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动点问题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专项练习全等中的动点问题(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数学专项练习全等中的动点问题(含答案解析)

1. 如图,在△ABC 中∠ACB =90°,BE 平分∠ABC ,DE ⊥AB 于D 七年级数学专项习题——全等中的动点问题(含答案解析),如果AC =3cm ,那么AE +DE 等于 .2. 如图,将一个长方形纸片ABCD 沿着BE 折叠,使C ,D 点分别落在点C 1,D 1处.若∠C 1BA =50°,则∠AB E 的度数为( )A .15°B .20°C .25°D .30°3. 如图a 是长方形纸带,∠BFE =15°,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 ,再沿BF 折叠成图c ,则图c 中的∠CFE 的度数是 .4. 如图,在3×3的网格中,以AB 为一边,点P 在格点处,则使△ABP 为等腰三角形的点P 有 个.5. 如图,矩形ABCD中,AB=2,AD=4,点E是边AD上的一个动点;把△BAE沿BE折叠,点A落在A'处,如果A'恰在矩形的对称轴上,则AE的长为.6. 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D=4cm,把纸片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AE交DC于点O,若AO=5cm.⑴求证:△AOD≌△COE;⑵求AB的长.1. 解:∵∠ACB =90°,∴EC ⊥CB ,又BE 平分∠ABC ,DE ⊥AB ,∴CE =DE ,∴AE +DE =AE +CE =AC =3cm .2. 解:设∠ABE =x ,根据折叠前后角相等可知,∠C 1BE =∠CBE =50°+x , 所以50°+x +x =90°,解得x =20°.故选:B .3. 解:解:∵∠DEF =22°,长方形ABCD 的对边AD ∥BC , ∴∠EFB =∠DEF =22°,由折叠,∠EFB 处重叠了3层,∴∠CFE =180°-3∠EFB =180°-3×22°=114°.故选:B .4. 解:如图所示,以AB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的点P 有2个, 以AB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的点P 有3个,∴△ABP 为等腰三角形的点P 有5个.5. 解:分两种情况:①过点A ′作MN ∥CD 交AD 于点M ,交BC 于点N , 则直线MN 是矩形ABCD 的对称轴,∴AM =BN =21AD =2, ∵△ABC 沿直线BE 折叠得到△A ′BE ,∴AE =A ′E ,AB =A ′B =2,∴A ′N = =0,即A ′和N 重合, ∴A ′M =2=A ′E ,∴AE =2;②过点A ′作PQ ∥AD 交AB 于点P ,交CD 于点Q , 则直线PQ 是矩形ABCD 的对称轴,∴PQ ⊥AB ,AP =PB ,AD ∥PQ ∥BC ,∴A ′B =2PB ,∴∠P A ′B =30°,∴∠A ′BC =30°, ∴∠EBA ′=30°,设A ′E =x ,则BE =2x ,∴(2x )2=x 2+22,6.解:⑴全等易证.⑵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BAC=∠EAC,∵四边形ABCD为矩形,∴AB∥CD,∴∠BAC=∠ACD,∴∠EAC=∠ACD,∴AO=CO=5cm,在直角三角形ADO中,AD=4cm,=3(cm),∴AB=CD=CO+OD=3+5=8(cm).。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之动点问题一、选择题:1. 如图,在矩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顿,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ABP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ABC的面积是〔〕A、10B、16C、18D、20二、填空题:1. 如上右图,C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和正三角形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与CD交于点Q,连结P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②PQ∥AE;③AP=BQ;④DE=DP;⑤∠AOB=60°.恒成立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三、解答题:1.〔2008年大连〕如图12,直角梯形ABCD中,AB∥CD,∠A = 90°,CD = 3,AD = 4,tan B = 2,过点C作CH⊥AB,垂足为H.点P为线段AD上一动点,直线PM∥AB,交BC、C H于点M、Q.以PM为斜边向右作等腰Rt△PMN,直线MN交直线AB于点E,直线PN交直线A B于点F.设PD的长为*,EF的长为y.⑴求PM的长(用*表示);⑵求y与*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图13为备用图);⑶当点E在线段AH上时,求*的取值范围(图14为备用图).2.〔2008年福建宁德〕如图1,在Rt△ABC中,∠C=90°,BC=8厘米,点D在AC上,CD=3厘米.点P、Q分别由A、C两点同时出发,点P沿A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k厘米,行完AC全程用时0<x<,△DCQ的8秒;点Q沿CB方向向点B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1厘米.设运动的时间为*秒()8面积为y1平方厘米,△PCQ的面积为y2平方厘米.⑴求y1与*的函数关系,并在图2中画出y1的图象;⑵如图2,y2的图象是抛物线的一局部,其顶点坐标是〔4,12〕,求点P的速度及AC的长;⑶在图2中,点G是*轴正半轴上一点〔0<OG<6=,过G作EF垂直于*轴,分别交y1、y2于点E、F.①说出线段EF的长在图1中所表示的实际意义;②当0<*<6时,求线段EF长的最大值.3.〔2008年白银〕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矩形,点B 的坐标为〔4,3〕.平行于对角线AC 的直线m 从原点O 出发,沿*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直线m 与矩形OABC 的两边..分别交于点M 、N ,直线m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 点A 的坐标是__________,点C 的坐标是__________; (2) 当t=秒或秒时,MN=21AC ; (3) 设△OMN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4) 探求(3)中得到的函数S 有没有最大值?假设有,求出最大值;假设没有,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 A二、填空:〔1〕〔2〕〔3〕〔5〕 三、解答: 2、解:⑴∵CD CQ S DCQ ⋅⋅=∆21,CD =3,CQ =*, ∴x y 231=. 图象如下图.⑵方法一:CP CQ S PCQ ⋅⋅=∆21,CP =8k -*k ,CQ =*, ∴()kx kx x kx k y 42182122+-=⋅-⨯=.∵抛物线顶点坐标是〔4,12〕,∴12444212=⋅+⋅-k k . 解得23=k .图1C Q → B图2则点P 的速度每秒23厘米,AC =12厘米. 方法二:观察图象知,当*=4时,△PCQ 面积为12. 此时PC =AC -AP =8k -4k =4k ,CQ =4.∴由CP CQ S PCQ ⋅⋅=∆21,得 12244=⨯k .解得23=k . 则点P 的速度每秒23厘米,AC =12厘米.方法三:设y 2的图象所在抛物线的解析式是c bx ax y ++=2. ∵图象过〔0,0〕,〔4,12〕,〔8,0〕,∴⎪⎩⎪⎨⎧=++=++=.0864124160c b a c b a c ,, 解得 ⎪⎪⎩⎪⎪⎨⎧==-=.0643c b a ,, ∴x x y 64322+-=. ①∵CP CQ S PCQ ⋅⋅=∆21,CP =8k -*k ,CQ =*,∴kx kx y 42122+-=. ②比拟①②得23=k .则点P 的速度每秒23厘米,AC =12厘米.⑶①观察图象,知线段的长EF =y 2-y 1,表示△PCQ 与△DCQ 的面积差〔或△PDQ 面积〕. ②由⑵得 x x y 64322+-=.〔方法二,x x x x y 643232382122+-=⋅⎪⎭⎫ ⎝⎛-⨯⨯=〕∵EF =y 2-y 1, ∴EF =x x x x x 29432364322+-=-+-, ∵二次项系数小于0,∴在60<x<范围,当3=x 时,427=EF 最大. 3、解:(1)〔4,0〕,〔0,3〕; 2分 (2) 2,6; 4分 (3) 当0<t ≤4时,OM =t .由△OMN ∽△OAC ,得OCONOA OM =, ∴ ON =t 43,S=283t . 6分 当4<t <8时,如图,∵ OD =t ,∴ AD = t-4. 方法一:由△DAM ∽△AOC ,可得AM =)4(43-t ,∴ BM =6-t 43. 7分 由△BMN ∽△BAC ,可得BN =BM 34=8-t ,∴ CN =t-4. 8分S=矩形OABC 的面积-Rt △OAM 的面积- Rt △MBN 的面积- Rt △NCO 的面积=12-)4(23-t -21〔8-t 〕〔6-t 43〕-)4(23-t =t t 3832+-. ·························· 10分方法二:易知四边形ADNC 是平行四边形,∴ CN =AD =t-4,BN =8-t .7分 由△BMN ∽△BAC ,可得BM =BN 43=6-t 43,∴ AM =)4(43-t .8分 以下同方法一. (4) 有最大值.方法一: 当0<t ≤4时,∵ 抛物线S=283t 的开口向上,在对称轴t=0的右边, S 随t 的增大而增大, ∴ 当t=4时,S 可取到最大值2483⨯=6; 11分当4<t <8时, ∵ 抛物线S=t t 3832+-的开口向下,它的顶点是〔4,6〕,∴ S <6. 综上,当t=4时,S 有最大值6. 12分 方法二:∵ S=22304833488t t t t t ⎧<⎪⎪⎨⎪-+<<⎪⎩,≤,∴ 当0<t <8时,画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图像,如下图. 11分显然,当t=4时,S有最大值6. 12分说明:只有当第〔3〕问解答正确时,第〔4〕问只答复"有最大值〞无其它步骤,可给1分;否则,不给分.。

初二数学动点练习题

初二数学动点练习题

初二数学动点练习题1. 直线上的动点问题- 题目:在直线AB上,点C是动点,当点C沿着直线AB移动时,求证∠ACB是一个恒定的角度。

2. 圆上的动点问题- 题目:圆O的半径为5,点P是圆上的动点。

求证:无论点P在圆上如何移动,OP的长度始终为5。

3. 动点与线段的关系- 题目:线段AB的长度为10,点C是线段AB上的动点。

当点C从A向B移动时,求线段AC的长度与线段BC的长度之和是否恒定。

4. 动点与三角形的面积- 题目:三角形ABC的面积为30平方单位,点D是边AB上的动点。

求证:无论点D在AB上如何移动,三角形ACD的面积始终是三角形ABC面积的一半。

5. 动点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题目: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是边AB上的动点,点F是边CD 上的动点,且EF始终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求证:无论点E和点F如何移动,EF的长度始终等于AB和CD的长度之和。

6. 动点与圆的切线- 题目:圆O的半径为6,点P是圆O外的一点,点Q是圆O上的动点。

当点Q沿着圆O移动时,求证:点P到圆O的切线长度始终等于点P到点Q的距离。

7. 动点与相似三角形- 题目: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相似,点G是三角形ABC的动点,点H是三角形DEF的动点,且GH始终是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的对应边的平行线。

求证:无论点G和点H如何移动,三角形AGH与三角形DEF始终相似。

8. 动点与坐标系- 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3),点B的坐标为(5,6)。

点C是线段AB上的动点,其坐标为(x,y)。

求证:无论点C如何移动,x和y的和始终等于点A和点B坐标的和。

练习题答案提示:- 对于直线上的动点问题,可以利用角度的恒定性,结合直线的性质来证明。

- 对于圆上的动点问题,可以利用圆的半径性质来证明。

- 对于动点与线段的关系问题,可以利用线段长度的加法性质来证明。

- 对于动点与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证明。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试卷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试卷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
1.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向东行驶,经过2小时后改变方向,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向北行驶,求其位移。

A. 40千米
B. 80千米
C. 100千米
D. 120千米
答案:D. 120千米
2. 一辆自行车向前行驶30分钟后,记下此时的位置。

然后车辆停下来,待30分钟后,以相同的时间和速度往后倒退,到达原点。

求此自行车的位移。

A. 0千米
B. 5千米
C. 10千米
D. 15千米
答案:A. 0千米
二、填空题
1. 一个物体从A点出发,以每秒2米的速度向东行驶10秒,
然后改变方向,以每秒3米的速度向南行驶15秒,最后以每秒4
米的速度向西行驶20秒。

求物体的位移为______米。

答案:-20
2. 一架飞机以每秒200米的速度向东飞行30秒,然后改变方向,以每秒300米的速度向南飞行40秒,最后以每秒400米的速
度向西飞行50秒。

求飞机的位移为______米。

答案:-4000
三、解答题
1. 一个人从原点出发,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向西行驶1小时,然后改变方向,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向南行驶2小时,最后以每
小时10千米的速度向东行驶3小时。

求此人的位移和位移方向。

答案:位移为-23千米,位移方向为东南方向。

2. 一个物体以每秒10米的速度向北行驶30秒,然后改变方向,以每秒15米的速度向东行驶40秒,最后以每秒20米的速度向南
行驶50秒。

求物体的位移和位移方向。

答案:位移为20米,位移方向为南方。

动点问题练习(含标准答案)

动点问题练习(含标准答案)

动点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53、如图,在Rt ABC△中,9060ACB B∠=∠=°,°,2BC=.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 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AB=4,AC∴AO=12AC.在Rt△AOD中,∠A=300,∴AD=2.∴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是菱形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备用图)CBED图1NMA BCDEMACBEDNM解:(1)①∵∠ACD=∠ACB=90°∴∠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 ∵∠ADC=∠CEB=∠ACB=90°∴∠ACD=∠CBE , 又∵AC=BC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解:(1)正确. 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 BM BE ∴=.45BME ∴∠=°,135AME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AME ECF ∴∠=∠.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 AE EF ∴=. 6、如图, 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 沿射线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 的运动时间为t. 求(1)△ 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AD F GB图1A D FC G B 图3ADFGB 图2AD FC GE B MA D FG B N7、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的中点,过点E 作EF BC ∥交CD 于点F .46AB BC ==,,60B =︒∠.求:(1)求点E 到BC 的距离;(2)点P 为线段EF 上的一个动点,过P 作PM EF ⊥交BC 于点M ,过M 作MN AB ∥交折线ADC 于点N ,连结PN ,设EP x =.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时(如图2),PM N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 ,使PMN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如图1,过点E 作EG BC ⊥于点G .∵E 为AB 的中点,∴122BE AB ==.在Rt EBG△中,60B =︒∠,∴30BEG =︒∠.∴112BG BE EG ====,即点E 到BC(2)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不发生改变.∵PM EF EG EF ⊥⊥,,∴PM EG ∥. ∵EF BC ∥,∴EP GM =,PM EG ==同理4MN AB ==. 如图2,过点P 作PH MN ⊥于H ,∵MN AB ∥,∴6030NMC B PMH ==︒=︒∠∠,∠.∴122PH PM ==∴3cos302MH PM =︒=.则35422NH MN MH =-=-=.图1 A D E BF CGA D E BFCPNMG HA D E BF C图4(备用)AD EBF C 图5(备用)A D E BF C图1 图2A D E BF C PNM图3A D EBFCPNM(第25题)在Rt PNH △中,PN === ∴PMN △的周长=4PM PN MN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 PN =时,如图3,作PR MN ⊥于R ,则MR NR =.类似①,32MR =.∴23MN MR ==.∵MNC △是等边三角形,∴3MC MN ==. 此时,6132x EP GM BC BG MC ===--=--=.当MP MN=时,如图4,这时MC MN MP ==此时,615x EP GM ===-=当NP NM =时,如图5,30NPM PMN ==︒∠∠.则120PMN =︒∠,又60MNC =︒∠,∴180PNM MNC +=︒∠∠.因此点P 与F 重合,PMC △为直角三角形. ∴tan301MC PM =︒=.此时,6114x EP GM ===--=. 综上所述,当2x =或4或(5-时,PMN △为等腰三角形.8、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M ,8BC =厘M ,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cm/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M , ∵10AB =厘M ,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M .图3A D E BFCPN M图4A D EBF CP MN 图5A DEBF (P ) CM NGGRG又∵8PC BC BP BC =-=,厘M , ∴835PC =-=厘M ,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②∵P Q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厘M/秒。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数轴上动点问题1.已知: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2,点C表示的数为﹣8,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M为线段BC中点,点N为线段BP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1)线段AC的长为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点M表示的数为;(2)当t=5时,求线段MN的长度;(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线段MN的长度.(用含t的式子表示).2.已知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是x,﹣6,4.(1)线段BC的长为_________,线段BC的中点D所表示的数是;(2)若AC=8,求x的值;(3)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P,Q,P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Q的速度为2个单位/秒,点P,Q分别从点B,C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则经过多少时间后P,Q两点相距4个单位?3.动点A、B同时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A、B的速度之比是1:4(速度单位:长度单位/秒),3秒后,A、B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4.如图A、B两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10和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10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出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当点P运动到B点时,求出t的值;(2)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求出此时P点对应的数?(3)在此运动过程中,若P、Q相距10个单位,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5.已知a,b满足(a+2)2+|b﹣1|=0,请回答下列问题:(1)a=_______,b=_______;(2)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在所给的数轴上标出点A,点B;(3)若甲、乙两个动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沿x轴正方向运动,已知甲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乙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更多好题请进入:437600809,请问经过多少秒甲追上乙?6.在数轴上有A、B两动点,点A起始位置表示数为﹣3,点B起始位置表示数为12,点A的速度为1单位长度/秒,点B的运动速度是点A速度的二倍.(1)若点A、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多少秒后,点B与点A相距6单位长度?(2)若点A、点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是否有一个时刻,表示数﹣3的点是线段AB 的中点?如果有,求出运动时间;如果没有,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H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H?8.如图,数轴上的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0,5.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2)直接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数轴上的点P,Q对应的数;(3)当PQ=AB时,求t的值.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你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O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______;当t=3时,OP=_______.(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 同时出发,问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10.如图.点A、点C是数轴上的两点,0是原点,0A=6,5AO=3CO.(1)写出数轴上点A、点C表示的数;(2)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问运动多少秒后,这两个动点到原点O的距离存在2倍关系?1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P为数轴上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到点A、点B的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当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12.A、B两个动点在数轴上做匀速运动,它们的运动时间以及位置记录如下.(1)根据题意,填写下列表格;(2)A、B两点能否相遇?如果相遇,求相遇时的时刻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如果不能相遇,请说明理由;(3)A、B两点能否相距18个单位长度?如果能,求相距18个单位长度的时刻;如不能,请说明理由.13.如图1,点A,B是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2和4,动点P和Q分别从A,B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是5个单位/秒,点Q的速度是2个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秒.(1)AB=.(2)当点P在线段BQ上时(如图2):①BP=_____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当P点为BQ中点时,求t的值.。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专题训练 动点问题例1. 如图, 在ABC ∆中,AB AC =,AD BC ⊥于点D ,10BC cm =,8AD cm =. 点P 从点B 出发, 在线段BC 上以每秒3cm 的速度向点C 匀速运动, 与此同时, 垂直于AD 的直线m 从底边BC 出发, 以每秒2cm 的速度沿DA 方向匀速平移, 分别交AB 、AC 、AD 于E 、F 、H ,当点P 到达点C 时, 点P 与直线m 同时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 秒(0)t >.(1) 当2t =时, 连接DE 、DF ,求证: 四边形AEDF 为菱形;(2)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所形成的PEF ∆的面积存在最大值, 当PEF ∆的面积最大时, 求线段BP 的长;(3) 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PEF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 请求出此时刻t 的值;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答】(1) 证明: 当2t =时,4DH AH ==,则H 为AD 的中点, 如答图 1 所示 . 又EF AD ⊥ ,EF ∴为AD 的垂直平分线,AE DE ∴=,AF DF =.AB AC = ,AD BC ⊥于点D ,AD BC ∴⊥,B C ∠=∠.//EF BC ∴,AEF B ∴∠=∠,AFE C ∠=∠,AEF AFE ∴∠=∠,AE AF ∴=,AE AF DE DF ∴===,即四边形AEDF 为菱形 .(2) 解: 如答图 2 所示, 由 (1) 知//EF BC ,AEF ABC ∴∆∆∽, ∴EF AH BC AD =,即82108EF t -=,解得:5102EF t =-. 221155510(10)210(2)10(0)222223PEF S EF DH t t t t t t ∆==-=-+=--+<< , ∴当2t =秒时,PEF S ∆存在最大值, 最大值为210cm ,此时36BP t cm ==.(3) 解: 存在 . 理由如下:①若点E 为直角顶点, 如答图 3①所示,此时//PE AD ,2PE DH t ==,3BP t =.//PE AD ,∴PE BP AD BD =,即2385t t =,此比例式不成立, 故此种情形不存在; ②若点F 为直角顶点如答图 3②所示,此时//PF AD ,2PF DH t ==,3BP t =,103CP t =-.//PF AD ,∴PF CP AD CD =,即210385t t -=,解得4017t =;③若点P 为直角顶点,如答图③所示 .过点E 作EM BC ⊥于点M ,过点F 作FN BC ⊥于点N ,则2EM FN DH t ===,////EM FN AD .//EM AD ,∴EM BM AD BD =,即285t BM =,解得54BM t =, 57344PM BP BM t t t ∴=-=-=. 在Rt EMP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22227113(2)()416PE EM PM t t t =+=+=. //FN AD ,∴FN CN AD CD =,即285t CN =,解得54CN t =, 5171031044PN BC BP CN t t t ∴=--=--=-. 在Rt FNP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222217353(2)(10)85100416PF FN PN t t t t =+=+-=-+. 在Rt PEF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2EF PE PF =+, 即:2225113353(10)()(85100)21616t t t t -=+-+ 化简得:21833508t t -=, 解得:280183t =或0t =(舍 去) 280183t ∴=. 综上所述, 当4017t =秒或280183t =秒时,PEF ∆为直角三角形 .例2. 如图, 在同一平面上, 两块斜边相等的直角三角板Rt ABC ∆和Rt ADC ∆拼在一起,使斜边AC 完全重合, 且顶点B ,D 分别在AC 的两旁,90ABC ADC ∠=∠=︒,30CAD ∠=︒,4AB BC cm ==(1) 填空:AD = )cm ,DC = ()cm(2) 点M ,N 分别从A 点,C 点同时以每秒1cm 的速度等速出发, 且分别在AD ,CB 上沿A D →,C B →方向运动, 当N 点运动到B 点时,M 、N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连接MN ,求当M 、N 点运动了x 秒时, 点N 到AD 的距离 (用 含x 的式子表示)(3) 在 (2) 的条件下, 取DC 中点P ,连接MP ,NP ,设PMN ∆的面积为2()y cm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PMN ∆的面积y 存在最大值, 请求出y 的最大值 .(参考数据sin 75︒=sin15︒=【解答】解: (1)90ABC ∠=︒ ,4AB BC cm ==,AC ∴===,90ADC ∠=︒ ,30CAD ∠=︒,12DC AC ∴==,AD ∴==;故答案为:,;(2) 过点N 作NE AD ⊥于E ,作NF DC ⊥,交DC 的延长线于F ,如图所示:则NE DF =,90ABC ADC ∠=∠=︒ ,AB BC =,30CAD ∠=︒,45ACB ∴∠=︒,60ACD ∠=︒,180456075NCF ∴∠=︒-︒-︒=︒,15FNC ∠=︒,sinFC FNCNC ∠=,NC x=,FC x∴=,NE DF x∴==+,∴点N到ADx+;(3)sinFN NCFNC ∠=,FN x∴=,P为DC的中点,PD CP∴==PF x∴=PMN∴∆的面积y=梯形MDFN的面积PMD-∆的面积PNF-∆的面积111)) 222x x x x=+-+--+2x x=+,即y是x的二次函数,0<,y∴有最大值,当x==时,y=.例3. 如图,BD 是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2BC =,边BC 在其所在的直线上平移, 将通过平移得到的线段记为PQ ,连接PA 、QD ,并过点Q 作QO BD ⊥,垂足为O ,连接OA 、OP .(1) 请直接写出线段BC 在平移过程中, 四边形APQD 是什么四边形?(2) 请判断OA 、OP 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并加以证明;(3) 在平移变换过程中, 设OPB y S ∆=,(02)BP x x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y 的最大值 .【解答】(1) 四边形APQD 为平行四边形;(2)OA OP =,OA OP ⊥,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BC PQ ∴==,45ABO OBQ ∠=∠=︒,OQ BD ⊥ ,45PQO ∴∠=︒,45ABO OBQ PQO ∴∠=∠=∠=︒,OB OQ ∴=,在AOB ∆和OPQ ∆中,AB PQABO PQO BO QO=⎧⎪∠=∠⎨⎪=⎩()AOB POQ SAS ∴∆≅∆,OA OP ∴=,AOB POQ ∠=∠,90AOP BOQ ∴∠=∠=︒,OA OP ∴⊥;(3) 如图, 过O 作OE BC ⊥于E .①如图 1 ,当P 点在B 点右侧时,则2BQ x =+,22x OE +=, 1222x y x +∴=⨯,即211(1)44y x =+-, 又02x ……,∴当2x =时,y 有最大值为 2 ;②如图 2 ,当P 点在B 点左侧时,则2BQ x =-,22x OE -=, 1222x y x -∴=⨯ ,即211(1)44y x =--+, 又02x ……,∴当1x =时,y 有最大值为14; 综上所述,∴当2x =时,y 有最大值为 2 .例4.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原点, 四边形ABCO 是矩形, 点A ,C 的坐标分别是(0,2)A 和C ,0),点D 是对角线AC 上一动点 (不 与A ,C 重合) ,连结BD ,作DE DB ⊥,交x 轴于点E ,以线段DE ,DB 为邻边作矩形BDEF .(1) 填空: 点B 的坐标为 ;(2) 是否存在这样的点D ,使得DEC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 请求出AD 的长度;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3)①求证:DE DB =; ②设AD x =,矩形BDEF 的面积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可 利用①的结论) ,并求出y 的最小值 .【解答】解: (1) 四边形AOCB 是矩形,2BC OA ∴==,OC AB ==90BCO BAO ∠=∠=︒,B ∴2).故答案为2).(2) 存在 . 理由如下:2OA = ,OC =,tan AO ACO OC ∠== , 30ACO ∴∠=︒,60ACB ∠=︒①如图 1 中, 当E 在线段CO 上时,DEC ∆是等腰三角形, 观察图象可知, 只有ED EC =,30DCE EDC ∴∠=∠=︒,60DBC BCD ∴∠=∠=︒,DBC ∴∆是等边三角形,2DC BC ∴==,在Rt AOC ∆中,30ACO ∠=︒ ,2OA =,24AC AO ∴==,422AD AC CD ∴=-=-=.∴当2AD =时,DEC ∆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图 2 中, 当E 在OC 的延长线上时,DCE ∆是等腰三角形, 只有CD CE =,15DBC DEC CDE ∠=∠=∠=︒,75ABD ADB ∴∠=∠=︒,AB AD ∴==,综上所述, 满足条件的AD 的值为 2 或(3)①如图 1 ,过点D 作MN AB ⊥交AB 于M ,交OC 于N ,(0,2)A 和C ,0),∴直线AC 的解析式为2y x =+,设(,2)D a +,2DN ∴=+,BM a =90BDE ∠=︒ ,90BDM NDE ∴∠+∠=︒,90BDM DBM ∠+∠=︒,DBM EDN ∴∠=∠,90BMD DNE ∠=∠=︒ ,BMD DNE ∴∆∆∽,∴DE DN BD BM ===②如图 2 中, 作DH AB ⊥于H .在Rt ADH ∆中,AD x = ,30DAH ACO ∠=∠=︒,1122DH AD x ∴==,AH x ==,BH x ∴=, 在Rt BDH ∆中,BD ==,DE ∴==, ∴矩形BDEF的面积为22612)y x x ==-+,即2y x =-+,23)y x ∴=-+,0>,3x ∴=时,y .例5. 已知Rt OAB ∆,90OAB ∠=︒,30ABO ∠=︒,斜边4OB =,将Rt O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如图 1 ,连接BC .(1) 填空:OBC ∠= 60 ︒;(2) 如图 1 ,连接AC ,作OP AC ⊥,垂足为P ,求OP 的长度;(3) 如图 2 ,点M ,N 同时从点O 出发, 在OCB ∆边上运动,M 沿O C B →→路径匀速运动,N 沿O B C →→路径匀速运动, 当两点相遇时运动停止, 已知点M 的运动速度为 1.5 单位/秒, 点N 的运动速度为 1 单位/秒, 设运动时间为x 秒,OMN ∆的面积为y ,求当x 为何值时y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解答】解: (1) 由旋转性质可知:OB OC =,60BOC ∠=︒,OBC ∴∆是等边三角形,60OBC ∴∠=︒.故答案为 60 .(2) 如图 1 中,4OB = ,30ABO ∠=︒,122OA OB ∴==,AB ==11222AOC S OA AB ∆∴==⨯⨯=BOC ∆ 是等边三角形,60OBC ∴∠=︒,90ABC ABO OBC ∠=∠+∠=︒,AC ∴==2AOC S OP AC ∆∴===.(3)①当803x <…时,M 在OC 上运动,N 在OB 上运动,此时过点N 作NE OC ⊥且交OC 于点E .则sin 60NE ON x =︒= ,11 1.522OMN S OM NE x x ∆∴==⨯ ,2y x ∴=.83x ∴=时,y 有最大值, 最大值=. ②当843x <…时,M 在BC 上运动,N 在OB 上运动 .作MH OB ⊥于H . 则8 1.5BM x =-,sin 60 1.5)MH BM x =︒=- ,212y ON MH x ∴=⨯⨯=+.当83x =时,y 取最大值,y < ③当4 4.8x <…时,M 、N 都在BC 上运动, 作OG BC ⊥于G .12 2.5MN x =-,OG AB ==,12y MN OG ∴== ,当4x =时,y 有最大值, 最大值=,综上所述,y 有最大值, .。

数学动点问题习题及答案

数学动点问题习题及答案

1、(09包头)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2.(09河南))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3.如图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A (2,1),且经过原点O ,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 。

⑴求抛物线的解析式;(用顶点式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xx 41y 2+-=)⑵若点C 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点D 在抛物线上,且以O 、C 、D 、B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求D 点的坐标;⑶连接OA 、AB ,如图2,在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OBP 与△OAB 相似?若存在,求出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AQCDB POE CBDAαlOCBA(备用图)4. 2008浙江温州)如图,在Rt ABC △中,90A ∠=,6AB =,8AC =,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点P 从点D 出发沿DE 方向运动,过点P 作PQ BC ⊥于Q ,过点Q 作QR BA ∥交AC 于R ,当点Q 与点C 重合时,点P 停止运动.设BQ x =,QR y =.(1)求点D 到BC 的距离DH 的长;(2)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点P ,使PQR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 满足要求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如图过A(8,0),B(0,38)两点的直线与直线x y 3=交于C点。

中考数学总复习《动点问题》专项提升训练(带答案)

中考数学总复习《动点问题》专项提升训练(带答案)

中考数学总复习《动点问题》专项提升训练(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例题1.如图,在菱形ABCD中,∠A=60°,AB=4,动点M,N同时从A点出发,点M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折线A﹣B﹣C向终点C运动;点N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线段AD向终点D运动,当其中一点运动至终点时,另一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秒,△AMN的面积为y个平方单位,则下列正确表示y与x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 B C D解:连接BD,过B作BE⊥AD于E,当0≤x<2时,点M在AB上在菱形ABCD中,∠A=60°,AB=4∴AB=AD∴△ABD是等边三角形∴AE=ED=12AD=2,BE=√3AE=2√3∵AM=2x,AN=x∴AMAN=ABAE=2∵∠A=∠A∴△AMN∽△ABE∴∠ANM=∠AEB=90°∴MN=√AM2−AN2=√3xx×√3x=√32x2∴y=12当2≤x≤4时,点M在BC上y=12AN⋅BE=12x×2√3=√3x综上所述,当0≤x<2时的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当2≤x≤4时,函数图象是直线的一部分故选:A.2.如图1,矩形ABCD中,点E为BC的中点,点P沿BC从点B运动到点C,设B,P两点间的距离为x,P A﹣PE=y,图2是点P运动时y随x变化的关系图象,则BC=.解:由函数图象知:当x=0,即P在B点时,BA﹣BE=1.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到P A﹣PE≤AE.∴y的最大值为AE∴AE=5.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BA2+BE2=AE2=25设BE的长度为t则AB=t+1∴(t+1)2+t2=25即:t2+t﹣12=0∴(t+4)(t﹣3)=0解得t=﹣4或t=3由于t>0∴t=3∴AB=t+2=3+2=5,AD=BC=3×2=6.故答案为:6.3.如图①,在△ABC中,AB=AC,AD⊥BC于点D(BD>AD),动点P从B点出发,沿折线BA→AC方向运动,运动到点C停止,设点P的运动路程为x,△BPD的面积为y,y与x的函数图象如图②,则BC的长为.解:由题意得:AB+AC=2√13,△ABD的面积=3∵AB=AC∴AB=AC=√13∵AD⊥BC∴∠ADB=90°,BC=2BD∴AD2+BD2=AB2∴AD2+BD2=13∵△ABD的面积=3∴12AD•BD=3∴AD•BD=6∴(AD+BD)2=AD2+2BD•AD+BD2=13+2×6=25∴AD+BD=5或AD+BD=﹣5(舍去)∵AD2+BD2=AB2∴BD2+(5﹣BD)2=13∴BD=2或BD=3当BD=2时,AD=5﹣BD=3(舍去)当BD=3时,AD=5﹣BD=2∴BC=2BD=6故答案为:6.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OCB的边OC在x轴上,∠AOC=60°,OC的长是一元二次方程x2﹣4x﹣12=0的根,过点C作x轴的垂线,交对角线OB于点D,直线AD分别交x轴和y 轴于点F和点E,动点M从点O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D向终点D运动,动点N从点F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FE向终点E运动.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直线AD的解析式;(2)连接MN,求△MDN的面积S与运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3)点N在运动的过程中,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以A,C,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解:解方程x2﹣4x﹣12=0得:x1=6,x2=﹣2∴OC=6∵四边形AOCB是菱形,∠AOC=60°∴OA=OC=6,∠BOC=1∠AOC=30°2∴CD=OC•tan30°=6×√3=2√33∴D(6,2√3)过点A作AH⊥OC于H∵∠AOH=60°OA=3,AH=OA•sin60°=6×√32=3√3∴OH=12∴A(3,3√3)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kx+b(k≠0)代入A(3,3√3),D(6,2√3)得:{3k+b=3√36k+b=2√3解得:{k=−√3 3b=4√3∴直线AD的解析式为y=−√33x+4√3;(2)解:由(1)知在Rt△COD中,CD=2√3,∠DOC=30°∴OD=2CD=4√3,∠EOD=90°﹣∠DOC=90°﹣30°=60°∵直线y=−√33x+4√3与y轴交于点E∴OE=4√3∴OE=OD∴△EOD是等边三角形∴∠OED=∠EDO=∠BDF=60°,ED=OD=4√3∴∠OFE=30°=∠DOF∴DO=DF=4√3①当点N在DF上,即0≤t≤2√3时由题意得:DM=OD−OM=4√3−t,DN=4√3−2t过点N作NP⊥OB于P则NP=DN×sin∠PDN=DN×sin60°=(4√3−2t)×√32=6−√3t∴S=12DM×NP=12(4√3−t)×(6−√3t)=√32t2﹣9t+12√3;②当点N在DE上,即2√3<t≤4√3时由题意得:DM=OD﹣OM=√3−t,DN=2t﹣4√3过点N作NT⊥OB于T则NT =DN •sin ∠NDT =DN •sin60°=(2t ﹣4√3)×√32=√3t −6 ∴S =12DM ⋅NT =12(4√3−t)(√3t −6)=−√32t 2+9t −12√3; 综上,S ={√32t 2−9t +12√3(0≤t ≤2√3)−√32t 2+9t −12√3(2√3<t ≤4√3);(3)解:存在,分情况讨论:①如图,当AN 是直角边时,则CN ⊥EF ,过点N 作NK ⊥CF 于K∵∠NFC =30° OE =4√3 ∴∠NCK =60° OF =√3OE =12 ∴CF =12﹣6=6 ∴CN =12CF =3∴CK =CN ×cos60°=3×12=32 NK =CN ×sin60°=3×√32=3√32 ∴将点N 向左平移3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3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C ∴将点A 向左平移3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3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Q∵A(3,3√3) ∴Q (32,3√32); ②如图,当AN 是对角线时,则∠ACN =90°,过点N 作NL ⊥CF 于L∵OA =OC ,∠AOC =60° ∴△AOC 是等边三角形 ∴∠ACO =60°∴∠NCF=180°﹣60°﹣90°=30°=∠NFC∴CL=FL=12CF=3∴NL=CL•tan30°=3×√33=√3∴将点C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N ∴将点A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Q ∵A(3,3√3)∴Q(6,4√3);∴存在一点Q,使得以A,C,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点Q的坐标是(32,3√32)或(6,4√3).练习题1.如图1,在Rt△ABC中,动点P从A点运动到B点再到C点后停止,速度为2单位/s,其中BP 长与运动时间t(单位:s)的关系如图2,则AC的长为()A.15√52B.√427C.17D.5√32.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CD边的中点.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BC匀速运动,运动到点C时停止.设点P的运动路程为x,线段PE的长为y,y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点M的坐标为()A.(4,2√3)B.(4,4)C.(4,2√5)D.(4,5)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4,动点M,N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沿射线AB,射线BC 的方向匀速运动,且速度的大小相等,连接DM,MN,ND.设点M运动的路程为x(0≤x≤4),△DMN的面积为S,下列图象中能反映S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是()A B C D4.如图,在边长为4的菱形ABCD中,∠A=60°,点P从点A出发,沿路线A→B→C→D运动.设P点经过的路程为x,以点A,D,P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能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A B C D5.如图,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4,AD=5,CD=3,∠ABC=45°,点P,Q同时由A点出发,分别沿边AB,折线ADCB向终点B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PQ⊥AB,已知点P的移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点P的移动时间为x秒,△APQ 的面积为y,则能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 B C D6.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D在第一象限,且BC∥x轴,直线y=2x+1沿x轴正方向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被矩形ABCD截得的线段长为a,直线在x轴上平移的距离为b,a、b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矩形ABCD的面积为.7.如图,在Rt△ABC中,∠ACB=90°,AC=8,BC=6,点P是平面内一个动点,且AP=3,Q 为BP的中点,在P点运动过程中,设线段CQ的长度为m,则m的取值范围是.8.如图1,E为矩形ABCD的边AD上一点,点P从点B出发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停止,点Q从点B出发沿BC运动到点C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s.若点P、点Q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BPQ的面积为y(cm2),已知y与t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48cm2;③当14<t<22时,y 给出下列结论:①当0<t≤10时,△BPQ是等腰三角形;②S△ABE=110﹣5t;④在运动过程中,使得△ABP是等腰三角形的P点一共有3个;⑤△BPQ与△ABE相似时,t=14.5.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9,0),点C的坐标为(0,3),以OA,OC为边作矩形OABC.动点E,F分别从点O,B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A,BC向终点A,C移动.当移动时间为4秒时,求AC•EF的值.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菱形ABCD的顶点A(√3,0),B(0,1),D(2√3,1),矩形EFGH的顶点E(0,12),F(−√3,12),H(0,32).(1)填空:如图①,点C的坐标为点G的坐标为;(2)将矩形EFGH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得到矩形E′FG′H′,点E,F,G,H的对应点分别为E′,F′,G′,H′,设EE′=t,矩形E′F′G′H′与菱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①如图②,当边E′F′与AB相交于点M、边G′H′与BC相交于点N,且矩形E′F′G′H′与菱形ABCD重叠部分为五边形时,试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S,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②当2√33≤t≤11√34时,求S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即可).11.已知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AEFG,正方形AEFG绕点A旋转一周.(1)如图①,连接BG、CF,求CFBG的值;(2)当正方形AEFG旋转至图②位置时,连接CF、BE,分别取CF、BE的中点M、N,连接MN、试探究:MN与BE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连接BE、BF,分别取BE、BF的中点N、Q,连接QN,AE=6,请直接写出线段QN扫过的面积.12.已知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点E是射线BC上的动点,以AE为直角边在直线BC 的上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EF,∠AEF=90°,设BE=m.(1)如图,若点E在线段BC上运动,EF交CD于点P,AF交CD于点Q,连接CF 时,求线段CF的长;①当m=13②在△PQE中,设边QE上的高为h,请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h,并求h的最大值;(2)设过BC的中点且垂直于BC的直线被等腰直角三角形AEF截得的线段长为y,请直接写出y 与m的关系式.参考答案1.C.2.C.3.A.4.A.5.B.6.8.7.72≤m≤132.8.①③⑤.9.30.10.(1)(√3,2)(−√3,32);(2)当2√33≤t≤11√34时,则√316≤S≤√3.11.(1)√2;(2)BE=2MN MN⊥BE (3)9π.12.(1)①√23;②h=﹣m2+m=﹣(m−12)2+14,∴m=12时,h最大值是14;(2)y={1−12m−1−m2(1+m)+m2(0≤m≤12) 1+m22m2+2m(m>12).。

(完整版)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

(完整版)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练习1。

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解:(1)由题意得点B表示的数为-6;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如图)则AC=5,BC=3,∵AC-BC=AB∴5-3=”14”解得:=7,∴点P运动7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3)没有变化.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AB="7"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 AP-BP=(AP-BP)=AB="7"∴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7;2。

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6,-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______,PC=______.(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当点Q开始运动后,请用t的代数式表示P、Q两点间的距离.解:(1)PA=t,PC=36—t;(2)当16≤t≤24时PQ=t-3(t—16)=-2t+48,当24<t≤28时PQ=3(t-16)—t=2t—48,当28<t≤30时PQ=72—3(t—16)-t=120-4t,当30<t≤36时PQ=t—[72—3(t-16)]=4t-120.3。

(完整版)初二数学动点问题练习(含答案)

(完整版)初二数学动点问题练习(含答案)

eandr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中,AD∥ 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53、如图,在Rt ABC△中,9060ACB B∠=∠=°,°,2BC=.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 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AB=4,AC∴AO=12AC.在Rt△AOD中,∠A=300,∴AD=2.∴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是菱形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AA(备用图)CBAED图1NMA BCDEMN图2ACBEDNM图3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1)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 ∵△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ADC=∠CEB=∠ACB=90° ∴∠ACD=∠CBE , 又∵AC=BC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解:(1)正确.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BM BE ∴=.45BME ∴∠=°,135AME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 AME ECF ∴∠=∠.90AEB BAE ∠+∠= °,90AEB CEF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AE EF ∴=.6、如图, 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 沿射线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 的运动时间为t.求(1)△ 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AD F C GB图1ADFC GEB图3A DFC GB 图2AD FC GE B MADFGE BNAllthisinth7、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 BC∥交CD于点F.46AB BC==,,60B=︒∠.求:(1)求点E到BC的距离;(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 EF⊥交BC于点M,过M作MN AB∥交折线ADC于点N,连结PN,设EP x=.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M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如图1,过点E作EG BC⊥于点G.∵E为AB的中点,∴122BE AB==.在Rt EBG△中,60B=︒∠,∴30BEG=︒∠.∴112BG BE EG====,.即点E到BCA DA DEBFC图4(备用)A DEBFC图5(备用)A DEBFC图1图2A DEBFCPNM图3A DEBFCPNM(第25题)si(2)①当点N在线段AD上运动时,PMN△的形状不发生改变.∵PM EF EG EF⊥⊥,,∴PM EG∥.∵EF BC∥,∴EP GM=,PM EG==同理4MN AB==.如图2,过点P作PH MN⊥于H,∵MN AB∥,∴6030NMC B PMH==︒=︒∠∠,∠.∴12PH PM==∴3cos302MH PM=︒=A.则35422NH MN MH=-=-=.在Rt PNH△中,PN===∴PMN△的周长=4PM PN MN++=++.②当点N在线段DC上运动时,PMN△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恒为等边三角形.当PM PN=时,如图3,作PR MN⊥于R,则MR NR=.类似①,32MR=∴23MN MR==.∵MNC△是等边三角形,∴3MC MN==.此时,6132x EP GM BC BG MC===--=--=.当MP MN=时,如图4,这时MC MN MP===此时,615x EP GM===--=当NP NM=时,如图5,30NPM PMN==︒∠∠.则120PMN=︒∠,又60MNC=︒∠,∴180PNM MNC+=︒∠∠.因此点P与F重合,PMC△为直角三角形.∴tan301MC PM=︒=A.此时,6114x EP GM===--=.综上所述,当2x=或4或(5时,PMN△为等腰三角形.8、如图,已知ABC△中,10AB AC==厘米,8BC=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图3A DEBFCPNM图4A DEBFCPMN图5A DEBF(PCMNGGRG图2A DEBFCPNMGH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又∵AB AC =, ∴B C ∠=∠, ∴BPD CQP △≌△.②∵P Qv v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厘米/秒。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

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一、单点移动问题1.【解答】(1)-21(2)14.5秒(3)37-2t(4)BC:2t-29当A在C的左边:AC:52-2t当A在C的右边:AC:2t-522.【解答】解:(1)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4+2×2=0;(2)6﹣(﹣4)=10,10÷2=5,5÷2=2.5,(10+5)÷2=7.5.故点P是AB的中点时t=2.5 或7.5;(3)在点P由点A到点B的运动过程中,点P与点A的距离为2t;(4)在点P由点B到点A的返回过程中,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6﹣2(t﹣5)=16﹣2t.3.【解答】解:(1)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PB=2,4﹣2=2,∴点P表示的是2.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PB=2,4+2=6,∴点P表示的是6.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2或6;(2)∵4﹣(﹣2)=6,∴线段AB的长度是6.①AP=AB=2时,点P表示的是﹣2+2=0.②BP=AB=2时,点P表示的是4﹣2=2.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0或2;(3)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AP=6﹣2=4,4÷2=2,∴线段AM的长是2.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AP=6+2=8,8÷2=4,∴线段AM的长是4.综上,可得线段AM的长是2或4.(4)根据图示,可得当点P在A、B两点之间时,PA+PB的值最小,此时,PA+PB=AB=6,所以PA+PB 的最小值是6.二、两点移动问题4.【解答】解:(1)①∵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12,∴点B表示的数是8﹣12=﹣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点P表示的数是8﹣3×1=5.②设点P运动x秒时,与Q相距3个单位长度,则AP=3x,BQ=2x,∵AP+BQ=AB﹣3,∴3x+2x=9,解得:x=1.8,∵AP+BQ=AB+3,∴3x+2x=15解得:x=3.∴点P运动1.8秒或3秒时与点Q相距3个单位长度.(2)2MN+PQ=12或2MN﹣PQ=12;理由如下:P在Q右侧时有:MN=MQ+NP﹣PQ=AQ+BP﹣PQ=(AQ+BP﹣PQ)﹣PQ= AB﹣PQ=(12﹣PQ),即2MN+PQ=12.同理P在Q左侧时有:2MN﹣PQ=12.5.【解答】解:(1)点B表示的数是﹣4;(2)﹣4+2×2=﹣4+4=0.故2秒后点B表示的数是0,(3)由题意可知:①O为BA的中点,(﹣4+2t)+(2+2t)=0,解得t=;②B为OA的中点,2+2t=2(﹣4+2t),解得t=5.故答案为:﹣4;0.6.【解答】解:(1)设A点运动速度为x单位长度/秒,则B点运动速度为4x单位长度/秒.由题意得:3x+3×4x=15解得:x=1∴A点的运动速度是1单位长度/秒,B点的速度是4单位长度/秒;(2)设y秒后,原点恰好处在A、B的正中间.由题意得:y+3=12﹣4y解得:答:经过秒后,原点恰处在A、B的正中间;(3)设B追上A需时间z秒,则:4×z﹣1×z=2×(+3)解得:,=64.答:C点行驶的路程是64长度单位.7.【解答】解:(1)∵1﹣(﹣1)=2,2的绝对值是2,1﹣3=﹣2,﹣2的绝对值是2,∴点P对应的数是1.(2)当P在AB之间,PA+PB=4(不可能有)当P在A的左侧,PA+PB=﹣1﹣x+3﹣x=6,得x=﹣2当P在B的右侧,PA+PB=x﹣(﹣1)+x﹣3=6,得x=4故点P对应的数为﹣2或4;(3)解:设经过x分钟点A与点B重合,根据题意得:2x=4+x,解得x=4.∴6x=24.答: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24个单位长度.8.【解答】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OA=6,则OB=AB﹣OA=4,点B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6t,∵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P所表示的数为:6﹣6t;(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R,根据题意得6t=10+4t,解得t=5,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当P不超过Q,则10+4a﹣6a=8,解得a=1;当P超过Q,则10+4a+8=6a,解得a=9;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9.【解答】解:(1)①当P在线段AB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40,OP=60,故点P运动时间为60秒.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60=(cm/s);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60=(cm/s).②点P在线段AB延长线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120,OP=140,故点P运动时间为140秒.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140=(cm/s);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140=(cm/s).(2)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t+3t=90±70,t=5或40,∵点Q运动到O点时停止运动,∴点Q最多运动30秒,当点Q运动30秒到点O时PQ=OP=30cm,之后点P继续运动40秒,则PQ=OP=70cm,此时t=70秒,故经过5秒或70秒两点相距70cm;(3)如图1,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EF=OF﹣OE=(OA+AB)﹣OE=(20+30)﹣=50﹣,∴==2.如图2,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EF=OF﹣OE=(OA+AB)﹣OE=(20+30)﹣=50﹣,∴==2.三、多点移动问题10.【解答】解:(1)A表示的数是﹣6,点A先沿着数轴向右移动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对应的数字是:﹣6+8﹣5=﹣3,故答案为:﹣3;(2)∵A,B对应的数分别为﹣6,2,点C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AB=8,x的值是﹣2.故答案为:﹣2;(3)根据题意得:|x﹣(﹣6)|+|x﹣2|=10,解得:x=﹣7或3;故答案为:﹣7或3;(4)当点A、B重合时,﹣6+4t=2﹣2t,解得t=;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右侧时,﹣t﹣(﹣6+4t)=(2﹣2t)﹣(﹣t),解得t=1;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左侧时,(﹣6﹣4t)﹣(﹣t)=(﹣t)﹣(2﹣2t)m解得t=1(舍去).综上所述,当t=或1,点C到点A、B 的距离相等.11.【解答】解:(1)设B点的运动速度为x,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他们的时间相等,有:=,解得x=1,所以B点的运动速度为1;(2)设经过时间为t.则B在A的前方,B点经过的路程﹣A点经过的路程=6,则2t﹣t=6,解得t=6.A在B的前方,A点经过的路程﹣B点经过的路程=6,则2t﹣t=12+6,解得t=18.(3)设点C的速度为y,始终有CB:CA=1:2,即:=,解得y=,当C停留在﹣10处,所用时间为:=秒,B的位置为=﹣.12.【解答】解:(1)∵BC=300,AB=,所以AC=600,C点对应200,∴A点对应的数为:200﹣600=﹣400;(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MR=(10+2)×,RN=[600﹣(5+2)x],∴MR=4RN,∴(10+2)×=4×[600﹣(5+2)x],解得:x=60;∴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3)QC﹣AM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经过的时间为y,则PE=10y,QD=5y,于是PQ点为[0﹣(﹣800)]+10y﹣5y=800+5y,一半则是,所以AM点为:+5y﹣400=y,又QC=200+5y,所以﹣AM=﹣y=300为定值.四、线段移动问题13.【解答】解:(1)由题意得:11﹣(b+3)=b,解得:b=4.答:线段AC=OB,此时b的值是4.(2)由题意得:①11﹣(b+3)﹣b=(11﹣b),解得:b=.②11﹣(b+3)+b=(11﹣b),解得:b=﹣5.答:若AC﹣0B=AB,满足条件的b值是或﹣5.14.【解答】解:(1)∵点A、M、N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0、2,线段MN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移动,移动时间为t秒,∴移动后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AM=t﹣(﹣1)=t+1.故答案为:t+1.(2)由(1)可知:BN=|11﹣(t+2)|=|9﹣t|,∵AM+BN=11,∴t+1+|9﹣t|=11,解得:t=.故答案为:.(3)假设能相等,则点A表示的数为2t﹣1,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B表示的数为11﹣t,∴AM=|2t﹣1﹣t|=|t﹣1|,BN=|t+2﹣(11﹣t)|=|2t﹣9|,∵AM=BN,∴|t﹣1|=|2t﹣9|,解得:t1=,t2=8.故在运动的过程中AM和BN能相等,此时运动的时间为秒和8秒.15.【解答】解:(1)由数轴观察知三根木棒长是20﹣5=15,则此木棒长为:15÷3=5,故答案为:5.(2)如图,点A表示美羊羊现在的年龄,点B表示村长爷爷现在的年龄,木棒MN的两端分别落在点A、B.由题意可知,当点N移动到点A时,点M所对应的数为﹣40,当点M移动到点B时,点N所对应的数为116.可求MN=52.所以点A所对应的数为12,点B所对应的数为64.即美羊羊今年12岁,村长爷爷今年64岁.五、图形动点问题16.【解答】【考点】8A: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专题】25 :动点型;2A :规律型.【分析】此题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设出正方形的边长,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解答】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因为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时间相同,甲乙所行的路程比为1:3,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平均分成2份,由题意知:①第一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2a,甲行的路程为2a×=,乙行的路程为2a×=,在AB边相遇;②第二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CB边相遇;③第三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DC边相遇;④第四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B边相遇;⑤第五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D边相遇;…因为2008=502×4,所以它们第2008次相遇在边AB上.故答案为:A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及按比例分配的运用,难度较大,注意先通过计算发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中考数学高频考点《动点综合问题》专项测试卷-带答案

中考数学高频考点《动点综合问题》专项测试卷-带答案

中考数学高频考点《动点综合问题》专项测试卷-带答案(16道)一、单选题1.(2023·辽宁盘锦·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菱形ABCD 的顶点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 顶点B 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 (3D ()1,1P --.点M 在菱形的边AD 和DC 上运动(不与点A C 重合) 过点M 作MN y ∥轴 与菱形的另一边交于点N 连接PM PN 设点M 的横坐标为x PMN 的面积为y ,则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A .B .C .D .2.(2023·江苏·统考中考真题)折返跑是一种跑步的形式.如图,在一定距离的两个标志物① ①之间 从①开始 沿直线跑至①处 用手碰到①后立即转身沿直线跑至①处 用手碰到①后继续转身跑至①处 循环进行 全程无需绕过标志物.小华练习了一次250m ⨯的折返跑 用时18s 在整个过程中 他的速度大小v (m/s )随时间t (s )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A .B .C .D .3.(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如图,ABC 中 90C ∠=︒ 15AC = 20BC =.点D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 C B --运动到点B 停止 过点D 作DE AB ⊥ 垂足为E .设点D 运动的路径长为x BDE △的面积为y 若y 与x 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则a b -的值为( )A .54B .52C .50D .484.(2023·辽宁鞍山·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 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4AB = 43BC = 垂直于BC 的直线MN 从AB 出发 沿BC 3 当直线MN 与CD 重合时停止运动 运动过程中MN 分别交矩形的对角线,AC BD 于点E F 以EF 为边在MN 左侧作正方形EFGH 设正方形EFGH 与AOB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直线MN 的运动时间为t s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S 与t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A .B .C .D .5.(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Rt ABC △中 90ACB ∠=︒ 3AC = 4BC = 在DEF 中 5DE DF == 8EF = BC 与EF 在同一条直线上 点C 与点E 重合.ABC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线段EF 所在直线向右匀速运动 当点B 运动到点F 时 ABC 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ABC 与DEF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S 与t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A .B .C .D .6.(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如图,60MAN ∠=︒ 在射线AM AN 上分别截取6AC AB == 连接BC MAN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点E 为线段AB 上的动点 作EF AM ⊥交AM 于点F 作EG AM ∥交射线AD 于点G 过点G 作GH AM ⊥于点H 点E 沿AB 方向运动 当点E 与点B 重合时停止运动.设点E 运动的路程为x 四边形EFHG 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则能大致反映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7.(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如图1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120ABC ∠=︒ 已知点P 在边AB 上 以1m/s 的速度从点A 向点B 运动 点Q 在边BC 上 3m /s 的速度从点B 向点C 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 当点P 到达点B 时 点Q 恰好到达点C 处 此时两点都停止运动.图2是BPQ 的面积()2m y 与点P的运动时间()s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点M 为图象的最高点),则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 )A .212mB .23mC .224mD .2243m8.(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Rt ABC △中 90ACB ∠=︒ 30A ∠=︒ 3cm AB =.动点P 从点A 出发 以1cm/s 的速度沿射线AB 匀速运动 到点B 停止运动 同时动点Q 从点A 出发 3cm/s 的速度沿射线AC 匀速运动.当点P 停止运动时 点Q 也随之停止运动.在PQ 的右侧以PQ 为边作菱形PQMN 点N 在射线AB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s x 菱形PQMN 与ABC 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2cm y ,则能大致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D.9.(2023·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35OA OB==点C为平面内一动点32BC=连接AC点M是线段AC上的一点且满足:1:2CM MA=.当线段OM取最大值时点M的坐标是()A.36,55⎛⎫⎪⎝⎭B.365,555C.612,55⎛⎫⎪⎝⎭D.6125,55510.(2023·广东深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1 在Rt ABC△中动点P从A点运动到B点再到C点后停止速度为2单位/s 其中BP长与运动时间t(单位:s)的关系如图2,则AC的长为()A155B427C.17D.5311.(2023·黑龙江绥化·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菱形ABCD中60A∠=︒4AB=动点M N同时从A 点出发点M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折线A B C--向终点C运动点N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线段AD向终点D运动当其中一点运动至终点时另一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秒AMN的面积为y个平方单位,则下列正确表示y与x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 .B .C .D .1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 4AB = 动点M N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 沿射线AB 射线BC 的方向匀速运动 且速度的大小相等 连接DM MN ND .设点M 运动的路程为()04x x ≤≤ DMN 的面积为S 下列图像中能反映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A .B .C.D.13.(2023·河南·统考中考真题)如图1 点P从等边三角形ABC的顶点A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三角形内部一点再从该点沿直线运动到顶点B.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 PByPC图2是点P运动时y随x变化的关系图象,则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6B.3C.43D.23二解答题14.(2023·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已知①ABC中①C=90° 点M从点C出发沿CB方向以1cm/s 的速度匀速运动到达点B停止运动在点M的运动过程中过点M作直线MN交AC于点N且保持①NMC=45° 再过点N作AC的垂线交AB于点F连接MF将①MNF关于直线NF对称后得到①ENF已知AC=8cm BC=4cm设点M运动时间为t(s)①ENF与①ANF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cm2).(1)在点M的运动过程中能否使得四边形MNEF为正方形?如果能求出相应的t值如果不能说明理由(2)求y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及相应t的取值范围(3)当y取最大值时求sin①NEF的值.AB=点O是对角线AC的中点动点P 15.(2023·吉林·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4cmQ分别从点A B同时出发点P以1cm/s的速度沿边AB向终点B匀速运动点Q以2cm/s的速度沿折线-向终点D匀速运动.连接PO并延长交边CD于点M连接QO并延长交折线DA ABBC CD-于点N连接PQ QM MN NP得到四边形PQMN.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s)(04<<)四边形PQMN的x面积为y(2cm)(1)BP的长为__________cm CM的长为_________cm.(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2)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当四边形PQMN是轴对称图形时直接写出x的值.三 填空题16.(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 3AB = 4BC =.点E 在边AD 上 且3ED = M N 分别是边AB BC 上的动点 且BM BN = P 是线段CE 上的动点 连接PM PN .若4PM PN +=.则线段PC 的长为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023·辽宁盘锦·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菱形ABCD 的顶点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 顶点B 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 (3D ()1,1P --.点M 在菱形的边AD 和DC 上运动(不与点A C 重合) 过点M 作MN y ∥轴 与菱形的另一边交于点N 连接PM PN 设点M 的横坐标为x PMN 的面积为y ,则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分析】先根据菱形的性质求出各点坐标 分M 的横坐标x 在01 12 23~之间三个阶段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出PMN 的底和高 进而求出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根据解析式判断图象即可. 【详解】解:菱形ABCD 的顶点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 顶点B 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 ∴2AB AD == 3OA =∴()2222231OB AB OA --= ∴123OC OB BC =+=+=∴(3A ()10B , ()3,0C 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b =+ 将(3A ()10B ,代入 得: 03k b b +=⎧⎪⎨=⎪⎩ 解得33k b ⎧=-⎪⎨=⎪⎩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33y x =-MN y ∥轴∴N 的横坐标为x(1)当M 的横坐标x 在01之间时 点N 在线段AB 上 PMN 中MN 上的高为1x + ∴(,33N x x ∴(3333MN x x -+∴()()2113313122PMNS MN x x x x =⋅+=⋅+= ∴该段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2)当M 的横坐标x 在12之间时 点N 在线段BC 上 PMN 中3MN = MN 上的高为1x + ∴()()113313122PMNS MN x x x =⋅+=+=∴该段图象为直线(3)当M 的横坐标x 在23~之间时 点N 在线段BC 上 PMN 中MN 上的高为1x + 由(3D ()3,0C 可得直线CD 的解析式为333y x =-+∴(,333M x x + (),0N x ∴333MN x =-+ ∴()(()21133313331322PMN S MN x x x x =⋅+=-+⋅+=++ ∴该段图象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观察四个选项可知 只有选项A 满足条件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涉及坐标与图形 菱形的性质 二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应用等知识点 解题的关键是分段求出函数解析式.2.(2023·江苏·统考中考真题)折返跑是一种跑步的形式.如图,在一定距离的两个标志物① ①之间 从①开始 沿直线跑至①处 用手碰到①后立即转身沿直线跑至①处 用手碰到①后继续转身跑至①处 循环进行 全程无需绕过标志物.小华练习了一次250m ⨯的折返跑 用时18s 在整个过程中 他的速度大小v (m/s )随时间t (s )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A .B .C .D .【答案】D【分析】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刚开始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匀速跑一段时间后减速到① 然后再加速再匀速到① 由于体力原因 应该第一个50米速度快 用的时间少 第二个50米速度慢 用的时间多故他的速度大小v (m/s )随时间t (s )变化的图像可能是D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 要根据函数图象的性质和图象上的数据分析得出函数的类型和所需要的条件 结合实际意义得出正确的结论.3.(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如图,ABC 中 90C ∠=︒ 15AC = 20BC =.点D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 C B --运动到点B 停止 过点D 作DE AB ⊥ 垂足为E .设点D 运动的路径长为x BDE △的面积为y 若y 与x 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则a b -的值为( )A .54B .52C .50D .48【答案】B 【分析】根据点D 运动的路径长为x 在图中表示出来 设,25AE z BE z ==- 在直角三角形中 找到等量关系 求出未知数的值 得到BDE △的值.【详解】解:当10x =时 由题意可知10,5AD CD ==在Rt CDB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222520425BD CD BC =+=+=设,25AE z BE z ==-222(25)50625BE z z z ∴=-=-+在Rt ADE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22100DE AD AE z =-=-在Rt DEB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2BD DE BE =+即2242510050625z z z =-+-+解得6z =6,19DE BE ∴==1198762BDE a S ∴==⨯⨯=当25x =时 由题意可知 10CD BD ==设,25BE q AE q ==-222(25)62550AE q q q =-=-+在Rt CDA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2221510325AD AC CD =+=+=在Rt BDE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2100DB BD BE q =-=-Rt DEA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2AD DE AE =+即2232510062550q q q =-+-+解得8q =6DE ∴=168242BDE b S ∴==⨯⨯= 762452a b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 根据勾股定理列出等式是解题的关键 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4.(2023·辽宁鞍山·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 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4AB = 43BC = 垂直于BC 的直线MN 从AB 出发 沿BC 3 当直线MN 与CD 重合时停止运动 运动过程中MN 分别交矩形的对角线,AC BD 于点E F 以EF 为边在MN 左侧作正方形EFGH 设正方形EFGH 与AOB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直线MN 的运动时间为t s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S 与t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B【分析】求出MN 在O 点左侧时的两段图象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当MN 在O 点左侧 即:2t <时:①当正方形EFGH 的边GH 在AOB 的外部时 重叠部分为矩形 如图:设,HE FG 分别交AB 于点,I K①垂直于BC 的直线MN 从AB 出发 沿BC 3 ①3IE FK t ==①在矩形ABCD 中 4AB =43BC =①228AC AB BC =+=①4OA OB AB ===①ABO 为等边三角形①60OAB OBA ∠=∠=︒①tan60AI BK IE t ==÷︒=①42IK t =- ①()23422343S IK IE t t t t =⋅=-=-+ 图象为开口向下的一段抛物线①当正方形EFGH 的边GH 在AOB 的内部时 与AOB 重叠部分即为正方形EFGH 如图:由①可知:42EF IK t ==-①()242S t =- 图象是一段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当MN 过点O 时 即2t =时 ,E F 重合 此时 0S =综上:满足题意的只有B 选项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动点的函数图象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动点的位置 利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求解.5.(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Rt ABC △中 90ACB ∠=︒ 3AC = 4BC = 在DEF 中 5DE DF == 8EF = BC 与EF 在同一条直线上 点C 与点E 重合.ABC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线段EF 所在直线向右匀速运动 当点B 运动到点F 时 ABC 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ABC 与DEF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S 与t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分析】分04t ≤< 48t ≤< 812t ≤<三种情况 分别求出函数解析即可判断.【详解】解:过点D 作DH CB ⊥于H①5DE DF == 8EF = ①142EH FH EF === ①223DH DE EH =-当04t ≤<时如图,重叠部分为EPQ △ 此时EQ t = PQ DH ∥①EPQ EDH ∽ ①PQ EQ DH EH= 即34PQ t = ①34PQ t = ①2133248S t t t =⨯= 当48t ≤<时如图,重叠部分为四边形PQC B '' 此时BB CC t ''== PB DE '∥①12B F BC CF BB t ''=+-=- 8FC t '=-①PB DE '∥①PB F DCF '∽ ①2PB F DCF S B F SCF ''⎛⎫= ⎪⎝⎭又183122DCFS =⨯⨯=①212128PB F S t '-⎛⎫= ⎪⎝⎭ ①()231216PB F S t '=-①DH BC ⊥ 90A B C '''∠=︒①A C DH ''∥①C QF HFD '∽①2C QF HFD S C F S HF ''⎛⎫= ⎪⎝⎭ 即2814432C QF S t '-⎛⎫= ⎪⎝⎭⨯⨯ ①()2388C QF S t '=-①()()22233331283168162PB F C QF S S S t t t t ''=-=---=-++当 812t ≤<时如图,重叠部分为四边形PFB ' 此时BB CC t ''== PB DE '∥①12B F BC CF BB t ''=+-=-①PB DE '∥①PB F DCF '∽①2PB F DCF S B F S CF ''⎛⎫= ⎪⎝⎭ 即212128PB FS t '-⎛⎫= ⎪⎝⎭①()231216PB F S S t '==-综上 ()()()()22230483334816231281216t t S t t t t t ⎧≤<⎪⎪⎪=-++≤<⎨⎪⎪-≤<⎪⎩①符合题意的函数图象是选项A .故选:A .【点睛】此题结合图像平移时面积的变化规律 考查二次函数相关知识根据平移点的特点列出函数表达式是关键 有一定难度.6.(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如图,60MAN ∠=︒ 在射线AM AN 上分别截取6AC AB == 连接BC MAN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点E 为线段AB 上的动点 作EF AM ⊥交AM 于点F 作EG AM ∥交射线AD 于点G 过点G 作GH AM ⊥于点H 点E 沿AB 方向运动 当点E 与点B 重合时停止运动.设点E 运动的路程为x 四边形EFHG 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则能大致反映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答案】A【分析】分三种情况分别求出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根据函数的类型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①60MAN ∠=︒ 6AC AB ==①ABC 是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①AD 平分MAN ∠①30MAD NAD ∠=∠=︒ AD BC ⊥ 3CD DB ==①当矩形EFGH 全部在ABC 之中 即由图1到图2 此时03x <≤①EG AC ∥①30MAD AGE ∠=∠=︒①30NAD AGE ∠=∠=︒①AE EG x ==在Rt AEF 中 60EAF ∠=︒ ①33EF AE =①23S = ①如图3时 当AE AF GE AF AF CF AC +=+=+= 则162x x += 解得4x = 由图2到图3 此时34x <≤如图4 记BC EG 的交点为Q ,则EQB △是正三角形①6EQ EB BQ x ===-①()626GQ x x x =--=- 而60PQG ∠=︒ ①)3326PG QG x ==-①PQG EFHG S S S =-矩形())231263262x x =-⨯-- 233123183x =+- ①如图6时 6x = 由图3到图6 此时46x <≤如图5 同理EKB △是正三角形①6EK KB EB x ===- 162FC AC AF x =-=- 3EF x = ①EKCF S S =梯形1136622x x ⎛⎫=-+- ⎪⎝⎭ 23333x x =+ 因此三段函数的都是二次函数关系 其中第1段是开口向上 第2段 第3段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求出各种情况下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理解各种函数所对应的图象的形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7.(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如图1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120ABC ∠=︒ 已知点P 在边AB 上 以1m/s 的速度从点A 向点B 运动 点Q 在边BC 上 3m /s 的速度从点B 向点C 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 当点P 到达点B 时 点Q 恰好到达点C 处 此时两点都停止运动.图2是BPQ 的面积()2m y 与点P的运动时间()s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点M 为图象的最高点),则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 )A .212mB .23mC .224mD .2243m【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可得:3BC = 3AP t BQ t ==, 设m AB a =,则3m BC a = 作PE BC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E 作AF BC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F ,则可得33m AF AB == ))333m PE PB AB PA a t =-=- 从而得到22334216PBQa St a ⎛⎫=--+ ⎪⎝⎭ 根据PBQS的最大值为3求出a 的值 从而得到4m 43m 23m AB BC AF ===,, 最后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可得:3BC = 3AP t BQ t ==, 设m AB a =,则3m BC a =作PE BC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E 作AF BC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F120ABC ∠=︒ 60ABF ∴∠=︒33m AF AB ∴== ))333m PE AB PA a t ==-=- )2221133333322444216PBQa SBQ PE t a t t at t a ⎛⎫∴=⋅⋅=-=-+=--+ ⎪⎝⎭ 由图象可得PBQS 的最大值为323316a ∴=解得:4a =或4a =-(舍去) 4a ∴=4m 43m 23m AB BC AF ∴===,,∴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2432324m BC AF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解直角三角形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是解题的关键.8.(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Rt ABC △中 90ACB ∠=︒ 30A ∠=︒ 3cm AB =.动点P 从点A 出发 以1cm/s 的速度沿射线AB 匀速运动 到点B 停止运动 同时动点Q 从点A 出发 3cm/s 的速度沿射线AC 匀速运动.当点P 停止运动时 点Q 也随之停止运动.在PQ 的右侧以PQ 为边作菱形PQMN 点N 在射线AB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s x菱形PQMN 与ABC 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2cm y ,则能大致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答案】A【分析】先证明菱形PQMN 是边长为x 一个角为60︒的菱形 找到临界点 分情况讨论 即可求解. 【详解】解:作PD AC ⊥于点D 作⊥QE AB 于点E由题意得AP x = 3AQ x = ①3cos30AD AP =⋅︒= ①12AD DQ AQ ==①PD 是线段AQ 的垂直平分线 ①30PQA A ∠=∠=︒①60QPE ∠=︒ PQ AP x == ①132QE AQ x == PQ PN MN QM x ==== 当点M 运动到直线BC 上时此时 BMN 是等边三角形 ①113AP PN BN AB ==== 1x = 当点Q N 运动到与点C B 、重合时①1322AP PN AB === 32x = 当点P 运动到与点B 重合时 ①3AP AB == 3x = ①当01x <≤时 233y x x ==当312x <≤时 如图,作FG AB ⊥于点G 交QM 于点R则32BN FN FB x ===- 33FM MS FS x ===- )333FR x =- ①())2231373939333332y x x -⋅--=+当332x <<时 如图,作HI AB ⊥于点I则3BP PH HB x ===- )33HI x =- ①())21333393332y x x =⋅--= 综上 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分为三段 当01x <≤时 是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 当312x <≤时 是开口向下的一段抛物线 当332x <≤时 是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 只有选项A 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的图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菱形的性质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答和熟练掌握抛物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9.(2023·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O 为原点 35OA OB == 点C 为平面内一动点 32BC =连接AC 点M 是线段AC 上的一点 且满足:1:2CM MA =.当线段OM 取最大值时 点M 的坐标是( )A .36,55⎛⎫ ⎪⎝⎭B .365,555C .612,55⎛⎫⎪⎝⎭D .6125,555 【答案】D【分析】由题意可得点C 在以点B 为圆心32为半径的OB 上 在x 轴的负半轴上取点350D ⎛⎫ ⎪ ⎪⎝⎭连接BD 分别过C M 作CF OA ⊥ ME OA ⊥ 垂足为F E 先证OAM DAC ∽ 得23OM OA CD AD == 从而当CD 取得最大值时 OM 取得最大值 结合图形可知当D B C 三点共线 且点B 在线段DC 上时 CD 取得最大值 然后分别证BDO CDF ∽ AEM AFC ∽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解:①点C 为平面内一动点 32BC = ①点C 在以点B 为圆心32为半径的OB 上 在x 轴的负半轴上取点350D ⎛⎫⎪ ⎪⎝⎭连接BD 分别过C M 作CF OA ⊥ ME OA ⊥ 垂足为F E①35OA OB ==①AD OD OA =+=95①23OA AD = ①:1:2CM MA = ①23OA CMAD AC==①OAM DAC ∠∠= ①OAM DAC ∽ ①23OM OA CD AD == ①当CD 取得最大值时 OM 取得最大值 结合图形可知当D B C 三点共线 且点B 在线段DC 上时CD 取得最大值①35OA OB == OD =35①BD =()222235153522OB OD ⎛⎫++ ⎪ ⎪⎝⎭①9CD BC BD =+= ①23OM CD = ①6OM =①y 轴x ⊥轴 CF OA ⊥ ①90DOB DFC ∠∠==︒ ①BDO CDF ∠∠= ①BDO CDF ∽①OB BDCF CD=153529=解得185CF =同理可得 AEM AFC ∽①23ME AM CF AC ==23185= 解得125ME =①22221256565OE OM ME ⎛⎫=-- ⎪ ⎪⎝⎭①当线段OM 取最大值时 点M 的坐标是65125⎝⎭,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圆的一般概念以及坐标与图形 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0.(2023·广东深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1 在Rt ABC △中 动点P 从A 点运动到B 点再到C 点后停止 速度为2单位/s 其中BP 长与运动时间t (单位:s )的关系如图2,则AC 的长为( )A 155B 427C .17D .53【答案】C【分析】根据图象可知0=t 时 点P 与点A 重合 得到15AB = 进而求出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所需的时间 进而得到点P 从点B 运动到点C 的时间 求出BC 的长 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 即可. 【详解】解:由图象可知:0=t 时 点P 与点A 重合 ①15AB =①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所需的时间为1527.5s ÷= ①点P 从点B 运动到点C 的时间为11.57.54s -= ①248BC =⨯=在Rt ABC △中:2217AC AB BC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动点的函数图象 勾股定理.从函数图象中有效的获取信息 求出,AB BC 的长 是解题的关键.11.(2023·黑龙江绥化·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菱形ABCD 中 60A ∠=︒ 4AB = 动点M N 同时从A 点出发 点M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折线A B C --向终点C 运动 点N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线段AD 向终点D 运动 当其中一点运动至终点时 另一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 秒 AMN 的面积为y 个平方单位,则下列正确表示y 与x 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答案】A【分析】连接BD 过点B 作BE AD ⊥于点E 根据已知条件得出ABD △是等边三角形 进而证明AMN ABE ∽得出90ANM AEB ∠=∠=︒ 当04t <<时 M 在AB 上 当48t ≤<时 M 在BC 上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函数关系式【详解】解:如图所示 连接BD 过点B 作BE AD ⊥于点E 当04t <<时 M 在AB 上菱形ABCD 中 60A ∠=︒ 4AB = ①AB AD =,则ABD △是等边三角形 ①122AE ED AD === 33BE AE =①2,AM x AN x ==①2AM ABAN AE== 又A A ∠=∠ ①AMN ABE ∽ ①90ANM AEB ∠=∠=︒ ①223MN AM AN x - ①21332y x x x =当48t ≤<时 M 在BC 上①1123322y AN BE x x =⨯=⨯ 综上所述 04t <<时的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 当48t ≤<时 函数图象是直线的一部分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菱形的性质 勾股定理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熟练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 4AB = 动点M N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 沿射线AB 射线BC 的方向匀速运动 且速度的大小相等 连接DM MN ND .设点M 运动的路程为()04x x ≤≤ DMN 的面积为S 下列图像中能反映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分析】先根据ADMDCNBMNABCD S S S SS=---正方形 求出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式 再判断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DMDCNBMNABCD S S SSS=---正方形1114444(4)(4)222x x x x =⨯-⨯-⨯---21282x x =-+ 21(2)62x =-+ 故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为二次函数 图像开口向上 2x =时 函数有最小值6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本题的关键是求出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式 再判断S 与x 之间函数类型.13.(2023·河南·统考中考真题)如图1 点P 从等边三角形ABC 的顶点A 出发 沿直线运动到三角形内部一点 再从该点沿直线运动到顶点B .设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PBy PC= 图2是点P 运动时y 随x 变化的关系图象,则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 )A .6B .3C .43D .23【答案】A【分析】如图,令点P 从顶点A 出发 沿直线运动到三角形内部一点O 再从点O 沿直线运动到顶点B .结合图象可知 当点P 在AO 上运动时 PB PC = 23AO = 易知30BAO CAO ∠=∠=︒ 当点P 在OB 上运动时 可知点P 到达点B 时的路程为3 可知23AO OB == 过点O 作OD AB ⊥ 解直角三角形可得cos303AD AO =⋅︒= 进而可求得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详解】解:如图,令点P 从顶点A 出发 沿直线运动到三角形内部一点O 再从点O 沿直线运动到顶点B .结合图象可知 当点P 在AO 上运动时1PB PC= ①PB PC = 3AO =又①ABC 为等边三角形①60BAC ∠=︒ AB AC =①()SSS APB APC △≌△①BAO CAO ∠=∠①30BAO CAO ∠=∠=︒ 当点P 在OB 上运动时 可知点P 到达点B 时的路程为43①3OB = 即23AO OB ==①30BAO ABO ∠=∠=︒过点O 作OD AB ⊥①AD BD =,则cos303AD AO =⋅︒=①6AB AD BD =+=即: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6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综合利用图象和图形给出的条件.2二 解答题14.(2023·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已知①ABC 中 ①C =90° 点M 从点C 出发沿CB 方向以1cm /s的速度匀速运动 到达点B 停止运动 在点M 的运动过程中 过点M 作直线MN 交AC 于点N 且保持①NMC =45° 再过点N 作AC 的垂线交AB 于点F 连接MF 将①MNF 关于直线NF 对称后得到①ENF 已知AC =8cm BC =4cm 设点M 运动时间为t (s ) ①ENF 与①ANF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cm 2).(1)在点M 的运动过程中 能否使得四边形MNEF 为正方形?如果能 求出相应的t 值 如果不能 说明理由(2)求y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及相应t 的取值范围(3)当y 取最大值时 求sin ①NEF 的值.【答案】(1)85(2)⎪⎪⎩⎪⎪⎨⎧≤≤+-<<+-=)42(31643121)20(24122t t t t t t y (3310 【详解】试题分析:(1)由已知得出CN =CM =t FN ①BC 得出AN =8﹣t 由平行线证出①ANF ①①ACB 得出对应边成比例求出NF =12AN =12(8﹣t ) 由对称的性质得出①ENF =①MNF =①NMC =45° MN =NE OE =OM =CN =t 由正方形的性质得出OE =ON =FN 得出方程 解方程即可(2)分两种情况:①当0<t ≤2时 由三角形面积得出2124y t t =-+ ①当2<t ≤4时 作GH ①NF 于H 由(1)得:NF =12(8﹣t ) GH =NH GH =2FH 得出GH =23NF =13(8﹣t ) 由三角形面积得出21(8)12y t =-(2<t ≤4) (3)当点E 在AB 边上时 y 取最大值 连接EM ,则EF =BF EM =2CN =2CM =2t EM =2BM 得出方程 解方程求出CN =CM =2 AN =6 得出BM =2 NF =12AN =3 因此EM =2BM =4 作FD ①NE 于D由勾股定理求出EB 22EM BM +=25 求出EF =12EB 5 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得出DF 的长 在Rt①DEF 中 由三角函数定义即可求出sin①NEF 的值.试题解析:解:(1)能使得四边形MNEF 为正方形 理由如下:连接ME 交NF 于O 如图1所示:①①C =90° ①NMC =45° NF ①AC ①CN =CM =t FN ①BC ①AN =8﹣t ①ANF ①①ACB ①84AN AC NF BC == =2 ①NF =12AN =12(8﹣t ) 由对称的性质得:①ENF =①MNF =①NMC =45° MN =NE OE =OM =CN =t ①四边形MNEF 是正方形 ①OE =ON =FN ①t =12×12(8﹣t ) 解得:t =85即在点M 的运动过程中 能使得四边形MNEF 为正方形 t 的值为85(2)分两种情况:①当0<t ≤2时 y =12×12(8﹣t )×t =2124t t -+ 即2124y t t =-+(0<t ≤2) ①当2<t ≤4时 如图2所示:作GH ①NF 于H 由(1)得:NF =12(8﹣t ) GH =NH GH =2FH ①GH =23NF =13(8﹣t ) ①y =12NF ′GH =12×12(8﹣t )×13(8﹣t )=21(8)12t - 即21(8)12y t =-(2<t ≤4) 综上所述:⎪⎪⎩⎪⎪⎨⎧≤≤+-<<+-=)42(31643121)20(24122t t t t t t y .(3)当点E 在AB 边上时 y 取最大值 连接EM 如图3所示:则EF =BF EM =2CN =2CM =2t EM =2BM ①BM =4﹣t ①2t =2(4﹣t ) 解得:t =2 ①CN =CM =2 AN =6 ①BM =4﹣2=2 NF =12AN =3 ①EM =2BM =4 作FD ①NE 于D ,则EB 22EM BM +2242+=5 ①DN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①EF =12EB 5 DF =22 NF 32 在Rt①DEF 中 sin①NEF =DF EF 3225310【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目 考查了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勾股定理 三角函数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 本题综合性强 有一定难度. 15.(2023·吉林·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 4cm AB = 点O 是对角线AC 的中点 动点P Q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 点P 以1cm/s 的速度沿边AB 向终点B 匀速运动 点Q 以2cm/s 的速度沿折线BC CD -向终点D 匀速运动.连接PO 并延长交边CD 于点M 连接QO 并延长交折线DA AB -于点N 连接PQ QM MN NP 得到四边形PQMN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x (s )(04x <<) 四边形PQMN 的面积为y (2cm )(1)BP 的长为__________cm CM 的长为_________cm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2)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 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当四边形PQMN 是轴对称图形时 直接写出x 的值.【答案】(1)()4x - x(2)()()2412160241624x x x y x x ⎧-+<≤⎪=⎨-+<≤⎪⎩(3)43x =或83x = 【分析】(1)根据正方形中心对称的性质得出,OM OP OQ ON == 可得四边形PQMN 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ANP CQM ≌即可(2)分02x <≤ 24x <≤两种情况分别画出图形 根据正方形的面积 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3)根据(2)的图形 分类讨论即可求解.【详解】(1)解:依题意 1AP x x =⨯=()cm ,则()4PB AB AP x cm =-=-①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①,90AD BC DAB DCB ∠=∠=︒∥①点O 是正方形对角线AC 的中点①,OM OP OQ ON ==,则四边形PQMN 是平行四边形①MQ PN = MQ NP ∥①PNQ MQN ∠=∠又AD BC ∥①ANQ CQN ∠=∠①ANP MQC ∠=∠在,ANP CQM 中ANP MQC NAP QCM NP MQ ∠=∠⎧⎪∠=∠⎨⎪=⎩①ANP CQM ≌①()cm MC AP x ==故答案为:()4x - x .(2)解:当02x <≤时 点Q 在BC 上由(1)可得ANP CQM ≌同理可得PBQ MDN ≌①4,2,PB x QB x MC x =-== 42QC x =-则222MCQ BPQ y AB S S =--()()164242x x x x =--⨯--241216x x =-+当24x <≤时 如图所示则AP x = 224AN CQ x CB x ==-=-()244PN AP AN x x x =-=--=-+①()44416y x x =-+⨯=-+综上所述 ()()2412160241624x x x y x x ⎧-+<≤⎪=⎨-+<≤⎪⎩(3)依题意 ①如图,当四边形PQMN 是矩形时 此时90PQM ∠=︒①90PQB CQM ∠+∠=︒①90BPQ PQB ∠+∠=︒①BPQ CQM ∠=∠又B BCD ∠=∠①~BPQ CQM ①BP BQ CQ CM= 即4242x x x x-=- 解得:43x =当四边形PQMN 是菱形时,则PQ MQ =①()()()22224242x x x x -+=+-解得:0x =(舍去)①如图所示 当PB CQ =时 四边形PQMN 是轴对称图形424x x -=- 解得83x = 当四边形PQMN 是菱形时,则4PN PQ == 即44x -+= 解得:0x =(舍去)综上所述 当四边形PQMN 是轴对称图形时 43x =或83x =.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 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 熟练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三 填空题16.(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 3AB = 4BC =.点E 在边AD 上 且3ED = M N 分别是边AB BC 上的动点 且BM BN = P 是线段CE 上的动点 连接PM PN .若4PM PN +=.则线段PC 的长为 .。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例 1.如图,已知在矩形 AB C D 中,A D=8,C D=4,点 E 从点 D 出发,沿线段 DA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A 方向移动,同时点 F 从点 C 出发,沿射线 C D 方向以每秒 2 个单位 长的速度移动,当B ,E ,F 三点共线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E 移动的时间为 t (秒). (1)求当 t 为何值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2)设四边形 BC FE 的面积为 S ,求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 t 的取值范围; (3)求当 t 为何值时,以 E ,F ,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求当 t 为何值时,∠BEC=∠BF C .E AD FOBC例 2. 正方形 AB C D M B C C D、 M 上的两个动点, 当 点 在 边长为 4, 、 N 分别是 B C A M M N和 垂直,上运动时,保持 (1)证明:Rt △AB M ∽Rt △M C N;B Mx AB C Ny y x M的面积为 ,求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点运动到(2)设 ,梯形 AB C N 什么位置时,四边形 M 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求此时 的值.x (3)当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 △AB M ∽Rt △A M NA DNBCM例 3.如图,在梯形 AB C DA D ∥BC ,A D 3,D C 5,AB 4 2,∠B 45.动中, M B B CC C 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运动;动点 N 同时从 点点 从 点出发沿线段 出发沿线段C D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秒. t D B C (09 年济南中考) (1)求 的长。

A DM N ∥ ABt 时,求 的值. (2)当 t△M N C 为等腰三角形.(3)试探究: 为何值时, N BCM例 1. 解:(1)当 B ,E ,F 三点共线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如图2 所示.………(1 分)由题意可知:E D =t ,BC=8,F D= 2t -4,FC= 2t .FFD ED∵E D ∥B C ,∴△FE D ∽△FB C .∴. EFCBCABD2t 4 t∴.解得 t=4. 2t8 C图 2∴当 t=4 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3 分)1 1(2)∵E D =t ,CF =2t , ∴S=S + S = ×8×4+ ×2t ×t=16+ t 2.△BCE △BCF 2 2即 S=16+ t 2.(0 ≤t ≤4);………………………………………………………(6 分)(3)①若 EF =EC 时,则点 F 只能在 C D 的延长线上,(2t 4) t 5t 16t 16 ,∵EF 2= 22 2 4t t 16 5t 16t 16 t 16 = 2 .∴t=4 或 t=0(舍去);E C = 2 ,∴ 2 2 2 2 44 t t 16 t 16 =4t 2.∴t,FC 2=4t 2,∴ 23 ; ②若 EC =F C 时,∵EC 2= 22 23 (2t 4) t 5t 16t 16 ③若 EF =F C 时,∵EF 2= ,FC 2=4t 2, 22 2 5t 16t 16 16 83 16 8 3 .∴ 2 =4t 2.∴t = (舍去),t =1 2 43 16 8 3, 时,以 E ,F ,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当 t 的值为 4, 3 角形;………………………………………………………………………………(9 分)B C CFC D E D 2 ,(4)在 Rt △BCF 和 Rt △CE D 中,∵∠BC D=∠C D E =90°,∴Rt △BCF ∽Rt △C E D .∴∠BF C=∠CE D .………………………………………(10 分)∵A D ∥B C ,∴∠B CE=∠CE D .若∠BEC=∠BF C ,则∠BE C=∠BCE .即 BE=B C .t16t 80 ∵BE 2= 2t 16t 80,∴ 2=64.16 8 3 16 8 3 .∴t = (舍去),t = 1 2∴当 t=16 8 3时,∠BEC=∠BFC .……………………………………………(12 分)AB C D 例 2. 解:(1)在正方形 中,AB BC C D 4,B C 90° , DAA M ⊥M N , A M N 90° ,C M N AM B 90° ,Rt △AB M 中,MAB A MB 90°在 , C M N MAB N,Rt △AB M ∽Rt △M C N , CBRt △AB M ∽Rt △M C N (2) , MAB B M M C C N 4x , , 4 x CNx 4x2 CN ,41 x 4x 1 12 y S4·4 x 2x 8 x 2 10 2 2 , 2 4 2 2 梯形ABC Nx 2 y 当 时,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 10. (3)B AM N 90°,A M AB要使△AB M ∽△A M N ,必须有 ,M N B MA M AB由(1)知 , M N M CB M MC ,当点 M 运动到 B C 的中点时,△AB M ∽△A M Nx 2,此时.A D A K BC K D HBC A D H K于 , 于 H ,则四边形例 3.解:(1)如图①,过 、 分别作 是矩形K H AD 3.∴ 在 2Rt △ABK A K AB s in 45 4 2. 4 中, 2 2 B K AB cos 45 4 2 42Rt △C D H H C 5 4 3 在 ∴ 中,由勾股定理得, 22 B C BK K HHC 4 3 3 10ADADNBCBCK HG M(图①)(图②)D D G ∥ AB BC G A D G B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②,过 作 交 于 点,则四边形 M N ∥ ABM N ∥D G B G AD 3∵ ∴ ∴ ∴G C 10 3 7M N C Nt ,C M 10 2t . 由题意知,当 、 运动到t 秒时, D G ∥M N∵ ∴∠N M C ∠DG C 又∠C ∠C∴△M N C ∽△G D C即 t 10 2t 5 7 50 17解得,t (3)分三种情况讨论:N C M C 时,如图③,即t 10 2t10 ①当 ∴t3AD ADNNBCBCEM H M(图④)(图③)M N NCN N E M C E 时,如图④,过 作 于 ②当 ∵∠C ∠C ,D H C NEC 90∴△NE C ∽△D H CN C E CD C H C ∴即 t 5t 5 3 25 ∴t81 1M N M C MM F CN 作 F C NC t 于 F 点. ③当 时,如图⑤,过 2 2 AD∵∠C∠C ,M F C D H C 90∴△M F C ∽△D H C F C M CN ∴H C D CF1B CtH M10 2t2 即3 5 (图⑤) 60 17∴t103 25 8 60 17 综上所述,当t 、t 或t时,△M N C 为等腰三角形即 t 10 2t 5 7 50 17解得,t (3)分三种情况讨论:N C M C 时,如图③,即t 10 2t10 ①当 ∴t3AD ADNNBCBCEM H M(图④)(图③)M N NCN N E M C E 时,如图④,过 作 于 ②当 ∵∠C ∠C ,D H C NEC 90∴△NE C ∽△D H CN C E CD C H C ∴即 t 5t 5 3 25 ∴t81 1M N M C MM F CN 作 F C NC t 于 F 点. ③当 时,如图⑤,过 2 2 AD∵∠C∠C ,M F C D H C 90∴△M F C ∽△D H C F C M CN ∴H C D CF1B CtH M10 2t2 即3 5 (图⑤) 60 17∴t103 25 8 60 17 综上所述,当t 、t 或t时,△M N C 为等腰三角形即 t 10 2t 5 7 50 17解得,t (3)分三种情况讨论:N C M C 时,如图③,即t 10 2t10 ①当 ∴t3AD ADNNBCBCEM H M(图④)(图③)M N NCN N E M C E 时,如图④,过 作 于 ②当 ∵∠C ∠C ,D H C NEC 90∴△NE C ∽△D H CN C E CD C H C ∴即 t 5t 5 3 25 ∴t81 1M N M C MM F CN 作 F C NC t 于 F 点. ③当 时,如图⑤,过 2 2 AD∵∠C∠C ,M F C D H C 90∴△M F C ∽△D H C F C M CN ∴H C D CF1B CtH M10 2t2 即3 5 (图⑤) 60 17∴t103 25 8 60 17 综上所述,当t 、t 或t时,△M N C 为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动点问题 练习(含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动点问题  练习(含答案)

《勾股定理--动点问题》一、单选题1.如图,在△ABC 中,AB =6,BC =8,∠B =90°,若P 是AC 上的一个动点,则AP+BP+CP 的最小值是( )A .14.8B .15C .15.2D .162.如图,Rt △ACB 中,∠ACB =90°,AB =25cm ,AC =7cm ,动点P 从点B 出发沿射线BC 以2cm/s 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当△APB 为等腰三角形时,t 的值为( )A .62596或252B .252或24或12C .62596或24或12D .62596或252或24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 =∠D =90°,连接AC ,∠BAC =45°,∠CAD =30°,CD =2,点P 是四边形ABCD 边上的一个动点,若点P 到AC 的距离为3,则点P 的位置有( )A .4处B .3处C .2处D .1处4.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C =BC =5,AB =8,D 为底边上一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DE ⊥A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则DE+DF =( )A .5B .8C .13D .4.85.已知Rt △BCE 和Rt △ADE 按如图方式摆放,∠A =∠B =90°,A 、E 、B 在一条直线上,AD =3,AE =4,EB =5,BC =12,M 是线段AD 上的动点,N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MN 的长度不可能是( )A .9B .12C .14D .16二、填空题6.如图,已知∠AOM=45°,OA=2,点B是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当△AOB为等腰三角形时,线段OB的长度为 .7.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6,BC=8,P是BC边上的一动点(P不与点B、C重合),∠B=∠APE,边PE与AC交于点D,当△APD为等腰三角形时,则PB的长为 .8.如图,在△ABC中,OA=4,OB=3,C点与A点关于直线OB对称,动点P、Q分别在线段AC、AB上(点P不与点A、C重合),满足∠BPQ=∠BAO.当△PQB为等腰三角形时,OP的长度是 .9.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45°,AB=8,CD为AB边上的高,CD=6,点P为边BC上的一动点,P1,P2分别为点P关于直线AB,AC的对称点,连接P1P2,则线段P1P2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10.如图,∠AOB=90°,点C在OA边上,OA=36cm,OB=12cm,点P从点A出发,沿着AO方向匀速运动,点Q同时从点B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BC方向匀速运动,P、Q两点恰好在C 点相遇,求BC的长度?11.如图,在Rt△ABC中,∠B=90°,AB=7cm,AC=25cm.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1cm/s 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点Q从点B出发沿BC方向以6cm/s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BC的长;(2)当t=2时,求P,Q两点之间的距离;(3)当AP=CQ时,求t的值?12.如图,在Rt△ABC中,∠B=90°,AB=7cm,AC=25cm,点P从点A沿AB方向以1cm/s的速度运动至点B,点Q从点B沿BC方向以6cm/s的速度运动至点C,P、Q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BC的长;(2)运动几秒后,△PBQ是等腰三角形;(3)运动过程中,直线PQ能否平分△ABC的周长,若能,求出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3.如图,在Rt△ABC中,∠C=90°,AB=10cm,AC=6cm,动点P从点B出发,以2cm/秒的速度沿BC移动至点C,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BC的长;(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刻t,使得点P到边AB的距离与点P到点C的距离相等?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如图,已知△ABC中,∠B=90°,AB=16cm,BC=12cm,P、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从点A开始沿A→B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点Q从点B开始沿B→C→A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它们同时出发,同时停止.(1)P、Q出发4秒后,求PQ的长;(2)当点Q在边BC上运动时,出发几秒钟后,△PQB能形成等腰三角形?(3)当点Q在边CA上运动时,出发几秒钟后,△CQB能形成直角三角形?15.某校机器人兴趣小组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场地上开展训练.已知:△ABC中,∠C=90°,AB=5,BC=3;机器人从点C出发,沿着△ABC边按C→B→A→C的方向匀速移动到点C停止;机器人移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移动至拐角处调整方向需要0.5秒(即在B、A处拐弯时分别用时0.5秒).设机器人所用时间为t秒时,其所在位置用点P表示(机器人大小不计).(1)点C到AB边的距离是 ;(2)是否存在这样的时刻,使△PBC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6.如图1,Rt△ABC中,AC⊥CB,AC=15,AB=25,点D为斜边上动点.(1)如图2,过点D作DE⊥AB交CB于点E,连接AE,当AE平分∠CAB时,求CE;(2)如图3,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连接CD,若△ACD为等腰三角形,求AD.17.如图,△ABC中,∠C=90°,AB=10cm,BC=6cm,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 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1)出发2秒后,求△ABP的周长;(2)当t为几秒时,BP平分∠ABC;(3)问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18.如图,已知在Rt△ABC中,∠ACB=90°,AC=8,BC=16,D是AC上的一点,CD=3,点P从B点出发沿射线BC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连接AP.(1)当t=3秒时,求AP的长度(结果保留根号);(2)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3)过点D作DE⊥AP于点E.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能使DE=CD?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t>0).(1)求AC的长及斜边AB上的高;(2)①当点P在AC延长线上运动时,CP的长为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若点P在∠ABC的角平分线上,则t的值为 ;(3)在整个运动中,直接写出△ABP是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度的速度沿折线A﹣B﹣C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t>0).(1)求AC的长.(2)求斜边AB上的高.(3)①当点P在BC上时,PC的长为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若点P在∠BAC的角平分线上,则t的值为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直接写出△PBC是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答案一、单选题1.【思路点拨】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根据垂线段最短,求出BP的最小值即可解决问题.【解题过程】解:∵∠B=90°,AB=6,BC=8,∴AC=AB2+BC2=62+82=10,∵AP+BP+PC=BP+AC=BP+10,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BP⊥AC时,BP的值最小,最小值BP=AB⋅BCAC =245= 4.8,∴AP+BP+CP的最小值=10+4.8=14.8,故选:A.2.【思路点拨】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①当AB=BP时;②当AB=AP时;③当BP=AP时,分别求出BP的长度,继而可求得t值.【解题过程】解:∵∠C=90°,AB=25cm,AC=7cm,∴BC=24cm.①当BP=BA=25时,∴t=252.②当AB=AP时,BP=2BC=48cm,∴t=24.③当PB=PA时,PB=PA=2t cm,CP=(24﹣2t)cm,AC=7cm,在Rt△ACP中,AP2=AC2+CP2,∴(2t)2=72+(24﹣2t)2,解得t=62596.综上,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t=252或24或62596,3.【思路点拨】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得AC、AD、BC和AB的长,然后即可得到点D到AC的距离和点B到AC 的距离,从而可以得到满足条件的点P有几处,本题得以解决.【解题过程】解:∵∠CAD=30°,CD=2,∠D=90°,∴AC=4,AD=AC2−C D2=42−22=23,∴在Rt△ADC中,斜边AC上的高是:AD⋅CDAC =23×24=3,∵AC=4,∠B=90°,∠BAC=45°,∴AB=BC=22,∴在Rt△ABC中,斜边AC上的高是:BC⋅ABAC =22×224=2,∵3<2,点P是四边形ABC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P到AC的距离为3,∴点P的位置在点D处,或者边BC上或者边AB上,即满足条件的点P有3处,故选:B.4.【思路点拨】连接CD,过C点作底边AB上的高CG,根据S△ABC=S△ACD+S△DCB不难求得DE+DF的值.【解题过程】解:连接CD,过C点作底边AB上的高CG,∵AC=BC=5,AB=8,∴BG=4,CG=BC2−B G2=52−42=3,∵S△ABC=S△ACD+S△DCB,∴AB•CG=AC•DE+BC•DF,∴8×3=5×(DE+DF)∴DE+DF=4.8.故选:D.5.【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易求AB=9,AD∥BC,再确定MN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可求出MN的取值范围,进而可求解.【解题过程】解:∵AE=4,EB=5,∴AB=AE+EB=4+5=9,∵∠DAE=∠B=90°,∴∠DAE+∠B=180°,∴AD∥BC,当M点与A点重合,N点与C点重合时,如图,∵∠B=90°,BC=12,∴MN=AB2+BC2=92+122=15;当M点与A点重合,N点与B点重合时,如图,MN=AB=9,∴9≤MN≤15,∴MN的长度不可能是16,故选:D.二、填空题6.【思路点拨】分三种情况,当OB=AB,OA=AB,OA=OB时,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答案.【解题过程】解:当△AOB为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①如图,OB=AB,∴∠O=∠OAB,∵∠AOM=45°,∴∠ABO=90°,∴OB=1;②如图,OA=OB=2;③如图,OA=AB,∴∠O=∠ABO=45°,∴∠A=90°,∴OB=OA2+AB2=2+2=2.综上所述,OB的长为1或2或2.故答案为:1或2或2.7.【思路点拨】需要分类讨论:①当AP=PD时,易得△ABP≌△PCD.②当AD=PD时,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得答案.③当AD=AP时,点P与点B重合.【解题过程】解:①当AP=PD时,则△ABP≌△PCD,则PC=AB=6,故PB=2.②当AD=PD时,∴∠PAD=∠APD,∵∠B=∠APD=∠C,∴∠PAD=∠C,∴PA=PC,过A作AG⊥BC于G,∴CG=4,∴AG=AC2−C G2=62−42=25,过P作PH⊥AC于H,∴CH=3,设PC=x,∴S△APC=12AG•PC=12AC•PH,∴5x=3×PH,x,∴PH=53∵PC2=PH2+CH2,∴x2=(5x)2+9,3(负值舍去),解得:x=92∴PC=9,2∴PB=7;2③当AD=AP时,点P与点B重合,不合题意..综上所述,PB的长为2或72故答案为:2或7.28.【思路点拨】分为三种情况:①PQ=BP,②BQ=QP,③BQ=BP,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即可求解.【解题过程】解:∵OA=8,OB=6,C点与A点关于直线OB对称,∴BC=AB=42+32=5,分为3种情况:①当PB=PQ时,∵C点与A点关于直线OB对称,∴∠BAO=∠BCO,∵∠BPQ=∠BAO,∴∠BPQ=∠BCO,∵∠APB=∠APQ+∠BPQ=∠BCO+∠CBP,∴∠APQ=∠CBP,在△APQ与△CBP中,{∠QAP=∠PCB∠APQ=∠CBP,QP=PB∴△APQ≌△CBP(AAS),∴PA=BC,此时OP=5﹣4=1;②当BQ=BP时,∠BPQ=∠BQP,∵∠BPQ=∠BAO,∴∠BAO=∠BQP,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BQP>∠BAO,∴这种情况不存在;③当QB=QP时,∠QBP=∠BPQ=∠BAO,∴PB=PA,设OP=x,则PB=PA=4﹣x,在Rt△OBP中,PB2=OP2+OB2,∴(4﹣x)2=x2+32,解得:x=7;8∵点P在AC上,∴点P在点O左边,此时OP=7.8.∴当△PQB为等腰三角形时,OP的长度是1或78故答案为:1或7.89.【思路点拨】如图,连接AP1,AP,AP2,作AH⊥BC于H.证明△P1AP2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推出P1P2=2 PA,求出PA的取值范围即可解决问题.【解题过程】解:如图,连接AP1,AP,AP2,作AH⊥BC于H.∵P1,P2分别为点P关于直线AB,AC的对称点,∴AP=AP1=AP2,∠PAB=∠BAP1,∠PAC=∠CAP2,∵∠BAC=45°,∴∠P1AP2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1P2=2AP2=2PA.∵CD⊥AB,∴∠ADC=90°,∠DAC=∠DCA=45°,∴AD=DC=6,∴AC=62>AB,∵AB=8,∴BD=2,BC=BD2+CD2=4+36=210,∵S△ABC=12•BC•AH=12•AB•CD,∴AH=8×6210=12510,∵12105≤PA≤62,∴2455≤P1P2≤12.故答案为2455≤P1P2≤12.三、解答题10.解:∵点P、Q同时出发,且速度相同,∴BC=CA,设BC=xcm,则CA=xcm,∵OA=36cm∴OC=(36﹣x)cm,∵∠AOB=90°∴OB2+OC2=BC2,∴122+(36﹣x)2=x2,解得:x=20,∴BC=20cm.11.解:(1)在Rt△ABC中,∠B=90°,AB=7cm,AC=25cm,∴BC=AC2−A B2=24cm.(2)如图,连接PQ,BP=7﹣2=5,BQ=6×2=12,在直角△BPQ中,由勾股定理得到:PQ=BP2+BQ2=13(cm);(3)设t秒后,AP=CQ.则t=24﹣6t,.解得 t=247秒,AP=CQ.答:P、Q两点运动24712.解:(1)由勾股定理得,BC=AC2−A B2=252−72=24(cm);(2)∵△PBQ是等腰三角形,∠B=90°,∴BP=BQ,则7﹣1×t=6t,解得t=1,∴运动1秒后,△PBQ是等腰三角形;(3)假设直线PQ能平分△ABC的周长,则BP+BQ=12(AB+BC+AC)=12(7+24+25)=28(cm),则7﹣1×t+6t=28,解得t=215,当t=215时,点Q的运动路程为6×215=25.2>24,∴直线PQ不能平分△ABC的周长.13.解:(1)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BC=AB2−A C2=102−62=8(cm);(2)存在,理由如下:如图,当点P恰好运动到∠BAC平分线上时,点P到直线AB的距离与点P到点C的距离相等,由已知可得:BP=2tcm,PC=BC﹣BP=(8﹣2t)cm,连接AP,过点P作PE⊥AB于E,如图所示:则PE=PC=(8﹣2t)cm,在△AEP与△ACP中,{∠PAE=∠PAC∠AEP=∠C=90°AP=AP,∴△AEP≌△ACP(AAS),∴AE=AC=6cm,∴BE=AB﹣AE=10﹣6=4(cm),在Rt△BEP中,由勾股定理得:BP2=BE2+PE2,即(2t)2=42+(8﹣2t)2,解得:t=52,即当t的值为52时,点P到边AB的距离与点P到点C的距离相等.14.解:(1)∵运动时间为4秒,∴BQ=2×4=8(cm),BP=AB﹣AP=16﹣1×4=12(cm),在Rt△PQ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PQ=BQ2+BP2=82+122=413(cm);(2)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BQ=2t(cm),BP=(16﹣t)(cm),根据题意得:2t=16﹣t,解得:t=163,即出发163秒钟后,△PQB能形成等腰三角形;(3)当点Q在CA边上,且△CQB形成直角三角形时,过点B作CA的垂线,垂足即为点Q.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C=AB2+BC2=162+122=20(cm),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BQ=AB⋅BCAC =12×1620=485(cm),在Rt△BCQ中,根据勾股定理得:CQ=BC2−B Q2=122−(485)2=365(cm),(12+365)÷2=9.6(秒),当点Q运动到点A时,△CQB也形成直角三角形,(12+20)÷2=16(秒).∴当点Q在边CA上运动时,出发9.6或16秒钟后,△CQB能形成直角三角形.15.解:(1)△ABC中,∠C=90°,∴AB2=AC2+BC2,∵AB=5,BC=3,∵52=AC2+32,∴AC=4,∴点C到AB边的距离=AC⋅BCAB =3×45= 2.4;故答案为:2.4;(2)存在,使△PBC为等腰三角形时,P在AB上或在AC上,当P在AB上时,①BC=BP,如图1,∵BP=t﹣0.5﹣3,∴t﹣0.5﹣3=3,解得:t=6.5;②CB=CP,如图2,过点C作CD⊥AB于D,则BD=PD,由(1)知:CD=2.4,∵BC=3,∴BD=32−2.42=1.8,∴BP=3.6,∴t=3.6+3+0.5=7.1;③PB=CP,如图3,∴∠B=∠PCB,∵∠ACP+∠PCB=∠A+∠B=90°,∴∠ACP=∠A,∴AP=CP=BP=2.5,∴t=2.5+0.5+3=6;当P在AC上,如图4,CB=CP=3,∴t=3+5+0.5+0.5+4﹣3=10.综上所述,t的值为6.5或7.1或6或10.16.解:(1)∵AC⊥CB,AC=15,AB=25∴BC=20,∵AE平分∠CAB,∴∠EAC=∠EAD,∵AC⊥CB,DE⊥AB,∴∠EDA=∠ECA=90°,∵AE=AE,∴△ACE≌△ADE(AAS),∴CE=DE,AC=AD=15,设CE=x,则BE=20﹣x,BD=25﹣15=10在Rt△BED中∴x2+102=(20﹣x)2,∴x=7.5,∴CE=7.5.(2)①当AD=AC时,△ACD为等腰三角形∵AC=15,∴AD=AC=15.②当CD=AD时,△ACD为等腰三角形∵CD=AD,∴∠DCA=∠CAD,∵∠CAB+∠B=90°,∠DCA+∠BCD=90°,∴∠B=∠BCD,∴BD=CD,∴CD=BD=DA=12.5,③当CD=AC时,△ACD为等腰三角形,如图1中,作CH⊥BA于点H,则12•AB•CH=12•AC•BC,∵AC=15,BC=20,AB=25,∴CH=12,在Rt△ACH中,AH=AC2−C H2=9,∵CD=AC,CH⊥BA,∴DH=HA=9,∴AD=18.17.解:(1)∵∠C=90°,AB=10cm,BC=6cm,∴有勾股定理得AC=8cm,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出发2秒后,则CP=2cm,那么AP=6cm.∵∠C=90°,∴由勾股定理得PB=210cm∴△ABP的周长为:AP+PB+AB=6+10+210=(16+210)cm;(2)如图2所示,过点P作PD⊥AB于点D,∵BP平分∠ABC,∴PD=PC.在Rt△BPD与Rt△BPC中,{PD=PCBP=BP,∴Rt△BPD≌Rt△BPC(HL),∴BD=BC=6 cm,∴AD=10﹣6=4 cm.设PC=x cm,则PA=(8﹣x)cm在Rt△APD中,PD2+AD2=PA2,即x2+42=(8﹣x)2,解得:x=3,∴当t=3秒时,AP平分∠CAB;(3)若P在边AC上时,BC=CP=6cm,此时用的时间为6s,△BCP为等腰三角形;若P在AB边上时,有两种情况:①若使BP=CB=6cm,此时AP=4cm,P运动的路程为12cm,所以用的时间为12s,故t=12s时△BCP为等腰三角形;②若CP=BC=6cm,过C作斜边AB的高,根据面积法求得高为4.8cm,根据勾股定理求得BP=7.2cm,所以P运动的路程为18﹣7.2=10.8cm,∴t的时间为10.8s,△BCP为等腰三角形;③若BP=CP时,则∠PCB=∠PBC,∵∠ACP+∠BCP=90°,∠PBC+∠CAP=90°,∴∠ACP=∠CAP,∴PA=PC ∴PA=PB=5cm∴P的路程为13cm,所以时间为13s时,△BCP为等腰三角形.∴t=6s或13s或12s或 10.8s 时△BCP为等腰三角形.18.解:(1)根据题意,得BP=2t,PC=16﹣2t=16﹣2×3=10,AC=8,在Rt△AP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P=AC2+PC2=164=241.答:AP的长为241.(2)在Rt△ABC中,AC=8,BC=16,根据勾股定理,得AB=64+256=320=85若BA=BP,则 2t=85,解得t=45;若AB=AP,则BP=32,2t=32,解得t=16;若PA=PB,则(2t)2=(16﹣2t)2+82,解得t=5.答: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为45、16、5.(3)①点P在线段BC上时,过点D作DE⊥AP于E,如图1所示:则∠AED=∠PED=90°,∴∠PED=∠ACB=90°,∴PD平分∠APC,∴∠EPD=∠CPD,又∵PD=PD,∴△PDE≌△PDC(AAS),∴ED=CD=3,PE=PC=16﹣2t,∴AD=AC﹣CD=8﹣3=5,∴AE=4,∴AP=AE+PE=4+16﹣2t=20﹣2t,在Rt△APC中,由勾股定理得:82+(16﹣2t)2=(20﹣2t)2,解得:t=5;②点P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过点D作DE⊥AP于E,如图2所示:同①得:△PDE≌△PDC(AAS),∴ED=CD=3,PE=PC=2t﹣16,∴AD=AC﹣CD=8﹣3=5,∴AE=4,∴AP=AE+PE=4+2t﹣16=2t﹣12,在Rt△APC中,由勾股定理得:82+(2t﹣16)2=(2t﹣12)2,解得:t=11;综上所述,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当t的值为5或11时,能使DE=CD.19.解:(1)在△ABC中,∠ACB=90°,AB=5,BC=3,由勾股定理得:AC=4.设斜边AB上的高为h,∵12AB•h=12AC•BC,∴5h=3×4,∴h=2.4.∴AC的长为4,斜边AB上的高为2.4;(2)已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A﹣C﹣B﹣A运动,①当点P在CB上时,点P运动的长度为:AC+CP=2t,∵AC=4,∴CP=2t﹣AC=2t﹣4.故答案为:2t﹣4.②若点P在∠ABC的角平分线上,则:设PM=PC=y,则AP=4﹣y,在Rt△APM中,AM2+PM2=AP2,∴22+y2=(4﹣y)2,解得y=32,(4−32)÷2=54,即若点P在∠ABC的角平分线上,则t的值为54.故答案为:54.(3)当AB作为底边时,如图所示:∵APAM =AP2.5=54,∴AP=3.125,此时t=3.125÷2=1.5625;当AB作为腰时,如图所示:AP1=AB=5,此时t=5÷2=2.5;AP2=2AC=8,此时t=4,综上,t的值为1.5625或2.5或4.20.解:(1)∵在△ABC中,∠ACB=90°,AB=10,BC=6,∴AC=AB2−B C2=102−62=8;(2)设边AB上的高为h则S△ABC =12AC⋅BC=12AB⋅h,∴12×6×8=12×10⋅h,∴h=245,答:斜边AB上的高为245;(3)①当点P在BC上时,点P运动的长度为AB+BP=2t,则PC=BC﹣BP=6﹣(2t﹣10)=6﹣2t+10=16﹣2t;②当点P'在∠BAC的角平分线上时,过点P作PD⊥AB,如图:∵AP平分∠BAC,PC⊥AC,PD⊥AB,∴PD=PC,有①知,PC=16﹣2t,BP=2t﹣10,∴PD=16﹣2t,在Rt△ACP和Rt△ADP中,{AP=APPD=PC,∴Rt△ACP≌Rt△ADP(HL),∴AD=AC=8,又∵AB=10,∴BD=2,在Rt△BDP中,由勾股定理得:22+(16﹣2t)2=(2t﹣10)2,解得:t=20.3.故答案为:①16﹣2t;②203(4)由图可知,当△BCP是等腰三角形时,点P必在线段AB上,①当点P在线段AB上时,若BC=BP,则点P运动的长度为AP=2t,∵AP=AB﹣BP=10﹣6=4,∴2t=4,∴t=2;②若PC=BC,如图,过点C作CH⊥AB于点H,则BP=2BH,在△ABC中,∠ACB=90°,AB=10,BC=6,AC=8,∴AB•CH=AC•BC,∴10CH=8×6,∴CH=245,在Rt△BCH中,由勾股定理得:BH=BC2−C H2=62−(245)2=185= 3.6,∴BP=2BH=7.2,∴点P运动的长度为:AP=AB﹣BP=10﹣7.2=2.8,∴2t=2.8,∴t=1.4;③若PC=PB,如图所示,过点P作PQ⊥BC于点Q,则BQ=CQ=12×BC=3,∠PQB=90°,∴∠ACB=∠PQB=90°,∴PQ∥AC,∴PQ为△ABC的中位线,∴PQ=12×AC=12×8=4,在Rt△BPQ中,由勾股定理得:BP=BQ2+PQ2=32+42=5,点P运动的长度为AP=2t,AP=AB﹣BP=10﹣5=5,∴2t=5,∴t=2.5.综上,t的值为1.4或2或2.5.。

动点问题(含答案)

动点问题(含答案)

动点问题1.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判定,难易程度适中.2. 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证明出结论(1),再利用结论(1)和矩形的判定证明结论(2),再对(3)进行判断.解答时不仅要注意用到前一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前一问题为下一问题提供思路,有相似的思考方法.是矩形的判定和正方形的性质等的综合运用.3. 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此题繁杂,难度中等,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考查学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4. 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cm.(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点评:本题考查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的边的特点.5.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点M从点A开始,沿边AD向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点评:考查了等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动点问题是中考的重点内容.6.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出发,沿射线DA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P、Q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2)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7. 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错误!错误!1。

八年级数学动点专题(人教版)(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动点专题(人教版)(含答案)

动点专题(人教版)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1.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90°,AD=12,BC=24,动点P从点A出发沿AD向点D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P,Q同时出发,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连接PQ,DQ.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秒时,△PDQ≌△CQD.A.6B.5C.4D.3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2.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AD=10,点E为边AD上一点,且AE=7.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向点C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连接AP,DP.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 秒.当t为( )秒时,△DCP≌△CDE.A.7B.3C. D.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3.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0cm,BC=8cm,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2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秒时,△BPD与△CQP可能全等.A. B.C.3D.3或4答案:B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4.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cm,BC=6cm,点E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1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点C向点D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E与△CQP全等,则点Q的运动速度是( )A. B.C. D.答案:A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5.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DC=4,AD=BC=5.延长BC到点E,使CE=2,连接DE.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秒时,△ABP和△DEC全等.A.2B.2或12C.1D.1或6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6.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20cm,BC=4cm,动点P以4cm/s的速度从B点出发,沿BA 方向向点A移动,同时动点Q以1cm/s的速度,沿CD方向向点D移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则当t为( )秒时,线段PQ恰好平分长方形ABCD的面积.A.3B.4C.5D.6答案:B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C=4,BC=6,动点M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时,△MNC是以MN为底的等腰三角形.A.1B.2C.3D.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8.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B=90°,AB=6m,BC=8m,动点P以3m/s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以2m/s的速度从点C出发,沿CB方向向点B移动;当P,Q两点中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则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当t为( )秒时,△PQC是以PQ为底的等腰三角形.A.2B.5C. D.答案:A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9.已知:如图1,点G是BC的中点,点H在AF上,动点P以每秒2cm的速度沿图1的边线运动,运动路径为:G—C—D—E—F—H,相应的△ABP的面积y()关于运动时间t (s)的图象如图2.若AB=6cm,则下列四个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有( )①图1中的BC长是4cm;②图2中的M点表示第4秒时y的值为24;③图1中的CD长是4cm;④图2中的N点表示第12秒时y的值为18.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10.如图1,在长方形ABCD中,动点P从B点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BC-CD-DA运动到A 点停止,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s),△ABP的面积为y(),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 ).A.4B.8C.10D.16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七年级动点问题20道含答案

七年级动点问题20道含答案

七年级动点问题20道含答案一、七年级动点问题20道1. 函数$y=3cos\frac{3\pi x}{4}$的图像称作:(A.余弦曲线)2. 斜率等于负一,斜截式为$y=7x-5$的直线称作:(B.负斜率直线)3. 求函数$f(x)=x^3-7x+2$在$x=2$处取得最大值:(D.8)4. 直线$y=mx+b$中,m 为:(A.斜率)5. 闭合曲线$\frac{x^2}{4}+\frac{y^2}{9}=1$在$x$=4处的坐标是:(C. $(4,\frac{3}{2})$)6. 函数$f(x)=2x^{2}-3$的最小值是:(B. -3)7. 函数$f(x)=\frac{x^2}{2}+1$的图像是:(A.抛物线)8. 函数$f(x)=2x+5$的大致图象是:(B.直线)9. 三维坐标中,z 轴表示的为:(C.高度)10. 绘制抛物线需要:(A.二个点)11. 点$A(-1,2)$绕原点旋转$90^{\circ}$后,其新坐标是:(B. $(2,-1)$)12. 子弹以15米/秒的速度射出,它从出射点到返回出射点所需要的时间为:(B.2秒)13. 平面内的向量$\overrightarrow{a}$和$\overrightarrow{b}$的夹角为30°,且$|\overrightarrow{a}|=3$,$|\overrightarrow{b}|=4$,则$\overrightarrow{a}\cdot\overrightarrow{b}$ 为:(D.6)14. 直线$y=2/3x-3$的斜率为:(B. 2/3)15.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为$60^{\circ}$,则这个三角形是:(D.等腰三角形)16. 半径为4的圆的面积为:(B.50.27公分平方)17. 在正方形ABCD中,点P到边AB的距离是4,A点到点P的垂直平分线的距离为:(D. 2)18. 圆$x^{2}+y^{2}+8x+2y-13=0$的圆心坐标是:(C. (-4, -1))19. $f(x)=-2x^2+4$的最小值是:(A. 0)20. 角A,B,C构成的夹角是60度,AB=5,BC=7,AC=:(B. 8)二、七年级动点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练习一下关于七年级动点的知识吧!首先,对于函数问题,函数$y=3cos\frac{3\pi x}{4}$的图像应当称作余弦曲线。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动点专题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 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 H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 H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 =1,点D,E在直线B C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 AC=30°,∠DA 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 AC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AEDCB 图2H M NG PO A B 图1 x yC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 BC中,∠BAC =90°,AB=AC =22,⊙A 的半径为1.若点O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相切时, △AO C的面积.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1.(09年徐汇区)如图,ABC ∆中,10==AC AB ,12=BC ,点D 在边BC 上,且4=BD ,以点D 为顶点作B EDF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射线CA 于点F . (1)当6=AE 时,求AF 的长;(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求BE 的长;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的长.AB C O 图8HAB CDEOlA ′(二)线动问题2,在矩形A BCD 中,AB =3,点O 在对角线A C上,直线l过点O ,且与AC 垂直交AD于点E .(1)若直线l 过点B,把△ABE 沿直线l 翻折,点A 与矩形A BCD的对称中心A '重合,求BC 的长; (2)若直线l 与AB 相交于点F,且AO=41AC,设AD 的长为x ,五边形BCDEF 的面积为S.①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 的取值范围;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 ,以A 为圆心,以-x 43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l 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三)面动问题3.如图,在ABC ∆中,6,5===BC AC AB ,D 、E 分别是边AB 、AC 上的两个动点(D 不与A 、B 重合),且保持BC DE ∥,以DE 为边,在点A 的异侧作正方形DEFG .(1)试求ABC ∆的面积;(2)当边FG 与BC 重合时,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 (3)设x AD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4)当BDG ∆是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AD 的长.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C一、 特殊探路,一般推证例2:(2004年广州市中考题第11题)如图,⊙O 1和⊙O2内切于A,⊙O1的半径为3,⊙O2的半径为2,点P为⊙O1上的任一点(与点A 不重合),直线PA 交⊙O2于点C,PB 切⊙O2于点B ,则PCBP的值为(A)2 (B)3 (C)23(D)26二、 动手实践,操作确认例4(2003年广州市中考试题)在⊙O中,C 为弧AB 的中点,D 为弧A C上任一点(与A 、C 不重合),则(A)A C+CB=AD+DB (B) A C+C B<AD+DB(C) AC+CB >A D+D B (D) AC+C B与AD+DB 的大小关系不确定例5:如图,过两同心圆的小圆上任一点C 分别作小圆的直径CA 和非直径的弦CD ,延长CA 和C D与大圆分别交于点B 、E,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AB DE = (B )AB DE >(C)AB DE <(D )AB DE ,的大小不确定三、 建立联系,计算说明例6: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 上,且DM=1,N为对角线A C上任意一点,则DN +MN 的最小值为 .BMND CBA以圆为载体的动点问题中,AC=5,BC=12,∠ACB=90°,P是AB边上的动点(与点A、B不重例1.在Rt ABC合),Q是BC边上的动点(与点B、C不重合),当PQ与AC不平行时,△CPQ可能为直角三角形吗?若有可能,请求出线段CQ的长的取值范围;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练习-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C表示数c,b是最大的负整数,且a,c满足︱a+3︱+︱c-5 ︱=0(1)a=,b=,c=.(2)如果点P表示的数为x,当P点到B、C两点的距离之和为8时,x=(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BC=.(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3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

2.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a+4|+(b-3)2=0.(1)则a=,b=;并将这两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A,B表示出来;(2)数轴上在B点右边有一点C到A、B两点的距离和为11,若点C的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x,求x的值;(3)若点A,点B同时沿数轴向正方向运动,点A运动的速度为2单位/秒,点B运动的速度为1单位/秒,若|AB|=4,求运动时间t的值.3.已知数轴上有A,B两点,分别代表-40,2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其中甲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处时运动停止.乙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1)A,B两点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乙到达A点时一共运动了秒.(2)甲、乙在数轴上运动,经过多少秒相遇?(3)多少秒时,甲、乙相距10个单位长度?(4)若乙到达A点后立刻掉头并保持速度不变,则甲到达B点前,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所对应的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4.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C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c满足|a+2|+(c−6)2=0.(1)a=,b=,c=;(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点A与点C重合,则数轴上折痕所表示的数为,点B与数表示的点重合,原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3)动点P、Q同时从原点出发,点P向负半轴运动,点Q向正半轴运动,点Q的速度是点P 速度的3倍,2秒钟后,点P到达点A.①点P的速度是每秒▲ 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 个单位长度;②经过几秒钟,点P与点Q相距12个单位长度.5.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可以看到终点表示的数是-2.已知点A,B是数轴上的点,完成下列各题.(1)若点A表示数-2,将A点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此时A,B两点间的距离是.(2)若点A表示数3,将A点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B;此时A,B两点间的距离是.(3)若A点表示的数为m,将A点向右移动n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t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终点B6.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a、b满足|a+2|+|b−3|=0;(1)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2)若在原点O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当t=1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当t=3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②试探究: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可能相等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请直接写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7.如图,已知点A、B、C是数轴上三点,O为原点.点C对应的数为3,BC=2,AB=6.(1)则点A对应的数是、点B对应的数是;(2)动点P、Q分别同时从A、C出发,分别以每秒8个单位和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M在线段AP上,且AM=MP,N在线段CQ上,且CN=14CQ,设运动时间为t(t>0).①求点M、N对应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猜想MQ的长度是否与t无关为定值,若为定值请求出该定值,若不为定值请说明理由;③探究t为何值时,OM=2BN.8.数轴上点A表示的有理数为20,点B表示的有理数为﹣10,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往左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返回,返回过程中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运动至点A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1)当t=5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2)在点P往左运动的过程中,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当点P与原点距离5个单位长度时,t的值为.9.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1)请写出与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M所对应的数;(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你知道C点对应的数是多少吗?(3)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请问:当它们运动多少时间时,两只蚂蚁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长度?10.在数轴上,如果A点表示的数记为a,点B表示的数记为b,则A、B两点间的距离可以记作|a-b|或|b-a|,我们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用两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如图,在数轴上,点A,O,B表示的数为-10,0,12.(1)直接写出结果,OA=,AB=.(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①若点P为线段AB的中点,则x=.②若点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则|x+10|+|x-12|的化简结果是.(3)动点M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在A,B之间向右运动,同时动点N从B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在A,B之间往返运动,当点M运动到B时,M和N两点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是否存在t值,使得OM=ON?若存在,请直接写出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如图.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10和20.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Q同时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 53、如图,在Rt ABC△中,9060ACB B∠=∠=°,°,2BC=.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 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AB=4,AC∴AO=12AC.在Rt△AOD中,∠A=300,∴AD=2.∴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是菱形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备用图)CEDNM CDMCEM(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AD +BE ;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1)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 ∵△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 (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 ∵∠ADC=∠CEB=∠ACB=90° ∴∠ACD=∠CBE , 又∵AC=BC ,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解:(1)正确.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BM BE ∴=.45BME ∴∠=°,135AME ∴∠=°.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AME ECF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ADF CGB图1A DFADFC GE B 图2ADFC GB M ADFNDAE BEA∴∠=∠.NAE CEF∴∠=∠.ANE ECF∴△≌△(ASA).AE EF∴=.6、如图, 射线MB上,MB=9,A是射线MB外一点,AB=5且A到射线MB的距离为3,动点P从M沿射线MB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的运动时间为t.求(1)△PAB为等腰三角形的t值;(2)△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3)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7、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 BC∥交CD于点F.46AB BC==,,60B=︒∠.求:(1)求点E到BC的距离;(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 EF⊥交BC于点M,过M作MN AB∥交折线ADC 于点N,连结PN,设EP x=.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 M 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 DEBFCA DEBFCA DEBFC图1 图2A DEBFCPNM图3A DEBFCPNM(第25题)解(1)如图1,过点E 作EG BC ⊥于点G . ∵E 为AB 的中点, ∴122BE AB ==.在Rt EBG △中,60B =︒∠, ∴30BEG =︒∠.∴112BG BE EG ====,即点E 到BC(2)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PM EF EG EF ⊥⊥,, ∴PM EG ∥.∵EF BC ∥, ∴EP GM =,PM EG == 同理4MN AB ==. 如图2,过点P 作PH MN ⊥于H ,∵MN AB ∥,∴6030NMC B PMH ==︒=︒∠∠,∠.∴122PH PM == ∴3cos302MH PM =︒=. 则35422NH MN MH =-=-=.在Rt PNH △中,PN === ∴PMN △的周长=4PM PN MN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 PN =时,如图3,作PR MN ⊥于R ,则MR NR =.类似①,32MR =.∴23MN MR ==. ∵MNC △是等边三角形,∴3MC MN ==.此时,6132x EP GM BC BG MC ===--=--=.图3A D E BFCPN M图4A D EBF CP MN 图5A D EBF (P ) CMN GGRG图1 A D E BF CG图2A D E BFCPNMG H当MP MN =时,如图4,这时MC MN MP ===此时,615x EP GM ===-= 当NP NM =时,如图5,30NPM PMN ==︒∠∠. 则120PMN =︒∠,又60MNC =︒∠, ∴180PNM MNC +=︒∠∠. 因此点P 与F 重合,PMC △为直角三角形. ∴tan301MC PM =︒=. 此时,6114x EP GM ===--=. 综上所述,当2x =或4或(5-时,PMN △为等腰三角形.8、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cm/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 ∵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②∵P Q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厘米/秒。

(2)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1532104x x =+⨯,解得803x =秒. ∴点P 共运动了803803⨯=厘米. ∵8022824=⨯+,∴点P 、点Q 在AB 边上相遇,∴经过803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边AB 上相遇.9、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 中,AB =4,∠BAD =120°,△AEF 为正三角形,点E 、F 分别在菱形的边BC .CD 上滑动,且E 、F 不与B .C .D 重合.(1)证明不论E 、F 在BC .CD 上如何滑动,总有BE =CF ;(2)当点E 、F 在BC .CD 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 和△CEF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答案】解:(1)证明:如图,连接AC∵四边形ABCD 为菱形,∠BAD =120°, ∠BAE +∠EAC =60°,∠F AC +∠EAC =60°, ∴∠BAE =∠F A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