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废气采样孔开设位置的说明

关于废气采样孔开设位置的说明
关于废气采样孔开设位置的说明

关于废气采样孔开设位置的说明1 标准规范要求

2 开孔位置图例:可参考下图采样孔开设位置示例,注意如需对处理前后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并需要计算处理效率,则处理前后的采样孔位置都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3 常见不符合要求的排气筒及开孔建议

(1)如下图所示,风机出口处即为排气口,不可以开孔,也不能在排气口采样。可以选择在风机前的平直管道中间开孔(红色圆圈所示部位)。如果在风机前端没有合适位置,也可以选择加长风机出口管段,再按照上述要求开设采样孔。

(2)如下图所示,排气筒出口只略高出平台,在平台高度开孔距离排气口太近,可能不符合要求。可以选择加高排气筒高度,再在平台高度开设采样孔。也可以在排气筒中部靠近窗户的部位(确保安全)开孔,从窗户处采样。

(3)大多数发电机废气排气筒类似如下图,可以在红色圆圈位置开设采样孔进行采样。

c oh

(4)如下图示例,有较多的食堂油烟排放口直接设置在油烟净化装置或风机后,这是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按照《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 18483-2001)的要求,油烟“排气筒出口段的长度至少应有4.5倍直径(或当量直径)的平直管段”。类似下图的油烟排气筒不符合标准要求,也无法设置合理的采样孔位,需要经过改造后再采样。

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操作规程

** 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操作规程 发布日期:** 有效版本:第*版第*次修订 受控状态:受控 受控号:*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修订页 注:修订页用修订表的形式说明质量手册各部分修订状态。受控质量手册的持有者应负责在收到修订页后立即将旧页换下。

1 目的 规范使用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和仪器正常状态。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的操作使用及维护。 3 职责 操作人员按照本操作规程操作仪器,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 4 仪器性能 4.1产品概述: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是用于采集大气中总悬浮微粒(TSP、PM10、PM2.5)和各种气体组分(SO2、NO x等)样品的必备仪器。该采样器研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专家及广大用户的意见,应用了当前计算机、传感器及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质量可靠、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其技术性能指标符合国家环保部HJ/T 374-2007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和HJ/T 375-2007《环境空气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的规定,并在小型便携、流量稳定住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根据JJG 956-2013 《大气采样器》的要求,该采样器属于B 类仪器。 4.2适用范围: 采样器应用溶液吸收法采集环境大气、室内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采用滤膜称重法捕集环境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TSP)和可吸入微粒(PM10或PM2.5)。可供环保、卫生、劳动、安监、军事、科研、教育等部门用于气态物质和气溶胶的常规及应忽监测。 4.3采样标准: JJG 943- 2011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 JJG 956-2013 大气采样器 HJ 93-2013 环埂空气粒物(PM10和PM2.5) 采样器枝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374-2007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375-2007 环境空气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376-2007 24小时恒温自动连续环境空气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2012年

目录 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19.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 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20.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3. 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4. 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22.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 5. 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23.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 6.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4.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 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5.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 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6.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7.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10.烟气烟色监测现场记录表28.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11.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29.机动车排气路检原始记录表 12.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30.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 13.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31.校准曲线配制原始记录表 14.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32.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 15.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3.样品交接记录表 16.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4.样品分析任务表 17.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5.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 18.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36.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

xx 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 )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 采样目的: 方法依据:GB12998-91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枯 丰 平 pH 计型号及编号: DO 仪型号及编号: 电导仪型号及编号: 采样: 送样: 接样: .第 页 共 页

废气排放口采样孔和采样平台规范化的技术要求

废气排放口采样孔和采样平台规范化的技术要求 一、采样孔位置要求: (1)采样孔采样孔位置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和烟道负压区域。 2)采样孔位置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烟道直径处,以及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烟道直径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 (3)当安装位置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尽可能选择在气流稳定的断面,但安装位置前直管段的长度必须大于安装位置后直管段的长度,同时采样孔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 二、采样孔尺寸: (1)在选定的测定位置上开设监测采样孔,采样孔内径应不少于80mm,采样孔管长应不大于50mm。 (2)不使用时应用盖板、管堵或管帽封闭。 (3)对圆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互相垂直的直径线上。烟道直径小于或等于0.6m,设一个采样孔;烟道直径大于0.6m在同一断面设二个互相垂直的采样孔。 (4对矩形或方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延长线上。在同一断面的一侧,烟道断面面积小于0.2m2,中间设一个采样孔;烟道断面面积0.2-1.0m2,等距设二个采样孔;烟道断面面积1.0-4.0m2,等距设三个采样孔;烟道断面面积4.0-9.0m2,等距设四个采样孔;烟道面积9.0-15m2,等距设五个采样孔;烟道面积大于15.0m2,等距设六至七个采样孔。

三、采样平台: (1)平台面积应不小于1.5m2(建议2x1.5m2以上),并设有1.2m高的护栏和不低于10cm的脚部挡板,采样平台的承重应不小于200kg/m2,采样平台面距采样孔约为1.2-1.3m。 (2)采样平台应设置永久性的电源。平台上方应建有防雨棚。采样平台易于人员到达,应建设监测安全通道。 (3)当采样平台设置高于地面时,应有通往平台的Z字梯/旋梯/升降梯,切勿设置猪笼梯等不安全通道。 四、当烟气CEMS安装在矩形烟道时,若烟道截面的高度大于4米,则不宜在烟道顶层开设参比方法采样孔;若烟道截面的宽度大于4米,则应在烟道两侧开设参比方法采样孔,并设置多层采样平台应有通往多层采样平台的Z字梯/旋梯/升降梯 五、有净化设施的,应在其进出口分别设置采样孔和采样平台。

完整版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操作规程

** 崂应2050 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 操作规程 发布日期: 有效版本:第*版第*次修订 受控状态:受控 编制人:审核人: 批准人:*

注:修订页用修订表的形式说明质量手册各部分修订状态。受控质量手册的持有者应负责在收到修订页后立即将旧页换下。

HJ/T 376-2007 24小时恒温自动连续环境空气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规范使用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和仪器正常状 态。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的操作使用及维护。 职责 操作人员按照本操作规程操作仪器,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 仪器性能 4.1产品概述: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是用于采集大气中总悬浮微粒( PM 10、PM 2.5)和各种气体组分(SO 2、NO x 等)样品的必备仪器。该采样器研制过程中广泛 征求了专家及广大用户的意见,应用了当前计算机、传感器及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质 量可靠、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其技术性能指标符合国家环保部 HJ/T 374-2007《总悬浮 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和HJ/T 375-2007《环境空气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的规定,并在小型便携、流量稳定住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根据 956-2013《大气采样器》 的要求,该采样器属于B 类仪器。 4.2适用范围: 采样器应用溶液吸收法采集环境大气、室内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采用滤膜称重法捕 集环境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TSP )和可吸入微粒(PM 10或PM 2.5)。可供环保、卫生、劳动、 安监、军事、科研、教育等部门用于气态物质和气溶胶的常规及应忽监测。 4.3米样标准: 目的 1 TSP 、 JJG JJG 943- 2011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 JJG 956-2013 大气采样器 HJ 93-2013 环埂空气粒物(PM 10和PM 2.5)采样器枝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374-2007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375-2007 环境空气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关于废气排放口采样孔和采样平台规范化的技术要求

关于废气排放口采样孔和采样平台规范化的技术要求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排污口规范化整治要求(试行)》(环监[1996]470号)和《广东省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导则》(粤发[2008]42号),按照“便于采集样品、便于计量监测、便于日常现场监督检查”的原则,结合《固定污染源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200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 75-2007)的要求,规范化废气排放口设置采样孔和采样平台的技术要求如下: 1、排气筒(烟囱)应设置监测采样孔、采样平台和安全通道。 2、采样位置应避开对测试人员操作有危险的场所。 3、采样孔 采样孔位置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和烟道负压区域。 采样孔位置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烟道直径处,以及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烟道直径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当安装位置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尽可能选择在气流稳定的断面,但安装位置前直管段的长度必须大于安装位置后直管段的长度,同时采样孔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采样断面的气流速度在5m/s以上。 在选定的测定位置上开设监测采样孔,采样孔内径应不少于80mm,采样孔管长应不大于50mm。不使用时应用盖板、管堵或管帽封闭。 对圆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互相垂直的直径线上。烟道直径小于或等于0.6m,设一个采样孔;烟道直径大于0.6m,在

同一断面设二个互相垂直的采样孔。 对矩形或方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延长线上。在同一断面的一侧,烟道断面面积小于0.2m2,中间设一个采样孔;烟道断面面积0.2-1.0m2,等距设二个采样孔;烟道断面面积1.0-4.0m2,等距设三个采样孔;烟道断面面积4.0-9.0m2,等距设四个采样孔;烟道面积9.0-15m2,等距设五个采样孔;烟道面积大于15.0m2,等距设六至七个采样孔。 4、采样平台 采样平台为检测人员采样设置,应有足够的工作面积使工作人员安全、方便地操作。平台面积应不小于1.5 m2(建议2×1.5 m2以上),并设有1.2m高的护栏和不低于10cm的脚部挡板,采样平台的承重应不小于200kg/m2,采样平台面距采样孔约为1.2-1.3m。 采样平台应设置永久性的电源。平台上方应建有防雨棚。 采样平台易于人员到达,应建设监测安全通道。当采样平台设置高于地面时,应有通往平台的Z字梯/旋梯/升降梯,切勿设置猪笼梯等不安全通道。 5、当烟气CEMS安装在矩形烟道时,若烟道截面的高度大于4米,则不宜在烟道顶层开设参比方法采样孔;若烟道截面的宽度大于4米,则应在烟道两侧开设参比方法采样孔,并设置多层采样平台,应有通往多层采样平台的Z字梯/旋梯/升降梯。 6、有净化设施的,应在其进出口分别设置采样孔和采样平台。

环境监测系统原始记录表式(doc 118页)

浙江省环境监测系统原始记录表式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原始记录表目录 ZHJC/JL001 pH 、电导率、溶解氧、水温测试原始记录 ZHJC/JL002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3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 )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I )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Ⅲ) ZHJC/JL004 浮游生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ZHJC/JL005 (冷)原子荧光 吸收 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6 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8 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 ZHJC/JL009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I ) ZHJC/JL010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II ) ZHJC/JL011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 ) ZHJC/JL012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I ) ZHJC/JL013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Ⅲ) ZHJC/JL014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 ) ZHJC/JL015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I ) ZHJC/JL016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Ⅲ) ZHJC/JL017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Ⅳ) ZHJC/JL018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Ⅰ) ZHJC/JL019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Ⅱ) ZHJC/JL020 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1 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2 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 ZHJC/JL023 标准物质配置记录 ZHJC/JL024 一般试剂配制记录 ZHJC/JL025 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6 色度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7 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一、采样工作流程 1、接受任务现场监测和采样承担部门的负责人在接到任务后提前通知有关科室配合,质量管理室填写任务传递单,将任务传递至现场监测人员。 2、对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如:气象、水文、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技术(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3、领取并检查采样所需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进行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根据任务传递单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需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 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置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器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3)现场采样前的准备 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置; 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4)气密性检查,检查采样系统是否有漏气现象。 4、现场采样 (1)气态污染物采样 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捕集装置进、出气口密封,记录采样流量、采样结束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2)颗粒物采样 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有破裂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若有,则该样品膜作废,需重新采样。确认无破裂后,将滤膜的采样面向里对折两次放入与样品膜编号相同的滤膜袋(盒)中。记录采样结束时间、采样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5、采样记录相关事项 环境空气质量采样记录包括:监测项目、样品批号、采样点位、采样日期、采样时间(开始、结束)、样品编号、气温、大气压、采样流量、采样体积、天气状况、风速、风向、采样人、审核人。 填写采样记录注意事项:

关于废气排放口采样孔和采样平台规范化的技术要求

关于废气排放口采样孔和采样平台规范化的技术要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排污口规范化整治要求(试行)》(环监[1996]470号?)和《广东省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导则》(粤发[2008]42号),按照“便于采集样品、便于计量监测、便于日常现场监督检查”的原则,结合《固定污染源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200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 75-2007)的要求,规范化废气排放口设置采样孔和采样平台的技术要求如下: 1、排气筒(烟囱)应设置监测采样孔、采样平台和安全通道。 2、采样位置应避开对测试人员操作有危险的场所。 3、采样孔 采样孔位置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和烟道负压区域。 采样孔位置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烟道直径处,以及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烟道直径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当安装位置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尽可能选择在气流稳定的断面,但安装位置前直管段的长度必须大于安装位置后直管段的长度,同时采样孔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采样断面的气流速度在5m/s以上。 在选定的测定位置上开设监测采样孔,采样孔内径应不少于80mm,采样孔管长应不大于50mm。不使用时应用盖板、管堵或管帽封闭。 对圆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互相垂直的直径线上。烟道直径小于或等于0.6m,设一个采样孔;烟道直径大于0.6m,在同一断面设二个互相垂直的采样孔。

环境空气采样

第一章环境空气和废气 第一节环境空气采样 一、填空题 1.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0 μm的颗粒物。可吸 入颗粒物(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 μm的颗粒物。 2.氮氧化物是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的总称。3.从环境空气监测仪器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出采样口或监测光束距离的两倍以上。 4.气态污染物的直接采样法包括注射器采样、采气袋采样和固定容器法采样。 5.气态污染物的有动力采样法包括: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采样法和低温冷凝浓缩法。 6.影响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和存在形态的气象参数主要有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压力、降水以及太阳辐射等。 7.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滤料法和自然沉降法。 8.在环境空气采样期间,应记录采样流量、时间、气样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9.在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时,采样前应确认采样滤膜无针孔和破损,滤膜的毛面向上;采样后应检查确定滤膜无破裂,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清晰,否则该样品膜作废,需要重新采样。10.使用吸附采样管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时,采样前应做气样中污染物穿透试验,以保证吸收效率或避免样品损失。 11.环境空气24h连续采样时,采样总管气样入口处到采样支管气样入口处之间的长度不得超过 3 m,采样支管的长度应尽可能短,一般不超过 m。 12.在地球表面上约 80 km的空间为均匀混合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 的地球表面上空 12 km范围,叫对流层,特别是地球表面上空2km的大气层受人类活动及地形影响很大。 13.一般用于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采样的多孔玻板吸收瓶(管)的阻力应为± kPa。要求玻板2/3面积上发泡微细而且均匀,边缘无气泡逸出。 14.短时间采集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样品时,U形玻板吸收管内装10ml吸收液,以 L/min的流量采样;24h连续采样时,多孔玻板吸收管内装50m1吸收液,以~ L/min的流量采样,连续采样24h。

(完整版)废气采样试题

废气采样考核试题 一、填空 1.对除尘器进出口管道内气体压力进行测定时,可采用校准后的标准皮托管或其他经过校正的非标准型皮托管(如S型皮托管),配压力计或倾斜式压力计进行测定。 2按等速采样原则测定锅炉烟尘浓度时,每个断面采样次数不得少于次,每个连续采样时间不得少于min,每台锅炉测定时所采集样品累计的总采气量应不少于1m3,取三次采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管道的烟尘浓度值。 3.采集烟尘的常用滤筒有玻璃纤维滤筒和滤筒两种。 4.烟尘测试中的预测流速法,适用于工况的污染源。 5.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等速采样的原理是:将烟尘采样管由采样孔插入烟道中,采样嘴气流,使采样嘴的吸气速度与测点处气流速度,并抽取一定量的含尘气体,根据采样管上捕集到的颗粒物量和同时抽取的气体量,计算排气中颗粒物浓度。 6.在烟尘采样中,形状呈弯成90o的双层同心圆管皮托管,也称型皮托管。 7.在矩形烟道内采集烟尘,若管道断面积<0.1m2,且流速分布、对称并符合断面布设的技术要求时,可取断面中心作为测点。 8.蒸汽锅炉负荷是指锅炉的蒸汽量,即锅炉每小时能产生多少吨的,单位为t/h。 二、判断 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T 5468-1991)中规定,对排放浓度的测试必须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情况下进行。() 2.用U形压力计可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全压和动压。() 3.在采集固定污染源的气体样品时,烟尘采样嘴的形态和尺寸不受限制。() 4.烟尘采样时如果采样速度小于采样点的烟气速度,所测定的样品浓度会高于实际浓度。() 5.在固定污染源采样中,当管道内压力比大气压力大时,静压为正;反之,静压为负。() 三.问答题 1.《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到则》(HJ/T55-2000)中对气象因子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适宜程度做了分类,是对这四种适宜程度分别进行描述。 2.简述在单位周界设置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时,如果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或不好时如何设定监控点。

环境空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操作规程

环境空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操作规程 1 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ZR-3922型环境空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的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仪器,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特编制本操作规程。 2 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本公司ZR-3922型环境空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 3 引用文件 《ZR-3922型环境空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使用说明书。 4 操作步骤 4.1 工作条件 (a)工作电源:AC(220±10%)V,50Hz。 (b)环境温度:(-20~45)℃。 (c)环境湿度:(0~85)%RH。 (d)电源接地线应良好接地。 (e)野外工作时,应有防雨、雪、尘以及日光暴晒等侵袭的措施。 4.2工作原理 4.2.1 TSP采样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指能够采集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颗粒物的采样器。其基本原理是:使一定体积的空气恒速通过已知质量的滤膜时,悬浮于空气中的颗粒物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滤膜增加的质量和通过滤膜的空气体积,确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并可用于测定颗粒物中的金属、无机盐及有机污染物等组分。 4.2.2 大气采样 采样器是以采样泵抽取样品,气体流过电子流量计,将流量信号送微处理器进行处理。得出瞬时流量并累加采样体积,同时根据采集到的计前温度及计前压力,换算成参比体积(25℃、101.325kPa参比状态的体积,出厂默认)。

后期,可根据采集到的有害气体含量和体积计算其浓度。 4.3 技术指标 表1 采样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4.4 操作方法 4.4.1 大气采样 大气采样根据采样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短时间采样和24h恒温恒流连续采样。 4.4.2 采样前准备 (a)采样前选择干燥、避阳处,将采样器放置在平稳的三脚支架上。确认电源为交流220V后,接通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或者利用采样器自身的锂电池供电。查看采样器自检时屏幕是否出现错误提示。若有,应及时修理后方可使用。 (b)干燥器内装入具有充分干燥能力的变色硅胶,数量约占干燥器容积的四分之三,拧紧使之不漏气,放入干燥器槽内。 (c)按HJ/T 375-2007和HJ/T 376-2007标准要求,短时间采样时,使用内装10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24h恒温恒流连续采样时,采样流量 0.2L/min,使用内装50ml吸收液的大型多孔玻板吸收瓶。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一、采样工作流程 1、接受任务 现场监测和采样承担部门的负责人在接到任务后提前通知有关科室配合,质量管理室填写任务传递单,将任务传递至现场监测人员。 2、对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如:气象、水文、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技术(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3、领取并检查采样所需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进行采样前准备 现场监测人员根据任务传递单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需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 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置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器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3)现场采样前的准备 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置; 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4)气密性检查,检查采样系统是否有漏气现象。 4、现场采样 (1)气态污染物采样

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捕集装置进、出气口密封,记录采样流量、采样结束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2)颗粒物采样 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有破裂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若有,则该样品膜作废,需重新采样。确认无破裂后,将滤膜的采样面向里对折两次放入与样品膜编号相同的滤膜袋(盒)中。记录采样结束时间、采样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5、采样记录相关事项 环境空气质量采样记录包括:监测项目、样品批号、采样点位、采样日期、采样时间(开始、结束)、样品编号、气温、大气压、采样流量、采样体积、天气状况、风速、风向、采样人、审核人。 填写采样记录注意事项: 1)样品批号和样品种类一定要填写; 2)标况体积一定要计算正确; 3)发生异常情况,备注栏和附加说明处一定要填写清楚; 4)记录单上不能有涂改的痕迹,有错划掉,盖监测人印章。 6、样品转移、交接 工作结束后,现场监测人员应妥善保管原始记录,安全、规范运输样品,及时与样品管理员进行交接并填写交接记录。

废气排放口采样孔规范化的技术要求

废气排放口采样孔规范化技术要求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排污口规范化整治要求(试行)》(环监【1996】470号),按照“便于采集样品、便于计量监测、便于日常现场监督检查”的原则,结合《固定污染源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397-200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 75-2007)的要求,规范化废气排放口设置采样孔和采样平台的技术要求如下: 1、排气筒(烟囱)应设置监测采样孔、采样平台和安全通道。 2、采样位置应避开对测试人员操作有危险的场所。 3、采样孔。 3.1采样孔位置 (1)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和烟道负压区域。 (2)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 (3)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应不小于6倍烟道直径处;以及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烟道直径处。【注: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 (4)安装位置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尽可能选择在气流稳定的断面,但必须满足以下3点要求: ***安装位置前直管段的长度必须大于安装位置后直管段的长度; ***同时采样孔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 ***采样断面的气流速度在5m/s以上。

3.2采样孔尺寸 (1)在选定的测定位置上开设监测采样孔,采样孔内径应不少于80mm,采样孔管长应不大于50mm。不使用时应用盖板、管堵或管帽封闭。 (2)对圆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互相垂直的直径线上。 若:烟道直径小于或等于0.6m,设1个采样孔; 若:烟道直径大于0.6m,在同一断面设两个互相垂直的采样孔。 (3)对矩形或方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延长线上,在同一断面的一侧。 ***烟道断面面积小于0.2m2,中间设1个采样孔; ***烟道断面面积0.2~1.0 m2,等距设2个采样孔; ***烟道断面面积1.0~4.0 m2,等距设3个采样孔; ***烟道断面面积4.0~9.0 m2,等距设四个采样孔; ***烟道断面面积9.0~15m2,等距设5个采样孔; ***烟道断面面积大于15.0 m2,等距设6~7个采样孔。 (4)当烟气CEMS安装在矩形烟道时, ***若烟道截面的高度大于4m,则不宜在烟道顶层开设参比方法采样孔; ***若烟道截面的高度大于4m,则应在烟道两侧开设参比方法采样孔,并设置多层采样平台,应有通往多层采样平台的Z字梯/旋梯/升降梯。

原始记录书写要求

一.书写要求 1. 记录表格使用炭素,蓝黑墨水填写或计算机打印(必须保证记录的原始性),字体要书写工整,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或纯蓝墨水填写;分析结果报告单要求必须打印。所有打印的记录不能手工改错,如果改错,须重新打印。 2.每项监测任务的所有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表格,均应使用同一个编号,即本次监测任务的唯一性标识。 3.手写的记录表格如有空格,则划斜线和加盖“以下空白”印章:打印的记录表格如有空格,不得手划斜线,在最后一个监测分析数据下方如有空格,应在紧邻下一空格内加盖“以下空白”印章或手填“以下空白”。 4.记录表格整体框架和要素原则上不得变动,但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列宽、行高,也可进行个别相邻格的合并或拆分等。如使用者认为整体框架和要素确需变动或修改,应按照有关程序规定进行。 5.原始记录填写应在一格中的下半部,不得涂改、刀刮。如需修改,应在错误处划一斜线(应能看清原记录数据),并加盖本人私章,并在此格上部书写正确的数据,每页原始记录改错地方不应超过三个。 6.所有落款应签姓名不得盖章,签姓名用全称,签名字体工整、消晰、整齐原始记录单“分析人”一栏,未持证人员不能单独签名,应将姓名签在持证人员之后:分析人员只有1人时,该分析人员不得在校核或审核处签名。 7.原始记录中相对偏差取一位有效数字或整数,修约规则为只入不舍,加标回收率取整数。 8.原始记录和分析结果报告单中,当测试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或最低检出浓度时,应填报为“未检出”,并在记录中注明方法检出限或最低检出浓度。容量及重量分析项日,如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悬浮物、氯化物、石油类,全盐量。矿化度、溶解性总固体等低于检测下限时,以“

环境检测报告

环境检测报告

监测报告 **监字[2011]第*号 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 2011年2月15日

1、报告无本站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须填写清楚,涂改无效; 3、监测委托方对监测报告有异议,须于收到本监测报告之日起 十日内向我站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4、本报告仅对当日采集样品负责; 5、本报告不得用于广告宣传; 6、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本报告; 7、报告无CMA章无效; 9、报告无骑缝章无效。 监测站 电话: 传真: 邮编: 地址:

1、监测目的 为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市国控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为环境管理和监督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依据《全国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于****年**月**日至**日对**有限责任公司**厂固定污染源进行第*季监督性监测,依据本次监测数据编写此监测报告。 2、监测依据 2.1**监发[2008]**号,关于转发《全国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2.2《**省工业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监测实施细则》。 2.3国家有关监测分析方法、规范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3、监测内容 3.1监测项目:粉尘、苯可溶物、苯并[a]芘。 3.2监测点位和频率 在各污染源除尘设施后设一个采样点,采样点位符合《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相关要求,每个监测点均采3个样品,具体见表1。 表1 焦化厂污染源废气监测情况一览表 4、监测方法 废气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环境空气检测作业指导书(DOCX 72页)

环境空气检测作业指导书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检测试验中心 二〇一五年

目录 一、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 (1) 二、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 (9) 三、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 (14) 四、环境空气二硫化碳的测定 (22) 五、环境空气一氧化碳的测定 (25) 六、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 (27) 七、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32) 八、硫化氢的测定 (37) 九、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 (43) 十、环境空气和废气氨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48) 十一、环境空气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54) 十二、固定污染源废气苯可溶物的测定 (59) 十三、废气铬酸雾的测定 (64) 十四、硫酸雾的测定 (67)

一、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 一、执行标准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479-2009。 二、适用范围 1、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测定。 2、本标准的方法检出限为0.36μg/10ml 吸收液。当吸收液总体积为10ml,采样体积为24L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0.015mg/m3。当吸收液总体积为 50ml,采样体积288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0.006mg/m3,本标准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范围为 0.024 mg/m3~2.0mg/m3。 三、干扰及消除 1、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氮氧化物浓度 30 倍时,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负干扰。 2、空气中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正干扰。 3、空气中臭氧浓度超过 0.25mg/m3时,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负干扰。采样时在采样瓶入口端串接一段(15~20)cm 长的硅橡胶管,可排除干扰。 四、测定原理 空气中的二氧化氮被串联的第一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并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空气中的一氧化氮不与吸收液反应,通过氧化管时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氮,被串联的第二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并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生成的偶氮染料在波长 540nm 处的吸光度与二氧化氮的含量成正比。分别测定第一支和第二支吸收瓶中样品的吸光度,计算两支吸收瓶内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质量浓度,二者之和即为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以二氧化氮计)。 五、仪器设备 1、常用的实验室仪器。 2、分光光度计。 3、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 0.1L/min~1.0L/min。采样流量为 0.4L/min 时,

大气采样作业指导书

大气采样作业指导书(依据标准: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目录 (一)氟化物采集与计算 (二)硫酸盐化速率采集与计算 (三)大气降水采集 (四)二氧化硫溶液富集采样与计算 (五)氮氧化物溶液富集采样与计算 (六)灰尘自然沉降量采集与计算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环境空气中氟化物的小时浓度和日平均浓度的测定。 2、一般事项 测定方法中共同的一般事项按《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中有关规定执行。 3、方法要点 空气中氟化物与浸渍在滤纸上的氢氧化钙反应而被固定,用电极法测定,求得石灰滤纸上氟化物的含量,反映在放置期间空气中氟化物的平均污染水平。 4、器材 4.1石灰滤纸法标准采样装置 4.1.1采样盒:外径13厘米,内径12.6厘米,高2.5厘米(不含盖)的平底 塑料盒,具盖及塑料环状长垫(外径12.5厘米,内径11厘米)。 4.1.2防雨罩:采用盒口直径30厘米、盒高90厘米的搪瓷盒,盒底用铁皮焊 一个直径13厘米、高3厘米的圈,可安装采样盒。 5、操作步骤 5.1取一张石灰滤纸,平铺在平底塑料采样盒底部,用塑料环状长垫压好滤纸 边,再用具有弹性的塑料条沿盒边压紧,将滤纸固定好,盖好盒盖,携至采样点。 5.2采样时将装好石灰滤纸的采样盒的盒盖取下,采样盒装入采样防雨罩的盒

底铁圈内并固定,使石灰滤纸面朝下暴露在空气中。 5.3样品放置时间为七天至一个月。放样品和收样品时应记录核对放样品地 点、采样盒编号及放、收样品时间(月、日、时)。 5.4收样品时,取下采样盒并旋紧盒盖,携回实验室。 6、计算 )/(S3n)3100 氟化物[μgF/(100cm2.d)]=(W-W 式中:W-样品石灰滤纸中氟含量(μg) -空白石灰滤纸中平均氟含量(μg/张) W S-样品滤纸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cm2) n-样品滤纸在空气中放置的天数,准确至0.1 天。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环境空气中含硫污染物(主要为二氧化硫)的测定。 2、一般事项 测定方法中共同的一般事项按《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中有关规定执行。 3、方法要点 碳酸钾溶液浸渍过的玻璃纤维滤膜嚗露于空气中,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硫酸雾、硫化氢等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测定生成的硫酸盐的含量,计算硫酸盐化速率。其结果以每日在100cm2碱片面积上所含三氧化硫毫克数表示。 4、器材 4.1塑料皿:内径72mm,高10mm。 4.2塑料垫圈:厚1-2mm,内径50mm,外径72mm,能与塑料皿紧密配合。 4.3塑料皿支架:将两块1203120mm聚氯乙烯硬塑料板成900角焊接,下面 再焊接一个高30mm,内径78-80mm的聚氯乙烯外管,外管上钻孔眼,互成1200,各眼距塑料板面15mm,使用时将塑料皿倒装在支架的聚氯乙烯外管内,用三个铜螺栓固定塑料皿。 5、操作步骤 5.1将碱片毛面向下放入塑料皿,用塑料垫圈压好边缘,装在塑料袋中携至 现场,采样时使滤膜面向下固定在塑料皿支架上。

环境空气和废气布点与烟尘烟气采样监测技术要求规范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和废气布点与烟尘烟气采样监测技术规范作业指导书 (依据标准: GB/T5468-1991、GB/T16157-1996) 一、点检烟气分析仪 1、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现场监测前烟道气分析仪的点检工作。 2、点检项目与基准: 2.1电源能否接通; 2.2面板按键接触是否良好; 2.3抽气泵是否正常; 2.4水收集器及采样探针中是否有冷凝水; 2.5粉尘过滤器是否清洁; 2.6仪器充电电池的电量是否充足; 2.7整个抽气系统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3、点检记录: 点检的时间、内容与结果应有完整详细的记录。 4、问题与纠正: 点检人员对点检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立即向采样负责人报告。 二、点检烟尘采样仪 1、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现场监测前烟尘采样仪的点检工作。 2、点检项目与基准: 2.1电源能否接通; 2.2面板按键接触是否良好; 2.3抽气泵是否正常; 2.4皮托管及采样嘴是否完好; 2.5干燥器中硅胶是否失效; 2.6洗气瓶中双氧水是否混浊; 2.7打印机是否正常;

2.8整个采样系统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3、点检记录: 点检的时间、内容与结果应有完整详细的记录。 4、问题与纠正: 点检人员对点检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立即向采样负责人报告。 三、样品交接(滤筒、样品瓶) 1、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现场监测结束后采样人员与实验室内分析人员的样品交接。 2、操作步骤: 2.1 采样人员在现场监测结束回到实验室后应立即与样品分析人员进行样品交接。 2.2 在样品交接后,采样人员与分析人员应共同、完整、正确地填写样品交接单上各栏内容。 2.3 采样人员与分析人员必须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 3、注意事项: 样品交接单应随测试报告归档。 四、样品分析(滤筒、重量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前后滤筒的称重。 2、一般事项: 依照“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的有关规定。 3、器具与材料: 3.1器具 (1)分析天平精度0.1mg (2)烘箱 0-300℃ 3.2材料:圆筒状玻璃纤维滤筒,28×70mm 4、操作步骤: 4.1用铅笔将滤筒编号。(新规定不能用铅笔)

关于废气排放口采样孔和采样平台规范化的技术要求

关于废气排放口采样孔和采样平台规范化的技 术要求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关于废气排放口采样孔和采样平台规范化的技术要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排污口规范化整治要求(试行)》(环监[1996]470号)和《广东省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导则》(粤发[2008]42号),按照“便于采集样品、便于计量监测、便于日常现场监督检查”的原则,结合《固定污染源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200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 75-2007)的要求,规范化废气排放口设置采样孔和采样平台的技术要求如下: 1、排气筒(烟囱)应设置监测采样孔、采样平台和安全通道。 2、采样位置应避开对测试人员操作有危险的场所。 3、采样孔 采样孔位置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和烟道负压区域。 采样孔位置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烟道直径处,以及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烟道直径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当安装位置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尽可能选择在气流稳定的断面,但安装位置前直管段的长度必须大于安装位置后直管段的长度,同时采样孔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倍。采样断面的气流速度在5m/s以上。 在选定的测定位置上开设监测采样孔,采样孔内径应不少于80mm,采样孔管长应不大于50mm。不使用时应用盖板、管堵或管帽封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