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以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李大钊等人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该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统一、完整地认识。
毛泽东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世界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激烈的国家之一,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
这些情况,尤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极其尖锐,造成了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引发了伟大的近代中国革命。
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可是,无论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以辛亥革命为例。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高潮。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因而成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不敢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反封建也是不彻底的,仅满足于从封建帝制到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样一个政体的变化,而忽略了必须变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为资产阶级专政这样一个根本的国体问题;也不敢放手发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主要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在革命中也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作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坚强支柱。
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那时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到遵义会议前,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和遭受重大挫折、面临生存危机的曲折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毛泽东等人还总结创立了一整套机动灵活的红军作战原则。
运用这些原则,红军以弱胜强,连续打破国民党军多次大规模“围剿”,根据地和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
教条主义者轻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迷信本本和外国经验,把毛泽东等人从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斥为“狭隘经验论”,排斥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全盘否定毛泽东等总结的行之有效的红军作战原则,最终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 单击以上画面播放视频,单击画面以外进入下一幻灯片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பைடு நூலகம்表中国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 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 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 痛苦与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 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 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真是饱经苦难才 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 论。
——列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向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 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 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 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 主义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它 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指导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革命性和实践性
❖ 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理论本质——革命性和批判性,马克思主 义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相统一的基础上,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为目的学说,因而必然是革命的实践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 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 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 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
实践与发展的代表人物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他们在战争中不断总 结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实践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包括游击战争理论、人民战争理论、党的建设理 论等,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 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通过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和俄国的十月革命传入中国, 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接受。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 ,并领导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起义。
初步探索的代表人物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 初步探索。
初步探索的主要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研 究、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中国革命道路的 探索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革命思想和理论体系。
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 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
0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02
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
03
抗美援朝与国际关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 要成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 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和 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 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摘要: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则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一部中国共产党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 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也是将实践经验升华, 先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向前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 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创立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
1 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历史的中国, 在古代农业社会有着5000 年文明, 并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 年。
但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这个已在内腐的庞然大物轰然坍塌, 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
承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传统的先进中国人, 前仆后继,上下求索, 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能够使中国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真理。
中国共产党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始, 就是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 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其作为观察和改造国家的工具。
但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后才获得的。
在1927 年8 月以后, 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进行城市武装暴动, 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 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这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 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 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2.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过程中的错误。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成功。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远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从全球角度来看,自马克思主义形成至今,发展过程,大致可以把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时期,他们在西欧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为贫困的劳动人民指明了生活的方向,是马克思形成,并成为一种指导思想,使理想的空想主义落到的实践上。
第二阶段是列宁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取得第一次成功,使理论较好的应用到现实中,并且列宁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做了一定的补充和丰富,为以后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铺垫,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发展的重要时期,此过程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实事求是,学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并且在理论指导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我们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趋势是:由西方到东方,由理论到实践,有构想到现实。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较明显的优势和较强的生命力。
就第一阶段而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刻的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在于资产阶级通过占有无产阶级所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的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值。
因而资本主义全部经济关系在及其上层建筑必须以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来加以解释。
在充分承认资本主义特定于特定的历史阶级存在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一阶段的根本贡献是在于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主义到现实的跨越,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中考: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一、马克思主义简介
1、三大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3、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主要内容:
①提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理论。
②提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共产主义社会。
③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经济上实行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被称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恩格斯老师说:生产力是决定的因素,经济是基础,但归根结底生产和生产力是最重要的,这是从历史长河的角度上分析问题。
若把历史分成一个一个片段,就不能永远把生产力放为决定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可以是文化,可以是教育,可以是宗教,甚至可以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思想,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时诞生的一种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分析理论,它被认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挑战。
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却是十分不同寻常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开始接触到这一学说开始,马克思主义就被视为一种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同西方资本主义相对抗的思想。
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它的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外国,却在中国找到了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及早期发展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随着西方知识分子和先进思想的传入,进入了中国领土。
当时,以《天地会宪法》领导层为首的中国领袖开始认识到,只有中国站起来,才能够抵御外国的侵略,也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独立。
马克思主义这一对社会现实和历史进行分析的理论体系,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指导思想。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翻译、阅读西方著作、进行学术研究等方式传播并学习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青年思想者,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将其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创办了同盟会的马克思主义组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中产知识分子中,这些人渴望通过科学理论来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他们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解释中国的历史和当前的困境。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大部分都与外国侵略、民族压迫和内部的社会压迫有关。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种被广泛认同的政治思想体系,特别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等革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大量应用。
毛泽东在其1919年发表的《新民说》中,对马克思主义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各种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意识到,中国的政治变革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
他在《实践论》中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理念,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唯物史观”的深入理解。
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整理版
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
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
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
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毛泽东思想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
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的求索能力。
他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井冈山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等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迥异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像西方主要解决阶级问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是一支中间力量,可以争取为革命的同盟军,而不能像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时将其视为革命对象;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而不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把城市无产阶级作为主要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首先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而不是像十月革命那样,首先举行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指导意义。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历程经历了一系列阶段,不断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衍化出丰富而复杂的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学生留学日本、欧洲,接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思想。
其中,陈独秀等人通过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掀起了一波波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所吸收并发扬光大。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等革命者不断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贯彻。
中国党和政府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承和创新,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五、结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是一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篇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也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以上就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
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0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经验与启示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总结词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和 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摆脱教条主义 、本本主义的束缚,才能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 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把握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推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进程。
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继续总结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 失误和错误。这些成就和失误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
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
1 2 3
初步构建的贡献
初步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丰富和发展的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丰富和发展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坚持把党的领导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把党的领导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把党的领导与群众 实践相结合,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发 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 程。
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诞生于19世纪欧洲,旨在解析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融合了中国革命和现实条件的特点,逐渐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这一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该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自由的口号,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铺平了道路。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萌芽与发展的重要节点。
五四运动呼唤的是国家独立、民主自由,同时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思想。
此后,一批热衷于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开始致力于思想的革新和社会的变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者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成功地引领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石。
在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化,不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而且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期间,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马克思中国化也在此背景下经历了新的发展。
中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保持其实践性和活力。
总的来说,马克思中国化是一个与中国现实和革命条件相结合的过程。
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的吸收继承,又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创新。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社会得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发展,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过程-最新年文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过程-最新年文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科学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经历了由浅到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少数人到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与传播关于马克思主义何时引入中国,学术界有三种说法。
一种是在1987年9月10日,陈铨亚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一文中提出,第二种是学术界普遍认为,1899年传入中国。
第三种说法是1902年传入中国说。
在1987年9月10日,陈铨亚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一文,在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最早于1898年传入中国。
陈文认为,中国最早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中文著作是英人克卡扑(kirkup)所著的《社会主义史》。
唐宝林1998年4月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一文,指出此种说法有误,《泰西民法志》实际出版于1912年,是“宣统三年岁次辛亥上海商务印书馆代印”,“西历一千九百十二年上海广学会藏版”。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2期发表王也扬的文章《关于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的一个说法之误》,支持了唐宝林的说法。
在1987年以前,学界共同看法是1899年刊发在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第121期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中国人蔡尔康撰文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译文,首次将马克思的名字介绍到中国。
《大同学》是由本杰明明颉德著,李提摩太翻译,蔡尔康撰文的,在《万国公报》分期刊发,后于1899年5月成书出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党的一大:明确了最终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大: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党的四大:坚持无产阶级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①创建了工农红军②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权③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3、“左”倾错误,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①党在幼年时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②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4、遵义会议(1935年)①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②纠正“左”倾错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5、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①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②党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6、延安整风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成为全党共识②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成熟的科学体系7、党的七大①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②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10、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它的具体运用,却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是因为它是科学、是正确的方法,并且通过中国化为中国人民所掌握,从而满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要。
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展开了深刻的影响与转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思潮,经历了从接触、传播到独立创新的多个阶段。
本文将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深远影响。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1898年的“戊戌变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传入。
变法派推崇西方现代文明,并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选项。
然而,由于变法运动的失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了阻碍。
2. 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1919年的五四运动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更加深入的理解与研究。
工人运动逐渐崛起,开始积极寻求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途径,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原则。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研究的重要载体。
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推广,并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的结合以革命战争为主要手段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在长时间战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实现了中国的革命胜利。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显著影响和独特创新。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过程经历了多次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相互结合,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路径。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仅影响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
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片断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
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胡锦涛2011年七一讲话)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就是要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国现代化、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
经过五四时期以来李大钊等人的历史铺垫,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正前进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过去通常认为,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等人才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肇始于李大钊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有近百年之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李大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者。
李大钊的探索,比较系统地体现在以下四大层面上。
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基本原则的最初哲学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李大钊通过“三个统一”的哲学探讨,已接近于提出这一基本原则:一是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辩证法、共殊观萌芽。
在《史学要论》中,李大钊提出,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统一,是建立现代历史科学的三大目的与要义之一;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实践论思想萌芽。
李大钊将这一原则概括为“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这个独特提法,继承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思想,又开了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先河;三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思想萌芽。
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
在“马克思的时代环境”与“我们中国的时代环境”中,李大钊比较强调具体分析中国实际这一面。
国情观——科学分析中国矛盾特殊性与农民问题的最初探索。
李大钊的国情观,包含以下内容:中国国情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要具体分析中国国情特殊性,决不能“言吾国情于不顾”,简单照搬西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最大特殊性,就在于不是一般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而在于“帝国主义及那媚事列强的军阀的二重压迫”;从经济基础层面看中国最大国情,“中国是一个农国”,以农立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就是要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国现代化、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
经过五四时期以来李大钊等人的历史铺垫,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正前进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过去通常认为,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等人才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肇始于李大钊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有近百年之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李大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者。
李大钊的探索,比较系统地体现在以下四大层面上。
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基本原则的最初哲学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李大钊通过“三个统一”的哲学探讨,已接近于提出这一基本原则:一是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辩证法、共殊观萌芽。
在《史学要论》中,李大钊提出,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统一,是建立现代历史科学的三大目的与要义之一;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实践论思想萌芽。
李大钊将这一原则概括为“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这个独特提法,继承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思想,又开了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先河;三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思想萌芽。
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
在“马克思的时代环境”与“我们中国的时代环境”中,李大钊比较强调具体分析中国实际这一面。
国情观——科学分析中国矛盾特殊性与农民问题的最初探索。
李大钊的国情观,包含以下内容:中国国情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要具体分析中国国情特殊性,决不能“言吾国情于不顾”,简单照搬西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最大特殊性,就在于不是一般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而在于“帝国主义及那媚事列强的军阀的二重压迫”;从经济基础层面看中国最大国情,“中国是一个农国”,以农立国。
农民问题、土地问题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广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的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
中国民主革命道路观——“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的最初探索。
众所周知,1939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三大主要的法宝”。
事实上,“三大法宝”的最初探索者是李大钊。
第一,他是统一战线的最早指导者,与孙中山联手指导国共第一次合作,在1923年6月党的三大上他还最早独立地提出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
第二,他是武装斗争的最早探索者。
早在1921年3月,李大钊就提出武装斗争的闪光思想:“自由的花是经过革命的血染,才能发生的”。
第三,他是党的建设的最早探索者。
从建党时期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在党的建设上起重要作用者,首推李大钊和陈独秀。
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思想萌芽。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的文化观,具有极其鲜明的两大特色:一是综合更广,二是创新更大。
首先,倡导的东西文化互补论,把“东西互动、双翼前进”作为创造世界新型文明的历史必由之道。
其次,李大钊把中国古典辩证法、西方近代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文化革新论三者熔为一炉,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少年中国论和青春哲学论,借以阐明中华文明现代革新的历史命运及在创造世界新型文明中的特殊使命。
在上述四个层面上,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最初探索,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现两次飞跃的理论源头与历史铺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行统一之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贡献最大、最富成效的是毛泽东思想。
在这方面,毛泽东有七大理论贡献与哲学创新:第一,毛泽东在1937年七八月间,发表了《实践论》与《矛盾论》,“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奠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之作和典型代表。
其中《实践论》的副标题特别指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最后尾声之处又画龙点睛:“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体现出了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血脉相连与思想升华。
第二,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总结反对本本主义与“两论”创作的宝贵历史经验与科学认识论,产生一个思想升华,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
第三,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论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创立了“近代中国国情论”。
他从哲学高度,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并分析了中国农民问题、土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第四,毛泽东在1939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论著中,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三大法宝”。
此外,他还开辟了一条迥然不同于法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的崭新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第五,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其中包括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这些既不同于西方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纲领,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六,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要求突破苏联模式,探寻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第七,毛泽东倡导用中国化、大众化的语言文字,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富于民族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但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学术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工作,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远未能完成。
此外,毛泽东晚年出现了思想逆转和简单化倾向,如把辩证法规律仅仅归结为对立统一规律一条,又把对立统一规律,仅仅归结为一分为二,认为讲合二而一就是修正主义、阶级调和,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斗争哲学,仅仅强调一个“斗”字,这就走向了反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化之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中,邓小平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化之道。
这条具体道路,就是邓小平首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苏联模式,实现了六大理论创新:第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论。
从马克思到列宁、毛泽东,他们都曾经长期生活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时代中。
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世界形势的崭新变化,邓小平将时代主题概括为“和平与发展”,扬弃了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论,为社会主义的模式转换论、新型体制论、改革开放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论。
毛泽东为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晚年却出现了“左”的错误。
因此,解决这个时代难题,具体分析中国特殊国情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邓小平肩上。
他提出的当代中国特殊国情论、主要矛盾论、特殊矛盾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主题,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解放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为了更好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层理论问题,邓小平依据世界历史一般趋势,再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马克思晚年曾提出利用世界市场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新构思,列宁后期也提出了利用“国家调节下的市场”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但是这些闪光思想后来全被历史湮没了。
邓小平以超越前人的理论勇气,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有力地冲击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两个流行多年的教条主义公式,意味着对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解。
第五,“一体两翼”的现代化起飞论。
当代社会主义的大曲折,深层原因是经济改革问题,但直接的失足点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
如何解决这个大难题,邓小平提出了一条新思路:既不采取“直接碰”的激进方式,也不采取“绕着走”的消极方式,而是采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引着走”的稳健方式。
邓小平要求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采取“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并实现“新型市场经济、新型民主政治、新型精神文明”的整体建构这种“一体两翼式”的体制创新,支撑中国现代化走向有决定意义的起飞阶段。
第六,“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论。
既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国家统一,又要避免大的战乱,是一个历史性的大难题。
为解决这个历史难题,邓小平以他特有的大智慧,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双赢之道:“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香港、澳门的回归,已经证实了这一思想的有效性。
这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理论意义与当代启迪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
为了更完整、更全面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里补充“一个铺垫”的概念,合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三部曲——“一个铺垫、两次飞跃”: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以李大钊为代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最初探索,这是后来实现“两次飞跃”的重要历史铺垫。
用“一个铺垫、两次飞跃”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有助于在理论上澄清“中国马克思主义等于民粹主义”的历史迷误。
首先,从时间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五四运动基础上进行的,五四运动已经打出引进西方近代工业化文明成果尤其是民主与科学的旗号,绝不仅仅限于在落后农业文明基础上谈论落后的农业社会主义。
其次,从空间上看,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发源地,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主要发源地,第一是在北京,尤其是北京大学,第二是在中国近代工业与工人阶级最集中的上海,并不发源于偏僻农村。
只是1927年至1949年的20多年,我们党才带着这些历史性成果,被迫转入农村,因而把中国马克思主义仅仅和落后农村、偏僻山沟相联系,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最后,从基本理论、核心观念上看,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早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前,就在北京大学及上海等地开始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根本超越了俄国民粹主义的哲学基础、理论水平,毛泽东、邓小平等后来人更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确有民粹主义的偏差,但这只是支流,不是主流,更不是本质。
“一个铺垫、两次飞跃”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还有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就是要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最初源头、最初起点,可追溯到李大钊的最初探索、最初铺垫。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李大钊等人的历史铺垫,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使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