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 方剂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

一、方剂与治法

1.2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1.3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

2.常用治法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2.1 汗法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2 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2.3 下法适用于形症俱实之证。2.4 和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

2.5 清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2.6 温法使用温法要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2.7 消法 2.8 补法适用于各种虚证。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正如《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配伍的目的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可归纳为五大作用: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作用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2.基本结构2.1.1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或主因,不可缺少。

2.1.2 臣药:①协助君药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

2.1.3 佐药:①佐助药②治疗次要兼症③佐制药④反佐药。2.1.4 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三、常用剂型

1.汤剂特点:吸收快,药力强,灵活加减

2.散剂特点:制备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易于贮藏,便于服用

3.丸剂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体积较小,便于携带与服用。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也有取峻药缓治而用丸剂的,如十枣丸;含较多芳香走窜药物,如宫牛黄丸。

4.膏剂

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

4.2.外用膏剂分软和硬;(1)软膏剂:又称药膏。其优点是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缓慢吸收,药效持久。治疗外科疮疡肿疖的方剂可采用本剂型,如三黄软膏、穿心莲软膏、生肌玉红膏等。

(2)硬膏剂:又称膏药。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及外科疮疡的方剂可采用本剂型,如追风膏。

5.酒剂

又称药酒。临床意义: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常于祛风通络和补益方剂中使用,如风湿药酒。外用酒剂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6.丹剂

外用丹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

7.栓剂(坐药、塞药)适用于不能吞服片、丸、胶囊剂,或伴有呕吐的患者。婴幼儿和儿童可用栓剂给药。

8.片剂

内服片(素片、包衣片、长效片、嚼用片)、口含片、舌下片、泡腾片等。

9.糖浆剂其食糖量一般在65%以上,味甜,尤适儿童。

11.注射剂(针剂)注射剂具有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给药方便和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的优点,如柴胡注射液。

解表剂

一、概述

本类方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及扶正解表三类。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表证,无汗而喘。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

若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不汗出而烦躁者,倍麻黄,加石膏及生姜、大枣,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参《伤寒论》大青龙汤)。

桂枝汤《伤寒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汗出恶风,鼻鸣干呕。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本方散中有补,滋阴和阳,风寒外解,营卫和调,诸症悉除。

若外感风寒,项背强而不舒,反汗出恶风者,可酌减桂、芍用量,加葛根。

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兼治太阳经头痛而为君药。

香苏散《和剂局方》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本方所主证候,乃气滞外感之证。方中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和中为君。

小青龙汤《伤寒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表证+痰多而稀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气为君。兼有郁热加石膏,为小青龙加石膏汤。

止嗽散《医学心悟》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或服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

紫菀、百部止咳化痰为君。本方集一派温润和平之品而成,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为治疗诸般咳嗽的常用方剂。外感内伤及新久咳嗽俱可使用,尤以外感咳嗽较久而表证不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辛温表证+头痛口渴,咳嗽咽痛。方中银花、连翘透邪解毒,辟秽解毒为君。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二是于辛凉清透之中配以小量辛温发散之品,既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著者为宜,阴虚劳嗽非宜。

桑菊饮《温病条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咳逆气急,口渴。

麻黄、石膏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共用为君。石膏用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解肌清热。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

升麻葛根汤《和剂局方》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

四、扶正解表

败毒散《和剂局方》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憎寒壮热,肢体酸痛。

羌活、独活疏风散寒,除湿止痛,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为君。喻嘉言治疗外邪陷里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参苏饮《和剂局方》益气解表,理气化痰。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咳嗽痰多,气短懒言。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助阳解表。发热,恶寒甚剧,神疲欲寐。

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滋阴解表。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心烦口渴,咽干。生葳蕤(玉竹)滋阴润燥,滋而不腻,既资汗源,又润肺燥;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

泻下剂

一、概述

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泻下剂是为热结、冷积、燥屎、积水等所致的里实证而设。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

二、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后下大黄,芒硝溶服。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烈,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由里实热证所致者。

大黄荡涤肠胃,泄热泻结为君。临证应用本方,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粪,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主要依据。

去芒硝,并减枳实、厚朴用量以轻下热结(参《伤寒论》小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以缓下热结(参《伤寒论》调胃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小便自调。

方中大黄通腑泻热,活血行瘀;牡丹皮凉血散瘀,二者合用,泻热行瘀,以除肠中湿热瘀结为君。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使肠中湿热瘀血迅速荡除,则痈自散而肿自消。热毒较重者,加公英、银花、地丁、败酱草;瘀甚者,加赤芍、乳没。

大陷胸汤《伤寒论》甘遂大黄芒硝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三、温下

温脾汤《备急千金》攻下冷积,温补脾阳。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不渴。附子配大黄为君药。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

四、润下

麻子仁丸(脾约丸)《伤寒论》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