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艾青)优秀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8b14a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2.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9ef22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1.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
(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二.不同形式的朗读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
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
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db1dd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f.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四、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1、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艾青《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
![艾青《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f047a471fe910ef12df8ba.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
”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教师提示注意事项: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蔷薇(qiáng wēi)璀璨(cuĭ càn)讴歌(ōu)敦厚( dūn)姹紫嫣红(chà yān)一泻千里(xiè)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40015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2.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祖国土地,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爱国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对作业的布置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抄写和创作能力,以及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d5887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e.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
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2【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文学我爱这土地教案有范文
![语文文学我爱这土地教案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f4299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8.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诗歌文本《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土地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4. 深入探讨:(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土地”象征着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地象征着祖国,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自己热爱土地的文章。
8. 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祖国土地热爱情感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是否有学生对诗歌内容存在疑问或困惑?4. 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a72ac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c.png)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抒情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吗?土地孕育了万物,滋养了生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土地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艾青:艾青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风格著称。
三、诗歌朗读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四、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吗?二、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2.分析诗歌的抒情技巧: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三、诗歌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诗歌感悟1.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
六、课后拓展1.推荐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如《我爱这土地》、《北方》等。
2.深入了解: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课后拓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9753a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2.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
(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2、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7f2c37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教学科目: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创作简单的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关爱他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难点:1. 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 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引出诗歌《我爱这土地》,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
(3)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每组选代表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体会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0af12d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a.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示标: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99882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5.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对诗歌的朗读、感悟,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诗歌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入对诗歌的学习。
如:“我们的祖国地域广阔,大好河山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表达对土地热爱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2. 诗歌欣赏a.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b.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c.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鸟儿”、“土地”、“河流”等,理解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d.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解析a.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b. 深入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c.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4. 诗歌朗诵a. 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b.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c. 教师选取优秀的朗诵进行展示,给予表扬。
5. 课后作业a.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作文。
b. 推荐学生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土地、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作文的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b11d8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d.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土地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生命的依托。
当我们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表达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去感受诗人对土地的那份炽热的爱。
(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 年 3 月 27 日—1996 年 5 月 5 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出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以深沉、雄浑、质朴的风格著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四)精读诗歌,赏析意象1、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诗歌中出现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
“土地”象征着祖国;“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黎明”象征着充满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为何把自己比作“鸟”?明确:诗人以“鸟”自喻,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将自己的形象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土地的执着和深情。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有何表达效果?明确:“嘶哑”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鸟儿即使声音已经沙哑,仍然竭尽全力歌唱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为祖国歌唱的执着和坚定。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2d120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1.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四、教学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内容在家自学部分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嘶哑汹涌刮着腐烂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在校教学部分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2、解题: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生:我、土地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aebd5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0.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e4d03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抽象表达。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情感体验。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生活。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热爱生活的作文。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诗歌《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我爱这土地》与其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如《春晓》、《登鹳雀楼》等。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5de61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3.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理解本诗的感情和深刻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感情,通过自学和讨论品读欣赏诗歌的富表现力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真挚深沉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和诗人的感情。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影片。
生:欣赏影片。
师:看完这段影片后,老师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内心的感受。
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
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灾难,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
龙盘虎卧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我堂堂中华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
面对山河破碎、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纷纷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心。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今天,除了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是我们的嘉宾之外,老师还特别邀请到了一位特约嘉宾,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由请他上台自我介绍。
(学生上台开始介绍后出示课件)(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走上台来)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
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公开课教案《我爱这土地》
![公开课教案《我爱这土地》](https://img.taocdn.com/s3/m/a3fa8a7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06.png)
《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的深层意义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资料:关于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step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2. step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3. step3: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热爱”到“愤怒”,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4. step4: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家乡的情感。
5. step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新的作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0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e3018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d.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说教学理念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以学会朗读诗歌为发散点,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材1、课文简介: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意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
作于1938年11月。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多少年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默诵。
2、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现代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2、理解诗歌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的象征意义。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提高诗歌理解能力)3、体味诗歌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通过自主辐射阅读《神奇的土地》,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诗。
二、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
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
“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
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三、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点拨: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点拨:“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
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点拨: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点拨: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点拨: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
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四、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五、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