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对策及效果研究
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

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学习或生活。
这些人被称为“流动人口”,其主要特征是具有流动性、不稳定性、短期居住性和多地居住性。
流动人口占据了我国人口的相当大比重,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流动人口约达3.29亿。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他们更容易受到艾滋病的威胁,造成了流动人口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人口群体的现象。
所以,针对流动人口特征和艾滋病防治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对于保障流动人口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压缩艾滋病发病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流动人口特征1. 具有流动性:流动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常常需要长时间的旅途和改变居住环境,这使得他们不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卫生保健知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管理的意识。
2. 不稳定性: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大多数流动人口没有稳定的工作和居住条件,各种危机和挑战和他们面对,也面临着生命和健康的威胁。
3. 短期居住性:流动人口的居住时间非常短暂,通常只有数月之久,他们没有固定的社交圈、医疗保健和家庭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受到艾滋病的侵害。
4. 多地居住性:流动人口常常在多个城市之间居住和工作,这种多地居住性使得他们与不同地区的人接触频繁,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
二、艾滋病防治对策1. 加强艾滋病预防知识普及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提高流动人口的防范意识和卫生保健能力。
可以利用媒体、互联网,举办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册和宣传材料等,引导流动人口养成良好的卫生和健康习惯。
2. 建立艾滋病防治机构应当在全国各地建立专门的艾滋病防治机构,提供咨询、检测、治疗等服务。
特别是对于流动人口来说,艾滋病防治机构应该更加注重流动性和灵活性,随时提供多种医疗卫生服务,方便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的检测和治疗。
艾滋病病感染与流动人口的关系与预防

艾滋病病感染与流动人口的关系与预防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损害的严重疾病。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对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传播和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病感染与流动人口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艾滋病与流动人口的关系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在非户籍地或在外地且移居频繁的人群。
他们的流动性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性伴侣,增加了感染HIV的风险。
下面是艾滋病与流动人口关系的几个重要方面:1. 性传播: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发生性行为是最主要的HIV传播途径。
长期离家的工人、农民工以及流动妇女往往面临诸多心理、社会和经济困境,导致他们在性行为中缺乏保护措施,增加了感染HIV的风险。
2. 注射药物滥用:流动人口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
这一群体通过共用注射器等行为,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3. 垂直传播:流动人口中的感染者在流动过程中可能会妊娠或分娩,将HIV传给其胎儿或婴儿。
儿童感染AIDS的比例在流动人口中较高。
二、艾滋病病感染流动人口的预防措施1. 促进健康教育:加强关于艾滋病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了解和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健康教育应包括性教育、安全用药用具的使用以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2. 提供便捷的检测和治疗服务:建立适应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机制,提供快速、便捷的检测服务,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HIV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追踪管理机制,确保感染者能够持续接受治疗。
3. 加强安全用药用具分发: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安全用药用具发放,如安全套和消毒器具等,以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目的对流动人口中存在的艾滋病问题和预防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方法选取本地区的1000例流动人口,对1000例流动人口所存在的艾滋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一定的艾滋病健康预防干预措施,对流动人口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本地区中流动人口所存在的艾滋病问题主要表现为感染人数急剧增加、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贫乏、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增加、艾滋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难度增加四个方面。
同时,经有效健康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1000例流动人口在预防干预后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与干预前相比较提高了25.8%,干预前后相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流动人口在艾滋病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健康干预的方法,这对流动人口在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和减少艾滋病的感染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标签: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从当前社会的发展格局分析,目前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都在不断的攀升,以此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于此同时,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和蔓延还呈现着由农村向城市,从吸毒、卖淫等这些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迅速传播的趋势[1]。
在艾滋病的传播中,由于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和流动性都比较大,以此导致着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成为了艾滋病传播中的高危人群。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加强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和预防干预措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地区的3家工厂、1个农贸市场和2个建筑工地为抽取对象,随机抽取其中的1000例流动人口。
1.2方法首先采取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从文献、网络、医院等方面对当前流动人口在艾滋病中的所呈现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根据流动人口中所呈现的这些艾滋病问题进而采取一定的预防干预措施。
针对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主要为健康干预的方法,此预防干预措施所采取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作的关于艾滋病知识的录像、以课题组专家讲授的方式听取关于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的讲座、下发艾滋病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的方法,以及在以上三种单一干预措施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其他的措施进行复合性的干预,此四种方式进行[2]。
临清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

临清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目的:了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干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本辖区内320名流动人口,对其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结果:干预前320名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为72.8%,干预后总知晓率为98.9%,干预后与干预前的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效果较好。
结论:通过健康干预能够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增强艾滋病防范意识,促进自身的健康行为,对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艾滋病;流动人口;防治知识;干预效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流动人口目前已成为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1-2]。
因此,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成为预防艾滋病的关键[3-4]。
本文通过对本辖区内320名流动人口相关艾滋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健康干预,旨在提高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促进其健康行为。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随机选取2009~2011年间本辖区内的320名流动人口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工厂、建筑工地、农贸市场、商城、及娱乐场所。
1.2 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艾滋病相关防范知识调查》问卷,对流动人口进行面对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艾滋病常见症状、艾滋病传播途径以及艾滋病预防措施等。
通过调查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以及相关的健康干预后再进行上述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一般情况:320名流动人口中,男性193人,女性127人,年龄21~51岁,平均年龄34.8岁,其中文盲154人(48.1%),初中及以下文化105人(32.8%),高中文化57人(17.8%),中专及以上4人(1.3%)。
社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研究

2 结 果
2 1 干 预 前 后 艾 滋 病 知 识 知 晓 率 变化 流 动 人 口艾 滋 病 知 . 识 知 晓率 干 预 前 后 分 别 为 3. 7 和 8. 3 。知 晓 差 异 有 6 1 5 3 统计学意义 ( P< 0 0 ) 同 时 , 预 组 流 动 人 口后 测 得 分 显 .5 。 干 著地 高 于 前 测 , 一 结 果 说 明 预 防 干 预 活 动 有 效 地 提 高 了 干 这
愿 咨 询检 测 率 明 显 上升 。对 社 区承 担 艾 滋 病 服 务 接 受 性 达 到 6 % 以上 。 结 论 社 区有 能 力 开 展 艾 滋 6
病 防 治 工 作 , 是 艾 滋 病 防 治 工 作 可持 续 发展 的新 趋 势 。 这
【 键 词 】 社 区 艾 滋病 流动 人 口 干 预 关
流 动 人 口最 近 一 次 性行 为 中 安全 套 使 用 率 的变 化 , 果 表 明 : 结 1 前 测 中 , 预 组 和 对 照 组 使 用 安 全 套 的人 数 不 存 在 显 著 差 ) 干 异 (8 6 v 7 8 ;) 预 组 流 动 人 口后测 安全 套使 用 率 3. % s . %) 2 干 3
预组 流动 人 口艾 滋 病 的预 防知 识 水 平 。 22 性 行 为 发 生 的 情 况 . 在 所 有 的 流 动 人 口中 , 发 生 过 性 已
数 量 和活 动 范 围 的 日益 扩 大 是 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促 进 因 素 。 我 国流 动 人 口共 计 1 2 , 数 人 处 于 性 活 跃 期 、 滋 病 防治 .亿 多 艾 知识 缺乏 、 性 伴 、 业 性 性 行 为 和 吸 毒 等 高 危 行 为 的 存 在 、 多 商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效果研究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究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在流动人口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所在地区经济活动超过半年的流动人口42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包括服务员、个体经营者与建筑工人等;所有研究对象自行填写问卷,并将全部问卷当场收回。
利用自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有研究对象予以匿名调查,调查问卷内容有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艾滋病基本知识以及资源咨询态度等。
政府相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预防进行有效干预,医疗卫生机构派专职人员到工地以及人口服务站等流动人口聚居地进行艾滋病预防与咨询等服务;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不同形式的艾滋病宣传活动。
记录所有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自愿咨询与认知情况。
结果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实施后的自我保护意识率、自愿咨询率、认知率分别为75.61%、26.19%、83.33%,明显高于实施前的38.10%、9.52%、45.24%(P<0.05)。
结论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在流动人口中应用,可使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率、自愿咨询率、认知率显著提高。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效果艾滋病通常是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主要以细胞免疫缺陷等为症状表现[1]。
流动人口群体的医疗卫生保障弱于其他群体,所以,成为抵御艾滋病在内的传染病侵袭群体。
所以,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预防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预防战略的主要目标[2]。
现对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在流动人口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单位所在地区经济活动超过半年的流动人口42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包括服务员、个体经营者与建筑工人等;其中男性25名,所占比例59.52%,女性17名,所占比例40.48%;年龄最小21岁,年龄最大61岁,平均年龄(41.23±20.35)岁;文化程度: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分别有18例、12例、9例、3例,所占比例分别为42.86%、28.57%、21.43%、7.14%。
分析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及其效果

分析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发布时间:2021-06-02T08:25:03.365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作者:涂恙[导读] 目的探讨预防与控制流动人口艾滋病的方法与成效。
方法挑选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县抗病毒治疗定点机构收治的90例流动人口艾滋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
对照组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观察组采取艾滋病预防控制方法,分析两组效果。
结果观察组掌握防治知识程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
涂恙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54200摘要:目的探讨预防与控制流动人口艾滋病的方法与成效。
方法挑选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县抗病毒治疗定点机构收治的90例流动人口艾滋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
对照组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观察组采取艾滋病预防控制方法,分析两组效果。
结果观察组掌握防治知识程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患者数量相较对照组更低(P<0.05)。
结论向流动人口大力宣传防治艾滋病相关知识,并积极实施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可以提升预防艾滋病效果。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方法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卫生问题。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而流动人口是城市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不同,缺少预防疾病相关知识,无法有效预防与控制疾病,为此,亟待完善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本文研究预防与控制流动人口艾滋病的方法与成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县抗病毒治疗定点机构收治的90例流动人口艾滋病患者,入选条件:满足艾滋病诊断标准;患者知情。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严重的心、肾、肝、肺功能障碍者。
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7-61岁,平均(44.3±4.1)岁。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及控制研究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及控制研究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流动人口成为了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群体之一,在对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应该加强对这部分人口的关注,在流动人口之中进行传播也成为了当前预防艾滋病的一个难点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对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问题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管理及检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将艾滋病的扩散渠道进行彻底的控制。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艾滋病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威胁逐渐加重,对这一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就成为了政府当前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艾滋病的传播中流动人口属于高危人群,管理起来也比较困难,对于这一部分的疾病传播载体来说,需要加强控制,使得艾滋病在全国范围内的增长都能够得到比较有效的管理,在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效,增强工作的全面性广泛性,防止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肆意蔓延。
一、流动人口的特点分析现代社会发展中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流动群体的不断壮大为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也增加了难度,在相关工作的开展中有必要对流动人口的特点进行仔细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当前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持续增长的矛盾。
流动人口中年轻劳动力是主要组成人群,当前阶段的人口流动实质上是劳动力的流动,大部分的劳动力都处于15到45岁之间,年轻化也是人口流动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另外,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通常在初中以上,流动与不流动人口在文化程度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流动人口与其流出地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相比要高,而没有出现人口流动的家庭总体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
在人口流动的总体情况来看,非举家流动占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群体中夫妻共同流动是比例较大的,而带上子女一起流动的则比较少见,举家流动的情况也比较少。
此外,流动人口的收入普遍较低,之所以产生人口的流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经济上的限制,不仅如此,人口收入在区域分布上的差别也是比较明显的,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流动人口的收入是比较高的,相反欠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收入是比较低的,即使两个区域的人口从事的是相同的工作这种差异依然存在,而且在流动人口中还通常会存在工资被克扣的现象。
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一、引言:我国艾滋病防控形势严峻自1985年我国首例艾滋病病例被发现以来,艾滋病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动人口是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长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众多,流动范围广泛,流动性强,这给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针对我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进行研究,对于制定更加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了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各级卫生部门加强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感染控制水平。
此外,各类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也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和服务支持。
然而,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流动人口群体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流动性强,艾滋病防控覆盖面难以达到100%。
其次,由于长期在外务工,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存在难度,导致艾滋病感染者未及时得到治疗。
再次,流动人口普遍存在收入不稳定、低教育水平、信息获取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艾滋病防制策略。
三、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问题分析1.宣传教育不到位:目前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普遍较低,艾滋病预防知识普及不够,导致防控效果不佳;2.检测和治疗难度大:因为流动人口长期在外工作,时间不稳定,很难按时进行艾滋病检测和治疗;3.经济困难:流动人口普遍收入不稳定,经济压力大,艾滋病药物治疗费用较高,无法负担;4.社会歧视和排斥:流动人口往往面临着社会歧视和排斥,使得他们不愿意主动接受检测和治疗;5.信息获取难度大:由于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农村,教育背景较低,信息获取渠道较为有限,艾滋病防控宣传信息很难传达给他们。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研究目的探究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与效果。
方法在2014年1月—2016年9月未进行艾滋病预防干预的流动人口中随机性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2015年10开始实施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后,随机性抽取的80例流动人口作为研究组,观察并分析两组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预防的认识情况以及对自我保护意识,包括两组研究对象对艾滋病认知率和对艾滋病的咨询率指标。
结果研究组通过采用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后其对艾滋病的认知率、对艾滋病的咨询率分别为84.65%与25.33%,明显优于未进行预防干预前的对照组,认知率与咨询率分别为71.02%与5.63%,两组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防止干预措施方法可行,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对艾滋病的认识、认知率以及咨询率大大提高,减少了艾滋病的滋生,值得在健康教育宣传和指导中广泛运用。
标签: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方法;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predictive intervention model of AID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Methods 80 cas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without AIDS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from January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and 80 cas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with AIDS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model since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and the cognitive situation of AIDS prevention and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including the cognitive rate of AIDS and consultation rate of AIDS. Results Of 160 cases,the cognitive rate and consultation rate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84.65%,25.33% vs 71.02%,5.63%)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big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e AIDS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feasible,which can have a better effect,greatly improve the cognitive rate and consultation rate of AIDS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IDS,which is worth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publicity and guidance.[Key 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AIDS;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odel;Method;Effect艾滋病是當今治疗难题,且发病率较高,属于获得性免疫综合征,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的免疫性疾病,严重者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治疗难度较大,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高度重视,并要从预防和控制乳少减少艾滋病的发生[1]。
流动人群的艾滋病干预策略

尿急或尿频(50.8%)症状出
现频率最高,其次为尿道 刺痛或不适(18.6%)和尿道 分泌物增多(13.6%)
4阴囊疼痛或肿胀
5生殖器部位疣状物 6性交痛
4
1 2
6.8
1.7 3.4
7其他
3
5.1
结果—STI求医情况
• 有了性病症状只有28%(14人)的 人立即治疗, • 大部分人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建筑 问题 正确 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 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 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 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 110 48 87 129 130 121 100 121 % 67.1 29.3 53.0 78.7 79.3 73.8 61.0 73.8
工厂
宾馆
总计 X2 P
CSW 男性
服务小姐(N=730)和男性流动人群(N=564)对 HIV检测机构的知晓程度(多选)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CDC 81.80% 66.00%
医院 28.10% 43.10%
性病门诊 11.50% 25.90%
我国流动人口现状及特点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 数据显示,流动人口有14735万人。国内有专家认 为,应在1.7亿—2.1亿之间,有的专家认为最高到 3.1亿)。 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6省流 出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59.3%,其中四川 693万人,安徽432万人,湖南432万人,江西 356.3万人,河南305.4万人,湖北280万人。
流动人口定义(1)
•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将流动人 口定义为:由于意愿的或非意愿的原因, 临时地、季节性地或长期地从一个地方流 动到另一个地方寻求接纳的人[7]。并且把流 动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离开流出地、从 流出地到流入地途中、到达流入地、回到 流出地。
浅析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

浅析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及其效果。
方法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探讨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及效果。
结果通过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实施,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结论可以通过对流动人口实施艾滋病防治干预,防止艾滋病感染,降低艾滋病发病率。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ode and effect of 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Methods Health education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knowledge about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s disseminated, and intervention mode and effect of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discussed. Resul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ID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odel, 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of floating population were further improved. Conclusion HIV infection can be prevented and the incidence of AIDS can be reduced through AID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Key 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 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tervention model; Effect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于HIV病毒所致,细胞免疫缺陷是该疾病的主要症状。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朱海霞(山东省泗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山东济宁 273200)【摘要】目的 探究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加大对流动人口聚居地的关注,加大健康宣传的力度,以基层村委会和保健站为源头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
结果 在流动人口中展开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增强流动人口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引导人们自愿咨询关于艾滋病的防治知识。
结论 在流动人口中展开爱之病防止干预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增强了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值得肯定。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方法;效果【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5.02.338.02 The fl oating population of AID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 methodand effect of intervention modelZHU Haixia(Control center for AIDS prevention branch, Shandong County of Surabaya Province, Shandong diseaseprevention Jining 2732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AIDS Interven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Method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overnment department as the main body to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as the basis,increased attention to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settlements,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health promotion,health stations and grassroots village as the source of migrants to carry out AIDS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model. Results Implementation of migrants AIDS intervention model can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AIDS migrants,Increase the rate of voluntary HIV counseling.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l oating population of AIDS intervention model is signifi cant,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self-protection of migrants,worthy of recognition.【Key words】The fl oating populati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DS intervention model; Method; Effect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而细胞免疫缺陷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
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预防挑战与应对策略

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预防挑战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流动人口在社会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然而,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感染风险也不可小觑。
这给艾滋病的预防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减少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
本文将分析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预防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预防挑战1. 缺乏艾滋病知识和意识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艾滋病预防知识上的了解相对匮乏。
许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感染后果以及预防措施缺乏正确的认识。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时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容易陷入高危行为。
2. 高危行为的增加由于流动人口生活不稳定,往往面临着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这使得一些流动人口很容易陷入不安全的性行为,例如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套等。
同时,有些流动人口也可能通过注射毒品等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
这些高危行为使得流动人口中艾滋病感染率升高。
3. 社会歧视与融入困境流动人口往往在城市中居住在较为拥挤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与排斥。
这种歧视和排斥使得流动人口很难融入当地社区,也会影响他们寻求艾滋病防治服务的情愿。
在这种情况下,流动人口更容易被忽视,缺乏及时的艾滋病防治服务。
二、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预防应对策略1. 提供艾滋病教育与咨询服务针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和咨询服务是关键。
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组织宣讲和发放宣传材料的形式进行。
重点内容包括艾滋病的知识、传播途径以及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预防方法。
此外,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电话咨询等远程服务,以扩大受众覆盖面。
2. 加强艾滋病防治服务网络建设建立流动人口专门的艾滋病防治服务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该网络可以由政府部门、社区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共同组成。
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应提供流动人口包括艾滋病检测、咨询、防治药物配给等多方面的服务,以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关于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策略分析论文

关于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策略分析【摘要】流动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是导致艾滋病传播蔓延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剖析了流动人口艾滋病的流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相关工作策略。
【关键词】艾滋病;流动人口;防治就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和传播规律而言,目前全球从事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多数专业认识普遍认为,流动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是导致其传播蔓延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基于我国人口总数庞大以及以外出务工为主的流动人口数量众多的特点,艾滋病已经成为了之于我国人口安全的一个非常具有威胁性的问题,其防治工作自然就成为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当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人数的年增长率为40%,其流行趋势居世界第14位并亚洲第2位,另外,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目前已超过2亿,其流动性与管理难度均有较大程度增加[2]。
基于此,加强对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特点的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特点1.1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人在流动人口中具较高检出率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当前已确定的hiv感染者当中,其中有相当部分均为流动人口,可见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了传播与感染艾滋病毒的高危人群,且其检出率还有逐步增高和高危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因此,艾滋病所构成的威胁其影响范围愈来愈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1.2多数流动人口缺乏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和了解诚然,我国在近些年加强了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水平,但很多地区仍停留在仅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了解层面,尤其是流动人口,由于难以稳定接受此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所能掌握到的防治知识就更为有限,甚至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未能有正确的判断标准[3]。
在这种情况下,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恐惧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表现均会更趋于不正常状态,进而可相对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与传播的几率。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研究吴怡;祁玉平【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年(卷),期】2017(014)016【摘要】目的探究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与效果.方法在2014年1月—2016年9月未进行艾滋病预防干预的流动人口中随机性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2015年10开始实施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后,随机性抽取的80例流动人口作为研究组,观察并分析两组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预防的认识情况以及对自我保护意识,包括两组研究对象对艾滋病认知率和对艾滋病的咨询率指标.结果研究组通过采用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后其对艾滋病的认知率、对艾滋病的咨询率分别为84.65%与25.33%,明显优于未进行预防干预前的对照组,认知率与咨询率分别为71.02%与5.63%,两组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防止干预措施方法可行,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对艾滋病的认识、认知率以及咨询率大大提高,减少了艾滋病的滋生,值得在健康教育宣传和指导中广泛运用.【总页数】2页(P19-20)【作者】吴怡;祁玉平【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常德 415200;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常德 41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相关文献】1.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分析 [J], 蒋秋云2.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 [J], 曾韶3.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与效果观察 [J], 蒋少贞;4.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分析 [J], 臧丽;姚珂珂5.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J], 虞晨;孙业桓;孙良;王波;曹红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研究

加上受到病痛的折磨,因此容易出现情绪 异常及性情大变等表现,部分人群可能会 产生报复社会的举动 [4]。对此,医护人员 应强化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起治疗的 信心,并告知家属注意悉心照料患者,从 心理上与精神上支持患者。此外,在条件 允许的情况下可组建社会支持网络,让患 者可以在支持网络中感受关爱、宽容,避 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他人歧视的眼光, 从而在缓解心理困境的同时避免出现过激 行为。
(1)政府部门应与计生部门、公安部 门、疾控中心及医院等联合组建艾滋病预 防干预网络,登记所在辖区的流动人口, 以便集中管理流动人口居住环境,保证居 住区的治安及卫生处于受控状态。各个部 门要注意协调好管理工作,强化流动人口 艾滋病检测,在预防干预网络内部公开信 息,并向常住户口的所在地说明情况,从 而实现流动区与常住区的协同管理。同时 要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注重改善流动人口居住区的生活环境与卫 生防疫状况。如查出 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 病人,则立即进行告知、随访,进一步做 CD4 检测。符合治疗标准者则及时转介到 专门的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如发现留守儿 童感染 HIV,则应给予特殊关怀与帮助, 减少患病儿童受到的歧视。
【关键词】预防干预;艾滋病;流动人口
艾滋病由 HIV 病毒感染所引起,具有 危害性大的特点,目前尚未出现根治艾滋 病的特效药物,为了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 及死亡率,则需要积极预防该病的传播 [1]。 因流动人口的生活环境经常发生改变,在 预防控制流动人口的艾滋病传播工作时也 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本文分析了流动 人口的艾滋病问题及其预防干预措施,以 供参考。
1.3 艾滋病感染的高危行为较多
造成流动人口极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 行为包括临时、多性伴及商业等高危性行 为,在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较低。 此外,由于流动人口不具备自愿接受 HIV 检测意识,因此可导致这一群体中的艾滋 病病情隐蔽性强,且传播的危险性更大。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对策及效果研究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对策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对策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2月流动人口100例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作为常规组,选择2018年7月流动人口100例实施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作为实验组,两组疾病预防效果(自我保护、自我咨询、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艾滋病发生情况及干预情况对比。
结果与常规组比,实验组疾病预防效果显著,艾滋病发生率低,有效率高,P<0.05。
结论在流动人口中实施合理的疾病预防干预措施有利于强化流动人口对该疾病认知,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干预效果,加强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咨询意识,降低艾滋病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对策;效果艾滋病属于临床治疗难题,其是免疫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性传播及血液传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该疾病患者加以治疗,则对其生命健康可能造成直接威胁。
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该疾病临床治疗具有难度,因此对其需高度重视,首先从预防与控制两方面入手,从而显著降低艾滋病发生几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渐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流动人口在医疗方面并未得到确切保障,其往往属于艾滋病侵袭预防的弱视群体,因此相关管理人员需不断强化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认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使得最终治疗效果较为显著[1]。
为分析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对策及效果,本院展开研究,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资料选择2015年12月流动人口100例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作为常规组,选择2018年7月流动人口100例实施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作为实验组,实验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37.12±3.27)岁;常规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为(37.26±3.58)岁。
两组流动人口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分析

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分析
蒋秋云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4(000)026
【摘要】目的: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建立以政府相关部门作为主体,医疗机构作为依托,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
结果:通过建立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由37.5%增强到75.0%,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率由45.0%提高到85.0%,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咨询率由7.5%提升到2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有效可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值得推广。
【总页数】2页(P148-149)
【作者】蒋秋云
【作者单位】213131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奔牛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杭州市开发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与评价 [J], 胡连鑫;陈燕燕;李杰;杜渐;赵蓓玲;王列庭
2.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研究 [J], 吴怡;祁玉平
3.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 [J], 曾韶
4.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分析 [J], 臧丽;姚珂珂
5.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探讨 [J], 丁贤彬;易辉容;潘传波;郑建琼;曾艺;王豫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摘要:艾滋病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性的传染病,在1985年在中国出现艾滋病后,我国的艾滋病发生率出现快速增长。
艾滋病是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进行传播的。
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随着艾滋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学者发现,不断增长的流动人口会促进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因此,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本文作一综述讲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艾滋病是一种由HIV病毒感染的感染病,艾滋病具有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潜伏期,艾滋病的发病年龄大约在18岁到45岁。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从而促进了艾滋病的发生率的增加[1]。
本文作一综述讲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
1 流动人口的概念由于人口流动的过程,原因,结局不同,产生了很多与流动人口相近的概念,为了进行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明确这些概念。
1.1移动人口一般泛指由于安全原因或者各种职业的原因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动的人,这些中包括外出旅游的人,司机,难民,国际移民等情况,移动人口中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
1.2流动人口一般用于中国,特指在没有改变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之外的地方进行社会服务,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这种情况又叫“人户分离”[2]。
但是流动人口将上学,旅游,从军,探亲,访友等情况排除。
1.3迁移人口或者移民在我国一般指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运动,运动的目的是重新选取定居的地点,这个过程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合法的,可以是志愿的,也可以是非志愿的。
在我国,迁移需要伴随户口的改变,其中包括复员,调动工作,上学,参军等。
2 现阶段流动人口的特征我国的流动人口中在男性居多,大多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有41%的流动人口为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有41%的流动人口为初中文化程度,有18%的流动人口为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对策及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30T10:57:10.0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8期作者:李旭光
[导读] 艾滋病属于临床治疗难题,其是免疫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性传播及血液传播。
(临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414300)
摘要:目的研究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对策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2月流动人口100例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作为常规组,选择2018年7月流动人口100例实施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作为实验组,两组疾病预防效果(自我保护、自我咨询、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艾滋病发生情况及干预情况对比。
结果与常规组比,实验组疾病预防效果显著,艾滋病发生率低,有效率高,P<0.05。
结论在流动人口中实施合理的疾病预防干预措施有利于强化流动人口对该疾病认知,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干预效果,加强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咨询意识,降低艾滋病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对策;效果
艾滋病属于临床治疗难题,其是免疫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性传播及血液传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该疾病患者加以治疗,则对其生命健康可能造成直接威胁。
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该疾病临床治疗具有难度,因此对其需高度重视,首先从预防与控制两方面入手,从而显著降低艾滋病发生几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渐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流动人口在医疗方面并未得到确切保障,其往往属于艾滋病侵袭预防的弱视群体,因此相关管理人员需不断强化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认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使得最终治疗效果较为显著[1]。
为分析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对策及效果,本院展开研究,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流动人口100例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作为常规组,选择2018年7月流动人口100例实施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作为实验组,实验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37.12±3.27)岁;常规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为(37.26±3.58)岁。
两组流动人口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常规组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实验组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首先相关政府需结合流动人口实际情况切实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工作,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或开展艾滋病专业知识讲座等形式强化流动认知对该疾病认知,使其能充分意识到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帮助流动人员树立艾滋病预防意识,以广告区域宣传等措施科学合理的详细讲解艾滋病危害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对该疾病传染途径加以明确[2]。
另外,相关管理人员对流动人口需合理倡导咨询工作,如果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需结合其自身病情实际情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防止艾滋病病毒得以进一步扩散。
除此之外,相关医疗卫生机构需以流动人口聚集地为基点,合理安排相关管理人员切实开展艾滋病检查、咨询及防控活动,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人口服务站、劳务市场及工地等区域,加强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预防概念,从而有效减少艾滋病发生率[3]。
1.3观察指标
两组疾病预防效果、艾滋病发生情况及干预情况对比
疾病预防效果:测定两组自我保护、自我咨询、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四项内容,预防效果越优越好[4]。
艾滋病发生情况:测定两组艾滋病发生情况,发生率越低越好。
干预情况:显效:对艾滋病知识能完全掌握,自我咨询及保护意识较强;有效:对艾滋病知识能基本掌握,自我咨询及保护意识一般;无效:不能掌握该疾病知识,有效率越高越好[5]。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分析数据,艾滋病发生情况与干预情况[n/(%)]表示检验。
疾病预防效果()表示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疾病预防效果比较
与常规组比,实验组疾病预防效果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艾滋病发生情况与干预情况对比
实验组(100例)中,艾滋病发生有2例,发生率为2.0%,常规组(100例)中,艾滋病发生有9例,发生率为9.0%,x2=4.7138,
p=0.0299。
与常规组比,实验组艾滋病发生率低,P<0.05。
干预情况:实验组(100例)显效:有效:无效各占比例为84:15:1,有效率为99.0%;常规组(100例)显效:有效:无效各占比例为76:17:7,有效率为93.0%,x2=4.6875,p=0.0303.与常规组比,实验组有效率高,P<0.05。
3 结论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就是艾滋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病机制为细胞免疫所致,相应的免疫缺陷病毒侵袭机体,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性传播及血液传播,如果不能对该疾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则对患者生命健康可能造成直接威胁[6]。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该疾病在发生前实施合理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艾滋病发生率,尤其在流动人口聚集区域需合理开展该
疾病预防措施,切实强化艾滋病防控,结合流动人口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健康宣教,主要包含发病机制、注意事项及解决方案等内容,利用开展讲座或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形式加强流动人口对该疾病认识,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认识到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危害性,使得该疾病预防措施得以显著提高,减少艾滋病发生。
另外,政府需定期安排相关管理人员到流动人口聚集区域切实开展艾滋病检查、咨询等工作,如果具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则需切实实施针对性解决措施,有效避免该病毒进一步扩散[7]。
吴怡,祁玉平等研究中指出,机体一旦受到艾滋病病毒侵袭,则相应的免疫力往往会逐渐呈下降趋势,严重损伤身体功能与素质,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因此需不断强化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指导工作,有效避免艾滋病发生,加强流动人口对该疾病自我保护及自我咨询,使其充分意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从而降低艾滋病发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与常规组比,实验组疾病预防效果显著,艾滋病发生率低,有效率高(P<0.05)。
由此可证:在流动人口中实施合理的疾病预防干预措施有利于强化流动人口对该疾病认知,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干预效果,加强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咨询意识,降低艾滋病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少贞.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与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4):144.
[2]张婧,陈睿,曾成龙,吴小燕,蔡春.西安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情况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7,26(08):84-86.
[3]吴怡,祁玉平.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6):19-20.
[4]程琰.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7):94-96.
[5]韩威,周长月,张利宁,张培栋.针对建筑工人开展艾滋病预防干预的方法和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9):169-170.
[6]彭兴艳,张启扬.健康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01):272-273.
[7]朱海霞.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2):33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