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气候情况

四川气候情况
四川气候情况

四川气候情况

未来10年四川气象可能升高06朝暖干方向变化

——对话中国气候局气象变更中心主任罗勇

他,曾经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讲授全球气象变更和我国增强应对气象变更才能建设的内容。

他说,今年有可能打破纪录,成为1880年以来温度最高的年份。到本世纪末,高温、强降水、台风、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会持续趋多趋强。他以为,气象变更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外交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国度安全问题。

北半球最近50年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时代

记者:今年夏天的气温似乎跟往年不同,气温升高两天,又突然降低三天,让人难以适应。地球正在产生气象变更吗?罗勇:这里首先要分清气象和蔼候这两个概念。气象,是指我们身边每天产生的气候现象。而气象是指一个长时光(月、季、年或者更长)内产生的气象平均。

观测记载发明,气象的确产生了以变暖为重要特点的明显变更。从1906年到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了0.74℃。最近50年,北半球的温度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一段时代。

记者: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会怎么变更?

罗勇:目前用智慧体系模式作出的情景预估,未来100年全球温度可能会升高1.1℃到6.4℃。在温度持续升高的大背景下,可以预估,到本世纪末,高温、强降水、台风、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会持续趋多趋强。

记者:《后天》、《2012》等电影让人们担心,未来气象会不会突然乱了套?

罗勇:历史上涌现过很多次气象突变,最近一次产生在8200年前。从目前的情形看,未来100年,气象涌现伟大突变的可能性非常小。

气象变暖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运动引起

记者:如果过去100年气象变暖是真实可信的,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罗勇:气象变更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运动的原因。自然原因包含海洋、陆地、太阳运动、火山运动等。人为原因包含城市化、温室气体、气溶胶、土地应用等,其中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应用是重要因素。

记者:人类运动在气象变暖中施展了多大作用?

罗勇: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是三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我们观测到,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显著升高。200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379ppm,远远超越过去100万年的变更规模,并且以平均每年2-3ppm的速度在增长。这显著是由于人类运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所致。

现在可以明白的是,全球平均温度和几个大陆的温度变更,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运动引起。

罗勇:研讨表明,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表温度应当是-18℃左右,而不是现在的+15℃。可见,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的存在对地球上的生态体系、人类的生存发展都非常主要。现在的问题是由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太多,造成了新的问题。人类社会如何掌握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法,将对未来地表温度的升高幅度发生重大影响。如果沿着高排放不加限制的方法发展下去,地表温度就可能升高得非常高,但不会超过6.4℃;如果国际社会能够合作增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地表温度升高可能会在一个比拟低的程度,但不会低于1.1℃。须要解释的是,上述预测只斟酌了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斟酌自然因素。

记者:我国的气象、包含四川的气象,应当说也产生了变更吧?

罗勇:和全球一样,我国涌现了比拟显著的气象变暖现象。近百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高于全球0.74℃的升幅。其中,最暖的是2007年,2009年在1951年以来温度排名第4。

四川的气象也朝着“暖、干”方向变更,表示为降水减少、温度升高。过去50年,四川的温度每10年平均升高0.10℃,低于全国平均值;降水每10年平均减少20毫

米。

总体上,四川气象在过去50年已经产生了比拟显著的变更,未来温度变更与全国的趋势一样,将持续升高、变暖。据专家研讨剖析,2011-2020年,四川的温度可能升高0.6℃;2021-2030年温度升高的幅度可能更高些。到本世纪中叶,四川的温度可能比现在升高1.6℃。

记者:最近四川部分地域产生了洪灾。联想到我国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祸、2004年印尼海啸等,这些灾害性事件都与气象变暖有关吧?

罗勇:的确如此。在气象变暖的大背景下,有5种气候灾祸的强度和频率产生了显著变更,即高温、干旱、降水、台风显著加强,寒潮和霜冻显著减少。

四川省气候局的观测表明,极端气候灾祸产生的频率和强度产生了显著变更。有些地域汛期的极端降水产生的频率显著增多;高温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从90年代开端的干旱现象一直连续到现在,且干旱水平有所加重。

记者:气象变暖会给人类生发生活带来什么?

罗勇:气象变暖对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体系已经发生了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但更多影响是负面的。现在国际上以为,气象变更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科学和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外交等诸多因素在内的非传统因素的国度安全问题。

记者:这种负面影响具体表示在哪些方面?

罗勇:首先,干旱带来农业产量降低。四川食粮作物受旱面积每年平均在2600万亩以上,其中每年因干旱丧失的食粮达10亿公斤。温度和降水的变更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农业病虫害产生呈着重、偏多的形势。

其次是对水资源的影响。据四川省气候局专家研讨,除川南、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的降水有所增多外,四川大部分地域的流域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特殊是多数江河的汛期平均流量降低,也使得水资源的布局空间散布与四川经济和人口发展涌现更多的抵触。

人类健康受气象影响重要有两种方法:由于温度升高,加重一些老人、病人的身材不适,特殊是高温热浪袭击致死人数增多。另外,由于温度和降水变更,使得一些沾染病如疟疾、登革热等的散布特点产生显著变更。

记者:最近5年,气候灾祸都比拟严重,但我国食粮却持续丰产。这好像是一个抵触?

罗勇:人类有才能对气象变更发生的不利影响作出一些适应办法,特殊是农业。比如北方干旱,我们可以通过打井等方法来增长农田灌溉。所以,虽然是农业丰产,但实际上用于农业的成本、投入增多了。

气象变暖不意味着地表温度一年比一年高

记者:近段时代,北半球不同地域涌现了一些变冷的现象。

很多人就此提出,如果说全球气象变暖,为什么有时候很冷?

罗勇:认识气象变更应当看长时光的总体变更趋势,总体上温度升高气象变暖,与某个地域某段时光的温度降低并不抵触。

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变更并不是直线上升的,全球气象变暖并不意味着地表温度必定一年比一年高,也不意味着全球所有地域都必定要同步产生同样温度的变暖。去冬到今春,华北地域的人们认为温度非常低。2010年4月,中国的陆地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1.2℃。但从全球看,2010年4月是1880年人类有体系的温度记载以来最暖的一个月份。记者:最近媒体上还有一个质疑,全球变暖在10年前已经停滞了?

罗勇:这个说法也有必定的科学根据。2009年国外有位学者发表文章,截取了1975年以来的全球温度变更特点进行研讨。该研讨显示,1999年到2008年,如果扣除海洋影响,10年间的温度变更正好为0。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全球变暖已经停滞,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暖平台期”。还有很多人预测未来30年温度降低。事后又有一些学者对此作了深刻剖析,发明所谓气象变暖停滞重要是材料问题。依据气候观测,无论中国还是全球,气象变暖的趋势并未停滞,更没有产生逆转。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1880年有温度

记载以来最暖的5个年份之一。如果没有特别事件,今年有可能打破纪录,成为1880年以来温度最高的年份。

记者: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气象变更呢?

罗勇:应对气象变更的方法重要分为减缓性办法和适应性办法。减缓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发达国度与发展中国度共同的义务。对发展中国度来说,最重要的义务依然是清除贫困,使得经济可连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也应当有意识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

记者:种种信息表明,气象变更已经超出了环境概念,正在深入地影响政治经济范畴。比如,发达国度提出的“碳关税”。

罗勇:对我国而言,应对气象变更,挑衅大于机会。我们能够更加积极自动地应对气象变更,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改变经济构造发展方法接洽在一起,也会存在新的更好的机会。这就请求我们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当前,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世界潮流,正在敏捷转变世界经济贸易格式。如果我们抓住推动低碳技巧发展的机会,就可以使我们的企业争取到一个新的技巧制高点。

记者:作为政府,可以采用哪些应对办法?

罗勇:一、把应对气象变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二、大力增强技巧研发和推广来发展低碳经济,特殊是气象友爱技巧,低碳技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三、增强软弱范畴基本

设施建设,进步适应气象变更的综合才能。四、积极摸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气象变更的机制和体制,五、增强气象变更的科学研讨,进一步进步应对气象变更的科技软实力。六、加强全社会应对气象变更的意识。

罗勇,中国气候局国度气象中心副主任、中国气候局气象变更中心主任。2009年12月7日至19日,罗勇作为中国高等参谋代表团成员,全程加入了哥本哈根气象变更大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批转

四川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川办函[2006]276号二○○六年十二月五日

《四川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批转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省气象局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6]3号)指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四川是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暴雨(雪)、干旱、冰雹、霜冻、雷电和大雾等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与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四川实际,面向未来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6]16号)编制《四川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促进气象事业快速发展,提高气象业务科技服务四川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一、形势分析

(一)“十五”工作回顾。“十五”

期间,我省气象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领导下,以《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01——2015年)》为指导,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努力为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优质服务,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为农服务水平取得显著成绩。

1.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建成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为主要工作平台,综合应用各种气象信息和多种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体系;在地质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环境、雷电灾害防御、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气象服务有了新的拓展和提高。

2.为农服务成效显著。在省级和21个市(州)开展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建立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平台,针对柑橘、茶叶、川芎、金银花以及攀西烤烟、资阳油桃种植等开展了专项区划,并就油橄榄种植进行气候适应性专题论证,为政府决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监测,适时提供农业防灾减灾对策建议;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情报、作物产量预报服务和农业气象灾情调查评估;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森林火灾、高原积雪、作物长势、农业干旱等监测,

为我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3.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突出。全省21个市(州)、130个县(市、区)拥有作业高炮400余门,新型车载火箭110套,JFJ火箭架350个,X波段数字化雷达16部和雷电监测系统等设备。“十五”期间组织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折水21.2亿立方米,折合经济效益1.66亿余元;开展高炮、火箭增雨防雹作业1.8万次,发射碘化银炮弹16万余发,各类火箭4万多枚,增雨抗旱效益13.3亿元,减少雹灾损失约10.6亿元。在森林防(灭)火、水库增水、人工消雨和减轻突发性环境污染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4.农村信息服务迈上新台阶。四川农经网已建成1个省级信息中心、21个市(州)信息分中心、174个县级信息服务中心、3280个乡镇和100个典型农贸批发市场信息服务站,专兼职信息服务人员达5500多人。发布各类农经信息156.41万条,网站点击超过398万人次,网上招商引资和网上促销效益超过41.5亿元,其中网上促销效益达18.2亿元。四川农经网已成为全国一流的涉农网站,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5.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已完成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建成140个自动气象站,205个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完成EOS/MODIS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和4个高空探测站L波段雷达系统建设;建成中央气

象台—省气象台视频会商系统;初步建成卫星通信与地面宽带网络相结合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

6.气象队伍人才结构得到改善。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实施人才战略的意见》,把“人才强业”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学历培训、技能培训、引进人才、局部优化等措施改善了队伍结构。全省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比例从28.2%提高到48.91%,处(局)级领导干部大学及以上学历比例从24.8%上升到70.2%。

7.地方气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防雷和农村经济信息中心等地方气象事业机构,开展了人工增雨防雹、农业气象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等工作,形成了国家气象事业、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8.气象法规建设成绩显著。颁布实施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办法》、《四川省气象管理办法》、《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气象事业发展步入了法制轨道。

9.气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我省气象部门荣获“省级文明行业”光荣称号,乐山市、眉山市、凉山州气象局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市(州)级以上文明单位达到91%,市(州)级文明行业达到95%。

但是,我省气象事业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气象监测体系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手段尚不完善,监测信息有限,跟不上时代对气象工作的要求。二是气象预报与服务保障能力不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二)“十一五”需求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加快,强度明显增强,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据统计,近年来我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平均超过80亿元。气候变暖导致水循环发生变化,丘陵区干旱严重,地下水位降低,加重土壤侵蚀和生态退化,增大荒漠化趋势(川西高原湿地和草场退化)。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已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

重威胁。预防和减轻日益严重的气象灾害是各级人民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将快速增长,降低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使气象灾害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影响率在现有水平

上降低25%。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平安四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些都为我省气象监测、预报与服务体系建设上新台阶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保障服务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速度,减少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对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是编制“十一五”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确定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依据。

(三)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气象监测体系不适应防灾减灾与多层次服务需求。四川省地形复杂,区域气候差异明显,生态类型多样,干旱、暴雨洪涝、局地强降水、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气象灾害对生态、资源、环境等也造成巨大危害。现有气象观测台站分布不均匀,密度严重不足,不能对气候变化及中小尺度灾害天气实施有效监测。同时观测仪器不够先进,自动化程度较低,观测项目不全,难以满足防灾减灾与多层次气象保障服务对探测信息的精细化需求,影响了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水平的提高和防灾减灾效益的发挥。

2.预测预报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方面对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部

门现有的预测预报系统尚不完善,缺乏丰富的专业专项预报服务产品,不能满足用户对预报精细化、服务个性化、产品多样化的需求;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落区预报水平不高,应急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

3.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我省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各大中城市的气象观测站点稀少,城市加密气象观测网尚未形成;针对城市环境和灾害的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和预警预报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城市内涝等灾害日益严重,城市群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较弱。气象服务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4.人工影响天气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能力不足。干旱是我省的主要自然灾害,具有持续时间长、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重等特点,严重制约着我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防灾救灾、有效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措施。目前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薄弱,部分作业装备亟待更新,地、空探测系统需充实和完善,飞机和地面作业基地急需建立,作业决策指挥系统急需升级改造。

5.农业气象服务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不够合理,观测项目和内容有限,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业

气象灾害影响的定量评估不够。

6.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我省生态环境的气象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在主要生态区建立环境气象监测站点,规范监测项目和内容,逐步开展生态环境气象预测预警及评价工作,以适应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方向,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紧紧围绕

“生态四川、和谐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宏伟目标,以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核心、降低气象灾害损失为目标、机制创新为动力、法制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和效益,为把我省建设成西部经济强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优质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为农服务水平为重点;坚持面向全行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坚持速度、规模、效益相统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坚持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分步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总体目标。建设和完善气象监测网,形成技术先进的,

能够满足防灾减灾预报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生态和农业气象以及城市气象服务等多种需求的综合观测系统;继续完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业务,建立新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立气候变化影响及气候资源评估系统,提高气象资源利用水平及为农服务的能力;建设面向政府、公众和专业领域的气象服务系统,显著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益,实现

“决策服务领导满意,公益服务群众满意,专业服务用户满意”。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气象灾害监测和信息支撑系统。

1.整合资源,优化、改造现有台站网,充实观测项目,建设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在重点城市带、主要交通干线、重点旅游景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城和重点乡镇以及主要江河流域等构

建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满足城市、交通、旅游、江河流域防汛和突发性天气灾害监测预警与预报服务需求。

3.升级完善全省气象信息网络、信息收集管理系统。开展不同类型生态区观测,提升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气候敏感区气象台站的观测能力,满足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服务需求。

(二)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与应急服务体系。

1.进一步提高气候监测与诊断业务水平,加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增强对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的预测能力。

2.建设新一代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推进精细化预报业务,不断完善以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为重点的中短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加强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建立以天气雷达资料为基础的,综合应用各种探测资料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立雷电灾害预警预报和评估分析系统。

3.建立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完善灾害事件气象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决策气象服务指挥中心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1.建立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为防灾减灾、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服务。

2.建立空中云水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技术研究,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水平。

3.建设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及试验基地,开展丘陵地区人工增雨作业示范试验和攀西地区人工防雹作业示范试验。

4.建设飞机、高炮、新型火箭等多种作业手段相结合的作业催化系统,形成“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地空结合、应急性与资源性相结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

业体系。

5.建立省、市两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组织开展防灾救灾、应急和资源性人影作业,依法完善人影组织管理体制。

(四)建设农业与生态气象服务体系。

1.充分依托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农业气象监测服务领域,建立新一代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和产量预报业务服务系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2.建立完善低温冷害、连阴雨、暴雨洪涝、干旱等农业气象灾情数据库,建立四川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评估业务系统。完善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作物气候适应性论证应用服务平台。在农田、森林、草原、湿地等主要生态区建立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开展生态环境变化的气象预测预警和评估业务。

3.加强“四川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的建设与服务,切实解决“三农”信息进村入户

“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业务服务建设重点

(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

1.改进和完善四川省气象灾害监测网,提升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在主要江河流域、主要城市带、主要交通干线、

重点旅游景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城和重点乡镇、生态环境脆弱区、粮食主产区、气象灾害频发区等建设1254个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本项目建设854个)。在盆地中部丘陵区建立50个土壤湿度自动监测站。布设地面电场仪80套,在成都平原经济发达地区建设云闪观测站。在达县、高坪等地建设6个GPS/MET探测站。建立省、市(州)级灾害性天气加密监测网的远程运行监控系统。

2.升级完善气象信息支撑系统。升级改造气象信息网络系统,为气象灾害监测和应急提供网络支持。升级改造全省气象广域网系统,建成基于公用基础设施上的省、市、县气象宽带专用网络系统,实现省到市4M—8M带宽、市到县2M以上带宽的广域网系统。升级改造省级局域网系统,建成具备高吞吐容量高处理能力的双核心冗余备份主干系统

和规范高效的汇聚与边缘交换系统,实现主干1000M光纤、100M以上到桌面、局部采用WLAN接入并具备网络管理功能的局域网系统。构建气象信息网络外联网(EXTRANET),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气象信息和防灾减灾信息交换和服务。有效接入INTERNET,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发布气象信息。

建设集约化的气象信息管理系统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提供信息服务和资源。配备高性能服务器和海量存储系统,开发建设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气象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应用系统,实现综合气象观测资料的收

四川省巴中市地理气候概况

四川省巴中市地理气候概况 一.地理概况 地形地貌: 巴中位于中国西部,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盆周边远山区,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山河之间,田连阡陌,风景名胜,星罗棋布。雪山屹立,气势雄伟;灵山耸翠,风光独具;石窟胜迹,名冠巴蜀;桃园仙境,诺水风光,使人留连忘返。巴中幅员1232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507米,最低208米,其中耕地面积258.8万亩。 巴中市地处川东北大巴山脉米仓山南麓,辖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三县一区。 大巴山 大巴山属秦岭支脉,延绵数百里,山势雄奇,云海茫茫。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悬岩绝壁,峡谷瀑布,幽深秀丽,山花野果,奇珍异兽,无不包罗其中。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全市有林地面积649.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61.5万亩(未

含四旁树折合面积)的75.4%。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7%。。活立木蓄积2061万立方米。有森林植物100科,293属,821种;有野生动物199种,其中兽类56种,鸟类129种,爬行类14种。建有省级森林公园3个,即四川省南阳森林公园,四川省佛头山森林公园,四川省光雾山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即四川省南江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 动物资源: 全市共有野生动物275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123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1种,鱼类76种。属国家重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如:梅花鹿、金钱豹、黑熊、麝、猕猴、锦鸡、长尾雉、大鲵等约20余种;属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赤狐、青麝、豹猫、野猪、小麂等约25种。蛇类对药品开发有重要作用。 植物资源: 全市木本植物有91科、233属、600余种。特别是南江的光雾山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被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南江境内的巴山水青杠被英国剑桥大学皇家物种协会鉴定为世界稀有树种,列为世界保护树种,是生产各类人造板和家俱的上等优质木材。 林副特产品丰富,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通江县陈河乡被誉为

四川盆地练习题

四川盆地练习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下图9为我国某区域。 材料二:涪陵地区是世界榨菜位居世界三大名腌莱(即涪陵榨菜、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之首,榨菜以重庆、武隆和涪陵为中心,榨菜有特殊酸味和咸鲜味,脆嫩爽口,可以用于佐餐、炒菜和做汤。 榨菜不耐寒、也不耐热。叶片生长适宜温度为15℃左右,茎膨大的最适旬平均气温为8-13℃,性喜湿润,干旱易发生毒病,榨菜富含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十分有利。榨菜10月上旬播种,第二年4月上中旬采收 (1)描述图中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12分) (2)榨菜是图示地区的地理标志性农作物,结合材料分析榨菜品质优的原因(8分) (3)解释成语“雅安天漏”的含义及成因。(4分)

(2016?江苏卷)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材料一“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 年来此过冬养老人结合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图16 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表1 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1)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是、;作为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4 分)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 是、;此外,其他地理原因 有、、。(5 分) (3)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4 分)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等年日照时数线图(图11) 图11 材料二:白酒生产的原料主要是高粱、玉米、稻米、麦类、薯类等。水是白酒的血液,(酒)曲是酒的骨头,粮食则责无旁贷成为酒的肉体。四川在2008年提出了打造白酒金三角(图示阴影区域)发展战略,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区域内历史名酒众多:宜宾五粮液,泸州泸州老窖、成都五凤酒、绵竹剑南春等。 (1)指出川滇两省区省会城市年日照时数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8分) (2)西南地区的发展,关键在交通。简述该区域限制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图示阴影区域发展酿酒工业的优势条件。(8分)

地理八年级下册 《四川盆地》教案

《四川盆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四川盆地地形特点。 2.读图分析四川盆地气候特点。 3.了解四川盆地农作物的熟制。 4.知道四川盆地土壤是紫色土(在湿热的条件下形成)。 5.读图了解四川盆地的河流。 6.了解四川盆地的交通运输。 7.了解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巴蜀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长江无论是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流量,都是亚洲的____大河。 2.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跨越我国地势_____阶梯,是我国_____最大,

_____最大的河流,所以上游_____资源最丰富。 3.长江航运价值高,被称为“_______”。长江流域经济较发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________”。 4.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是______。 5.长江流域的四大城市群____、____、____、____。 展示九寨沟景色图片 二、新课学习 巴山蜀水 四川与我国哪些省相邻?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青海、甘肃、陕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地理位置与范围 四川盆地位于______省和______市境内。 四川盆地西临______高原,南有______高原,东有______山脉,北有大巴山和______山脉。 1.看图,找出环抱四川盆地的高原和山脉 2.说说盆地内的地形特点 气候

四川气候特点

四川气候特点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着,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由于复杂的地形和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一、气候类型多 气候区 四川气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气候类型极其多样。最暖的类型是南亚热带型,基本无冬;最冷的类型是终年有冰雪的永冻型;最干的类型年干燥度大于3.5,而最湿的类型年干燥度不足0.5。气候类型之纷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不及。正是由于有多样化的气候类型,才孕育出万千物种,这是省内动植物种属多、物种资源丰富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高原山地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存。根据水、热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气候区: 一、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 二、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较少,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着的立体气候。 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二、区域差异显著 日照 东四川日照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均衡。四川盆地云多雾重日照少,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少于1400小时,最少者不足800小时,是全国两个日照最少的区域之一。川西高山高原区及川西南山地海拔高,空气洁净,多晴少云,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最多者超过2600小时,又属全国日照较多区之列。而长江中下游年日照时数多在1600—2200小时之间,区际差距显然比四川小得多。 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在地域上由西向东递增:盆西900~1200小

雅安气候分析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雅安市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缘,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8°51′10〃-30°56′40〃,东经101°56′26〃-103°23′28〃之间,古称雅州。雅安是世界知名的大熊猫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大熊猫的存量和密度居世界之冠,新中国成立后,雅安地区先后向国家提供大熊猫120只,其中16只作为国礼,馈赠前苏联、美、英、法、日本、朝鲜、新西兰等国家。国家还在宝兴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使其成为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白唇鹿等两百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乐园。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差异大,年均气温在14.1℃-17.9℃间,降雨多,多数县年降雨1000毫米以上,有"雨城"、"天漏"之称。... 雅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历史文化悠久,古属“梁州”、“青衣羌国”,为历代郡、道、州、府治所,是古代南方丝绸之地。境内自然、人文、民俗资源叠加,突出了大熊猫、茶文化、红军文化的自然文化优势,被列为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7个,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雅安是一片灵秀文明的土地,这里山川秀丽,景韵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山、水、桥、城交相辉映。全市有2个国家森林公园,6各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各1个,2个地级风景名胜区。景观:二郎山风景名胜区、白马泉风景区、贡嘎山风景区、-田湾河花果山旅游度假区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是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无霜期长、热量充足。春季回暖早、夏季气温较高、秋季多绵雨、冬季霜雪少,全年夜雨多、终年雾日少。 由于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地势高差悬殊,气候的区域性和复杂性特征突出。气象要素的垂直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部份山体从山脚到山脊先后可见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和寒带的植物。北部各县、区雨日多、晴天少,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年总雨量在1000~1750毫米之间;南部的汉源和石棉县受中、低空下沉气流影响形成比较独特的干暖气候,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较长,气温较高,年均温为17~18℃,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量较少,年总雨量仅750毫米左右。 雅安,素有“天漏”、雨城之称,其主城区即名为雨城区。雅雨,为雅安的“三雅”之一。雅安的平均年降水量1663.7毫米(1981-2010年的气候数据)。从降水日数来看,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除了12月和1月以外,其他月份均在15天以上。5-9月是雅安的多雨季节,降水量占全年的78%。而7-8月更是雅安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段,8月最多

古蔺县城地貌气候

古蔺县城地貌气候 1、古蔺县气候属于几类地区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向贵州高原过度地带,具有四川盆 地气候和贵州高原气候特征。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寒冷。气温差异大,无霜期长,年降雨量偏少,湿度适中,日照较充足,常年多夏伏旱。古蔺县垂直气候明显。 古蔺县不同地域气温分布差异大,具有四川盆地南部高温和贵州高原 乍寒乍暖的特点。[9] 全县平均气温12.4—18.6摄氏度之间;不同季节日照变化差异大,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日照564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43%,冬季日照123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9.6%;全县无霜期长,年平均在260 天以上,适宜作物生长期长。 2、古蔺县泸州市土城镇海拔多少米: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土城镇的海拔为1069米。

另:土城镇是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2015年通过“撤乡设镇”而设 立的一个镇。回以原土城乡行政区域答为土城镇行政区域,土城镇人 民政府驻土城街社区。全镇面积69平方公里,境内山大、沟深、坡陡,最低海拔425M,最高海拔1200M,立体气候明显。全镇辖18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 3、古蔺永乐镇以什么地形为主? 古蔺县位于四川盆地最南缘,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乌 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版侧,古蔺县呈半岛状权伸入黔北。境内海拔300—1843米,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地形起伏较大,山峦耸立,沟壑纵横,“七山一水两分地”,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县。境内地层古老,构造复杂,灰岩出露广泛,有大小山体486座 4、四川省古蔺县有那些风景区? 古蔺建县于1909年,原属四川叙州府,永宁县。1949年古蔺县解放,隶于川南行政公署,1960年,随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行政区 划多次变更。1985年,古蔺划归省辖泸州市领属。古蔺县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赤水河沿边界由南往东向北流入长江,全县地域成半岛形 伸入黔北,西面与叙永县毗邻,东南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交界。全县幅员面积3182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总 人口72万人,居住有汉、苗、彝、回等12个民族,是四川省杂散居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之一。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万人。古蔺地处 大娄山西段北侧,属盆周山地低中山地貌类型区。境内山峦叠嶂、沟 壑纵横,海拨高低相对悬殊,最高西北面新街坪海拨1843米,最低东 北面太平渡两河口海拨300米,相对高差1543米。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按其特点分为低山河谷地貌区,低山窄谷地貌区,中山槽 谷地貌区和中山峡谷地貌区。地层发育丰富.古蔺气候四季分明,规 律性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立体气候显著,地域差异大。年平均气 温17.8℃~13.1℃无霜期232-363天,年平均降雨量748.4mm~1112.7mm,冬春少雨,盛夏亢扬

四川盆地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四川盆地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1、四川盆地气候特点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由于北部秦岭阻挡冷空气,冬季气温高于同 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北部均温3~5℃,南部5~8℃,较同纬度的上海、湖北、安徽及纬度偏南的贵州高1~4℃。盆地北部极端最低温- 8~-5℃,南部-5℃~-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同纬 度上的武汉冬天却霜雪不断,盆地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气温东南高西北低,盆底高边缘低;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 现同心圆状。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 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 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

(1)四川盆地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扩展资料: 四川盆地的特征: 1、地貌特征 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约为10万多和16多万平方公里。边缘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观各要素过渡性明显,如动植物组成上分别渗透了华中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华北区的成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 2、形态特征 四川盆地其轮廓形态总体近似长方形,形似信封状,右倾斜置在亚洲大陆,因此被地理学者称之为信封盆地。信封盆地东部顶点云阳(靠近万州),南部顶点叙永(靠近遵义),西部顶点雅安,北部顶点广元。 3、地形特征

2009年四川省气候公报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对交通的影响 3.对林业的影响 4.对水资源的影响 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备注 摘要 本公报简要介绍2009年四川省气候概况、发生的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对四川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与评价。 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偏高0.7℃,为连续第13个偏高年份;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偏少43毫米,偏少4%。上半年盆地中南部干旱严重,汛期暴雨过程频繁,盆地入冬早。年内大风冰雹少、秋绵雨不重。经综合分析评估,2009年全省气候年景为一般年。

一、基本气候概况 1.气温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2009年四川省气温继续偏高,年平均气温16.7℃,比常年显著偏高0.7℃,年平均气温已连续十三年高于常年平均值。除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大部地方偏高1℃以内外,省内其余地方大部偏高1~2℃。 在各月气温中,9月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二高位;2月全省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一高位, 由于2月的异常高温,致使2009年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全省气温显著偏高,为近十年来最温暖的冬季。 2009年全省各月气温(℃)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各月气温 6.011.213.017.420.523.625.124.823.017.410.67.8 距平0.2 3.5 1.20.6-0.20.40-0.2 2.10.9-1.30.6 2.降水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少43毫米,偏少4%。省内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少1成,其中盆地东南部、南部、西南部及凉山州北部的部分地方偏少2~3成;盆地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北部和甘孜州南部的部分地方降水偏多1~3成。 在各月降水中,2月和5月降水同为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偏少年份排第4位。

2006~2016年四川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12), 1260-1270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3420718.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413420718.html,/10.12677/ag.2019.912133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 Optical Depth in Sichuan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 from 2006 to 2016 Tianya Liu, Wenqi Pan, Chenxi Liu, Wentao Zhao, Jiangyan Yang, Yuanmeng Li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Dec. 3rd, 2019; accepted: Dec. 16th, 2019; published: Dec. 23rd, 2019 Abstract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oduct of MODIS AOD 3 km and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Sichuan 2006-2016, analyz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trend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A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OD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M-type” growth trend during the 10 years, including high value years in 2010 and 2013. The monthly mean AOD shows “two-peak type” character, reaching peak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in every year. As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OD is characterized by strip-lik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topography, with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decreasing to the east. The high altitude area is a high value area and the low altitude is low value area.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OD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OD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elative humidity, and no signifi-cant with speed and precipitation in Sichuan. Keywords Sichuan Basin, MODIS, AOD, Aerosol,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2006~2016年四川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 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刘天雅,潘文琪,刘晨曦,赵雯涛,杨江艳,李芫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四川省的地理历史概况

四川省省情(一)四川省的地理历史概况一、四川的地理位置 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介于东经 97 度 21 分~108 度 31 分和北纬 26 度 03分 ~34 度 19 分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东西长 1075 公里,南北宽 921 公里,东、西边境时差达 51分钟。现辖 18 个地级市、3 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 181 个县(市、区) ,列全国首位,其中有 43 个市辖区、14 个县级市、120 个县,4 个自治县。辖区面积 48.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 5大省。 二、四川的地形地貌 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复杂的地形和地貌,大致沿东经130 度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地势低陷,海拔高度一般在 300 或 400米间,丘陵低山散布其间,物产丰富;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 4000 米以上,雪峰、冰川、高原、沼泽、草原……,多种多样的地势,在这里应有尽有。四川地理的概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现出?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大观。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 4种地貌类型齐全的地势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类型各异的自然环境和独特风光。四川盆地以浅丘和平原为主,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四川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 米。最低点在南边沪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 米。

四川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形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旅游资源之丰富,世界罕见。 三、四川的气候 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四川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 16'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 东部盆地全年日照 900‐1600 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西部高原则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 四、四川的土地 四川地域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垂直分布明显。平原、丘陵主要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等,是全省农作物主要产区。高原、山地依海拔高度分别分布不同土壤,其中多数有利于不同作物的生长。 四川大部分地方为紫色土,系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风化而成。该土壤内富含钾、磷、钙、镁、铁、锰等元素,土质风化度低,土壤发育浅,肥力高。 四川湿地资源极其丰富,主要类型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及库塘四大类。全省单个面积大

四川气候特点

四川气候特征 一、地理环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纬度位置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经纬范围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三省,东邻重庆市,南接云南省、贵州省,西与西藏藏族自治区相接。 四川省的纬度位置在亚热带,地带性气候是亚热带气候类型,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全省应普遍具有较高的温度水平,但实际情况是东部温暖,西部寒冷。省境东部的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的河谷地带,冬种喜凉作物,夏种喜温作物,不同生态型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三熟,常绿阔叶林广布,亚热带气候类型的自然景观特征十分明显。省境西部虽因地势高耸而气候转冷,但在该区偏南的海拔较低的河谷区仍有局部亚热带气候类型出现,显示出纬度地带性的根本性影响。 2、地形地势 四川省地形大势自西往东急 剧下降。省境西部属青藏高原东 南缘,整体隆起,偏北部为丘 状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 上,中部、南部是横断山系北段, 高山深谷相间。省境东部与重庆 市连体构成盆地地貌,盆地内丘 陵起伏,海拔多在200~750米 之间,盆地四周山脉环绕,山岭海拔一般1500~2000米,西缘山脉较高,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多座。川西南山地指攀枝花市和凉山州的中低山区,大部分海拔在1000~1500米。1986年《四川省农业资源与区划》中的地貌区划,将全省分为两大地貌区。西半部是“四川西部高山高原区”,东半部是“四川东部盆地山地区”,包括四川

盆地和川西南山地。本文所述地貌区域参照上述划分,仍沿用四川盆地名称,简称盆地区,但不包括现重庆市所辖区;川西高山高原区简称川西区;川西南山地简称川西南区。 地形地势对四川气候的突出影响,表现在大面积区域内地带性气候类型被地形气候类型所取代。亚热带地带性气候类型集中于盆地区底部。盆周山区山地垂直气候类型占重要地位,以亚热带为基带,山地温带占较大面积,西缘山区有山地寒带类型出现。川西南区更以山地垂直气候类型为主体,亚热带气候类型仅见于河谷地带、山间盆地,山原及山体上部是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川西区是大片的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区,部分区域终年天寒地冻,寸草不生,亚热带类型只在南部的河谷地带局部出现。 地形地势的重大影响还表现在不同区域尺度的垂直分异作用叠加,导致气候类型的区域分布错综复杂。川西区与川西南区连在一起,形似一个纵贯省境南北并向东南倾斜的大坡面,坡面顶底的相对高差达3000多米,仅此就足以产生十余度的温差。再加上纬度差及不同秉性气流的影响,实际温差20℃有余。受这一尺度高度差的影响,从川西南到川西北,依次出现亚热带到寒带的气候类型演替。这一体系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影响,暖区沿河谷北伸,冷区顺山脊南下,冷暖类型犬牙交错。在此基础上,因高山垂直分异作用又形成次级尺度的气候类型组合,使这一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更复杂化。 青藏高原和盆周山区对北来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冷空气或是绕道从我国东部南下,或是以回流方式影响四川,即使越山入侵,强度也大为削弱,这是四川较长江中下游同纬冬暖的主要原因。 3.区域环流与季风 青藏高原强大的动力与热力作用干扰并改造了流经该区的行星环流,高原地区中低层的区域环流,对四川气候特点形成有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 四川省处于东亚季风区,冬季盛行内陆冬季风,夏季盛行来自南方洋面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除此之外,青藏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

浅谈地形与气候的关系

浅谈地形与气候的关系 摘要: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两者之间互为依托、彼此影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分析局地天气和地方性气候。文章对地形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几点结论。 关键词:地形;气候;影响;关系 1 中国的地形与山脉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其中山地面积占33%,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位于第一阶梯;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地区地形崎岖)面积占26%;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柴达木盆地: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面积占19%;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占12%;丘陵面积占10%。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小山脉纵横全国,按一定方向排列,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为主,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 我国的气候分布情况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

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是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2.1 南北气温的差异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年均温相差较大;受海拔影响青藏高原等海拔高处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闭塞的盆地及内陆低洼地区出现高温中心。 2.2 东西干湿的差异 受地形等因素制约的地区,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最为密切。秦岭-淮河一带降水偏多。西北内陆除新疆西北部,大多是我国少雨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干旱。青藏高原上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较为湿润。 2.3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东西距离长,有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加剧了气候的复杂性,青藏高原形成高原气候,许多高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3 西藏地形与气候 西藏高原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地势高、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变等在我国版图上占据着无以伦比的地位。西藏高原北起昆仑山,南至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

四川气候情况

四川气候情况 未来10年四川气象可能升高06朝暖干方向变化 ——对话中国气候局气象变更中心主任罗勇 他,曾经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讲授全球气象变更和我国增强应对气象变更才能建设的内容。 他说,今年有可能打破纪录,成为1880年以来温度最高的年份。到本世纪末,高温、强降水、台风、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会持续趋多趋强。他以为,气象变更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外交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国度安全问题。 北半球最近50年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时代 记者:今年夏天的气温似乎跟往年不同,气温升高两天,又突然降低三天,让人难以适应。地球正在产生气象变更吗?罗勇:这里首先要分清气象和蔼候这两个概念。气象,是指我们身边每天产生的气候现象。而气象是指一个长时光(月、季、年或者更长)内产生的气象平均。 观测记载发明,气象的确产生了以变暖为重要特点的明显变更。从1906年到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了0.74℃。最近50年,北半球的温度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一段时代。 记者: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会怎么变更?

罗勇:目前用智慧体系模式作出的情景预估,未来100年全球温度可能会升高1.1℃到6.4℃。在温度持续升高的大背景下,可以预估,到本世纪末,高温、强降水、台风、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会持续趋多趋强。 记者:《后天》、《2012》等电影让人们担心,未来气象会不会突然乱了套? 罗勇:历史上涌现过很多次气象突变,最近一次产生在8200年前。从目前的情形看,未来100年,气象涌现伟大突变的可能性非常小。 气象变暖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运动引起 记者:如果过去100年气象变暖是真实可信的,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罗勇:气象变更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运动的原因。自然原因包含海洋、陆地、太阳运动、火山运动等。人为原因包含城市化、温室气体、气溶胶、土地应用等,其中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应用是重要因素。 记者:人类运动在气象变暖中施展了多大作用? 罗勇: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是三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我们观测到,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显著升高。200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379ppm,远远超越过去100万年的变更规模,并且以平均每年2-3ppm的速度在增长。这显著是由于人类运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所致。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接太平洋板块岛弧南接印度洋板块-印度次大陆。就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而言西北海西褶皱带、东北海西褶皱带、华北地台、扬子陆台扬子地块、华夏陆台华南地块及阿尔卑斯褶皱带青藏高原东中国海由新华夏隆起带与沉降带相间控制着陆、海地区。 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形成喜玛拉雅山使青藏高原不断的抬升、东部又受太平洋板块的挤压造就了中国东、西两大南北向强烈地震带。因此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国家。而日本处于西太平洋板块扩张挤压形成的岛弧更是一个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岛国。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神秘的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附北川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3-1.北川县城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2008.5.12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并持续了120秒左右最根本的强震动力来源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之间相对运动在断裂带上产生巨大的能量积累和释放。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具有十分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演化历史。龙门山断裂带由三条具有发生强烈地震能力的主干断裂所组成西边一条叫龙门

四川自然地理介绍

四川自然地理介绍 一地质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东接重庆,南连贵州和云南,北衔甘肃和陕西,为中国西北和西南两大区的结合部。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地跨我国第二、三级地形阶梯,地形高差悬殊,气象复杂多变,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较为频繁,为我国地质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 二地貌 四川地貌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势高低起伏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1地貌东西差异大。一龙门山、大凉山的主脊线为界,四川地貌可以分为东低西高截然不同的两大地理区。东部是四周山地环绕、中间低陷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但地势低矮,是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阶梯中相对凹下的部分。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属于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一级阶梯。 2地势高低起伏悬殊。四川跨越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等四大地貌区之间。第四纪以来,由于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的迅速下切,致使四川山脉连绵,江河纵横,地表此起彼伏。四川地势此起彼伏之悬殊是四川自然景观和农作物都具有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地面高低悬殊,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作用下,极易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这也是四川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坝子)、丘陵、山地和高原等四大类,以及除海洋外全国其他地貌类型在四川几乎都有分布。 三气候 四川地处亚热带,由于面积辽阔,东西不地貌差异大,地表起伏大,地形复杂,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特征。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气候差异显著。 1气候复杂多样。四川是中国气候带最多的省份之一,东部盆地属于湿润温暖的东南季风气候,西北部是长冬无夏的高原气候,西南部是冬干夏湿的西南季风气候。四川气候的复杂也体现在气候垂直分带类型多。 2气候差异显著。据热量、降水、日照的差异,四川的气候可大致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四川盆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高山峡谷高原地区。 四川盆地区气温高,雨量多,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盆地区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无霜期长,霜雪少见。同时盆地区降水也较丰沛,但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 川西南山地区冬暖夏凉,四季不分明,但干湿季明显,垂直变化大。 川西高山峡谷高原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低,霜雪多,雨量少,日照丰富,多风较干燥,冬寒而夏凉。 四水文

全球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可能蒸散率_PER_的影响模拟

全球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可能蒸散率(PER) 的影响模拟 3 胥 晓 苏智先 陈 瑶 (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南充637002) 摘 要 针对目前全球气候在降水和温度方面异常变化的情况,本文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四川 盆地的可能蒸散率(PER )在未来5种水热组合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当温度升高时,四川省PER 值将增高,分布区域将以4个气候敏感区为核心,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扩增,但随着降水量的增加,PER 值将降低,分布区域将沿东南方向逐渐缩减。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四川盆地,可能蒸散率(PER ),模拟 中图分类号 P461+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4)01-0052-04 Simulation of influence of glob al clim ate change o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rate (PER )in Sichu an B asin.XU Xiao ,SU Zhixian ,CHEN G Y ao (Research Center of Biodiversity ,China West Norm al V niversity ,N anchong 637002,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4,23(1):52~55. Consider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unusually i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the author simulated its influence on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Rate (PER )in Sichuan Basin under five kinds of cli 2mate combinations in the future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PER 2val 2ue in Sichuan will become higher when air temperature in the whole world goes up.The distribution will start from 4sensitive spots as the center and expan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But with the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the PER 2value will decrease and the distribution trend will shrink gradually in the direction to southeast. K ey w ords global climate change ,Sichua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Rate (PER )simulation. 3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开放实验室资助项目、西华师范大学科 研启动基金项目(2000 )33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2-11-03 改回日期:2003-02-24 1 引 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环境研究的主要议题 之一。各国有关科学部门对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以及气候系统的变化的预测,发现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13~016℃,而且在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15~415℃。如果这种预测成立的话,对全球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尤其是对气候变化敏感和脆弱的地区。目前,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而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又面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两大主要问题。因此,研究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综合温度和水分平衡指标———可能蒸散率(PER )的研究。本文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利用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4,5],对四川可能蒸散率在未来5种气候条 件下进行了模拟,并获得变化规律。2 研究方法211 模型 可能蒸散P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常作为一种综合气候指标[1~3],其定义是“从不匮缺水分的、高度一致并全面遮覆地表的矮小绿色植物群 体在单位时间的蒸散量”[8]。它包括从所有地表的 蒸发与植物蒸腾,并涉及到决定森林资源分布的两大气候要素:温度与降水。可能蒸散率PER (Poten 2tial Evapotranspiration Rate )是一个综合温度与水分 平衡的指标,通常用来表征和评价植被的气候控制它是可能蒸散量(PET )与年降水量的比率,而可能蒸散量是温度的函数。Holdridge 根据实验数据确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4,23(1):52~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