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部民俗节日
传统民俗解析——平遥民俗
传统民俗解析——平遥民俗平遥民俗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风俗返朴而远,居民遗风起源于唐尧。
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性刚而仁厚且尚武,尚武者人才辈出,文武全才者亦有之,且多慷慨好义之风。
婚、丧、寿、生日、修建庆典遗风尤为盛旺。
平遥民多因土地贫瘠,少耕织、多商贾,并善经营。
陶唐遗风虽已古远,但平遥犹存。
1.婚嫁婚姻嫁娶,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自古以来备受重视、讲究,既是一桩值得庆贺的喜事,又是非常注重礼仪的过程,表现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隐喻,简单而深刻,鲁拙而不俗,风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现象。
平遥婚礼过程,多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丧葬平遥县民故后历为土葬,在举行葬礼时,保留着很多传统仪式和传统用物。
这些仪式及用物包括了吹、拉、弹、唱、书法、刺绣、剪纸、折叠、板印、沾帖、绳结、纸艺、面艺、插艺、缝艺等几乎所有民间艺术。
丧葬程序为停尸、报丧、入殓、烧纸、出殡、圆墓、过七等。
一般于三、五天烧纸,五、七、九天出殡。
犯忌不宜出殡者,则寄停他处,另择葬期。
出殡之日,亲朋近友均参加。
起灵抬柩有十六抬、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
3.祝寿老年人从60岁始,每10年庆贺一次。
隆重者,亲朋好友要赠献寿桃(面制)、寿幛、寿联等,以祝长寿。
午时,要在堂屋摆寿礼、烧佛香、点寿灯,“寿星”高坐,晚辈依次拜寿。
拜毕,设丰盛喜宴款待众宾客,欢度一日。
进入90年代,祝寿大都贺以礼洋,宴席多在饭店举行。
4.贺十三平遥庆贺生日之俗至今仍很普遍。
特别是贺十三,亲戚朋友届时纷纷登门道贺,贺礼多为面蒸“括篮”,上系银锁,用红绳与铜钱串结而成、三尺喜幛。
外婆家来戚为上宾。
待午时面向娘娘庙方向设供桌于院内,摆放供品等物,外婆家垫底,其他叠上。
点灯烧香、燃放鞭炮,由奶奶为孙子“折枷儿”:用粉红、黄、绿纸条缠绕四根谷草杆,三根扎成三角形,一只手拿着套在脖颈处,另一只手持一根谷草杆,边打三个角,边口中吉祥语言念念有词,以祈祷孩儿健康成长。
山西人过端午节
山西人过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午日节、女儿节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在山西,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和文化传统,让人们感受到这一节日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一、传统习俗山西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其他地区类似,一般有端午节诗词、赛龙舟、挂艾叶、吃粽子等。
其中,赛龙舟可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龙舟赛被认为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比赛活动通常在河流、湖泊和人工湖中进行。
同时,山西省还举办了诗词、戏曲文艺演出、剪纸、楼台人艺术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吃粽子山西人过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馅料(猪肉、豆沙、咸蛋黄等)一起包裹在竹叶或芦苇叶子里制成的传统食品。
在山西,人们通常将粽子作为节日传统美食之一。
端午节前,各大包子铺和超市都会准备大批的粽子供销售。
在市场摆摊上,卖粽子的摊贩会高喊“买粽子啦,冷热皆宜,有咸有甜!”,吸引着过往的路人前来购买粽子。
而在家中,家庭成员也会买粽子一起分享。
有时候,家庭成员会一起包粽子,让家人感受到团结和温馨。
三、赛龙舟赛龙舟也是山西端午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龙舟是一种彩绘装饰、长达数十米,底部尖锐的平底船,有时还以龙为主题装饰,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龙舟驾驶员被称为“头儿”,在波浪中展示人类的勇气和能力。
不少人比喻这项活动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致敬。
四、挂艾叶在山西省,人们在家门口挂艾叶也是传统习俗。
艾叶是一种类似草本的植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据传,这种植物具有辟邪和避祸的作用。
这也成为端午节在山西省许多家庭中普遍的风俗习惯。
家庭成员挂上艾叶,以示清除家中不吉祥的气体和一些神秘的诅咒。
五、其他习俗与端午节相关的还有人们所说的“五月菜”,是由莴笋、豌豆、菜花、黄瓜、豆腐、蒜苗、胡萝卜等多种蔬菜制成的盘菜。
这道菜既美观又健康,凸显了山西夏季的独特风味。
另外,五月初五也是打雷的高峰期,据说风景优美的五女山可能会迎来每年一度的雷特效应,而端午节的由来也与五女有关。
山西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流传于介休市及晋中的民间习俗,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是 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 季仪式。存续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有重大的历史学、民俗学 价值。主要活动有:禁烟火、吃冷食、祭祀、扫墓、插柳、踏春、踢蹴鞠、 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赏花、咏诗,发黑豆芽、采柳芽、蒸面塑、戴柳 圈、扫房顶、挂红兰兰纸、唱大戏等。
独辕四景车赛会是山西平顺县的民俗活动。2011年5月,山西省平顺 县申报的“独辕四景车赛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平顺县人民文化馆获得“独辕四景车赛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独辕四景车赛会现场四景车产生与当地的九天圣母庙庙会却颇有渊源。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共同 参加河灯会活动。活动开始,首先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随后由僧人诵 经,与会民众将做好的河灯摆供于神龛前,祈求神禹保佑风调雨顺,消灾 免难。晚间,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河运组织出面举办大规模的放河 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祷平安。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每晚除放河灯外,还 有戏乐助兴。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洛阳关林管理处、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获得“关公信俗”保护 单位资格。
1、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信仰,关公信俗文化的地域和群众基础 的广泛性。关羽戎马一生,征战南北,其传奇故事从关公故里传播到各个 角落。“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就是关公信俗地域广泛 的最好写照,近代随着华侨的飘洋过海,他们也把信仰关公的习俗带到了 全球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就有对关公的信
山西古代文化的家乡习俗
山西古代文化的家乡习俗山西,位于我国中部,素有“文化故乡”之称。
自古以来,山西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而闻名于世。
在山西这片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这些文化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延续,形成了独特的习俗。
一、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是山西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山西的乡村,祭祀祖先的习俗由来已久,代代相传。
每逢祭祖的日子,全家人都会齐聚一堂,上香、献花、献酒,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在祭祀的同时,还会举行丰盛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共享,增进感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民俗表演山西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表演形式。
比如平遥古城的太平鼓、晋城的秧歌舞、芮城的地秧歌等,这些表演形式多以歌舞形式为主,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山西古代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在农历节庆或民间传统节日,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跳着古老的舞蹈,唱着优美的歌曲,展示出古老而生动的文化底蕴。
三、传统节日山西人民保留和传承了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祖活动、巡游仪式、民俗表演等,让人们重温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吃年夜饭、走亲访友,过年的习俗既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寓意着新年新气象的展开,是山西古代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
四、饮食习俗山西人喜欢吃面食,尤其是刀削面、烩面等。
在重大节日或家庭聚会上,人们还会亲手制作饺子、馄饨等传统小吃,体现出山西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当地特色小吃,如平遥牛肉饼、沁水羊肉汤等,这些小吃不仅口味独特,而且富有营养,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民间传说山西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如孟姜女哭长城、姜汁糖糍等。
这些传说不仅承载着山西人民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文化内涵。
人们通过讲古谈今、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使这些古老的传说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之,山西古代文化的家乡习俗包含了祭祀活动、民俗表演、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地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山西春节习俗
山西春节习俗
山西省的春节习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
1. 贴春联: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门上贴大红纸和写有祝福和吉祥话的对联,
以祈求祥瑞和平安。
2. 制作年画:山西是年画的重要产地,春节前,人们会制作年画并贴在家中,以祈求
喜庆和好运。
3. 鞭炮舞龙:在春节期间,舞龙表演是一种常见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在街道上表演舞龙,伴随着鞭炮声,以驱走邪气和祈求丰收。
4. 守岁:在除夕之夜,人们会守岁,即待在家中,不睡觉,一直到新年的第一天。
守
岁的同时,会进行拜神、祭祖等传统仪式。
5. 吃年夜饭:新年的第一顿饭被称为年夜饭,通常由全家人一起围坐在一起吃。
年夜
饭通常有很多道菜,象征着团圆、丰收和幸福。
6. 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长辈会给晚辈赏钱作为祝福,然后晚辈要送
上新年的祝福和感谢。
7. 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送给晚辈的一种传统习俗。
大人会把一定金额的钱装在红包里,送给晚辈以示祝福和吉祥。
8. 舞狮: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表演舞狮,这是一种象征着好运、祥瑞和驱邪的活动。
这些都是山西省春节期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它们代表着丰收、团圆和吉祥。
山西的民俗传统文化(山西地方民俗文化有哪些)
山西的民俗传统文化(山西地方民俗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山西的民俗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山西地方民俗文化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山西有那些传统文化?2、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3、山西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有哪些?4、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山西有那些传统文化?1、戏曲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
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1980年晋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2、添仓节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3、山西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4、面塑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5、旺火生旺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主要以山西为主,有说法认为,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根据煤炭开发使用的历史推断,现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汉代,并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故山西北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生旺火的风俗习惯。
在春节除夕和元宵节时进行。
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称之为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山西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山西民俗文化有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黄河灯会、太原社火、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风锣鼓、绛州鼓乐等等。
山西的民俗
山西的民俗山西省位于中国中部,云南省西北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省份。
山西的文化复杂多元,有较为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书院文化和技术学习中心之一,同时也拥有多种传统民俗活动。
其中以建寺祭祖文化最为突出。
在中国,建寺祭祖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文化传统,也是山西的主要民俗活动之一。
它的主要奉行者是山西的太白族,可以追溯到山西古代的春秋时期。
太白族的祭祖活动一般分为三步进行:先是祭拜太白祖师,其次是祭拜准太白祖师,最后是祭拜高祖神谕。
这三个祭祀活动中,主要是供奉节和祖师,同时也祈求节气好运。
山西民俗还包括“花会”和“玉莲节”,这是山西古老的习俗,多以街头节庆形式为主,唤起本地人民的热烈参与和共同体验。
一般来说,“花会”的活动涵盖多种多样的游园、庆祝、节日放烟花和表演。
而“玉莲节”则是以玉莲节为主题,结合传统节庆活动,同时还有宗教仪式和文艺表演,如舞狮、灯笼舞和锣鼓等。
另外,山西民俗还有一些宗教信仰活动,如祭拜天子活动、三灶祭拜、圣诞祭等。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祭拜天子,它是山西山地径以及山西各地空气中常有的气息,也是山西民俗活动的特色之一。
这种传统的祭拜活动一般以祈求平安和事业成功为主,也常常伴随着节日庆典和开春庆典之类的活动。
山西民俗活动不仅构成着山西特色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也是山西民族文化之一,把握这些活动的本质,对于充实和继承传统文化以及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只有通过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把握和发展山西的文化传统,保护和振兴本地的民族文化。
总之,山西的民俗活动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也是山西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保护和发展山西文化的重要载体。
山西民俗活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是一种值得我们珍视且需要努力继续发扬的文化遗产,它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山西省的风俗
山西省的风俗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的中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历史的长河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西,领略那里独特的风俗魅力。
一、婚嫁习俗山西的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古代,山西的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讲究门当户对。
婚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合婚、相亲、定亲等。
婚礼当天,新郎要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在返回新郎家的途中要跨过一个燃烧的炭盆,寓意辟邪和去除不吉之物。
到达新郎家后,新娘要拜堂成亲,之后进入洞房等待新郎的陪伴。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哭嫁”的习俗,即新娘在出嫁前要哭唱一段歌曲,表达对家人的不舍之情。
二、丧葬习俗山西的丧葬习俗也颇具特色。
在山西人的观念中,丧葬是一件十分庄重而神圣的事情。
当有人去世后,家人要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
葬礼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报丧、守灵、超度等。
在葬礼上,孝子要披麻戴孝,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同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为逝者超度亡灵,使其安息。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土葬的习俗,即将逝者安葬在自家的祖坟之中。
三、节庆习俗山西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山西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民间艺术山西的民间艺术也是其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晋剧、蒲剧、上党梆子等地方戏曲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手工艺。
这些民间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山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五、饮食习俗山西的饮食习俗也独具特色。
山西人民以面食为主食,善于制作各种面食小吃,如刀削面、烩面、饸烙面等。
山西的民俗传统
山西的民俗传统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深厚的民俗传统。
这些传统代表了山西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且在当地的节日、婚礼和庆祝活动中得到广泛的体现。
1. 节日传统山西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其中一些是全国性的庆祝活动,而另一些则是当地特有的传统。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节日传统:-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山西人民庆祝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在这个时候聚会、拜神、放鞭炮,并享用丰盛的传统美食。
-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会举行月亮祭祀活动,赏月、吃月饼,并与家人共度这个美好的夜晚。
- 四月八:这是山西特有的节日,用于祭祀土地神和驱灾避祸。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平安和丰收。
2. 婚礼传统山西的婚礼传统丰富多样,反映了家庭、亲戚和社区的重要性。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婚礼传统:- 嫁妆:在山西,嫁妆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娘会从家族中接受许多贵重的礼品和家庭传承的物品,以展示她的地位和家族的财富。
- 迎亲仪式:新郎和他的亲友会去新娘家迎接新娘,通常会有一系列的传统仪式、祭祀和庆祝活动。
这个过程是表达两个家庭的团聚和喜悦。
- 结婚酒席:结婚酒席是婚礼中最重要的庆祝活动之一,通常会有丰盛的菜肴、喜酒和舞蹈表演。
新人会向亲友们敬酒,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喜悦。
3. 庆祝活动除了节日和婚礼传统外,山西还有许多其他的庆祝活动,用于纪念历史事件、表达感激之情或庆祝特定的成就。
以下是几个例子:- 护佑山西大典:这是一个举行于山西太原的盛大仪式,用于祈求山西的繁荣和发展。
代表各行各业的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参与传统的庆祝活动。
- 山西文博会:山西文博会是一个展示山西文化遗产、艺术和手工艺品的盛会。
在这个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表演和展览。
- 昔阳秧歌:秧歌是山西的一种传统舞蹈和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昔阳秧歌是山西最著名的秧歌之一,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歌曲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观众。
山西民间节日风俗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这个农历时节,已是气候转冷时。民间老百姓迷信色彩严重,把这个中元节称为“鬼节”。这时候的农村,人们扎纸絷,相继给死去的亲人送夹衣。大部分家庭,在“中元节”来临之际,要蒸制各种造型的馒头、面塑,大部分农民要在这个时节上坟、扫墓、烧钱化纸,对故人示以祭奠,这种风俗,已经延续几千年。
走麦罢
走麦罢,是山西晋南特有的风俗习惯,走麦罢,是新女婿在当地麦收结束后,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去看丈母娘。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丰收的寓意。
乞巧节
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每逢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民间姑娘与少妇有乞巧的风俗。由于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人也称之为“女儿节”、“少女节”。山西,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地区,乞巧节的民间风俗也颇为盛行。在山西晋南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的古河东地区。往往在七夕这天,习惯用油面糖果蜜作成巧果和西瓜敬牛郎与织女,为之乞巧。现在民间,往往在七夕夜全家吃西瓜以示纪念。还有的,七夕夜,姑娘媳妇于自家庭院、村中祠堂、针线包随带、烧香摆供,向织女乞巧。
过 唱
太原郊区,有一种乡俗,老百姓称之为“过唱”。过唱时,乡里人要请城里的戏班到乡间演出。过唱一般一年一次。多选在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左右,其他时间也有,农忙农闲错开,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过唱既是民间的传统风俗,也是乡间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是乡间串亲戚、走朋友的节日,至今仍然“红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不生火,不做饭,这一天吃冷食,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寒食节”。寒食节,已经延传了二千多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成了晋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时,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给遗忘了。当派人去请介子推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到当时的邬县绵山上隐居起来。重耳于是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与愿违,介子推至死不出山,与其老母抱着一棵树死于林中。晋文公懊悔不已,即把绵山改为介山,邬县改为介休县,而且把放火烧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
山西民俗文化内容
山西民俗文化内容山西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山西的民俗文化内容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习俗、传统服饰等方面,下面将就山西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介绍。
1.传统节日山西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山西人过年的重要时刻。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祭祀祖先、贴门神、放鞭炮、舞狮子等传统活动。
中秋节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的节日,也是团圆的象征,山西人会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此外,山西还有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2.民间艺术山西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皮影戏、山西剪纸、山西绣球等。
皮影戏是山西著名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在半透明的皮影上绘制形状,然后用煤油灯光照射,形成动态影像。
山西剪纸则是以纸张为材料,利用剪刀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多用于装饰和庆祝活动。
山西绣球是山西省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通过绣制各种花纹和图案,制作成球状的装饰品。
3.民间习俗山西的民间习俗以守岁、颂春、拜年等为主要内容。
守岁是指在除夕夜家人团聚一起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此期间,家人会一起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颂春是指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的时间里,人们祭拜祖先,祈求新一年的好运和丰收。
拜年则是指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访,祝福对方。
此外,山西还有各种婚俗、葬礼习俗等,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习惯。
4.传统服饰山西的传统服饰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样式独特。
男子常穿长袍、马褂、褶裙等,女子则喜欢穿旗袍、对襟上衣、裙子等。
山西的传统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采用刺绣、缎带、玉饰等来点缀。
不同地区的传统服饰又各具特色,反映了山西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山西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山西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民俗文化既是山西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山西民俗活动
介绍山西民俗活动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以下是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山西民俗活动:
1. 十二钗:十二钗是晋南地区传统的民俗婚礼仪式,是新娘子在婚礼当天所穿的装束。
十二钗代表了十二个月份,寓意新婚夫妻能够共度一年四季、白头偕老。
2. 汾酒大曲节:汾酒是山西的一种著名白酒,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山西洪洞县都会举行汾酒大曲节。
活动期间,有着各种文艺表演、美食展销、酒文化交流等
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品酒。
3. 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也是山西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是用兽皮或纸张做成的人物、动物等剪影,通过背景灯光和配乐来讲述故事情节。
在山西的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放映皮影戏,吸引大家共同观看。
4. 五台山庙会: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会在五台山上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庙会期间,有着各种佛教法会、民间表演、集市等活动,吸引了无数信众和游客前来参观和观光。
山西的独特风俗作文
山西的独特风俗作文首先,山西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
其中,春节是山西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到春节,山西人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做年糕、挂灯笼、放鞭炮等。
此外,山西人还会举行祭祖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在春节期间,还有着一些独特的习俗,如踩高跷、舞龙舞狮、打麻将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除了春节,山西人还十分重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祭祖、祈福、祈雨、赛龙舟、赏月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后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其次,山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
山西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山西,人们可以欣赏到不同民族的传统歌舞、服饰、美食等。
这些不同的文化在交融中,形成了山西独有的多元文化,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再次,山西是一个封建社会遗存比较多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有着独特的传统礼仪和节日习俗。
比如,山西人结婚时会有着一系列的仪式和礼节,这些礼仪都是古老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也得到了传承。
除了结婚,山西人在悼念去世的亲人时也有着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比如忌日、祭祀、扫墓等。
这些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不合时宜,但在山西人心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此外,山西的宗教信仰也是这片土地上的独特文化之一。
在山西,儒家、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广泛存在,其中佛教是最为盛行的。
在山西,有着许多著名的佛教名山和寺庙,如五台山、应县木塔寺、大同古刹等,这些寺庙和佛教文化成为了山西文化的一大特色。
除了佛教,山西还有着许多民间信仰,如拜神、祈福、祈雨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山西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最后,山西的饮食文化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山西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如刀削面、烫面、饸饹等,这些传统的面食制作工艺考究,口感独特,美味可口。
山西省春节祭神传统习俗
山西省春节祭神传统习俗山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山西省的春节祭神传统习俗更是独特而扎根于当地人民的精神世界中。
春节祭神是山西省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相信,通过祭神可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祈求神灵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因此,春节祭神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山西省春节祭神的具体习俗。
首先,春节祭神通常会在除夕或者初一这两天进行。
人们会将专门供奉神明的神龛精心布置起来,准备供奉祭品。
神龛通常位于家中的重要位置,比如大堂或者厅堂。
在祭祀的前一天晚上,家人们会清理神龛、烧香并等待于此,准备欢迎神灵的降临。
第二,春节祭神的祭品通常包括水果、糕点和酒等传统食品。
这些食品被认为是神灵们喜好的物品,供奉在神龛上,以示尊敬和感恩。
此外,人们还会在神龛上摆放纸钱、炮仗、灯笼等物品,以为神灵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
第三,春节祭神过程中需要进行特定的祭祀仪式。
家长通常会跪拜于神龛前,合掌祈祷。
随后,他们会依次点燃香烛、放鞭炮,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祝福。
在祭祀过程中,有时家长还会念诵祝福的文字,表达对家庭幸福和安康的期盼。
第四,春节祭神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活动,也是邻里乡亲们共同参与的节日。
在山西省的农村地区,邻里之间会组织集体祭祀活动,将家庭祭祀扩大为全村范围。
在这一天,人们会一起祈祷、跪拜、燃放鞭炮,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
第五,春节祭神传承着山西省的历史文化。
很多祭神习俗至今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人们通过祭祀仪式,不仅向神灵表达敬意,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传统习俗的保持与发展,让山西省的春节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当地人民心中的重要节日。
总结起来,山西省春节祭神传统习俗是这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现象,凝聚着当地人民对于来年幸福和吉祥的期盼。
这一传统习俗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供奉神明、祈祷祝福、家庭与邻里共同参与等方式,人们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同时也加深了邻里间的情谊。
传统节日端午节山西风俗
端午节山西民俗【篇一:端午节山西民俗】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民俗。
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中药典籍记录,五月五日饮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拥有解毒、杀菌、辟邪之见效。
蒲,亦为药材,有沉着、安神之功能,并具芳香气味,可做香料。
在端午节从前,民间要用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在太阳下面,以备节日饮用。
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
节日时期,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
少儿子不喝酒,做母亲的那么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
历代相传,说是能够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
山西端午节民俗:运城蒸虎馍迎端午端午节来临,山西省晋南运城一带的居民有蒸老虎馍迎端午的民间民俗。
颇具当地特色的虎馍代表人们敬奉祖先、祈安全桔祥的梦想。
山西端午节民俗:解州男女戴艾叶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那么系百索于脖子上,听闻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送。
【篇二:端午节山西民俗】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浩荡的节日。
端午节的内涵,源于祖先的驱邪避瘟活动。
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延长最爽朗的季节。
祖先解不开这个谜,便以为是邪祟作乱,并由此创立了一系列避邪手段进行抗衡。
后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动。
端午确立为节日,应该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相关。
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确立的夏季节气,早在商未周初就已经有了,称为仲夏。
夏至确实定为祖先夏季民俗活动供应了前提条件。
?后汉书礼仪志?就说,汉代五月五日的民俗本源于夏、商、周时的夏至节。
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亦将端午节讲解为口吐正阳时中间夏。
在古代,端午节是被看作恶月恶日来对待的。
什么是中元节?山西中元节习俗介绍_节日习俗
什么是中元节?山西中元节习俗介绍中元节是什么节?山西中元节习俗有哪些吗?大家有了解过吗?都知道吗?不知道的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
为图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别是晋北人民又把它改称为面塑节。
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
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
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
佛教提倡慈悲为善。
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
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
佛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
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
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
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
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
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
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
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
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
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
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
在民间,家家要上坟祭奠祖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山西中部民俗节日篇一:璀璨的山西民俗文化璀璨的山西民俗文化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五千年时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
各成一体,各具特色。
在介绍民俗文化之前,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
只要是山西人,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山西特有的精神,如忠,如义,如礼,如信,如孝,而这些都离不开山西特有的文化的根基,即孝道,商道,佛道。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
也正是忠孝之道,使中国人,或者山西人显得更有人情味。
其次,是晋商文化。
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
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5楼以上所写,只为垫话,未入正题。
接下来详细介绍。
先介绍晋剧:说到某地特有的民俗文化,首先便想到地方戏剧,如北京京剧,河南豫剧,陕西秦腔,安徽黄梅戏等等。
所以说到山西民俗文化,晋剧理应打头阵。
晋剧在全国的普及程度,虽远不及京剧、豫剧等,但他是山西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年龄稍长者的最爱。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
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
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另外三大梆子为北路、蒲州、上党,在这里不一一介绍。
民歌:山西是名歌的海洋,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
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高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
“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那个)软,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
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
”剪纸:山西的剪纸艺术,从风格上说,基本上分为粗犷、质朴的单色剪纸和婉约柔丽的彩色点染刻纸两大类。
前者遍布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
在山西的民间剪纸中,有不少纹样,是用谐音手法设计的。
如用“鸡”、“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莲”、“鱼”形象表示“连年有余”;用“莲花”、“桂花”等形象表示“连生贵子”等。
还有的纹样是传说中的象征物表示的,如“鹿”、“鹤”表示长寿,用“龙”、“凤”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龙凤呈祥”。
在大量的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龙”、“蛇”、“鱼”、“蛙”为内容的纹样最多,这正是以龙蛇为图腾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征。
山西民间剪纸不仅写实生动,而且艺术想象力极为丰富。
山西的民间剪纸还和各地群众的各种民俗活动,包括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礼俗及生、婚、寿、丧等紧紧相连。
皮影:皮影是和剪纸是一对孪生兄妹,都是古老的手工艺术,据说源于山陕一代。
后流传于全国,山西的皮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
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
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万,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
现在的皮影表演的很少,多为收藏了,且价格高昂,普通老百姓只能欣赏,感受一下古老,神秘,质拙的气息。
社火:在山西城乡有一民俗,农历春节不过正月十五,这年就不算过完。
而每年的元宵社火,又是人们在过年的尾声中感到最为热闹、喜庆和惬意的时候。
山西民间社火由来已久。
有考证,主要源于古代人们对大地与火的崇敬。
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时光流逝,如今的社火已逐步演变为正月里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
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全省约有二百种,若按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高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背棍是社火的一种,也是我很喜欢的社火之一,十岁左右的小孩子,随着大人的扭动,水袖轻舞,可爱至极。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
它常常在庆祝农历新春,丰收,群众游行和其它欢乐的场合表演。
威风锣鼓最早据说是在古代尧帝时期出现。
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尧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们的父母时,尧所在的部落的人们敲锣打鼓为她们送行。
当她们回来时,她们村的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欢送她们。
从那时起,威风锣鼓就成了一种习俗。
许多大村庄都有他们自己的锣鼓队。
晋南花鼓: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
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
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
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
象木偶戏一样,皮影戏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间故事。
戏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们的轮廓被投影到屏幕上。
表演者在幕后为戏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炕画: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
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
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刺绣: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
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
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
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
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平阳木板年画: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
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
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
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
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
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
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
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
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降州即今日新绛县。
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
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五寨面鱼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
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
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
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
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耍孩儿:也叫咳咳腔。
是大同、雁北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
约起源于元代,角色分红、黑、生、旦、丑五行。
以板胡、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
音调旋律欢快活泼,婉转嘹亮。
唱曲以正板和慢板为主,既有固定曲牌,又灵活多变。
它吸收南罗腔和吹腔等古典曲调,又从晋北道情、晋剧中获取了丰富养料,使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唱腔发声利用后嗓子,先咳后唱,叠褶反复,浑厚有力,独具风格。
表演上吸收了民间舞蹈动作,更接近于生活,处处洋溢着乡土气息。
传统剧目有《狮子洞》、《千里送京娘》、《打佛堂》、《赶脚》等。
五台山国际旅游月: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最高海拨3058米,故有“华北屋脊”之称。
自然风光顶峦雄旷、秀丽壮观。
这是一片佛教圣地,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终年香火缭绕、梵音不断,宗教气氛浓厚。
每年7月,这里举行盛大的旅游节庆——“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届时各方宾客和僧众云集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盛况空前。
平遥古城文化节:平遥古城是我国现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
一九八六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九九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查后把平遥古城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每年的6月都将举办“平遥古城文化节”,文化节期间将为中外游客举办大型的民间文艺表演、古玩鉴赏,同时举办经贸洽谈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平遥古城旅游活动。
大同旺火:每逢除夕、元宵和婚嫁喜庆时,大同人都要在屋前垒起旺火。
旺火取其兴旺红火之意。
用当地出产的大炭块、垒成宝塔形,中空,实以柴,点柴即燃。
旺火垒好后,外面贴上"旺气冲天"等联语,外罩彩色剪纸,称"旺火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