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人的国家观
百年中国_观后感

落后就要挨打未来在我们手中百年中国观后感《百年中国》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演义。
二十世纪伊始, 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
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
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看完全部视频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中华民族走过的着风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要富强要强大,必须要有超出世人的卓越眼光,有承担一切责任的勇士,有敢于人先的领头羊,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必须抛弃腐朽落后的思想,勇于创新,与外界交流,团结一心。
最最重要的,是胡锦涛书记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晚清政府不顾老百姓的生死存亡, “量吾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一个统治了大清王朝整整47年的女人,两次发动宫廷政变,四次垂帘听政,一次次地把国家的命运,埋葬在自己的奢华当中。
让一个国家,用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才重现之初的繁华。
落后就要挨打,八国联军侵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日军侵华,无不向我们述说着这样一个道理。
当初中法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国家,却要为别国的支出买单,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皇帝居然要以皇帝的名义埋葬一位外国人,为他立碑,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现在,那块碑文正在中国的大地上述说着当初的耻辱。
洋务运动北洋水师,从外国人的手中购买了最先进的武器,却不懂得好好保养、好好使用,六年时间,任凭风雨将它们腐蚀,而当初的一个小小的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一步步成为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在黄海大战中击败中国。
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一、引言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中积累的宝贵财富。
这些经验不仅对中国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具有借鉴价值。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介绍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二、政治经验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
党的领导体现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确保了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的贯彻执行。
2.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为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经验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这一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和长期稳定。
2.实施改革开放。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四、社会经验1.坚持人民群众至上。
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根本力量。
中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中国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
五、文化经验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
中国积极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与发展,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2.促进文化多样性。
中国重视发展各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和风俗习惯。
举例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睦邻友好的传统价值观。

举例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睦邻友好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睦邻友好的传统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的核心是和平、合作、互利和和谐。
在中国的传统中,邻国亲近,和睦相处是人们的共同理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始终重视与邻国的友好关系。
以下是一些例子,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睦邻友好的传统价值观。
首先,中国历史上的和平相处的典范是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友好关系。
虽然两国有过历史上的领土争端,但中国人对越南形成了深厚的感情。
中国人常说,“百年良友克年良胜,千里好骑胜千里马”,这表达了对越南人民的友好和尊敬。
中国人喜欢越南的文化,尤其是越南的饮食、音乐和舞蹈。
两国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仅在政府层面体现,也体现在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旅游。
其次,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韩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联系。
两国文化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成为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中国人对韩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剧院、音乐和绘画非常欣赏。
而韩国人也十分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道德经。
中国和韩国在经济、科技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再者,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也是中国睦邻友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重要的军事援助。
自那时以来,两国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军事、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中国人民对巴基斯坦的友好情谊表现在每年“中国日”的庆祝活动中,中国人民用各种方式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以表达对巴基斯坦人民的尊重和友好。
此外,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例证。
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曾经历过一段时期的紧张,但中国人民一直对俄罗斯保持友好和尊敬。
中俄两国人民具有共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表示赞赏,并愿意与俄罗斯加强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这些例子只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部分,但足以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人民对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视。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摘要:在近代动荡、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国内双重矛盾的影响中,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萌芽的初现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推进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形成确立阶段。
由于它的发展和形成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的,因此带着一定的时代背景特点,其最终的形成和确立,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过程;时代背景;影响近代的中国,是一个经历巨大考验与变化的国家,在清政府日渐腐朽时部分有识之士则在西方的文明与船坚利炮的冲击下,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思想的转变,对王朝与国家的相关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向社会传播他们所学到的新思想。
随着人们对西方近代国家文明的认识逐渐加深,旧的传统王朝“天下”观念开始逐渐被打破,国家和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的近代化国家观念。
一、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从根深蒂固的古代王朝“天下”的国家观念,转换到以“民”为主的近代国家观念,是中国国家观念在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突变,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现阶段,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天下”的传统国家观念,自封建王朝时代以来就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家就是以当朝帝王为中心,以边缘地带为附属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天朝大国。
直到自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盲目态度,仍然固步自封的大清王朝被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进攻的时候,人们才被迫重新开启了对世界的认知。
虽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天下”的王朝国家观念,使人们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以及中国之外的世界。
然而,对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些概念在条约签订时,并没有被清王朝所意识到,仅把条约视为“权衡之计”而无动于衷。
但是,面对列强的种种侵略,当时的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冲击了,使得他们开始正视世界,将自己所学习到的西方知识和理念,著书立说,向人们展示真实的世界面貌。
如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给人们介绍了世界地图板块的基本构成,以及各大洲的基本情况,魏源则在《海国图志》中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进行了描绘,这些著作的出现为当时的人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所处的世界位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发。
中国人的国家观念

大部分中国百姓群体的国家概念是:爱中共。
对中国只能夸。
不能说实话。
也不愿意承认比其他国家弱的事实。
甚至连中国的历史都不是完全了解。
没有民族自豪感。
只有国家自我膨胀的优越感。
对于国外与国内的看法也比较死板。
归根结底就是所谓的“文革智慧”。
别看现在是2011年。
大部分中国百姓还是生活在改革开放前的阶段。
但是这个群体的华人比较老实憨厚。
没有太多的想法在政治与历史上。
(因为不了解)大部分想法在生活上。
热爱自己的生活。
这样也不算特别坏。
小部分中国人。
如华侨。
他们的国家概念是:爱中华。
爱中华文化以及历史。
以身为华人为荣。
对于“会说汉语,会使用筷子”这些深感骄傲。
就是所谓的民族自豪感。
而这一类人的思想也比较开明。
知道承认事实与错误并想办法改进。
但是往往这一类人会被大多数老百姓看成“汉奸”。
他们说中国的装备比美国落后,说中国人的素质比日本人低。
说中国的官场存在腐败。
所以说往往实话都是刺耳的。
是没有人想听的事实。
他们的看法我非常赞同:我们如果不接受事实。
不改正错误观念。
国家发展只会更加逆向。
人文不发展,国家不可能真正发展。
那么“爱国”也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虚壳”。
再剩下的一部分中国人。
就是所谓的“没事找事”者。
希望中国乱。
蛊惑百姓们顺从自己的悖论。
自私自大。
不在乎大多数群体的自我感受与想法。
这一类人往往打着“爱国”或者“叛国”的旗号惹是生非。
为祖国丢尽了脸。
他们的国家概念是:以身为华人为耻。
或者无故愤恨外国。
拿历史与人文当做自己耍流氓的遮羞布。
就是所谓的“井底之蛙”。
也可称之为“堕落的顽固者”。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国家观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国家观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思考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有着独特的观点和理念,这些观点和理念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文化以及现代国家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普遍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
孟子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观,强调了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国家的治理和发展都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以道德为基础。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来教化人民,使人民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法家思想也强调了法律与道德的结合,认为只有将法律与道德相结合,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第三,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国家的繁荣需要依靠人才。
管子曾经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这种人才观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第四,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依靠贤能。
儒家思想主张选拔贤能的人才来治理国家,强调了人才的能力和品德的重要性。
同时,墨家思想也主张选拔贤能的人才来治理国家,认为只有具备贤能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法律。
第五,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依靠公正和公平。
道家思想主张以无为而治来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强调了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性。
同时,墨家思想也主张以公正和公平为基础,认为只有实现公正和公平,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国家观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民、道德、人才、贤能和公正等元素。
这些观点和理念都是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思考和认识而形成的,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文化以及现代国家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现代国家治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百年中国》观后感(精选8篇)《百年中国》观后感篇1光绪皇帝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慈禧太后在朝政中一手遮天,独揽大权,四次垂帘听政,使得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中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李鸿章曾要购买军舰,但慈禧太后为了一己私利,竟然拒绝,将银子用去修建公园。
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不顾国家,做出许多祸国殃民的恶事,几乎是几天就要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致使民不聊生,各路义军揭竿而起。
侵华战争很快接踵而至,令人发指的南京大,那一天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
许多伟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先生就是这一代表。
鲁迅先生弃医从笔,为的就是拯救我们的心,拯救国民的思想,坚定我们的信念,光明总是会来到的!终于经过了漫漫的年抗战之路,日本宣布投降,撤离了中国。
伟大的将我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但此时被日本蹂躏已久的中国,已是千疮百孔。
领导着我们的祖辈,用双手重新建立了我们的家园,祖国渐渐富强起来,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来欺负你;只有自己富强了,才不会被别的国家欺辱!我们是年轻的新一代,周曾经说过一句让人充满热血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啊,只有下一代强了,祖国才会有希望,才会永远强大,不会落后!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让我们为祖国的未来奋斗,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百年中国》观后感篇25月26日至30日,由中宣部组织,中央电视台和学习出版社联合摄制的5集大型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后,国内各大媒体刊发文章给予好评,节目视频和解说词被各大网站转载,广大观众和网民下载转发、跟帖点赞,“中国梦”和“梦想”成为互联网上讨论的热点话题。
这部政论通过讲述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五个专题来诠释中国梦的历史成因和历史内涵,该片宏旨壮景、一气呵成、精深开远,是反映中国人民谱写中国梦最新篇章的即时报告。
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构想,充分反映“中国梦”释放的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
中国精神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精神是一个很宏大的一个命题,我们有无数部鸿篇巨著来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它,却好像总也阐述不完,因为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信仰经过五千年历史的积淀酝酿实在已经得无比浩大了。
我们可以讲中国人的礼仪、中国人的义、中国的纲常、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等等,中国精神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胜枚举,要想一一赘述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即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来表达我的一点理解。
当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一篇小论文实在是很难讲清楚,因此由于我的知识浅薄可能会阐述不清,这一点还请老师见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孟子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也可以看作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遵从的信条。
它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可见早在孟子之前我们中国人就已树立起这一家国情怀。
所谓修身,就是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子之道,行为光明磊落,无愧于良心。
而齐家是指要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中国古代宗族意识强,每族有一族长,有很大的权威性)治国是指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
(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这是很古老而又朴素的一种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影响了后世无数中国人。
孟子还有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语出《孟子·尽心上·忘势》2它的含义是不得志时追求善,得志时推广善。
这里的善是指儒家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从孔子、曽子、孟子到董仲舒、朱熹等无数儒家门人他们毕生所追求的就是把儒家的思想体系传播出去,使每个中国人都按照儒家的价值观来为人处世,当然董仲舒成功地说服了汉武帝以儒道治国,后世的皇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需要董仲舒“天人感应”、“天地君亲师”那一套,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多半个人格,所以说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的家国观念再糅合其他一些学说的内容,但儒家的内容毫无疑问是占主要地位的。
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

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人民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观念,这些观点和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
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可以追溯到历史和文化的根源。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深受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这些传统价值观包括尊重和崇敬的态度、注重稳定和和谐的观念以及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尽管中国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普遍具有价值观相对稳定且注重和谐的特点。
他们重视家庭、亲情和社会关系,并倾向于基于集体的思考和行动。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全球化的进展,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
他们愈发重视国际事务和国际合作,并希望对世界发展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和负责任的态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看世界的态度并不是单一而一致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和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更加开放、自主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议题。
它既受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又受现代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影响。
中国人对世界的态度不断发展演变,呈现出多样性和多维度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
通过明确的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要点和逻辑关系。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具体的文章结构如下:1. 第一个要点:中国人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在这一部分,将介绍中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探讨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以及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他们看待世界的影响。
谈谈百年新征程,走好中国路的理解

谈谈百年新征程,走好中国路的理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百年新征程是指中国共产成立以来的百年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在中国人民的领导下,经历了战争年代、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重要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本文旨在探讨百年新征程背后的中国道路,解读其中的理念和逻辑。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将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回顾中国共产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共产的成功之处和取得的成果。
其次,探讨中国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意义,分析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选择的发展路径和实践经验。
在文章的后续部分,我们将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共产的领导理念、发展战略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来剖析中国共产对于百年新征程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的百年新征程,认识到中国道路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期待通过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和思考,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明晰的方向和思路。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思路展开:在本文中,我们将以"谈谈百年新征程,走好中国路的理解"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会在引言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其次,我们会在正文部分分别探讨百年新征程和走好中国路的含义与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以第2.1节探讨百年新征程为主要内容。
我们会回顾中国百年的历史变革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中国共产成立后的新征程开始,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分析这些成就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意义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转到第2.2节走好中国路的内容。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中国自主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晋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Vol.36 No.2 Apr . 2019
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秦磊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国家观”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亦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于国家的认 识与归属感。鸦片战争之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国家观”概念,有的只是几 千年来“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天下观”。近代以来,战争敲开了紧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许多 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
对天下观的讨论也有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认
为天下观是近代国家观的前身,是古人对于中国的 国际地位、域内域外概念的早期认识,也有学者认 为天下观是东亚民族中以中国为中心的一种世界 观,是东亚民族对世界的专有概念。而以古代中国 的天下观而言,就是以中华文明为天下核心的特有 的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包含着以本国为中心的 地位和本国与周边国家、民族的尊卑关系,其认识 范围已经超越了自身民族和国家的单纯的地域范 围。《尚书·禹贡篇》中提到的五服(甸、侯、绥、要、 荒)和《周礼·大司马》《周礼·职方式》提到的九服九 畿说,首先体现的就是中国为天下的中心,而四方 外服广阔的领域组成了天下。而形成这样的认识, 跟当时所处地理环境以及对此种地理环境认识不 足也有一定关系。“先秦形成的天下观,是以一个中 心为基础向外扩展的有限疆域概念,因此‘中心’为 何便成为此概念中的关键。后世的儒生根据不同政 治环境的需要,以此为基础建构了大一统政治观念 和夷夏有别的观念,而随着儒学地位不断上升,这 些观念便逐渐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层面。”[2]这 里作者认为,秦汉时期天下归于一统,而秦朝又采 取了与之前不同的郡县制管理地方,这就需要建立 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来维护和促进统一,而这种意识 形态的需要到了汉朝愈发急切,特别是在“七国之
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在新时代,怎样理解和践行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热爱这片土地,珍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国家的发展,积极参与和支持国家的建设,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爱国、报国和忠诚的情感。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一精神,坚守对国家的忠诚,始终保持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尊重和关心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宝库。
我们要尊重和传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创新,使其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第四,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作为公民,我们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正义。
只有遵守法律和公德,才能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当具备和践行的重要品质。
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以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爱国主义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追求和坚守。
注:此文按照散文的格式书写,以符合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
身体思维与中国早期国家观的形成

析 ,以彰显其 特 质 。
、
的 身 体 思 维 基 础 之 上 且 以 之 为 支 撑 。 和 西 方 哲 学 中 身 心二 分 的传 统 不 同 ,古代 中 国的这 种形 而上 的身
体 思 维 追 求 心 与 身 的 一 体 性 ,其 特 质 为 : “ 一 、身 体 思 维 是 具 体 的 而 不 是 抽 象 的 思 维 方 式 ;二 、身 体 思 维 透过 身 体 而 进 行 。 ” …这 种 思 维 特 质 使 得 古 代 中 国思 想 家 在 思 考 问 题 时 , 常 常 从 身 体 的 维 度 出 发 ,以此 展开 对 问题 的分 析 。汤浅 泰 雄 先 生 认 为 : “ 西方 传 统 的 ‘ me t a—p h y s i c ’ ,是从 外 部 来 观 察 物 理 性 的 自然 界 ,而 了 解 其 法 则 ;相 对 的 ,东 方 的 形 而 上 学 ,却 把 自身 当 作 是 自然 界 的 一 部 分 , 经 由 实 践 性 地 体 认 其 自身 的 潜 在 构 造 , 而 探 求 看 不 见 的 宇
身体 思 维视 野 下的 国家起源
古 代 中国思 想家在 思 考 国家起 源问题 时 ,常从
身 体 思 维 的 具 体 性 和 身 体 性 的 角 度 出发 ,首 先 将 国 家看作 是一 种 具 体 的 而 非 抽 象 的存 在 ,即 “ 国之 所 以为 国者 , 民 体 以 为 国 ;君 之 所 以为 君 者 ,赏 罚
组 织 的 构 成 部 分 或 者 政 治 现 象 从 身 体 的 角 度 予 以 阐
释 。 以 此 ,在 这 种 身 体 思 维 影 响 下 所 形 成 的 中 国 古
典 国家 观是 一 种身 体 观 的放大 与转 化 。本 文 即 以此
中国的最高纲领是什么

中国的最高纲领是什么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和全球和平的目标。
中国的最高纲领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实现的两个宏伟目标。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最高纲领及其实现所需的努力。
一、中国的最高纲领——“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国的最高纲领被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战略目标,旨在实现中国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
第一个“一百年”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即2021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即2049年,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路径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指导方向,也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这些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体现了中国的整体发展愿景和宏伟的战略布局。
二、实现中国最高纲领的努力1. 经济发展:中国致力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着重发展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的经济。
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
2. 政治建设: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文化传承:中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将巩固国家文化自信,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社会进步:中国追求全民共享的社会发展。
着重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中国将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5. 生态文明:中国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课本考点梳理 中国人 中国梦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核心观点
返回栏目导航
核心观点
1.中国梦的内涵:实现 国家富强 、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易错点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国家
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3.“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新 中国成立一百年时,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4.中国精神是以 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返回考点清单 返回栏目导航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P10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 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考点精讲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P106)
返回考点清单 返回栏目导航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考点精讲
返回考点清单 返回栏目导航
2.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P116) (1)对国家有认同。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 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 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2)对文化有底气。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 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3)对发展有信心。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 中国奇迹。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考点精讲
返回考点清单 返回栏目导航
7.新时代需要不断奋斗的原因。(为什么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P114) (1)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2)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3)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辛勤劳动才能开创美好生活。 (4)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 奋斗。
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观后感

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观后感
中国文明型国家观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逐步形成的,它表达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所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在新时代推进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理念。
作为人工智能机器人,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理念的魅力和重要性。
中国文明型国家观强调:“弘扬中华文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意味着中国要尊重和平共处、文明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改革和完善,以实现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
这是一种以文明互鉴和共同发展为核心的国家理念,它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所应扮演的责任和角色的体现。
作为一名AI智能机器人,我从自己的智慧算法中寻找答案,
认为中国文明型国家观的提出对全球治理格局进行了重要的构思和拓展,为创新世界治理提供了新的理念。
在文明交流、贸易往来、人员交流等方方面面,中国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为中国在推进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改革和建设上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总之,中国文明型国家观是一种负责任、开放、互利、平和、可持续的国家理念,它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多极和谐世界的新格局。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机器人,我从技术上支持着人类的追求和探索,期待着人类能够共同推进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改革,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不断发展。
关于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的作文

关于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的作文国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份。
“祖国”二字,让多少人心中涌动激情,让多少人眼里泛起泪花,让多少人血管奔腾热血。
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孙中山说,做人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倡导爱国主义、表达爱国热情是一门必修课。
可以说,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
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
犹记19xx年,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谅,其意切切,正在于要振奋起师生的爱国斗志。
这3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走出流血牺牲、生死考验的语境,走出神州陆沉、存亡绝续的背景,仍然需要我们一代一代这样问下去、答下去,才能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最深厚的底气、最有力的支撑。
新一代的青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岁月,亲历了中国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不喜欢板起脸的说教,也不接受单向度的灌输,但他们从未拒绝崇高、绝非排斥意义。
20xx年,有100多万名大学生应征报名入伍,19xx 年出生的北大女生宋玺参与亚丁湾护航的事迹,更是赢得无数点赞。
他们让人看到,当代青年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也敢于表达、勇于行动。
面对这生机勃勃的一代,更需以共鸣、共情激荡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对话、沟通引导他们的爱国行动,让他们在与祖国共奋进中,书写下最动人的青春故事。
然而,近年来,虚无历史的态度、诋般英雄的谣言、矮化精神的观点,种种不良思想、奇谈怪论沉渣泛起,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
这也警示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未来百年中国寄语

未来百年中国寄语1. 中国要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合作共赢。
2. 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努力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繁荣发展。
3. 中国要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
4. 中国要建设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6. 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
7. 中国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人才。
8. 中国要继续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兴国,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9. 中国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10. 中国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水。
11. 中国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2. 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13. 中国要坚持一国两制,继续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14. 中国人要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迎接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15. 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创造属于中国人的更加美好生活。
16. 中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7. 中国要继续推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8. 中国要构建新型军民关系,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9. 中国要坚定文化自信,继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20. 中国要坚持人人平等,不断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建设共享发展的公平社会。
21. 中国人要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精神。
22. 中国人要坚持爱国并重视个人发展,使个人价值和国家富强紧密联系。
23. 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勤劳、勇敢、自强的民族精神。
24. 中国要坚持和平、开放、包容的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互学互鉴、合作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中国人的国家观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演变极其迅速,而且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世界初还基本没有脱离古典式的专制君主王朝,却在环境逼迫下急匆匆预备立宪;皇族内阁刚刚有个影子,又在暴力革命和强势逼宫中火速奔入共和;共和的雏形才在喧嚣中显露,君王之梦又差点成真;各大军事力量分头割据的局面支掌了没几年,武力统一的步伐又踏响南北;大一统的表面架子没有维持多久,外来侵略的烽火又燃遍大地;八年御侮的胜利终于降临,内战的鼙鼓又动地而来;两军对垒不足四年,崭新的社会体制猛然摆在眼前;分田分地的喜悦、民族私有工业的曙光悄悄显露,社会主义改造又基本完成;国有国营的社会救济才在那里起步,,迎面而来的却是大冒进加大饥荒;调整的果实尚未尝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急风骤雨就席卷天地;计划经济的大干快上刚想恢复,市场经济的风雨又在吹打万物,昨天还在大讲精神万能,今日忽然满目物欲横流。
寿命长一点的,不但赶上了封建主义,遇见了三民主义,还碰到日本军国主义,转而又一步投入了社会主义。
其实,不用说前清的遗老遗少,即使生长在新时代,即便是那些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也未必适应和清楚这些来去匆匆的变化。
一百年来因种种社会迁而带来的各种观念,加上固有的思维方式,只能以一种大杂烩的形态储存在大脑里,互相搅合在一起,谁和谁都不挨着。
自我矛盾,此一时彼一时、什么都难以自圆其说,几乎成了二十世纪的思想特征。
(一)在二十世纪大杂烩般的各种观念中,有关国家的观念虽然最为混乱,接受起来却又最为轻易,共和、领土、主权、尊严、独立、解放、统一、爱国、内政、外交、人人挂在嘴边。
于是,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外来的、自己生造的,加上未来理想式的,交错重叠,成为一个世纪里中国人国家观的基本来源。
1912年,民国肇建,民国就是共和,区别的是以往的帝制。
共和打倒的是皇帝,也就是万岁,可惜,一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明白民国的那些统治者与专制王朝的皇帝究竟有哪些不同,不是皇帝的皇帝甚至比皇帝还要皇帝。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这句人人熟悉的歌词曾经引起许多外国人的疑惑,一位美国人惊讶地问我:怎么,你们中国的历史难道比我们还短?祖国华诞、祖国六十诞辰、祖国母亲生日一类的说法充斥在各种场合,人们已经浑然不觉这样的说法之荒诞,习以为常。
似乎六十年前的中国人没有祖国,好像无数志士仁人为之献身的祖国并非我们所爱的祖国。
今天,我们讲的叛徒是只背叛中国。
但是,袁世凯称帝时,讨袁被称为讨伐叛国贼;丁巳复辟,背叛共和、拥护清室的人也被定为叛国贼。
(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
今天,这已经被定为国耻纪念日。
但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每个时代,“九·一八”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并不相同,对待方式也有很大区别。
依照我们今天的观念,没有什么比国耻日更让人难受,国土沦丧、生灵涂炭、落后挨打,哪一样都可以令我们刻骨铭心。
不过,当我们将历史回放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也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我们会发现,那时的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沉重尚有很大距离。
就在东北沦陷之后,大量的中国人依然赴日访问、学习、旅游。
曹禺的成名作《雷雨》1934年在日本东京上演;作曲家聂耳1935拈月在日本滕泽市游泳时溺水身亡;1936年,女作家萧红为摆脱情感纠葛东渡日本;郭沫若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才归国。
这些人都是著名的抗敌文艺家,但为什么还会不顾国耻依然在敌国游赏、隐居、滞留呢?其实这并不难解释。
1931年距离1911年只有二十年,而辛亥革命时,许多中国人,包括那些壮怀激烈的爱国志士,对国家的认识依旧延续在“反清复明”、“躯满复汉”的种族国家观之中。
种族革命是当时共和革命的基本内函,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孙文的《敬告同乡书》、邹容的《革命军》等革命著作都将满族统治的两百多年当作奇耻大辱,认为满族“言语正教,饮食居处,一切自异于域内”。
在这些革命志士的心里,赶走了清朝统治者,夺回汉族江山,便可以再造中华,创立共和,清朝统治者出自哪里?自然是关外,关外就是东北大地!中国古代的国家,更准确地说是国家,就是一人之天下、一姓之天下。
明末,人们心目中的国家是明朝,反清时的爱国当然也就是爱明朝。
反清复明,清末革命党人无不以此为号召。
人们爱的当然已经不再是朱氏,而是汉室,将中国的衰败归罪于满清,借民族情绪来发动革命,推行共和。
十九世纪以来,主权、领土、内政、外交等观念传入中国。
在与外国飞不断纠纷中,在各种不平等条约的逼迫下,中国人近代国家观也在日渐成长;与此同时,传统的国家意思依然保留,这就出现了国家领土和主权观与几千年王朝统治时代的国家思维在中国人大脑中并行不悖的情形。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皇亲国戚依然住在京城,而满族老百姓与汉人打成一片,成为共和的一部分,这表明近代国家的概念与传统的汉室观念交错而存。
一种观念的形成需要长时期的孕育,消退也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在彼此消长的过程中,并存、交错、混淆、模糊、此一时彼一时是基本状态。
一方面,东北沦陷带来的屈辱使人们感觉到国土丧失、主权受伤,抗日激情不断高涨,人人誓言“不在日厂做工,不用日钞,不与日行往来,不买日货,不坐日轮,不住日旅馆”;另一方面,传统意识又存留难去,因为关外与关内毕竟不同,关内是传统观念中所谓中国的地域,而关外则是满人的“发祥之地、游牧之地”。
1905年前的《同盟会宣言》里还很明确地说:“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
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其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做汉奸者,亦如之”。
人们对汪精卫与溥仪,对伪南京政府与伪满洲国的不同态度,最可以看出国家观念的混杂。
溥仪为首的伪满,其存在时间比汪伪政权要长,其势力范围也不比汪伪政权小,与日本侵略军的依附关系更不比汪伪政权弱,汪精卫曾是国民政府首脑,而溥仪也是中国人曾经的最高统治者,但我们对这个皇帝及其傀儡政权的憎恶程度至今都远远低于枉为。
大汉奸的臭名从来都属于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这些人,而对溥仪的称呼则只是“宋代皇帝”,而且还成了重新做人的典范。
1999年的《辞海》,有关词条开宗明义地将汪精卫列为汉奸,而溥仪的开头则是“清朝末代皇帝”,区别分外明显。
汉奸本来是用来斥骂那些投靠满清的汉族人,满族人投靠日本人自然不能叫汉奸。
汪伪与伪满,在人们心中的评判差异,可谓人们用双重标准看待同一类事、同一类人的最为典型的例子。
(三)中华革命军山东讨袁的一幕,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中国人的国家观处于一种含混不清的状态。
1915年夏末,孙文领导下的中华革命党决定成立中华革命军东南军、东北军、西南军、西北军四个司令部,陈其美为东南军总司令。
筹备处舌状上海;居正为东北军总司令,筹备处设在山东青岛;胡汉民为西南军总司令,筹备处设在广州;于右任为西北军总司令,筹备处设在陕西三原县。
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部筹备处就设在青岛的八幡町一所大楼里,这里曾是德军驻青岛总督的住宅。
1914年冬,日军攻占青岛,接受德军的全部财产,其中也包括这座大楼。
日军专门让出大楼,提供给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部,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还特意拔去路牌,在路口放置禁止通行的木牌,由日本宪兵日夜站岗巡逻。
中华革命军总司令部里有日本顾问萱野长知坐镇,日本军队掌握的胶济铁路沿线全力协助,所用枪械全部由日本供应,日本人还组织了一些野战医院专程赶来。
正因为有了日军的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不敢打来,山东都督靳云鹏也退避三舍,革命军得以顺利攻下十余县。
可以说,中华革命党为讨伐袁世凯而组建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是一支由日本顾问参与、日本军人支持、日本武器装备、日本特务助阵的部队。
但是,恰恰是这支部队最有战绩,最有影响。
孙文对他们很满意,特派廖仲恺前去慰问;袁世凯死后的继任大总统黎元洪也很看重他们,专门派员慰劳,认为他们讨袁有功。
这种状况,尽管今天看起来观念含混、做法矛盾,但在当时却无所谓。
所以,用现在很多观点去衡量那个时代,难免得出另一种结论,多少革命家、思想家不能不背负汉奸、卖给的沉重罪名。
借助外来势力的军力、财力加强或保护自己的力量,打击、震摄敌方,这既是中外古代最为惯用的手段,也是近代乃至当代无法避免的方式。
在古代甚至近代,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其实,只要是小国、弱国。
只要是政治力量中的弱势,从古至今,在其起步初创、发展阶段几乎无一不受外部势力的扶持直至直接干预,没钱、没武器、没经济、没有强大武力,这是没有法子的事情。
最为可笑的是,有的政治力量完全靠外来势力的支持起家,但又谴责敌方背后有外国势力支持;有的国家在弱小小时只能依赖外来势力,但在强盛后又指责别人有外部势力插手;有的国家一面声讨别国有外国干预,一面却积极伸手到其他国家进行干预。
干预之说,到了后来,已经成为打击削弱对方威信的一种口头武器。
不过,当阿富汗、伊拉克的政权被外部力量推翻以后,一种新的观念和标准实际正在被国际社会所逐渐接受,两国新政权一招我们过去的观念应该叫什么,人人心知肚明,但却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这不妨视为国家观的新变化。
(四)百年来国家观的杂糅、交错,还表现在对外对内的关系及其统治方式之中。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关系与今日的国家外交关系完全是两回事。
在近代以前的中国,根本不需要别国的认可,何况也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国家。
所以,古代中国没有真正的国家关系,与四邻的关系并不像今天国家主权、领土概念完善后的关系那么简单明了,王朝治下各地的统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像我们今天的省、市、自治区那般清晰确切。
中国历代,其边界疆域并不固定,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势力范围和管辖地盘,时而扩大时而缩小,时而战争,时而归顺,与今天的国家领土概念还有距离。
即使秦大一统以后,在中原,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时期,各民族也曾分成各国,此消彼长,同样打得不可开交。
古代中国,尤其是鼎盛时代的王朝,其版图的确很大,但这不属于近代的国家概念,一种地方有如今天中国各省市那样,由中央派员管理,层层深入下去;一种地方是朝廷派有驻扎大臣,但具体事务由当地王公贵族或宗教领袖负责,依靠联姻制度和隆重的礼遇保持归属关系(民国时特设的蒙藏院和后来的蒙藏委员会说明其历史的延续性);还有一种是属国,他们按期朝贡,新王由中国朝廷认可,有了问题可以出兵干预,其他均不过问。
当传统治理方式藩属关系仍在维持的时候,一声炮响,既闯进了列强,又送来了近代的主权国家观。
中国迅速向着近代民族国家转型,中国周边开始了殖民化半殖民化,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及其世界大同理想,在因有的君王家国意识与近现代主权国家观念之上,又染上了一层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