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合集下载

第28课发菩提心正行分享心得

第28课发菩提心正行分享心得

第28课发菩提心正行分享心得本周学习了《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8课,我了解到整个菩提道的修行,就是从发菩提心到圆满成就菩提心的过程,也就是在引导我们发菩提心。

法义中也说,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只有发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

《入行论》云:“刹那才发菩提心,虽系轮回(生死)三界狱,亦当说为善逝子。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知道了《菩提道次第略论》修学引导的思路。

学习本论要以菩提心为核心,认识菩提心的权时和究竟利益。

具体的收获有两点:一是对于以后的修学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像念死无常,三恶道苦,深信因果,修习皈依都是下一步必须要修习的内容。

比如对轮回苦的认识,我能认识到目前我还生活在家庭的轮回,情感的轮回中,对于恶缘就烦恼,对于善缘容易粘著,综合起来说,没有佛法三宝脱离轮回好像很难。

还有轮回就是生命的重复,如果不学佛,获得解脱,我还会再投胎回来继续轮回。

想想轮回的苦,绝对不能回来的,那就只能去寻求解脱。

脱离轮回获得解脱,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学佛了就有脱离轮回的希望,进入三级修学成佛的概率就高了很多。

但是起点决定了终点,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如果能时刻以三宝为中心,我们才容易获得解脱,因为以三宝为中心,就是认为三宝是正确的,认为我的很多的观点,心态,都是错误的,所以我还在轮回,所以我需要三宝的智慧和慈悲,有了需求才有动力去修正自己的观念,才能真正的将佛法智慧落实到自己的心行,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业。

二就是对于自己的目前处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一边发着菩提心,一边还在贪嗔痴。

发心不到位和不猛烈的原因,就是认为自己目前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时间来修学,念死无常也比较远,感受不到处境的危机和危险。

这是我当下需要思维修学的重点,切切不可放松。

所有的心行都是培养起来的,一个经常贪婪的人贪心会重,一个经常发脾气的人嗔恨心就重,看到这里我就很惭愧,因为我也有类似的问题。

幸亏现在知道菩提心同样可以培养,从现在起,要按《菩提道次第略论》的要求稳步修学,逐步培养菩提心。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特别提示:许多博友问到究竟应该怎么修行,其实,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就是修三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证悟了空性,就从凡夫位登上了圣位,所以证悟空性是我们的最大渴望。

本文(一、二)综合了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多篇博文,从“《修心七要》略释(一)”到“《修心七要》略释(四)”。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且缺乏故事性,但对所有想证悟空性的朋友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博主在此隆重推荐,希望各位渴望早日脱离凡夫位、登上初地以上菩萨果位的朋友要耐心阅读。

以下内容全为转载。

《修心七要》略释(三)《修心七要》的修法,可以归纳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修法。

虽然本论不是特别强调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而是以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为主,胜义菩提心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但我们最后所必需的,却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修行,特别是不修空性的修法,就离解脱还有十万八千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遥远的路途当中,因为业力所感,所以还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各种痛苦。

基督教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佛教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什么万能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由自己所造的恶业创造的。

无始以来,我们造作了深重的恶业,所以即使以后在轮回中过得再好,也只是像搔痒之乐一般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

不管我们目前认为轮回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主观认识而已,轮回实际上却是充斥着各种痛苦的苦难之地。

虽然佛也不排除轮回中的有漏幸福,但这些有漏的幸福快乐既短暂又不可靠,其后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痛苦,从胜义或无漏的角度而言,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幸福快乐。

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不作充分的准备呢?有些佛教徒从来没有打过坐,平时只是念念佛、放放生、作些好事,在实际的修行上没有花过功夫。

在此提醒大家,做这些善事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修行,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

而在坚持修行的人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修行不到位,修行深度不够的情况,如果能在接下来有限的三、四天内修一修空性,也可以在心中播下修行的种子,以便能逐步培养出修行的习惯,以后就能慢慢适应以打坐修行为主的生活方式。

菩提心又大致分为三个修行次第

菩提心又大致分为三个修行次第

所以菩萨证得的涅槃称为无住涅槃,所谓“有大智慧不住生死,有大慈悲不住涅槃”,悲智双运。“爱见之所不拘,终日度生”,不受世间的情爱和认识的束缚,每天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救度众生,又因为见到了众生同体的真相,众生与我不二,所以不见生之可度,实无众生可度。《金刚经》云“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还有人我众生之见,就不是菩萨。“一异齐旨,解惑同源”, 内心没有一点差别相,不一不异,没有开悟、迷惑的分别,人法俱空。二乘人虽然人我空了,但法我没有空,所以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会住在涅槃里不出来;而菩萨法我也空了,万法皆佛性,佛性即万法,所以能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为了救度众生,毫不吝惜生命,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故名菩萨。功不唐捐,菩萨最终会圆满十地的修行,证得妙觉极果。
2、伏心菩提
这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次的菩萨所发的菩提心,已经有智慧的成分了,所以能降伏一些粗的烦恼习气,比如贪嗔痴的念头还有,还会时不时地起来,但不会在行为上去实施,虽然烦恼没有断,但基本不会受干扰了,所能承担的救度众生的力量就更大了。
3、明心菩提
这就是登地的菩萨修行的菩提心了,明心就是发明心地。明心的意思,相当于声闻、缘觉乘的见道证道境界,理上明心是见道境界,事上明心则是证道境界,但修行的路线是不一样的,最终成就的菩提妙果也是不一样的。
1、发心菩提
这是十信位的菩萨所发起的菩提心,十信位的菩萨是凡夫菩萨,就像我们现在刚刚皈依三宝,对三宝生起了绝对的信仰,就会发起成就佛果、救度众生的愿望,这就是发心菩提。虽然自己还没有解脱,但却按照菩萨的行为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去修行,尽量地去帮助别人修行解脱道,比如护关的居士,信仰的力量使他有一种为大家服务的激情,这就是菩萨行的开始。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指追求菩提(觉悟、解脱)的心愿和精神状态,它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菩提心表达了对众生痛苦的关怀与悲愿,愿意以利益众生为己任,努力成就自己以及帮助他人实现智慧和解脱。

发菩提心是指唤起和培养菩提心的过程。

以下是发菩提心的一些方式和实践:
1.培养慈悲心:慈悲是发展菩提心的基础。

通过培养对众生
的深切关怀和悲愿,看到其苦难和迷惑,产生帮助众生摆
脱痛苦的渴望。

2.学习佛法:学习佛法可以增长智慧,深化对菩提心的理解。

通过学习佛陀的教导以及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痛苦和无常,
加深对菩提的追求和承诺。

3.培养正念和冥想:通过正念和冥想的实践,使心灵安定集
中,清净开明。

这有助于洞察心性的真实和众生的智慧潜
能,培养对菩提心的觉知和追求。

4.修行和修善:通过修行福德和修善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
质,减少贪嗔痴等无明和烦恼的束缚,为他人和众生带来
福祉和利益。

5.倾听和学习佛教教导:与有经验和智慧的导师交流,学习
佛教的教导,获得指导和激励,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和
实践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修行。

它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通过自己的成长和解脱,为众生的幸福和解脱作出贡献。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修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修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发起之量四、仪轨受法初中有三。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的道理分四:一、菩提心生起的因缘;二、修菩提心的次第;三、发起的量;四、仪轨受法。

一、菩提心生起的因缘有三分内容:一、从四缘发心的道理;二、从四因发心的道理;三、从四力发心的道理。

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力,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依此发心,谓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所谓从四缘发心,第一,如果见到诸佛诸菩萨不可思议的神力或者从可信之人那里听闻到如是事实,依此而心想:诸佛所住的菩提、诸菩萨所修的菩提有这么大的威力,所以我也要得到这样的菩提。

这是第一种。

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

第二,虽然没有这样的见闻,但是由于在法师处听闻,依靠无上菩提法藏的介绍,信解了佛智而发起想求证菩提的心,这是第二种。

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谓念:如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定当发心。

第三,虽然没有闻法,由于见到菩萨正法将要息灭,就这样想:这么殊胜的正法久住世间,能够除灭无量有情的大苦,我为了使菩萨的正法长久安住,因此一定要发心,由此发起取证菩提的心。

这是第三种。

虽未观见正法欲灭,然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发心,余当随学。

见难发心而发其心。

共为四种。

第四,虽然没有见到正法将要息灭,然而见到恶世中人们都是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妒、悭吝等,就这样想:在这世上即使对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够发心的,都还很难得,何况对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先发心,其他人一定会随学。

见到难发心而发其心,这是第四种。

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提。

发心的情形或者内心的行相,论中说到就是对于大菩提发欲证取的心,所以是指发心想证菩提。

用一句话来概括,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想求证菩提的心,或者说求菩提的愿心。

菩提心的分量,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菩提心的分量,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菩提心的分量,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那我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啊?发菩提心能成佛,发菩提心能出生种种功德,发菩提心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发菩提心的学佛人,纵然在行为上,还不是很完美。

那就像金刚钻石一样,它虽然缺了一个角,那价值也是不可思议的。

什么缘故呢?性质不一样。

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他入佛种性。

用种种方便来鼓励,我们就学着骗骗自己发菩提心,这是刚开始。

修行到最后圆满,也没有别的。

菩提心真的显现而已。

彻底显现。

什么叫菩提心呢?本有的觉性。

菩提是觉悟,发就是开显。

就是《妙法莲华经》所说的开佛知见,开了。

开是什么意思啊?说明它一直都在,要不然怎么叫开呀。

一直都在,其实开也是多余的。

但是不得已,不这么说我们找不到感觉。

所以发,就是向内去开显。

我们现在呢,不太容易直接开显自性,所以种种方便引导,让我们慢慢地去认识自性。

发菩提心,在念佛法门,也是修学的关键。

所以前面专门有闻名发心的大愿,听到弥陀名号发菩提心。

就是我为什么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呢?为了圆满的觉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文章出处:弘愿之音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

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修一颗菩提心的句子

修一颗菩提心的句子

修一颗菩提心的句子
1. “要修一颗菩提心,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善良,更加有慈悲心。


2. “菩提心是一种超脱于低级欲望的境界,只有修得了菩提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3. “修一颗菩提心,就是要发扬良好的品德,让自己成为社会上赞赏的人。


4. “菩提心是化解人类饱受的痛苦和困境的一个途径,在繁杂的尘世中,菩提心能为我们指引真正的道路。


5. “修一颗菩提心,容易平心静气、保持内心平和,让人逐渐建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态度。


6. “菩提心是为了拯救众生,给予别人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7. “修一颗菩提心,是为了展现人性的美好,让世界充满了友爱、同情和包容。


8. “菩提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世界上的困难和问题,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更有益的方法。


9. “修一颗菩提心,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我,发现自己的利他之道。


10. “菩提心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它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只要始终保持善良和慈悲心,就可以在尘世中达到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

具足如是二分或二义——菩提心的发心或善根以方便执持

具足如是二分或二义——菩提心的发心或善根以方便执持

具足如是二分或二义——菩提心的发心,或善根以方便执持,即是所谓加行发心殊胜。

如大遍知(大遍知龙钦巴在《心性休息》中)所说“由加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摄持者,是走解脱道之三珍重”一般,一、善根以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者:是为了一切有情远离苦因苦果二者而欲证圆满正等觉佛的果位。

为其发心,由此如铁钩般的意乐,是摄持如一堆草般的善根。

行为的起动要有方便来摄持。

就像我们去拉萨,首先是发起这个心,然后它会摄持期间的一切行为。

换句话说,最初起了一念“我要去拉萨”的决定或分别后,它就成了行为的引领者。

第二刹那以后不必再想什么,它已经摄持着身口意朝着目标进趋,也就是所有身口意的行为都被这个特殊主导性的分别给摄持住了,不再是零零散散的了,而是一切所作都趋向目标。

如果没有以这个发心摄持,在一天当中也会有各种身口意的造作,做种种事、说种种话、起种种心,但这些都是分散的;而有了主导性心念的摄持,不必刻意去想,他的心会一直往拉萨进发,无论是走路、坐车、或者吃饭住店等,都是在往拉萨的目标上走。

像这样,一开始要有一个殊胜的意乐来摄持行为。

我们现在修的是大乘佛道,要以广大意乐的菩提心来摄持。

一起动就要有这个心:我为了一切有情远离苦因苦果,而求圆满正等觉佛果。

这个心起来以后,就像钩子一样,能钩住一堆草一样的善根。

就像发了去拉萨的特殊分别,它就能摄持其间每个刹那像草一样零零散散的行为,全部趋向果地。

没有以这个心摄持,行为就散掉了;而有它摄持,缘起上就决定了方向,不会到别的地方,完全是往佛果的方向走。

这样,下至于一点一滴的善行,全部转成了成佛的因,这就是它的效果。

因此,一开始决定要有加行发心殊胜,来摄持往后一切时的所作,使它固定地成为往佛果趣向的行为。

就像读书先要立志,志一起来,听课、背书、思维、温习、讨论等的一切,都会成为实现目标的所作。

如果没有这个志,一切所作就都是散的,没有被摄持。

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一直以发心摄持,就能一步步地趋向目标;而无志者终究不能成事,他的心是涣散的,精力都投放到了别的地方。

修道的三种心

修道的三种心

修行人,他不必去破坏相。
而世间人,你要将相破坏,他才会感到无常。
譬如说这朵花,我把它捏成这样子,然后举例说:这就是无常。
已经先把这朵花破坏了,然后说:你看!这个是无常。
修行人不必,修行人,这一朵花拿起来,他就马上知道,这是假相。这个没有永恒。
花只是假名,英文叫FLOWER,这是假名,但有假名,都无实义,没有真正的意义。
【修道的三种心: 第一个:出离心、 第二,要有菩提心、 再来,空性的正见】
修道的三种心:
第一个:出离心:思惟我们在娑婆世界的痛苦。
思惟我们在六道中轮回非常辛苦。
所以说人都会老,我们来世如果再来出生,我们还是会再老一次。
人老了,是很辛苦的。
第二,要有菩提心:一般人对菩提心,不了解。常常在念: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每天在念,可是菩提心是什么?不知道啊!
菩提心叫做自觉、觉他的心,觉行圆满的心。
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
觉悟又分成自觉,我们要自己觉悟。
世间无常,众生都是颠倒、都是执着。
所以众生都是我执、我见。
什么叫做空性呢?
这一朵花,世间所有的众生,一看,这就是一朵花。
修行人看,这也是一朵花;世间人看,这也是一朵花。
相没有改变,不必破坏它,但是观念完全不同,心境完全不同。
大修行人了解这朵花,第一,是假名。
第二,是假相。
第三,是暂时的。
第四,它是无常的。
所以你要找到一个花的永远性,不可能!
会是一种灾难
叫做缘起性空,这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
空性的意思就是说,它的本体不可得,它的自性不可得。

最快的累积福报,开发智慧,成就佛道的方法

最快的累积福报,开发智慧,成就佛道的方法
最快的累积福报,开发智慧,成就佛道的方法,就是发菩提心。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发世俗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愿成佛;发胜义菩提心就是显发本来就有的佛性。
发菩提心,就是成佛的根本,证道的关键,利生的动力。十方三世诸佛在因地修行时皆发大愿,所如释迦牟尼佛曾发500大愿,阿弥陀佛曾发48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曾发12大愿…。历代高僧大德为成道利生,亦皆发弘誓。
有些人天天跪在佛前念叨”烦恼无尽誓愿断”,当听说别人说自己心眼小时,却往往对别人记恨在心,甚至恨一辈子! 这一点小烦恼都降伏不了,怎么可能断得了无尽烦恼,发的这个愿是假的。
有些人天天在佛前念叨”众生无边誓愿度”,却往往连自己家庭中的亲人都不愿多付出一些,多宽容一些,自己的亲人都不愿意度,却发愿广度众生,这个愿也是假的;
所以,佛弟子无论修行哪个法门,要想成道,利益众生,必须要发菩提心。《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永断生死,魔所摄持;舍菩萨行,魔所摄持;不化众生,魔所摄持。”
发了大愿的人却不去行,这个愿是虚的,很快就会抛之脑后,没有任何力量,根本转化不了业力,降伏不了烦恼,更不可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很多人空发大愿,自欺,欺人,欺骗诸佛菩萨,却不真实去行,是不可能得到三宝加持的,怎么可能会在佛法大海中得真实受用呢?
所以六祖大师警诫大众开示说:”愚者口说,智者心行。”
有些人天天在佛前念叨”法门无量誓愿学”,却连佛法的正知见都不知道,连最基本的般若正见都不知道,连一种法门都不能深入,却喊着”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愿也是假的;
有些人天天在佛前念叨”佛道无上誓愿学”,却连什么是”佛”,什么是”三身佛”,什么是”法身佛”都不知道,也不知修行成佛的方法,更别提真修实证,成就无上佛道了,所发这个愿还是假的。

行菩提心的两种解释的意思

行菩提心的两种解释的意思

行菩提心的两种解释的意思
行菩提心的两种解释意思如下:
1. 行菩提心是指修行者具备了菩提心的行动表现。

菩提心是指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利他的心态,希望能够使众生摆脱苦难,实现解脱和觉悟。

行菩提心是将这种心态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包括施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六度。

通过实践这些行为,修行者能够培养自己的菩提心,同时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达到慈悲和智慧的境界。

2. 行菩提心也可以解释为实践菩提心的方法和途径。

菩提心的修持是一个逐渐深化和完善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修行方法来实现。

行菩提心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实践六度行为,修行者能够逐渐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菩提心。

同时,行菩提心也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慈悲和智慧,以及净化自己的心灵。

通过行菩提心的实践,修行者能够逐渐摆脱烦恼和执着,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菩提心的殊胜心得体会

菩提心的殊胜心得体会

菩提心的殊胜心得体会菩提心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追求觉悟和利益众生的心态。

殊胜心得体会就是指在修持菩提心过程中所得到的宝贵心得和深刻体会。

以下是我个人对菩提心殊胜心得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总结成1000字。

深入修持菩提心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菩提心的特殊之处和它的重要性。

首先,菩提心是一种无私的心态。

它追求的不是个人的私利或者满足,而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幸福。

菩提心让我超越了自我,关注更多的是他人的需要和痛苦。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可以为他人的生活带来正面影响时,我感到无比喜悦和满足。

菩提心也是一种包容的心态。

它没有对他人的偏见和歧视,而是以平等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所有众生。

我感受到菩提心的开放性和接纳性,它让我与他人建立了更为深厚和真实的关系。

我学会了如何理解、尊重和包容别人的观点和行为,即使它们与我自身的价值观不完全一致。

菩提心也是一种慈悲的心态。

它对他人的苦难和痛苦感同身受,愿意为众生提供帮助和救济。

修持菩提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慈悲心的强大力量,它让我不再自私地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是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通过帮助他人,减轻他们的痛苦,我也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和喜悦。

菩提心还教会了我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烦恼相处。

在修持菩提心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挑战和困扰,尤其是当我的期望和理想与现实不符时。

但是,菩提心教会我接纳和觉察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它们所控制。

通过观察和反思,我开始意识到烦恼和负面情绪的产生和消散的过程,慢慢地学会了如何放下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扰,以更加平静和清晰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

在修持菩提心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一种无边的喜悦和快乐。

当我将自己的内心和他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时,我感受到了无比的喜悦和满足。

这种喜悦源自于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和给予他人的喜悦。

无论是微小的善举还是大大的行动,只要是出自一颗真正的菩提心,都会给我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和幸福。

总的来说,修持菩提心是一段非常珍贵和宝贵的修行旅程。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我们判定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大乘的菩萨,关键点不在于他造了善业或造了罪业,而是他内心当中是不是真实地想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澫益大师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

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

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

说我们今天造作一个善业——你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修习忍辱、禅定,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善业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只能够这样讲。

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到底趣向什么方向?这个善业还没有一个决定的方向,诸法无性。

这个方向性是谁来决定呢?尽随心转,你的因地发心决定这个善业的方向。

如果你今天修习善业是为了菩提,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

你的布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个人天的善法,但是因为你有菩提心的引导,整个都带有菩提心的气氛。

如果你今天布施、持戒,是为了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你整个善业都沾满了名利的气氛。

因地有漏,果报自然是有漏的。

我们可以去思惟一件事情,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种种的善业,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也修习很多的善业。

当然我们今天是厌恶魔王,因为他障碍修行人。

我们从经典可以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也是修习种种的布施,他盖了一个寺庙,他修了很多无遮大会,这当中还供养一个辟支佛,他还奉持八关斋戒,以三种福业的关系生为魔王,享受世间五欲的快乐。

为什么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善业,而这个善业成就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万德庄严,清净庄严的果报?同样一个善业跑到魔王的内心当中,它业变成一个杂染的五欲的果报?为什么同样的善业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就是我们因地发心的不同,就是这个善业我们给他们不同的方向,这个善业趣向于不同的结果。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也讲出一个譬喻说,说牛去喝水,牛由于善心的因缘创造了牛奶来滋润滋养众生;毒蛇去喝水,毒蛇因为瞋心的关系而把这个水转成毒液来毒害众生。

这两个众生同样去喝水,一个创造了牛奶,一个创造了毒液。

说是诸法无性,尽随心转。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道的时候,一定要先诚意正心,一定要把目标弄清楚,你到底在你的生命当中你想追求什么?这个就是一个关键点。

如何守护菩提心心得

如何守护菩提心心得

如何守护菩提心心得
守护菩提心是一个长久的修行过程,下面是一些心得和建议:
1. 培养正念:正念是保持菩提心的关键。

要时刻提醒自己为他人利益而行动,牢记菩提心的初心和目标。

2. 培养慈爱心:慈爱是菩提心的核心品质。

要学会发展对一切众生都充满慈悲和怜悯之心,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存在。

3. 培养智慧:菩提心需要智慧的指引。

努力学习佛法,探索人生的真相和智慧,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4. 保护自己的心灵:菩提心不能被负面的情绪所侵蚀。

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心灵免受嫉妒、怨恨、贪欲等不良情感的侵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平和。

5. 培养感恩心:感恩是守护菩提心的重要方面。

要学会感恩一切对自己的善意和支持,并通过回馈社会来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6. 修身养性:要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来守护菩提心,例如冥想、禅修、读经等,这有助于平衡身心并保持对他人的关爱。

7. 与同修共修: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同修行,互相支持和激励,分享心得和困惑,共同成长。

8. 恒心不懈:修行菩提心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保持
恒心和毅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总之,守护菩提心需要学习和修行的不断努力,但无论经历怎样的波折和考验,始终坚信自己的初心和目标,努力成为对他人有益的人。

真正发菩提心 会有十种现象(看看你有没有其中一种呢)

真正发菩提心 会有十种现象(看看你有没有其中一种呢)

真正发菩提心会有十种现象(看看你有没有其中一种呢)第一,「亲近善友」。

在他人生观里面,不是父母第一亲,是善友第一亲。

父母生我的是肉身,身命,善友生我法身慧命,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要靠善友;他乐意亲近善知识,他不愿意离开善知识,这是第一个现象。

今天唯一的途径,只有凭善知识推荐、介绍。

你认识一个真正善知识,他会给你介绍一位,就像《华严经》上五十三参一样,我们才能找得到,才能认识。

否则的话,到哪儿去找?找不到。

实在找不到,找古人去,找莲池大师,找蕅益大师;我学《华严经》,找清凉大师。

我找他们,他们的著作在,我们依照这个来修学,不会错的。

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天天念他的书,天天念他的文章,就是亲近善友。

读了之后要依教奉行。

怎样才能变化气质?念了之后,自己要深深反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都革除,学习圣贤人的德行,这个样子就能够变化气质。

第二,「供养诸佛」。

这个供养诸佛的意义,绝对不是你家里头供著佛像,每天早晚上香礼拜,做早晚课,不是的,不是这种供养,而是我们十大愿王第三愿所讲的「广修供养」。

特别是修法供养,自己依照经论切实奉行,同时又将修学的功德、利益随时随处普遍的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是真正供养。

诸佛是谁?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怎么不是佛?所以他的心是平等心、清净心,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要修广大的供养。

众生虽然是佛,他没觉悟,他是迷惑颠倒的佛,所以要以觉悟的方法去供养他,让他听了、接触到也能够开悟,也能够恢复他的自性,这才叫真正供养。

这是我们在「广修供养」里面讲了七个例子,发菩提心的人他一定主动积极去做的。

第三,「修习善根」。

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贪瞋痴慢是三恶业,三恶业反过来叫三善根。

所以他认真修学,修学什么?於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不懈怠,不懈怠就是精进,这个合起来叫四善根。

一切善法都从这四个根生出来的,他决定是认真努力的来修学。

第四,「志求胜法」。

胜是殊胜,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他一定选择第一殊胜的法门来修学。

修行人很辛苦难过 不修更辛苦难过

修行人很辛苦难过 不修更辛苦难过

修行人很辛苦难过,不修更辛苦难过文/仁德上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发了菩提心之后,是会有很多的辛苦难过,但这些辛苦难过正是走向真正快乐自在解脱的一个过程,离苦才能得乐,吃苦才能了苦嘛,这正是苦尽甜来辛苦之后真正的快乐安详自在。

而不修行的人是由苦入苦,由迷再迷,由难过更加难过,由辛苦会更加辛苦啊!凡是来在这个世间的人,无论是随业而来的众生还是乘愿再来的佛菩萨,都需要经过辛苦磨练的一个过程,没有一人能够一帆风顺的一生不出障碍。

佛菩萨的辛苦劳累、付出奉献,是为了有缘的众生离苦得乐,不再辛苦难过、不再痛苦烦恼。

佛菩萨的辛苦劳累是心甘情愿,辛苦是快乐,这是一切的众生无法体会的。

众生是把快乐建立在痛苦折磨之上,无论如何行为也逃不出痛苦烦恼圈。

真正不想继续再痛苦、再难过的人,只有发心一下子把自己辛苦难过卖掉,永远不再遭受不必要的辛苦难过,得到真正永恒的脱离了痛苦折磨的真正快乐。

佛菩萨的快乐安详自在是建立在无私无我、无着无求、无贪、无傲慢的菩提心中,离了菩提心,众生永远也无法脱离痛苦烦恼的折磨。

为了别人活着累,为了自己活着苦,什么不为没意思,为的越多越折磨。

我们要明白一个真理,我们起心动念为了众生劳累,虽然身体劳累的苦一点,但自己的内心是快乐很有意义的。

为了自己私利而活着,从表面看起来,是很快乐、很高兴、很有意义,其实自己的心中确实是烦恼重重、痛苦难忍。

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了自己的私利空活一生,在一般人看来很有意义,其实自私自利的空活一生没有一点意义。

按一般人来讲自私自利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对于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来讲就是很不正常。

为什么不正常呢?因为一个人越是自私心重,烦恼就会越重;越是自己的贪心重,自己的痛苦就增加。

如果一个人没有贪心、没有私心、没有名利心、没有一切的烦恼执着,不但不会痛苦烦恼,反而还会快乐幸福。

这个道理每一个修行人都要彻底的明白,不能有一点糊涂。

人生若要生活的安详自在快乐,就必须把自己心中的一切让自己痛苦烦恼的因素彻底消除掉。

菩提心受持第66课分享与感悟

菩提心受持第66课分享与感悟

菩提心受持第66课分享与感悟1. 菩提心的初印象首先,菩提心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个高大上的概念,搞得我一开始有点怵。

但是,别急,慢慢来,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

菩提心,其实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心态,简单说,就是想帮助别人,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就像古话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帮助别人,心里也会觉得甜滋滋的。

听起来不错吧?而且,持有这样的心态,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跟吃了蜜糖似的,甜得很。

1.1 菩提心的来源说到菩提心,它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

想想,我们身边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像老师、医生,甚至是那些为了公益而努力的人,他们不就是菩提心的活生生的例子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爱与关怀是多么重要。

菩提心就是从这种奉献的精神中滋生出来的,像是雨后的春笋,蓬勃而生,让我们不禁想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1.2 菩提心的修行修持菩提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得慢慢来。

这就像你想练好一项技能,天天都得下功夫。

首先,要学会关心周围的人。

比如,看到邻居家有困难,不妨主动帮帮忙。

就算是一句关心的话,也许会让别人心里暖洋洋的。

再说,自己心里也会舒服,谁不想做个好人呢?所以,这菩提心修起来,真的是“善有善报”的事儿,来得快,去得也快。

2. 菩提心的具体实践当然,光说不练可不行,得实际行动起来。

你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给朋友送个小礼物,或者帮助他们解决一个烦心事。

听着好像很简单,其实这种小举动就能让你的菩提心渐渐升华。

其实,帮助别人就像种下了一颗种子,等到合适的时候,它会开花结果,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快乐。

说实话,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付出而露出笑容,心里那种成就感,真的是比吃了蜜还要甜。

2.1 面对困难的态度有时候,面对困难,我们可能会感到无能为力。

但这时候,菩提心告诉我们,不要轻言放弃。

就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难的事情也有解决的办法。

咱们要学会乐观,心里有了光明,眼前的路就会变得宽广。

这样一来,不仅自己能走得更远,也能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向前。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论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论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的代表作之一,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点,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 佛法是通向解脱的唯一道路:佛法是唯一能够引导众生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道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达到这个目的。

2. 修行是实现解脱的关键:修行是实现解脱的关键,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培养出对三宝的信心、对善法的兴趣以及对恶法的厌离心,这些都是解脱所必需的条件。

3. 菩提心是修行的核心:菩提心是修行的核心,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只有通过培养菩提心,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慈悲心和出离心,从而为修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三士修学是正确的修行途径:三士修学是指下士、中士和上士的修学。

下士修学是以欲界善法的利益众生为己任,以追求人天福报为目的;中士修学是以欲界和色界善法的利益众生为己任,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基础,注重出世间的修行;上士修学是以无我上师的传承和窍诀为指导,以证悟菩提心为目的,注重内在的证悟和智慧的开发。

5.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修行的必备条件: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修行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严格的戒律和禅定的修习,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智慧和慈悲心,从而为修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6. 佛法是完整的体系:佛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了显密教理、三藏十二部、五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学习哪一宗派、哪个法门,都应该对整个佛法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佛法来解决自己和众生的实际问题。

7. 注重实际修行:修行不仅仅是在口头上或者理论上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地体会佛法的内涵,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

总之,《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点,这些论点对于我们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把理论上的认识和理解与实际修行割裂开来,要注重实践中的修行和体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

入行论第四品总结

入行论第四品总结

入行论第四品总结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入行论第四品的总结哈。

这入行论第四品啊,那可是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呢。

在学习这一品的过程中呀,就好像是在探索一个充满智慧的宝藏。

1. 主题理解这一品呢,主要围绕着一些很深刻的理念。

比如说对菩提心的进一步阐释。

菩提心就像是一盏明灯,在修行的道路上照亮我们前行。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的一种心境。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别人有困难,内心自然而然地想要去帮助他们,这其实就是菩提心的一种体现。

而且这一品中把菩提心的内涵剖析得特别细致,让我们能更深入地去领会。

2. 学习中的感悟在学习的时候啊,我就发现其中有好多地方都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就像里面提到的对众生的慈悲,这慈悲可不是简单的同情。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好相处的,也有不那么好相处的。

但是当我们有了这一品所传达的那种慈悲心的时候呢,我们就能用更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就像我们班有个同学,有时候做事有点莽撞,以前大家可能会有点嫌弃他,但是当我学了这一品之后呢,我就试着从他的角度去想,他可能是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表达方式不太对。

这样一想啊,我就对他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3. 与其他品的联系这第四品和前面的几品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前面的品可能是在打基础,比如说讲一些基本的修行理念和态度。

而这第四品呢,就像是在前面的基础上盖房子,把菩提心这个重要的概念给立起来了。

它和后面的品也像是接力赛一样,把这种精神和理念传递下去,让整个入行论的体系更加完整。

4. 学习方法我在学习这一品的时候啊,用到了不少方法呢。

我会把里面的一些关键句子抄下来,然后反复地去读,去思考。

有时候我还会和其他一起学习的小伙伴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就能把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给弄清楚了。

就像有一次我们在讨论关于菩提心的修行境界的时候,有个小伙伴说他觉得那是一种很高深的境界,感觉自己很难达到。

但是我就说,其实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就像帮助路边的小动物,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微笑,这些都是在修行菩提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丁真俄色活佛(2012-08-23 08:38:02)进一步,我们面对可恶的人,面对无法容忍的事去锻炼。

我们看看事情的背后,为什么我觉得对面的人可恶呢?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无法容忍呢?别在别人身上找,在别人身上找出任何问题都不算自己有智慧,在别人身上找到一百个错误和理由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大丈夫。

别人的问题只能他自己才能解决,谁也没有办法代劳,所以我们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要去解决别人的问题。

为什么觉得某人可恶呢?仅仅是我们自己名利没有放下,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名,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利。

从亲人慢慢到不如意的对镜,我们逐渐修行,锻炼我们的菩提心。

不然弟子们总是说,“师父,我的愤怒可厉害了,遇到什么事都发火,这怎么办呢?”很多时候我只能抚慰他们,没有快捷的方法可以对治愤怒。

其实菩提心可以对治愤怒,但要慢慢从父母、亲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让我愤怒的人、让我情绪激烈的人,一点点锻炼出来。

要求人们一下子变得能够理解别人、马上具备慈悲心是不可能的。

人们无法理解,因为他们满脑子都是道理,满脑子都是谁对谁错,满脑子都是定义。

他会说,“我对他那么好,他不应该欺骗我,不应该隐瞒我”,“难道我说错了吗?难道我做错了吗?他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人们总是以理论去生活,而社会却不是依靠理论而存在的。

有些人又走向了反面的极端,变得很阴暗、很狡诈,认为没什么道理可讲,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他们觉得利益就是应该的,权力就是应该的,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应该的。

那样表述,菩提心和霸权主义的态度似乎没有差别了,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应该的、不应该的”,其实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奢求有什么应该的,不追逐那个应该的东西,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短见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想到的是自大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追逐的是无常。

千万别混淆,我们说的是无常,有为的一切法都是不长久的,具备非确定性的元素,所以我们要从自己顽固的观点里找问题,去破除它。

我们不再认为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可理解的,哪些是不可饶恕的,都没有。

我们宽广、自在、淡然,自在的当下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修炼这个呢?从极激烈的状况中修习菩提心是逐渐达成的,一定要从简单开始,经历中性的状况,再面对激烈的对镜,这对每个修习者都是重要的。

我们遇到问题已经气得胃胀了、肝疼了,还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没办法。

最好我们一步一步去修炼,一步一步去做,才会在关键的问题上产生作用。

平时的功夫练好了,敌人来了可以打;平时连身体都不锻炼,敌人来了怎么办,当然是逃跑呀!未雨绸缪是很重要的。

慈悲的定义是什么呢?愿众生离苦就是慈悲。

《四节论》中讲:“愿一切众生离于痛苦的愿望就是慈悲”。

在我们修炼过程中产生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自然产生的慈悲是妙慈悲;有分别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看到仇敌的无助就像看到儿女的微弱一样,这是无量的慈悲心。

菩提心的修行(2012-08-22 07:54:49)修行方式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面对容易产生慈悲心的对镜,比如父母、其他家人、朋友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希望他们能离开这些痛苦。

当有了一些经验感受的时候,我们再针对一些没有利弊关系的众生,看看愤怒带给他们的痛苦,贪心带给他们的痛苦,愚痴带给他们的痛苦。

愤怒燃烧着他们,贪心让他们永远在干渴当中,愚痴让他们永远在捉摸社会关系、别人的思维方法、社会规则的方式。

然而这一切不断地变化,变化当中不断的产生失望,又不断的建立希望,然后又再一次破灭,以这样的方式消磨生命,这就是愚痴。

我以此为镜子观察自己,当提到众生的时候,不如说“我等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相互成为对镜。

当你觉得别人可恨,难道自己不可恨吗?当你觉得别人讨厌,难道自己不讨厌吗?我们才慢慢感受到自他一切众生的无知,自他一切众生的无奈,才会生起出离心,要离于这一切痛苦和愚痴。

从容易感受的对镜着手,从母亲、父亲、兄弟姐妹、夫妻开始,每一次的亲身体会都让我们更能理解别人。

不然,平时说的理解可能是肤浅的、琐碎的、自我方式的理解,只有亲身感受到的时候才会真正的理解。

比如我们的父母,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没有过精神的需求,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他们要为家人忙碌奔波,没有任何自己的时间;现在年纪已大,身体羸弱,孩子们不在身边,老伴也永远的离开了。

他们忍受着无法忍受的孤独与无奈,连唠叨的机会都没有了,连受累的机会都没有了。

有些年轻人觉得父母总是互相唠叨,烦死了,还不如分开的好,其实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的表达方式。

我们看到的完全是外在,根本就没有去理解就做出了很鲁莽的事。

虽然唠叨和争吵的方式有点可笑,可是当唠叨和争吵的对象都没有的时候,才明白什么叫度日如年。

他们完全在孤独的思念和回顾当中生活,父母的这种状况很多时候是束手无策。

我们能帮他们解决一点点,哪怕只是明白、理解,对他们而言都是极大的抚慰。

有些年轻人也说自己度日如年,那都是胡说,只是知道这个词而已,根本没真正经历过它的内容。

我急切的想告诉那些年轻人,不要把父母之间的争吵当做冲突,不要认为他们彼此很苛刻,不要认为是他们彼此之间的折磨。

平静,生活变得鸦雀无声对他们而言是陌生而可怕的,对他们而言平静的独处并不是精神的奢侈品。

窗外美丽的景色都变得沧桑,屋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么的熟悉却又死气沉沉,好像生命的存在都已经被时间和空间淡忘了一般。

那就是我们的母亲,就是喧嚣城市中的父亲。

我们真的去感受,才真的开始理解,才会听到心脏的每一次跳动。

如此的每一个众生都在面对着这样的现象,我们怎能把他们看成是讨厌的人,说他们是“糟老头儿”呢!其实他们“讨厌”的行为举止在掩盖自己,想给自己留一点点尊严而已。

他们已经没有了奢华的要求,他们在窗口等待着生命与死亡的约会,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新奇的事发生。

菩提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伴侣,使我们可以融合在任何地方,使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众生都是贴切的,都成为温暖的融合。

菩提心能消除我们苛刻的棱角,使我们可以理解和融入任何众生,使我们强大而柔软。

如果没有菩提心,就算是来到圣地虔诚朝拜的人彼此之间还是那么苛刻,彼此隔阂、对抗、冲突。

因为我们没有菩提心,所以满身棱角,在任何场所,与任何人相处都不舒服。

为什么叫“个色”呢?没有一点点菩提心,没有一点点弹性,棱角锋利,他的方方面面都是不舒服的。

生命就是这样,很奇妙。

总是对人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其实人们只是腐烂在了自己的经验里,棱角还是那么的锋利,没有一点真正的改善。

菩提心使我们成为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被容纳和接受。

之后,再去面对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对镜,我们才真的能理解别人,自己的心胸会宽广一些。

我们都在说心胸宽广特别好,可我们从没给自己一点机会让心胸宽广,还不断的往里面堆垃圾。

都说很好,可不知道如何获得,因为我们在排斥它的源头,不能容纳,总想刨根问底的搞清楚,可是搞清楚的过程又收集了一堆垃圾。

弄明白的时候明白的是烦恼,查清楚的是障碍,并没有明白事物本身。

所以依旧用强硬的标准去看待一切,“那人太无礼了,那人太无赖了,那人太自私了,就不能让他们这样下去”,因此永远不可能宽广。

必须要付出才可以拿到宽广,如果不愿意放下追究,不愿意放下眼前难以容忍的事情,不愿意放下身边自私的状况,不放下就会拿起,就会和他们相应,就会和他们一样,那怎么可能宽广呢?就这样,我们面对无利害关系的对镜去思考。

升起菩提心的重要和助缘(2012-08-19 08:31:43)首先,我们要超越声闻独觉小乘,因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在修炼自己,这是大乘菩提心的根本。

如果我们也以自我为中心,仅仅是修炼自己,那我们无论名义上在修炼哪种教法,根本上还是小乘。

我们曾经讲过“大而不圆满,圆满而不大”,因为我们的心仅仅围绕着自己,忘记了家人,忘记了朋友,忘记了母亲众生,忘记了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生命。

菩提心非常重要,具备菩提心的乘一般会讲唯识和中观,这两个乘是利他的大乘教法之门,它的障碍就是利己为主的思维。

犹如佛子多布本桑放弃了利己的思维,他说,“见行合一自我解脱,不如利益三界轮回的母亲众生,他们还没有了悟圣义,要决心利益他们”。

第二,菩提心的助缘,或称相应是什么呢?使菩提心生起的助缘有多种修习方法,比如有《臧崩》经文记载的方法,还有经部记载的方法,还有《圣义法》的方法,还有《西居仙人》的方法。

《臧崩》经文记载的方法有很多,十六本、八戒部、根崩、敦崩、览崩、本第、略要、匝吗匝、匝吗根本经部,按这些《臧崩》的方式来讲,就会以九种方式讲授,菩提心的缘、菩提心的依靠对镜、菩提心的方法、菩提心的地、菩提心的状况、菩提心的意义、菩提心的力量、菩提心的结果,称为雍仲九支方式。

菩提心的因是心,一切的源头是心,心怎样才成为菩提心的源头呢?心住于心才成为菩提心的主要元素。

如果心住于心,生起菩提心是没有障碍的,不费力气的,犹如千年的黑暗由于明灯刹那改变。

生起菩提心的依靠是什么呢?是天人或者人的身。

菩提心的目标是觉悟。

菩提心的方法是发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在哪里修行呢?在轮回的苦海中修行。

以什么方式修行呢?利他的方式修行。

修行的意义是什么呢?从普通的境界成为无上的境界。

力量是什么呢?行菩萨学,就是学习菩萨。

结果是什么呢?轮回不空,利益众生。

这就是雍仲九支的修习方法。

《经部》的方法是什么呢?《泽美》(佛中传记)中的讲授方式为四节。

一切法的基础为慈悲,慈悲作为大乘道的基础始终是不变的,犹如水和庄稼丰收的关系。

我们具备慈悲的时候才会产生“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而成就如来”的菩提心。

具备菩提心以后不断地增长,圆满二资料,达到解脱如来的境界。

达到如来境界以后,自身不住于寂静而乐于普度众生。

这就是菩提心的重要,为了一切众生我们会产生解脱的愿望,唯有解脱才会对自他一切众生产生帮助。

不然我们会欺骗别人,同时在欺骗自己,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太有限了,我们和众生、和自己玩不起。

菩提心可以助我们圆满二资粮,达到完全的如来境界。

菩提心可以让我们达到解脱,乃至不住于寂静涅槃。

这是菩提心的重要和伟大,在净化我们每一个思维的过程中,它成为不可缺少的。

杰尊当巴上师讲到:“凡是有思维的都会有感受,凡是有慈悲心的就是菩萨,谁具备菩提心他就是如来”。

经常有弟子问,“师父你看我是不是菩萨?”,其实是不是菩萨自己最清楚,看看自己有没有慈悲心,始终不放弃的慈悲心。

经常有弟子说,“听说有个菩萨,特别厉害”,过几天又跑来对我说,“您说那人是菩萨吗?我有点怀疑。

”其实是不是菩萨就看有没有慈悲心,这最简单了。

轮回的众生还糊里糊涂的,不明白可以看佛经啊;不认识路也不能糊里糊涂地猜测呀,找向导、找指南针呀。

是不是菩萨就看有没有大慈悲心,有没有不造作的利益众生的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