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合集下载

文档:价值观变迁

文档:价值观变迁

价值观的变迁孙美堂新中国走过60年,其间有苦有甜,有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就,也有令人遗憾的失误。

在这段历史中,社会上出现过许多流行语,这些流行语诙谐、轻松、活泼、粗犷不一,真实地反映出大众心理、社会风貌、生活本质、时代精神。

追寻它、回味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民心民意和生活真谛,总结历史得失。

价值观,通俗点说,就是我们精神世界中“指挥”我们评判意义、选择好坏的“指导思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有它独特的、典型的价值观。

人们的价值观是发展变化的。

每个时期流行的时尚、风气不同,人们欣赏、追求的对象不同,生活依据的标准也不同,这是价值观不同的反映。

过去人们崇尚的东西,现在看来可能觉得滑稽可笑;现在人们追求的东西,退回去几十年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

新中国60年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的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改革开放前(大体为1949年至1977年)和改革开放以后(大体为1978年至2009年)。

不同时期,社会上的流行语不同,折射出的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同。

1978年以后的流行语与上世纪70年代以前有很大不同: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基本上是意识形态主导型,党和政府尤其是最高领袖的一句话,可能会“传遍大江南北,响彻长城内外”,成为妇孺皆知的流行语。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语趋于多元化,媒体语言、网络语言、手机短信、口头相传的“段子”(顺口溜)也可以风靡一时。

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出现分化,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

我们大可透过这些流行语,鸟瞰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过程。

1949~1977 政治价值本位的年代——信仰和信念。

信仰和信念,是价值观的基础和核心。

在“新社会”,人们有了新的价值支撑。

那时,人们的信仰和信念主要有三大基础:党、领袖和共产主义理想。

这表现在流行语上,即“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铺天盖地,以及“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这样歌词的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之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之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之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之基本特征作者:廖小平来源:《哲学动态》(京)2014年8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迁,但人们对价值观究竟发生了何种变迁却仁智各见。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主要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迁,即从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向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向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向物质价值观的变迁。

[1]本文并不探讨价值观变迁本身,而试图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几个基本特征。

一、变迁程度之急遽与平缓的交织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三十多年里,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和转轨,实行了中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大变局,构成了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基本内涵和景观。

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方式、目的和步骤等各个方面都与苏联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采取激烈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方式,而是采取渐进式的稳健的改革方式;第二,中国改革的目的不是要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往往是一致的。

但是,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和谐与稳定,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往往是一个社会的常态,但又必须把握好这种矛盾的度。

如果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发生了激烈冲突和尖锐对抗,那么,这个社会必将不会稳定,甚至有崩溃的危险。

还有一种情形需要特别指出,即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完全合一,或者说只有主导价值观而没有主流价值观,这种情形往往意味着社会处于不正常和高压状态,它恰恰潜伏着极端不稳定的因素,比如“文革”时期即是如此。

根据上述对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两个概念的分析,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是以一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而多元价值观、个体价值观、世俗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则完全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处于绝对同一的状况。

浅析改革开放四十年前后中国人价值观的变化

浅析改革开放四十年前后中国人价值观的变化
3自觉的权利到自觉的义务改革开放后个体更多关注自己切身利益或者价值权利义务观念表现为权利的自觉对义务表现为疏离态度随着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开始试图超越为己物质利益转而向为己精神价值转变其内容表现为关注个人利益生活到关注社会公共价值生活转变即是非物质利益引导下的主动的去关注自身的国家社会家庭所赋予的义务表现出个体价值重新回归社会怀抱在社会公共价值实践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自觉的义务在人们自我价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动力中达到权利与义务的自觉统一
【摘 要】改革开放前后四十年,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价值 观的角度看呈现出“为他”到“为己”,再到“己为”三个阶段的变化。 【关键词】个人;社会;价值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价值观的角度看 呈现出“为他”到“为己”,再到“己为”三个阶段的变化。价值观变化总是随着不同时 期的社会状况的改变而变化的。
2019 年第 2 期
管理
浅析改革开放四十年前 事业单位固定 事业单位职称改革中 后中国人价值观的变化 资产管理研究 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 官云生
(中共牡丹江市委党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 黄丽君
(厦门市思明区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0)
■ 王桂英
(蓬莱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 蓬莱 265600)
三、新时代“己为”的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步入新阶段,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化,国家适时对价值观进 行调整引导,这一时期人的价值表现出“己为”的特征,即个体由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转 为主动影响社会公共价值,进而达到个体与社会整体呈现出一种良性的互动。
这一时期人的价值变化逐渐呈现如下特征: 1、由个体走向公共价值生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长出来的“为己”价值观在一种价值的相对主义状态下个 人成为孤独的个体,对公共价值生活呈现出一种谨慎,戒惧和冷漠的态度。而随着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陆续提出后,尤其是十八大后,随着国家一系列改革进一步深 入,社会氛围为之一清,极大提振了社会个体关注社会公共价值的热情,社会的价值 个体逐渐被整合。这从近年来国内爱国主义精神逐渐高涨的情况可见一斑,个体价 值标准逐渐走向社会公共价值已经是一种主动的趋势。 2、从传统断裂到扬弃传统的继承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在应对市场经济的各种变化中理性达到 前所未有的成长,人们不仅审视着社会经济变化,同时也在审视着自己的历史文化, 使得人们得以能够从更远大包容的历史眼光去看待历史文化价值,去除了过去那种 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的态度,而是结合时代,进行合理的扬弃和创造性的转 化,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从悬空到真正落地,理清人在时空的辩证性。 3、自觉的权利到自觉的义务 改革开放后个体更多关注自己切身利益或者价值,权利义务观念表现为权利的 自觉,对义务表现为疏离态度,随着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开始试图超 越“为己”物质利益,转而向“为己”精神价值转变,其内容表现为关注个人利益生活 到关注社会公共价值生活转变,即是非物质利益引导下的主动的去关注自身的国家 社会家庭所赋予的义务,表现出个体价值重新回归社会怀抱,在社会公共价值实践 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自觉的义务在人们自我价值实现动力中达到权利与义务的 自觉统一。

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变迁研究

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变迁研究

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变迁研究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当代中国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表面上对一些观念的改变,更是对人们的心灵深处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变迁,并从多个方面来解读这一现象。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越来越浓厚。

近年来的一些示威和抵制活动表明,中国的民众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态度开始有所变化。

更多的人认为中国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国家尊严,反对一些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和威胁。

民族主义言论的兴起表明了人们对国家认同的提升,也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拥有的力量和自信。

二、新生代年轻人的世界观与父辈相比,当代的中国年轻人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新生代年轻人具有不同于前辈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他们注重创新和个性化,对传统的价值观持怀疑态度。

他们在世界观上更加开放,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

新生代的年轻人激发了社会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对传统的权威和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三、家庭晚婚和单身化趋势的加剧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负担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对于子女的婚姻观开始有所转变。

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延迟婚龄,或是选择单身。

这种现象不仅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反映出当代中国年轻人在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和对个人自由的更加重视。

这也意味着当代中国的家庭观念和传统价值观正在逐渐消逝。

四、消费水平提升与消费文化的冲击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许多人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也为消费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关键的条件。

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质、品味和消费体验,而不再专注于价格和数量。

这种消费思维的改变意味着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商业利益在价值观传播和塑造中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有时成为了价值观的制造者。

五、公民的社会参与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意识和自主精神正在日益增强。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12级德育课课题研讨论文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班级:姓名:2012年12月30日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摘要:价值观在人生的前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价值观不同,人生的目标就不同。

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因他们所在的环境,文化内涵的不同所影响。

关键词:信念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其中包括人、事、物等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其中价值观对人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和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而一个国家中社会能否健康的发展,其中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关键是他或她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也因此对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们迫切需要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研究赵妍妍11000519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由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体制转轨、全球化的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主体自我意识的日益觉醒等原因造成,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带来重要影响。

构建和谐社会价值观,引导是关键。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价值观念变迁一、社会价值观的定义和作用价值观是关于什么的是非曲直观念?社科人文的各个学科因研究对象的不同,各自关心的价值观也就不同。

哲学关心与“真、善、美”有关的是非曲直观,历史学关心与历史判断有关的是非曲直观,人类学关心人类再生产——性与生育方面——的是非曲直观,伦理学关心与人类基本道德相关的是非曲直观,心理学关心影响心理健康的是非曲直观,经济学关心那些与市场机制运行相关的是非曲直观,社会学关心影响社会(向现代性)变迁的是非曲直观,政治学关心各种被称为“主义”的是非曲直观。

强调社会价值观对社会关系的作用是本文的基本出发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邓小平科学地破解了这个课题。

于是,经历了最近三十年的变迁之后,在物质生产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之后,“发展”、“改革”、“与国际社会接轨”这类一度被视作天经地义,拥有社会共识的词汇丧失了原有的磁力,而中国式保守主义思潮开始自下而上地兴起。

一个潜在的“中国学派”呼之欲出了。

中国式保守主义的主要特征有三个。

(1)要求重新评估中华传统政治文明,将三千年与最近三十年的成就连在一起。

既然传统政治文明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存方式的结晶,就不能用一个西方的负面概念“专制”来简单地概括和否定。

(2)要求重新评估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建立的社会主义传统,将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成就连在一起。

前三十年的传统貌似与“改革”相左,却为中华由小农文明跨人工业文明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3)要求重新评估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将其不仅与新中国六十年的成就连在一起,而且与新中国的挫折连在一起。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本文就是基于经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全面分析当代中国人价值观念的深刻变迁,通过对中国人价值观念变迁趋势以及变迁原因的分析,揭示在经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条件下,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个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变迁引言:当代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的提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入WTO等等,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正在进入中国,深入中国的各个领域,这种千古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开放局面,带来的最明显的是经济发展的变化,但是,这同时也影响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

从过去的“样板戏”,到如今聚集国内外明星,囊括古今中外文化的电视剧,从过去的黑灰绿衣服到如今五彩缤纷、款式多样的时装,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急剧变化的中国,也看到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了解价值观念变迁背后真正的原因和价值观念变迁的趋势与状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

近几年,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包括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农民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深刻分析了观念变迁的原因和变迁的趋势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前人的探究结果,并结合笔者的经历探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变化的趋势,原因等内容,并对此提出笔者的观点和看法。

希望通过对本文的撰写,笔者可以更加了解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概念界定1、关于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是社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同一文化在不同时期,价值观念也是不同的。

2、关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图谱及十种生活方式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图谱及十种生活方式

当代中国人梦想及价值图谱中国梦的标准国家梦是基于个体梦的,在一个个体没有梦想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梦,只有在个体梦想丰富并且有机会实现的国度里,国家梦才有可能孕育。

国家梦同时又是超越个体梦的,个体梦表现形式纷繁多样,国家梦的内涵却是人们普遍向往、信奉和追求的。

当前代中国,国家在发展和富强,社会更有序、更开放,个人的财富在不断增加和积累。

中国可以支撑和包容越来越多普通人形成梦想并实现梦想,整个社会也因梦想的蓬勃丰富而更有活力与魅力。

美国梦不仅传达了“自由、民主、平等”的制度理想,更表达了“只要奋斗就能成功”的个人梦想。

她让人们相信,美国是实现梦想的沃土,只要你肯努力,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的种族和出身,你都有机会改变命运、获得成功。

这一梦想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并让他们引以为豪,而且吸引了众多其他国度上的人们,来到这块土地上追逐自己的梦想。

那么,中国梦是什么?被很多人热衷、谈论、并津津乐道地追求,是中国梦吗?能让人们在想到它的瞬间就感受到兴奋,激动和力量的梦想,是中国梦吗?能让人终身追求,付出所有的智慧、汗水和生命能量去实现的梦想,是中国梦吗?能让人放弃个人利益,甚至倾其所有,让后代变得更好,让他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梦想,是中国梦吗?所有这一切,是心愿,是目标,是个人理想,是希望……它们都有中国梦的特质,但不是中国梦的全部。

概括起来,中国梦应具备以下四大基本特征:§社会认同度:她是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是一种源于对中国社会制度条件和文化认同的信仰,是超越了个体而对某一群体带有普遍驱动力的能量;§情绪激励性:她所描绘的愿景能极大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热情,人们为她激动兴奋,为她彻夜辗转,为她燃烧所有的生命热情;§行为驱动力:她让人们看到生命的指向,行动力的来源,人们愿意为了实现她而进行持久的努力和奋斗,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和挑战;§效果变化性:她让人们找到追求的起点,并在实现的终点享受成长、变化、发展的快乐,体验被他人和社会认同的满足和愉悦。

改革开放以后青年价值观的转换及其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青年价值观的转换及其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青年价值观的转换及其趋势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青年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主体意识觉醒、幸福意识萌生、消费意识确立、市场意识生成、法律意识增强、科技意识高扬;在社会层面,经济取向成为普遍的价值取向,并从整体上呈现出以伦理道德及其理想人格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以人为本价值观转换的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青年价值观;转换;人本价值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经济取向成为了当代青年人普遍的价值取向,整体上,以伦理道德及其理想人格为中心的价值观,开始向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转换。

这是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与回归,是对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重新确立。

一、青年价值观转换的时代背景青年价值观的当代转换肇始于社会上层文化精英分子对民族命运的忧患,以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打开中国闭锁的国门为端绪。

鸦片战争使一些文化精英们开始调整思考问题的价值坐标,批判地反思传统价值观念的有效性。

至此,中国人被迫开始了自己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青年知识分子苦苦寻求民族现代化的出路。

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西方进化论思想鼓舞下,强忍着旧文明失落的悲痛,坚决站在反传统的立场上,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推进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近世转型方面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在于其思想启蒙造成的对传统整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反动和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维护。

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有帝王、将相、老爷,偏偏不知道有人们自己。

到了‘五四’,中国人终于发现了自己。

人的发现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发展史上第一个真正重要的发现。

”[1]但遗憾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民族“救亡”比个人“启蒙”更加紧迫,“强国保种”的斗争中断和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20世纪70年代末,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我们开始反思并寻找长期落后和陷于经济停滞的根本原因。

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国人开始勇敢认同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转变。

当代青年价值观变化现状及原因的几点思考

当代青年价值观变化现状及原因的几点思考

当代青年价值观变化现状及原因的几点思考近十年来,中国的巨变为世人所瞩目,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然而,就是随着这种经济步伐的加快,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其中尤其对我们的当代青年的思想影响较为严重,“关注青年就是关注未来,拥有青年也就拥有未来”,这已是社会的共识。

加强对青年价值观念问题的研究,正成为转型变革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这几年随着部队院校、医院非现役人员、聘用人员的逐年增多,他们已渐渐成为基层一线的主体,特别是他们年龄都不大,绝大部分都是80后出生,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成长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耳闻目染了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承受的各种诱惑也很多,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定位也呈现出多样化,部分青年人中对成功的理解存在偏颇,对人生定位存在错误的现象。

今天着重谈谈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对目前青年人价值观的影响。

发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1、社会体制、经济体制转型以及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转变对青年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得青年思想观念中所形成的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效益竞争意识打破了青年安于现状、追求中庸的传统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青年能站在社会价值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个人价值,正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形成当代青年求实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但是市场经济中特别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市场双方利己行为又使得当代青年对自己从小所受到的利他行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教育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相左,从而产生困惑不解、心理失去平衡等。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他们很快吸收各种各样的新思维、新观念,由此使得当代青年价值观出现多元矛盾,摇摆不定的状况。

另一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的各种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了原有的旧的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体制,使在各种体制转型期的青年一时没能适应,从而产生价值观念的不稳定。

如教育方面,高等学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中建立的收费制度、自主择业制度。

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四大趋势

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四大趋势

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四大趋势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四大趋势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的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我国开始了价值观变革的新时期,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出现了新的趋势。

变革趋势之一: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经济关系制约下,中国传统价值观表现出严重的封闭性弊病。

文明发展的自我中心论、自我封闭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致命弱点。

中国传统价值观这种自我封闭的性质,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许多中国人那种盲目自大的心理特征。

经过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由封建社会所造成的那种闭关锁国状态,价值观才开始由严重的封闭性质逐渐走向开放。

但是,那种带有封建特点的封闭、僵化的价值观,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上还有深刻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就是把自己的理论、政策、发展模式,甚至某些具体做法,都加以绝对化,自封为最高的、最完美的东西。

关于这一点,邓小平这样说: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

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

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

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封闭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发展必须把自己更快地融人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道路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民更加重视向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学习,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发展各种有益的国际合作,签署人权和人道主义性质的国际公约,参加国际文化组织,等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人民的视野更加开阔,这必然会积极促进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现代文明水平。

变革趋势之二:由一元走向多元所谓一元的价值观,就是“一统”的、“单一”的、“纯粹”的、“绝对”的等类观念,而这种一元的价值观又总是与各种各样的封闭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式现代的价值观维度

中国式现代的价值观维度

中国式现代的价值观维度
中国式现代的价值观维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价值观强调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 崇尚集体主义:中国式现代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思想,注重团结和协作,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集体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并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强调和传承。

3. 尊重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价值观在尊重传统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维度。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式现代价值观认为要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4. 强调社会责任:中国式现代价值观注重个人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个人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企业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5. 追求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国式现代价值观倡导追求创新和科技进步。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式现代价值观鼓励人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科技领域的突破和进步。

以上仅为中国式现代价值观的一些维度,具体的价值观在不
同的领域和个人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式现代价值观也在不断演进和调整。

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变迁

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变迁

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变迁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价值念想逐渐受到挑战,新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本文将探讨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变迁,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权威与个人主义的平衡过去,权威的观念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人们面对权威时会表现出尊重和顺从的态度。

然而,随着个人主义意识的兴起,人们开始强调个体价值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这种平衡正在改变社会对权威的认同和接受度。

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当代社会的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

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不同文化的存在,并且试图在其中找到共同点和价值。

这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对于传统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丰富性。

三、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过去,人们往往以追求经济繁荣为目标,而忽视了个人幸福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幸福和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内心感受和自我实现,同时也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四、科技进步对价值观的影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当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这导致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发生了变化,对于传统的价值观念也提出了挑战。

技术的进步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问题。

结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

社会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转变,人们对于价值观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权威与个人主义的平衡、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以及科技进步对价值观的影响,都是影响当代社会价值观变迁的重要因素。

只有了解和尊重这些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熊培云. (2017). 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变迁及其原因. 价值工程.- 程亮. (2019). 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价值工程.。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解释说明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解释说明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是指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一套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崛起,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这为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强调家庭价值观念、孝道思想、社会和谐、忠诚、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等方面。

在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中,注重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权利与责任的关系。

个体在社会中不仅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发展,更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倡导的社会和谐意味着在个体追求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发展。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

家庭被视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家庭价值观念则是社会道德观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在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中,孝道思想被视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强调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和关心。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受到了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对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演变。

总的来说,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标志,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愈发受到重视和研究。

研究和了解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内涵对于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的智慧和中国方案。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建国以来青年价值观变化初探及未来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青年价值观变化初探及未来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青年价值观变化初探及未来发展趋势【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的转变。

与此息息相关,青少年价值观也发生了从传统的、一元的价值观到现代的、多元的价值观的演变,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变化;影响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价值观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表现为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特征的不同价值观念体系是多元的,在碰撞与冲突中交流、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社会变革引发价值观变革,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的转变。

与此息息相关,青少年价值观也发生了从传统的、一元的价值观到现代的、多元的价值观的演变,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1建国以来青年价值观的变化1.1传统的、一元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时期主要是在1949年建国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之间的时期。

这一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文化为背景, 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占主导地位,对青年进行的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导的道德价值标准是服从社会利益,抵制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要求青年人无私为他人服务,时刻准备着为他人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排斥个人自主性和对个人绝对服从集体的强调,甚至将人的一切正当合理的生活欲望都当成是罪恶的人欲而加以摒弃,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被当作丑行而予以鄙视,鼓励人们忍受不平等,要安贫乐道,以此来换取道德上的平等,这也是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并受其制约的。

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作品名称: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学校:学院:班级:姓名:学号:联系邮箱: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向通过社会思潮、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对大学生主导价值观起决定作用。

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晴雨表”,总是表现为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

从价值观的变化可以看到时代跳动的脉搏。

在社会持续的变革中,我们要坚持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价值观变迁的发端、诱因和主控因素,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

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社会发展现代化目录1.中国人的社会意识 (3)1.1 传统意识 (3)1.2 契约意识 (4)1.3 竞争观念 (5)2.当代社会价值观研究 (5)2.1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表现和成因 (5)2.2我国当代价值观演变应对策略 (6)2.3 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 (7)公众的价值观在1995年至2005年间发生了“现代化”维度上从“传统价值观”向“世俗—理性价值观”、以及“后现代化”维度上从“生存价值观”向“幸福价值观”的转变趋势,即现代的中国公众更加趋向不再强调经济增长的最大化、成就动机和法理权威,而是更加强调生活质量、主观康乐和自我表达。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

厘清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VIP专享]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及其应对

[VIP专享]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及其应对

2、文革中:社会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化时期(核心价值观与非核心价值观扭曲的一致)第一,意识形态的地位变得极端重要,精神的作用、主观的作用被夸大到极端。

第二,巩固意识形态的方法是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

第三,怀疑一切,打倒一切,造成思想文化的荒芜和倒退。

3、1978年改革开放后代到现在:社会价值观的迷茫、沉沦与反思时期。

(核心价值观与非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价值观迷茫阶段。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价值观沉沦阶段。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价值观反思与怀念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型与重建期二、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原因与特点(一)原因1、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社会发生价值观变化的根本原因。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到市场;从单一到多元。

伴随着这些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观念复杂化,生活方式自由化,社会结构开放化的新“四化”格局。

这种格局导致了文化和思想道德领域的巨大变化,致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等发生深刻变化。

2、当代西方价值观的渗透、融合甚至颠覆以及“文化侵略”,对于中国人价值观的演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上世纪40、50年代,以美、英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的理论家、战略家们就提出了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战略,他们非常聪明地从文化、价值观等领域入手,事实上,到上世纪80年代末就取得了“苏东剧变”的巨大成功。

而在当代,显然西方和平演变的重点已转向了中国,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它们通过文化的渗透、交往的扩大、对留学人员的培养等多种手段,已经成功地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比如说,基本摧毁了中国人传统的注重德行、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精神,而大量地培养了中国人高扬自我、追求功利、不择手段等作风。

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四大趋势

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四大趋势

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四大趋势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的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我国开始了价值观变革的新时期,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出现了新的趋势。

变革趋势之一: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经济关系制约下,中国传统价值观表现出严重的封闭性弊病。

文明发展的自我中心论、自我封闭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致命弱点。

中国传统价值观这种自我封闭的性质,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许多中国人那种盲目自大的心理特征。

经过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由封建社会所造成的那种闭关锁国状态,价值观才开始由严重的封闭性质逐渐走向开放。

但是,那种带有封建特点的封闭、僵化的价值观,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上还有深刻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就是把自己的理论、政策、发展模式,甚至某些具体做法,都加以绝对化,自封为最高的、最完美的东西。

关于这一点,邓小平这样说: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

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

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

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封闭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发展必须把自己更快地融人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道路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民更加重视向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学习,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发展各种有益的国际合作,签署人权和人道主义性质的国际公约,参加国际文化组织,等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人民的视野更加开阔,这必然会积极促进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现代文明水平。

变革趋势之二:由一元走向多元所谓一元的价值观,就是“一统”的、“单一”的、“纯粹”的、“绝对”的等类观念,而这种一元的价值观又总是与各种各样的封闭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嬗变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嬗变
( ) 重 义轻 利 到 义利 并 重 。 义利 之 辨 是 三 从
重视 人 的个 性 发展 , 人 看作 是 目的 , 确地 看 把 正
到 了 个 体 相 对 于集 体 来 说 的 基 础 和 本 质 的 作
形 式。其 次 , 在社 会 的所有 制形 式 上 , 中国正 在
由过去那 种纯 而 又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化 的社 会 主义公 有
制形 式发 展 为公 有制 为主 体 、多 种 所有 制经 济 共 同发展 的格 局 。再 次 , 在社 会分 配 形式 上 , 中 国社 会 正在从 过 去那种 单 一 的按 劳分 配 的方 式
看作 是一 切 价值 巾最高 价值 , 个体 是 目的 、 中心 和 出发点 , 而社 会 只是 达到个 体 目的 的手段 。西
的 。改革 开放 以后 , 会发 展 日趋 多 样化 , 们 社 人
对事物 的评 价 、 判断 , 也呈 多样 化 的趋 势 。当然 , 在多样 化 的价 值取 向中 ,并不 否 定 主导价 值 取 向的存在 , 以一种价 值 取 向为 主导 , 即 以其 他价
转变 为按 劳分 配 为主体 、多种 分 配方 式并 存 的 分 配方式 。人 们 过去对 问 题 的判 断 、 评价 , 基 是
于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纯而又纯 、 大

统 的社 会 的现 实 ,因 而在价 值 取 向上 是 单一
西方 的价 值 观念 是 以个 体为 本位 的 ,它把 个 体
转 型和 文化 现代 化 的发 展 ,当代 中国人 的价 值 观正 在发生 嬗变 。
( ) 单一 化到 多样 化 。价 值 取 向就是 价 一 从
值取 向为 补充 。 因此 , 多样 化价 值取 向足 以社 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名称: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学校:学院:班级:姓名:学号:联系邮箱: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向通过社会思潮、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对大学生主导价值观起决定作用。

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晴雨表”,总是表现为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

从价值观的变化可以看到时代跳动的脉搏。

在社会持续的变革中,我们要坚持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价值观变迁的发端、诱因和主控因素,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

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社会发展现代化目录1.中国人的社会意识 (3)1.1 传统意识 (3)1.2 契约意识 (4)1.3 竞争观念 (5)2.当代社会价值观研究 (5)2.1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表现和成因 (5)2.2我国当代价值观演变应对策略 (6)2.3 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 (7)公众的价值观在1995年至2005年间发生了“现代化”维度上从“传统价值观”向“世俗—理性价值观”、以及“后现代化”维度上从“生存价值观”向“幸福价值观”的转变趋势,即现代的中国公众更加趋向不再强调经济增长的最大化、成就动机和法理权威,而是更加强调生活质量、主观康乐和自我表达。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

厘清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观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人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要素。

伴随着近十余年经济上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公众人均年收入从1995年约700美元到2007年的2360美元,从国际惯例看,这是经济发展达到后物质主义以及后现代价值观的临界点。

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也进入了注重质量、追求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加上我国政府目前正在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专家推测,这些因素都会促进后现代价值观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那么,中国公众的价值观是否会依照英氏“后现代化价值”理论的预测,也发生像30-40年前西方国家公众那样的由“现代价值观”向“后现代价值观”的转变吗?我国现在正在处于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整个社会以及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了解并研究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把握其变化趋势,已成为研究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变化方向的重要任务之一。

1.中国人的社会意识本研究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机构公布的1995年和2005年的公众价值观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研中国公众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价值观所发生的变化以及造成变化的原因,从而验证英氏“后现代化理论”运用于分析中国公众价值观变化这一案例的可靠性。

①、公民意识。

1.1传统意识农业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弱,农民集体活动导致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而且传统的家庭观念导致大家都是听长辈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成员难于培养独立抉择自己命运的习惯,为了维护血缘群体的稳定,社会主流伦理进一步强化成员的整体意识,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成为社会道德褒扬的对象,因此,在小农的价值系统中缺乏自主意识。

这市场经济是对个人利益合理性的认可,所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人不仅在伦理观念中认可了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道德观念的转变已经体现在对立法的指导中,《物权法》的出台是最有力的证明。

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遏制是认可正当个人利益的道德合理性,认可只有理性的、公正的分割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的利益,个人才会逐渐消除对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追逐。

《物权法》出台时,也有人有所顾忌,它会不会为拆迁中的“钉子户”提供法律保护,事实证明《物权法》为拆迁扫除了“钉子户”,在正当的个人自我利益没有法律保护的时候,撒泼、耍赖追逐个人自我利益的方式尽管也遭到社会的谴责,但是同时,也获得一定的同情乃至支持.1.2.契约意识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自然的血缘亲情既是当时个体心理的需求,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求,人们不愿意为了物质利益斤斤计较,加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用契约协调处理利害关系的机会比较少,人们也就没有对契约的重视,相反往往把使用契约处理利害关系看成是没有亲情的表现。

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生活需要的满足基本上是通过互通有无的交换来实现的,从中表现出的互相帮忙,不是出于仁爱利他的动机,而是由于利己的企图,不是遵从无私奉献的伦理原则,而是奉行等价补偿的互惠互利原则。

我们的社会在从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契约道德必须要取代中国传统亲情伦理,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主要伦理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契约道德的匮乏,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市场交易中的三角债问题,一度困扰许多企业,交易中随意撕毁合同是常见的事情,任何轻率许诺的人,都不能保证完全践履行合约,任何言出必行的人,都不会轻率许诺。

1.3.竞争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贵和息争,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竞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但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人们之间不可能没有竞争,有竞争也就不可能没有竞争意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中,人们形成的竞争观念的性质不同而已。

市场经济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满足欲望和追逐利益的机会,市场竞争机制刺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创造财富,满足自己的利益追求,积极的竞争观念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广泛的“红眼病”正在逐渐得到根治,人们逐渐树立了只有先把蛋糕做大,才能增加自己夺得一块蛋糕的可能的意识,对于先富起来的人,人们不是在一味地攻击,而是发挥才智,尽力学习,努力使自己也富起来。

2.当代社会价值观研究2.1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表现和成因我国当代社会变迁促进价值观的变革,是价值观变革的根本动因。

我国当代社会分层的精细化促成了社会阶层的多样化,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必然存在差异。

我国当前正经历着由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迈进过程,价值观变迁也随之经历了由价值混乱而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健康发展。

信息化在价值观变迁中的两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信息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并促进了新的价值观的形成;但这种人--机交流的模式却在无形中异化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接触和心理情感上的交往,从而引发一些价值观的危机。

2.2我国当代价值观演变应对策略应对不同层次价值观演变的策略应体现差异性。

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其变化的强度与速度有所不同,通常处在于价值观核心位置的那些最基本的要素,也有学者称之为“朴素价值观”,它们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对于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它们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它们总是紧跟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同一时空背景下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应具有相对的统一性。

价值观本身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是观念意识的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价值观是随社会生产的变化而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价值观变迁客观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反映。

尽管变迁是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在不同体制和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在变迁的速度、方式、领域和影响上会存在差异。

对价值观变迁的评价既要依据伦理与价值的标准,也应考虑时空标准。

现实中的价值观念选择和实现往往不只一种途径,面对各种具体价值情境时,某一价值实现会有不同的方式,这也是尊重多元价值观存在的依据之一。

在不同情境的变迁中我们始终应把握的是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的矛盾发展,洞察价值观变迁中的正向展与负向发展的对立统一。

2.3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一元价值观,就是价值取向是单一的、排它性的价值观,即对任何事物的判断取舍,都认为只有一种是正确和最好的,其余判断与选择皆是错误或不好的。

与一元价值观相反,多元价值观提倡让人们自由选择,自主确定自己所信奉和喜爱的东西。

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张尊重多样化,理解不同意见,认为必须允许和习惯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和事,甚至得保卫别人自由选择、自由言说的权力。

它改禁锢为自由,变单一为丰富,以一种“和而不同” 的状态代替“同而不和” 或强求一律的状态。

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实行中央集权与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社会奉行的依然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理论上讲,已不否认个人的权力和利益,但在实施或针对具体问题时,依然是将整体、集体放置于个体、个人之上,或者是将两者对立起来。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国门洞开,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使得人们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机勃勃的价值观,那就是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对立的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

物质利益是牵动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敏感的神经”,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 改革开放就是从正视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开始,致力于用经济手段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数价值观都是朝着与“传统价值观”相反而趋向“世俗—理性价值观”的方向发展的。

其中最令人可喜的发现是,中国公众参政意识较之10年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政治越来越感兴趣。

这一维度中唯一负向增长的价值观是公众更加愿意教育孩子顺从的品格,这是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自主意识的提高,理应在教育孩子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要求孩子更加顺从。

公众的大多数价值观是朝着“幸福价值观”的方向变化的。

其中最令人惊喜的变化是,现代公众对生活的满意度有了极大的提高,这表明中国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最终的受益者——广大公众在精神和现实生活中都感到身心愉悦,对生活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而与之相符的是人们在“可以自由选择和掌握自己生活”的选项上也给予了更多的肯定,这表明中国现代社会正在向更加自由民主的方向发展,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因此也就更能掌控自己未来的生活。

共享价值理念应成为当代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

现代社会中人口频繁流动与迁移,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处于变化之中,人们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具有共同的身份或共同的目的,分享一个比较固定的共同体中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