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 课文朗读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cc53d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e.png)
艾青《我爱这土地》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篇一】艾青《我爱这土地》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激情昂扬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习文中精彩的比喻排比呼告的手法。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培养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2、爱国热情的深入和强化。
教师准备: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历事件的视频史录像、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相关照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出生字词;作者相关资料;美国“九一一”事件的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屏气凝神听誓言:1、九一八”历史事件的视频录象。
2激情导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再来欣赏一组图片: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背景及作者介绍: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2)写汉字:gǎo 头()默qì()污huì()蚱měng()斑lán()田lǒng()4、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二)创设意境品誓言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发出的誓言,并提出具体要求: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我爱这土地课文笔记
![我爱这土地课文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3f1269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c.png)
我爱这土地课文笔记
【导语】
《我爱这土地》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歌。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倾诉了心声,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课文内容概述】
诗歌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沉爱意。
诗人通过对土地的描绘,展现出祖国历经沧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笔调,将土地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主题思想】
《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在于抒发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诗歌传达了爱国情怀,体现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广大人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艺术特点】
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意象:诗人以土地为载体,通过对土地的描绘,展现出祖国的山川、河流、树木等自然景观,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抒情的笔调: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情感色彩。
3.韵律美:诗歌在句式和韵脚的处理上,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性,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4.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诗人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反映了中国土地的苦难和人民的抗争,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
【总结】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的爱国诗歌。
通过对土地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展现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和表现力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为我们树立了民族精神的楷模。
【统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优课教学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优课教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f7ad57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d.png)
【统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优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统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饱满的爱国热情,表达了对祖国大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象的热爱。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都象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交流,学会欣赏诗歌,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理解诗歌大意。
3.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4.品读课文: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14b3f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9.png)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https://img.taocdn.com/s3/m/ab02bd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6.png)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
一、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由我国散文家周恩来所作。
全诗意境深远,气韵清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民族的雄浑风采、生活的璀璨辉煌,彰显出了大爱、大气、大情和大家庭的真挚情感。
全诗共分为四节,第一节以写山河,第二、三节以写人民,第四节以总结概括。
全诗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语言简单,流畅明快;形式灵活多变,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
全诗读来激扬向上,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们要达成以下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对《我爱这土地》的学习,体会祖国的美丽与伟大,激发民族自尊心,树立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知识,构建起完整而丰富的祖国观。
三、教学方法《我爱这土地》的教学重点既是文本的理解与鉴赏,也是情感的启迪与感受。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要有讲述,也要有互动,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1.引导学生阅读原文,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意义。
2.通过课件、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现祖国的风景名胜和民族文化,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独特魅力。
3.利用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民族自尊心?怎样才能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领学生思考通过问学生:“你们眼中的祖国是怎样的?”,“你们会做些什么来表达你们的爱国情感?”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与体验来构建祖国形象。
2.展开环节:引导学生呈现自己的思考与表达教师可选择展示一张祖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针对图片进行口语表达或书面表述。
学生可通过语言或文字的方式,表述出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并加以缀饰和丰富使其更为生动和形象。
学生的表达可通过小组讨论、班级朗读等形式互相反馈,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重点环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师通过展示课文原文,引导学生逐字逐行地朗读,并提示生字词、短语和语法结构,确保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和结构有充分的理解,便于学生后续的分析和感受。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共18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155ed7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8.png)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 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表现了 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 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最后两句是全诗的 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 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 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 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 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 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读一读字音
hóu 喉咙
mù 坟墓
lí 黎明
yǎ 嘶哑
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 也是“我”(诗人)。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被诗人 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如“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 的祖国。
2.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
之处;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诗人还不 断地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 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 容鸟叫声,这是第二层强化;用一系列描摹土 地、河流等的句子,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 是第三层强化。
艾青笔名的来历
艾青原名蒋海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 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据说有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 馆的工作人员询问他的名字,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以为是“蒋介石”,便马上嚷嚷 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因“澄”的家乡口 语谐音为“青”,故在住宿登记时他填上了“艾青”这两个字。从此,他就一直用这个 名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https://img.taocdn.com/s3/m/873a9b7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0.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现代诗歌单元。
这首诗通过对土地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许多诗歌作品,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来进一步体会。
此外,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理性,对于抽象的情感和理念的表达,需要通过更具象化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
3.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美丽的土地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达技巧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我爱这土地》语言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我爱这土地》语言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21eba2be23482fb5da4cf4.png)
《我爱这土地》语言训练1、朗读课文,仿写下面句子。
①仿句一:假如我是……我也应该……②仿句二:为什么我……因为我……2、依据画线句,在横线处续写句子。
春天把希望托付给杨柳,于是,杨柳吐出了新芽;;母亲把希望倾注给我们,于是,我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于是,。
希望是挺立在道旁的路标,在荆棘丛生岔口遍布的人生道路上,永远给你指明前进方向,指引你走向成功。
希望是黑暗中的一丝光芒。
微弱的光亮虽然不能照彻黑暗,可它能划破茫茫的夜色,将温暖撒在你的心里,召唤着你奋勇前进。
希望就是婴儿落地时,洪亮的哭声;希望就是;希望就是;希望就是;希望就是;希望就是。
啊,希望,希望!当你在旖旎风光中徜徉时,请不要忘记背后有希望的日光;当你,。
人生,因为有了希望而快乐!世界,因为有了希望而美丽!3、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曾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许多荣誉。
一次,她的一位朋友到她家做客,发现她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她的一枚金质奖章,大吃一惊,马上对她说:“这是极高和极难得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笑说:“我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
居里夫人的做法和语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4、有一个小团体,他们共同生活并共同享受劳动成果。
起初他们中的一个人专门负责盛饭,但不久大家发现,他的碗里的饭总比大家多。
于是轮流来干,但谁干谁占便宜。
再后来他们推选公认最德高望重的一位来负责分饭。
但不久后他碗里的饭也比大家多。
没别的办法,他们成立了一个分饭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但无休止的争吵使他们发现把力气花在这事上实在不值得。
最后,他们想出个办法:把饭盛好后,那个负责盛饭的人最后一个拿,于是,各个碗里的饭都一样多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5、我国秦朝丞相李斯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句话告诉我们:参考答案:1、略2、大地把希望寄予小草,于是,小草探出了脑袋。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4af47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6c.png)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每一个山丘,每一片田野,都记载着我的童年。
我爱这土地,这里有我生命的记忆,这里有我甜蜜的梦想。
黎明时分,我看见东方的天空,云霞绚丽,美丽极了!四季轮回,我看见大地的面容,浩荡深邃,壮丽无比!我是一名中国人,我骄傲!我爱这土地!教案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与痴迷。
文章配有贴切生动的描写,突显出祖国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背景与诗歌背景;2.学生能听懂、朗读、理解并背诵全诗;3.学习相关的生僻词汇、短语、句型等,并学会运用;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形象、主题;5.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祖国的认知、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主题与情感,并能够进行朗读与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生僻词汇、短语和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与看法,并引发他们对祖国的情感与热爱。
预读让学生在理解诗歌整体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阅读,了解诗歌确立的主题及文中突出的内容、情感色彩。
体验朗读全诗,体验其中的情感,运用语言把诗歌的情感传达出来。
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同时激发学生自己的祖国情感。
深入理解就生僻词汇、短语等进一步进行词汇讲解,让学生扩大自己的视野。
运用通过对生字、词汇和句子的学习,分组完成课文朗读。
作业反思祖国对你一年的期望,并用诗歌,科技作品、音乐、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祖国情怀。
总结本篇课文通过歌颂祖国,交代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和珍爱。
令人们意识到祖国的伟大与祖国情感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中着重让学生感受祖国情感,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歌,学习语言也就有了真正的灵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爱这土地》原文中英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爱这土地》原文中英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dea1a2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b.png)
《我爱这土地》原文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其英文译文如下:
If I were a bird,
I would sing with my hoarse voice:
Of this land buffeted by storms,
Of this river turbulent with our grief,
Of these angry winds ceaselessly blowing,
And of the dawn, infinitely gentle over the woods... ——Then I would die,
And even my feathers would rot in the soil.
Why are my eyes always brimming with tears?
Because I love this land so deeply...
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眷恋和执着,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这首诗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人教版 语文 九年级 2.我爱这土地(艾青)
![人教版 语文 九年级 2.我爱这土地(艾青)](https://img.taocdn.com/s3/m/b18ca02881c758f5f71f671e.png)
意象
特征
象征
鸟
歌唱、喉咙嘶哑
诗人自己
暴风雨风雨打击着
祖国
河流
汹涌而悲愤
人民的满腔仇恨
风
吹刮、倍显激怒 抗战的浩大声势
黎明
温柔无比
光明和希望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 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 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 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 地”的热爱之情?
假如诗人还健 在,面对繁荣昌盛 的祖国,还用《我 爱这土地》抒情, 他会怎样写?
我爱这土地—因 为它美丽
我爱这土地—因 为它富饶
我爱这土地—因 为它强大无比
我爱这土地—因 为它文化灿烂
我爱这土地—因 为它繁荣昌盛
仿 写 诗 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 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 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 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 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 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 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 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 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 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 慷慨激昂的诗。
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 的热爱之情。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 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 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
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75c19867ec102de2bd89d2.png)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
《我爱这土地》艾青
![《我爱这土地》艾青](https://img.taocdn.com/s3/m/041b7f0fbed5b9f3f90f1c15.png)
匹国 夫家 有兴 责亡
打台湾,我捐一个月工资
打美国,我捐一年的工资
打日本,我愿捐我的生命
看图片及文字一起朗读课文:
连 羽 毛 也 腐 烂 在 土 地 里 面
然 后 , 我 死 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 喉咙/歌唱:
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 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 的热爱之情?
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是一个 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
这首诗在写作上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诗中的每一 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 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 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 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 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 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 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 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 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 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 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 象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 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 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 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37211d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63.png)
1. 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2. 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意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诗人以一只鸟儿 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 列鲜明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 的挚爱之情。
细读探究 2. 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 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 二节可看作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 这种真挚的感情。
比较阅读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研读诗歌
3.“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现了作者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这片土地,诗人已与 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之情。
研读诗歌 4.诗句的最后一小节有何深意?
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 一种取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 ,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 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挚爱。
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细读探究 1.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 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7)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7)](https://img.taocdn.com/s3/m/4ed9184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b.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深沉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课文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揭示出土地、祖国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表达了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抒情诗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同时,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还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解读来进一步领会。
此外,学生对于诗歌的表现手法、韵律、节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结构、韵律、表现手法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深层意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读、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关注自然,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然后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品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深层意图。
4.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6.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读后感写作等方面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
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