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老兵冯隽将军的苦乐人生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19位远征军将士的英魂在游荡异邦几十载后终于回到祖国。
他们都是无名氏。
云南信息报记者段玉良摄吴缘捧着四伯吴其璋的遗像,因为墓址存疑,他此次未能迎来伯父的遗骸回国。
吴其璋(前右二)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日时和当地朋友们合影。
吴其璋牺牲后被战友们抬下来。
美军摄影师为他留下了最后的影像。
吴缘的大伯于1948年拍摄的吴其璋墓。
本栏图片均由家属供图2011年9月13日,中缅边陲小城腾冲。
当护送着19位远征军将士骨灰的灵车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过猴桥边防检查站时,那段尘封弥久的壮烈终从历史的迷雾中走进现实。
这些已经游荡异邦几十载的二战英魂,以一种生前不曾想过的方式“魂归故里”。
沉重而肃穆的仪式,祭奠一场迟到了70年的凯旋。
他们仅是长眠于海外中国军人的极小部分。
此前,他们的遗骸散落于缅甸北部的密支那、西保等地,寂寂孤冢常见于荒郊草丛,或早被夷为平地。
这是缅甸一隅中国远征军军人墓地的基本形态,也是全部情势的大抵呈现。
史料刊载,长眠于此的中国远征军军人几近10万人。
实际上,“让阵亡将士遗骸回国”的呼声由来已久。
及至本次19位将士“魂归故里”,是中国海外军人遗骸回归的首次,亦开启了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由民间、学界开始酝酿至军方人士、人大代表直至政府参与的回归之旅,也是一次从淡忘到确定,从迷茫到铭记的再远征。
老兵永远不死,他们终究要回家了。
寻找吴其璋两代人的不懈接力上午10时30分,护送骨灰的车队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向腾冲。
槟榔江水轻轻呜咽,天空飘落丝丝细雨,道路两旁,行人、学生、愿者拉起“远征军忠魂归国”的横幅,肃目敬礼。
正当灵车准备驶过猴桥口岸边防检查站时,人群中起了小小的骚动。
手扶黑色相框的吴缘老人突然拦住灵车护送人员,像一个交不出作业的孩子,急切发问:“忠魂回国了,我家的忠魂呢?”一边是即将踏入国门的19具远征军将士遗骸,一边是近千名翘首以盼的迎灵队伍,老人的举动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知道他的人,都会恍然明白他的焦虑,并理解他的冒失。
历史趣谈:东北军名将冯庸晚年清苦严谨 遗嘱五不淡名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东北军名将冯庸晚年清苦严谨遗嘱五不淡名利
导语:“生于变乱,鲁钝无成,民德日颓,隐患无穷。
当兹伦常崩解之世,能得埋于母坟阶下,吾心安矣。
”这是冯庸在1971年70岁之时,所立遗嘱的开头
“生于变乱,鲁钝无成,民德日颓,隐患无穷。
当兹伦常崩解之世,能得埋于母坟阶下,吾心安矣。
”这是冯庸在1971年70岁之时,所立遗嘱的开头,没有华丽多彩的辞藻,没有戎马征战的回忆,有的只是一个老人临终前最简朴的嘱托,而通过这样一份遗嘱,人们也可以了解到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老人晚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晚年定居台湾,冯庸的生活用严谨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他对社会纸醉金迷的风气嗤之以鼻,甚至还教育学生不要腐化堕落,就是这样一个有些固执的老人,在年届七十的时候,写下了15条遗嘱,梳理了自己的一生,同时也将自己的后事安排妥当。
学生为主展示另类师生情谊
冯庸晚年的生活十分严谨,甚至有些单调与枯燥,对于社会上的种种风气,冯庸不参与,也看不惯,不但如此,他还教育那些在身边的学生,不要参与其中,甚至还会拿出老校长的派头当面批评学生。
每年的8月8日,在台湾的昔日冯庸大学的师生都会照例举行一次校庆聚会,这每年一次的聚会已经成为这些老人缅怀早已不在的冯庸大学唯一的方式。
然而,随着台湾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冯庸对于这样的聚会开始犹豫起来,有一年校庆前夕,冯庸提笔给学生刘毅夫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我们都是老年人了,已经没有新的活力、思想和观点了,大家聚在一起也只能是回忆昔日的荣誉而已,我看今年的聚会就不要组织了。
”就这样,冯庸大学师生每年的校庆聚会终结了。
在冯庸的晚年生活当中,学生是主角,他的财产也都是托由学生保
生活常识分享。
黄埔老兵的抗战岁月
黄埔老兵的抗战岁月
蔡春丽
【期刊名称】《今日重庆》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他身上流淌着黄埔军人的血液,同父亲一道参加过著名的“独山战役”;无数次翻越滇缅路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野人山”,为运送国际援华物资出生入死……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蔡春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黄埔·潼关·晋西南——一位老兵的抗战记忆 [J], 陈生华;蒲元;
2.热血男儿,入学黄埔求报国——民革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之二 [J],
3.走进抗战老兵的峥嵘岁月 [J], 林正忠
4.眉山设立全国首家黄埔老兵抗战老兵定点医院 [J], 黄伊
5.眉山开展“四大行动” 关爱黄埔同学及抗战老兵 [J], 尹青;胡文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时远征军过的很不错 手榴弹炸鱼 罐头换女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时远征军过的很不错手榴弹炸鱼罐头换女
人
导语:第一次远征时,文工团和护士都死光了,所以部队里面没有女的,连护士都是男的。
廖耀湘、李涛就下令,让学生大队上来,给大家唱歌高兴高兴。
第一次远征时,文工团和护士都死光了,所以部队里面没有女的,连护士都是男的。
廖耀湘、李涛就下令,让学生大队上来,给大家唱歌高兴高兴。
就派车接我们到师部去,全师一万二千人,除了必须留守的都来了,搭个大台子,李涛师长先讲话,然后开始唱歌,也没有扩音器,就那么唱。
训练期间也休礼拜天。
有个礼拜天副排长跟我说,走,炸鱼去。
我说哪有鱼可炸?他说到江边。
离我们驻地两三里路就是伊洛瓦底江。
我问他有手榴弹吗?他说有的是。
我叫了卓干成和另外两个广东同学,就跟副排长到江边去了,沿途看见老百姓的住房,才知道我们军营跟老百姓近在咫尺,之前不知道。
到了江边一看,江水很深,流水也急。
副排长就喊:“黄耀武,扔手榴弹。
”我说:“扔啥呀,江水滔滔。
”我跟副排长说这里的鱼是炸不到的,炸死了不就冲跑了吗?副排长扔了两个手榴弹,炸完一看,连个鱼毛都没有。
他是黄埔十八期的。
我就回来跟广东同学讲,我们二中队的广东同学最多,大家一起经历许多坎坷,因此特别团结,一有什么事情大家都归堆儿,力行中学和广东师范学校出来的都是比较有实力的,因为人多。
大伙说这个傻瓜能炸到鱼吗,让他看看咱们怎么抓。
就跟缅甸老百姓买了一大筐石灰,附近有个小河沟,在下面筑个坝
生活常识分享。
一个远征军老兵90年跌宕人生
一个远征军老兵90年跌宕人生
尤广才;罗雪挥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1919年9月3日,我出生在鲁南台儿庄一户书香门第,这象征了我一生的命运: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时局混乱,新旧思想激战,社会动荡不已,而1945年9月3日则恰好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尤广才;罗雪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8
【相关文献】
1.一个远征军老兵90年跌宕人生 [J], 尤广才;罗雪挥;
2.一个中国远征军老兵眼中的密支那战役 [J], 郭红敏
3.一个百万富翁的沉浮跌宕人生 [J], 何广华;何明圆
4.一个百万富翁的沉浮跌宕人生 [J], 何广华;何明圆
5.一个安全老兵的人生"密码"——访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雷利民 [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兵还原中国远征军真相
老兵还原中国远征军真相作者:许兰武来源:《记者观察》2009年第09期有消息爆出最近热播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长》)中,对驻印远征军完全是歪曲的、诽谤的,影响极坏。
这支远征军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有过怎样的坎坷经历?本刊记者近日对云南腾:中的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幸存的远征军老兵进行了电话采访,通过他们的讲述来还原中国远征军的一段历史真相。
保卫滇缅公路的远征军1939年冬,日军占据南宁,妄图切断我国通往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又把目标锁定在英国的殖民地缅甸。
为此,中英两国于1941年12月23日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联手抵抗日军对缅甸的侵略。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远征军成立了。
”毕世铣,中国远征军研究专家、原云南腾冲国殇墓园管理所所长,多年来一直从事远征军的研究。
毕世铣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当年的远征军是从全国各地抽调而来,其中还有不少是山东人闯关东的后裔。
“这支远征军在历史上有着很特殊的地位,这是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后第一次出国作战,同时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说起中国远征军,毕世铣显得非常从容。
最初,远征军的目的是保卫滇缅公路。
由于当时国内的工业基础差,急需大量的物资援助,滇缅公路就成了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将物资从缅甸等地区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国内。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对张学良心存芥蒂,所以从东北调了一批原隶属于东北军的军人前往缅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辽宁人,其余则以吉林人和黑龙江人为主,还有一些南方人。
毕世铣说,当时中国远征军第53军就是一支以东北军为主组建的部队。
“这支辽宁军的一个特点,就是年纪偏大,但作战经验丰富。
”相关资料显示,当时53军中辽宁士兵的年龄大部分在25岁至30岁之间,有着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
以53军军长周福成(一说周福臣)为例,他就参与过西安事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是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1944年,中国远征军进入反攻阶段。
中国远征军老兵故事
E-mail文化传播网据有关资料统计: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抗日作战,出动兵力103000人,阵亡官兵56480人。
1943年至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歼灭日军48000人,中国军队阵亡18000人。
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国内滇西发起全面反攻,光复松山、龙陵、腾冲等全部失地,歼灭日军21057人,中国军队阵亡67403人。
战后,约有6万远征军将士遗骸散落缅甸。
还有上千远征军幸存者由于种种原因流落缅甸。
但缅甸教科书从没有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记载。
台湾方面,由于曾被誉为抗战‚军神‛‚东方隆美尔‛的远征军名将孙立人晚年涉及‚兵谏‛被蒋介石软禁33年等因,有关远征军的史实被军史冷落。
大陆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远征军也一度被历史遗忘。
直到1985年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热情洋溢的《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一文,以致2005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包括中国远征军在内的所有抗日将士颁发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远征军的老兵故事才逐渐回归国人的记忆,被多部影视作品传诵……2012年,中国远征军老兵寻访组在腾冲县进行寻访。
重访2005年寻访过的部分远征军老兵时,发现其中多位已在近几年间离世。
至今,腾冲健在的远征军老兵已不足30人。
本片仅从网络上随机选录25位腾冲老兵的相片,并附有关远征军老兵的‚故事‛,以表深情!1942年3月底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抗日,是为了保护当时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的畅通,并解救英国盟军,但由于英军配合不力以及战略指挥上的失误,战争只历时一个多月,第5军约6万人即败退野人山,战斗中牺牲近5万人,最后只剩不足3千人于6月中旬退入印度。
刘桂英是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唯一女战士。
她哽咽回忆:远征军首次出征失利,从缅甸撤退入印,杜聿明部1500余伤病员走不动,‚就问他们,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你们自己想个法子处理吧……伤兵讲,你们留一点汽油,你们走吧!他们把汽油点了火,自焚……”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始反攻缅北。
下党员——精选推荐
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责任编辑:瞿妍版式:周俊亮校对:许昌荣A 8深读◎关注数十万中国远征军血洒缅甸,全国健在的老兵仅剩约200人扬州“国宝级”老战士讲述缅甸战场上的故事■随地下党员投诚险遭特务暗杀■离休多年捐款数万,面对采访他却要“保密”热播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再现了中国军人远赴缅甸打击日寇的壮烈历史,也再度引发了社会对中国远征军关注。
据寻访远征军志愿者组织的统计,目前中国远征军老兵在世者仅剩约200人。
日前,本报记者几经周折在我市找到了一位85岁高龄的“国宝级”老兵曹振之(又名曹振芝)。
昨天,记者来到曹老的住处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
本报记者葛学涛文/图本报记者葛学涛曹老今年85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记者采访的3个多小时里,老人家始终保持着像孩童一般可爱又可亲的笑容。
曹老居住在一个五六十平米的老楼房中,房子的装修极其简单,屋里除了生活必需的桌椅、床和厨具,就是一台老式彩电,没太多的陈设,地板已经很陈旧,纱门早就锈迹斑斑。
是他没有钱换一个稍微宽敞的房子吗?是他没有钱去添置一些稍有档次的家具吗?不,都不是,曹老并非因为缺钱而“蜗居”。
他有退休金,儿孙事业有成,对他很孝顺,他完全有条件去住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享受更加优越的晚年生活,可是他没有选择那样的生活,知情人透露,老人的穿着和饮食一直都简单而朴素。
老人虽然衣食住行很“寒酸”,可他精神世界却“富有”!他帮助过很多人,把不算多的退休金花在了助人为乐上,当帮没钱治病的人渡过难关时,他就有了收获;当年轻的大学生享受到了他免收房租的待遇时,他就有了收获;当远方灾区的同胞收到了老人的心意时,他就有了收获……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能活下来就是幸福的,能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的,能帮助别人做点事情就是幸福的。
”是的,幸福本来就很简单。
老人简单的生活观蕴含了做人的道理,人是因为奉献而有了收获,有了收获才更加幸福。
常说朝阳是灿烂的,其实夕阳也可以有别样的灿烂。
“远征军老兵,我带你们回家”(组图)
[导读]缅甸,还有数万名中国远征军战士的遗骸,不知所终。
战争结束66年了,没有人知道,在深山老林里面,是否还有幸存的老兵,在等待着,等待着我们接他回家。
转播到腾讯微博9位流落缅甸的老兵回国,受到一路礼遇(杨涛摄)战争结束66年了,没有人知道,吞噬了数万勇士的野人山,到底是什么模样;没有人知道,胡康河上的白骨,是否有人精心拾起;没有人知道,那些没有回家的孩子,到底身藏何处;没有人知道,在深山老林里面,是否还有幸存的老兵,在等待着,等待着我们接他回家……2011年4月10日,孙春龙在他的微博上留下这样一段文字: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著《缅甸作战》记载,日军在缅甸投入兵力308501人,战死185149人,回国118352人。
同样一场战争,中国战死在缅甸的军人的数量,目前还只能精确到“万”,而且说法不一,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孙春龙,1976年出生,陕西铜川人,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主任。
从2008年开始,他持续关注、报道并帮助中国远征军老兵。
他刚刚从缅甸回来,历时月余,总共访问了25位老兵,包括新发现的4名老兵;杭州的一个朋友托他带去了5.5万元,给老兵们每人发了两三千元的慰问金;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联系当地华侨,以重建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我想做的,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对于他们的礼遇和尊重。
”转播到腾讯微博回家后,老兵王子安在姐姐的墓碑前长跪不起(张朋摄)刘召回凭早已作废的外侨证,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孙春龙摄)请宽恕我的无知请宽恕我的无知!在我出版的《异域1945》以及公开演讲中,我开头都说了这句话。
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2005年的夏天,我去缅甸“金三角”采访,偶尔碰到一位国民党老兵。
他得知我是北京来的记者时,突然异常激动地指着我的鼻子说:“你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老人的指责让我无所适从。
对越反击战,57岁副师长胃癌待查,带队穿插敌后28天,活到95岁!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中越两国开始了长达10年的边境战争。
当时的中国已经30年没有打过大仗,部队的兵绝大多数都没有上过战场。
反观越南,一直到1975年才结束越南战争,部队上下作战经验丰富,老兵众多,而且刚打败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强国,民族自信心达到顶点,更要命的是,他们还非常熟悉中国军队的战术。
很多人都担心,中国军队会不会在越南重蹈美国的覆辙。
越南人也叫嚣着“全民动员,全民武装”,要与中国“决一死战”,打到东北去。
我军士兵开往前线但是他们都忘了,中国始终是越南的老师。
无论是抗法还是抗美,越南人能够取得胜利,背后始终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中国虽然很久没有打过仗,但部队里的领导,那可是个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斗英雄,论打仗论拼命,他们还没怕过谁。
本文就讲一讲我军老将李培江的故事。
李培江的祖籍在山东莱阳,因父辈逃荒最终落户辽宁。
他母亲早逝,父亲在外地做工,少年的李培江就四处当学徒,尝尽人间疾苦。
17岁那年,李培江不幸被日本鬼子抓住,被拉去丹东机场当劳工,虽然受尽折磨,却侥幸逃生。
1945年8月23号,日本投降后不久,流落街头的李培江,在丹东参加了解放军,开始了他征战南北的戎马生涯。
1946年“三保本溪”战役中,李培江所在28团4连担任主攻,奉命拿下敌人长岭山主阵地,李培江担任机枪手。
随着战士们勇猛的进攻,敌人的地堡一个接一个的被4连拿下,但最后一个大地堡却挡住了战士们的攻势。
爆破队员接连倒下,班长也身受重伤,李培江主动请战去炸掉碉堡。
好不容易穿过层层封锁,炸药包竟然只炸掉碉堡一层水泥,敌人毫发无伤,枪口还在扫射。
“怎么办?”战友郭尚志急的都快哭了,李培江心一横:“没了炸药包就夺枪!”敌人的枪管早已热得发红,李培江一咬牙,抓住枪管就往外拖,双手被烫的滋滋响。
敌人也没想到竟然有人这么不要命,竟然一时呆住了,李培江顺势拉出机枪,朝里面丢了2颗手雷,报销了这个地堡。
李培江在战斗中被炸伤,双手也被烫坏,但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他被授予“战斗模范”称号。
中国远征军战地日记
中国远征军战地日记第一天:入伍今天是我入伍的第一天,我加入了中国远征军。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使命,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我们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如何使用武器和战术技巧。
我能感受到同伴们的紧张和期待,大家都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第二天:前往前线今天,我们离开了训练营,开始了前往前线的旅程。
我们乘坐军车穿越了山区和草原,沿途风景壮美。
我看到许多农民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他们的笑容中透露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我觉得我们的使命就是为了保护他们,让他们能够安心耕种。
第三天:战斗的第一枪今天,我们终于到达了前线。
敌人的炮击声随处可听,让人紧张不已。
我们被派往一座小山丘上防守,准备迎击敌人的进攻。
我紧握着手中的步枪,心中涌起一股坚定的勇气。
突然,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势,炮火和子弹交织成一片。
我们奋力还击,不敢有丝毫懈怠。
战场上的生死关头,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荣耀。
第四天:友军的支援在敌人的猛烈攻势下,我们的阵地岌岌可危。
就在危急关头,友军的支援终于到达。
他们带来了坚固的工事和重型武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抵御敌人的进攻。
我看到友军的身影,心中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激。
战场上的团结与合作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
第五天:夜间侦察为了更好地了解敌情,我们进行了一次夜间侦察行动。
夜晚的战地异常黑暗,只能依靠微弱的月光和掩护前进。
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过敌人的阵地,记录下了他们的布防情况和兵力分布。
这次侦察使我们更加了解了敌人的战术和作战方式,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了准备。
第六天:敌人的反扑敌人察觉到我们的侦察行动后,发动了一次猛烈的反扑。
他们利用地利之便,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我们处于被动防御的境地,但我们并没有退缩,依然坚守阵地,奋力还击。
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枪声不绝于耳。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我们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保住了阵地。
第七天:战友的牺牲战争是残酷的,它夺走了我们许多战友的生命。
在昨天的战斗中,有几位战友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远征军老兵回乡路
远 让我 终 于 落叶 归根 , 能 再 吃 还 “ 我们打 过怒 江 , 过 高黎贡 山 , 打 那是 个大 此 时 , 在 广安 市岳 池 县裕 民镇 陶家沟村 顾 和 帮 助 ,
。我 雪 山。” 高黎 贡 山平均 海拔 在 3 0 0 0米 以 的 家人 们 ,也 终 于结束 了漫长 的 寻找 。6 到 家 乡正 宗的 回锅 肉” “ 做 梦都 没想 到 刘召 回沿 袭 了在 缅 甸时 的 我会 见 到你 们 , 天保 佑我 活 下来 了。 刘 老 ” 上 ,夜 间山顶 温度 能降 到零摄 氏度 以下 。 月 2日一 大早 ,
一 但 让我 看 看你 的脑 袋上 有没 是3 6师 ,0 16团 ,我 们 的 总 司 令 是 宋希 个 儿 子 , 个 女 儿 , 刘 召 回 仍 是 个 孤 独 长凳 上 坐好 。“
由 这 ” 濂 , 长 叫李子 鹏 ? ”8 的 刘召 回 至今 的 老人 , 于平 时很 少 说 话 , 么 多年 一 有 个 伤疤 。姐 夫戴 明进 笑着 向旁人 解释 , 师 8岁 直很 少有 人 知 道 他 是 当兵打 过 日本 鬼 子 “ 们 小时候 在 河里摸 鱼 , 摔过 一跤 , 我 他 脑 仍 清晰 地记 着部 队 的番号 。2 0 初 , 0 9年 不
会 写 字的他特 意托 别人 把 这些 记在 纸上 , 的 。
袋上 有 个疤 。 中午吃 团 圆饭 的时候 , 召 ” 刘
用来寻 亲。 在部 队里 , 召回担任 机枪 手 , 刘
20 0 9年 3月 , 召 回终 于找 到 了 家。 回第 一 次 主 动举 起 酒杯 : 感谢 你 们 的 照 刘 “
煮之路。从那一划起 , 他们元时元处不在享受誊尊敬和礼遇 ……
远征军老兵回乡路
远征军老兵中最倒霉的人物
远征军老兵中最倒霉的人物作者:方军,1954年生于北京,1973年参军,在军队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当日本记者助手,继到日本驻华大使馆领事部工作。
1990年在北京一家报社任记者,随后赴日本留学,曾在日本两所大学学习社会学和经济统计学,1997年3月回国。
12月发表了处女作《我认识的鬼子兵》,之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
兼任北京社会科学院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0年3月7日我在成都采访了远征军老兵黄绍甫从2010年3月至今不到一年时间,住院的老兵黄绍甫已经经过数次抢救了。
此照片拍摄时间为2011年1月11日,人物为成都《巴蜀抗战史研究院》的院长付尧先生,和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一起在医院看望黄老。
抗战老兵的家属廖品正先生曾经和我一起拜访远征军老兵黄绍甫我采访远征军老兵黄绍甫时,黄绍甫当着大家的面给我一份他的自传。
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很多,但是,能写自传的人寥寥无几。
他希望传承。
春节前,付尧来了几次电话:“你赶快写写黄绍甫吧?老百姓捐赠的医药费,只能坚持几天了。
”我心里明白,穷人的捐款是生命延续的涓涓细流;捐款枯竭了,生命的延续过程也就画上了句号。
虽然,当年侵华日军也在富人的家乡烧杀淫略;日本鬼子疯狂地烧毁中国人的村庄、暴打如今已经是富人的爷爷、强暴富人的奶奶……可是,战后66年的富人们依旧对抗战老兵不屑一顾。
亲历抗日战争的中国老兵群体将在不久的将来自然消失。
中国的既得利益集团、挥金如土的富人们将和贫穷的抗战老兵无缘。
春节期间新闻报道:根据美国旅游协会调查显示,近年来,美国经济不景气,大多数中产阶级手头拮据,休闲旅游成为奢侈。
但来美旅游的中国游客家庭年收入介于4.51万美元至7.93万美元之间,与美国中产家庭相比毫不逊色。
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也非常强。
中国众信旅游美国营销中心负责人郑培介绍:2011年春节期间,其旅行社就将接待400人来美国旅游,而整个一年算下来,来美国旅游的人数将达到3000人。
一个青年远征军士兵的跌宕人生
一个青年远征军士兵的跌宕人生作者:蒋文智来源:《蓝盾》2013年第12期马骏,1925年10月生于湖南省芷江县,14岁被抓当了壮丁,21岁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解放后供职于武汉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在他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的个人命运仿佛是新旧中国的微缩版,随着社会的更替而跌宕起伏。
尤其是在各种政治运动中,历经劫波,受尽磨难,最终苦尽甘来。
不过直到晚年,令这位远征军老兵一直念念不忘的却是原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他说张含英不仅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更是以言传身教影响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这个当初的壮丁是如何有幸结识并“高攀”上了张含英?他的命运产生逆转后、引发了怎样的传奇故事呢?罹病遇恩师1939年春,按照当时“三丁抽一”的规定,马骏家必须有人去充壮丁。
两个兄长已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于是,才14岁的他,就代替哥哥被抓走,当了壮丁。
当时交通不便,行军全靠步行。
这一批次的200多个壮丁,由家乡从春天出发,一路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西安时,已是秋天了。
很快,他们被送到教导团进行集训。
马骏因为年纪小,连扛枪都困难,就被安排给连长当勤务兵。
一年以后,抗日战争已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前方战事紧张,马骏所在的部队要立即开赴前线。
此时,马骏却病了,浑身浮肿,命悬一线。
连长见他可怜,就同情地说:“你能回湖南老家就回去,不能回就在这里学门手艺谋生吧。
”从古到今,都流传着“当兵吃粮”的说法。
跟随队伍,至少还能混口饭吃。
马骏虽不想离开,但身体已不容自己做出其他选择。
这时,有老兵告诉马骏,说西安有个湖南会馆,是专门为一些遇到困难的湖南老乡提供帮助的。
于是,他拖着病体找到了湖南会馆,央求老乡捎他回家。
会馆的老乡见小小年纪的马骏病情很重,就安顿他先住下来,一边给他治病一边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对马骏来说,干些轻微的杂活轻车熟路。
早在他10岁的时候,家中曾遭土匪抢劫,父亲被打死。
为了活命,母亲只好将他送到芷江城里一家店铺当了学徒。
由于马骏手脚麻利又勤快,病情稍有好转,好心的老乡就将他介绍到设在西安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当勤杂工,干些打扫卫生、收发文件、端茶倒水的活计。
老照片中的岁月印痕
老照片中的岁月印痕
曹庞沛
【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本文作者擅长从图文资料中挖掘往昔岁月中的生活情状。
这篇文章着力于阐释拍摄于20世纪上半叶重庆的关于发型、服饰、艺术像、生活照等内容的一系列老照片,读来颇有趣味。
【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曹庞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0
【相关文献】
1.老照片见证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岁月 [J], 刘善文
2.岁月印痕 [J], 李海波
3.戎马岁月的印痕——孙毅将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J], 仝玉林
4.地铁空间的历史印痕一座城市的风雨岁月 [J], 胡豆
5.岁月印痕——克拉玛依一号井 [J], 马龙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隽回衡阳后,刚开始低保只有每月100多元,本来先住在女儿家,各方面的原因,没办法搬出来,在偏远的地方,租几十块钱一个月的房子住。冯隽有点积蓄,不多,靠低保根本就没办法维持生活,为此还打过报告要求提高标准。随着时间推移,现在慢慢的涨到400元一个月了,2012年也申请到了廉租房,免房租,还算不错。
2012年上半年,冯隽住院治疗,身边只有1000块钱,住院第二天就因为没办法继பைடு நூலகம்缴费而被迫出院。
冯隽现在一个人住在廉租房,目前生活全靠自理,很简朴,夏天主要吃腊肉,腊鱼,因为难得坏,新鲜的猪肉也主要以猪头肉为主,便宜,蔬菜都很少吃。
1976年,有大人物去世,冯隽长吁口气,觉得自己还有点盼头了。部队里只知道冯隽是右派,还不知道冯隽当过国军,后来准备帮冯隽平反,8个领导中就是政委不同意,说冯隽不是正式工人,不准,冯隽一气之下离开了部队,到一家公司工作,工资1500元。
原来昆明打桩都是预制桩,地下有石头就打不下去,冯隽通过自己的摸索,在一个生产队提供一台车的支持下,自己改装成功简单的灌注桩设备,别人赚了不少钱,冯隽自己没赚到钱。不过冯隽对钱不是很在乎,也不省,手头上存款很少。
回到衡阳后,衡阳当时在修铁路,湘桂线,就报名参加,冯隽1935年到193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就是学桥梁专业的,在广西南宁修大桥,招工到冶金6公司,隐瞒了自己过去的所有从军经历,任付总工程师,1957年没任何理由,单位仅仅为了完成右派名额被划为右派,1958年单位总工劝冯隽离开,要不会被弄死去,从那以后,冯隽就到处流浪,广西,贵州,四川,后来主要在云南昆明一带,遇上运动或者有什么政治上的风吹草动就不得不睡石头窝,山洞,包谷地,甘蔗田。流浪期间,主要从事建筑行业,常常工程完工后,工资不能完全结清,有一次没拿到工钱还被关了三天。经常怕查到自己的真实身份,逃到另外的工地做事。
直到1970年左右,在昆明的一个部队找到事做,住招待所,就不怕派出所来查了,每天就可以安心的做事,吃饭,睡觉。一位营级领导是湖南人,要冯隽想办法管理,100多大工,一个月都完不成一层楼,冯隽通过自己的管理能力,裁剪磨洋工的工人,改计时为计件,提高功效,按期完工。通过这件事,被司令部领导看重,调到司令部管理各项建筑方面的工作,每月固定有60元工资,用红餐票,吃小灶。
毕业后分配去修滇缅公路,辎动兵汽车一团,任少校技术员,搞修理。后来修理营去缅甸仰光接汽车,隶属盟军后勤总部,任中校修理员,冯隽在仰光住了两年,这期间在码头遇到日本飞机轰炸,腹部受伤,肠子被截掉总共近20公分的三段,如果不是美国医生做的手术,估计没命了。海上船运汽车过来都是用箱子装的,然后拆箱派兵装载物资开回国。
在缅甸修路接车后期,由于日本人阻断道路,汽车开不回去,冯隽所部归属戴安澜200师汽车团,汽车团打散,第一次入缅败退,随孙立人新38师西撤到印度。
在印度一个地方,地名忘记了,中文翻译是两个字的,训练班只接受校官级别的,有60多人,受训6个月,毕业时,蒋中正,英国女王和罗斯福总统都在。毕业后分到驻印军新一军38师装甲兵团(101团)任上校团长,美式编制,反攻缅甸。期间曾随机械化装备修路,一直打到密支那机场,就在那守机场,直到回国。
冯隽现在主要受到疝气,前列腺炎,肠梗阻,心脏病的折磨,而且,急性尿潴留和肠梗阻不住院治疗还不行,2013年从3月中旬到5月初,住院三次,就是这个原因。现在住院费用很贵,冯隽是居民医保,自费部分50%左右,女儿只拿出1000元,还不知道还了没有,这次住院还找82岁的堂弟借了4000元。很有可能以后还会因为这病住院,费用是很大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努力,冯隽在昆明建筑行业小有名气,随着年纪的增大,主要从事工程的预结算,几乎也做不了体力活了。但是因为没户口,没身份,年纪也大了,昆明方面劝冯隽回湖南老家。
2006年,还在工作养活自己,已经90高龄的冯隽在昆明遇到了坐过25年牢的黄埔同学宫成先(已于2011年去世),在他的证明下才回到衡阳,经过省民政厅的证明,统战部签字,才把户口落实,落在女儿家里,大女儿70多,小女儿也60多了。还有个儿子,不过冯隽从不提及信息,只说过一次,说媳妇太坏,儿子太不争气,甚至不准孙子和爷爷来往。
1948年随李弥到昆明,卢汉在五华山设局力劝李弥投共,冯隽开车和李弥一起去的,李弥掏枪摆在桌子上,说要投共你自己去,我不干,卢汉怕李弥,也不敢对李弥怎么样,和冯隽大摇大摆的走了。后来李弥带了一个团去了缅甸,只带走了部分物资和黄金,要求冯隽把物资,汽车和大量银元弄到西康交给胡宗南,但是当时路桥不通,没办法,最后还是交给卢汉,卢汉给了张路条并且私人给了冯隽几十块银元做盘缠,派车送到重庆,然后自己坐船到岳阳城陵矶,走路回老家衡阳。
笑傲如磐风雨艰历苦乐人生
——记中国远征军新38师装甲兵团少将团长冯隽
姓名:冯隽
出生日期:1916年7月6日
籍贯:湖南衡阳
军校经历:黄埔12期贵州分校
现居住地:湖南衡阳
原属部队番号及军衔职务:200师汽车团,新一军38师装甲兵团少将团长。
从军经历:
1937年南京军校第一期在上海交通大学招生时应考入伍,就读黄埔第12期(黄埔同学会会员证上是13期),交辎学校。由于是战时,先迁往长沙,后迁往更偏僻的贵州,当时的教育长是徐庭瑶,学校迁到长沙时分为两所学校,交通学校和辎动学校,200师在湘潭成立时,本来定徐庭瑶任师长,蒋委员长不同意。1939年毕业时在贵州的龙里县。
2012年4月,冯隽因为对自己的生活费太低,在先后找衡阳市和湖南省有关部门毫无结果后,去北京找黄埔同学会,统战部和民政部,因为什么书面的证明都没有,落实不了。信访转回衡阳后,信访办来过电话说解决不了,态度很不好。其实,冯隽的要求很低,只是希望目前能保证每月有足够的生活费满足自己生活所需,要求很高吗?
内战时在第8军,军长李弥,冯隽的叔叔冯志远和李弥是黄埔同期同学,冯隽也叫李弥叔叔,关系很好。淮海战役时,汽车没动过,也没打过一枪。淮海战役最后阶段,李弥电报请示蒋委员长要与共军同归于尽,蒋委员长不同意,说,都是中国人,不必要太残忍,为保存实力计,降就降吧。不过后来李弥和冯隽随车辆逃出,兵败后回到上海,冯隽不想当兵了,想回家,李弥不同意,要冯隽到秦皇岛接物资和汽车。