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

合集下载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资料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资料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重要意义: • 构成传播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存在著 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 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受众相关联系。 •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各自的社会群 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保持著特定的传播 关系。 • 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与交织性,初步具 有系统模式的特点。
1.传播过程直线模式
• 香农韦弗的传播数学模式:C.香农、W.韦弗提出(《传播的 数学理论》,1949),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 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成信号,经过传输,由 接收器把信号还原为讯息,传给信宿,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 扰,产生衰减或是失真。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 香农韦弗传播数学模式重要意义: • 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 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 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 • 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中的作用 认识,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明显,以文 理结合的方式考察传播。 • 单向的传播在电子通信中是存在的,但用于 人类社会中的传播,这个模式缺乏考虑反馈。
柯林斯词典
information: if you have information on or about something,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it. 消息,资料,情况,情报
Message: an idea that someone tries to communicate to a lot of people. 反复向众人传递的信息
须有媒介才能连 接,才具备物理 意义上的完备条 件。没有反馈也 就只有作用没有 反作用。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模式是指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 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①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 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 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②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 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 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模式虽然具有不完 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5.反馈 (feedback)
受传播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 是—个多要素互动的动态过 程。
什么是模式?
P59 所谓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 构与现实的或预料的现实的结构相同。但模式本身并 非一种解释,只是在表述理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直 接的辅助作用,因为它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出各种关 系。”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 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 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 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 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 影响。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P65 研究的必要性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 统,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普遍联系、相互 作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 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 的作用。
1、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 P62
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 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 环节。
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 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 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 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 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 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 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四川农业大学)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四川农业大学)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
织与组织, 世代与世代,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1
是个人, 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 价值, 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 这里的
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
2、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答: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3、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那些意义种子起作用?
答: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景意义。
第三节
1、信息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人区别与动物的的基本特征就是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 征意义。 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 社会性和约定性, 再许多场合同时也具有价值性。 动机性和
3
第二节
1、什么是意义?意义如何产生的? 答: 意义: 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
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 是人类以
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产生: 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在于
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中抽象出意义。
3 产业, 既信息和知识产业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

(三)控制论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 简介
美国传播研究的集大成者威尔伯· 施拉姆在奥斯古德 的“基本传播行为的模式”的启发下,在1954年提出了 一 个传播的循环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传播如何得以有效进行》。

循环模式和直线模式的联系、区别及其弱点
A联系 B区别 ⅰ直线模式缺乏对该讯息产生反应的表述。而循环模式 突出了讯息的传播过程是循环往复、永远没有止境的。 ⅱ循环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与传统的单向直线性传播模 式的彻底决裂。而传统的直线性传播模式不恰当地固定和分 开了讯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关系和作用,而受到后人的批评。 ⅲ循环模式着眼于探讨传播过程中传播双方的行为及其 相互转化;而单向直线性模式则侧重于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 的讯息传递渠道。 这一模式更加准确地表明了人类传播的交流互换、共享 讯息的实际过程。体现了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C弱点 ⅰ应当说,循环模式对于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网络除外) 更为合适。 ⅱ循环模式在传播中表达了一种“相等”的感觉。
“潇洒”撒尿当场毙命(续前)
据附近一发廊的女工告诉记者,昨天早上9时15分左 右,一外省男子站在天桥环卫工工具房后面的水管上, 对着桥下铁路边的高压线撒尿,由于铁路高压线没有用 绝缘胶包起来,那男子对着高压线撒尿时,突然听见 “砰” 的一声,那名男子整个身体被高压线吸引过去,被粘在 上面,这时又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那男子的衣服突 然着 了火,燃烧1分钟左右后,男子的衣服烧光后变成了“烤 鸭”从10多米的高压线上掉下来当场毙命。出事后,附 近的铁路职工第一时间得知后就立即把死者尸体从铁路 中间拖到了路边,并报警。警察赶到后,封锁了现 场,并对尸体进行了处理。 ( 蔡民 大钺)
(三)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 第三版课件)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 第三版课件)
人类传播的过程 与系统结构
第4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A
讯息
反馈
B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通常表现为:某个人(A)(信息 源)通过特定通道向另一个人(B)(接受 者)传播一定信息,得到一定的效果。这 一效果被信息源A认识和解释,并相应地对 受传者B做出反应,对此受传者B也相应地 做出反应。A与B之间的互动被称为反馈。 这种互动可称为传播相互作用。
贡献:P61噪音 缺陷:他们的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 他们没能在模式中更多地顾及人的因 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 传播的效果等等。可以理解的是他们 进行的这项研究本身就是技术科学的 问题(描述电子通信)。
3、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 (2)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 态过程。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 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 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 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 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 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P65 研究的必要性
1、传播者(communicator or source)
信息的来源和制作者。是处于传播过 程一端的人或组织机构。传播者通常 是传播活动的引发者,是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一个主体性要素,也称为信息 源或信源。
2、受传者(receiver) 信息接收者 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的另一个积极的 主体性要素,他与传播者的关系绝不 是作用与作用对象、影响与被影响的 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关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后记。

传播学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

传播学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
文化传播学院 王群英
本章内容
传播过程的五要素 传播过程的几个重要模式 1.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2.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3.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4.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传播系统的模式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The earliest model: Aristotle’s model
传播过程的表述方式——模式(model)
1、模式:
定义:An approach to illustrate or present an object with figures or formulas in science research.
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 一种方法。 2、Communication model: explicit and simple way of representation on human communication process.
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美国数学家C .香农和W .韦弗在1949年《传播的 数学理论》中提出。
Shannon & Weaver’s mathematical model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format ion
source
messa ge
2、Osgood’s and Schramm’s interactive model
encoder
interpreter
decoder
message message
decoder interpreter encode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噪源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答:(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①“5W”模式“5W”模式是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一个传播过程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未明确指出 所涉嫌的奶粉 品牌,代之以 “某品牌奶粉 ”的模糊处理 方式
公众反应: 声讨无良企业的; 批评先前曾也将做过报道 却没有“胆量”披露厂家 名字的媒体。
33
媒体谨慎报道的原因
间接、有限和滞后的舆论监督职责
如何对报道尺度拿捏得当 《东方早报 》 简光洲忐忑不 安的思想斗争
避免“新闻伤害”
21

4.节目快要播出完了,播音员说:“如果您对 我们的节目和意见有什么看法……” 5.电话连线前,播音员说:“现在我们电线 连话在现场的记者。” 6.主持人形容干警辛苦,说:“在打击车匪 路霸的行动中,有他的身影;在拐卖妇女儿童的 行动中,有他的身影……”
22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 动态性: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 • 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 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 结构性: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

贡献: 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重视科技在传播中作用 缺陷: 同样缺少反馈因素
13
线形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另一点的 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回路和反 馈; 2.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 即只是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 动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客观制约性。
39
影响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 受传者对讯息的选择性接触 • 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
40
•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 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 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 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 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享受起点为自将对三鹿集团的公关保护政策降低至年度300万元 广告投放,可以将目前几大事业部早期负面删除。目前奶粉事业部已 经投放12go西 部商报》报道称《8例幼 儿肾结石奶粉作怪?》
2008年9月9日《兰州 晨报》的题为《14名 婴儿同患“肾结石”》 2008年9月11日,上海 《东方早报》刊登记者 简光洲的报道《甘肃14 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 三鹿”奶粉所致》
三鹿
承认部分批次婴幼儿奶粉 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宣布 召回问题奶粉。
30
31
三鹿事件
2003年“阜阳大头娃娃”事件
45家问题奶粉企业(三鹿)名单中榜上有名
阜阳市疾控中心开具“公开道歉声明”
解脱
32
2008年3月 消费者投诉
开始对“肾结石娃娃”问题 进行调查召回部分问题奶粉
2008年8月28日《武汉晚 报》刊登的《婴儿频患肾 结石疑与奶粉有关》
借口奶农在原料奶中加 入了蛋白物质,拒不承 认在加工环节作了手脚
16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媒介组织 大量的受众
大量同一的 讯息
每个接收者都扮演着 译码、释码和编码的 角色 个人从属于群体、在 群体内,讯息得到再 解释或加工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17
• 贡献: • 反馈的提出; •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又处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之 中; • 揭示了传播过程的连结性和交织性。 • 缺点:忽视了传播渠道
41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42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分为能 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 大众传播过程是信息的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 是具有阶级性的。
43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 交往活动的范畴; • 2、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 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 神生产。精神生产隶属于上层建筑,它受经济规 律制约的同时,更受上层建筑制约。
44
3、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神生产关系包括: 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即所有制关系;人在 精神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精神产品的分配 及消费关系。 • 4、精神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 节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全过程。
45
23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研究过程与系统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深入了 解社会传播的原理和规律。
24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25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26
• 意义: • a.表明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 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 b.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微观、中观、宏观) 既具独立性,又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18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9
• 贡献: 在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克 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 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 各个环节。 • 缺点: 没有解释环境的复杂性
20
• 噪音:对正常信息的任何干扰因素 • 1.央视某节目互动时段,主持人笑眯眯地说: “移动、联通的小用户们请发送短信至…… • 2.播音员在新闻开播的时候,把“各位好,这 里是中央电视台”说成“各位好,这里是中央气象 台。” 3.节目开始曲刚放完,第一条新闻还没播,播 音员就对着屏幕说:“新闻报告完了,谢谢收看, 再见”,于是导播疯了……
报道可能对这一 民族品牌带来巨 大损失 个人和报社很可 能遭遇企业诉讼, 惹祸上身
维护企业名誉
调查发现:患病婴儿都长期食用同 一品牌奶粉,若不及时曝光生产厂 家的名字,可能导致更多婴幼儿健 康受损,生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维护民众生 命
客观报道、平 衡报道的技巧
34
• 地方政府瞒报,地方媒体沉默。
• 2008年8月2日,石家庄市政府得到三鹿集团有关“问题奶粉”的报告, 但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没有将有关情况上报。《国家重大食品 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规定: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 2小时内向与事故有关地区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 门通报,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通报, 加强预警预防工作。而石家庄市政府并没有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在两 小时内向河北省政府报告。同时,石家庄市药监部门和质检部门都没 有按规定上报。相关农业部门也未对奶站进行有效监管。 • 当地媒体异乎寻常的沉默。
37
反思
• 1、关于党的领导在新媒体时代的实现方式问题 • 2、现行媒介管理体制与媒介产业化发展的相对滞 后 • 3、媒体岂能盲目顺从地方保护主义 • 4、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38
影响受传者的因素
• • • • • • 受传者的自我印象 受传者的人格结构 受众群体对个人的影响 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 讯息内容的效果和影响 来自媒介的约束力
27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28
影响传播者的因素
• • • • • • • •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同僚群体 传播者的社会环境 传播者所处的组织 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 受众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 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
29
黄健翔之解说门事件 - 在线观看.flv
36
• 媒体的社会公器作用错位,双重性格暴露。
• 2007年9月2日,“每周质量报告”特别节目《中国制造》首集播出的 专题片《1100道检测关背后》,声称调查了三鹿婴幼儿奶粉生产的整 个流程,是企业对消费者的尊重。 • 2008年8月,三鹿荣获几十家平面媒体以及电子媒体联合评出的“30 年,改变中国人生活的中国品牌”。 • 2008年9月8日,各大媒体相继报导甘肃14名婴儿因食用某品牌奶粉引 起肾结石症状。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召回全部被污染的三鹿奶粉。 《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以《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 病》为题报道奶粉事件,1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家质监总局对 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包含蒙牛、伊利在内的22家奶粉生产企业奶 制品都含有三聚氰胺。
6
7
• 传播模式:
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 式。
8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
9
• 贡献: 1.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的模式 2.为大众传播提供了研究思路 3.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 • 不足: 没有提供一条反馈的渠道
10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11
• 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面的任 何东西,也就是对正常信息造成任何干扰的因素(如 机器本身)。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讯息 传播者 媒介 受传者
反馈
3
• 传播者(信源) • 受传者(信宿) • 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与信 息的区别) • 媒介 • 反馈
4
5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
通过图形或程式的方式对客观事物的内 外部机制进行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 的简化形式(再现),而非解释理论。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就是从两个角度入手,力争用简约的模式展 现传播的一些基本原理。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传 播过程的模式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传播的基本过程及模式 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
人类传播 系统性 过程性 共时性 历史性 结构性 序列性 动态性
2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14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 码 者 释 码 者 译 码 者
译 码 者 释 码 者 编 码 者
讯息
15
• 贡献: *传播双方都成了传播行为的主体 *不侧重环节,更关心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 不足: *传授双方的平等关系与现实传播不符 *忽视了传播渠道 *不适用大众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