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机翼低速

合集下载

第6章亚音速翼型和机翼的气动特性(3)精品PPT课件

第6章亚音速翼型和机翼的气动特性(3)精品PPT课件
推广应用普朗特 -葛劳渥特法则 至三维
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


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
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
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
这样,就可得到一套计算亚音速流中机翼升力线斜率的曲线。 这一特性称为亚音速机翼的升力线斜率相仿律
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
6.5.3 亚音速流时来流马赫数对 机翼气动特性的影响
6.5.3.1 M对机翼升力特性的影响
M对机翼升力特性的影响
M对机翼升力特性的影响
在亚音速范围内,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Cymax与翼型形状 有关,一般随M 的增大而下降。这是由于随M的增大, 翼型表面压强系数的绝对值按同样的比例系数增大,故翼 型上最小压强点的压强降低得最多,使翼型后部的逆压梯 度增大,导致翼型在较小迎角下就分离失速,故机翼升力 系数降低。
这样亚音速流中机翼焦点位置与对应的不可压机翼的焦点位置之间的关系为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亚音速机翼的压力中心和焦点也存在相仿律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左边为亚声速右边为超声速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左边为亚声速右边为超声速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左边为亚声速右边为超声速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左边为亚声速右边为超声速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实验表明当迎角继续增大时机翼的压力中心要向后移动
的压力中心距机翼平均气动弦前缘的x向距离为

低速机翼的气动特性实验指导书(学生实验报告)

低速机翼的气动特性实验指导书(学生实验报告)
计算出大气密度 =kg/m3
2、记录不同迎角下各测压管读数(单位cm),计算各测压孔的静压与来流的静压差 ,从而计算出各测压点压强系数
表3实验数据表(来流风速 = 20m/s,迎角 4°)
i
Y(mm)
i
Y(mm)
1
3.75
8.25
0.025
0.055
13
3.75
-5.4
0.025
-0.036
2
7.5
18
45
-6.75
0.3
-0.045
7
60
24
0.4
0.16
19
60
-6.45
0.4
-0.043
8
75
22.2
0.5
0.148
20
75
-5.7
0.5
-0.038
9
90
19.35
0.6
0.129
21
90
-4.65
0.6
-0.031
10
105
15.75
0.7
0.105
22
105
-3.6
0.7
-0.024
5、调节机翼的迎角α,再次记录数据,直到各迎角下数据均记录完毕。
6、如果需要测定其它风速下的气动力数据,回到步骤4继续进行实验。
7、缓慢增大迎角,观看机翼失速时的压力分布的变化。
8、风洞停车。
9、实验完毕,整理实验数据,绘制 ~ , ~ 曲线,计算升力系数 ,压差阻力系数 。并绘制 ~α曲线, ~α曲线。
用图解法计算机翼上表面压力系数 曲线与 轴围成的面积减去机翼下表面压力系数 曲线与 轴围成的面积,两面积之差就是法向力系数 。而弦向力系数 的数值等于 曲线与 轴所围的面积减去 曲线与 轴所围的面积之差。

低速翼型的气动特性和方程讲解

低速翼型的气动特性和方程讲解
低速翼型的气动特性和 方程讲解
5.1 翼型的几何参数及表示方法
5.1.1 翼型的几何参数 5.1.2 NACA翼型 5.1.3 NACA五位数 5.1.4 层流翼型 5.1.5 超临界机翼
5.1.1 翼型的几何参数
翼的横剖面形状,又称为翼剖面。在空气动力学中,翼型通 常理解为二维机翼,即剖面形状不变的无限翼展机翼。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 (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for Aeronautics,NACA,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 对低速翼型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将当时的几种优秀翼型的厚度折算成相同厚度时,厚度分布 规律几乎完全一样。在当时认为是最佳的翼型厚度分布作为 NACA翼型族的厚度分布。厚度分布函数为:
莱特兄弟所使用的翼 型与利林塔尔的非常 相似,薄而且弯度很 大。这可能是因为早 期的翼型试验都在极 低的雷诺数下进行, 薄翼型的表现要比厚 翼型好。
随后的十多年里,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大量翼型, 如RAF-6, Gottingen 387,Clark Y。这些翼型成为NACA 翼型家族的鼻祖。
例: NACA 2 3 0 1 2
20 3
C
L设
2
C L设
2
3 20
0.3
2 x f 30 % x f 15 %
中弧线 0:简单型 1:有拐点
t 12%
CL设:来流与前缘中弧线平行时的理论升力系数
1939年,发展了NACA1系列层流翼型族。其后又相继发展 了NACA2系列,3系列直到6系列,7系列的层流翼型族。
(12p)2pxx2

第五章+机翼低速气动特性(4)

第五章+机翼低速气动特性(4)
第5章 机翼低速气动特性(4) 机翼低速气动特性(4)
7 升力面理论
z
ξ
A

o
B
x
MdζζC NhomakorabeaD
z
x
升力线理论的应用范围
升力线理论的应用有一定的范围: 升力线理论的应用有一定的范围 (1)迎角不能太大(α<10°)。升力线理论没有考虑空气 迎角不能太大( 迎角不能太大 °。 的粘性,而在大迎角下的流动出现了明显的分离。 的粘性,而在大迎角下的流动出现了明显的分离。 (2)展弦比不能太小(λ≥5)。 展弦比不能太小(λ≥5)。 展弦比不能太小 (3)后掠角不能太大(χ≤20°)。 后掠角不能太大( ≤20 后掠角不能太大 ≤20°
∂y ′ V∞ − v =0 ∂x 面
确定γ(ξ,ζ)的积分方程
可取翼面边界条件近似在y=0平面 即XOZ平面 平面(即 平面) 可取翼面边界条件近似在 平面 平面 上满足, 上满足,即根据泰勒级数表示式有
∂v (v)面 = (v) y=0 + ⋅ y +L ∂y y=0
y
V∞
o
x
z
升力面气动模型
求解大后掠角或中小展弦比机翼的迎角—弯度问题虽然 求解大后掠角或中小展弦比机翼的迎角 弯度问题虽然 仍可用П形马蹄涡作为基本解来与直匀流叠加, 仍可用П形马蹄涡作为基本解来与直匀流叠加,但应抛弃 使用一条附着涡线来代替机翼附着涡系的假设, 使用一条附着涡线来代替机翼附着涡系的假设,而是将机 翼改用附着涡面来代替, 翼改用附着涡面来代替,此时涡密度是 γ (ξ,ζ ) 。这就是升 力面模型。 力面模型。 升力面模型: 直匀流+附着涡面 附着涡面+自由涡面 升力面模型: 直匀流 附着涡面 自由涡面

89第五章机翼低速气动特性(2)PPT课件

89第五章机翼低速气动特性(2)PPT课件

e vi
0
Ve V
V
Δα i
19
下洗角
由于下洗速度远小于来流速度,故可得
i(z)tg1vV i( z)vV i( z)41 V
l 2
d dd
l 2
z
e vi
0
Ve V
V
Δα i
20
升力,诱导阻力
在求作用在机翼微段上的升力之前,我们先引
入“剖面流动”的假设,假设有限翼展的机翼
各剖面所受的气动力与以有效速度Ve流过形状
z
l/ 2
e
vi
Ve
V
V
Δα i
Δα i
z
dv i
d d d x
d
22
升力,诱导阻力
dR的方向垂直于有效速度Ve,它在垂直和平行 V∞方向上的分量分别为升力dL和阻力dDi
d Ldc Ro si(z)d RV (z)dz diD dsRi n i(z)dL i(z)
dX
e
vi
Ve
V
V
dY dR
Δα i
Δα i
23
升力,诱导阻力
沿整个翼展积分,得到整个机翼的升力和阻力为
l
L V
2 l
Γ (z)dz
2
l
Di
V
2 l
Γ (z) i(z)dz
2
dX
e
vi
Ve
V
V
dY dR
Δα i
Δα i
24
升力,诱导阻力
Di这个阻力在理想二维翼上是不存在的,它是由 于有限翼展机翼后面存在自由涡而产生的,或者 说,是因下洗角的出现使剖面有效迎角减小而在 来流方向形成的阻力,故称为诱导阻力。

第六章_二维翼型资料

第六章_二维翼型资料

翼型上、下表面(上、下缘)曲线用弦线长度的相对坐标的
函数表示。
yu
yu b
fu (x),yd
yd b
fd (x), x
x x
这里,y也是以弦长b为基准的相对值。上下翼面之间的距用
2 yt yu yd
翼型的厚度定义为
c max yu yd
例如,c =9%,说明翼型厚度为弦长的9%
§6.1 翼型的几何参数及其发展
§6.1 翼型的几何参数及其发展
通常飞机设计要求,机翼和尾翼的升力尽可能大、阻力 小、并有小的零升俯仰力矩。因此,对于不同的飞行速 度,机翼的翼型形状是不同的。 对于低亚声速飞机,为了提高升力系数,翼型形状为圆 头尖尾形; 对于高亚声速飞机,为了提高阻力发散Ma数,采用超临 界翼型,其特点是前缘丰满、上翼面平坦、后缘向下凹; 对于超声速飞机,为了减小激波阻力,采用尖头、尖尾 形翼型。
§6.1 翼型的几何参数及其发展
2 翼型的几何参数
翼型的最前端点称为前缘点,最后端点称为后缘点。 前后缘点的连线称为翼型的几何弦。 但对某些下表面大部分为直线的翼型,也将此直线定义为 几何弦。翼型前、后缘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翼型的弦长, 用b表示,或者前、后缘在弦线上投影之间的距离。
§6.1 翼型的几何参数及其发展
第 6 章 二维翼型
6.1 翼型的几何参数和翼型研究的发展简介 6.2 翼型的空气动力系数 6.3 低速翼型的低速气动特性概述 6.4 库塔-儒可夫斯基后缘条件及环量的确定 6.5 实用低速翼型的气动特性
§6.1 翼型的几何参数及其发展
1、翼型的定义与研究发展
在飞机的各种飞行状态下,机翼是飞机承受升力的主要 部件,而立尾和平尾是飞机保持安定性和操纵性的气动 部件。一般飞机都有对称面,如果平行于对称面在机翼 展向任意位置切一刀,切下来的机翼剖面称作为翼剖面 或翼型。翼型是机翼和尾翼成形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 影响到飞机的气动性能和飞行品质。

第六章低速机翼

第六章低速机翼
l2 S
展弦比越大,机翼的升力系数越大,但阻力也增大。高速飞机一般采用小展弦比的机翼。
根梢比:根梢比是翼根弦长b0与翼尖弦长b1的比值,一般用η表示,
b0 b1
2.1 机翼的几何参数
梢根比:梢根比是翼尖弦长b1与翼根弦长b0的比值,一般用ξ表示,
b1 b0
上反角(Dihedral angle) 上反角是指机翼基准面和水平面的夹角,当机翼有扭转时,则是指扭转轴和 水平面的夹角。当上反角为负时,就变成了下反角(Cathedral angle)。低速机翼采用一定的上反角可 改善横向稳定性。
如果飞机的机翼向前掠,则后掠角就为负 值,变成了前掠角。
0
1
0.25
2.1 机翼的几何参数
y
几何扭转角:机翼上平行扭于对称面的翼剖面的弦线相对于翼根翼剖面弦线的角

x
度称为机翼的几何扭转角 ;如右图所示。若该翼剖面的局部迎角大于翼根
o
翼剖面的迎角,则扭转角为正。沿展向翼剖面的局部迎角从翼根到翼梢是减少
2.3 大展弦比直机翼的气动特性
对于λ= ∞的无限翼展机翼,由于无翼端存在,上下翼面的压差不会引起展向的流动,展向任一剖面均保 持二维翼型的特性。对于有限翼展机翼,由于翼端的存在,在正升力时机翼下表面压强较高的气流将从机翼 翼尖翻向上翼面,使得上翼面的流线向对称面偏斜,下翼面的流线向翼尖偏斜,而且这种偏斜从机翼的对称 面到翼尖逐渐增大。如图所示。
直匀流+附着涡线+自由涡面 因为低速翼型的升力增量在焦点处,约在1/4弦点,因此附着涡线可放在展向各剖面的1/4弦点的连线上,此 线即为升力线。
2.3 大展弦比直机翼的气动特性
2.3 大展弦比直机翼的气动特性
2.3.3 升力线理论

翼型与机翼的气动特性

翼型与机翼的气动特性
,以及低超声速飞行的超声速飞机机翼; 另一类是尖头尖尾的,用于较高超声速飞行的超声速飞机
机翼和导弹的弹翼。
历史回顾:飞机翼型的发展
对翼型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 期,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带有一定安装 角的平板能够产生升力,有人研究了鸟 类的飞行之后提出,弯曲的更接近于鸟 翼的形状能够产生更大的升力和效率。 鸟翼具有弯度和大展弦比的特征
NACA翼型族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for Aeronautics,缩写为NACA,后来为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对低速翼型进行了
系统的实验研究。他们发现当时的几种优秀翼型的折算成相同厚度时,
6.2 低速翼型及机翼气动特性
6.2.1 低速翼型
Airfoil characteristics(experiment)
翼型的低速绕流图画
翼型的低速绕流图画 起动涡:尾缘 附着涡:由绕整个翼型的环量形成 驻点位置变化:下翼面距前缘不远处;迎角越小,驻点离前缘越近
;迎角增大,驻点位置后移;压强最大点 压强与速度变化
平板翼型效率较低,失速迎角很小
将头部弄弯以后的平板翼型, 失速迎角有所增加
1884年,H.F.菲利普使用早期的风洞测试了一系列翼型, 后来他为这些翼型申请了专利。
早期的风洞
与此同时,德国人奥托·利林塔尔设计并测试了许多曲线翼 的滑翔机,他仔细测量了鸟翼的外形,认为试飞成功的关键 是机翼的曲率或者说是弯度,他还试验了不同的翼尖半径和 厚度分布。
yf xff2(2xf xx2)
yf
f
(1xf

空气动力学之机翼的低速气动特性

空气动力学之机翼的低速气动特性

7.1 机翼的几何参数
7.1.1 平面形状及其几何参数
(1)机翼的体轴系oxyz与平面形状:
体轴系:oxy是中央翼剖面的体轴系;右手法则定z轴。 机翼在xoz面的投影---平面形状。其基本构型有三种:
• Examples for the configurations
• Examples for the configurations
第七章 机翼的低速气动特性
• 机翼的几何描述 • 机翼的低速绕流特征 • 机翼低速位流理论
(升力线理论、升力面理论及吸力比拟) • 机翼的一般低速气动特性
机翼---升力的最主要的提供者
• 机翼是飞机的最重要的升力部件,其气动特性 关乎飞行性能与飞行品质。气动特性与机翼的 几何形状和尺寸密切相关。
• 机翼形尺的选取和设计,还与飞机布局、结构、 工艺、材料、重量、重心及隐身等等因素密切 关联。
界条件:
2/x22/y22/z20,
B.C:n•( )W0,
(
0) . x,y,z
(KJcond).ition
其实,所介绍的位流理论就是薄机翼的线性化近似理论。 与薄翼型理论一样,机翼的升力看成仅由弯板机翼贡献,厚 度忽略。具体的理由第八章将予以说明。不过要注意,薄翼 型理论中弯板翼型用面涡来模拟;薄机翼中,弯板机翼该用 是么替代???
附着面涡强度:
( , ) S
(2)确定涡强的方程
风轴系中,设弯板机翼翼面方程为 y = f(x, z),则翼面法向
矢量为 n W ( f/ x , 1 , f/ z )
则翼面不可 穿透 —— 物面边界条件——为 0 n W • V W ( v x f / x v y v z f / z ) W
该假设的一个涵义:对任意“小微段翼”,有

课件:低速翼型的气动特性

课件:低速翼型的气动特性

(6.10, p145)
体轴系(见图6.10,p144)中,速度分量为:
u v
V V
cos sin
u v
1onthewall (6.9.
p145)
(6.9)代入(6.10)得(6.11),忽略其中的二阶及以上的小量,即保留 一阶小量(线性化),有翼面边界条件线化近似结果:
v(x,0)
y
y0
V
• 翼型绕流环量的产生
由于远离翼面处流动不受粘性影响,所以 Γ= 0 。
若设边界层和尾流中的环量为Γ3,则应有, Γ = Γ1+ Γ 2 +Γ3 。
于是 Γ1 = - (Γ 2 +Γ3) 。
此时,如不计粘性影响,绕翼型的速度环量与 起动涡的速度环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
Γ1 = - Γ 2 。
位流理论可用之处
(
dyw dxw
)
( yw )u,l y f yc
y
y0 u,l
V
(
dy f dx
dyc dx
)
(6.12, p145) (6.13, p145)
扰动速位 的线性叠加
/ y y0 V
f
/ y
y0
确定了无粘位流理6.4 薄翼型(位流)理论
翼型位流问题的一般提法
2 0
n
0,在翼面上
,在无穷远
B.C
K J条件, 在后缘处
速度位,
来流速度位
,
n
翼面外法线单位矢
.
该问题的解,一般可由数值解法获得,这将在§6.5介绍 。本节要介绍的是,薄翼型绕流的小扰动线性化近似条件下 的解析解法。
2 / x2 2 / y2 0

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第2章 机翼低速气动特性

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第2章 机翼低速气动特性
2、机翼的平均气动弦长 根据翼型理论,作用在翼型上的纵向空气动力可以用
作用在翼型焦点上的升力、阻力与绕该点的零升俯仰力 矩来代表,力矩的参考长度是翼型的弦长。类似地,作 用在机翼上的纵向气动力亦可用作用于机翼焦点上的升 力、阻力与绕该点的零升俯仰力矩来代表,但作为力矩 的参考长度是平均气动弦长bA。
M z0
2qmz0
l / 2 b2 (z)dz
0
由于假设矩形机翼的零升俯仰力矩和实际机翼的零升俯 仰力矩相同,由 Mz0 M 'z0 得
bA
2 S
l / 2 b2 ( z)dz
0
Folie 34
2.2 机翼的空气动力系数,平均气动弦长和焦点
3、机翼的焦点 因机翼左右对称,而且来流与机翼对称面平行,则机
Folie 7
2.1 飞机的气动布局与机翼的几何参数
1、飞机的气动布局 不同类型的飞机、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飞行任务,飞
机的气动布局是不同的。 何为飞机的气动布局?
广义而言:指飞机主要部件的尺寸、形状、数量、及 其相互位置。
飞机的主要部件有:推进系统、机翼、机身、尾翼 (平尾、立尾)、起落架等。
Folie 8
Folie 2
2.1 飞机的气动布局与机翼的几何参数
人类向往飞行是从模仿鸟类飞行开始的。但是由于鸟 类飞行机理的复杂性,至今未能对扑翼机模仿成功。
而真正促使人们遨游天空的,也许是受中国风筝的启 发,在航空之父凯利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将动力和升力 面分开考虑,而发明了固定翼飞机。
飞机是二十世纪人类史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人类最 快捷、舒适、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国家安全、 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实际机翼微元面积 b(z)dz

第六章_二维翼型

第六章_二维翼型

翼型上、下表面(上、下缘)曲线用弦线长度的相对坐标的 函数表示。 y y x
yu
u
b
f u ( x), y d
d
b
f d ( x), x
x
这里,y也是以弦长b为基准的相对值。上下翼面之间的距用
2 yt yu yd
翼型的厚度定义为
c max yu yd
例如,c =9%,说明翼型厚度为弦长的9%
§ 6.3 低速翼型的低速气动特性概述
(4)随着迎角的增大,驻点逐渐后移,最大速度点越靠近 前缘,最大速度值越大,上下翼面的压差越大,因而升 力越大。 (5)气流到后缘处, 从上下翼面平顺流出, 因此后缘点不一定是 后驻点。
§ 6.3 低速翼型的低速气动特性概述
2、翼型绕流气动力系数的变化曲线
一个翼型的气动特性通常用曲线表示,以a 为自变数的曲 线3条:Cl 对a曲线,Cd 对a 曲线,Cm 对a 曲线;以Cl 为自变数的曲线有2条:Cd对Cl曲线, Cm对Cl曲线。其 中, Cd 对 Cl 的曲线称为极曲线。 在小迎角下,薄翼型上的升力主要来自上下翼面的压强差。
空气动力矩取决于力矩点的位置。如果取矩点位于压力中心,力矩为零。 如果取矩点位于翼型前缘,前缘力矩;如果位于力矩不随迎角变化的点, 叫做翼型的气动中心,为气动中心力矩。规定使翼型抬头为正、低头为 负。薄翼型的气动中心为0.25b,大多数翼型在0.23b-0.24b之间,层流 翼型在0.26b-0.27b之间。
yf f 2 [( 1 2 p ) 2 px x ] 2 (1 p)
x p
x p
式中,p为弧线最高点的弦向位置。中弧线最高点的高度 f(即弯度)和该点的弦向位置都是人为规定的。给f和p 及厚度c以一系列的值便得翼型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
1
2
1
n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1 本章目录 本节目录
6.1.2 几何扭转角 扭
机翼任一展向位置处翼剖面弦线与翼根剖面弦线 间的夹角,称为几何扭转角 上扭为正,下扭为负,见图6-3。
图6.3 机翼几何扭转
通常取尖(梢)弦处的扭转角 扭1为特征扭转角。 对简单的线性扭转机翼有:
扭 z
2、下洗速度、下洗角、升力、诱导阻力
大展弦比直机翼展向剖面和二维翼剖面的主要差别在于自由 涡系在展向剖面处引起一个向下(正升力时)的诱导速度, 称为下洗速度。由于机翼已用一条展向变强度 z 的附着涡 线——升力线所代替,所以自由涡在机翼上的诱导下洗速度, 可以认为是附着涡线上的诱导下洗速度。
l 2
z
扭1 扭1 z
在机翼上为改善某些方面的气动性能,常采用几 何扭转的方法,如采用负几何扭转 扭1 2 ~ 4 。 除几何扭转外,还可采用气动扭转。气动扭转是 指:虽然展向剖面弦线共面,无几何扭转,但因 采用不同翼型,各剖面零升力线不一致而形成气 动上的扭转角。
6.1.3 上(下)反角
本章目录 本节目录
图6.7
图6-7 大

图6.7 大展弦比直机翼涡系模型
说是既合理又实用的气动模型,这是因为: • 它符合沿一根涡线强度不变且不能在流体中中断的 旋涡定理。 • 形马蹄涡垂直来流那部分是附着涡系,可代替 机翼的升力作用。沿展向各剖面上通过的涡线数目 不同。中间剖面通过的涡线最多,环量最大;翼端 剖面无涡线通过,环量为零,模拟了环量和升力的 展向分布。 • 形马蹄涡系平行来流且拖向下游无限远,模拟 了自由涡面。由于展向相邻两剖面间拖出的自由涡 强度等于着两个剖面上附着涡的环量差,从而建立 了展向自由涡线强度与机翼上附着涡环量之间的关 系。
3、确定 z 的微分-积分方程
由式(6-15)知,求解大展弦比直机翼的升力和诱导阻力问 题,归结为确定环量沿展向分布 z 。根据剖面假设,dz微 C'y 和诱阻 段上机翼的升力和诱导阻力也可用剖面的升力系数 ' 系数 C xi 来表示,即:
本章目录 本节目录
6.1.1平面形状和平面几何参数
机翼平面形状是指机翼在xz平面投 影的形状。按平面形状的不同,机 翼可分为矩形机翼、椭圆形机翼、 梯形机翼、后(前)掠机翼和三角 形机翼等,见图6-1。早期低速飞机 机翼大都采用矩形机翼,现在则采 用梯形机翼。高速飞机则采用后掠 机翼或三角机翼。
图6.1 平面形状
图6.2 机翼平面几何参数
本章目录 本节目录
6.1.1平面形状和平面几何参数(续)
• 在气动计算上还要用到几何平均弦长b平均和 平均气动弦长 bA ,其定义为:
b平均 S
l
2 l2 2 b A b z dz S 0
b 显然, 平均 是面积和展长都与所讨论机翼相等 的当量矩形翼的弦长;而 b A 则是半翼面心位 置处的弦长,并取为纵向力矩系数的参考长度。
d yi z d 4 z d
d d d

图6-8 升力线上的下洗
z >0,d >0, d yi 是负值,即向下。整个自 图6-8所示情况是 d
由系在z点产生的下洗速度为:
由于下洗速度的存在,机 翼展向每个剖面上的实际 有效风速 e 为无限远处来 流速度 与下洗速度的 矢量和,有效迎角 e 也 比几何迎角 减小 了 i , i 叫下洗角, 见图6-9。
dXi dRsin i z dY i z
如沿整个翼展积分,得到整个机翼的升力和阻力为
Y l z dz
2
l 2
X i l z i dz
2
l 2
这个阻力在理想二维翼上是不存在的,它是由于有限翼展机翼后面存在自 由涡而产生的,或者说,是因下洗角的出现使剖面有效迎角减小而在来流 方向形成的阻力,故称为诱导阻力。此诱导阻力与流体的粘性无关,是有 限翼展机翼产生升力必须付出的阻力代价。从能量的观点看,机翼后方自 由涡面上的流体微团旋转所需的能量,必须由机翼提供一个附加的推力来 克服诱导阻力才能维持有升力的飞行。
l 2
本章目录
6.3升力线理论
6.3.1气动模型和升力线假设
6.3.2 升力线理论
本章目录
6.3.1气动模型和升力线假设
对大展弦比机翼,自由涡面的卷起和弯曲主要 发生在远离机翼的地方。为了简化,假设自由 涡面既不卷起也不耗散,顺着来流方向延伸到 无穷远处。因此,直均流绕大展弦比直机翼流 动的气动模型可采用: 直均流+附着涡面+自由涡面 而附着涡面和自由涡面可用无数条马蹄涡来模 拟,如图6-7所示。
左右半个机翼弦平面与x0z平面的夹角叫上 (下)反角 。上反为正,下反为负 。
图6.4上(下)反角
7 ~ 3 。低速机翼采 通常机翼的
用一定的上反角可改善横向稳定性。
本章目录 本节目录
机翼与机身相对位置
6.2 涡定理及下洗
6.2.1 直线涡的诱导速度及毕奥-萨瓦定律
6.2.2 下洗
本章目录 本节目录
6.1.1平面形状和平面几何参数(续) 表征平面形状的无量纲参数: l2 l 1.展弦比
S b平均
2.根梢比
b0 b1
1
3.后掠角、直前缘、直后缘、翼弦 4 点以及 1 2 点连线与z轴的夹角,分别称为前缘后掠角、 后缘后掠角、 1 4 弦线后掠角和 1 2 弦线后掠 、 角,用 0 1 、 来表示。 值的大 、 小表示机翼后掠的程度。对直边梯形后掠 4 1 翼,有如下换算式 : tg tg
第六章 机翼低速气动特性
6.1 机翼的几何参数
6.2 涡定理及下洗 6.3 升力线理论 6.4 升力面理论及涡格法 6.5 低速机翼一般气动特性
6.1 机翼的几何参数
6.1.1 平面形状和平面几何参数
6.1.2 几何扭转角 6.1.3 上(下)反角
本章目录
机体坐标系
• X轴: 机翼纵轴,沿机翼对称面内翼型弦线,向 后为正 • Y轴: 机翼竖轴,在机翼对称面内,与x轴正交, 向上为正 • Z轴:机翼横轴, 与x、y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向左为正
参见图6-8,取风轴系:x轴顺来流方向向后,y轴向上, z轴与升力线重合并指向左半翼。 自由涡面与x0z平面重合,各涡线沿x轴拖向 。附着 涡线在展向位置 处的强度为 ,在 d 处涡强 d d 为 ,根据旋涡定理, d 微段拖出的自由涡强 d 为 。此自由涡线在附着涡线上任一点z处诱导的下 洗速度为: d
根据速度三角形可得:
i tg
1
yi z

e cos i z
图6-9 下洗角
e z z i z
由于 yi《 ,可得:
d d l2 d yi z 1 i z 4 2l z
对于无限长涡线所引起的诱导速度场,在与涡线垂直 的平面上流动都是一样的,因此这种流动可看作是平 本章目录 本节目录 面流动,通常称平面点涡流动。
6.2.2 下洗
对于大展弦比的直机翼,可用一根位于1/4弦线具 有强度 z 的直的附着涡线和从附着涡向下流拖出 的自由涡系来代替,进一步假设自由涡系在机翼 所处的x0z平面上,有许多根轴线平行于来流(x 轴)伸向下游无穷远处的直涡线所组成。 大展弦比直机翼任一剖面上的绕流情况与无限翼 展机翼绕流的主要差别是从机翼后缘有自由涡系 拖出,自由涡系对翼剖面上会引起y方向的诱导速 度,由于诱导速度是向下的,称为下洗速度,这 种作用称为下洗。

式中dL为涡线上的微段 长度;R为流场中任意 点至微段的距离; 为 微段dL与r之间的夹角; 为旋涡强度;dw的方向 垂直于ONM平面,见图 6-5。
图6.5 微段涡线dL产生 的诱导速度
若流场中有一段直线 涡AB线,见图6-6, 旋涡强度为 ,则微 段dL对点M的诱导速 度为: sin dw dL 2 4 r
本章目录 本节目录
6.1.1平面形状和平面几何参数(续)
几何参数: 1.机翼面积:平面形状的 l 面积 S 2 2 bz dz
0
2.展长L:它是机翼z方向 的最大长度,通常取为 机翼的横向特征长度。 3.弦长b(z):它是机翼展 向翼剖面的弦长,是展 向位置z的函数。有代表 性的弦长是根弦长和尖 弦长。
因低速翼型的升力增量在焦点处,约在1/4弦点, 因此附着涡线可放在展向各剖面的弦点的连线 上,此即为升力线。
本章目录 本节目录
6.3.2 升力线理论
升力线理论:基于升力线模型建立起来的 机翼理论 1、剖面假设
有限翼展机翼上的翼剖面与二维翼型特征不同,其差别反映 出绕机翼的三维效应。对大展弦直机翼小迎角下的绕流来说, 各剖面上的展向速度分量以及各流动参数沿展向的变化,比 起其他两个方向上的速度分量以及流动参数变化小的多,因 此可近似地把每个剖面上的流动看作是二维的,而在展向不 同剖面上的二维流动,由于自由涡的影响彼此又是不相同的。 这种从局部剖面看是二维流动,从整个机翼全体剖面看又是 三维流动,称为剖面假设。剖面假设实际上是准二维流假设。 机翼的 值越大,这种假设越接近实际,当 时,此假设 是准确的。
图6.6 直线涡的诱导速度
B
由于dw垂直于MAB,所以: w A dw 4
sin A r 2 dL
B
作MC垂直于AB,设MC=h,由图6-5中三角形和可找到:
FD EF dL sin
FD rd
rd 由此得 :dL sin
h 另外,从三角形ECM中可得: r sin
由于机翼已用一条展向变强度 z 的附着涡线—— 升力线所代替,所以自由涡在机翼上的诱导下洗 速度,可以认为是附着涡线上的诱导下洗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