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课程设计
简易计算器的课程设计
简易计算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简易计算器的内部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功能操作。
2.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以及百分比计算。
3. 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器上各个按键的功能及其在数学运算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使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面积计算等。
2. 学生通过计算器的使用,提高数据输入、结果读取和运算过程纠错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结合数学知识,利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认识到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便捷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分享和交流使用计算器的经验。
3. 培养学生遵守计算器使用的规则,养成良好的计算器使用习惯,珍惜公共资源。
本课程设计针对的学生群体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操作简单电子设备的能力。
课程性质为实用技能型,旨在通过简易计算器的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要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强调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具体学习成果的分解,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部分:1. 简易计算器基础知识: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程、种类及简易计算器的结构组成,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2. 计算器按键功能:详细讲解各按键的功能及其在数学运算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3. 基本运算操作:教授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以及百分比计算,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4. 计算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结合实际案例,如购物找零、面积计算等,展示计算器的实用性,对应教材第二章第四节。
5. 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利用计算器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简单统计分析,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五节。
计算器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器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本节计算器课程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以下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及操作方法;(2)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并理解相关数学概念;(3)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快速、准确计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团队精神;(3)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本课程旨在通过计算器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计算技能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节计算器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内容,选择以下教学材料和安排:1. 教学大纲:(1)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介绍与操作方法;(2)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3)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包括开关机、清屏、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
第二课时:学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并通过练习巩固运算方法。
第三课时: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面积等。
3. 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1)第三章《计算器与计算》:介绍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操作方法及四则运算;(2)第四章《计算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科学系统地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计算器解决简单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简易计算器设计的课程设计
简易计算器设计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简易计算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其设计流程。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编程知识,实现简易计算器的功能。
3.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计算器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编程技能,独立完成简易计算器的设计与开发。
2. 学生能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计算器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功能。
3. 学生能够运用调试工具,对计算器程序进行测试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对编程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信息素养。
2.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学会共同解决问题。
3. 学生在设计与开发简易计算器的过程中,体验创新实践的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编程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原理:介绍计算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算术运算逻辑、数据存储与处理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计算机硬件基础2. 编程语言基础:回顾所学的编程语言(如Python),重点掌握变量定义、数据类型、运算符、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编程语言基础3. 界面设计:讲解计算器界面设计的原则和技巧,如布局、颜色、字体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用户界面设计4. 编程实现计算器功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程序实现计算器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功能。
教材章节:第五章 算法与程序设计5. 程序调试与优化: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调试工具,对计算器程序进行测试、调试和优化。
c简单计算器课程设计报告
c 简单计算器 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简单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包括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
2. 使学生理解计算器操作规则,如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括号的作用等。
3. 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器上的其他功能键,如清除、取反、百分比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购物找零、计算面积等。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等方式,发现计算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待计算器等电子设备的正确态度,爱护设备,遵守使用规范。
2. 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3. 通过计算器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为实践操作类,强调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结束后,学生应能独立使用计算器完成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基本结构认知: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各部分名称及其功能,如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于键、清除键等。
2. 四则运算操作方法:教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计算器操作方法,以及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
- 加法和减法运算- 乘法和除法运算- 混合运算及括号应用3. 计算器其他功能键使用:介绍取反、百分比、开方等特殊功能键的操作方法。
4. 实践应用:设计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购物找零、计算面积、计算速度等问题。
- 购物找零问题- 长度、面积、体积计算- 速度、时间、路程计算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整合。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计算器基本结构认知、四则运算操作方法(加法和减法运算)第二课时:四则运算操作方法(乘法和除法运算)第三课时:四则运算操作方法(混合运算及括号应用)第四课时:计算器其他功能键使用第五课时:实践应用(购物找零问题)第六课时:实践应用(长度、面积、体积计算)第七课时:实践应用(速度、时间、路程计算)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计算器教案5篇
小学数学计算器教案5篇小学数学计算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电子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2、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3、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究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4、能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5。
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重点难点: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能用计算器探究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请看一段录象(计算工具的发展)师:刚才这段录象提到了哪几种计算工具?(示算筹图算盘图)师: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了,1977年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日问世以后计算机就成为了人们计算经常用到的工具。
(课件出示各种常见的计算机)师: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有人使用计算器?你会用吗?二、使用计算器1、计算器介绍你知道计算器上各中按键的名称和功能吗?请同座相互说说介绍。
(然后叫一人上台用展示仪演示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
on、of、ac、ce、c的功能是什么?如果要进行计算怎样按?数字——符号——等号——清除)我们都知道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那这节课咱们就用计算器来计算。
(板书课题)2、尝试练习,规范操作(电脑)银盆岭小学在校学生775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千克,一天可节约用水775千克,一年(365天)共可节约用水多少千克?(1)指名口头列式(2)学生试算(3)汇报结果,纠错(电脑)一年节约282875千克,如果缺水地区一家三口每天用水25千克,这些水够他们用多少天?学生试算(电脑)每年按365天计算,115131天是多少年?学生试算师:通过我们做的题目的数字这么大,但是你感觉难不难?你认为使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好处?3、灵活运用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辅导219×35= 41600÷128= 24÷6= 125×8= 138976-138970=1379+34089=(2)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师:这些题都是用计算器算的吗?哪些没有用?为什么?(3)归纳总结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题适合用计算器计算?三、能力提升师:想不想算一个又大又难算的题目?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挑战极限的游戏。
计算器课程设计框
计算器课程设计框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掌握各类计算器按键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完成基本的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以及四则混合运算。
3. 学生能够理解计算器的进制转换原理,进行简单的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快速准确完成计算任务。
2. 学生通过计算器操作,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计算技巧。
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检查计算结果,发展自我纠错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计算器使用,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对科技产品的尊重和正确使用的责任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合作精神,学会分享和帮助同伴,共同提高计算能力。
3. 学生通过计算器的学习,认识到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实践活动,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的结合。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年级,他们对计算器的使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操作熟练度和理解深度有限。
教学要求:要求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基础知识: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程,认识计算器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包括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清除键、开关机键等。
2. 基本操作方法:教授计算器的开关机、清屏、数字输入、运算符号输入、计算结果读取等基本操作。
- 熟练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掌握括号的运用,解决复杂的算术表达式;- 学习使用计算器进行百分比、乘方、开方等高级运算。
3. 进制转换:讲解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原理,通过计算器实现简单的进制转换操作。
4. 实践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计算任务,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简易的计算器课程设计
简易的计算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掌握开关机、数字输入、基本运算符号的使用。
2. 学生能掌握计算器上各按键的功能,如清除、撤销等操作。
3. 学生了解计算器的类型,如简单计算器、科学计算器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器,完成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减乘除、百分比等。
2.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面积等。
3. 学生能通过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计算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尊重数学知识,注重实际应用。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分享和倾听,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以计算器为工具,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与功能- 认识计算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功能- 学习开关机、数字输入、基本运算符号的使用- 掌握清除、撤销等操作教学内容关联课本第四章第一节数学工具的使用。
2. 基本数学运算-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百分数、乘方运算- 混合运算顺序与计算教学内容关联课本第四章第二节数学运算的应用。
3. 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购物找零问题- 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教学内容关联课本第四章第三节数学与生活。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认识计算器及其基本操作第二课时:基本数学运算与计算器操作第三课时: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操作与功能,以及基本数学运算的规则。
c设计计算器课程设计
c 设计计算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计算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基本的数学运算问题,如加减乘除、百分比计算等。
3.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计算器上的科学计算功能,如平方根、指数运算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快速进行数值输入、计算和结果读取。
2.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如购物找零、时间计算等。
3. 学生能够通过计算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计算器的正确使用态度,明白计算器是辅助工具,提高计算效率的同时,不应过度依赖。
2.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使用计算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3. 学生通过计算器的运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实践操作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对计算器有一定了解,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将计算器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正确使用计算器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教学评估和调整。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结构:介绍计算器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如显示屏、键盘、电源等。
教材章节:《计算器与计算法则》第一章内容列举:计算器按键的功能及操作方法。
2.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教授加减乘除、百分比、平方根、指数等基本运算。
教材章节:《计算器与计算法则》第二章内容列举:各类运算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教授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时间计算等。
教材章节:《计算器与计算法则》第三章内容列举:实际案例及解决方法。
4. 科学计算器的使用:针对高年级学生,介绍科学计算器的拓展功能,如三角函数、对数等。
简易计算器的课程设计
简易计算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简易计算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等运算,进行计算器操作。
3. 学生了解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简易计算器,完成基本的数学运算。
2. 学生通过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耐心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3. 学生通过计算器的使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生活的影响,增强科技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操作课程,结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难度适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了解计算器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计算器及其功能特点。
2. 简易计算器的结构组成- 学习简易计算器的按键功能、显示屏幕、电池等组成部分。
3. 基本数学运算操作- 学习运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数学运算。
4.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分析计算器在购物、预算、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5. 计算器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掌握计算器操作的快捷键,了解使用计算器时的注意事项。
6.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结合实际问题,运用计算器进行数据计算和问题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计算器的发展历史及分类,简易计算器的结构组成。
第二课时:基本数学运算操作,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第三课时:计算器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计算器教学设计[大全5篇]
计算器教学设计[大全5篇]第一篇:计算器教学设计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计算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能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教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用计算器计算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难点:使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计算器1.在过去,我们有许多计算工具,如算筹,算盘来计算数据,但随着这计算越来越复杂,我们会用什么来计算呢?(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等)。
(1)小组合作,认识计算器。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计算器的有关知识。
小组交流:(1)在哪见到过计算器?已经了解计算器的哪些知识?(2)计算器的外部特征、构造及基本功能?(3)计算器主要键的作用、功能及操作方法?2、学生汇报、操作:(1)对以上问题进行汇报。
出示课件:认识计算器上重要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2)学生尝试开机、关机。
(3)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已经了解的按键的作用,并可以动手试一试。
二、自主探索,会用计算器。
1.摸着石头过河(1)学生尝试完成加法:例1.386+179=。
指名学生汇报输入过程,然后说出结果。
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2)尝试计算加法:4468+1792=,指名学生汇报输入过程,然后说出结果。
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3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成绩。
学生探讨求平均成绩的方法,然后计算出结果。
2.龟兔赛跑。
现在我们已经了结了计算器主要按键的作用,接下来我们来见识一下计算器的能力怎么样?男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把算出的结果记在纸上,女生用笔算。
课件出示男生请用计算器,女生请笔算:38+27=30×18= 3028-2965=41600÷128= 816÷68×27=126×7÷18= 显而易见,用计算器的男生组明显快于女生组、结果也都正确。
vc课程设计计算器
vc 课程设计计算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理解计算器在数学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各种功能及其应用场景,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提高计算准确性和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创新思维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计算器的基本结构:介绍计算器的各种按键功能及其对应的操作。
2.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3.计算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4.计算器的维护与保养: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计算器,延长其使用寿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教师讲解计算器的基本原理、功能及使用方法。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计算器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计算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器,进行实际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内容丰富、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计算器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计算器使用手册和资料,供学生课后自学。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计算器,以便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程设计设计计算器
课程设计设计计算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理解计算器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进行基本的算术运算、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1.计算器的基本原理:介绍计算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2.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讲解计算器的各种功能键、操作界面和操作步骤。
3.计算器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计算器在代数、几何、概率等数学领域的应用。
4.计算器在科学领域的应用:介绍计算器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领域的应用实例。
5.计算器编程:教授计算器的基本编程语言和编程技巧,让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计算器程序。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上内容的安排和进度进行教学,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计算器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和应用领域。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计算器编程技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案例分析法:分析计算器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器,进行编程和实践,提高操作技能。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选择和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计算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计算器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计算器的使用和应用。
简易计算器课程设计摘要
简易计算器课程设计摘要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简易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包括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
2. 学生能够理解计算器的操作原理,了解显示屏、按键与内部电路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基础数学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简易计算器,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使用计算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计算器的使用技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计算观念,注重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学生能够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计算任务认真负责。
4.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和分享,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实际操作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确保学生掌握简易计算器的使用及其背后的数学概念。
1. 计算器基础知识:- 计算器的发展历程- 计算器的种类及功能- 认识简易计算器的外观、按键布局及其功能2. 基本操作与四则运算:- 认识显示屏,理解操作结果- 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操作方法- 练习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3. 进阶操作与问题解决:- 掌握计算器上的额外功能,如百分比、乘方等- 解决涉及复合运算的数学问题- 通过计算器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教学大纲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计算器基础知识介绍,认识简易计算器- 第二课时:基本操作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第三课时:进阶操作学习,掌握额外功能键的使用-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 章节一:数学基础知识与计算器操作- 章节二:四则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章节三:计算器的进阶功能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器课程设计系统目标
计算器课程设计系统目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加减乘除、科学计算、数据统计等功能,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和各种功能键的作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进行准确的数学计算和数据处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器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各种功能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首先介绍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键;然后教授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方法;接着讲解科学计算和数据统计等功能的使用;最后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使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器进行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多媒体资料,如教学课件和视频,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实验设备,如计算器,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评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进行;作业评估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创新性等因素进行;考试评估则将通过定期的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情况。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分为10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课程将在每周一下午2点到4点进行,地点为学校多媒体教室。
c计算器课程设计
c 计算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计算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2. 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开机、关机、清屏、基本运算等;3.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如加减乘除、百分比计算等;4. 学生了解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2. 学生通过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3. 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计算器的兴趣,认识到计算器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2. 学生养成使用计算器辅助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4. 学生通过计算器课程,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用技能类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讲解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计算器作为学习工具,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计算器概述: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程、分类及基本功能,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2. 计算器操作方法:详细讲解计算器的开关机、清屏、基本运算(加减乘除、百分比计算等)的操作步骤,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
3. 实际应用: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实际应用场景,如购物、预算等,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 数据统计与分析:教授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统计(如平均数、总和等)和分析(如线性方程求解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电子计算器课程设计
电子计算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包括开机、关机、数字输入、基本运算等。
2. 使学生了解电子计算器的发展历程,理解其工作原理及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行数值计算、数据处理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电子计算器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科学探究和数据整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电子计算器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计算器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团队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科技产品,养成爱护电子设备的良好习惯。
4. 使学生认识到电子计算器在科技发展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增强科技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用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级,喜欢动手操作,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子计算器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地位。
2. 电子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 电子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及操作方法,包括:- 开机与关机;- 数字与符号的输入;- 基本运算(加、减、乘、除、乘方等);- 计算结果查看与清除;- 功能键的使用(如百分比、开方、倒数等)。
4. 电子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实例。
5. 电子计算器操作注意事项及日常维护。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电子计算器发展历程及工作原理介绍。
第二课时:基本功能操作与练习(数字输入、基本运算)。
第三课时:深入探讨功能键的使用及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计算器课程设计
学生计算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机、数字输入、基本运算符号的使用。
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3.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解决课本中相关的数学问题,如速度、时间、距离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操作计算器,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如统计、概率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对计算器产生兴趣,认识到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在操作计算器的过程中,培养耐心、细致、合作的良好品质。
3. 学生通过计算器的使用,体会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用技能类课程,结合数学学科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他们在数学知识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按照以下大纲进行组织和安排:1. 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操作- 认识计算器外观及按键功能- 学习开关机、清屏、数字输入、基本运算符号的使用2. 计算器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 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3. 计算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解决速度、时间、距离问题- 解决面积、体积问题- 解决简单的统计与概率问题4. 计算器的拓展应用- 探索计算器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了解计算器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操作第二课时:计算器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整数运算)第三课时:计算器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小数运算)第四课时:计算器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分数运算)第五课时:计算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六课时:计算器的拓展应用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课本中相关章节紧密关联,如计算器的使用、四则运算、实际问题解决等,确保教学内容与课本知识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计算器的课程设计
电子计算器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电子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常见功能,能够正确使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了解电子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电子计算器,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使用电子计算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电子计算器,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增强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子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电子计算器的各种部件及其功能,解释电子计算器的工作原理。
2.电子计算器的操作方法:讲解如何使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减乘除、开平方等,以及如何进行数据输入和输出。
3.电子计算器的功能拓展:介绍电子计算器的高级功能,如科学计算、统计分析、编程等。
4.电子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电子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如购物计算、数据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电子计算器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应用场景。
2.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电子计算器的使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子计算器的操作。
3.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子计算器,进行实际计算,加深对电子计算器的理解和掌握。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心得和应用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电子计算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电子计算器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电子计算器的教学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一定数量的电子计算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计算器课程设计
计算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掌握其在数学运算中的应用。
2.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加减乘除、括号运用等。
3. 学生了解计算器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计算器与日常生活、学习的紧密联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器,进行快速准确的数值计算。
2. 学生能通过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进行探索性学习,发现数学规律,培养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计算器操作的耐心和细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学生通过计算器学习,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3. 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在计算器操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技能。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计算器的使用”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进行以下安排:1. 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操作:介绍计算器的各个按键功能,如数字键、运算键、清除键等,以及如何正确进行开机、关机、清屏等基本操作。
2. 简单数值计算:教授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括号运算等,掌握连续计算、顺序计算等方法。
3.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计费等。
4. 探索计算器中的数学规律: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探索性学习,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如平方、立方等。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操作第二课时:简单数值计算第三课时: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课时:探索计算器中的数学规律教学进度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灵活调整,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器设计摘要:本程序设是应用java语言设计在JDK环境下运行编译的计算器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以鼠标和键盘两种方式均能操作实现整数、浮点数的加、减、乘、除、乘方、三角函数、指数、对数等运算。
关键字:Java计算器1 前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难以避免的要进行一些运算,当运算比较复杂时没有一个计算器就会显得很麻烦。
为了解决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特意设计了这个计算器系统。
在该系统中不仅可以进行整数的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也可以进行浮点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乘方、三角函数、指数、对数等运算。
人们应用它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算问题,比如做买卖时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该计算器进行数量,价格以及总金额的统计和计算。
学生也可以利用该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运算。
在此次课程设计中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和信息,并参考了相关的事例让自己的系统更加的完善。
但是毕竟本人知识有限,该系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指点。
1.1 系统要求1.设计一个直观的运算器界面。
2.通过点击界面的按钮可以进行数据运算。
3.可通过键盘在输入数据进行数据运算。
4.可实现整型和浮点数的加、减、乘、除等功能。
1.2 课程设计思路设计的界面要求友好而方便,使用户用起来能够得心应手。
该系统应用java语言来实现,具有对整数和浮点数进行加、减、乘、除以及乘方、三角函数、指数、对数等运算。
2 功能模块设计2.1 功能模块的划分界面模块:实现计算器的运算界面,该界面有表示数据的按钮、表示运算浮的按钮和实现键盘输入的文本域和显示运算结果的文本域。
窃听器模块:为每一个按钮安装一个窃听器,当鼠标点击按钮时通过窃听器来判断该按钮代表的是什么数据、实现的是什么运算功能等。
动作响应模块:该模块通过按钮事件,进行对应的处理功能。
其主要是将运算数据存储在一个数组中,然后通过判断运算浮的类型对数组中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运算。
并将运算结果以String类型在结果显示文本域中显示出来。
主函数模块:调用已经设计好的函数,来实现运算器的全部功能。
2.2 系统流程图根据系统要求和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流程图:图1 程序流程图3.功能模块的实现3.1 计算器界面功能在界面设计中,应用了Frame框架。
Frame是独立于浏览器的可独立运行的主窗口,所以应用Frame框架来设计计算器界面是比较适合的。
将主Frame定义为BorderLayout布局,在Frame框架中定义了两个面板Panel1和Panel2,并将它们分别放在north和center区域中。
在面板Panel1中定义的是一个GridBagLayou布局,因为GridBagLayou布局将显示区域分成许多矩形小单元,每个组件可以占用一个或多个单元,从而可以指定每个组件所占的空间大小。
在Panel1中只添加了一个lable和一个TextField,其作用是用来实现结果显示功能。
Panel1布置在Frame框架的最顶端。
Panel2面板使用的是GridLayout布局,因为GridLayout 布局将容器区域划分成m行*n列,即一个个大小相等的格子。
可以整齐的排列组件。
所以非常适合用来排列计算器中的数字按钮和运算付按钮等。
这样排版的界面就比较整齐美观。
实现该功能的部分代码如下:import java.awt.*;import java.awt.event.*;public class cal extends Frame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 //继承Frame类和接口ActionListener Button l1=new Button("1");Button l2=new Button("2");…………………………….//定义各种组件Button l0=new Button("0");Button cos=new Button("cos");TextField a1=new TextField(15);Label txt=new Label("运行结果是:");Label tx1=new Label("数字1:");Label tx2=new Label("数字2:");Panel b2=new Panel(new GridLayout(6,4)); //面板b2定义为GridLayout布局Panel b1=new Panel(new GridBagLayout()); //面板b1定义为GridBagLayou布局public cal(String ss) //构造函数{ super(ss);this.setLayout(new BorderLayout()); //将主Frame定义为BorderLayout布局this.add(b1,BorderLayout.NORTH);this.add(b2,BorderLayout.CENTER);b1.add(txt);b1.add(a1);…………………………//在两个面板中添加组件b2.add(l4);3.2 窃听器模块通过继承ActionListener接口来实现事件的监听。
当在Button对象上用鼠标进行点击时。
将发送一个ActionEvent事件。
这个ActionEvent事件会被使用addActionListener()方法进行注册的所有ActionListener的actionPerformed()方法接收。
首先为所有具有事件动作的组件用addActionListener(this)进行监听。
当被监听的组件发生事件时就进行反馈同时进行动作事件处理。
该模块的部分代码如下:………………………b2.add(l1);b2.add(l2);b2.add(l3);b2.add(l4);l1.addActionListener(this);//给对应的按钮添加窃听器l2.addActionListener(this);l3.addActionListener(this);l4.addActionListener(this);……………………b2.add(zhi);b2.add(clz);b2.add(result);b2.add(en);zhi.addActionListener(this);clz.addActionListener(this);result.addActionListener(this);en.addActionListener(this);…………………………3.3 动作响应模块该模块通过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函数来实现动作响应事件。
首先通过getSource()来获得当前发生动作的Object,然后根据不同的按钮产生不同的动作响应。
在实现动作响应之前在主类中定义了如下的静态常量:static double a[]=new double[100]; //用来存储数据static int i=0; //用来表示数组a中第几位static int k=0;static int size=0;static int dian=0;//用来表示是否为小数点按钮static int number=1;//用来表示当前表示的是第几个操作数static int num=0;//用来表示小数点后面的第几位数static double all=0; //用来存储最后的运算结果之所以要把它们定义为static类型是为了避免当再次调用动作响应函数时,先前动作产生的效果(存储的数据,小数点的情况等)不会被初始化掉。
之有这样才可以在联系的动作响应下进行正确的数据运算。
以上static常量定义完之后通过以下函数来实现按钮的判断以及数据的存储和数据的运算: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Object obj=e.getSource();double ss=1;String str,str1,str2;int x;//如果是“键盘输入”按钮if(obj==jian){str1=txt1.getText();//提取txt1和txt2中的字符并存储到str1、str2中str2=txt2.getText();a[i]=Integer.parseInt(str1);//通过数据类型转换将string类型的字符转换成inta[++i]=Integer.parseInt(str2); //并将int数据存储到数组a 中}//如果是数字“1”按钮并且还没有发生“小数点”按钮事件if(obj==l1) { if(dian==0){//如果是第一个操作数表示数字输入没有完成当前输入的数字是前一数字的后一位if(number==1){a[i]=a[i]*10+1.0;}else {//如果是第2个操作数if(size==0) {a[++i]=1.0;size=1;}//是2操作数的第一位//直接存储数据并改变标志位else a[i]=a[i]*10+1.0;}}else { x=num;//若已经发生了“小数点”动作用x记录当前小数点后的位数while(x>=0) //计算当前位数的数量级{ ss=ss/10;x--;}a[i]=ss+a[i];//将当前数据乘于数量级并和前面的数字相加num++;//位数加1}}if(obj==l2)……………….if(obj==l3)………………..if(obj==l4)………………..……………………………if(obj==l0)……………….if(obj==zhi) dian=1;//发生了“小数点”事件时将其打上标记//当发生的是“运算符”按钮事件用k来表示对应的按钮并将之前操作数1的所有有关数据//的标志还原为操作数2的存储做准备if(obj==add) {k=1;number=2;dian=0;num=0;}if(obj==sub) {k=2;number=2;dian=0;num=0;}if(obj==mul) {k=3;number=2;dian=0;num=0;}if(obj==mod) {k=4;number=2;dian=0;num=0;}if(obj==sin) {k=5;number=2;dian=0;num=0;}if(obj==cos) {k=6;number=2;dian=0;num=0;}if(obj==clz) { //当发生“clz”按钮事件时a1.setText(" "); //将结果显示文本域清空for(int j=0;j<=i;j++) a[j]=0;//将数组中存储的全部数据也清空i=0; //其他标志位也全部还原size=0;number=1;dian=0;num=0;}//如果是“=”按钮if(obj==en) {switch(k){ //通过k值来判断其运算符case 1: all=a[i-1]+a[i];break; //k=1实现“+”操作case 2: all=a[i-1]-a[i];break;case 3: all=a[i-1]*a[i];break;case 4: all=a[i-1]/a[i];break;case 5: all=Math.sin(Math.toDegrees(a[i]));break;case 6: all=Math.cos(Math.toDegrees(a[i]));break;}str=" "+all; //将运算结果转换成string类型a1.setText(str);//将结果在文本域中显示出来//清空数组并将所有的标志位还原for(int j=0;j<=i;j++) a[j]=0;i=0;size=0;number=1;dian=0;num=0;}}3.4 主函数模块基于前面三块模板的功能,定义一个主函数用来实现计算器所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