2、南朝宋朝的四学馆3、北魏的四门学三、隋唐时期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六学二馆:(二)地方官学:(三)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四、宋元时期的官学制度(一)宋代的官学1、北宋初期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2)熙宁、元丰兴学:三舍法3)崇宁兴学2、宋代的官学制度(二)元代的官学实行“汉法”,设置社学:五、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第三节我国古代的私学制度一、私学的产生和兴起二、私学的发展(一)经师讲学(二)蒙养教学1、蒙学的发展及类型2、蒙学的教材3、蒙学的教学三、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第四节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起源二、书院的兴衰1、北宋的书院2、南宋的书院3、元朝的书院4、明朝的书院5、清朝的书院三、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复习题:简释题:1、鸿都门学2、六学二馆3、讲会制度4、三舍法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新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演变概述
新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演变概述教学赵亚夫教授在《我国历史课程改革走向分析》一文中,认为新中国的历史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到1965年是确立新中国历史课程基本性格的时期;1966年到1976年是历史课程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1977年到2000年是由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2000年至今是实施21世纪新课程的时期”.本文以社会变迁为背景,以历史教育目标的变化为依据,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颁布的22个教学大纲划分为三个阶段.下面主要以1956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2年和2001年的历史教学大纲为例,来追寻新中国历史教育的发展轨迹,探求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教育发生了质变,即从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颁布的第一个施政方针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从建国开始,历史教育开始摆脱唯心史观的影响,”用唯物史观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按照社会发展形态划分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成为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新中国的历史课程,在树立无产阶级斗争认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解决观念的问题上,具有特殊功能.但1953年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主要照搬苏联,实行单循环制,即初一到初二上学习世界古代史;初二下到初三学习中国古代史; 高一到高二上学习世界近现代史;高二下到高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种简单模仿与中国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很快被淘汰.1956年颁布的《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和《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新中国教育部制订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1956年大纲对每一时段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小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过去历史的一些事实.并且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向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学生通过语文课得到一些典型史实”;”从五年级起,历史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行讲授.学生在历史课里获得比较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五年级教中国古代史,……六年级教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同时适当地安排一部分跟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有关的世界史知识”.规定通过初级中学中国史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的积极的建设者和保卫者”.通过世界史的教学,”教给学生世界历史的必要知识,并且通过具体事实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叙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世界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劳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世界观”.高中阶段的大纲,加大了历史教学的深度和系统性,教育④●刘冬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一1_..∞,7一新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演变概述目的与初中阶段相同.1956年的大纲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摸索自行制订的第一部大纲.大纲很详细,能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层次性,同时用”双循环”代替”单循环”,即要求高中阶段对初中所学内容进一步学习,深化.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和《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体现了建国初期历史教育的基本目的.1963年大纲是在1956年大纲基础上所作的调整.尤其是《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将1956年颁布的初,高中四个大纲合并在一起,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简洁,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大纲规定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有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基础知识,历史发展规律和理想教育成为这一时期历史教育的核心.但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曾一度对历史教学内容任意”砍伐”,以家史,村史,厂史代替通史,用空泛的议论代替史实的叙述.”文革”中,”左”的倾向发挥到极致,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和现实斗争服务”的旗号下,历史教育成为”四人帮”之流政治斗争的工具.五六十年代的历史教学除了重视基础知识外,还在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旗帜下,用阶级斗争的立场和观点处理问题,思想教育备受重视.政治色彩明显.所以赵亚夫教授认为此阶段的历史教学,”学科定位是第二政治”.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还留有”文革”的极左残余.如大纲开篇说”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今天的世界是历史的世界的一个发展”.又说”一定要肃清刘少奇,林彪,’四人帮’散布的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要求通过中学历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等.但大纲也努力恢复到1963年所订大纲的目标上,只是更明确地把理想教育改为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 如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等.针对”文革”中教育的弊端,历史科也和其他学科一样,把落实”双基”作为重点.在各个历史教学大纲的指引下,建国以来的中学历史教育逐渐形成自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以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为重点,以落实”双基”为主要任务.第二个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阶段基础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开始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1986年,国家教委公布《全日制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历史教学”应当通过讲授中国历史上各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些简单情况,历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着名人物以及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获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些常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际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有助于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和20世纪70年代末的大纲相比,1986年的大纲有明显的变化,一是肃清了”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二是初现被称为”历史教学三大任务”的”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初步轮廓,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被并列为历史教育目的的两个方面.但当时也有学者提出批评,说这个大纲”比较笼统一般”,”对初,高中的历史教育任务未加以分开”,”所提及的培养能力的要求,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1988年,国家制订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主要变化是规定在初中开设世界历史.从而改变了20多年来初中不设世界史课程的情况.同时,根据一纲多本的原则,以1988年教学大纲为依据.国家教委组织了多套教材的编写.有上海版,广东版,四川版等.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大纲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部大纲有以下特点:第一,认为历史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等起积极作用.这一目标的确立,也是响应江泽民总书记于1991 年提出的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号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臧嵘认为,这是表述了历史教学”总的目的和任务”.这一变化透露出历史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提出了90年代历史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即基础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这是对以往教学大纲的细化,特别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等,较过去笼统的”培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进了一步.1996年,国家教委又出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其指导思想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大纲相同,只是在目标要求的层次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另外,这部大纲分三个段落分别表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明确表达了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1992年,1996年大纲与以往相比,更加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历史教学内容的主体.政治色彩在历史课中越来越淡化,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但在另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目标的制订仍然”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要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必须知道什么.而很少从学生及其学习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能够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其次,”三大任务”的提法只是在平面上并列历史教学的三个侧面,没有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视野依然比较狭隘.再次,大纲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关怀,结果只会回到重视现有结论的”知识体系”的老路上.第三个阶段:21世纪初2000年初,我国全面展开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主.成立了历史学专家课题小组,研究制定了新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并于2001年实施起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凸现出历史教育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变革.标准分为四部分内容: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言》指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变化更大.标准把课程内容划分为九个”模块”,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必修课中, 历史I为政治史(9个课题,先中后外);历史Ⅱ为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8个课题,先中后外);历史Ⅲ为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史(8个课题,先中后外).选修课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9个课题,按时序中外合编);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课题,按时序中外合编);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6个课题,世界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6个课题,按中外时序合编);探索历史奥秘(7个课题,按时序中外合编);世界文化遗产荟萃(6个课题,按时序中外合编).必修课共108学时,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文科生至少选3个选修模块.即在高中一,二年级的3个学期内修足6个模块.这两部新的课程标准(大纲)变化巨大:第一,突出了历史教育的对象.强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由以往注意教学方式转为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注重探究式学习.第三,在教学内容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初中教学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高中则以”模块”的方式出现: 减少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避免了历史课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教学内容贴近了中学生. 贴近了现代生活.第四,在能力培养上,强调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将历史学科能力划分为四个层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第五,教育目的不再是空洞的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 国际意识,公民意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课程标准呈现了崭新的课程理念.但由于没有提出具体”行动建议”,常令教学一线的师生们茫然无措,不少教师只能用”老瓶”装”新酒”.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解决课程改革的问题应当从课程标准人手,解决现行《历史课程标准》”远”,“表”,”虚”的问题,做到”近”,”本”,”实”,值得思考.◇我国惟一一版面额叁圆人民币●朱新昌北京通州第一实验中学(1o1lO2)我国曾经发行过惟一一版面额为叁圆的人民币纸币,是经过周恩来总理指定,由苏联代印的, 是人民币发行历史上唯一的叁圆面额票券.这种叁圆纸币是我国1953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币种之一.它于1953年印刷,1955年3月1日正式发行.于1964年5月15 日停止收兑和流通,前后共使用了9年这版叁圆人民币正面花边为深绿色,底纹中间为橙色,两边为浅橄榄绿色.正上方为马文蔚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六字,中央为井冈山龙源口石桥图景,两端花符内各有繁体”叁圆”两字.背面图案是花纹和国徽,中间有汉,蒙,维,藏四种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叁圆”字样.花边及底纹两边的颜色与正面相同,底纹中问为紫粉色.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一,二,五,十元面值的货币,已能够完成所有数额货币换算找零之用.同时由于前苏联政府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方专家.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64年4月15日开始限期收回1953年版的叁圆人民币这版纸币仅流通了9年.回收彻底.再加上当年人们的收藏意识还不浓厚,所以存世量较少,现在已经不为人们所熟悉,目前市面上较难见到其“庐山真面目”,成为人民币收藏的珍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立到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基本史实,提高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掌握基本史实和重大历史事件。
能力目标:在掌握基本史料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历史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为祖国和民族奉献力量的意识和自觉性。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若干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
每个章节的教学都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理解历史发展脉络,认识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思考历史问题,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本课程还将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方式。
五、考核与评价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表现等,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期末考试则主要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教学进度与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进行安排,确保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合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本课程还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所遵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规定。
本文将探讨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包括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指导教学的框架。
教育史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有时候教师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教学大纲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更加有条理和系统。
其次,教学大纲可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教育史是一个历史性的学科,它的内容是有序的、连续的。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每个教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来教授这门课程,导致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和不连贯性。
而有了教学大纲,每个教师都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教授课程,保证了教学的一致性。
教学大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它应该包括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学生需要了解教育史的基本概念,如教育、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以及相关的理论,如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等。
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学生理解中国教育史的基础。
其次,教学大纲应该包括中国教育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例如,他们应该了解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科举制度,以及近代的新式学堂、义务教育等。
他们还应该熟悉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王阳明等。
此外,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一些重要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育史是一个历史性的学科,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某个教育事件或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总之,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指导教学的框架,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及历史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历史。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撰写历史论文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分与学时4学分。
总144学时(学年课,每学期72学时)。
三、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四、教学手段及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要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五、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内容导言(2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什么是中国古代史?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方法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原始社会史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公社制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理解劳动创造人类以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难点:氏族制的产生和解体。
原始社会史概说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血缘家族。
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旧石器时代。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新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演变概述
新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演变概述教学赵亚夫教授在《我国历史课程改革走向分析》一文中,认为新中国的历史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到1965年是确立新中国历史课程基本性格的时期;1966年到1976年是历史课程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1977年到2000年是由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2000年至今是实施21世纪新课程的时期”.本文以社会变迁为背景,以历史教育目标的变化为依据,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颁布的22个教学大纲划分为三个阶段.下面主要以1956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2年和2001年的历史教学大纲为例,来追寻新中国历史教育的发展轨迹,探求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教育发生了质变,即从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颁布的第一个施政方针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从建国开始,历史教育开始摆脱唯心史观的影响,”用唯物史观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按照社会发展形态划分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成为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新中国的历史课程,在树立无产阶级斗争认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解决观念的问题上,具有特殊功能.但1953年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主要照搬苏联,实行单循环制,即初一到初二上学习世界古代史;初二下到初三学习中国古代史; 高一到高二上学习世界近现代史;高二下到高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种简单模仿与中国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很快被淘汰.1956年颁布的《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和《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新中国教育部制订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1956年大纲对每一时段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小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过去历史的一些事实.并且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向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学生通过语文课得到一些典型史实”;”从五年级起,历史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行讲授.学生在历史课里获得比较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五年级教中国古代史,……六年级教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同时适当地安排一部分跟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有关的世界史知识”.规定通过初级中学中国史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的积极的建设者和保卫者”.通过世界史的教学,”教给学生世界历史的必要知识,并且通过具体事实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叙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世界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劳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世界观”.高中阶段的大纲,加大了历史教学的深度和系统性,教育④●刘冬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一1_..∞,7一新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演变概述目的与初中阶段相同.1956年的大纲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摸索自行制订的第一部大纲.大纲很详细,能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层次性,同时用”双循环”代替”单循环”,即要求高中阶段对初中所学内容进一步学习,深化.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和《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体现了建国初期历史教育的基本目的.1963年大纲是在1956年大纲基础上所作的调整.尤其是《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将1956年颁布的初,高中四个大纲合并在一起,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简洁,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大纲规定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有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基础知识,历史发展规律和理想教育成为这一时期历史教育的核心.但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曾一度对历史教学内容任意”砍伐”,以家史,村史,厂史代替通史,用空泛的议论代替史实的叙述.”文革”中,”左”的倾向发挥到极致,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和现实斗争服务”的旗号下,历史教育成为”四人帮”之流政治斗争的工具.五六十年代的历史教学除了重视基础知识外,还在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旗帜下,用阶级斗争的立场和观点处理问题,思想教育备受重视.政治色彩明显.所以赵亚夫教授认为此阶段的历史教学,”学科定位是第二政治”.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还留有”文革”的极左残余.如大纲开篇说”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今天的世界是历史的世界的一个发展”.又说”一定要肃清刘少奇,林彪,’四人帮’散布的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要求通过中学历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等.但大纲也努力恢复到1963年所订大纲的目标上,只是更明确地把理想教育改为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 如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等.针对”文革”中教育的弊端,历史科也和其他学科一样,把落实”双基”作为重点.在各个历史教学大纲的指引下,建国以来的中学历史教育逐渐形成自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以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为重点,以落实”双基”为主要任务.第二个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阶段基础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开始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1986年,国家教委公布《全日制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历史教学”应当通过讲授中国历史上各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些简单情况,历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着名人物以及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获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些常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际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有助于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和20世纪70年代末的大纲相比,1986年的大纲有明显的变化,一是肃清了”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二是初现被称为”历史教学三大任务”的”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初步轮廓,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被并列为历史教育目的的两个方面.但当时也有学者提出批评,说这个大纲”比较笼统一般”,”对初,高中的历史教育任务未加以分开”,”所提及的培养能力的要求,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1988年,国家制订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主要变化是规定在初中开设世界历史.从而改变了20多年来初中不设世界史课程的情况.同时,根据一纲多本的原则,以1988年教学大纲为依据.国家教委组织了多套教材的编写.有上海版,广东版,四川版等.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大纲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部大纲有以下特点:第一,认为历史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等起积极作用.这一目标的确立,也是响应江泽民总书记于1991 年提出的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号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臧嵘认为,这是表述了历史教学”总的目的和任务”.这一变化透露出历史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提出了90年代历史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即基础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这是对以往教学大纲的细化,特别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等,较过去笼统的”培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进了一步.1996年,国家教委又出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其指导思想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大纲相同,只是在目标要求的层次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另外,这部大纲分三个段落分别表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明确表达了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1992年,1996年大纲与以往相比,更加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历史教学内容的主体.政治色彩在历史课中越来越淡化,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但在另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目标的制订仍然”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要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必须知道什么.而很少从学生及其学习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能够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其次,”三大任务”的提法只是在平面上并列历史教学的三个侧面,没有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视野依然比较狭隘.再次,大纲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关怀,结果只会回到重视现有结论的”知识体系”的老路上.第三个阶段:21世纪初2000年初,我国全面展开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主.成立了历史学专家课题小组,研究制定了新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并于2001年实施起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凸现出历史教育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变革.标准分为四部分内容: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言》指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变化更大.标准把课程内容划分为九个”模块”,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必修课中, 历史I为政治史(9个课题,先中后外);历史Ⅱ为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8个课题,先中后外);历史Ⅲ为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史(8个课题,先中后外).选修课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9个课题,按时序中外合编);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课题,按时序中外合编);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6个课题,世界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6个课题,按中外时序合编);探索历史奥秘(7个课题,按时序中外合编);世界文化遗产荟萃(6个课题,按时序中外合编).必修课共108学时,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文科生至少选3个选修模块.即在高中一,二年级的3个学期内修足6个模块.这两部新的课程标准(大纲)变化巨大:第一,突出了历史教育的对象.强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由以往注意教学方式转为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注重探究式学习.第三,在教学内容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初中教学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高中则以”模块”的方式出现: 减少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避免了历史课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教学内容贴近了中学生. 贴近了现代生活.第四,在能力培养上,强调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将历史学科能力划分为四个层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第五,教育目的不再是空洞的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 国际意识,公民意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课程标准呈现了崭新的课程理念.但由于没有提出具体”行动建议”,常令教学一线的师生们茫然无措,不少教师只能用”老瓶”装”新酒”.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解决课程改革的问题应当从课程标准人手,解决现行《历史课程标准》”远”,“表”,”虚”的问题,做到”近”,”本”,”实”,值得思考.◇我国惟一一版面额叁圆人民币●朱新昌北京通州第一实验中学(1o1lO2)我国曾经发行过惟一一版面额为叁圆的人民币纸币,是经过周恩来总理指定,由苏联代印的, 是人民币发行历史上唯一的叁圆面额票券.这种叁圆纸币是我国1953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币种之一.它于1953年印刷,1955年3月1日正式发行.于1964年5月15 日停止收兑和流通,前后共使用了9年这版叁圆人民币正面花边为深绿色,底纹中间为橙色,两边为浅橄榄绿色.正上方为马文蔚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六字,中央为井冈山龙源口石桥图景,两端花符内各有繁体”叁圆”两字.背面图案是花纹和国徽,中间有汉,蒙,维,藏四种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叁圆”字样.花边及底纹两边的颜色与正面相同,底纹中问为紫粉色.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一,二,五,十元面值的货币,已能够完成所有数额货币换算找零之用.同时由于前苏联政府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方专家.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64年4月15日开始限期收回1953年版的叁圆人民币这版纸币仅流通了9年.回收彻底.再加上当年人们的收藏意识还不浓厚,所以存世量较少,现在已经不为人们所熟悉,目前市面上较难见到其“庐山真面目”,成为人民币收藏的珍品。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文化、传统
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制定一份全
面系统的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教学目标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教学,学生应当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时间线、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背
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培养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信心。
二、内容框架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应当包括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以中国历史的主要朝代和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穿插中国古代科技、
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能够全面了解中
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三、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应当规定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包括但不限于讲述、讨论、
游戏、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
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标准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评价标准应当具有针对性、
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五、教学资源
为了保证中国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大纲还需要规定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
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方面的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中国历史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教学大纲,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234013 学分:3 总学时:54说明【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树立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认识,掌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主要理论和历史经验,继承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研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坚持以史为线、以史为据,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切入,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内教育和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系统地、科学地总结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阐述它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教学内容】研究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活动,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变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处地位、所起作用和价值实现的规律性;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随着党的事业发展不断扩大工作领域,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等又是如何演变和丰富发展的;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方针原则、途径方法的历史沿革和形成发展、贯彻实施的客观规律性;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包括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规律;总结、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启发式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
【学时分配】本课程计划学时总数为54学时,在18个教学周内完成,平均周3学时。
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王树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
参考书:[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历史教师教学大纲
历史教师教学大纲一、引言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承载着传承文明、提升素养的使命。
为了确保历史教学的质量,我们编写了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历史教师提供具体指导,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自觉。
2. 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关怀。
4. 培养学生历史研究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本大纲涵盖了以下重要内容,按年级划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2. 世界古代史3. 中国近代史4. 世界现代史高中历史教学内容:1. 近代中国史2. 世界现代史3. 中国现代史4. 世界当代史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我们提倡以下教学方法的使用:1. 讲授法:通过讲述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脉络。
2. 对话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彼此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历史研究课题。
4. 视听教学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五、教学评价为了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我们建议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笔试:通过书面考试来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 项目作业: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并要求学生提交独立完成的研究报告。
4. 课外阅读报告: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历史相关书籍,并提交阅读报告。
六、教学资源为了支持历史教学的实施,我们建议教师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 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历史书籍、文献资料可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2. 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教师可以获取更多与历史相关的教学资源。
3. 视听材料:使用历史纪录片、音频等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环境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应提供以下支持:1. 提供适当的教学设施和场地,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教学大纲)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al History课程编码:16A04041 学分: 2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 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推荐教材:于洪波等著,《简明中外教育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目:1. 孙培青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陈青之著,《中国教育史上中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著,《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5.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6.王雪峰著,《教育转型之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7. 沈红著,《石门坎文化百年兴衰――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现代性经历》,万卷出版社,2006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外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以及对中外历史上的教育与个人、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并能对教育历史问题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外教育发展的史实;能够对人物教育思想做出分析评判,能够对历史上的复杂教育事件做出自己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发展观以及对教育历史人物、制度、政策、事件等分析评判能力;培养驾驭资料、分析评判、独立思考和自己得出结论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课程的基本要求1.具备怀疑和批判意识,不可迷信权威、书本;具备联系、发展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关注现实、关怀人生。
2.中外教育史应以讲授中外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基础,着重使学生掌握教育发展的特点、规律。
3.教学应通过课堂讲授、讨论、专题讲座、实验、调查、教育实践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史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研究教育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史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育史的教学应注意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教育史的学科地位;理解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内容;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外教育史的学科地位与作用;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内容;中外教育史的学习与研究方法[授课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授课内容]一、中外教育史概述二、中外教育史的分期三、学习中外教育史的意义四、怎样学习和研究中外教育史第二章原始社会与夏商西周的教育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的起源以及古代学校的萌芽,重点掌握西周时期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代学校的萌芽;西周的教育。
[授课方法] 讲授法[授课内容]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教育的起源二、古代学校的萌芽三、夏、商的教育第二节西周的教育一、西周的社会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三、六艺教育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发展状况;理解道家、法家的教育思想;掌握孔子、墨子、孟轲、荀况及《学记》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孔子教育思想;墨子教育思想;孟轲与荀况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授课方法] 讲授法;视频欣赏;名著阅读。
[授课内容]第一节社会和教育概况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教育思想三、教育贡献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教育思想第四节道家的教育思想第五节法家的教育思想第六节孟轲、荀况的教育思想第七节《学记》教育思想一、简介二、教育思想第四章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教育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秦汉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分析评价董仲舒、颜之推、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汉唐的教育制度;董仲舒、韩愈的教育思想。
[授课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授课内容]第一节秦汉的教育一、秦汉的文教政策二、汉代的教育制度三、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教育一、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二、颜之推的教育思想第三节隋唐的教育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二、唐代教育制度三、韩愈的教育思想第五章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宋辽金元明清的文教政策与教育制度分析评价朱熹、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宋明清的教育制度;朱熹、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授课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授课内容]第一节宋元的教育一、宋元的教育制度二、朱熹的教育思想第二节明清的教育一、明清的教育制度二、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三、颜元的教育教育思想四、黄宗羲的教育思想第六章古代的书院制度和选士制度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书院和科举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掌握书院管理与教学的特点;评价科举制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书院的管理与教学特点;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授课方法] 讲授法;视频赏析;讨论法[授课内容]第一节书院制度一、书院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二、书院的管理与教学第二节选士制度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二、科举制度的内容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第七章清末时期的教育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末时期教育的变革,掌握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理解清末时期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严复、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授课方法] 讲授法;比较法[授课内容]第一节清末时期的教育变革一、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三、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第二节清末时期的教育思想一、维新教育思想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八章民国初年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国初年中国教育发展的状况,掌握1922年学制;分析评价蔡元培教育思想;理解20年代的教育思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922年新学制;蔡元培教育思想。
[授课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授课内容]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第二节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一、发布教育改革令二、制定民国教育方针三、公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三节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三、教育独立的思想四、大学教育思想五、展个性,尚自然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九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的发展状况,掌握杨贤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陶行知教育思想。
[授课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授课内容]第一节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及教育制度第二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二、生活教育理论三、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四、普及教育思想五、民主教育思想第十章外国古代教育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与掌握关于教育起源的各种学说;2、了解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掌握其特征;3、了解东方文明古国对教育的贡献;4、明确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5、掌握“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6、掌握西塞罗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掌握西塞罗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授课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授课内容]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二节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古巴比伦教育二、古埃及教育三、古印度教育四、古希伯来教育第三节古希腊的教育一、古希腊城邦的教育制度二、古希腊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古罗马的教育第十一章中世纪的教育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的基本类型、地位、作用,世俗封建主教育的主要形式,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地位、作用,拜占庭教育的特征,阿拉伯教育的影响,中世纪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世纪大学;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授课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授课内容]第一节中世纪的特征第二节中世纪的教育一、基督教教育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第十二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路德派的教育主张,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自然适应性原则、教学原则、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授课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授课内容]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一、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二、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容四、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五、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与地位第二节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三节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一、生平与世界观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三、泛智教育论四、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五、学校教育理论六、教学理论七、道德教育八、论幼儿教育九、教育管理思想十、影响与意义第十三章近现代英国的教育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19世纪英国自愿操办初等学校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沛西·能的教育思想,罗素的教育思想。
2、掌握《福斯特法》、《巴特勒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英国中等教育的“三轨制”与综合中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福斯特法》、《巴特勒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授课方法] 讲授法[授课内容]第一节英国教育的近代化一、教育领导体制的沿革二、近代英国学校教育体制的演变第二节20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一、20世纪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转变二、20世纪英国学校教育体制三、洛克论教育四、罗素的教育思想五、沛西•能的教育思想第十四章美国的教育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殖民地时期美国教育的主要特征,美国的国家教育制度。
2、掌握二战后美国追求教育公平的主要表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杜威对教育理论的主要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862年《莫雷尔法案》;1958年《国防教育法》;杜威教育思想。
[授课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授课内容]第一节20世纪以前的美国教育一、殖民地时期的教育(1607~1775)二、独立战争至南北战争前的教育三、南北战争至19世纪末的教育第二节20世纪美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二战前美国的教育二、二战后美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三节杜威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二、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三、教育目的论——教育为什么四、课程与教学论五、道德教育论六、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评价撰稿人:李燕审核人:陈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